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5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长春十一中、白城一中联考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白城一中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50分)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2.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3.下面的概念图中的a、b分别代表的是( ) A.细胞外液、内环境 B.血浆、内环境 C.血浆、细胞内液 D.内环境、血浆 4.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B.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组成 6.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8.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9.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10.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细胞膜上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一定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D.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1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12.下列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B.激素是一类信息分子 C.被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生长激素 D.激素在医疗和生产上的应用不多 13.“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身体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体温下降,代谢减弱 D.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14.图A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信号分子及其信呼传导方式.图B表示这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信号分子①是神经递质,它通过③血液的运输.与②受体结合,作用到靶细胞 B.若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激酶激活的功能是肝糖原分解 C.若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甲状腺激素 15.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B.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产生抗体 C.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所以机体不需要合成其相应的抗体 D.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1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 B.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但只对特定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C.抗体必须借助体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D.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成的一种蛋白质 C.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植物生长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B.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的小分子有机物 20.有关生物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B.寒冷→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体温回升 C.细菌感染→人体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细菌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21.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d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22.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2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用乙烯利催熟波萝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能促进其生根 C.用脱落酸来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产生淀粉酶 D.鲜花切离花株后及时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延长保鲜期 24.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的示意图,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C.体液免疫中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 D.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25.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26.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 B.图甲表示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 C.图乙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D.图丙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 2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自身生长特点等有关 D.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2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9.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30.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10毫升培养液内的酵母菌逐个计数虽然困难,但通过细心可以克服,以获得准确数值 B.计数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是必须的,如有必要,还要进行稀释 C.本实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但可以进行多次取样计数 D.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以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减少误差 3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④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 D.信息传递只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3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CO2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35.如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基础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6.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学方面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37.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kcal/(m2.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 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39.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A与B的总和 40.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 ) 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1.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42.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营养成分( ) A.多肽、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B.氯化钠、水、蛋白质 C.水、维生素 D.蛋白质、脂肪 43.对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必需加一定量的盐 B.可加入一些香辛料 C.新鲜蔬菜必须经灭菌处理 D.要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44.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果醋发酵属于无氧发酵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染色体、DNA和RNA 45.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有一层白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 A.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醋酸菌、毛霉菌丝、毛霉菌丝 C.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丝 D.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46.平板划线操作时划出了五个区域,适宜培养后,观察结果是( ) A.从第一区域到第五区域菌落数逐渐增加 B.五个区域内的菌落数差不多 C.中间区域较多,两端区域较少 D.从第一区域到第五区域菌落数逐渐减少 47.能排除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方法是( )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上培养 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上培养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48.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叙述错误的是( ) A.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熔化、倒平板、灭菌 B.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49.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 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 D.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50.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D.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氮源是葡萄糖和尿素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51.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问题. (1)某人一次性饮1 000mL 清水,1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 降低,使位于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增加、减少),降低了 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 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分解,抑制 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对能量的需要. (3)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的特点. (4)运动员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机体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是 . 52.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如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蛇毒作为 刺激机体,引发机体产生如图中的所示的 (体液,细胞)免疫.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组成. (2)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物质A是 ,细胞④的名称是 .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 . (4)分析图乙,α﹣银环蛇毒是一种 毒液.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 ,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 53.图一表示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其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二是图一部分生物的展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的生物可以用图一中的 (甲、乙、丙、丁)表示,碳在其中以 形式流动. (2)流入蛇的总能量小于鼠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鼠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 所利用. (3)由图二知,蛇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三和第四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有来自鼠,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 kJ能量. (4)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和野兔.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①该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 结构.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 ②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斗争强度 (增加、减小、不变),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减少而 (增强、减弱、不变). 54.请回答以下与传统发酵技术有关的问题. (1)请回答腐乳的制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制作腐乳的原料中哪种有机物的含量比较高? .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该成分分解成哪些小分子有机物? . ②在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若盐的浓度过低会出现什么现象? . ③卤汤中酒的含量要控制在12%左右,若含量过高会出现什么现象? . (2)如图是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酵母菌和醋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 . ②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之前要将发酵瓶清洗干净,用 消毒. ③制作 时应将开关2打开,1必须用长而弯曲的胶管,其作用是 . (3)用鲜牛奶制作酸牛奶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 ,代谢类型是 . 55.以下是一种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配方:纤维素粉5g、NaNO3 1g、Na2HPO4•7H2O 1.2g、KH2PO40.9g、MgSO4.7H2O0.5g、KCl 0.5g、酵母膏0.5g、水解酪素0.5g(蒸馏水定容到1000mL).请回答: (1)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 和无机盐,该培养基中 是最主要的碳源,按培养基的功能划分属于 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一般还要调节PH值,并对培养基进行 处理. (2)分离纯化微生物最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 和 . (3)为了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和进一步纯化菌种,可以在鉴别培养基上加入 染液,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 法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假设某同学发现培养基上此种细菌数目过多连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 . (4)如果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 ,PH值等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 2016-2017学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白城一中联考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分,共50分)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解答】解: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故选:D. 2.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血清属于人体的内环境,A错误; B、糖原包括肝糖原和肌糖原,肝糖原存在于肝细胞中,肌糖原存在于肌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正确; C、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分泌后进入血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氨基酸属于营养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D错误. 故选:B. 3.下面的概念图中的a、b分别代表的是( ) A.细胞外液、内环境 B.血浆、内环境 C.血浆、细胞内液 D.内环境、血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可以和组织液进行相互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交换;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最后注入血液循环,即淋巴最后注入血浆,a是血浆; 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必须通过内环境,外界环境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通过内环境运输到组织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通过内环境运输到肺泡和肾脏,通过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b是内环境. 【解答】解: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因此a表示血浆. 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且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因此图中b表示内环境. 故选:B. 4.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B.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一般情况下,富含氧气的血浆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生成组织液,生活在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通过有氧呼吸消耗部分氧气,导致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的组织液通常氧气含量相对较低. 【解答】解:A、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A正确; B、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高,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低,B错误; C、血浆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均可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正确; D、组织液中的大部分小分子物质也可以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B. 5.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B.反射与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D.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组成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 【分析】1、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反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 【解答】解:A、反射发生的条件,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的刺激,A错误;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B错误; C、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正确; D、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D错误. 故选:C. 6.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C. 7.如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B.电流计①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流计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由于电表①能偏转两次,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 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D正确. 故选:A. 8.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解答】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9.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中,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减少. 因此可以确定,图中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③表示甲状腺激素,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激素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A错误; B、图中④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的负反馈调节作用,B正确; C、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 D、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因此该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D正确. 故选:A. 10.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细胞膜上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血糖浓度偏低时则转运方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载体在血糖浓度偏低时的转运一定消耗ATP B.转运速率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增大 C.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运出肝细胞 D.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当人体血糖浓度偏高时,质膜中的某种葡萄糖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至肝细胞内,降低血糖浓度;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升高血糖浓度,可见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据此答题. 【解答】 解:A、分析题意可知: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肝细胞内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故此时肝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大于血浆,该载体是顺浓度梯度将葡萄糖运出,不一定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在血糖浓度偏低时,该载体可将葡萄糖转运出肝细胞,转运速率会随血糖浓度升高不断降低,B错误; C、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抑制葡萄糖运出肝细胞,C错误; D、分析题意可知:转运方向不是由该载体决定的,而是血糖浓度决定的,D正确. 故选:D. 11.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运动员运动的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主要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低级反射活动要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2、当人体大量失水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血糖浓度过高,胰岛B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增加,加速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其中一部分葡萄糖转化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当血糖浓度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形成葡萄糖,可以直接被骨骼肌分解利用. 【解答】解:A、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运动员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元)用于供能,A正确; B、运动员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起脚射门是神经与肌肉协调的结果,C正确; D、运动员的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受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D正确. 故选:B. 12.下列关于动物的激素调节的阐述,正确的是( ) A.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B.激素是一类信息分子 C.被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生长激素 D.激素在医疗和生产上的应用不多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物质,由内分泌腺产生的,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地生理效应.分散在体液中由血液运输,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一般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因为靶器官和靶细胞表面上有其相应的受体.有些激素作用广泛,如甲状腺激素;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激素在不断产生和灭活中维持动态平衡. 【解答】解:A、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是调节细胞代谢,A错误; B、激素是一类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代谢,起调节代谢的作用,B正确; C、被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C错误; D、激素在医疗和生产上的应用很多,如糖尿病的治疗可以注射胰岛素,D错误. 故选:B. 13.“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身体会作出一系列的反应,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体温下降,代谢减弱 D.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 【解答】解: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故选:C. 14.图A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一种信号分子及其信呼传导方式.图B表示这种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的信号分子①是神经递质,它通过③血液的运输.与②受体结合,作用到靶细胞 B.若①是胰岛素,则靶细胞有可能是肝细胞,激酶激活的功能是肝糖原分解 C.若靶细胞是垂体细胞.则①可能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甲状腺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解答】解:A、神经递质直接释放在组织液中,不能过血液运输,A错误; B、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所以激酶激活的功能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B错误; 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正确; D、若靶细胞是甲状腺细胞,则①是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C. 15.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不属于特异性免疫 B.在抗原和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产生抗体 C.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会引发细胞免疫,所以机体不需要合成其相应的抗体 D.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没有进入细胞的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细胞 效应B细胞 效应T细胞 关系 若细胞免疫不存在,体液免疫也将丧失.另外,对外来病原体进行免疫的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起作用,而是两者结合起来起作用,只不过在起作用的时候分主次关系罢了. 【解答】解:A、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是人体免疫能力太强导致的,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B细胞可以直接接受抗原刺激进行增殖分化,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对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起促进作用,B错误; C、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进行的特异性免疫是细胞免疫,但是仍然需要体液免疫合成其相应的抗体,C错误; D、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后分泌特异性抗体,D正确. 故选:D. 16.下列关于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 B.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但只对特定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C.抗体必须借助体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D.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不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后才能感受到病原体的存在,并且神经系统也不能依靠反射启动免疫反应.抗体发挥作用属于体液免疫,而不是体液调节.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溶菌酶,溶菌酶是体内普遍存在的免疫活性物质,但它不具有特异性,它所发挥的免疫作用届于非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是机体的免疫系统,A错误; B、激素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该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作用,B正确; C、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清中的免疫物质,能与抗原结合,发生体液免疫,属于免疫调节,不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 D、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溶菌酶,溶菌酶是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被激活的靶细胞中的物质,它不具有特异性,所发挥的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一类化学物质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起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植物激素有的促进植物生长,如低浓度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有的抑制生长,如高浓度生长素、脱落酸等. 【解答】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细胞合成的一类化学物质,A正确;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但植物的生长有显著影响,B正确; C、植物激素的种类不同,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不同,低浓度的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脱落酸抑制生长,C错误; 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而是给细胞传达抑制调节代谢的信息,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成的一种蛋白质 C.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抑制植物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主要是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素 细胞分裂的部位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正确; B、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的反应转变成的一种有机物,但不是蛋白质,是吲哚乙酸,B错误; C、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C正确; D、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B.植物激素进入靶细胞并催化细胞代谢中的特定反应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并分泌的小分子有机物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A、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背光侧比向光侧快,A正确; B、激素只是调节作用,不能催化,B错误;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C错误; D、植物激素不是由内分泌腺合成的,而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D错误. 故选:A. 20.有关生物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摄入高糖食品→人体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B.寒冷→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体温回升 C.细菌感染→人体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细菌 D.单侧光照→植物体生长素重新分布→向光弯曲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细菌感染后能引起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并通过浆细胞分泌抗体,清除病毒.外界温度降低后,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能维持体温稳定.人体摄入高糖食品后,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但通过胰岛素的调节,能维持血糖平衡.单侧光能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造成分布不均匀. 【解答】解:A、摄入高糖食品会导致人体血糖浓度升高,故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通过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恢复正常水平,A正确; B、外界温度降低,哺乳动物皮肤感受器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中枢分析综合,再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到皮肤、血管、内分泌腺等,人体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最终使机体体温维持相对平衡,B错误; C、细菌感染机体后,浆细胞能分泌抗体清除病毒,C正确; D、单侧光下,植物茎部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生长作用强,故植物表现为向光生长,D正确. 故选:B. 21.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de之间 B.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cd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 D.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图中曲线看出,生长素浓度为abcd点时对植物器官的生长起促进作用,e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f点浓度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在茎的向光性买验中,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一侧,并且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若测得茎向光一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则背光一侧的浓度一定在bd之间,A错误; B、顶端优势中,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生长受到抑制,因此若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ef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B错误; C、由于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不能过高,应低于e点浓度,C正确; D、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最后是茎,若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a、b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错误. 故选:C. 22.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B. 2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用乙烯利催熟波萝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的枝条能促进其生根 C.用脱落酸来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产生淀粉酶 D.鲜花切离花株后及时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延长保鲜期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指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织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细胞分裂素:引起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形成和促进芽的生长; 脱落酸:促进果实与叶的脱落; 赤霉素: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细胞的纵向伸长. 【解答】解:A、植物激素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所以使用乙烯,可以使菠萝提前成熟,做到有计划地上市,A正确;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能促进插条促进形态学下端生根,B正确; C、赤霉素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的萌发,所以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人们需要的α淀粉酶,C错误; D、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延缓衰老.可使花卉延长保鲜期,D正确. 故选:C. 24.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的示意图,错误的是( ) A.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 C.体液免疫中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 D.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胰腺是个内外双分泌器官.胰岛细胞就是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而促胰液素是作用于其外分泌细胞,分泌胰液,消化食物.突触的类型中,有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大量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细胞,促使其分泌胰液,A错误; B、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可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细胞,B正确; C、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增强免疫能力,C正确; D、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D正确. 故选:A. 25.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此所做分析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 C.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取决于①、②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是迁入率、②是迁出率、③是出生率、④是性别比例、⑤是年龄组成.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将会影响到④性别比例,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⑤,C错误; D、寒假期间某大学城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迁入率和②迁出率,D正确. 故选:C. 26.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 B.图甲表示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 C.图乙表示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 D.图丙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如蝗虫与羊、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鸬鹚与鱼. 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如噬菌体与细菌.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大豆与根瘤菌. 【解答】解:A、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是捕食,A错误; B、小家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关系是竞争,B错误; C、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错误; D、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关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自身生长特点等有关 D.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的结构类型: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分层现象 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阳光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 【解答】解:A、光照强弱决定着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 B、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B正确; C、植物群落了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等有关,同时也与植物自身生长特点等有关,C正确; D、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植物的镶嵌分布决定着动物的分布情况,从而说明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是不均匀的,D错误. 故选:D. 28.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理论上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变,种群增长率为0;在处,种群增长率最大,在种群达到值时开始捕捞,才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答】解:①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①正确; ②在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种群增长率为0,②错误; ③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若不考虑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大致等于死亡率,③正确; ④要想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捕获之后种群数量不得低于,④错误. 故选:C. 29.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区豹种群数量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引入8只雌豹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频率应该降低,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增加了F区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A正确; B、题干中没有体现豹种群数量较小时和种群数量较大时性别比例的差异,B错误; C、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十年中,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不能体现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有可能上升,C错误; D、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D错误. 故选:A. 30.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将10毫升培养液内的酵母菌逐个计数虽然困难,但通过细心可以克服,以获得准确数值 B.计数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是必须的,如有必要,还要进行稀释 C.本实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但可以进行多次取样计数 D.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可以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减少误差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采用抽样检测法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在计数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1、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下,这样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求得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误差小.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对培养液进行稀释以便于酵母菌的计数. 4、对于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一般可采取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处理,另两边不计数. 5、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平均数值来计算,对每个样品可计数三次,再取其平均值.计数时应不时地调节焦距,才能观察到不同深度的菌体.按公式计算每mL(或10mL)菌液中所含的酵母菌个数. 6、血球计数板的清洁.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 【解答】解:A、种群密度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A错误; B、计数前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是必须的,如有必要,还要进行稀释,B正确; C、本试验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但一定进行多次取样计数,C正确; 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一定不能忽视,但可以按“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以减少误差,D正确. 故选:A. 31.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沙丘、冰川、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有竞争现象,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B. 3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④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①正确;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力稳定性,②错误;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否则会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③正确; ④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较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④错误. 故选:A. 3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 C.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 D.信息传递只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1、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太阳能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之中的. 【解答】解:A、孔雀开屏是一种行为信息,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B正确; 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C正确; D、信息传递不仅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也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等有关,D错误. 故选:D. 3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 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D.丁的CO2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丁为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其中各种生物(甲、乙、丙).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无机环境中CO2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能导致臭氧层破坏. 【解答】解: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故A错误. B、乙1的同化量越大,乙2通过食物链得到的能量越多,故B错误. C、分解者可以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或细菌、真菌,故C正确. D、无机环境中CO2可以导致“温室效应”,它不能导致臭氧层破坏,故D错误. 故选:C. 35.如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基础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分析】生态工程建设要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生态经济主要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原则,使一个系统产生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者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该生态系统的建立,只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答】解: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不能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36.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学方面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缺一不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 B、能量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 C、“退耕还林、还草”是提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 故选:B. 37.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故A错误; B、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故B错误; C、一个生态系统应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故C正确; D、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D错误. 故选:C. 3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为kcal/(m2•a).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20810kcal/(m2.a)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1.3% C.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都是通过各营养级的细胞呼吸实现的 D.据能量输入和输出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还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群落的演替.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应为380÷3370×100%=11.3%,B正确; C、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出是通过细胞呼吸实现的,但还包含分解者的呼吸作用,C错误; D、由于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为20810kcal/(m2•a),输出的总能量为11980+1890+316+13+4600=18799kcal/(m2•a),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故该生态系统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D正确. 故选:C. 39.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直接使用价值 B.间接使用价值 C.潜在使用价值 D.A与B的总和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如动植物为人类提供的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奶、蛋及许多药物等. (2)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改良土壤、涵养水源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潜在价值:人类所认识和利用的是生物的一小部分,大量的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 【解答】解: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一事实表明生物多样性的药用价值,即具有直接价值. 故选:A. 40.我国海关对凡入境的货物都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正确的是( ) ①有害生物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天敌数量较多 ③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④很快被淘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有害生物(由于变异的存在,其中必有一些比较适应环境的类型)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由于食物充足,缺乏天敌,生存条件优越,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将呈“J”型增长,数量迅速增多,破坏原有的食物链,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 【解答】解:①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由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入侵传播能力强,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期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①正确; ②根据题干信息,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说明其天敌数量较少,②错误; ③由于有害生物数量增加,使得境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③正确; ④有害生物一旦流入境内适宜的环境中,有害生物种群数量持续上升,环境条件不适宜才被淘汰,④错误. 故选:D. 41.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制作泡莱. 【分析】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可参与果酒的制作.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毛霉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解答】解: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能将糖源或酒精转变成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是毛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故选:B. 42.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内主要含有营养成分( ) A.多肽、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B.氯化钠、水、蛋白质 C.水、维生素 D.蛋白质、脂肪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 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故选:A. 43.对泡菜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必需加一定量的盐 B.可加入一些香辛料 C.新鲜蔬菜必须经灭菌处理 D.要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 【考点】制作泡莱. 【分析】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1、原理 (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2)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 2、流程 (1)泡菜的制作 (2)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操作过程 【解答】解:A、制作泡菜时,必需加一定量的盐,A正确; B、制作泡菜时,可加入一些香辛料,B正确; C、新鲜蔬菜必须经消毒处理,C错误; D、要经常补充坛盖边沿水槽中的水,保证无氧环境,D正确. 故选:C. 44.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果醋发酵属于无氧发酵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染色体、DNA和RNA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解答】解:A、果酒制作的适宜温度是18~25℃,果醋制作的适宜温度是30~35℃,腐乳制作的适宜温度是15~18℃,由此可见,果醋制作的适宜温度最高,A错误; B、参与果醋发酵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果醋发酵是有氧发酵,B错误; C、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主要是毛霉,C正确; D、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不含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45.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有一层白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 A.醋酸菌、乳酸菌、毛霉菌丝 B.醋酸菌、毛霉菌丝、毛霉菌丝 C.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丝 D.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制作泡莱. 【分析】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 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 腐乳表面的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型. 【解答】解:①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变酸酸的酒表面的一层菌膜,主要与醋酸菌有关; ②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主要是成膜酵母繁殖的结果; ③腐乳表面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 故选:C. 46.平板划线操作时划出了五个区域,适宜培养后,观察结果是( ) A.从第一区域到第五区域菌落数逐渐增加 B.五个区域内的菌落数差不多 C.中间区域较多,两端区域较少 D.从第一区域到第五区域菌落数逐渐减少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划线分离操作中的有关问题: (1)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第一次灼烧 每次划线之前灼烧 划线结束灼烧 目的 避免接种环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杀死上次划线结束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 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或感染操作者 ②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③在进行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每次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皿倒置的原因如果正放培养皿,则皿盖上形成的水滴会落入培 养基表面并且扩散开.如果培养皿中已形成菌落,则茵落中的细菌会随水扩散,菌落间相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因此恒温培养时,培养皿必须倒置. (3)培养后判断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方法 ①从菌落的形态看,是否湿润、透明、黏稠,呈何种颜色等等,是区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关键指标. ②用显微镜镜检观察其形态、大小,看是否有菌丝、孢子、芽孢等,这也是区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关键指标. 【解答】解:在进行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每次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故选:D. 47.能排除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方法是( )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上培养 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上培养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本题是通过实验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应是把不接着任何菌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若有菌落说明培养基被污染,若无菌落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污染,然后根据选项分析判断. 【解答】解:A、实验桌旁本身就有许多微生物,没法判断培养基上的菌落是来自培养基本身还是来自培养环境,A错误; B、窗台上周围含有微生物,无法判断培养基上的菌落是来自培养基本身还是来自培养环境,B错误; 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若有菌落说明培养基被污染,若无菌落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污染,C正确; D、培养基已经接种微生物,无法判断培养基上的菌落是来自培养基本身还是来接种的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48.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叙述错误的是( ) A.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熔化、倒平板、灭菌 B.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分析】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可分为制备培养基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进行,其中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微生物接种的核心是防止杂菌的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解答】解:A、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A错误; B、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加入少量的水,加热,B正确;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C正确;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低在上,D正确. 故选:A. 49.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 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 D.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 【考点】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以尿素为氮源,测定能生长的细菌的数量. 【分析】本题是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菌的操作,根据选项涉及的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分析判断. 【解答】解:A、为防止土壤浸出液浓度过高,不能获得单菌落,要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A正确; 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防止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可以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以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C正确; D、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D错误. 故选:D. 50.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D.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氮源是葡萄糖和尿素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分析】通过鉴别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初步筛选,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生纤维素酶的实验,并且进行纤维素酶的测定,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尿素分解菌能够合成脲酶,该细菌是异养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碳源和氮源. 【解答】解:A、在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实验中,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A正确;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灭菌,C错误; D、尿素分解菌中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为氨,筛选分离时必须以尿素为唯一氮源,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51.请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问题. (1)某人一次性饮1 000mL 清水,1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 细胞外液渗透压 降低,使位于 下丘脑 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性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减少 (增加、减少),降低了 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 (2)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肝糖原 分解,抑制 胰岛素 分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以满足运动时对能量的需要. (3)马拉松长跑是一项超强体育运动,需要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运动员出发后心跳加快,运动停止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 作用时间较长 的特点. (4)运动员出发后体温逐渐升高,一段时间后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相对稳定,这是机体 产热和散热 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控制该行为的中枢是 大脑皮层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1)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合成与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使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2)剧烈运动条件下,支配肾上腺髓质的内脏神经兴奋性增强,其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其作用于肝细胞导致沟通与分解增加血糖浓度上升,同时胰岛素分泌受抑制,以满足运动时对能量的需要. (3)题干所述现象说明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持久的特点. (4)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和散热相等.长时间跑步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员仍能坚持跑完全程,说明是有意识的高级中枢控制,控制该行为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故答案为: (1)细胞外液渗透压 下丘脑 减少 肾小管和集合管 (2)特异性受体(或受体) 肝糖原 胰岛素 (3)作用时间较长(或作用比较持久) (4)产热和散热 大脑皮层 52.蛇毒是毒蛇分泌出来的一种毒性蛋白质、多肽类物质,也是毒蛇咬人后引起中毒反应的物质,分为神经性毒液和溶血性毒液.如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蛇毒作为 抗原 刺激机体,引发机体产生如图中的所示的 体液 (体液,细胞)免疫.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组成. (2)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 吞噬细胞 ,物质A是 淋巴因子 ,细胞④的名称是 记忆B细胞 .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4)分析图乙,α﹣银环蛇毒是一种 神经 毒液.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 正电位 ,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 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题图可知,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是体液免疫过程,①吞噬细胞,②是T细胞,③是B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物质B是抗体;图乙是突触的结构及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示意图,由题图可知,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机会降低,进而影响兴奋的传导. 【解答】解:(1)蛇毒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属于抗原;该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2)由分析可知,①是吞噬细胞,物质A是淋巴因子,④是记忆细胞(记忆B细胞). (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时说明存在神经调节,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属于体液调节过程,因此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4)由题图一可知,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兴奋的传导,因此属于一种神经毒液;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⑥ 兴奋,其膜内的电位由负变正;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进而影响兴奋传递. 故答案为: (1)抗原 体液 免疫活性物质 (2)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或记忆B细胞) (3)神经﹣体液调节 (4)神经 正电位 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 53.图一表示自然界中碳循环简图,其中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二是图一部分生物的展开.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的生物可以用图一中的 丁、丙 (甲、乙、丙、丁)表示,碳在其中以 有机物 形式流动. (2)流入蛇的总能量小于鼠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鼠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 分解者 所利用. (3)由图二知,蛇所处的营养级是第三和第四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有来自鼠,来自蛙,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至少消耗植物 65 kJ能量. (4)某岛屿栖息着狐和野兔,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后来有人登岛牧羊、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和野兔.第五年,岛上狐濒临灭绝,但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第6年,野兔种群爆发了由兔瘟热病毒引起的瘟疫,其数量骤减.回答问题: ①该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丰富度 ,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 水平 结构.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和捕食 ,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 寄生 . ②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种内斗争强度 增加 (增加、减小、不变),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减少而 增强 (增强、减弱、不变).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分析图一:根甲与丁之间的双箭头和指向甲的箭头最多,可知甲是二氧化碳库,丁是生产者,由乙、丙、丁的箭头关系可知,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 分析图二:该食物网中有两条食物链:植物→鼠→蛇;植物→昆虫→蛙→蛇. 【解答】解:(1)图一中,甲是二氧化碳库,丁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图二为食物网,其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可用图一中的丙、丁表示.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流入蛇的总能量可分为四部分,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一部分暂时未被利用,一部分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外,剩下的被分解者利用. (3)由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考虑能量传递效率为2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20%÷20%=15KJ,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20%÷20%÷20%=50KJ,因此蛇每增加1KJ体重至少消耗植物15+50=65KJ能量. (4)①该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人捕食野兔和狐,狐也捕食羔羊和野兔,因此人与狐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兔瘟热病毒与野兔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②人登岛后的第5年,与登岛前相比,野兔数量大大超过人登岛前的数量,因此野兔种内斗争强度增加,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传染病的流行程度将随捕食者种群密度的减少而增强. 故答案为: (1)丁、丙 有机物 (2)分解者 (3)65 (4)①丰富度 水平 竞争和捕食 寄生 ②增加 增强 54.请回答以下与传统发酵技术有关的问题. (1)请回答腐乳的制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①制作腐乳的原料中哪种有机物的含量比较高? 蛋白质(或蛋白质和脂肪) .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将该成分分解成哪些小分子有机物?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或小分子肽、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 ②在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若盐的浓度过低会出现什么现象? 不足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导致豆腐腐败(或杂菌污染导致腐败变质) . ③卤汤中酒的含量要控制在12%左右,若含量过高会出现什么现象? 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 . (2)如图是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①酵母菌和醋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 ②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之前要将发酵瓶清洗干净,用 体积分数为70%﹣80%的酒精 消毒. ③制作 果醋 时应将开关2打开,1必须用长而弯曲的胶管,其作用是 既能排气,又能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 . (3)用鲜牛奶制作酸牛奶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 乳酸菌 ,代谢类型是 异养厌氧型 . 【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 【分析】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 蛋白质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解:(1)①制作腐乳的原料是豆腐,其中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毛霉可利用体内的酶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②在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若盐的浓度过低则不足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导致豆腐腐败(或杂菌污染导致腐败变质). ③卤汤中酒的含量要控制在12%左右,若含量过高会导致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 (2)①酵母菌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两者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酵母菌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②葡萄汁装入发酵瓶之前要将发酵瓶清洗干净,用体积分数为70%﹣80%的酒精消毒. ③果酒发酵需要无氧环境,而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制作果醋时应将开关2打开;1必须用长而弯曲的胶管,其作用是既能排气,又能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 (3)用鲜牛奶制作酸牛奶时,起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故答案为: (1)①蛋白质(或蛋白质和脂肪)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或小分子肽、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②不足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导致豆腐腐败(或杂菌污染导致腐败变质) ③腐乳成熟的时间将延长 (2)①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②体积分数为70%﹣80%的酒精 ③果醋 既能排气,又能防止空气中杂菌的污染 (3)乳酸菌 异养厌氧型 55.以下是一种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配方:纤维素粉5g、NaNO3 1g、Na2HPO4•7H2O 1.2g、KH2PO40.9g、MgSO4.7H2O0.5g、KCl 0.5g、酵母膏0.5g、水解酪素0.5g(蒸馏水定容到1000mL).请回答: (1)培养基的种类很多,但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 氮源 和无机盐,该培养基中 纤维素粉(或纤维素) 是最主要的碳源,按培养基的功能划分属于 选择 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一般还要调节PH值,并对培养基进行 灭菌 处理. (2)分离纯化微生物最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 平板划线法 和 稀释涂布平板法 . (3)为了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和进一步纯化菌种,可以在鉴别培养基上加入 刚果红 染液,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 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法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假设某同学发现培养基上此种细菌数目过多连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 菌液浓度过高(或稀释倍数不够) . (4)如果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 温度 ,PH值等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 【分析】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培养基按功能分: 种类 制备方法 特征 用途 选择培养基 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成分 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 加入青霉素分离得到酵母菌和霉菌 鉴别培养基 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 依据微生物产生的某种代谢产物与培养基中特定试剂或化学药品反应,产生明显的特征变化而设计 鉴别和区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 3、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解答】解:(1)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该培养基中纤维素粉(或纤维素) 是最主要的碳源;该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才能生长,因此按培养基的功能划分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一般还要调节PH值,并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 (2)分离纯化微生物最常使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因此,为了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和进一步纯化菌种,可以在鉴别培养基上加入刚果红染液,将筛选获得的菌液稀释后用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法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如果发现培养基上此种细菌数目过多连成一片,可能的原因是菌液浓度过高(或稀释倍数不够). (4)探究温度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PH值等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 故答案为: (1)氮源 纤维素粉(或纤维素) 选择 灭菌 (2)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3)刚果红 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 ) 菌液浓度过高(或稀释倍数不够) (4)温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