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必修)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必修)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般来说,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与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分别是 A. 水和糖类 B. 水和蛋白质 C. 糖类和蛋白质 D. 核酸和蛋白质 【答案】B 2. 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存在 B.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C.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D. 核酸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 【答案】C 【解析】包括病毒,一切生物都有核酸存在,A项错误;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B项错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项正确;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D项错误。 3. 淀粉、淀粉酶、淀粉酶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 A. 麦芽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B. 麦芽糖、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 C. 葡萄糖、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D. 葡萄糖、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淀粉属于多糖,基本单位是葡萄糖;淀粉酶属于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淀粉酶基因是DNA片段,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选D。 4. 下列哪一项中的化合物都属于脂质 A. 胰岛素和性激素 B. 磷脂和胆固醇 C. 维生素D和纤维素 D. 脂肪和糖原 【答案】B 【解析】 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磷脂和胆固醇都属于脂质;纤维素属于多糖;糖原属于糖类。选B。 5. 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试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鉴定通常使用双缩脲试剂 B. 鉴定还原糖、蛋白质都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C. 脂肪、蛋白质鉴定时分别可见橘黄色、砖红色 D. 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剂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蛋白质鉴定通常使用双缩脲试剂,A项正确;鉴定蛋白质不需要进行水浴加热,B项错误;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显紫色,C项错误;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的试剂成分相同,但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D项错误。 6. 下列关于图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 ①中液体不属于内环境 B. ②中含有某些激素 C. ③是大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D. ④中蛋白质含量比②、③中高 【答案】D 【解析】①中液体为细胞内液,内环境指细胞外液,A项正确;激素通过体液(血液)运输,②血液中含有某些激素,B项正确;③为组织液,是大多数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C项正确;④为淋巴,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③、④高,D项错误。 7. 血浆中的水来自 A. 组织液 B.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 淋巴、组织液 D. 组织液、消化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血浆和组织液中的物质可以相互渗透,消化道中的水可以通过吸收进入血浆,淋巴液可以在锁骨下静脉流入血浆,所以血浆中水的来源有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生活的环境,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8.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主要方面不包括 A. 骨密度 B. 温度 C. 渗透压 D. pH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主要方面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骨密度为骨的组成特点,骨不是内环境成分,选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9.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过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② D. ④→①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为受到刺激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膜内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受到一定强度刺激时,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膜外钠离子内流,膜电位逆转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④为静息电位,①为动作电位。综上所述,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传导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0. 在图示的反射弧中,在D点给予一定强度的电流刺激,结果是 A. 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递 B. 可使感受器产生兴奋 C. 可使效应器发生反应 D. 可使大脑产生感觉 【答案】C 【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双向的,因此在传出神经纤维上某点兴奋时,可以将兴奋传至效应器,使之发生反应,故A错,C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所以传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刺激后,不能将兴奋传至神经中枢和感受器,因此B、D均错。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1.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各中枢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水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B.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C. 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将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D. 若大脑皮层受损,则患者排尿反射丧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破坏下丘脑会丧失体温调节能力,A正确。心血管中枢和呼吸中枢在脑干,B正确。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受损,导致能听不能说,C正确。排尿中枢在脊髓,受大脑皮层控制,若大脑皮层受损,则患者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但排尿反射在,D错。 考点:本题考查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2. 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突触后膜接受了神经递质后未必产生兴奋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液体为组织液 D.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项错误;递质可能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B项正确;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C项正确;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D项正确。 13. 下列有关人体水平衡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尿量减少 B. 若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C.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感受器位于皮肤 D. 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合成并分泌 【答案】A .............................. 【考点定位】人体水平衡及调节 【名师点睛】下丘脑是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激素,抗利尿激素在人体水平衡调节过程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激素. 14. 下列不属于激素调节特点的是 A. 迅速、准确 B. 通过体液运输 C. 微量、高效 D.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脊髓调节作用广泛而慢,A错。激素通过血浆(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B正确。激素在血浆含量很低,作用效果却很高,C正确。激素与靶细胞细胞膜受体特异性结合,传递给靶细胞相关信息,调节靶细胞的代谢速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5. 下列关于人的体温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的体温是恒定不变的 B. 冷觉感受器兴奋,引起皮下毛细血管舒张 C. 直肠测量的温度就是体温 D. 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答案】D 【解析】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是寒冷刺激所造成的,会引起皮下毛细血管收缩,B错误;直肠测量的温度不是体温,C错误;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16. 如果给一正常家兔注射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则该家兔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 D. 新陈代谢减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抑制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抑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保持血液甲状腺激素含量稳定,A错,B正确,C错。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细胞代谢,故较多甲状腺激素导致代谢增强,D错。 考点: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7. 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A. ②①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符合②的传输方式;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符合①的传输方式。选A。 18.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点,描述正确是 A. 都能产生抗体发挥免疫效应 B. 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C. 免疫细胞都在骨髓中成熟 D. 都能产生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细胞免疫不产生抗体,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属于特异性免疫,B项错误;免疫细胞在骨髓、胸腺等淋巴器官中成熟,C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能产生记忆细胞D项正确。 19. 下列免疫细胞中,不能识别抗原特征的是 A. 浆细胞 B. B细胞 C. T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作用于抗原,本身不能识别抗原特征。B细胞、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特征。效应T细胞除与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结合,并使之裂解外,还可以攻击肿瘤细胞等抗原。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D项,错因在于不能全面理解效应T细胞的功能。肿瘤细胞的清除、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均是由效应T细胞直接对抗原发挥作用的。 20. 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如果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二次免疫的原理:特异性免疫中,初次免疫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便会迅速分裂,产生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来对抗抗原.具体的过程:第一次抗原刺激机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浆细胞,产生抗体,同时产生少量的记忆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的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会更快更多,所以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 解:A、曲线符合二次免疫的特点:①强度更强,②更迅速,③持续时间更长,A正确; B、曲线不符合二次免疫的强度更强,B错误; C、曲线不符合二次免疫的强度更强,C错误; D、没有体现第二次进行注射相同的抗原的特点,D错误. 故选:A.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1. 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 B. HIV病毒感染人体后有一定潜伏期 C. 艾滋病患者的孩子不会从母体传染艾滋病 D. 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 【答案】C 【解析】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A项正确;HIV病毒感染人体后有一定潜伏期,B项正确;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C项错误;与艾滋病患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D项正确。 22. 如下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做实验,可使其发生向右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快,运输到作用部位,则植株能直立生长,故A错误;生长素的运输方向为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胚芽鞘尖端右侧放置玻璃片,则右侧尖端下面的伸长区没有生长素,不生长,而左侧正常生长,则胚芽鞘将向右弯曲生长,故B正确;植物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云母片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向左生长,故C错误;由于胚芽鞘尖端云母片的存在,使得胚芽鞘尖端两侧的生长素分布均匀,植株直立生长,故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23. 下图四个点中能体现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重力作用使生长素在靠地一侧分布较多,由于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生长受抑制,a、b、c处生长素均表现为促进生长。选D。 24. 下列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做法,错误的是 A. 用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 B. 用生长素类似物促进黄杨、葡萄枝条的生根 C. 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来处理黄瓜,可防止落果 D.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番茄 【答案】C 【解析】乙烯利促进香蕉、番茄的果实成熟,A正确;生长素类似物有促进生根的作用,B正确;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来处理黄瓜,可防止落果,C错误;用了生长素类似物可获得无子番茄,D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应用 25. 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是 A. 降低昆虫出生率 B. 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C. 增加昆虫死亡率 D. 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答案】B 【解析】化学诱饵诱杀雄性个体并不仅仅增加害虫死亡率,更为明显的作用是直接改变昆虫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昆虫的出生率。选B。 26. 在无人为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 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 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A 【解析】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直到达到顶极群落(经过演替而达到一定稳定的、自我维持的、成熟的群落,成为某一地位的优势群落,称为顶级群落)为止。演替的结果,群落的特征一般表现为物种多样性的增加,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变得比较稳定,同时群落越来越能够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所以选A。 【考点定位】演替的概念和过程 【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结果 演替 方向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能量 一般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结构 一般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稳定性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一般稳定性越来越高 27. 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没有死亡个体 B. cd段曲线波动的原因可能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 C. 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 D. 当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a点接近b点的趋势时,必须要提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 【答案】A 【解析】ab段种群数量增长迅速,说明这一阶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错误;cd段曲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断变化,使得种群数量波动,B正确;过度捕捞会使鱼类种群数量降到b点以下,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增长率也慢,使该物种资源面临崩溃,C正确;监测到三北防护林中松毛虫的种群数量有超过a点接近b点的趋势时,b点为K/2,种群增长率最大,则要提出警报并加大治虫力度,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28. 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略 29. 下图所示为某河流中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 B. 鳜鱼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C. 该食物网中鳜鱼与草鱼为捕食关系 D. 该河流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答案】D 【解析】该食物网中有3条食物链,A项正确;鳜鱼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B项正确;该食物网中鳜鱼与草鱼为捕食关系,C项正确;该河流中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态入侵,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D项错误。 3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解: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故A正确;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故B正确;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流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故C错误;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故D正确. 故选: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31. 如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 A. 甲→乙→丙→丁 B. 丙→丁→甲→乙 C. 丙→丁→乙→甲 D. 丁→丙→乙→甲 【答案】C 【解析】由于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一般随着食物链中营养级的增加,生物的数量减少,据此可判断该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选C。 3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信息传递不只发生在生物之间 B. 信息传递的方向只能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 C. 雄性孔雀的开屏属于行为信息 D. 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B 【解析】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A项正确;信息传递的方向往往是双向的,B项错误;雄性孔雀通过开屏这一动作向异性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项正确。 33.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图表示了碳元素的循环过程 B. 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C. 若A中同化量为100kJ,则C获得的最多能量值为10 kJ D. 图中生物之间C元素传递的形式是CO2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CO2可判断该图表示碳元素的循环过程,A项正确;根据双箭头判断A为生产者,B、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生产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B项错误;若A中同化量为100kJ,按照最高传递效率,则C获得的最多能量值为100×20%×20%=4 kJ,D项错误。 34. 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根的影响,科学家用拟南芥插条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促进拟南芥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50μmol/L B. 为了保证插条的活性,实验前应选取带有较多成熟叶片的拟南芥插条 C. 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插条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激素有关 D. IAA对拟南芥插条生根作用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据图可判断促进拟南芥插条生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位于10~100μmol/L之间,A项错误;为避免插条本身生长素的影响,实验应选取不带成熟叶片的拟南芥插条,B项错误;激素浓度为0时,拟南芥插条有一定的生根量,这与其自身激素有关,C项正确;图中各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均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IAA对拟南芥插条生根作用的两重性,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两重性的含义。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明确促进、抑制是指与生长素浓度为0时进行比较。 35. 下列关于“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的叙述,合理的是 A. 评价设计标准为生态瓶维持稳定的长短 B. 氧气的含量平衡主要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维持 C. 瓶内各种生物间无需有营养上的联系 D. 瓶内生物的数量越多,该系统稳定性越强 【答案】A 【解析】评价设计标准为生态瓶维持稳定的长短,A正确;氧气的含量平衡主要由生产者和分解者来维持,B错误;瓶内各种生物间有营养上的联系,C错误;瓶内生物种类的数量越多,该系统稳定性越强,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缸制作要求: 生态缸必须是封闭的; 生态缸中投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缸中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4/5,要留出一定的空间; 生态缸的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 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二、非选择题 36. 下图是某人的体验化验单和人体的血糖调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从左图中的化验单可以看出其生理指标测定值异常的项目有___________。据血糖浓度分析,病因可能是该个体右图中激素_______(填“A”或“B”)的分泌量减少。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_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结果。 (3)右图中,分泌激素A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当血糖升高时,激素B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减少,这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 (4)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 【答案】 (1). 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 (2). A (3). 神经—体液 (4). 胰岛B细胞 (5). (负)反馈 (6). 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使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增加,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血糖调节,考查对血糖调节机理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右图调节途径分析血糖调节机理,判断激素A、B的名称。 (1)从化验单可以看出,肌酐、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三项生理指标超出正常范围。血糖浓度过高,可能是该个体A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右图中血糖升高会促进胰岛分泌激素A,则A为胰岛素。 (2)据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可知,正常人的血糖平衡是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3)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当血糖升高时,B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随之而减少,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4)饥饿状态下,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进入血液,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 37. 图甲表示突触的结构,图乙为神经元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结构①的名称是________,该结构聚集在突触小体中的意义是_______。 (2)若图乙代表突触前膜,其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膜的___________。 (3)若图乙代表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将与图中______(填图乙中标号)结合。若在图甲②处的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产生作用时,图乙A侧为___________(填正、负)电位。 (4)重症肌无力的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相关神经递质的受体当作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抗体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正常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从而导致图甲②处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答案】 (1). 线粒体 (2). (为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提供能量 (3). 流动性 (4). 3 (5). 正 (6). 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考查对兴奋传递过程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糖蛋白的位置判断细胞内外,根据兴奋传递机制判断突触处信号的传递形式。 (1)图甲中结构①为线粒体,该结构聚集在突触小体中,可以为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2)神经递质通过胞吐释放,该过程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3)图乙中3代表糖蛋白,神经递质将与糖蛋白结合结合。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图乙A侧为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4)抗体与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正常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正常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 38. 下图表示含有大量绿藻、水草、芦苇、香莲等新型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该池塘中的芦苇、香莲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水草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2)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 (3)如果鱼类大量死亡,分解者的数量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未直接体现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虫类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贮存在有机物中。 (6)大气中的CO2的C元素通过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光合作用输入到该生态系统,再传递给其他生物利用。 【答案】 (1). 垂直 (2). 次生演替 (3). 先增加后减少 (4).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 呼吸作用 (6). 水草、苜蓿草、空心菜、绿藻、香莲、芦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考查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生态系统成分、功能的理解。解答此题,应全面分析图解,避免分析生态系统成分时的遗漏。 (1)不同植物的垂直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由少到多,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3)鱼类大量死亡,最初分解者由于有机质丰富数量急剧增加,后由于有机质减少而减少。 (4)图中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未直接体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5)图中虫类同化的能量,部分在呼吸作用散失,其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贮存在有机物中。 (6)大气中的CO2的C元素通过图中水草、苜蓿草、空心菜、绿藻、香莲、芦苇等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到该生态系统,再传递给其他生物利用。 39. 下图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的是_______(填字母)。 (2)小麦种子细胞的物质E是指_________。 (3)细胞核内染色体主要是由图中___________(填字母)构成。 (4)噬菌体的组成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生的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5)现有C若干个,在合成含有三条链的G过程中,共产生300个水分子,则C的数目为________个。 (6)有一物质,化学元素组成与D相同,参与生物膜的形成,该物质是________。 【答案】 (1). F (2). 淀粉 (3). G、H (4). 脱氧核糖、磷酸、碱基、氨基酸 (5). 303 (6). 磷脂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单位、功能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有机物的功能判断有机物的种类。 (1)E为糖类,F为脂肪,脂肪中H原子比例较高,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彻底氧化分解,脂肪释放能量较多。 (2)小麦种子中淀粉含量较多,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3)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G是蛋白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H主要是DNA,细胞核内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4)噬菌体的组成物质包括DNA和蛋白质,彻底水解后,产生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碱基、氨基酸。 (5)现有C为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在合成含有三条链的蛋白质过程中,共产生300个水分子,根据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失去的水分子数,可知该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目为300+3=303个。 (6)D为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元素包括C、H、O、N、P,参与生物膜形成的磷脂与核苷酸含有相同的组成元素。 40. 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图甲中表格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同一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摇匀,目的是_________。 (2)在计数室,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若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_________个。 (4)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显微镜计数时,看到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则应当将样液适当_________后再计数。 (5)为了使计数的数值精确,计数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一种大分子染料),则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6)操作规范,计数正确,得到了图乙的曲线结果,则曲线①数值比曲线②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 B→A→C (3). 2.4×106 (4). 稀释 (5). 不被 (6). 曲线①对应A组数值,A组提供的营养物质更多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考查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方法、计数公式、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A、B两组实验条件的不同推断两组实验中酵母菌数量变化的不同,判断曲线①②对应的实验组。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将试管振荡摇匀,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统计的误差。 (2)血球计数板在使用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渗入计数室,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在25×16规格的血球计数板中,统计到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对应的酵母菌为48个,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48÷5×25×10000=2.4×106个。 (4)若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将样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5)活细胞的细胞膜不允许台盼蓝分子的进入,计数前在培养液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活的酵母菌。 (6)A组提供的营养物质多于B组,可供养的酵母菌更多,曲线①对应A组数值。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