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作业 ‎1.(2018·江西四校联考一)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解析 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认识一个群落的必经途径,可见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任何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B错误;人类活动不能决定只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分别属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D错误。‎ 答案 A ‎2.(2017·长沙一模)关于捕食作用和竞争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 B.均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功能 C.均体现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内部 D.均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 ‎ 捕食和竞争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捕食是捕食者捕捉被捕食者,因此能体现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功能,竞争作用无法体现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功能,B错误;竞争可以发生在生产者的内部,也可以发生在消费者的内部,捕食发生在生产者和消费者及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C错误;捕食和竞争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的个体之间,D错误。‎ 答案 A ‎3.(2018·广西四市联考一)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物种a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第1~5年内种群密度上升与种间竞争低有关 B.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的原因与其植株高度大于物种a有关 C.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有关 解析 ‎ 根据题干信息,群落演替发生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分析表中数据,物种a在第1年中属于优势物种,因此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发生群落演替时,植物种类少,种间竞争弱,故在第1~5年中物种a种群密度上升,A正确;分析表中数据,在第1~1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种,说明在物种b和物种a的竞争中物种b处于优势,这与其植株高度大于物种a,能利用更多光照有关,B正确;表格中显示的只有3个优势物种,不能从表中3个物种的变化判断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且通常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物种种类增加,物种丰富度不断升高,C错误;物种a消失是因为在与其他植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由于草本植物高度低,被其他植物遮挡,使物种a不能适应弱光,D正确。‎ 答案 C ‎4.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 B.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D.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反馈调节的结果 解析 根据甲、乙两种群的曲线变化,可知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乙捕食甲,但是甲种群不一定是生产者;M点时甲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趋于稳定,是生态系统反馈调节的结果。‎ 答案 D ‎5.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解析 生活在同一地域的同种生物的总和称为种群,故生活在水库的全部鲫鱼为一个种群,由于鲫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分布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动物的垂直分层由植物的分层决定,因为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D正确。‎ 答案 B ‎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解析 ‎ 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答案 C ‎7.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论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时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苔藓→地衣→草本植物→灌木→乔木 B.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演替的速度 C.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一定生长着树木等 D.次生演替可形成森林,初生演替不能形成森林 解析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初生演替过程中各类生物出现的顺序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次生演替的初始环境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能否演替到森林,取决于环境条件。‎ 答案 B ‎8.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解析 ‎ 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的演替速度和方向进行。‎ 答案 D ‎9.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 本题考查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实验分析,意在考查考生对实验装置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小。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 ‎10.如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解析 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 D ‎11.早在宋代,我国就出现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共生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解析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草鱼与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故A错误;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捕食关系,也没有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故B、C错误;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会增加,则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也会增加,故D正确。‎ 答案 D ‎12.杭州湾滩涂湿地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退化,其植被变化顺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________演替。该地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调查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常用________方法采集、调查。‎ ‎(2)由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的过程中,柽柳与旱柳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________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__。‎ ‎(3)常用________法调查旱柳的种群密度,该种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死亡率 ②垂直分层现象 ③年龄组成 ④性别比例 ⑤水平镶嵌分布 ⑥复杂的种间关系 ⑦迁入率 解析 ‎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海三棱藨草群落被芦苇群落替代的现象称为次生演替;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所以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采集、调查。(2)柽柳与旱柳都属于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芦苇—柽柳群落变为旱柳群落,所以柽柳和旱柳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由于空间、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旱柳种群的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 答案 (1)次生 取样器取样 ‎(2)竞争 S 环境容纳量(K值)‎ ‎(3)样方 ①③④‎ ‎1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解析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蝗虫捕食更多的植物,植物的数量和密度减少,故种间竞争会减弱。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说明其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距石头的远近影响了蜥蜴的数量,进而影响了蝗虫的种群密度,最终影响了植物生物量,所以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由题图可知,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能增加蜥蜴的数量,从而导致蝗虫种群密度下降和植物生物量增加,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 ‎14.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解析 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体积增大,D错误。‎ 答案 C ‎1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错误。‎ 答案 C ‎16.(2018·陕西质检一)某植被严重破坏的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 A.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 B.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将不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 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D.物种①和物种②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解析 物种①属于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②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物种③属于灌木。封山育林后,一年生草本植物先增多,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数量增多,使低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接受的光照减少,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数量减少,因此,物种①由盛到衰主要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c点时属于灌木阶段,c点后群落的分层现象会更明显,B错误;b→c阶段由于灌木的数量增多,草本植物得到的光照较少,物种②的数量多于物种①,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C正确;物种①和物种②都是植物,它们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错误。‎ 答案 C ‎17.(2017·天津)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如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解析 (1)由图中信息可知,火灾后群落中迅速出现了多种草本植物和灌木,这说明大火后还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可能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利于群落对光能的充分利用。(2)从图中可以看出,火烧15年后草本和灌木丰富度下降,到40年后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草本和灌木在与乔木的竞争中得到的光逐渐减少。(3)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因为针叶树的凋落物不易被分解,物质循环速度慢,而由题知乔木中除了针叶树就是阔叶树,因此应该种植的是阔叶树。(4)从样方大小和物种数间的关系可判断,坐标曲线中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从该曲线可以看出,当样方面积为S3时乔木的物种数就达到最大,所以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