-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2.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3.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4.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5.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突触后膜至间隙 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间隙 C.突触小泡可感受神经递质的变化 D.突触小泡在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 8.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不包括( )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运动系统 D.免疫系统 9.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都能合成激素 B.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激素具有量少作用大的特点 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0.关于胰岛素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B.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或转变成脂肪 C.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11.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12.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1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14.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记忆细胞 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15.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常用AIDS表示 C.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 16.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17.下列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 ) A.吲哚乙酸 B.吲哚丁酸 C.乙烯 D.丙酮酸 18.下列属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的是( ) A.内吞外排 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 D.主动运输 19.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受重力影响,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20.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 B.各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21.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B.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C.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22.通过人工方法获得无籽果实的措施是( ) A.在受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溶液 B.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溶液 C.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23.下列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靶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24.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25.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体温调节 B.水平衡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血液pH值的调节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部分总称为 ,其中A代表 . (2)图中D、E系统的名称分别为 、 . (3)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和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CO2的排出要经过呼吸系统和 系统. 27.如图是缩手反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按图写出A~E所示结构的名称: A ; B ; C ; D ; E . 28.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③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 、 . (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 .某人血糖浓度长期高达185mg/dL,一部分血糖通过④排出体外,因此,此人可能患 . (3)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 29.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所示.请将图中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④ . 30.如图是关于燕麦的几个实验,请分析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并回答问题:(不标光的表示在暗处,⑤、⑥表示在不同部位套上不透光的锡箔片) (1)根据实验结果分别说明①﹣⑥的生长情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通过①、②两实验可以说明胚芽鞘生长与 有关; (3)通过⑤、⑥两实验可以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 2016-2017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榆社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稳态的生理意义和稳态失调造成的影响,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引起细胞代谢活动的紊乱.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也可能出现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但是不一定,A错误; B、儿童患佝偻病是由于缺钙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缺钙,B错误; C、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的血钙过高引起的,但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就是血钙过高,D错误. 故选:C. 2.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 A.大于7.35~7.45 B.远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PH以及温度.人体的稳态的实质就是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 【解答】 解:人剧烈活动后,部分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呼产生乳酸,但因为血液中有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该物质会和乳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可以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而碳酸可以分解.所以经调节后血浆的pH仍然维持在7.35~7.45. 故选:C. 3.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病变细胞. 【解答】解: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静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的静脉血管,即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的运输,再出血浆,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 A、药液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后,直接作用于靶细胞,A错误; B、吊针(静脉注射),药液首先进入静脉的血浆中,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直接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 C、静脉注射的药液将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 D、静脉注射药液首先进入的是血浆,D错误. 故选:C. 4.在下列物质中,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和氨基酸或者作为人体细胞生活所需的养料、氧气,或者是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在血浆、组织液等处都可能存在,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组成,属于细胞内而非细胞外液的成分,因而它就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是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正确; B、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错误; C、细胞外液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氧,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 D、细胞外液中含有氨基酸,故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5.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营养物质经消化系统消化吸收后,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内环境,由内环境直接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所以B选项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7.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 ) 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从突触后膜至间隙 B.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传递至突触间隙 C.突触小泡可感受神经递质的变化 D.突触小泡在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据此答题. 【解答】解:由于,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故选:B. 8.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系统不包括( )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运动系统 D.免疫系统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答】解: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所以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参与. 故选:C. 9.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动植物都能合成激素 B.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C.激素具有量少作用大的特点 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的比较: 项目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产生部位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由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 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分泌 作用部位 不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随血液循环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 相同点 ①由自身产生;②特点:种类多、微量和高效;③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 【解答】解:A、动植物都能合成激素来调节生命活动,A正确; B、激素能运输到全身,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B错误; C、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正确; D、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D正确. 故选:B. 10.关于胰岛素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 B.促进血糖合成糖元或转变成脂肪 C.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D.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互为拮抗关系. 【解答】解:A、胰岛素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与肾小管无关,故A错误; B、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故B正确; C、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分泌,两者属于拮抗关系,故C正确; D、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故D正确. 故选:A. 11.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12.取一只小鼠的皮肤,分别移植到切除和不切除胸腺的幼年小鼠身上,切除胸腺鼠的皮肤移植更易成功,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对异体皮肤排斥起重要作用的是( ) A.造血干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在器官移植中,对异体组织器官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细胞免疫.切除胸腺的小鼠,新的T淋巴细胞无法产生,细胞免疫的功能大大降低,使移植进来的异体皮肤被排斥的可能性减小,因而更易成活. 【解答】解:A、造血干细胞并无免疫作用,故A错误; B、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切除胸腺后能够成功移植,说明T淋巴细胞在对异体皮肤排斥起作用,故B正确; C、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故C错误; D、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选:B. 1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14.T细胞的作用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 ①处理抗原 ②呈递抗原 ③识别抗原 ④分化记忆细胞 ⑤分化效应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T细胞的作用: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 【解答】解:①处理抗原是吞噬细胞的作用,故①错误; ②在体液免疫中能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故②正确; ③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故③正确; ④抗原刺激T细胞分化成记忆细胞,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故④正确; ⑤抗原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故⑤正确. 故选:C. 15.关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用HLA表示 B.常用AIDS表示 C.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 D.先使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损,继而影响细胞免疫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引起艾滋病的病毒,简称HIV,能引起人体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HLA表示人类白细胞抗原,与器官移植有关,A错误; B、AIDS是艾滋病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用HIV表示,B错误; 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宿主细胞主要是T细胞,导致T细胞数量减少,使得体液免疫功能降低,细胞免疫功能缺失,C正确; D、由于HIV病毒主要侵犯人体T细胞,使细胞免疫全部丧失,继而影响体液免疫,使体液免疫大部分丧失,D错误. 故选:C. 16.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中甲代表双子叶植物、乙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c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解答】解:据分析可知,甲表示双子叶植物,乙表示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为c点,此浓度的2,4﹣D浓度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故选:D. 17.下列不属于植物激素的是( ) A.吲哚乙酸 B.吲哚丁酸 C.乙烯 D.丙酮酸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A、吲哚乙酸是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A错误; B、吲哚丁酸是生长素的一种,属于植物激素,B错误; C、乙烯植物激素,C错误; D、丙酮酸是葡萄糖分解后的中间产物,不属于植物激素,D正确. 故选:D. 18.下列属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的是( ) A.内吞外排 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 D.主动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在未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在单侧光或地心引力的作用下,生长素能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A、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是小分子,不可能以内吞外排方式进出细胞,A错误; B、根据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可知: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还能源源不断的运往侧芽,可见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不可能是自由扩散,B错误; C、根据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可知: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还能源源不断的运往侧芽,可见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不可能是协助扩散,C错误; D、根据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可知:侧芽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还能源源不断的运往侧芽,可见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是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19.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受重力影响,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植物茎在地球表面上生长的方向性,是由地球的重力引起的.地球的引力使得生长素在植物茎的近地侧分布相对多一些,在背地侧分布相对少一些.由于茎对生长素最适浓度的要求较高,近地侧多一些促进了近地侧细胞的伸长,使近地侧细胞伸长得快一些,从而使茎背地生长. 故选:B. 20.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 B.各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大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功能 存在较多的部位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的,A正确; B、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B正确; C、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 D、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故选:D. 21.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B.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C.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机理,梳理植物向光性的机理,然后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解答. 【解答】解:由于单侧光照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发生横向运输,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造成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多,生长素由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A、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是尖端,不是尖端下部,A错误; B、尖端部位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B正确; C、生长素由①向③运输是极性运输,C正确; D、与④相比,③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D正确. 故选:A. 22.通过人工方法获得无籽果实的措施是( ) A.在受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溶液 B.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溶液 C.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传粉后发育中的种子可产生生长素,从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番茄开花后已经授粉,会产生种子;花蕾期没有授粉,去雄后,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解:A、受粉后的植物的受精卵能发育成种子,而发育中的种子可产生生长素,从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A错误; B、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会抑制生长,因此应强调一定浓度或适宜浓度的生长素,B错误; C、由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会抑制生长,植物不会长出果实,C错误; D、在未受粉的植物不能形成受精卵,所以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获得无籽果实,D正确. 故选:D. 23.下列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靶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引起口渴,A错误; B、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正确;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主动饮水,使得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D错误. 故选:C. 24.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25.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A.体温调节 B.水平衡的调节 C.内分泌的调节 D.血液pH值的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错误; D、血液PH调节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下丘脑无关,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50分) 26.如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虚线部分总称为 内环境 ,其中A代表 血浆 . (2)图中D、E系统的名称分别为 消化系统 、 泌尿系统 . (3)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和 消化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CO2的排出要经过呼吸系统和 循环 系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由B→C→A可知,B是组织液,C是淋巴,A是血浆.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进入内环境,尿素等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 【解答】解:(1)虚线枢内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表示内环境.其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 (2)由图可知营养物质需要通过D进入血液循环,所以D是消化系统,尿素、尿酸、水等通过E系统排出体外,所以E是泌尿系统. (3)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CO2的排出要经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故答案为: (1)内环境 血浆 (2)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消化 (4)循环 27.如图是缩手反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按图写出A~E所示结构的名称: A 感受器 ; B 传入神经 ; C 神经中枢 ; D 传出神经 ; E 效应器 .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当手接触到水壶时,由于温度较高,刺激皮肤,产生神经冲动,并沿反射弧传递,发生缩手反射.因此,图中A、B、C、D、E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故答案为: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28.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 消化、吸收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③⑥⑦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 肌糖原、肝糖原 、 非糖类物质 . (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 0.8﹣1.2g/l .某人血糖浓度长期高达185mg/dL,一部分血糖通过④排出体外,因此,此人可能患 糖尿病 . (3)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是 胰岛素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解答】解:(1)图中①过程是消化吸收,⑤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③表示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⑥表示合成的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合成非糖类物质. (2)正常糖代谢水平,血糖浓度为 0.8﹣1.2g/l,此人血糖浓度高达185mg/dL,就有一部分血糖通过④糖尿排出体外,患糖尿病. (3)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故答案为: (1)消化、吸收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非糖类物质的转化 肌糖原、肝糖原 非糖类物质 (2)0.8﹣1.2g/l 糖尿病 (3)胰岛素 29.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所示.请将图中缺少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 自身抗原 ② 淋巴因子 ③ 记忆(B淋巴)细胞 ④ 浆细胞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图分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①抗原,进而使T淋巴细胞活化,同时使B淋巴细胞致敏,随后由②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致敏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B(淋巴)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2所示.图中缺少的内容:T细胞受到①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效应T细胞,且T细胞能分泌②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抗原刺激B细胞,B细胞能分化为③记忆细胞和④浆细胞. 故答案为: ①自身抗原 ②淋巴因子 ③记忆(B淋巴)细胞 ④浆细胞 30.如图是关于燕麦的几个实验,请分析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并回答问题:(不标光的表示在暗处,⑤、⑥表示在不同部位套上不透光的锡箔片) (1)根据实验结果分别说明①﹣⑥的生长情况: ① 直立生长 ② 直立不生长 ③ 向右侧弯曲生长 ④ 向光(右)弯曲生长 ⑤ 直立生长 ⑥ 向光(右)弯曲生长 (2)通过①、②两实验可以说明胚芽鞘生长与 胚芽鞘尖端 有关; (3)通过⑤、⑥两实验可以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胚芽鞘尖端 ,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 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胚芽鞘实验中四个重要部位:①生长素产生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②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下部的一段.③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胚芽鞘的尖端.④弯曲生长的部位﹣﹣下部的一段. 2、植物生长状况的判断方法:①先看有无生长素的产生,有则生长,无则不生长.②再看生长素在植物体生长部位的分布.若均匀,则直立生长;不均匀,则弯曲生长,至于向哪面弯曲.要看所研究的材料. ③若是茎或胚芽鞘,则一般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弯曲;若是根则一般要向生长素多的一侧弯曲. 3、植物的向光性分析:①概念: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②产生条件:单侧光.③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④作用部位:尖端以下生长部位.⑤作用原理: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不均匀,背光侧多于向光侧,由于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的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快. 【解答】解:(1)①胚芽鞘在黑暗中,生长素正常产生所以会直立生长.②去尖端的胚芽鞘没有生长素的影响,不是指也不弯曲.③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左侧生长素浓度高会弯向右侧生长.④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会弯向光源生长.⑤胚芽鞘尖端被锡箔小帽遮盖,单侧光不能作用于胚芽鞘尖端,所以会直立生长.⑥锡箔遮盖的是胚芽鞘尖端以下部分,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 (2)通过①、②两实验自变量是尖端的有无,可以说明胚芽鞘生长与尖端的关系. (3)通过⑤、⑥两实验自变量是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可以说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故答案为: (1)①直立生长 ②直立不生长 ③向右侧弯曲生长 ④向光(右)弯曲生长 ⑤直立生长 ⑥向光(右)弯曲生长 (2)胚芽鞘尖端 (3)胚芽鞘尖端 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2017年1月14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