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凤城市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度高二下5月份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毒的遗传物质存在于其拟核中 B. 逆转录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逆转录酶与遗传物质一起进入细胞 C. 机体清除入侵的病毒依赖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D.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或T,然后接种病毒,可确定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病毒无拟核,A错误;逆转录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逆转录酶与遗传物质一起进入细胞,可以在宿主细胞内逆转录出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上,B正确;机体需要依赖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来清除入侵的病毒,C正确;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然后接种病毒,若释放出的子代病毒带上标记,说明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否则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A。 2.下列有关原核、真核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蓝藻也称蓝细菌,因其细胞中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细菌中的生产者 B. 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DNA与蛋白质形成染色体,而原核生物拟核中无蛋白质成分 C. 原核细胞不能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真核细胞可以 D. 洋葱的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用根尖细胞可以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无细胞核,只含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染色体等结构。真核生物含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详解】蓝藻细胞中含有光合色素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但蓝藻不属于细菌,A错误;真核生物细胞核中,DNA与蛋白质形成染色体,而原核生物拟核中有蛋白质,但不会跟DNA结合形成染色体,B错误;原核细胞和真核生物均可以独立地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C错误;洋葱的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因为根尖细胞具有全能性,故用根尖细胞可以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D正确。故选D。 3.下列有关细胞内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细胞的元素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B. 糖类都能通过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 胆固醇和磷脂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D. 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性激素可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生物化合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无机物主要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主要包括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质(其中的脂肪是生物体重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详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大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A错误;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但并非所有的糖类能通过氧化分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如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作为能源物质,B错误;胆固醇和磷脂(基本支架)都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C正确;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性激素属于脂质,D错误。故选C。 4.下列有关实验中颜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橙色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在鉴定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时变灰绿色 B. 用甲基绿溶液染色,可观察低温诱导后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染色体数 C. 提取菠菜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D. 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所以比较蛋白酶催化能力的大小时应使用双缩脲试剂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色素可以溶于无水乙醇中,故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从而把各种色素分离开来。 染色体可以被碱性染料龙胆紫然成深色;酒精遇酸性重铬酸钾会由橙色变成灰绿色。 【详解】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酒精,酒精遇橙色的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会由橙色变灰绿色,A正确;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不能发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甲基绿可以染DNA不能对染色体染色,B错误;分离菠菜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C错误;胃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分解,但由于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无论蛋白质是否水解,蛋白酶遇双缩脲试剂均会呈现紫色反应,故不能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酶催化能力的大小,D错误。故选A。 5.在M、N两种溶液中,各放入某植物的同一类成熟细胞,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N溶液中的细胞在m点后仍在失水 B. N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从m点开始进入细胞液 C. 8min时两溶液中的细胞都发生了质壁分离 D. 实验过程中,两溶液中细胞发生的变化不同 【答案】B 【解析】 据图可知,N溶液中的细胞在m点后的失水量仍大于0,说明细胞仍在失水,A项正确;N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在m点之前就已开始进入细胞液,B项错误;8min时两溶液中的细胞都在失水,都发生了质壁分离,C项正确;实验过程中,两溶液中细胞发生的变化不同。M溶液中的细胞一直在失水,说明细胞一直处于质壁分离状态。N溶液中的细胞在10min之前处于质壁分离状态,10min后细胞开始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渗透作用和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图,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图中横坐标表示处理时间,纵坐标表示细胞失水量。N溶液中m点时细胞失水最多,之后失水量逐渐减少,直到n点时细胞吸水和失水达到平衡,n点之后,细胞开始吸水。 6.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是细菌、噬菌体、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 B. 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高尔基体活动增强 C. 叶绿体是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结构,其中含有少量DNA和RNA D. 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内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核糖体是细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噬菌体无细胞结构,无细胞器,A错误;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高尔基体活动增强,参与细胞壁的形成,B正确;叶绿体是真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结构,但不是原核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如蓝藻无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等,丙酮酸的形成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B。 7.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核内存在易被醋酸洋红酸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 所有细胞的核糖体形成均核仁与有关 C. 核孔是某些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小分子无法通过 D. 核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详解】细胞核内的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染成深色,A错误;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形成与核仁有关,原核生物无细胞核,但有核糖体,故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无关,B错误;核孔具有选择性,是某些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C错误;核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其基本支架,D正确。故选D。 8.下图表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部分组成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COPⅠ、COPⅡ是具膜小泡,可以介导蛋白质在甲与乙之间的运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除图中功能外,还可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B. 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蛋白质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细胞中的酶最初均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经内质网及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稳定的空间结构 D. COPⅠ可以帮助偶然掺入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COPⅠ负责把物质从乙运往甲,COPⅡ负责把物质从甲运往乙。 【详解】溶酶体由高尔基体的囊泡形成,除图中分解细菌的功能外,还可分解衰老的细胞器,A正确;细胞吞噬细菌和分泌蛋白质都涉及了囊泡的形成,都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细胞中的酶大多是蛋白质,少数是RNA,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RNA的合成场所主要是细胞核,胞内蛋白不需要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由图可知,COPⅠ可以帮助偶然掺入乙中的某些蛋白质回收到甲中,COPⅡ负责把物质从甲运往乙,D正确。故选C。 9.图是某实验小组利用A酶和B酶进行实验后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 B. 若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将温度控制在50℃左右 C. 酶活性可用底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D. 80℃时A酶的空间结构完整,B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酶,因变量是酶活性。两种酶的最适温度大概为50度左右。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活性,A错误;若要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是无关变量,应控制在最适温度50℃左右,B正确;酶活性可用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C错误;80℃时A酶的空间结构大多被破坏,B酶的空间结构完全被破坏,D错误。故选B。 【点睛】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均会导致酶不可逆的变性失活,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破坏其空间结构。 10.下列有关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中储存大量的ATP B. 人体所有生命活动都需要ATP做为直接能源物质提供能量 C. ADP转化为ATP需要Pi、酶、腺苷、能量 D. ATP水解释放能量的过程往往与某些吸能反应相关联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含有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两个高能磷酸键。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中均可合成ATP。 【详解】人体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但与ADP处于快速的相互转化中,A错误;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另外有些生命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如自由扩散,B错误;ADP转化为ATP需要Pi、ATP合成酶、能量,不需要腺苷,C错误;ATP合成往往伴随放能反应,ATP水解往往伴随吸能反应,D正确。故选D。 11.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细胞代谢是指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许多化学反应 ②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离不开化学反应 ③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④细胞代谢也可能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⑤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代谢 ⑥高尔基体膜上含有与蛋白质加工有关的酶,有利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⑦叶绿体内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有利于其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A. 四项 B. 五项 C. 六项 D. 七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内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内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详解】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①正确;②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离不开化学反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动运输需要ATP水解供能,②正确;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③正确;细胞代谢也可能产生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尿素、尿酸,④正确;细胞代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故所有活细胞均能进行细胞代谢,⑤正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发生在核糖体上,⑥错误;叶绿体内囊体薄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有利于其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⑦错误。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2.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 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大多数储存在ATP中 C. 过程②中产生NADPH用于C3的还原 D. 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表示呼吸作用、②表示光合作用。 【详解】对于真核生物来说,过程①有氧呼吸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②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中,A错误;B. 过程①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大多数以热能形式散失,少数储存在ATP中,B错误;过程②光合作用中产生NADPH用于C3的还原形成(CH2O)和C5,C正确;过程②光合作用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二氧化碳,D错误。故选C。 13.研究者将乳腺细胞(M)诱导成为乳腺癌细胞(Me),下图表示细胞癌变前后的有关代谢水平变化情况,其中图乙是在培养液中加入线粒体内膜呼吸酶抑制剂后测得的相关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数据显示,M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低于Me B. Me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少,蛋白质种类增加 C. 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此时M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受到直接影响,代谢活动减弱,细胞分裂变慢 D. 若Me进行无氧呼吸,则其培养液中酒精含量高于M的培养液中酒精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甲图可知,乳腺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远高于乳腺细胞; 由乙图可知,加入线粒体内膜抑制剂处理后,乳腺癌细胞的实验组细胞数/对照组细胞数比例高于乳腺细胞,说明加入线粒体内膜抑制剂影响乳腺细胞的增殖但不影响癌细胞的增殖。 【详解】由甲图可知,M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低于Me,癌细胞可能需要利用更多的葡萄糖,A正确;Me细胞膜上糖蛋白含量少,蛋白质种类增加,如会出现甲胎蛋白等,B正确;由乙图可知,呼吸酶抑制剂处理后,乳腺癌细胞的实验组细胞数/对照组细胞数比例高于乳腺细胞,说明M对该呼吸酶抑制剂的敏感性大于Me,此时M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受到直接影响,代谢活动减弱,细胞分裂变慢,C正确;若Me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不会产生酒精,D错误。故选D。 14.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甲)、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乙)及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影响图甲中曲线上C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 B. 图乙中的数据应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测量 C. 图丙中若大棚内温度始终处于37.5℃,每日光照24h,植物即可生长 D. 用大棚种植该植物,白天应控制光照为C点对应光照强度,温度应选择25℃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图中:自变量是不同的光照强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即净光合速率。A点只有呼吸作用,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 乙图中:自变量为氧气浓度,因变量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氧气的吸收量。D点开始只有有氧呼吸。 丙图中: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真正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25度左右。 【详解】图甲中曲线上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照强度不再是其限制因素,主要的限制因素可能是二氧化碳浓度,A错误;图乙中的测定的是呼吸速率,不需要光照,B错误;图丙中若大棚内温度始终处于37.5℃,此温度下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每日光照24h,没有有机物的积累,植物不能正常生长,C错误;用大棚种植该植物,白天应控制光照为C点对应光照强度(达到最大的光合速率),温度应选择25℃(光合速率较强,呼吸速率较弱),D正确。故选D。 15.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减小,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 B.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C. 物质运输速率随细胞的生长而降低 D. 癌细胞是动物体内具有自养能力并快速增殖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点: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物质运输效率下降,多种酶活性下降等。 癌细胞的特点:可以无限增殖;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转移;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详解】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错误;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会发生细胞凋亡,B正确;细胞体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会下降,C错误;癌细胞是异养型细胞,D错误。故选B。 16.某种牛的红毛和白毛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头纯种白色母牛与一头纯种红色公牛交配,产下一头幼牛,既有白色的毛,又有红色的毛,远看像粉褐色的。让子一代粉褐色母牛与白色公牛杂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毛对白毛存在完全显性现象 B. 子二代表现型为红色 C. 红毛对白毛存在共显性现象 D. 子二代一定会出现粉褐色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设红色和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由题意可知,纯种白色牛与纯种红色牛杂交的后代一定为Aa,幼牛有的毛是白色,有的毛是红色,表现为粉褐色,说明A与a为共显性。设红色为AA,白色为aa。 【详解】由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即AA与aa的后代Aa,既有白色的毛,又有红色的毛可知,A与a为共显性,A错误、C正确;子一代粉褐色Aa与白色牛即aa杂交,子二代中Aa粉褐色:aa白色=1:1,子二代不会出现红色,可能出现白色或粉褐色,但不能确定一定会出现粉褐色,B、D错误。故选C。 【点睛】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称之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又叫做半显性,其特点是杂合子表现为双亲的中间性状;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共显性,或叫并显性。 17.已知某闭花授粉植物的花色和叶形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某研究人员将一株粉花肾形叶植株自交,得到后代F1中红花肾形叶:粉花肾形叶:白花肾形叶:红花圆叶:粉花圆叶:白花圆叶比例为3:6:3:1:2:1,则若使F1中粉花肾形叶植株自然生长,则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A. 1/3 B. 3/4 C. 5/6 D.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闭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为自交,即为纯种。设花色受A、a控制,叶型受B、b控制。 一株粉花肾形叶植株自交,后代中红色:粉色:白色=1:2:1,说明亲本为杂合子,A对a为不完全显性,设红色为AA,粉色为Aa,白色为aa。后代中肾形叶:圆叶=3:1,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Bb,且肾形叶为显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Bb。 【详解】根据后代中红色:粉色:白色=1:2:1及肾形叶:圆叶=3:1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Bb,F1中粉花肾形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1:2,其自然生长即自交,Aa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1/3BB、2/3Bb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2/3×1/2=2/3,故后代中能稳定遗传即纯合子的比例为:1/2×2/3=1/3。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18.某同学观察马蛔虫(2n=4)细胞分裂过程时,绘制了以下三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中结构1只出现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B. 图2表示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C. 图1与图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为1︰2,染色单体数目比为1︰1 D. 图1和图2分别对应图3中的b和a时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图1着丝点在赤道板上,含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的中期; 图2着丝点分裂,含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图3中:a染色体=DNA=4n,为有丝分裂的后期;b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c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末期;d不存在。 【详解】图1中结构1为纺锤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均会出现,A错误;图2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不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图1与图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为4:8=1︰2,图1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图2中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图1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为2n,DNA为4n,对应图3的b,图2染色体与DNA均为4n,对应图3中的a时期,D正确。故选D。 【点睛】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DNA数=1:2;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染色体数:DNA数=1:1。 19.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 C.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和该染色体平行存在着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详解】萨顿认为的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包括:基因与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0.关于下列几个重要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①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 ②肺炎双球菌小鼠体内转化实验 ③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④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A. ①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定位在一条特定染色体上 B. ②和③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 ③实验中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实现了DNA和蛋白质分开研究 D. ④的意义在于发现了DNA如何储存遗传信息,为DNA复制机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摩尔根果蝇伴性遗传实验首次将一个特定基因白眼定位在X染色体上,A正确;②肺炎双球菌小鼠体内转化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③实验中用32P和35 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自动分离,各自研究其遗传效应,C正确;④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现了DNA通过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储存遗传信息,为DNA复制机制(半保留复制)的阐明奠定了基础,D正确。故选B。 2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中的光滑型菌株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B. 显微镜下能看到R型菌的菌体表面粗糙,菌体的外面没有荚膜 C. 离体细菌转化实验时,需先加热杀死S型菌,再抽提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 D. S型死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导致小鼠患病死亡后,其体内只能分离出S型活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 【详解】肺炎双球菌中的光滑型菌株即S型菌含有致病性的荚膜,会导致人患肺炎,小鼠患败血症,R型菌无毒,A正确;肉眼就能看到R型菌的菌体表面粗糙,不需要用显微镜,B错误;离体细菌转化实验时,不需要加热杀死S型菌,C错误;S型死菌和R型活菌混合注射导致小鼠患病死亡后,其体内可以分离出S型活菌和R型活菌,D错误。故选A。 22.一个双链均被31P标记的DNA由3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30%。将其置于只含32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DNA分子中含有7.2×103个氢键 B. 复制过程需要8.4×103个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7∶1 D. 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DNA分子数与含32P的DNA分子数之比为1∶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DNA中含有3000个碱基对,A=T=30%×6000=1800个,则C=G=3000-1800=1200个,放在32P的环境中复制3次,共形成23=8个DNA,其中2个DNA是31P32P的杂合链,6个DNA双链均为32P。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DNA含有A-T碱基对1800个,C-G碱基对1200个,则氢键的数目为:1800×2+1200×3=7200个,A正确;由于DNA中含有鸟嘌呤的数目为1200个,故该DNA复制三次需要消耗的鸟嘌呤核苷酸的数目为:(23-1)×1200=8400个,B正确;8个子代DNA中,2个DNA是31P32P的杂合链,6个DNA双链均为32P,含32P的单链(14条)与含31P的单链(2条)之比为7∶1,C正确;子代DNA分子中含31P的DNA为2个,含32P的DNA为8个,故二者的比例为2:8=1:4,D错误。故选D。 23.下列有关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反密码子与终止密码子发生配对 B. 复制与转录过程中均发生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与释放 C. 转录与翻译过程中不会发生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与释放 D. 雌雄配子结合过程中伴随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tRNA有61种,其一端的3个碱基构成反密码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且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转运一种氨基酸。 【详解】A. 基因的表达过程中,终止密码子没有tRNA的反密码子与之配对,因此起终止翻译的作用,A错误。 B. 复制与转录过程中,均以DNA为模板,都有相关酶和DNA结合,所以均发生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与释放,B正确。 C. 转录以DNA作为模板,会发生蛋白质与DNA的结合与释放,而翻译是以mRNA作为模板,不会发生,C错误。 D.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雌雄配子结合过程中不会发生,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重点考查密码子和tRNA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正确区分遗传信息、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位置及功能,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4.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 A. 突变和倒位 B. 重组和倒位 C. 重组和易位 D. 易位和倒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a、b丢失,但多出了一个染色体原来没有过的基因J,因此表示染色体的易位;②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c、d的位置互换,表示染色体的倒位。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与已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为参照,找出①②过程的结果导致的变化,据此判断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B。 25.为指导遗传咨询,医生通过产前诊断技术从孕妇体内取出胎儿细胞,以此判断胎儿是否患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借助B超检查技术,可以监测和预防所有先天性人类遗传病 B. 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诊断胎儿是否患先天愚型病 C. 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胎儿细胞,可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 D. 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可判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如白化病、红绿色盲)、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借助B超检查技术,可以监测和预防部分遗传病,如不能检测是否患白化病,A错误;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根据其染色体数目是否正常,诊断胎儿是否患先天愚型病,B正确;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用光学显微镜无法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C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无法判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D错误。故选B。 26.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杂交育种都要通过杂交、选择、纯合化等手段 C. 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D. 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均需使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使其染色体加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详解】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正确;杂交育种中若选育的是隐性品种,则出现该性状即为纯合子,不需要经过纯合化处理,B错误;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C错误;单倍体育种中只能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D错误。故选A。 27.研究发现,在没有盗猎的自然环境下,只有2%至4%的雌性非洲象不会长牙。然而,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在内战结束后出生的雌性大象,有三分之一都没长象牙。而且,就算是长了象牙,象牙也变小了,其中公象的小了五分之一,母象的小了三分之一。关于象牙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了防止人的猎杀,象群产生了小象牙甚至是无象牙的变异 B. 经过世代遗传,小象牙或无象牙的性状被积累了下来 C. 与有牙象群相比,小象牙象群某些基因频率必定发生了变化 D. 如果人类停止猎杀,象群中有象牙的比例也不一定会上升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象群会产生各种变异,人类猎杀导致正常象牙的个体被捕杀,剩余小象牙或无象牙个体,A错误;经过变异和选择,余下小象牙或无象牙的性状,通过世代遗传,小象牙或无象牙的性状被积累了下来,B正确;与有牙象群相比,小象牙象群正常象牙的基因频率下降,C正确;由于基因库发生改变,如果人类停止猎杀,象群中有象牙的比例也不一定会上升,D正确。故选A。 2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织液不是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 感冒病毒无法内环境中增殖 C. 氧气、生长激素、乙酰胆碱、葡萄糖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 抗利尿激素基因能够在肾小管细胞中选择性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详解】组织液是大多数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血细胞主要生活在血浆中,A正确;感冒病毒属于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法在内环境中增殖,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生存,B正确;氧气、生长激素、乙酰胆碱、葡萄糖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如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C正确;抗利尿激素基因能够在下丘脑内分泌细胞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可以在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中选择性表达,D错误。故选D。 【点睛】抗利尿激素基因只能在下丘脑内分泌细胞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选择性表达。 29.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答案】C 【解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发生时,Na+离子大量内流进入细胞内。组织液中K+浓度比神经细胞内的低,Na+浓度比神经细胞内高,A项错误;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的K+离子浓度与组织液的相同,乙图中的动作电位高达+70,比甲图高,因此E液中的Na+离子浓度比组织液的高,B项错误;丙图的静息电位-70,与甲图相同,因此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丙图的动作电位仍然为负值,说明E液中Na+浓度比组织液低,C项正确;丁图中静息电位为-90,比甲图的低,说明细胞内K+离子与E液中K+离子形成更大的浓度差,丁图的静息电位绝对值越大,这是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低造成的,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30.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B.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C. 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D.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可加速糖原合成,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详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二者均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可以分泌TRH、抗利尿激素等,B正确;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汗腺分泌汗液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C错误;胰岛素是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B。 31.从一出生打第一针乙肝疫苗开始,人的这一生就与各种针剂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下关于注射针剂及原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产生抗体帮助机体消灭抗原 B. 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利用了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C. 乙肝疫苗需要注射三次,是为了引起更强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 D. 注射免疫抑制剂(有些可口服)能有效延长移植器官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乙肝疫苗属于抗原,注射后会诱发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再次注射疫苗或接触抗原,会引发二次免疫,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 【详解】青霉素不属于抗原,肌肉注射青霉素是为了借助药物消灭抗原,A错误;医生为病人注射肉毒杆菌抗毒素(属于抗体)进行治疗,利用了抗体和抗原(肉毒杆菌)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正确;乙肝疫苗属于灭活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的相应的免疫反应,注射三次,可以引起更强的特异性免疫,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C正确;注射免疫抑制剂可以降低免疫系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反应,故能有效延长移植器官在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D正确。故选A。 32.如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③组弯曲的原因是右侧细胞的数量多于左侧 B. 若将黑暗改成光照,进行该实验,也能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C. 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D. 设置⑤和⑥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无生长素,不生长;②去掉尖端的胚芽鞘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直立生长;③④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出现弯曲生长;⑤⑥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放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生长。 【详解】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③组弯曲的原因是右侧细胞比左侧长,A错误;由于感光部位在尖端,琼脂块没有感光能力,故若将黑暗改成光照,进行该实验,也能到相同的实验结果,B正确;④和⑥中琼脂块均在左侧放置,自变量是有无生长素,④向右弯曲,⑥不生长也不完全,说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C正确;⑤和⑥组只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D正确。故选A。 33.图示某植物体内一些激素的合成过程,观点错误的一项是 A. 春季,①→②过程增加,赤霉素增多,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细胞伸长 B. 夏季,①→③→④过程增强,细胞分裂素含量增高,促进植物生长 C. 秋季,①→③→⑤过程增强,胡萝卜素含量增多,促进果实成熟脱落 D. 各激素的合成,是在内外因作用下,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根据题意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植物越冬休眠,夏天生长,秋末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夏季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 【详解】春季,①→②过程增加,赤霉素增多,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促进细胞伸长的生理作用,A正确;夏季,①→③→④过程增强,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秋初,①→③→⑤过程增强,胡萝卜素增加,促进果实成熟,而秋末,⑥过程使胡萝卜素大量形成脱落酸,使果实脱落,C错误;植物的生命活动是在是在内外因作用下各激素的合成,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根据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结合图解信息合理解释植物的生命活动现象。 34.某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处于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年龄组成如下图,则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类推。3+时达到性成熟,9+时丧失繁殖力) A. 该种群幼体数较多,将来数量得到极大增长 B. 调查该鱼群的方法也适用于土壤的中小动物 C. 若该鱼群被大量捕杀,环境容纳量将变大 D. 该鱼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是否抓捕依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性成熟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该种群为稳定型。 【详解】由上分析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中年个体:老年个体=1:1:1,故为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不变,A错误;调查该鱼群的种群密度应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应该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若该鱼群被大量捕杀,短时间内该鱼数量会下降,但环境容纳量不变,C错误;捕鱼应该选择在种群数量超过K/2后进行捕捞,剩余量维持在K/2,故该鱼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是否抓捕的依据,D正确。故选D。 【点睛】捕鱼应该选择在种群数量超过K/2后进行捕捞,灭鼠应该在K/2前进行。 35.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部分组成示意图,数字代表不同的植物带,且1~4均由5演变而来,则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图中1~5植物带的不同分布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该湖泊中的生物大多呈均匀分布 C. 水中生物的分层现象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 D. 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该生态系统最终将变为森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 群落演替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详解】图中1~5植物带的不同分布是由于地形造成的,属于水平结构,A错误;由图可知,该湖泊中的生物大多呈集群分布,B错误;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不同,引起了水中生物的分层现象,C正确;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故选C。 36.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一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相对就越强 D. 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种间关系一定离不开信息传递,B正确;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强,C正确;分解者如蚯蚓不是微生物,微生物如硝化细菌不属于分解者,D正确。故选A。 【点睛】细菌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动物不一定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 37.下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是( ) A. 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乙代表分解者 B.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 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 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食物网上流动时不断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详解】①⑤⑥表示各种生物的细胞呼吸,乙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错误;③④⑦过程中碳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丁是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甲→丙构成捕食食物链,C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B。 【点睛】碳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 38.下图1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出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的箭头符号为能量的流动方向,单位为kcal/(m2·年);图2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图3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据图分析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中,生产者只利用了其中的1%左右 B. 据图2可知Ⅳ为分解者,相当于图1中的A,能够利用各营养级转移来的能量 C. 图3中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B,1/2来自D,B的能量2/3来自A,1/3来自C,猫头鹰增重6kg,至少消耗A为550kg D. 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相当于图3中的A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2中:Ⅰ、Ⅱ、Ⅲ、Ⅳ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E1主要指太阳能,E2主要能热能。 图3中:有3条食物链,A→C→D→猫头鹰;A→C→B→猫头鹰;A→B→猫头鹰。 【详解】据图1可知,在入射的太阳能1500900中,生产者只利用了1500900-1485000=15900,占入射总能量的1%,A正确;据图2可知Ⅳ为第四营养级,B错误;图3中若猫头鹰的能量1/2来自B,1/2来自D,B的能量2/3来自A,1/3来自C,猫头鹰增重6kg,至少消耗A(能量传递效率按20%)为6×1/2÷20%÷20%÷20%+6×1/2÷20%×2/3÷20%+6×1/2÷20%×1/3÷20%÷20%=550kg,C正确;据图可知,图1中的生产者相当于图2中的Ⅰ(能量金字塔的低端为生产者),相当于图3中的A(食物链的起点为生产者),D正确。故选B。 【点睛】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 39.实验是研究生物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调查时,若调查对象为濒危物种,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的方式 B.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主要目的是便于小动物爬出 C.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实验组应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作用,应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100℃恒温箱中1h灭菌 D. 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全部拔除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详解】若调查濒危物种的种群密度,由于物种数目较少,不适合选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应采用逐个计数的方式,A正确;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土壤和花盆壁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空气流通,B错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时,不能在100℃恒温箱中1h灭菌,会杀死土壤微生物,C错误;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不需要将样方中的其它植物拔除,只计数蒲公英即可,D错误。故选A。 40.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B. 适当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物种更多样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C. 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D. 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保护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A错误;适当引进外来物种,使当地生物物种更多样化,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切记不能盲目引入外来物种,B正确;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C正确;保护原生存地的生态系统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D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 41.拟柱胞藻是一种水华蓝藻,其色素分布于光合片层上。拟柱胞藻优先利用水体中的CO2,也能利用水体中的HCO (胞外碳酸酐酶催化HCO分解为CO2)。科研人员用不同浓度的CO2驯化培养拟柱胞藻,20天后依次获得藻种1、2、3。测定藻种1、2、3胞外碳酸酐酶活力并探究不同浓度NaHCO3溶液对藻种1、2、3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拟柱胞藻细胞产生O2的场所是________,产生O2来自于________ (过程)。 (2)经过20天的驯化培养,藻种1、2、3中种群数量最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1分析,在低浓度CO2水体中,拟柱胞藻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B点净光合速率比A点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点之前藻种1、2、3净光合速率相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片层 (2). 水的光解 (3). 藻种3 (4). CO2浓度高,光合速率快,繁殖速度快 (5). 碳酸酐酶的活力高,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 (6). NaHCO3溶液浓度较高,分解产生的CO2多 (7). HCO浓度过低,分解产生的CO2多少,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胞外碳酸酐酶催化HCO分解为CO2,图1中:高浓度二氧化碳驯化培养的藻种3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最低,低浓度二氧化碳驯化培养的藻种1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最高。 图2中: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碳酸氢钠浓度升高,三个藻种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所升高,其中相同碳酸氢钠相比,净光合速率的关系为:藻种1>藻种2>藻种3。 【详解】(1) 拟柱胞藻是原核生物,属于蓝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O2,场所是光合片层,通过水的光解产生O2。 (2)经过20天的驯化培养,藻种3由于CO2浓度高,光合速率快,繁殖速度快,故种群数量最大。 (3)据图1分析,低浓度二氧化碳驯化培养的藻种1胞外碳酸酐酶活性最高,能充分利用水体中的HCO,能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4)图2中,B点与A点相比,NaHCO3溶液浓度较高,分解产生的CO2多,故净光合速率比A点高;A点之前,HCO浓度过低,分解产生的CO2多少,成为光合作用的限制因子,故藻种1、2、3净光合速率相等。 【点睛】易错点:拟柱胞藻属于蓝藻,无叶绿体,故产生氧气的场所是光合片层,不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42.甜瓜茎蔓性状分为刚毛、绒毛和无毛3种,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为探究A、a和B、b之间的关系,某小组用纯合刚毛品种和纯合无毛品种做杂交实验(Ⅰ),F1全表现为刚毛,F1自交得到10株F2植株,表现为刚毛、绒毛和无毛。 针对上述实验结果,甲同学提出以下解释:A、B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A基因存在、B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绒毛;A基因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 (2)根据甲同学的解释,理论上F2中刚毛︰绒毛︰无毛=________。 (3)乙同学提出另一种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理论上F2中刚毛︰绒毛︰无毛=9︰6︰1。 (4)请从杂交实验(Ⅰ)的亲代和子代甜瓜中选择材料,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证明甲、乙同学地解释是否成立。选择杂交组合为________________,若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则甲同学解释成立,乙同学解释不成立。 (5)若甲同学解释成立,能否用杂交实验(Ⅰ)获得的F2中的任意一株绒毛甜瓜为原始材料,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无毛甜瓜的三倍体种子?________。 【答案】 (1). AaBb (2). 9︰3︰4 (3). A/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刚毛,只有A基因或B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绒毛 (4). A、B基因均不存在时表现为无毛 (5). 子一代刚毛与亲代中纯合无毛 (6). 刚毛︰绒毛︰无毛=1︰1︰2 (7). 不一定 【解析】 【分析】 根据甲同学的假设可知,刚毛的基因型为:A-B-、绒毛的基因型为A-bb、无毛的基因型为:aa--。则亲本及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P:AABB刚毛×aabb无毛→F1:刚毛AaBb→F2:9A-B-刚毛:3A-bb绒毛:4 aa- -无毛。 【详解】(1)根据甲同学的解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刚毛×aabb无毛,故F1为刚毛AaBb。 (2)由上分析可知,F1为刚毛AaBb,理论上F2:9A-B-刚毛:3A-bb绒毛:4 aa--无毛,即刚毛:绒毛:无毛=9:3:4。 (3)根据乙同学提出的解释,理论上F2中刚毛︰绒毛︰无毛=9︰6︰1,可知,乙同学的假说是:A-bb与aaB-均表现为绒毛,A-B-表现为刚毛,aabb表现为无毛。 (4)为了证明甲、乙同学地解释是否成立,可以选择F1刚毛AaBb与无毛亲本aabb进行杂交,若甲同学的假说正确,则后代中刚毛:绒毛;无毛=1:1:2,若乙同学的解释正确,则后代中刚毛:绒毛:无毛=1:2:1。 (5)若甲同学解释成立,则F2中绒毛甜瓜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对AAbb诱导加倍后,用正常二倍体的花粉处理后,可以获得三倍体种子,但不能获得无毛甜瓜aa--的三倍体种子。对Aabb诱导加倍后,授予正常二倍体的花粉后,有可能获得无毛甜瓜Aabb的三倍体种子。故用杂交实验(Ⅰ)获得的F2中的任意一株绒毛甜瓜为原始材料,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不一定能获得无毛甜瓜的三倍体种子。 【点睛】AaBb自交后代若为9:3:3:1,则测交后代为1:1:1:1;若自交后代为9:6:1,则测交后代为1:2:1;若自交后代为9:7,则测交后代为1:3;若自交后代为9:3:4,则测交后代为1:1:2。 43.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请回答: (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____电位,这是由于____造成的。 (2)迷走神经纤维B与脾神经之间通过____(结构)联系,在这一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 (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____临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器官)功能减退。 (4)研究表明,通过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可明显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尝试解释这种治疗的机理:____。 【答案】 (1). 正 (2). Na+内流 (3). 突触 (4).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6). 下丘脑和垂体 (7). 电刺激迷走神经使其兴奋,引起脾神经兴奋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以减缓炎症症状 【解析】 【分析】 人体的调节系统分为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电信号传导,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时需要经过突触,经过突触时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激素调节则主要由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中枢进行主要操控。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控制的。 【详解】(1)兴奋时,神经细胞外的Na+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使神经细胞膜内变为正电位; (2)神经纤维之间通过突触连接,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转递在经过突触时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3)根据题图分析,物质a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b作用于肾上腺,则物质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人体的激素调节主要是负反馈调节,大量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会长期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上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导致其功能减退; (4)结合题图分析,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能够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从而减缓炎症症状。 【点睛】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图中“(—)”符号表示的抑制作用。图中左侧的免疫细胞可表示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乙酰胆碱均作用与巨噬细胞以抑制其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下丘脑分泌的促XX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释放的促XX激素,其受体细胞不同,促XX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为垂体细胞,促XX激素的受体细胞则是对应腺体。 44.治理沙漠要遵循自然规律,我国治理沙漠成就突出,被联合国誉为“全球治沙样本”。某沙地植被发生自然演替,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流动沙地→②半流动沙地白沙蒿群落→③半固定沙地油蒿+白沙蒿群落→④固定沙地油蒿群落→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⑥地带性的本氏针茅草原→⑦迅速沙化。回答下列问题: (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发生在流动沙地上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____________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最好在沙地植被自然演替的第________阶段适度干预治理。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 (4)如果在⑤阶段,蝗虫进入该群落,食虫鸟也随之进入该群落,随后蛇也进入该群落,鹰也进入该群落,且这些生物只形成一条食物链,一般情况下,营养级不能继续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 (2). 初生演替 (3). 生物与无机环境 (4). ⑤ (5). 速度和方向 (6).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进行的演替。 【详解】(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 (2)流动沙地原本没有植被存在,故发生在流动沙地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白沙蒿是流动沙地上的“先锋”植物,能固定流沙改变环境,油蒿因此能够生长,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这说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为共同进化。 (3)油蒿根系发达、抗风沙,本氏针茅根系浅、不抗风沙。据此判断,需要在⑤固定沙地油蒿+本氏针茅+苔藓群落阶段进行人工干预,以利于本氏针茅的生存。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所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故营养级不会无限增加。 【点睛】由于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故食物链一般不会过长。 45.花青素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天然色素,易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不稳定,在60℃以下的热稳定性较好。花青素的提取流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l)提取花青素的酶解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其目的是________。果胶酶是一类酶的总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据图分析可知,影响花青素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除提取溶剂的________,同时还受到原料含水量、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点)等条件的影响。花青素粗品往往采用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的方法除去水分,不宜采用加热烘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试图通过比色法测定粗品中的花青素含量,请帮助其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 ①制备标准显色液:将________________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显色液。 ②制备样品处理液: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到________溶液中得到样品处理液。 ③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对应的花青素含量。 【答案】 (1). 去除细胞壁 (2).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 (3). 果胶分解酶 (4). 果胶酯酶 (5). 性质和使用量 (6). pH、温度、颗粒大小、时间 (7). 温度过高会导致花青素分解 (8). 一系列等质量(浓度)梯度花青素 (9). 甲醇 (10). 将样品与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颜色最相近的标准显色液 【解析】 【分析】 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常见的有:蒸馏、压榨和萃取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详解】(l)提取花青素的酶解过程中,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进行酶解处理去除细胞壁。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 (2)影响花青素提取效果,主要取决于提取溶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含水量、原料颗粒大小、萃取温度等条件的影响。由于温度过高,会导致花青素分解,故花青素粗品往往采用真空干燥(可使水的沸点降至40℃)的方法除去水分,而不能采用加热烘干。 (3)①制备标准显色液时,将一系列等质量(浓度)梯度的花青素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显色液,备用。 ②制备样品处理液时,称取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加入到甲醇溶液中得到样品处理液。 ③将样品与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颜色最相近的标准显色液,记录对应的花青素含量,以估算样品中花青素的含量。 【点睛】萃取剂分为水溶性和水不溶性有机溶剂,选择萃取剂时,需要考虑溶剂的沸点、是否与水相溶,萃取效率、是否易燃、是否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