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9月份)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9月份)

第 1页 共 32页 ◎ 第 2页 共 32页 2020-2021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9 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成 DNA 和 ATP 分子的元素种类相同 B.蛋白质是大多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有关,与糖链无关 D.胆固醇是构成动、植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2. 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 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 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 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 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3. 生物群落中各种群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如图所示的植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 落的( ) A.集群分布 B.均匀分布 C.水平结构 D.垂直结构 4. 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制作的葡萄酒酸味较重,是由于发酵温度过低造成的 B.制作果醋时,在液体培养基的表面将会形成单菌落 C.制作泡菜时,坛盖边缘水槽需保持有水以保证坛中无氧环境 D.为防止污染,榨汁机和发酵瓶在使用前都必须严格灭菌 5. 某同学将新鲜的肝脏小块置于图 1 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获得产气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 2 所示。 下列操作中可提高 t 时产气量的是( ) A.提高①的浓度 B.增加②的数量 C.改变①的 pH 值 D.将②切得更碎 6. 科学家将β-干扰素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使干扰素第十七位的半胱氨酸,改变成丝氨酸, 结果大大提高了β-干扰素的抗病活性,并且提高了储存稳定性。该生物技术为( ) A.基因工程 B.蛋白质工程 C.基因突变 D.细胞工程 7. 核孔结构复杂,至少由 50 种蛋白质构成,称为核孔复合体,是核内外物质转运的通道,结构如下图所示。 大分子物质与核孔复合体中的中央运输蛋白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实现“主动转运”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有丝分裂过程中,图中所示的结构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B.核孔只能让大分子物质通过,实现了核、质间的信息交流 C.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 mRNA 运出细胞核 D.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 8. 如图是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及在细胞内的部分代谢过程,图中字母代表物质,序号代表生理过程。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第 3页 共 32页 ◎ 第 4页 共 32页 A.物质 A 是协助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 B.胰高血糖素对图中各生理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C.剧烈运动时,过程④、⑤都会产生 ATP 和 CO​ 2 D.线粒体膜上也有物质 A 协助葡萄糖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 9. 将核 DNA 链均被​ 3H 标记的洋葱(2n=16)幼根转到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定期剪取根尖制片 并检测染色体的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每条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有放射性 B.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 32 条 C.经过两次分裂后形成的某个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可能没有放射性 D.再放到普通培养基培养后,根尖伸长区细胞一定没有放射性 10. 如图表示在菠菜体细胞内进行的四个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DNA 复制、转录、翻译、有氧呼吸过程 B.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内能同时进行甲乙、丙、丁四个生理过程 C.甲、乙、丙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但都会有水的生成 D.丁过程可为甲、乙、丙过程供能,丙过程可为甲乙丁过程提供酶 11. 下列有关四个遗传系谱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能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图谱是甲、乙、丙、丁 B.家系甲中,这对夫妇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为1 4 C.肯定不是抗维生素 D 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 D.家系丙只能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12. 如图表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获得新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③到④过程表示的育种方式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B.⑤到⑥过程表示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 C.⑤、⑦植株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含有 6 个染色体组的⑧植株 D.若③的基因型是 AaBb,则⑨的基因型一定有 AB、Ab、aB、ab 四种 13. 将蛙离体神经纤维置于某种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并记录其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及膜电位变化,分别 用图中曲线Ⅰ、Ⅱ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 b 点时细胞膜外 Na​ +的含量仍高于膜内 B.适当提高培养液中 K​ +浓度不能提高 c 点值 C.实验过程中该培养液只有 Na​ +浓度会发生变化 D.c~d 时 K​ +通道开放使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 14. 为研究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科学家利用拟南芥突变体进行系列实验, 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据实验结果推测,错误的是( ) 拟 南 芥 野 生 型 野 生 型 突 变 体 突 变 体 野 生 型 突 变 体 突 变 体 第 5页 共 32页 ◎ 第 6页 共 32页 1 1 2 2 处 理 方 式 M S 培 养 基 M S 培 养 基 + 一 定 量 G A 拮 抗 剂 M S 培 养 基 M S 培 养 基 + 一 定 量 G A M S 培 养 基 + 一 定 量 A B A M S 培 养 基 M S 培 养 基 + 一 定 量 A B A 种 子 萌 发 与 否 萌 发 未 萌 发 未 萌 发 萌 发 未 萌 发 萌 发 萌 发 A.突变体 1 是 GA 合成过程异常突变体 B.突变体 2 可能是 ABA 受体异常突变体 C.野生型种子萌发时内源 ABA 含量高 D.GA 与 ABA 在此过程中有拮抗作用 15. 如图为部分碳循环示意图,其中 I、II、III、IV、V 代表不同生物类群,①②代表相关的生理过程,相关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 I、II、III、IV、V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 I→II→III→IV C.经过②过程释放的能量会重新经过①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D.碳元素在 I、II、III、IV、V 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16. 如图是“DNA 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的两个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 1 中溶液 a 可以选用含 DNA 的 0.014mol•L​ ﹣1的 NaCl 溶液 B.图 1 所示操作的原理是 DNA 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杂质溶于酒精 C.图 2 试管 1 的作用是证明 2mol•L​ ﹣1NaCl 溶液遇二苯胺出现蓝色 D.图 2 所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错误,可能导致试管 2 中蓝色变化不明显 17. 植酸酶常作为饲料中的添加剂,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 致的鲈鱼随机分组后,投喂烘干的饲料,并检测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蛋 白 酶 活 性 ( U / m g ) 脂 肪 酶 活 性 ( U / m g ) 淀 粉 酶 活 性 ( U / m g ) 对 照 组 1 . 0 9 0 . 0 8 0 . 1 2 实 验 组 1 . 7 1 0 . 1 0 0 . 1 3 A.实验中饲养鲈鱼时,应控制好鱼的大小、水温和溶解氧等无关变量 B.对照组鲈鱼投喂普通饲料,实验组鲈鱼应投喂等量的含植酸酶的饲料 C.实验组中含有植酸酶的饲料需要用高温烘干以杀死饲料中的微生物 D.实验表明植酸酶对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不大 第 7页 共 32页 ◎ 第 8页 共 32页 18.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目的对应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解离根尖时,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提高洋葱根尖组织的解离效果 B.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滴少量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有利于减少实验误差 C.在“探究 NAA 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保留 3~4 个侧芽有利于提高生根率 D.将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瓶放置在阳光直射处,有利于延长瓶中动植物存活时间 19. 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可利用甲高产不耐盐、乙低产耐盐的两种二倍体植物培育高产盐的杂种植株, 实验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通常将植物细胞置于含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等渗溶液中处理 B.②到③的过程中,杂种细胞内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 C.由④到目的植株需进一步筛选的原因是④中含有低产耐盐品种 D.目的植株相对于甲、乙而言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植株不可育 20. 下列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和胚胎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卵裂期胚胎中的细胞数目、DNA 总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减少 B.受精时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C.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可维持不分化状态 D.排卵是指卵泡从卵巢中排出,胚胎移植中的冲卵实际上冲的是胚胎 二、多项选择题: 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如图为 MSC 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 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其他组织细胞中的 DNA.RNA 与 MSC 中的相同 B.MSC 不断增殖分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选择性表达 C.当 MSC 中的所有基因都不能表达时,表明细胞开始凋亡 D.人体内不同诱导因素使 MSC 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下列关于遗传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发现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法 C.孟德尔用豌豆作为材料进行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 如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分子的作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四种信息分子的化学本质全部都是蛋白质 B.四种信息分子的受体均分布在细胞膜表面 C.四种信息分子中最可能由垂体合成的是 B 和 C D.四种信息分子都一定要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湿地生态系统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图表示南京某地区建造的人工湿地,基质层由土壤和各种 填料组成,有机物含量高的生活污水通过该湿地可被净化输出。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效果 B.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全部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 CO​ 2 C.污水进入湿地经物理沉降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等作用得到净化 D.促进水草生长、提高水体透明度是该人工湿地建设的目标之一 第 9页 共 32页 ◎ 第 10页 共 32页 三、非选择题: 科学研究发现,在光照、高氧和低 CO​ 2情况下,叶肉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会发生“光呼吸”作用,过 程如图 1 所示。该过程中 Rubisco 酶催化 C​ 5与 CO​ 2结合生成 C​ 3的同时还可以使 C​ 5与 O​ 2结合,形 成一个同样的 C​ 3和一个 C​ 2,C​ 2可参与线粒体的有氧呼吸,其部分中间产物经 ATP 和[H]还原转变成 C​ 3参与暗反应。图 2 表示某植株在温度、大气 CO​ 2浓度等条件适宜时,CO​ 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 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Rubisco 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图 1 循环产生的 C​ 3大部分用于 C​ 3的再生,离开循 环的 C​ 3或在叶绿体内作为合成________等大分子的原料,或运出叶绿体外用于合成蔗糖等糖类,并运输至 植物体各部位被利用。CO​ 2和 O​ 2竞争 Rubisco 酶的同一个活性部位,据此推测,如果适当提高 CO​ 2浓 度,则对光呼吸起作用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 (2)已知强光下 ATP 和[H]的积累会产生 O​ 2​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 O​ 2​ ﹣会对叶绿体光合作用 的反应中心造成伤害。依据图 1 信息,解释植物在旱天气和过强光照下,光呼吸的积极意义是________。 (3)图 2 光照强度为 A 点时,该植株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成熟叶肉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 CO​ 2________ (填“>”、“=”或“<”)叶绿体固定的 CO​ 2.若其他条件不变,突然降低光照强度(由 C 降为 B),则短时 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内 RuBP 的含量________;A 点时光合作用产生的 O​ 2量为________mmol/(m​ 2•h)。 若其他条件不变,适当提高 CO​ 2浓度,则光饱和点将向________方移动。 如图 1 表示某基因型为 AaBb 的高等雌性动物体内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图 2 表示该动物体内 发生的三个生理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 3 表示该动物体内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回 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图象有________。 (2)图 2 中甲、乙、丙代表的生理过程依次为________图 1 中甲、戊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分别对应于图 2 中的________阶段(填序号)。 (3)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图 2 中的________时期(填序号)。 (4)若该动物雌雄交配后产下多个子代,各子代之间及子代与亲本间性状差异很大,主要与图 2 中 ________时期(填序号)所发生的变异有关。 (5)图 3 中的________(填“①”、“②”或“③”)细胞对应于图 1 中的乙细胞,细胞乙内发生的变异类型是 ________。 新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冠病毒(2019﹣nCoV),结构如图 1 所示(其中 S、M、E 表示 3 种包膜糖蛋白,N 代表核衣壳蛋白)。图 2 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A~G 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回答 下列问题: (1)图 1 中糖蛋白 S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机体接触 2019﹣nCoV 后病毒依靠蛋白 S 识别靶细胞膜上的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以侵染人体细胞,感染者会出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 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和死亡。其中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部分患者还出现 第 11页 共 32页 ◎ 第 12页 共 32页 肠道感染,推测可能是由于________。 (2)图 2 中 D 是________细胞,在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之后,能产生________,刺激 A 细胞的增殖和 分化;同时能将抗原呈递给 E 细胞,E 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填细胞名称)。 (3)科研人员通过培养某新冠康复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 2 种抗体,抗体能阻断病毒 S 蛋白与 ACE2 受体 的结合(如图 3),并经小鼠实验证明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 ①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含有浆细胞 ②新冠病毒可诱导产生多种抗体 ③S 蛋白与 ACE2 受体的分子结构相同 ④2 种抗体都能与新冠病毒结合并将其清除 某研究小组分离提纯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时,选取了从自然界中采集到的葡萄,用无菌水将葡萄皮上的 微生物冲洗到无菌的三角瓶中进行培养。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时,需控制培养液的浓度,浓度过高则会导致另需加入一定剂量的青霉素等抗生素, 其目的是________,对培养液进行灭菌时,切断高压蒸汽灭菌锅热源后,须待观察到________时,才能打开 放气阀以释放锅内余气,最后开启锅盖取出培养液。 (2)该研究小组成功分离出某品种的酵母菌后,用等量菌液分别接种于 3 个盛有等量液体培养基的锥形瓶 中,并分别置于转速为 150r/min、200r/min、250r/min 的摇床上培养,检测结果如图 1 所示,摇床转速为 250r/min 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 (3)图 2 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两种方法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时得到的 结果,其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得到的是曲线________,下列判断依据中正确的有________。 ①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计数活的酵母细胞,死细胞无法形成菌落 ②采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时,可能会将死细胞与活细胞一起计数 ③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长成一个菌落 ④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4)通过如图 3 所示的方法进行纯化培养时,用移液枪取最终的酵母菌稀释液 0.1mL 滴在培养基表面,然 后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________后再进行涂布。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某组的 4 个平板 上菌落数分别为 69 个、52 个、44 个、26 个,则可以推测原酵母菌液中每毫升含菌数为________个。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紫色洋葱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学实验,如图 1 为洋葱纵切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进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实验时,应取图 1 中的________(填序号)部位作实验材料,提 取色素时添加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 (2)图 2 是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装置图,层析后得到不同的色素带,在暗室内用红光照射四条色 素带,较暗的是________(填序号)。 (3)A 同学为探究图 1 中③处细胞中是否有还原糖,他将③部位组织榨汁后获取滤液。然后取斐林试剂甲 液 1mL 滴入滤液中振荡摇匀,再取乙液 1mL 滴入滤液中振荡摇匀,将以上混合液置于 60℃水浴中加热一段 时间,溶液出现砖红色沉淀,实验结果说明洋葱的③处细胞中含有还原糖。同做实验的 B 同学指出 A 同学 实验中没有按教材中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从实验原理的角度分析 A 同学的实验结果依然出现砖红色沉淀的原 因是________。 (4)B 同学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时,所看到的现象如图 3 所示,此时⑩处充满了 ________。⑨处成熟细胞不呈现紫色的原因可能是操作过程中________。 (5)选用图 1 中的④进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时,D 同学看到 C 同学剪取洋葱的一条幼根根尖所 第 13页 共 32页 ◎ 第 14页 共 32页 做的实验效果很好,于是 D 同学也从该条幼根上剪取一段进行实验,经规范操作后始终没能观察到处于分裂 期的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 X 基因存在于水稻基因组中,仅在体细胞(2n)和精子中正常表达,但在卵细胞中不转录。为研究 X 基因表 达对卵细胞的影响,设计了如图 1 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科研工作者从水稻体细胞或精子中提取 RNA,构建________文库,进而获得 X 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 (2)为使 X 基因能在卵细胞中成功表达,需在基因表达载体中插入________。将重组质粒导入水稻愈伤组 织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为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需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菌落在只含潮霉 素、只含卡那霉素、含潮霉素和卡那霉素三种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分别为________(填“生长”或“不生长”)。 (4)为鉴定筛选出的菌落中是否含有正确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拟设计引物进行 PCR 鉴定。PCR 反应 体系中除含缓冲液、模板 DNA、dNTP(包含 dATP、dCTP、dGTP、dTTP)、引物以外,还应含有________;图 2 所示为甲、乙、丙 3 条引物在正确重组质粒片段中的相应位置,PCR 鉴定时应选择的一对引物是________。 某学生从某一菌落的质粒中扩增出了 400bp 片段,则该菌落中含有的质粒________(填“是”或“不是”)正确 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 (5)从转基因植株未成熟种子中分离出胚,观察到细胞内仅含一个染色体组,判定该胚是由未受精的卵细 胞发育形成的,而非转基因水稻卵细胞在未受精时不能发育,由此表明________。 图为一对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图解,其中Ⅰ、Ⅲ、Ⅳ、X、Y 表示染色体。果蝇的红眼、白眼基因(A、 a)位于 X 染色体上;灰体和黑檀体基因(B、b)位于Ⅲ号染色体上;翻翅和正常翅(D、d)基因位于Ⅱ号 染色体上。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该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以产生________种配子。 (2)多对上图雌雄果蝇交配产生的 F​ 1中翻翅与正常翅之比接近 2:1,其原因是________。 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翻翅灰体果蝇与正常翅黑檀体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F​ 1有翻翅灰体果蝇和正常翅灰 体果蝇两种表现型。则: ①实验中两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 ②若让 F​ 1中翻翅灰体果蝇相互交配,则其后代中翻翅灰体:翻翅黑檀体:正常翅灰体:正常翅黑檀体的 比例为________。 (3)果蝇的红眼(A)和白眼(a)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从某果蝇种群中随机抽取雌雄果蝇各 100 只,其 中红眼雄果蝇为 60 只,红眼雌果蝇为 80 只。已知红眼雌果蝇中 50%为杂合子,则 a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与红眼雄果蝇作亲本杂交,在没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在 F​ 1群体中发现一只 X​ aX​ aY 的白眼果蝇,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填“父本”或“母本”)形成配子时,在减数第________次分 裂时染色体移动出现异常。 第 15页 共 32页 ◎ 第 16页 共 32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上)调研生物试卷(9 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 1. 【答案】 A 【考点】 ATP 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解析】 1、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 种类 分子式 分布 生理功能 单 糖 五碳糖 核糖 C​ 5H​ 10 O​ 5 动植物细胞 五碳糖是构 成核酸的重 要物质脱氧核糖 C​ 5H​ 10 O​ 4 六碳糖 葡萄糖 C​ 6H​ 12 O​ 6 葡萄糖是细 胞的主要能 源物质 二 糖 蔗糖 C​ 12H​ 22 O​ 11 植物细胞 水解产物中 都有葡萄糖麦芽糖 乳糖 C​ 12H​ 22 O​ 11 动物细胞 多 糖 淀粉 (C​ 6H ​ 10O​ 5) ​ n 植物细胞 淀粉是植物 细胞中储存 能量的物质 纤维素 纤维素是细 胞壁的组成 成分之一 糖原 动物细胞 糖原是动物 细胞中储存 能量的物质 2、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份,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3、组成元素是 C、H、O、N、P 的物质有核酸、磷脂、ATP 等。 【解答】 A、组成 DNA 和 ATP 分子的元素种类相同,都是 C、H、O、N、P,A 正确; B、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且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成分也有糖类,因此大多 数植物体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糖类,B 错误; C、细胞识别与糖蛋白中蛋白质和糖链都有关,C 错误; D、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但植物细胞膜不含胆固醇,D 错误。 2. 【答案】 C 【考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据图分析:a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b 表示生殖隔离;c 表示新物种形成,d 表示地理隔离.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解答】 解:A、a 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以及自然选择,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 B、b 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 错误; C、c 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C 正确; D、d 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D 错误. 故选:C. 3. 【答案】 D 【考点】 群落的结构 【解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 2、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 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 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 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 层和土壤)。 (二)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 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解答】 由图分析可知,该图表示的森林中树木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BC 错误,D 正确。 4. 【答案】 C 第 17页 共 32页 ◎ 第 18页 共 32页 【考点】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制作泡菜 【解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 6H​ 12O​ 6+6H​ 2O+60​ 2→ ​ 6CO​ 2+12H​ 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 6H​ 12O​ 6→ ​ 2CO​ 2+2C​ 2H​ 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解答】 A、制作的葡萄酒酸味较重,是由于发酵温度变高,醋酸菌发酵造成的,A 错误; B.、制作果醋时,在液体培养基的表面将会形成菌膜,不会形成单菌落,B 错误; C、乳酸菌是厌氧生物,故制作泡菜时,坛盖边缘水槽需保持有水以保证坛中无氧环境,C 正确; D、为防止污染,榨汁机和发酵瓶在使用前都必须严格消毒,D 错误。 5. 【答案】 A 【考点】 酶的特性 【解析】 据图 1 分析,①表示过氧化氢溶液,②表示土豆片,含有过氧化氢酶,③表示一定的温度。 据图 2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量先升高后基本不变,原因是底物的量有限。 【解答】 A、①表示过氧化氢溶液,由于过氧化氢的量有限,则形成的氧气量也有限,则增加过氧化氢的量,t 时刻 产气量增加,A 正确; B、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增加②土豆片的数量,反应速率加快,即 t 时间变短,但是气体的量不变,B 错 误; C、改变①的 pH 值,则改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改变到达化学反应平衡点的时间,但不并不改变化学反应 平衡点,即气体量不变,C 错误; D、将②切得更碎,升高过氧化氢酶的量,反应速率加快,即 t 时间变短,但是气体的量不变,D 错误。 6. 【答案】 B 【考点】 蛋白质工程 【解析】 蛋白质工程指以蛋白质的结构规律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 质进行基因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据此答题. 【解答】 基因工程是将符合人们要求的目的基因导入适宜的生物体内,使其高效表达,从中提取人们所需的蛋白质, 或表现出某种性状,蛋白质产品仍然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对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进行改造, 从而实现对相应蛋白质的改变,所得到的蛋白质已不是天然存在的蛋白质。题干中的操作涉及的基因显然不 再是原来的基因,其合成的β﹣干扰素也不是天然的β﹣干扰素,而是经过人工改造的、符合人类需求的蛋白 质,因而该生物技术为蛋白质工程。 7. 【答案】 B 【考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 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2)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 RNA 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 DNA 的主要载体。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 解:A.在有丝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末期核膜、核仁重建,故核孔也会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A 正确; B.核孔是大分子物质的通道,但某些小分子也能通过,B 错误; C.若中央运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 mRNA 运出细胞核,C 正确; D.大分子物质与中央运输蛋白的识别与转运,体现了核孔控制物质进出的选择性,D 正确。 故选:B。 8. 【答案】 A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解析】 1、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2、图中①代表葡萄糖的运输,③表示转氨基作用,④有氧呼吸,⑤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 【解答】 A、葡萄糖通过物质 A 的协助进入细胞,物质 A 是载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A 正确; B、胰岛素可以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故对图中各生理过程具有促进作用的是胰岛素, B 错误; C、过程⑤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 ATP 和 CO​ 2产生,C 错误; D、葡萄糖不能进入线粒体中,故线粒体膜上没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D 错误。 9. 【答案】 C 【考点】 DNA 分子的复制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解析】 有丝分裂的过程: 间期:完成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染色质转变为染色体,核摸解体,核仁消失,形成纺锤体(简称:膜仁消失显两体)。 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的中央,染色体的数目最清晰,形态最固定(简称:形定数清赤道板)。 第 19页 共 32页 ◎ 第 20页 共 32页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简称:点裂数加均分向两极)。 末期:染色体转变成染色质,核摸重建,核仁出现,纺锤体解体。 【解答】 解:A.进行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由于 DNA 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有放射性, A 错误; B.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有 16 条,B 错误; C.由于 DNA 分子进行半保留复制,增殖两次后形成的某个子细胞中,放射性染色体的数量可能为 0,C 正确; D.根尖伸长区细胞来自分生区,故将该幼根放到普通培养基培养后,根尖伸长区部分细胞具有放射性,D 错 误。 故选:C。 10. 【答案】 B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有(需)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DNA 分子的复制 【解析】 1、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 DNA 解旋酶、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 消耗能量,合成 RNA; 翻译过程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 mRNA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产生多肽链。多肽链 经过折叠加工后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少量能 量;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 3、题图分析,图甲表示 DNA 复制,图乙表示转录,图丙表示翻译,图丁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复制过程是 以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 DNA 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 DNA 解旋酶、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 合成 DNA。 【解答】 A、根据分析可知,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DNA 复制、转录、翻译、有氧呼吸过程,A 正确; B、叶肉细胞线粒体内能完成甲 DNA 复制、乙转录、丙翻译生理过程,而丁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 线粒体,B 错误; C、甲、乙、丙过程即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但都会有水的生成,C 正确; D、丁过程为有氧呼吸过程,可为甲、乙、丙过程供能,丙过程为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酶绝大多数是蛋 白质,因此丙过程可为甲、乙、丁过程提供酶,D 正确。 11. 【答案】 B 【考点】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 根据遗传系谱图分析: 甲图中父母均正常,但女儿患病,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或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乙图中父亲和儿子有病,母亲和女儿正常,可推知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 X 隐 性遗传病,但是不可能是伴 X 显性遗传病; 丙图中父亲和女儿正常,母亲和儿子有病,可知此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伴 X 隐性 或显性遗传病; 丁图中父母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的儿子,可推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可能在常染色体或 X 染色体上。 【解答】 A、红绿色盲为伴 X 隐性遗传病,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可以表示红绿色盲的的家系图谱是甲、乙、丙,A 错 误; B、家系甲中的遗传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 X 隐性遗传病,无论是哪一种遗传方式,该夫妇再生 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都为1 4 ,B 正确; C、抗维生素 D 佝偻病为伴 X 显性遗传病,因此肯定不是抗维生素 D 佝偻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C 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家系丙的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也可能为伴 X 隐性或显性遗传 病,D 错误。 12. 【答案】 D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为两个亲本,③是杂合子 F​ 1,④是通过诱变处理的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⑤是 F​ 1 代,⑥是 F​ 2植株,⑦是多倍体植株,⑧是多倍体,⑨是单倍体幼苗,③⑤⑥为杂交育种. 【解答】 A、由③得到④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该育种方式能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A 正确; B、⑤到⑥过程表示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 正确; C、⑤植株是二倍体,⑦植株是四倍体,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可获得含有 6 个染色体组的⑧植株,C 正确; D、若③的基因型是 AaBb,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⑨的基因型才会有 AB、Ab、aB、ab 四种,D 错误. 13. 【答案】 C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1、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钠离子内流,钠离子内流是协助扩散,扩散 的速率与浓度差有关。 2、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逆转,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维持外正内负。 【解答】 A、图中 b 点时是由于 Na​ +的内流形成的动作电位,但此时细胞膜外 Na​ +的含量仍高于膜内,A 正确; B、钾离子不会影响动作电位峰值,因此提高培养液中钾离子浓度,不会提高曲线Ⅱ上 c 点值,B 正确; C、实验中该培养液 Na​ +和 K​ +浓度都会发生变化,C 错误; D、c~d 时,局部电流使兴奋部位由钠离子内流转变为钾离子外流,再形成静息电位,D 正确。 14. 【答案】 C 第 21页 共 32页 ◎ 第 22页 共 32页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1、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激素名称 合成部位 生理作用 应用 赤霉素 主要是未成熟的种 子、幼根和幼芽 促进细胞伸长,从 而引起植株增高; 促进种子萌发和果 实发育 促进矮生性植物茎 秆伸长;解除种子 休眠,提早用来播 种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和组 织分化 蔬菜贮藏中,常用 它来保持蔬菜鲜 绿,延长贮藏时间 乙烯 广泛存在于多种植 物的 组织中,成 熟的果实中 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促进香蕉、凤梨等 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等, 将要脱落的 器官和组织 中含量多 抑制细胞分裂,抑 制植物的生长,也 能抑制种子的萌 发;促进叶和果实 的衰老和脱落 落叶或棉铃在未成 熟前的大量脱落 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 同调节。有的相互促进,有的相互拮抗。 【解答】 A、突变体 1 在 MS 培养基中不萌发,在 MS 培养基+一定量 GA 时萌发,这说明突变体 1 是缺乏 GA,故突变 体 1 是 GA 合成过程异常突变体,A 正确; B、由表格结果分析可知,野生型在 MS 培养基+一定量 ABA 中会抑制其萌发,而突变体 2 中添加一定量的 ABA 不能抑制其萌发,这说明突变体 2 可能是 ABA 受体异常突变体,B 正确; C、野生型种子在萌发时内部激素会发生变化,ABA 含量降低,由野生型在 MS 培养基上能够萌发也可以推断 得知其内源 ABA 含量很低,C 错误; D、由表格结果分析可知,GA 促进萌发,ABA 抑制萌发,故 GA 和 ABA 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拮抗作用,D 正 确。 15. 【答案】 C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分析题图:Ⅰ代表的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Ⅴ是分解者,①是光 合作用,②是各生物的呼吸作用. 【解答】 A、图中 I、II、III、IV、V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 正确; B、该生态系统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联系是 I→II→III→IV,B 正确; C、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重复利用,C 错误; D、碳元素在 I、II、III、IV、V 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 正确. 16. 【答案】 A,C 【考点】 DNA 的粗提取和鉴定 【解析】 1、DNA 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 的溶解性: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 不溶于酒精溶液, 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 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 (2)DNA 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 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2、DNA 粗提取和鉴定的过程: (1)实验材料的选取:凡是含有 DNA 的生物材料都可以考虑,但是使用 DNA 含量相对较高的生物组织,成 功的可能性更大。 (2)破碎细胞,获取含 DNA 的滤液:动物细胞的破碎比较容易,以鸡血细胞为例,在鸡血细胞液中加入一 定量的蒸馏水,同时用玻璃棒搅拌,过滤后收集滤液即可。如果实验材料是植物细胞,需要先用洗涤剂溶解 细胞膜。例如,提取洋葱的 DNA 时,在切碎的洋葱中加入一定的洗涤剂和食盐,进行充分的搅拌和研磨,过 滤后收集研磨液。 (3)去除滤液中的杂质: 方案一的原理是 DNA 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同;方案二的原理是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不分解 DNA; 方案三的原理是蛋白质和 DNA 的变性温度不同。 方案二是利用蛋白酶分解杂质蛋白,从而使提取的 DNA 与蛋白质分开;方案三利用的是 DNA 和蛋白质对高 温耐受性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变性,与 DNA 分离。 (4)DNA 的析出与鉴定 ①将处理后的溶液过滤,加入与滤液体积相等、冷却的酒精溶液,静置 2~3min,溶液中会出现白色丝状物, 这就是粗提取的 DNA.用玻璃棒沿一个方向搅拌,卷起丝状物,并用滤纸吸取上面的水分。 ②取两支 20ml 的试管,各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 2mol/L 的 NaCl 溶液 5ml,将丝状物放入其中一支试管中, 用玻璃棒搅拌,使丝状物溶解。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 4ml 的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将试管置于沸 水中加热 5min,待试管冷却后,比较两支试管溶液颜色的变化,看看溶解有 DNA 的溶液是否变蓝。 【解答】 A、图 1 中溶液 a 是 2mol•L﹣1 的 NaCl 溶液,A 错误; B、图 1 所示操作的原理是 DNA 不溶于酒精,而蛋白质等杂质溶于酒精,B 正确; C、图 2 试管 1 的作用是证明 2 mol•L﹣1 NaCl 溶液遇二苯胺不会出现蓝色,C 错误; D、图 2 所示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试管 2 中未将 DNA 溶于 2mol•L﹣1 的 NaCl 溶液中),可能导致试 管 2 中蓝色变化不明显,D 正确。 17. 【答案】 C 【考点】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解析】 第 23页 共 32页 ◎ 第 24页 共 32页 分析表格:自变量为植酸酶的有无,因变量为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无关变量包括水温、溶解氧 浓度等。 【解答】 A、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鱼的大小、水温、溶解氧浓度等,所以实验中饲养鲈鱼时,应控制好鱼的大小、水 温和溶解氧等无关变量,A 正确; B、对照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鲈鱼投喂普通饲料,实验组鲈鱼应投喂等量的含植酸酶的饲料,B 正确; C、由于对照组中普通饲料含有微生物,所以实验组中含有植酸酶的饲料不需要用高温烘干以杀死饲料中的 微生物,C 错误; D、酶具有专一性,实验表明植酸酶对蛋白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不大, D 正确。 18. 【答案】 C 【考点】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解析】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 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 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2、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反之,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3、将准备好的枝条剪成长约 5~7cm 的插条,插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 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 3~4 个芽,所选枝条的条件应尽量相同。 【解答】 A、解离根尖时,延长处理时间导致解离过度、根尖过于酥软,影响染色,A 错误; B、在血细胞计数板一侧滴少量样液,让它自行渗入,有利于减少实验误差,B 错误; C、在“探究 NAA 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中保留 3~4 个侧芽有利于提高生根率,C 正确; D、将模拟池塘生态系统的生态瓶放置在阳光直射处,高温会杀死动植物,不利于延长瓶中动植物存活时间, D 错误。 19. 【答案】 D 【考点】 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应用 【解析】 1、植物体细胞杂交,又称原生质体融合是指将植物不同种、属,甚至科间的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方法诱导融 合,然后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杂种植株的技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未脱壁的两个细胞是很难融合的, 植物细胞只有在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才能融合,所以植物的细胞融合也称为原生质体融合。 2、由图分析可知,①是酶解法去除细胞壁,②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是杂种细胞,④是筛选获得的具 有耐盐特性的胚状体。 【解答】 A、①是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在等渗透液中进行,以维持原生质体的形 态和功能,A 正确; B、②到③的过程是融合细胞再生细胞壁的过程,而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故杂种细胞内高尔 基体和线粒体活动明显增强,B 正确; C、④是筛选获得的具有耐盐特性的胚状体,但不能确定其是高产还是地产,故需要进一步筛选,C 正确; D、甲、乙是二倍体植株,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的目的植株是四倍体,是可育的,D 错误。 20. 【答案】 D 【考点】 体内受精与早期胚胎的发育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动物胚胎发育的概念 【解析】 1、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精子的发生:补充,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变形过程中,细胞核为精子头的主要 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在尾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其他物质浓缩为原 生质滴直至脱落。(线粒体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 (2)卵子的发生:在胎儿时期,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演变成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减一分裂 在排卵前后完成,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减二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 (3)受精:精子获能(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卵子的准备(排出的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到减二中 期才具备受精能力);受精阶段(卵子周围的结构由外到内: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 a、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穿越放射冠。 b、透明带反应:顶体酶可将透明带溶出孔道,精子穿入,在精子触及卵黄膜的瞬间阻止后来精子进入透明 带的生理反应(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 c、卵细胞膜的封闭作用:精子外膜和卵细胞膜融合,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拒绝其他精子再进入卵内的 过程(它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精子尾部脱落,原有核膜破裂形成雄原核,同时卵子完成 减二分裂,形成雌原核(注意:受精标志是第二极体的形成;受精完成标志是雌雄原核融合成合子)。 (4)受精场所是母体的输卵管上段。 (5)卵裂期:特点:细胞有丝分裂,细胞数量不断增加,但胚胎的总体体积并不增加,或略有减小。 (6)桑椹胚:特点:胚胎细胞数目达到 32 个左右时,胚胎形成致密的细胞团,形似桑椹。是全能细胞。 (7)囊 胚:特点:细胞开始出现分化(该时期细胞的全能性仍比较高)。聚集在胚胎一端个体较大的细胞 称为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中间的空腔称为囊胚腔。 2、哺乳动物的胚胎肝细胞简称 ES 或 EK 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ES 细胞在 饲养层细胞上,或在添加抑制因子的培养液中,能够维持不分化的状态。 【解答】 A、卵裂期胚胎中的细胞不断的进行有丝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和 DNA 总量增加,而该过程胚胎会消耗有机物, 导致有机物总量减少,A 正确; B、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子进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卵细胞膜反应是防止多精子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 B 正确; C、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在饲养层细胞上培养可维持不分化状态,C 正确; D、排卵是指卵子从卵泡中排出的,D 错误。 第 25页 共 32页 ◎ 第 26页 共 32页 二、多项选择题: 【答案】 B,D 【考点】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 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 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分析题图:图示表示 MSC 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 【解答】 A、人体其他组织细胞中的 DNA 与 MSC 中的相同,但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他组织细胞中的 RNA 与 MSC 中不完全相同,A 错误; B、MSC 不断增殖分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选择性表达,B 正确; C、细胞凋亡也是基因表达的结果,C 错误; D、人体内不同诱导因素使 MSC 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 正确。 【答案】 A,B,C 【考点】 孟德尔遗传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解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 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 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 质。 3、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 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DNA 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 A、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A 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发现了 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法,B 正确; C、孟德尔用豌豆作为材料进行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 正确; D、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假说﹣演绎法,D 错误。 【答案】 A,B,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传入神经与下丘脑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所以信息分子 A 是神经递质;B 能促进肾小管细 胞重新吸收水分,故 B 是抗利尿激素;体内信息分子 C 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只有甲状腺细胞膜上 含有该激素的受体;D 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解答】 A、据图示分析可知,信息分子 A~D 中,A 是神经递质,B 是抗利尿激素,C 是促甲状腺激素,D 是甲状腺 激素,其中 A、D 不属于蛋白质,A 错误; B、信息分子 D 是甲状腺激素,其受体均分布在细胞内,B 错误; C、信息分子 B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C 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C 错误; D、四种信息分子都一定要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 正确。 【答案】 A,C,D 【考点】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人工湿地中的植物一般选择芦苇、香蒲、菖蒲、美人蕉等具有一定净化污水能力的,并且宜选用本地物种, 避免外来物种入侵,导致对当地生态系统生物生存造成威胁。 【解答】 A、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 净化效果,A 正确; B、该湿地群落中的碳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固定的 CO​ 2,还有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B 错误; C、污水进入湿地经物理沉降、化学净化和分解者的作用得到净化,C 正确; D、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D 正确。 三、非选择题: 【答案】 叶绿体基质,淀粉,抑制 干旱天气和过强光照下,叶片缺水,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低浓度二氧化碳使得光呼吸增强, 光呼吸可以消耗多于的 ATP 和[H] <,减少,5,右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解析】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发生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照,吸收光 能、传递光能,并将一部分光能用于水的光解生成[H]和氧气,另一部分光能用于合成 ATP.暗反应发生场所 是叶绿体基质中,首先发生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二氧化碳和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 化合物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被还原。 【解答】 图 1 显示,Rubisco 酶既能催化 C​ 5和 CO​ 2反应,又能催化 C​ 5和 O​ 2反应,由光合作用的过程可推测, Rubisco 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图 1 循环产生的 C​ 3大部分用于 C​ 3的再生,离开循环的 C​ 3或 在叶绿体内作为合成淀粉等大分子的原料,或运出叶绿体外用于合成蔗糖等糖类,并运输至植物体各部位被 利用。根据题意可知,“CO​ 2浓度较高时,催化 C​ 5与 CO​ 2反应,完成光合作用”,因此适当提高 CO​ 2浓 度对光呼吸有抑制效应。 植物在干旱天气和过强光照下,植物的自我调节性的适应会导致气孔关闭,气孔关闭引起 CO​ 2供应不足, 会导使 CO​ 2的固定产物 C​ 3减少,进而引起 NADPH 和 ATP 的消耗减少,造成 NADPH 和 ATP 在叶绿体内积 累,对叶绿体造成伤害,而“光呼吸”作用可以消耗多余的 NADPH 和 ATP,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图 2 光照强度为 A 点时,称为光的补偿点,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由于该植物个体存在 第 27页 共 32页 ◎ 第 28页 共 32页 不进行光合作用的组织细胞,则该植株一个进行光合作用的成熟叶肉细胞中线粒体产生的 CO​ 2小于叶绿体 固定的 CO​ 2.图 2 中,若其它条件不变,突然降低光照强度(C 降为 B),光反应减弱,ATP 和[H]生成减少,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受阻,叶肉细胞内 RuBP 的来源减少,短时间内去路不变,最终导致叶肉细胞内 RuBP 的含 量减少。图 2 中,无光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速率表示呼吸作用速率,据图分析,该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为 5mmol/m​ 2•h,A 点表示光补偿点,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即为 5mmol/m​ 2•h.其它条件 不变,适当提高 CO​ 2浓度,光合作用增强,则光饱和点将向右移动。 【答案】 甲、丙、戊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⑤、① ③和⑥ ① ②,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考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的规律性变化 【解析】 据图分析,图 1 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 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为第一极体,其分开的染色体上含有等 位基因 A、a,说明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丁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戊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对称排列在 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图 2 中甲表示减数分裂,乙表示受精作用,丙表示有丝分裂。图 3 中 ①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Ⅱ表示次级卵母细胞,Ⅲ表示第一极体,②表示第一极体的分裂过程,③表示次级 卵母细胞的分裂过程,Ⅳ表示卵细胞,Ⅴ表示第二极体。 【解答】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图 1 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丙、戊。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2 中甲表示减数分裂,乙表示受精作用,丙表示有丝分裂;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1 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 2 中的⑤;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对应于图 2 中的①。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 2 中的③和⑥。 该动物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中,性状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 分裂后期,对应于图 2 中的①。 图丁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的分裂是 均等的,因此可以确定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可对应图 3 中的细胞②;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1 中的乙细胞发 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答案】 葡萄糖和氨基酸,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肠道细胞表面具有 ACE2,进而能识别新冠病毒并与之进行特异性结 合 T 淋巴,淋巴因子,G 和 F A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 原传递给 T 细胞,刺激 T 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 细胞,B 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 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 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解答】 糖蛋白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图 1 中糖蛋白 S 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葡萄糖和氨基酸;机体接触 2019﹣ nCoV 后病毒依靠蛋白 S 识别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ACE2)以侵染人体细胞,感染者会出现急性、 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发热的原因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的直接结果, 部分患者还出现肠道感染,推测可能是由于肠道细胞表面具有 ACE2,进而能识别新冠病毒并与之进行特异性 结合。 图 2 中 D 是 T 淋巴细胞,在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之后,能产生淋巴因子,刺激 A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同 时能将抗原呈递给 E 细胞,E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即图中的 G 和 F。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A、题意显示科研人员通过培养某新冠康复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获得 2 种抗体,而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 因此,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包含浆细胞,A 正确; B、从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液中获得 2 种抗体,可推知新冠病毒可诱导产生多种抗体,B 正确; C、抗体与 ACE2 受体的分子结构相同,C 错误; D、抗体能和新冠病毒结合,但不能将其清除,其清除过程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D 错误。 故选:AB。 故答案为:(1)葡萄糖和氨基酸 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肠道细胞表面具有 ACE2,进而能识别新冠病毒并与 之进行特异性结合(2)T 淋巴细胞 淋巴因子 G 和 F(3)AB 【答案】 抑制细菌的生长,压力表指针降至“0”点 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乙,①和② 灼烧冷却,5.5×10​ 7 【考点】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的单细胞真菌,能够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酵母菌对青霉素不敏感,酵母菌在有氧条 件下可以迅速增殖。进行酵母菌计数时需要将菌液进行梯度稀释。 【解答】 分离野生酵母菌时需要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原因是酵母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细菌、放线菌对抗生素敏感, 所以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切断高压蒸汽灭菌锅热源后,须待观察到压力表指针降至“0” 点,才能打开放气阀以释放锅内余气。 根据题意可知,摇床转速越高,提供的氧气越充足,从图中可看出摇床转速越高,酵母菌代谢旺盛,增殖快, 因此繁殖的速度和总量越高,种群密度最大。 根据图 2 可知,由于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计数活的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会将死细胞一起计数,稀释 涂布平板法获得的菌落数目比血细胞计数法计数时微生物数目少,因此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的是曲线乙。 因此判断依据有①和②。 第 29页 共 32页 ◎ 第 30页 共 32页 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时,要将涂布器灼烧冷却后才能进行操作;根据图解可知菌液被稀释了 10​ 5倍(M), 同时选择菌落数目在 30﹣300 的进行计数,所以每毫升含菌数为(69+52+44)÷3÷0.1×10​ 5=5.5×10​ 7个。 【答案】 ①,防止色素被破坏 ⑦⑧ 甲液和乙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细胞外液,撕取洋葱表皮时将细胞撕破了(或细胞本来是死细胞) 该幼根的根尖已经被 C 同学剪去 【考点】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 据图分析:图 1 中①为洋葱的管状叶,是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材料;②为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可以用于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③为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可用于观察 DNA 和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④ 为洋葱根尖,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图 2 为纸层析法分离色素获得的结果,其中⑤为胡萝卜素, 橙黄色;⑥为叶黄素,黄色;⑦为叶绿素 a,蓝绿色;⑧为叶绿素 b,黄绿色。图 3 中⑨表示细胞,⑩表 示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之间的外界溶液,⑪表示液泡。 【解答】 图 1 中①为洋葱的管状叶,是绿色的,可以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叶绿体色素提取时加入碳酸 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2 中的⑤是胡萝卜素,⑥是叶黄素,⑦是叶绿素 a,⑧是叶绿素 b,其中叶黄素和 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在暗室内用红光照射四条色 素带,较暗的是⑦⑧。 根据题意分析,A 同学做还原糖鉴定实验室,先加了甲液,后甲了乙液,而甲液和乙液应该混合以后再加入, 而水浴加热后却出现了砖红色沉淀,其原因可能是在水浴加热前甲液和乙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 Cu (OH)​ 2,然后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与还原糖反应生成了砖红色的氧化亚铜。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 3 中⑩处充满的是细胞外液;⑨处成熟细胞不呈现紫色的原因可能是操作过程中破 坏了细胞结构,液泡被撕破了。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 D 同学从根尖被 C 剪掉的幼根上取了一段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而其取的部 分已经没有分生区细胞了,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了,所以尽管其后续实验操作规范,也不能观察到分裂期的细 胞。 【答案】 cDNA(或部分基因) 可在水稻卵细胞中启动 X 基因转录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农杆菌转化法 不生长、生长、不生长 Taq 酶(或耐高温的 DNA 聚合酶),甲、乙,不是 X 基因在卵细胞成功表达能使卵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 【考点】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X 基因仅在体细胞和精子中正常表达,但在卵细胞中不转录,可能是 X 基因的启动子在卵 细胞中不能启动转录。分析图示可知,图 1 为利用基因工程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转 X 基因水稻植株的部 分过程,图中包括了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植物组织培 养获得成熟转基因植株的过程。 【解答】 由于 X 基因仅在体细胞和精子中正常表达,科研工作者从水稻体细胞或精子中提取 RNA,通过反转录获得 cDNA,可构建 cDNA 文库,从该文库中可获得 X 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 启动子是一段有特殊结构的 DNA 片段,位于基因首端,是 RNA 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有了它才能驱动 基因转录出 mRNA,最终获得所需蛋白质。因此为使 X 基因能在卵细胞中成功表达,需在基因表达载体中插 入可在水稻卵细胞中启动 X 基因转录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将重组质粒导入水稻愈伤组织细胞(植物细胞), 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 为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需采用含有不同抗生素的平板进行筛选。由图 1 可知,目的基因插入到质粒 的潮霉素抗性基因内,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不受影响,则含重组质粒的农杆菌对卡那霉素有抗性,而对潮霉 素无抗性,因此含重组质粒的菌落在只含潮霉素、只含卡那霉素、含潮霉素和卡那霉素三种培养基中的生长 情况分别为不生长、生长、不生长。 PCR 反应体系中除含缓冲液、模板 DNA、dNTP(包含 dATP、dCTP、dGTP、dTTP)、引物以外,还应含有 Taq 酶;图 2 所示为甲、乙、丙 3 条引物在正确重组质粒片段中的相应位置,由于 PCR 技术要求两种引物分别与 目的基因的两条单链结合,沿相反方向合成子链,因此 PCR 鉴定时应选择图 2 中的一对引物是甲、乙。根据 图 2 可知,正确选择甲、乙引物后,扩增出的目的片段长度应为 340bp,而该学生从某一菌落的质粒中扩增 出了 400bp 片段,则该菌落中含有的质粒不是正确插入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可能该生错选了乙、丙引物对, 且扩增出了目的基因反向连接后的片段。 从转 X 基因二倍体植株的未成熟种子中分离出胚,观察到细胞内仅含一个染色体组,判定该胚是由未受精的 卵细胞发育形成的,而非转基因水稻卵细胞在未受精时不能发育,由此表明 X 基因在卵细胞成功表达能使卵 细胞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胚。 【答案】 BbDdX​ aY,8 DD 纯合致死,BBDd、bbdd,6:2:3:1 40% 母本,二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伴性遗传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可知,A 和 a、B 和 b、D 和 d 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 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左侧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为雌果蝇,其基因型为 BbDdX​ AX​ a;右 侧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Y,为雄果蝇,其基因型为 BbDdX​ aY。 【解答】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BbDdX​ aY,由于三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该雄果蝇可 以产生 2×2×2=8 种配子。 关于翻翅与正常翅,图示雌雄果蝇的基因型都是 Dd,相互交配后代理论上 DD:Dd:dd=1:2:1,即翻翅: 正常翅=3:1,而实际上的翻翅与正常翅之比接近 2:1,其原因可能是 DD 纯合致死。 第 31页 共 32页 ◎ 第 32页 共 32页 ①用翻翅(Dd)灰体果蝇与正常翅(dd)黑檀体果蝇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后代只有灰体,说明灰体对黑 檀体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相关基因型为 BB、bb,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BBDd、bbdd。 ②让子一代中翻翅灰体果蝇(BbDd)相互交配,单独考虑两对性状,翻翅:正常翅=2:1,灰体:黑檀体 =3:1,则其后代中翻翅灰体:翻翅黑檀体:正常翅灰体:正常翅黑檀体的比例=6:2:3:1。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雌雄果蝇各 100 只,其中红眼雄果蝇(X​ AY)为 60 只,则白眼雄果蝇 40 只;红眼雌 果蝇(X​ AX​ A、X​ AX​ a)为 80 只,且红眼雌果蝇中 50%为杂合子,则白眼雌果蝇 20 只,因此 a 的基因 频率=(20×2+80× 1 2 +40)÷(100×2+100)=40%。 红眼雌果蝇基因型为 X​ AX​ _,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 X​ AY,后代出现了一只 X​ aX​ aY 的白眼果蝇,在没 有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两个 X​ a只能都来自于母亲,说明母亲的基因型是 X​ AX​ a,其减数第二次分裂 异常,产生了基因型为 X​ aX​ a的配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