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庄河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庄河高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开学初考试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 1.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B. 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核苷酸 C. DNA只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只分布在细胞质中 D. 豌豆叶肉细胞遗传物质中含有的碱基共有4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详解】核酸是一切事物的遗传物质,因此DNA和RNA都可以携带遗传信息,A正确;DNA和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B正确;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错误;豌豆叶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含有4种含氮碱基,D正确。 2.下列表示错误的是 A. 低血糖的病人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蔗糖来缓解症状 B.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直接利用的糖类是葡萄糖 C. 组成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D. 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类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葡萄糖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低血糖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60mg/dl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葡萄糖是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低血糖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来缓解症状,而蔗糖属于二糖,不能够被人体直接利用,A错误;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者直接利用的糖类都是葡萄糖,B正确;葡萄糖是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C正确;磷脂是细胞膜等生物膜的主要成分之一,而所有细胞都有细胞膜,因此磷脂是所有细胞必不可少的脂质,D正确。 3.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 膜的组成成分可以从内质网膜转移到高尔基体膜,再转移到细胞膜 D. 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真核细胞中,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称为生物膜系系统。 【详解】生物膜是细胞膜、核膜及各种细胞器的膜的统称,肠系膜、视网膜等不属于生物膜,A错误;不同生物膜都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且不同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也是相似的,B正确;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与运输的过程中,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然后出芽形成囊泡与高尔基体融合进行进一步加工,接着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与细胞膜然后,C正确;生物膜系统中的各种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D正确。 4.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B. 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C. 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D. 农业生产中,轮作有利于植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详解】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主要由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和数量决定,A正确;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运输多少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B正确;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有些大分子可以通过胞吞胞吐进出细胞,C错误;农业生产中,轮作有利于植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选择性吸收,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得到少肥高产的效果,D正确。 5.下列有关生物膜的结构特点的叙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是静止的 D. 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不同的生物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其中磷脂构成的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说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故选D。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低温不影响水等分子的自由扩散 B. 大肠杆菌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帮助和消耗能量 C. 大分子有机物进出细胞的时候需要消耗能量 D. 葡萄糖进入成熟红细胞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叫做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进出细胞的方式 (如:O2)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蛋白的扩散方式 (葡萄糖进出细胞的方式) 。 2、主动运输:有能量消耗,并且需要有载体的帮助进出细胞的方式。(小分子物质、离子) 3、胞吞和胞吐:大分子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详解】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因此低温会影响到水等分子的自由扩散,A错误;大肠杆菌吸收K+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的协助并消耗能量,B正确;大分子有机物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葡萄糖进入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协助,但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及其特点,注意区分各种运输方式在浓度、载体和能量等方面的要求,并能够具体分析各个选项中不同物质的运输方式。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当细胞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就会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复原 B. 刚萎蔫的叶片放入清水中又得到恢复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C. 酒精进入毛细血管不需要载体的协助 D.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甘油 协助扩散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高浓度→低浓度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 【详解】动物细胞没有大液泡和细胞壁,不能发生质壁分离或复原现象,A错误;将刚萎蔫的菜叶放入清水中,菜叶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的原因是发生了渗透吸水,即发生了水分子的自由扩散,B错误;酒精进入毛细血管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的协助,C正确;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支架两侧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中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以及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明确只有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8.图中曲线表示在某一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 如果B点时反应体系加入少量同种酶,曲线不会变化 C. C点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不是反应物浓度 D. 如果A点时将反应体系温度升高10℃,该曲线可能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在O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逐渐加快;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B点之后,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酶促反应速率不变,此时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A点时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点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因此如果B点时反应体系加入少量同种酶,曲线会升高,B错误;C点时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不再是反应物浓度,可能是酶的数量,C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能相同,因此如果A点时将反应体系温度升高10℃,该曲线可能不变,D正确。 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的生物体中,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B. 细胞的寿命与细胞分裂的能力是对应的 C. 细胞凋亡等同于细胞死亡 D. 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特征归纳起来为 “一大”(细胞核的体积增大)、“一小”(细胞体积变小)、“一多”(色素增多)、“三低”(代谢速率、多种酶的活性、物质运输能力均降低)。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正常的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详解】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衰老不等于个体衰老,个体衰老是大多数细胞衰老的过程,A错误;细胞寿命与细胞分裂能力强弱无关 ,B错误;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D正确。 10.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 O2的产生停止 B. CO2的固定加快 C. ATP/ADP比值下降 D. NADPH/NADP+比值下降 【答案】B 【解析】 用黑布将培养瓶罩上,光反应停止,氧气的产生停止, A正确;同时NADPH和 ATP 的产生停止,使暗反应 C3 的还原速度减慢,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固定减慢,B错误;ADP生成 ATP减少,使ATP/ADP 比值下降,C 正确;NADPH的产生减少,NADPH/NADP比值下降,D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光合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从新鲜的菠菜叶片提取叶绿体色素,发现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最可能的原因是 A. 一次加入过多无水乙醇 B. 加入的石英砂太多 C. 没有加入碳酸钙 D. 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提取叶绿体色素时,加入丙酮的目的是溶解色素,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保护叶绿素,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是使得研磨更充分。 【详解】提取时无水乙醇一次性加得太多,会使提取到的色素溶液浓度降低,滤纸条上色素带颜色较浅,A错误;提取色素时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的石英砂太多不会导致叶片偏黄,B错误;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保护色素,因为叶绿体中的叶绿素不稳定,容易被破坏,所以没有加入碳酸钙会导致提取液明显偏黄绿色,C正确;用脱脂棉过滤不彻底不影响叶绿素的含量,D错误。 12. 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只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 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 C. 过程②产生的(CH2O)中的氧全部来自H2O D. 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 【答案】D 【解析】 熟悉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项分析如下:过程①为有氧呼吸过程,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过程②是光合作用,真核生物在叶绿体中进行;原核生物细胞中除了核糖体无其它细胞器,但有些原核细胞却能进行光合作用,例如:蓝藻,蓝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光合片层和细胞质基质;A项错误。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项错误。光合作用中参与反应的水,通过水的光解进入到生成的氧气中,而光合作用产物糖类中的氧来自CO2;C项错误。过程①和②都能产生[H],前者主要与氧结合产生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后者主要用于C3还原;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该部分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3. 如图表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物质的转变过程,有关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1)图中①②两物质依次是H2O和O2(2)图中(二)、(三)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 (3)图中(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 (4)该过程只能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无光时不能进行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图中a~d不能构成该反射完整反射弧,还缺少效应器,A错误; B、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B错误; C、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会形成痛觉,C错误; D、c表示突触,牵拉骨骼肌时,可以产生兴奋并传递到c处,所以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故选:D.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14.将从大肠杆菌细胞中提取的核酸进行彻底水解,得到的小分子的种类共有 A. 9种 B. 8种 C. 6种 D. 4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与RNA的比较: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详解】大肠杆菌细胞含有DNA和RNA,DNA初步水解形成4种脱氧核苷酸,彻底水解为磷酸、脱氧核糖和A、C、G、T四种碱基;RNA初步水解形成4种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为磷酸,核糖和A、U、C、G四种碱基。因此大肠杆菌细胞中提取到的核酸彻底水解后会得到磷酸,A、C、G、T、U五种碱基,核糖和脱氧核糖共8种小分子,故选B。 15.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右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或乳酸 B. 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 C. c条件下,种子消耗的葡萄糖最少 D. d条件下,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B 【解析】 a条件下,O2吸收量为0,C02释放量为10,说明此过程不进行有氧呼吸,C02全是酒精发酵产生的,乳酸发酵产物中没有C02,故A错误;b条件下,O2吸收量为3,C02 释放量为8,8中有氧呼吸释放3,则无氧呼吸释放5,根据以上比例可计算得: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1/2,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为5/2,因此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少,故B正确;c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4÷6=2/3,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是1,此时细胞呼吸消耗的总葡萄糖是5/3,d条件下消耗的葡萄糖是7/6,比c条件下少,故C错误;d条件下O2吸收量为和C02释放量相等,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而C02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其场所为线粒体基质,故D错误。 【考点定位】胞呼吸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熟练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产物中如果有C02产生,则有两种可能:有氧呼吸或酒精发酵.有氧呼吸过程中: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1:6;无氧呼吸过程:分解葡萄糖:产生的二氧化碳:酒精=1:2:2.乳酸发酵只产生乳酸。 16.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 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 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 与甲相比,乙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细胞分裂,②表示细胞分化,③④过程分别为细胞癌变和细胞的恶性增殖。 【详解】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①②③过程中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是相同的,A错误;①②③三个过程中肯定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③,B错误;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且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C错误;与甲相比,乙的体积较小,则乙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D正确。 17.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橙红色。下列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的观察结果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 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 C. 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D. 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伴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配子中只存在等位基因中的其中一个;杂合子的测交和杂合子的配子种类能够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实质。 【详解】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后代表现型只有一种无法证明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说明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但是不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说明F1产生两种配子,比例为1:1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C正确;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说明子一代能够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进而能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D错误。 18.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 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一定相同 B.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一定相同 C. 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中,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D. D和D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所以属于等位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详解】表现型相同的生物,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何Dd都表现为高茎,A错误;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如水毛茛的气生叶和水生叶的表现型不同,B错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正确;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一般用同一种基因的大小写表示,如D与d,D错误。 19.下列与伴性遗传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性别受性染色体控制,与基因无关 B. 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其相应的性状表现总是与性别关联 C. 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D. 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控制果蝇性状的基因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方式都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并不是均和性别决定有关,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等。 【详解】性别受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控制,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伴随染色体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伴随性染色体遗传,B正确;伴性遗传属于特殊的分离定律,所以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遗传中遵循孟德尔定律,C错误;果蝇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但是这8条染色体的大小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控制果蝇性状的基因并不是平均分布在这8条染色体上的,D错误。 20.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A. 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 B. 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 C. 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换此病 D. 祖母为患者,孙女一定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1)隔代交叉遗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详解】在伴X隐性遗传病中,父亲有病,女儿不一定有病,A 错误;母亲有病,儿子一定有病,B正确;外祖父有病,女儿起码携带,则外孙可能有病,C错误;祖母有病,儿子肯定有病,则孙女可能有病,D错误。 21.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在DNA上,DNA是基因的集合 B. 基因可以准确的复制 C. 基因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D.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的内涵:①功能上,是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②本质上,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③结构上,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脱氧核苷酸序列;④位置上,在染色体上有特定的位置,呈线性排列。 【详解】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DNA并不是基因的集合,A错误;DNA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正常情况下,基因可以正准确的复制,B正确;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C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D正确。 22.已知一段DNA分子中,腺嘌呤所占比例为30%,由这段DNA分子转录出来的产物中,尿嘧啶的比例是: A. 0 B. 10% C. 20% D. 无法确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DNA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若已知A占双链的比例为30%,但A1/单链的比例无法确定,但最大值可求出为60%,最小值为0。 【详解】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且DNA中的腺嘌呤与RNA中的尿嘧啶配对,虽然已知双链DNA分子中腺嘌呤所占的比例为30%,但无法得知DNA单链中腺嘌呤所占的比例,所以mRNA中尿嘧啶的比例也无法确定,故选D。 23.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 B. 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C. 诱发突变对生物体不利 D. 自然条件下,突变频率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多数是有害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A正确;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B正确;基因突变具有多害少利性,C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自然条件下的突变频率是很低的,D正确。 2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胚胎期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持续选择条件下,a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 B. 上述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发生进化 C. 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F1中AA和Aa的比例是1∶1 D. 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aa个体在胚胎期会全部死亡,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且一个大种群中AA与Aa的比例为1:2;让AA和Aa作为亲本随机交配,可先求出A和a的基因频率,再算出相应基因型的频率。 【详解】由于每一代中aa个体都会死亡,因此经过若干次选择与淘汰后,a的频率不断下降,但是不会降为0,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上述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发生进化,B正确;由于该种群中AA与Aa的比例为1:2,产生的配子中A占2/3,a占1/3,则随机交配的后代中AA:Aa=(2/3×2/3):(2×1/3×2/3) =1:1,C正确;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正确。 25.如图为神经递质合成酶基因复制、表达的有关过程。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A. ①②过程都需要DNA的双链做模板 B. 若要提取该基因的mRNA,只能选择神经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C. 图中①、②、③过程均发生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对蛋白质的结构的控制,属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神经递质合成酶基因复制、表达有关过程,其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表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详解】②过程为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A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神经递质合成酶基因只在神经细胞中表达,而在其他细胞不表达,因此获得该基因的mRNA,只能选择神经细胞作为实验材料,B正确;图中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过程都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但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正确;囊性纤维病体现了基因对蛋白质的结构的控制,属于基因对生物性状的直接控制,D正确。 26.生物进行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其根本原因是: A.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B. 子代数量多,产生更多新的基因 C. 产生更多新的基因型 D. 更容易受环境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生殖包括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由雌雄配子的结合形成。 【详解】进行有性生殖 生物,在其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都会发生基因重组,从而产生多种基因型的生殖细胞,这样导致后代具有较大的变异性,故选C。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二倍体 B. 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 C. 四倍体植株的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详解】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可能是二倍体或单倍体,A错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个体的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B错误;四倍体植株的体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产生的卵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不一定能得到纯合子,如处理Aa得到的AAaa属于杂合子,D错误。 28.下图是某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一定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是 A. Ⅱ-2、Ⅱ-3、Ⅱ-4 B. Ⅱ-3、Ⅱ-4 C. Ⅱ-3 D. 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Ⅱ-3、Ⅱ-4正常,其儿子有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常染色体上,也可能在X染色体上。 【详解】若该病的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则Ⅱ-2、Ⅱ-4都不携带致病基因,AB错误;无论该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Ⅱ-3都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可以确定Ⅱ-3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方法,能够根据“无中生有”的典型特征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该题的突破口在于对伴X隐性遗传病的分析。 29.下列不会遗传给子代的疾病是 A. 红绿色盲 B. 青少年型糖尿病 C. 艾滋病 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叫遗传病,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若白化病、血友病),多基因遗传病(如青少年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征、猫叫综合征)。 【详解】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病,可以遗传给子代,A错误;青少年型糖尿病为多基因遗传病,可以遗传给子代,B错误;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不是遗传病,不会遗传给子代,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以遗传给子代,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实例,明确只有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才可能遗传给下一代,进而根据题干要求做出准确的判。 30.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D.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正确。 31.下列物质中有几项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①呼吸酶 ②血浆蛋白 ③K+ ④胃蛋白酶 ⑤神经递质 ⑥mRNA ⑦CO2 ⑧尿素 A. 2 B. 3 C. 4 D. 5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K+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是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 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正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组织液),属于内环境成分,⑤错误;mRNA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⑥正确;CO2可以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⑦错误;尿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肾脏,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⑧错误。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①④⑥,故选B。 【点睛】内环境成分的归纳: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32.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②是组织液 B. 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C. ④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根据②→④→①是单向的,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④是淋巴,则③是细胞内液。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②是组织液,A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液,B正确;③是细胞内液,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错误;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因此血浆中一般不存在蛋白质水解酶,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的体液、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单箭头判断出淋巴,进而判断出其他成分的名称。 33.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 【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4.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激素是有机物 B. 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C. 激素是信息分子 D. 激素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1)微量高效,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详解】激素是细胞产生的有机分子,A正确;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正确;激素是信息分子,C正确;激素是随着体液运输的,没有定向性,但是只能定向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错误。 35. 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家 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 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故选D。 36.图1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图2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效应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B. A、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作用不同,这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效应可能是相同的 D. 将植物的根水平放置,其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达到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于根、芽、茎的作用都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三种器官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大小关系是:茎>芽>根;三种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根>芽>茎。 【详解】据图分析可知,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A正确;A、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作用不同,但是没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同一种器官的作用是先增加后降低的,因此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某一器官的作用效应可能是相同的,C正确;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最高,因此将植物的根水平放置,其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可达到A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D正确。 3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 B.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 C. 2,4—D不属于植物激素 D. 植物激素几乎控制植物所有的生命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 【详解】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A错误;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而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进行调节,B错误;2,4—D是生长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C正确;植物激素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不是控制作用,D错误。 38.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A. 促进顶芽生长 B. 抑制其开花 C. 抑制其向光弯曲生长 D. 促进侧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顶芽对侧芽有一定的制约关系。当顶芽生长旺盛时,侧芽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如果摘除顶芽,侧芽会很快就发育成枝条。 【详解】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顶端优势原理,对作物、果木等进行整枝、打杈或摘心,调整顶芽和侧芽的生长发育状况,提高作物和果树产量,园林工人经常修剪路旁的绿篱,其目的是去掉顶芽,来促进侧枝的生长,故选D。 3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C. 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速度慢 D.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会因自我调节能力丧失而难以恢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详解】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低,自我调节能力弱,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B正确;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好,因此恢复的速度快,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会因自我调节能力丧失而难以恢复,D正确。 40.下列实例中哪一项体现的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其他三项不同 A. 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发明了锯 B. 蝉蜕可以作为药材 C. 福建地区的红树林可以防护海岸,防风消浪 D. 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如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美学价值等;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如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下水库”)、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③潜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详解】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锯,属于直接价值;蝉蜕可以作为药材,属于直接价值;福建地区的红树林可以防护海岸,防风消浪,属于间接价值;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属于直接价值。因此,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红树林的“防护海岸,防风消浪”,故选C。 41.下图表示某种二倍体农作物不同的育种方法,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图中涉及两种不同的育种方法,且育种的原理也不相同 B. A~F这几个品种的农作物属于同一物种 C. ④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D. ⑤过程中也可用秋水仙素处理E萌发的种子获得F植株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②过程为杂交育种,其中①为杂交、②为自交;③④⑤过程为单倍体育种,其中③表示减数分裂、④表示花药离体培养、⑤表示用秋水仙素等技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示涉及到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前者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后者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图中A、B、C、D、F都是二倍体,属于同一个物种,而E是单倍体,B错误;④表示花药离体培养,为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E是单倍体,高度不孕,没有种子,D错误。 42.下列有关细胞分裂图像的分析,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图所示细胞中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乙丙两图对应丁图中的DE段 C. 甲乙丙可同时出现在雌性动物的卵巢中 D. 甲图不可能是卵原细胞的增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质是均等分裂的,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丁图中AB段表示间期DNA的复制;BC段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可以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减半是着丝点分裂的结果,可以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DE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和有丝分裂末期。 【详解】据图分析,甲图所示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乙图所示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乙、丙两个图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处于丁图中的BC段,B错误;由乙图可知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而甲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可表示卵原细胞的增殖,因此甲乙丙可同时出现在雌性动物的卵巢中,C正确、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及其相关物质的规律性变化,能够准确判断三个细胞图的分裂方式和所处的时期,并能够判断丁图曲线的含义以及每一段可以表示的时期。 43.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测定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 B. 噬菌体合成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能量、模板均由大肠杆菌提供 C. 组成DNA的碱基含N,所以该实验可以用15N标记T2噬菌体 D. 子代噬菌体的DNA均有一条链被32P标记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 %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A正确;噬菌体合成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能量、酶均由大肠杆菌提供,而模板由噬菌体提供,B错误;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化学元素,因此不能用于标记噬菌体的DNA,C错误;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只有一小部分含有一条被32P标记的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能够分析噬菌体的繁殖方式和标记的原则,并能够分析上清液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的原因。 44.下图是用来研究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装置。广口瓶内含有悬浮在2%蔗糖中的2.5 g酵母,实验记录的是玻璃管中小液滴移动的距离(单位:cm),结果如下表。依据该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min 5 ℃ 10 ℃ 20 ℃ 35 ℃ 55 ℃ 1 0 0.2 0.4 0.7 0 2 0 1.0 1.3 1.6 0.1 3 0.1 1. 9 2.2 2.8 0.2 4 0.2 3.1 3.3 4.4 0.3 5 0.3 4.0 4.4 4.4 0.4 A. 前两分钟,每个实验装置中小液滴移动的方向均为向右 B. 酵母菌中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20 ℃ C.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 D. 广口瓶内的蔗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5 min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研究的是酵母菌酒精发酵实验,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时,不吸收氧气,只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发酵瓶内的气体会逐渐增多。温度影响酶的活性,由表可知,从5℃到35℃,随着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但是温度过高反而会抑制酶的活性 【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前两分钟内,5℃条件下的实验装置中小液滴没有移动,A错误;从表中数据可看出,35℃时液滴移动的距离和幅度最大,说明无氧呼吸强度最强,因此酵母菌中参与酒精发酵的酶的最适温度为35℃左右,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从5℃到35℃,随着温度的升高,发酵作用增强,C正确;在35℃时,4 min后玻璃管中小液滴不再移动,说明蔗糖已经被完全分解,所以广口瓶内的蔗糖完全被酵母菌利用至少需要4 min,D错误。 45. 以紫色洋葱鳞叶为材料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原生质层长度和细胞长度分别用X和Y表示(如图),在处理时间相同的前提下( ) A.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紫色越浅 B.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所用蔗糖溶液浓度越高 C.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则越易复原 D. 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则细胞的正常浓度越高 【答案】D 【解析】 同一细胞用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紫色越深,故A错误;X/Y值越大,质壁分离月不明显,所用蔗糖浓度越低,故B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小,质壁分离越明显,说明这种细胞液与外界浓度差大,不容易复原,故C错误;不同细胞用相同浓度蔗糖溶液处理,X/Y值越大,质壁分离不明显,说明细胞液的浓度较高,故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简答题 46.为探究KHCO3对水稻四叶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称取3g四叶龄水稻叶片,均分为两份,分别做如下实验。(实验中使用的氧电极可测量溶液中O2变化的速率) 实验一:采用差速离心法将一份叶片制备叶绿体,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KHCO3溶液中,在适宜光照、20℃恒温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O2释放速率。 实验二:将另一份叶片切成约1.0mm×1.0mm小块,均分为4组,其它步骤与实验一相同。 实验结果如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上述实验中涉及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个?是否遵循单一变量原则?_______ (2)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为探究第(2)题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设计以下实验方案,请补充:称取________,切成约1.0mm×1.0mm小块,均分为4组,分别置于浓度为0mol·L-1、0.01mol·L-1、0.05mol·L-1、0.1mol·L-1的KHCO3溶液中,在________条件下,分别用氧电极测定其________。 【答案】 (1). 2 (2). 是 (3). 小于 (4). 叶切片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 (5). 1.5g四叶龄水稻叶片 (6). 黑暗、20℃恒温 (7). O2消耗速率(或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自变量是KHCO3 溶液浓、叶绿体和叶切片,因变量是氧气释放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验一中制备的是叶绿体,该实验装置中只进行光合作用;而实验二中是将叶片切成小块,该实验装置既进行光合作用有进行呼吸作用。从曲线图可以看出,随着KHCO3溶液浓度的升高,叶绿体、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均上升,这是由于KHCO3溶液可以提供CO2的结果,但是实验一结果的曲线始终处于实验二曲线之上,即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小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这可能是叶切片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原因。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实验存在2个自变量,且两个自变量都是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的。 (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KHCO3溶液浓度下,叶切片的O2释放速率是小于叶绿体的O2释放速率的,可能是因为叶切片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一部分被呼吸作用消耗了。 (3)为探究第(2)题的原因分析是否正确,只需设置实验二的对照试验即可,即将叶切片放在黑暗、20℃恒温条件下,来测定其氧气消耗速率,而其他条件相同,则应该称取1.5g四叶龄水稻叶片。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曲线图,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两个实验的差异是含有叶绿体还是完整的细胞,进而分析两条曲线可以进行的代谢类型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47.猎豹(2n)是在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图甲是正常猎豹的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图,花斑体色(A)和黄体色(a)、体重(B)和体轻(b)、抗病(D)和不抗病(d)。乙、丙、丁是种群中的变异类型,已知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但个体不致死。请回答: (1)与甲相比,乙、丙、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_,且丁个体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分裂异常。 (2)若不考虑交叉互换,乙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 (3)若只研究一对等位基因D、d的遗传,丙个体测交子代中抗病且染色体异常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只研究A、a与D、d的遗传,则丁个体与甲个体交配,预计子代与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______。 (5)自然情况下,若干年后D、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 (2). 有丝 (3). ABD∶ABd∶ad∶aD=1∶1∶1∶1 (4). 1/3 (5). 1/4 (6). D基因频率升高,d基因频率降低 (7). 自然选择使种群频率定向向有利变异的D方向改变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花斑体色(A)和黄体色(a)与体重(B)和体轻(b)分布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连锁,a与b连锁;抗病(D)和不抗病(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乙图表示染色体缺失,使b基因丢失;丙图表示多出一条含d基因的染色体;丁图表示丢失一条含d基因的染色体。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丙和丁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乙、丙、丁发生的变异类型都是染色体变异;根据题干信息已知,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但个体不致死,所以丁个体的形成是由于有丝分裂异常。。 (2)若不考虑交叉互换,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定律可知,乙产生的配子有ABD:ABd:aD:ad,比值为1:1:1:1。 (3)若只研究一对等位基因D、d的遗传,丙的基因型为Ddd,其与dd测交产生的后代Ddd:ddd:Dd:dd=2:1:1:2,因此子代中抗病且染色体异常个体的比例为1/3。 (4)若只研究A、a与D、d的遗传,则丁个体(AaD)与甲个体(AaDd)交配,预计子代与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1/2×1/2=1/4。 (5)由于不抗病个体dd会被淘汰,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向有利变异的D方向改变,因此若干年后D基因频率升高了,d基因频率降低了。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图甲判断两对染色体上的三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及其可能遵循的遗传规律,并根据图甲判断乙、丙、丁发生的变异的类型。 48.某自然保护区沿沼泽至森林方向上依次分布有5种典型天然沼泽湿地,相应湿地的地下水位与地表距离、5种湿地不同层次的年有机碳储量测定结果如下图(表)所示。试回答: 有机碳储量/ kg·m-2 沼泽类型 草丛沼泽 灌丛沼泽 毛赤杨沼泽 白桦沼泽 落叶松沼泽 湿地 的结 构层 次 乔木层 0 0 3.30 7.79 6.87 灌木层 0 1.27 0.11 0. 08 0.24 草本层 0.33 0.14 0.05 0.03 0.03 凋落物层 0.15 0.18 0.34 0.43 0.35 土壤 38.28 33.06 29.03 19.21 23.73 地下水位与地表的距离 (1)从草丛沼泽到落叶松沼泽,生物种类具有显著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 (2)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测定植物群落的有机碳,常可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连续测定发现,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______的体现。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______________。 (4)下图是落叶松沼泽中碳元素的流动过程模型,请补充完整,并在箭头上标明碳元素的流动形式。 ___________ 【答案】(1)水平;含水量(2)样方法;演替(3)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分解者的分解量 (4)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不同的沼泽类型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影响这一分布差异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含水量。 (2)测定植物群落,一般用样方法,白桦沼泽有机碳的含量逐年上升,这是群落演替的体现 (3)与灌丛沼泽相比,毛赤杨沼泽的灌木层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低,从表格中可以体现出毛赤杨沼泽乔木多,灌木获得的阳光少,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动植物残骸量和分解者的分解量 (4)根据能量流动图,可以画出碳元素的流动形式。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9.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图1是突触2抑制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图2表示由三种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A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中曲线a段表示________电位,b点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 (2)研究人员发现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在抑制疼痛方面有重要作用。GABA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________(阴/阳)离子内流,抑制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从而抑制疼痛。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ABA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甲表示________。 (3)图2中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1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过程②所示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中,相当于突触后神经元的是________细胞。 (4)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图2中三种糖尿病属于________病。其中,__________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 【答案】 (1). 静息 (2). 负 (3). 阴 (4). 载体 (5).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 (6). 胰岛B (7). 自身免疫 (8). ①②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1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型递质,可使兴奋向下传导;而突触2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甘氨酸)是抑制型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所以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图2中,抗体Y1能与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导致葡萄糖与受体的结合受到影响,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浓度升高;Y3能与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详解】(1)据图分析,图中a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时动作电位形成并达到峰值,此时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2)突触2中,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导致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内流,所以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ABA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因此图中结构甲表示运输GABA的载体蛋白。 (3)据图分析,过程②表示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2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浓度升高;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控制胰岛素的分泌过程中,相当于突触后神经元的是胰岛B细胞。 (4)图中浆细胞产生的三种抗体都作用于自身成分,因此三种糖尿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其中过程①②都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减少造成的,因此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准确判断图1中兴奋的产生、传递以及抑制的机理和过程,并能够分析图2中三种抗体引起血糖浓度升高的机理,明确三者引起的疾病都属于自身免疫病。 50.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htPA)是一种重要的药用蛋白,可在转htPA基因母羊的羊乳中获得。流程如下: (1)从______________中可获取不具有启动子的htPA基因,再通过________技术使其数量大量增加。 (2)过程①需将 htPA基因与载体用________________切割后,再通过________________连接,来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②常用______________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受体细胞通常采用____________。 (4)为了在羊乳中获取目的基因表达产物,还需要在目的基因的首端加上特殊的调控组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知羊乳中是否含有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需使用_______________对其进行检验。 【答案】 (1). cDNA文库(部分基因文库) (2). PCR (3). 同种限制酶 (4). DNA连接酶 (5). 基因表达载体 (6). 显微注射 (7). 受精卵 (8).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9). 相应抗体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表示早期胚胎培养,④表示胚胎移植,⑤表示妊娠分娩获得转基因母羊,⑥表示从分泌的羊乳中获取htPA。 【详解】(1)从cDNA文库中获得的目的基因(htPA)是经过反转录获得的,母羊启动子;利用PCR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的htPA基因。 (2)过程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先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htPA基因与载体,在利用DNA连接酶将两者连接起来构成基因表达载体。 (3)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动物细胞),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受精卵,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4)根据题意分析,为了在羊乳中获取目的基因表达产物,应该将目的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组合在一起;检测目的基因的产物一般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因此欲知羊乳中是否含有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需使用相应抗体对其进行检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胚胎工程等相关知识点,能够分析题图判断不同的数字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