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二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遂宁二中高2020级2018-2019学年第三学期半期考试 生物试题 1.下列叙述中,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物种 B. 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新物种的形成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观点主要有: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错误;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方向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C正确;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如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四倍体西瓜未经过长期地理隔离,D错误;故正确的选C。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人们也利用该原理来人为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此“突变”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 C. 自然选择实现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水稻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A. “突变”指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正确。 B.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错误。 C.自然选择实现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决定生命进化的方向;正确。 D.袁隆平培育超级杂交水稻进行的有性生殖,原理是基因重组;正确。 3.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田鼠打洞和夜出活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狼和鹿能迅速奔跑,两者进行相互选择 C. 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磨练出来的 D. 有一种猫头鹰因视力弱、行动迟缓,捉不到田鼠而被淘汰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A、达尔文认为,“田鼠的打洞和夜间活动”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达尔文认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鹿和狼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鹿与狼之间在进行捕食与反捕食的生存斗争,两者进行相互选择,B正确; C、达尔文认为,狗的牙齿坚硬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用进废退”的结果,C错误; D、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视力差的猫头鹰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由于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 a表示生存斗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图中的b发生了改变 C. 长期的c一定导致d,d表示生殖隔离 D. 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答案】B 【解析】 a表示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c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错误。 【考点定位】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要知道:新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如爆发式物种的形成,主要是由异源多倍体以染色体变异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生殖隔离。还有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一马铃薯)、多倍体远缘杂交(如甘蓝一萝卜)、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5.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B. 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但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没有影响 C. 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后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使用能增强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 D. 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二倍体母本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A正确;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随机交配对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没有影响,B错误;小麦吸浆虫在接触敌敌畏前就能产生抗药性的个体,敌敌畏的选择使小麦吸浆虫的抗药性能力增强,C错误;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二倍体母本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但一定需要生殖隔离,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6.囊性纤维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病。在欧洲人群中,每250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此病。如一对健康的夫妇有一患有此病的孩子,此后,该妇女又与另一男子再婚。再婚的双亲生一孩子患该病的概率是 A. 1/25 B. 1/102 C. 1/100 D. 1/625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结合题干所给条件说明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因为在2500个人中有一个患此病,假设该病由A和a基因控制,说明a基因频率是1/50。该妇女一定是杂合子,而再婚男子的基因型不确定可能有1/2500的概率是患者,也可能有98/2500的概率是携带者,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应该是1/2*1/2500+1/4*98/2500=1/100,C正确,A、B、D错误。 7.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血红蛋白 B. 葡萄糖 C. Na+ D. 抗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成分,A错误;葡萄糖属于营养物质,可以经过血浆和组织液的运输,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Na+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是内环境中的物质,C正确;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点睛:对于内环境的组成考生一定要清楚某些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 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代谢产物、激素等物质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生存环境 C. 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 D. 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解析】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代谢产物、激素等物质的作用,A对;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既可以存在于血液也可以存在于淋巴,所以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的生存环境,B对;组织液中代谢产物大部分通过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C错;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相似,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故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D对。 9.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⑤处 B. 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 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体循环中,氧气浓度动脉端大于静脉端,若②为肝脏细胞,该循环是体循环的一部分,血液的氧气扩散进入组织液,故①处浓度高于⑤处,A正确;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即图中的②,B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题图中的⑤④,C错误;③④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③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淋巴循环进入⑤,D错误;故选A。 【点睛】分析题图明确各部分的名称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内环境的组成、作用和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有关动物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B. 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C. 内环境稳态就是血浆渗透压、酸碱度、体温的稳态 D. 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D 【解析】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而不是内环境,A错误;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内环境稳态主要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如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等)的相对稳定,C错误;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仍然能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 11. 甲图和乙图分别表示参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两种细胞的一部分,下列对它们参与的相关调节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1→2→3和乙图中①→②→③都有ATP的水解 B. 甲图如果是突触小体,3一定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如乙图中①→②的变化 C. 如果甲图是胰岛B细胞,则3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肝脏细胞 D. 血液中适当浓度的CO2可以使呼吸中枢产生如乙图的电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分泌活动和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都要消耗能量,A正确;乙图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使下一个细胞兴奋或抑制,B错误;如果甲图是胰岛B细胞,则3为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血液中适当浓度的CO2可以使呼吸中枢产生如乙图的电位变化, 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细胞的分泌活动和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都要消耗能量;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使下一个细胞兴奋或抑制;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进入肝脏细胞转化为肝糖原;一定浓度的CO2可以引起呼吸中枢兴奋,属于体液调节。 12.下列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 肾脏病变不会直接影晌内环境的稳态 C. 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也会升高 D. 下丘脑血糖、水盐、体温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 【答案】B 【解析】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血浆中的蛋白质是维持血浆渗透压的重要物质,A正确;肾脏是重要的排泄器官,其病变会直接影响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缺水情况下,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相应地细胞内液渗透压也会有所升高,C正确;下丘脑在稳态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它是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枢,因此它和血糖、水、体温的平衡调节都密切相关,D正确。 13.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 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 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0.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机体血浆量会增加,但是渗透压不变,因为排出相应量水的同时也会排出相应量的NaCl,一段时间后,会恢复到注射前水平,A项、B项、D项错误,C项正确。 14.如图为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缩回来后并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A为效应器,E为感受器 B. 若没有被尖锐的物体刺激,神经纤维A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 C. 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 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处为感受神经元细胞体,与其连接的A点为感受器,E点为效应器;A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A处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外正内负;B正确。由图可判定,如果兴奋从A处传来,则乙中兴奋可传至甲;但若C或D中的兴奋不会传至甲,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能引起乙的抑制;D错误。 15.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处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 乙图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 C. 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⑤点 D. 丙图曲线处于④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极化状态 【答案】C 【解析】 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兴奋部位与为兴奋部位之间因为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 由图可知,表1记录得到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A正确;由图可知,乙图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正确;由图可知,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C错误;丙图曲线处于④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 16.下图为神经调节中两个重要的结构模式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图乙中的X为传入神经 B. 图甲可以是图乙中结构c的局部放大图 C. 图甲中③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可与⑥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D. 图乙中b处受损,刺激a仍有感觉,但是肌肉不能收缩 【答案】D 【解析】 图乙中的X上有神经节,为传入神经,A正确;图甲表示突触,图乙中c也表示突触,B正确;图甲中③突触小泡内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可与⑥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正确;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刺激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脊髓,因而不能传导大脑皮层产生感觉,D错误。 17. 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一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E继续分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NE即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 B. NE作用于突触后膜,促进Na+内流 C. NE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属于反馈调节 D.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一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故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NE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即促进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NE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NE继续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产生,体现了膜的信息交流功能,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根据题干可知,去甲肾上腺素(NE)既是肾上腺髓质细胞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一肌肉接点处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所以既可以参与神经调节,也可以参与体液调节.据此分析作答. 18. 关于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 B. 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胸腺激素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 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激素都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所以胰高血糖素不能为靶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后,经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B正确,激素发挥作用以后就被灭活,C正确;不是所有的神经递质都是有机物,例如一氧化氮,D错误。 1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机体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B. 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读懂文字 C. 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需要神经递质参与 D. 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刺激后,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答案】A 【解析】 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寒冷刺激机体,机体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量,A正确;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说话,B错误;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C错误;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刺激后,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D错误。 20.如图表示甲和乙相对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与图示不符合的是 A. 若如图表示进食后一段时间内,则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 B. 若如图表示进食过咸的食物后,则甲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乙表示抗利尿激素 C. 若如图表示人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则甲表示皮肤血流量,乙表示耗氧量 D. 若如图表示垂体被破坏后,则甲表示甲状腺激素,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查对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机理和激素调节特点的理解。图中甲与乙的变化趋势变现为负相关,据此可判断各选项中对应关系的正误。 【详解】进食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血糖浓度升高,此时胰岛素含量升高,胰高血糖素浓度降低,甲表示胰高血糖素,乙表示胰岛素,A项正确;进食过咸的食物后,血浆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项错误;人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耗氧量增加,以增加产热,则甲表示皮肤血流量,乙表示耗氧量,C项正确;垂体被破坏后,不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D项正确。 【点睛】人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是产热量和散热量大致相等的结果。人进入寒冷环境一段时间后,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而不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此时虽然皮肤血管收缩,但由于机体和外界的温差较大,散热量仍然较大。 21.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B.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 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 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高于B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吃饭后血糖偏高,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胰岛素进入血液后,A处胰岛素浓度低于B处,故A错误;饥饿时血糖浓度偏低,肝糖原分解成血糖,因此如果该器官为肝脏,A处血糖浓度低于B处,故B正确;肾脏的滤过作用能使血液中的尿素等代谢废物减少,如果该器官为肾脏,A处尿素浓度高于B处,故C正确;由于吃饭后血糖偏高,胰岛分泌胰岛素增多,促进血糖合成肝糖原,因此如果该器官为肝脏,A处血糖浓度高于B处,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②③过程 C.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阅读题干信息,血糖的三个来源是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血糖的去路是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其中血糖的来源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血糖的去路使得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升高血糖的是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②表示糖原的分解,因为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为葡萄糖,所以②不能在肌肉细胞中发生,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②和非糖类物质转化③过程,B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抑制②③过程,C错误;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D正确;故正确的应选D。 【点睛】解题时需要注意:胰岛素降低血糖既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胰高血糖素只有促进血糖的来源,而且肌糖原不能分解。 23.通过药物破坏下丘脑细胞后,下列生理活动受影响最小的是 A. 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增强代谢维持体温 B. 人体饭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降低血糖 C. 饮食过咸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加强水分的重吸收作用 D. 炎热环境中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 【答案】B 【解析】 下丘脑可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错误;下丘脑可调节血浆渗透压稳定,但是血糖浓度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产生相应的激素调节血糖,所以破坏下丘脑,血糖调节受影响最小,B正确;下丘脑处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产生抗利尿激素,C错误;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炎热环境中,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散热,D错误。 24.某哺乳动物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Q1,散热速率为Q1′;进入0℃环境30min后的产热速率为Q2,散热速率为Q2′,则( ) A. Q1=Q1′<Q2=Q2′ B. Q1=Q1′<Q2,Q2>Q2′ C. Q1>Q1′,Q2>Q2′ D. Q1<Q1′,Q2>Q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恒温动物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当体温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时,散热增加,从而导致产热也增加。 【详解】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即在20℃和0℃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因此在相应的温度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即Q1=Q1,Q2=Q2′,由于在0℃时,体温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失的热量增多,因此Q1′<Q2′,即Q1=Q1′<Q2=Q2′;A正确,B、C、D错误;故正确的应选A。 25.下图表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B. 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促进垂体合成并释放激素X C. 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有拮抗作用 D. 下丘脑通过垂体促进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蛋白质类激素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A 【解析】 图中表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A正确;图中激素X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激素没有作用于同一个生理活动,不能体现两者之间具有拮抗关系,C错误;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不是蛋白质类的激素,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甲状腺激素的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且下丘脑通过垂体的分级调节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26.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外来细菌给T淋巴细胞,必须有抗体参与 B. 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可根除由少部分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疾病 C. 免疫活性物质均可以与病原体结合并将其清除 D. 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对组织进行检测,可以发现体内组织中是否存在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免疫的过程, 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和呈递外来细菌给T淋巴细胞,不需要抗体参与,A错误;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可根除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传染疾病,对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不起作用,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抗体可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细胞的黏附,最终被吞噬细胞清除,C错误;根据抗体与抗原可特异性结合的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对组织进行检测,可以发现体内组织中是否存在抗原,D正确;故正确的应选D。 【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27.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 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 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 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 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小鼠B细胞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 【详解】A. 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 注射的是小鼠B细胞,所以材料中能得出的是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 C. 根据分析可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C正确; D. 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 28. 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 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B 【解析】 熟悉体液免疫的流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逐项分析如下:由流程图物质a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由此可推知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A项正确。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而清除;B项错误。由图示知是抗a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的重症肌无力,由抗体参与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C项正确。由图示抗a的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几率减小;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免疫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免疫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和所学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29.下列关于酶、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酶、抗体和神经递质都属于分泌蛋白 B. 激素、酶、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一样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 C. 激素和酶一样能进入细胞内参与细胞的化学反应 D. 题中发挥完作用后迅速失活的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答案】D 【解析】 胞内酶不会分泌到细胞外,神经递质不一定是蛋白质,A错误;酶起催化作用,不是信号分子,B错误;激素属于信号分子,不能直接参与细胞的化学反应,C错误;激素、抗体、神经递质发挥完作用后会迅速失活,酶可以反复使用,D正确。 30.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A. ② ③ ① ④ ③ B. ④ ③ ② ② ① C. ② ① ④ ① ③ D. ④ ③ ② ① ① 【答案】B 【解析】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这属于海鲜过敏,即④过敏反应;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这属于③免疫缺陷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这属于②自身免疫病;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这属于②自身免疫病;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这属于①正常免疫。 31.如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 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从而暴露出病原体 C. 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 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答案】D 【解析】 图中细胞1是T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A正确;细胞2是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从而暴露出病原体,B正确;合成a(子代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C正确;细胞3是浆细胞,物质b是抗体,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B细胞,由B细胞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32.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 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 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 图丁中靶细胞裂解属于细胞坏死,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C 【解析】 甲图中,若在c点切断,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但肌肉不会收缩,A错误;乙图中A是组织液,可与组织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是淋巴,可与淋巴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C是血浆,可与血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单侧光使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生长素浓度,所以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正确;溶酶体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丁图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而非效应T细胞中的溶酶体,D错误。 33.如图可用来表示下列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 a表示细胞外液,b〜d分别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液 B. a表示原核生物,b〜d分别表示细菌、蓝藻、病毒 C. a表示免疫系统,b〜d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原 D. a表示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b〜d分别表示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错误;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等,但不包含病毒(病毒既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物),B错误;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C错误;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概念图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下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 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和mRNA,细胞2可以产生淋巴因子 C. ②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 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A正确;细胞4表示浆细胞,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基因和mRNA,其他细胞也都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基因,但不含有合成物质a抗体的mRNA,B错误;②过程属于抗原呈递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是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浆细胞)从而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35.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 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对照 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①③进行对照 D. 图中向光弯曲生长的是①③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向光性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①光照均匀,直立生长;②没有尖端,不生长;③有单侧光照,向光弯曲生长;④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帽套住,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直立生长;⑤不透光的锡箔帽包住尖端以下部位,不影响尖端,向光弯曲生长;⑥无尖端,不生长。 【详解】若探究胚芽鞘的感光部位,自变量为感光部位,应设置④⑤进行对照实验,A正确;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③④进行实验,B错误;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②③进行实验,C错误;图中弯曲生长的是③⑤,①直立生长,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向光性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分析图解,根据问题涉及的具体内容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分析解答;对照实验的对照组合实验组要围绕着自变量设置,除自变量不同,其他无关变量要等量相同控制。 36.如图用燕麦幼苗作如下两个实验。①组实验如甲图: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B紧贴在C切面上,数小时后如甲图所示处理。②组实验如乙图,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匀速旋转.数小时后如乙图所示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天后.胚芽鞘D的生长向左,因右侧生长素多,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 B. 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右,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 C. 两天后,胚芽鞘G直立生长,因为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 D. 两天后,胚根E的生长向左,因B侧生长素浓度低.根的生长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以实验图形式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作用特点及运输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分析题图,注意图甲胚芽鞘尖端C摆放的位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极性运输的同时受到重力的影响;由于重力的影响,使琼脂块B所含生长素浓度比琼脂块A多;由于胚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高于胚芽鞘,胚芽鞘D向左弯曲生长,胚根E的向右弯曲生长。图乙虽然是单侧光照射,但由于匀速旋转,造成胚芽鞘尖端见光均匀,琼脂块X和Y所含的生长素浓度相同,胚芽鞘G直立生长。 【详解】根据图示甲,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在极性运输的同时受到重力的影响,造成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A<B,胚芽鞘D的B侧生长素多,向下运输多,右侧生长快,因此两天后向左生长,A正确;胚根E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右侧琼脂块B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根的生长,左侧生长快,因此两天后胚根E向右弯曲生长,B正确;根据图示乙,虽然有左侧单侧光的照射,但是胚芽鞘在匀速旋转,则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X=Y,胚芽鞘G的 X、Y两侧的生长素浓度是相同的,因此两天后是直立生长,C正确;胚根E对生长素比较敏感,两天后胚根E 向右弯曲生长,因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D错误;故错误的选D。 【点睛】本题知识考查较综合,在准确分析图解的基础上,需要紧密联系所学的生长素运输、作用特点等知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37.图1是以小麦胚芽鞘进行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在图2曲线中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在胚芽鞘的左侧放上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会促使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琼脂块上尖端的数量越多,生长素浓度越大,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作用加强,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大。但超过一定范围,促进作用减弱,胚芽鞘向右弯曲程度减弱.由此可见,B曲线能正确表示琼脂块上放置的尖端数量(N)与小麦胚芽鞘弯曲程度关系。故选:B. 38.甲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 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 图乙中 a、b 两点生长素浓度都小于 10-8mol·L-1 C.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D. 丙图中如果在右侧给予光照,则 A 段产生生长素先向 B 段极性运输,再横向运输至背光侧 【答案】A 【解析】 图甲显示: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在图乙中,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a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b,因根对生长素较敏感,a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b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根表现出向地性,即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A正确;图乙中 a点生长素浓度小于 10-8mol·L-1,b 点生长素浓度都大于 10-8mol·L-1,B错误;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根,说明这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均起促进作用,但最适浓度不一定在这两种浓度之间,可能小于低浓度,也可能高于高浓度,C错误;丙图中如果在右侧给予光照,则 A 段产生的生长素在向 B 段极性运输的同时也会横向运输至背光侧,D错误。 【点睛】熟记并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运输方式、植物根的向地性及茎的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据此由题意并对比分析题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应器官的生长状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39.用三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某植物插条使其生根,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平均生根数 15 29 38 7 A. 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 B. 实验结果表明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浓度b C. 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 插条的长势、处理时间的长短等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答案】B 【解析】 清水处理的纸条平均生根数为15,可能是用于扦插的枝条带有芽或幼叶,产生的生长素促进生根,A项正确;实验中b浓度时,生根数目最多,但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浓度b,B项错误;表中数据反映该生长素类似物在浓度为a、b时能促进生根,在浓度为c时能抑制生根,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项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不同浓度,插条的长势、处理时间的长短等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D项正确。 40.下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曲线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B. 脱落酸促进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蜡熟期 C. 脱落酸浓度越高有机物含量越高 D. 生长素和脱落酸共同调节水稻种子的成熟过程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在乳熟期,生长素含量、脱落酸含量和有机物总量都快速增加;在蜡熟期,生长素含量快速下降;在完熟期,脱落酸含量快速下降;有机物总量在蜡熟期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相对稳定。 A、在乳熟期生长素浓度增加,脱落酸的含量也增加,所以图中的曲线不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A错误; B、由图可知,脱落酸促进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乳熟期,B错误; C、由图可知,在完熟区脱落酸浓度下降而有机物含量持续升高,C错误; D、生长素和脱落酸共同调节水稻种子的成熟过程,D正确。 故选:D. 4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由于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材料一中的这种蛾已经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这两个种群是否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____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某基因在种群A和B中的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A种群(个) B种群(个) XDXD 200 0 XDXd 50 160 XdXd 100 200 XDY 180 0 XdY 170 270 ①计算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____________。你认为造成B种群的基因型分布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______________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并利用表中数据陈述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 (2). 基因频率已经发生改变 (3). 是 (4). 存在生殖隔离 (5). 60%(0.6) (6). 含XD的雄配子不能存活 (7). 大于 (8). 因为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材料和题图,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及种群基因频率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和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都说明种群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分析题图:A种群的基因型为5种,B种群为3种(缺少基因型XDXD、XDY)。 【详解】(1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两个蛾种群之间已经出现了生殖隔离,而生殖隔离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到一定程度的结果,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根据题意,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即这两个种群已经进化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3)①根据表格可知,A种群中基因D有200×2+50+180=630个,种群中D、d全部等位基因数有(200+50+100) ×2+(180+170) =1050个,所以基因D在A种群中的频率为630/1050=60%;B种群中没有XDXD、XDY基因型个体,最可能的原因是含XD的雄配子不能存活。 ②根据表格数据可知,A种群的基因型有5种,B种群基因型只有3种,A种群的基因型多于B种群,所以,就D基因而言,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于B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出它们的共同点;其次要求考生能分析题图,根据图中信息,计算出D基因在A种群中的频率。 42.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O2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 (2)d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 等的含量有关。 (3)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通过 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 (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____________,原因是图中[ ]____________内存在着____________物质。 (5)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 ]____________增多,其结果是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__。 【答案】(1)a a (2)无机盐 蛋白质 (3)内环境 (4)不会 d 血浆 缓冲 (5)b 组织液 水肿 【解析】 从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毛细淋巴管,C是组织细胞,a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消耗氧气,所以细胞内线粒体中的氧浓度最低,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体液中有缓冲溶液,维持着PH值的相对稳定,特别是血浆的缓冲对,若长期营养不良,能源物质不足,以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用于氧化分解,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水分渗出形成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43.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______,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2)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 (3)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⑧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和_____。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靶细胞,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_______有关。 (4)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菌第一次侵人人体,该病菌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其产生____(物质)。B细胞受到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___,小部分形成______细胞。 (5)当人的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请分析尿量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环境 (2). 神经—体液—免疫 (3). 神经递质 (4). 免疫活性物质(或抗体和淋巴因子)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甲状腺激素 (7). 受体 (8). 淋巴因子 (9). 抗体 (10). 记忆 (11). 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减少 【解析】 试题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的是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 (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由图可知,③是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⑤是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抗体和淋巴因子。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与膜上的受体蛋白有关。 (4)T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是淋巴因子,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5)当人的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减少。 44.回答有关植物激素调节问题。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或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的生长素浓度往往不同。左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下该幼苗各器官的生长效应,右图示水平放置且顶芽优先生长的幼苗,各器官或部位用编号指代。 (1)左图中,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幼苗的_______生长起促进作用。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 mol/L。 (2)右图中①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左图中的_______点,②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左图中的______点。 (3)若右图中③的生长素浓度在B点,则④的浓度在左图中的______点左右。为了促进④的生长,可采取的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 (4)除生长素外,对植物生长、细胞伸长、分裂分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有___(多选)。 A.乙烯 B.赤霉素 C.脱落酸 D.细胞分裂素 (5)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如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获得_____。 【答案】 (1). 茎 (2). 10-10~10-6mol/L (或小于10-6) (3). E (4). F (5). D (6). 去除顶芽 (7). BD (8). 无籽番茄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显示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由于重力作用,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茎,远地侧浓度较低促进远地侧根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近地侧根生长,因此植物根具有向地性;远地侧浓度较低促进远地侧茎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更促进近地侧茎生长,因此植物茎具有背地性。 (1)图1中,在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幼苗的茎生长起促进作用,能够同时促进茎和芽生长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10-10~10-6mol/L。 (2)由于重力作用,图2中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比①处的高,①处的生长素促进茎的生长,②处的生长素更促进茎的生长,因此①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1中的E点,②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1中的F点。 (3)图2中③为顶芽,④为侧芽,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给侧芽,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因此若图2中③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在B点,则④侧芽的浓度在图1中的D点左右。去除顶芽,可以促进④侧芽的生长。 (4)对植物生长、细胞伸长、分裂分化具有促进作用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B赤霉素和D细胞分裂素,而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激素是乙烯和脱落酸。 (5)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涂在没有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获得无籽番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