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理)试题

兰州一中2019-2020-1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生物(理科)‎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 ‎1.下 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核糖体是蓝藻、细菌、酵母菌唯一共有的细胞器 B.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CO2和H2O C.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 DNA、RNA、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 D. 在植物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 ‎【答案】B ‎【解析】‎ 蓝藻和细菌为原核生物,只含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酵母菌为真菌,真核生物,含有核糖体,A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中,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然后转移至线粒体,形成CO2 和 H2O,B错误。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为双层膜,含有磷脂。叶绿体内含有DNA、RNA以及蛋白质。C正确。在植物有丝分裂的末期,会形成新的细胞壁,高尔基体参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主要是参与合成纤维素,因此植物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活动加强,D正确。‎ ‎【点睛】学生对细胞呼吸的过程理解不清 细胞呼吸的过程 ‎2.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细胞中,核外没有参与DNA合成的酶 B.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C. 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 D. 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和保存温度是‎37 ℃‎ ‎【答案】C ‎【解析】‎ ‎【详解】DNA的合成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合成,因此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参与DNA合成的酶,A错误;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B错误;盐析可使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但不影响蛋白质的活性,而胃蛋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从胃蛋白酶的提取液中沉淀该酶可用盐析的方法,C正确;唾液淀粉酶催化反应最适温度是‎37℃‎,但是‎37℃‎不是保存该酶的最适温度,酶应该在低温条件下保存,D错误。‎ ‎3.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储藏该植物器官 B. 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C. 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 D. 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氧浓度为a时,只有二氧化碳的释放,没有氧气的吸收,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c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大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d时,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等于氧气的吸收量,此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据此分析。‎ ‎【详解】A. 氧浓度为a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酒精,因此在a浓度下不适于贮藏该植物器官,A错误;‎ B. 分析题图可知,氧气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是3,产生的二氧化碳是3,消耗的葡萄糖是0.5,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8﹣3=5,消耗的葡萄糖是2.5,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无氧呼吸的5倍,B正确;‎ C. 氧浓度为d时,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此时无氧呼吸最弱,C错误;‎ D. 氧气浓度为d时,细胞呼吸吸收的氧气与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D错误。‎ ‎4.将叶绿体悬浮液置于白光下,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氧气放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02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 若将叶绿体置于蓝紫光下,则不会有氧气产生 C. 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照射,瞬间[H]和C5下降 D. 水在叶绿体中分解产生氧气需要ATP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02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若将叶绿体置于蓝紫光下,会有氧气产生,B错误; 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光反应减弱,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减慢,三碳化合物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C正确; 水在叶绿体中分解产生氧气需要光能,而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错误。‎ ‎5.下列关于“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临时装片之前需要经过解离、染色、漂洗和制片等步骤 B. 观察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时,可观察到部分细胞环沟加深,最终分成两个细胞 C. 在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各个时期细胞,可以移动装片再找 D. 视野中能观察到呈正方形的马蛔虫受精卵 ‎【答案】C ‎【解析】‎ 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A错误;观察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装片时,细胞已经死亡,不能观察到分裂过程,B错误;细胞大多数位于细胞分裂的间期,一个视野里往往找不全各个时期细胞,可以通过移动装片再找,C正确;马蛔虫受精卵为动物细胞,呈球形或椭球形,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植物离体的细胞培养成植株,表明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B. 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表明伞藻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C. 利用核移植技术培养克隆动物,表明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 D. 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多种血细胞,表明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A ‎【解析】‎ 将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或胚状体,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A项正确;伞藻的嫁接与核移植实验,表面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和有关,不能体现伞藻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B项错误;利用核移植技术培养克隆动物,表明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C项错误;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成多种血细胞,表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D项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全能性的定义。判断体细胞是否具有全能性的标志是看起点和终点,起点是“已分化的体细胞”,终点是发育成“个体”。‎ ‎7.关于某二倍体哺乳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染色单体分离 B.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C. 一次有丝分裂与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复制次数相同 D. 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前期同源染色体不联会,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减数分裂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类似有丝分裂,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详解】A、有丝分裂后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A正确;‎ B、有丝分裂不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错误;‎ C、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染色体都只复制一次,C正确;‎ D、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行为类似,前期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正确。‎ 故选B。‎ ‎【点睛】要注意同源染色体联会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存在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配对;虽然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8.蜜蜂中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蜜蜂褐色眼对黄绿色眼为显性性状。杂合子的蜂王与正常褐色眼的雄蜂交配,其子代不同性别的眼色表现为( )‎ A. 雌蜂均为黄绿色眼 B. 雌蜂中褐色眼:黄绿色眼=1:1‎ C. 雄蜂均为褐色眼 D. 雄蜂中褐色眼:黄绿色眼=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蜜蜂中蜂王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蜜蜂褐色眼对黄绿色眼为显性性状,受一对基因(设基因为A、a)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杂合体的蜂王基因型为Aa,正常褐色眼的雄蜂基因型为A。‎ ‎【详解】杂合体的蜂王Aa能产生A和a两种卵细胞,比例为1:1,正常褐色眼的雄蜂A只能产生一种精子A,两者交配,其子代中雌蜂的基因型有AA和Aa,都是褐色眼;雄蜂的基因型有A和a,表现为褐色和黄绿色眼,比例为1:1,D正确。 故选:D。‎ ‎9.某雄性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细胞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将第一次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为子一代,把第二次分裂产生的四个细胞记为子二代。下列对这两次连续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子一代细胞与子二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一定为有丝分裂 B. 若子一代细胞与子二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一定为减数分裂 C. 若子一代细胞与子二代细胞的核DNA数目相同,一定为有丝分裂 D. 若子一代细胞与子二代细胞的核DNA数目相同,一定为减数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 ‎1、有丝分裂过程:前期:出现染色体,且排列散乱;中期:染色体上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染色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2、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形成四分体;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分裂。‎ ‎【详解】AB、若第一代细胞与第二代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如果与亲代细胞相等,则一定为有丝分裂;如果是亲代细胞的一半,则一定为减数分裂,A、B错误;‎ C、若第一代细胞与第二代细胞的核DNA数目相同,说明都与亲代细胞相等,则一定为有丝分裂,C正确;‎ D、若第一代细胞的核DNA数目与亲代细胞相等,第二代细胞的核DNA数目相同是亲代细胞的一半,则一定为减数分裂,D错误。‎ 故选C。‎ ‎10.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图所示细胞分裂时期是等位基因分离的时期 ‎②该细胞有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③该细胞中1与2、3与4为同源染色体 ‎④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那么2也是Y染色体,3与4为常染色体 A. 只有1种说法是正确 B. 只有2种说法是正确 C. 只有3种说法是正确 D. 4种说法都正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正移向细胞两级,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①项,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也无等位基因,故错误。‎ ‎②项,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两个细胞大小不同。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或者极体,故错误。‎ ‎③项,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故错误。‎ ‎④项,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1与3为一组,2与4为一组,故错误。‎ ‎⑤项,1、2和3、4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而来,如果1是Y染色体,2也是Y染色体,3与4为常染色体,故正确。‎ ‎⑤正确,①②③④错误,故选 A。‎ ‎1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 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 B. 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 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若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则子一代为杂合子,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A正确;若子一代雌雄性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B正确;若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则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不为3:1,C错误;若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则表现型比例为3:1,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弄清楚子一代的基因型、表现型以及子二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成立的前提条件。‎ ‎12. 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A. 带有不同遗传因子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 两亲本间的组合 D.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I分裂后期,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由此可见,自由组合的是决定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故答案选D。‎ 考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的识记和理解,属于简单题。‎ ‎13. 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 A. TT B. Tt C. tt D. TT或Tt ‎【答案】A ‎【解析】‎ 首先根据“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推知这一个测交过程,该短尾鼠的基因型为Tt且能存活;其次“短尾类型相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由于子代出现了正常尾tt,所以杂交的短尾鼠的基因型量一定为Tt,根据分离定律,其后代应为TT:Tt:tt=1:2:1,已知Tt和tt个体能存活,故推知死亡的个体基因型为TT。答案是A。‎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致死现象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 孟德尔分离定律F2出现3∶1的分离比的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相对性状为完全显性。(2)每一代不同类型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不同配子结合机会相等。(3)所有后代都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且存活率相同。(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14.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相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关系如下表。一对夫妇中,妻子非秃顶,妻子的母亲秃顶; 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则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和秃顶男孩的概率分别为 BB Bb bb 男 非秃顶 秃顶 秃顶 女 非秃顶 非秃顶 秃顶 A. 1/4 3/8 B. 1/4 3/4‎ C. 1/8 3/8 D. 1/8 3/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秃发为题材,属于信息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内容,本题的切入点表格中相同的基因型在男女中表现型可能不同,能根据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推断他们可能的基因型,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详解】已知妻子非秃顶,基因型可能为BB或Bb,又因为妻子的母亲秃顶(bb),所以妻子的基因型为Bb;丈夫秃顶,丈夫的父亲非秃顶,说明丈夫的基因型为Bb,则这对夫妇产生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1:2:1,所以这对夫妇所生的一个女孩秃顶的概率为1/4,秃顶男孩的概率3/4×1/2=3/8,故选A。‎ ‎15.某动物细胞中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B、C分别对a、b、c为显性.用两个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 1则F1体细胞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F1测交结果可知ac总是在一起,AC总是在一起,所以这两对基因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C错误。并且A和C在一条染色体上,B正确,C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6.豌豆豆荚绿色(G)对黄色(g)为显性,花腋生(H)对顶生(h)为显性,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两个品种的豌豆杂交得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 GGhh ggHH B. GgHh ggHh C. GgHh Gghh D. Gghh GGHh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考查遗传计算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利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能力层次的考查。‎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子代腋生:顶生=3:1,所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Hh×Hh;黄色:绿色=1:1,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gg×Gg,两对基因组合后即GgHh、 ggHh,B选项符合题意。‎ ‎【点睛】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时,计算和基因型分析可以逐对进行,结果再相乘或者组合。‎ ‎17.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 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 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分析一下各种基因型对应的表现型:当基因型为3/64的A-bbdd时,毛色为褐色;当基因型为9/64的A-B-dd时,毛色为黑色;其余基因型均为黄色,比例为52/64。‎ ‎【详解】F2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数量的和为64,可以推出F1产生雌雄配子各8种,即F1的基因型为AaBbDd,亲本杂交后得到的F1应是三杂合子,然后观察选项D、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符合条件。‎ 故选D。‎ ‎18.下列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 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均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B. 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 C. 杂合子Aa中某条染色体缺失后,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 D. 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表现在:①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都只含有成对中的一个;③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综上所述,杂合子Aa中,当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后,就会表现出a基因控制的性状,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但基因发生突变而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A、B、C均错误,D正确。‎ 故选D。‎ ‎19.下列关于遗传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仅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B. 基因型相同的雌雄配子的数量相同 C. 子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为1/4 D. 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③过程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①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②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称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决定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图示杂交过程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仅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正确;‎ B、一般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错误;‎ C、子代中,纯合子占1/4,杂合子占3/4,错误;‎ 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图中①②过程中,错误;‎ 故选A。‎ ‎20.小麦粒色受不连锁的三对基因A/a、B/b、D/d控制。A、B和D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和d决定白色。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的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为 AaBbdd 的个体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 1/64 B. 1/‎16 ‎C. 3/16 D. 15/6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三个独立遗传的基因,其计算方式可以参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规律: ‎ ‎【详解】由题可知,粒色最浅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dd,粒色最深的植株基因型为AABBDD,则F1的基因型为AaBbDd,F1自交后代中与基因型AaBbDd表现型相同的基因型中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另一种情况是含有一对显性纯合基因和两对隐性纯合基因,概率为1/2×1/2×1/4×3+1/4×1/4×1/4×3=15/64。‎ 故选D。‎ ‎21.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过程 B. 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数量必须相等,且I、Ⅱ小桶中小球总数也必须相等 C. 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甲、乙重复足够多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可以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详解】A ‎、甲同学实验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错误;‎ B、Ⅰ、Ⅱ两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等,相当于精子和卵细胞的数目可以不相等;Ⅰ、Ⅱ桶内小球大小必须相等,否则就不是随机的,错误;‎ C、Ⅲ桶中的遗传因子是A、a,而Ⅳ桶的遗传因子是B、b,两者属于非等位基因,所以乙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正确;‎ 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得到Dd概率约为1/2×1/2+1/2×1/2=1/2,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得到AB组合的概率约1/2×1/2=1/4,错误;‎ 故选C。‎ ‎22.单基因遗传病有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某学校开展“调査人群中高度近视遗传病发病率”活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收集高度近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了解其症状与表现 B. 调査时需要调查家庭成员患病情况 C. 为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应汇总各小组调査数据 D. 高度近视遗传病发病率=高度近视人数/被调査的总人数×100%‎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人群中遗传病的调查相关知识,解题要点是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的识记。‎ A. 调査人群中遗传病发病率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了解其症状与表现,A正确;‎ B.调査人群中遗传病发病率,需在人群随机取样,不需要调查患者家庭成员情况,B错误;‎ C.为保证调查群体足够大,小组调查的数据,应进行汇总,C正确;‎ D.某种遗传病发病率=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某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D正确;‎ 答案选B。‎ ‎[点睛]:本题知识易错点: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调查统计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 ‎23.如图为某遗传病家族系谱图(该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深色表示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的个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I1、I2、Ⅰ3、I4和Ⅲ2的基因型均为Aa C. Ⅱ3的基因型为AA和Aa的概率是相等的 D. 若Ⅱ3的基因型为AA,则Ⅳ1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遗传病家族系谱图为背景,考查了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和有关遗传概率的计算等知识。‎ ‎【详解】A、根据Ⅱ1为女性患者且父母均正常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正确;‎ B、I1、I2和Ⅲ2的基因型一定为Aa,I3和I4的基因型不一定为Aa,错误;‎ C、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AA或Aa,其概率不能确定,错误;‎ D、若Ⅱ3的基因型为AA,则Ⅲ1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2)×(2/3)=1/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Ⅲ2的基因型为Aa,因此Ⅳ1为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3)×(1/4)×(1/2)=1/24,错误;‎ 故选A。‎ ‎24.有关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丝分裂过程中无核仁、核膜周期性的消失和重现 B. 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所以无分裂能力 C. 不同生物减数分裂的细胞周期也是不同的 D. 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肯定不会出现两组中心粒 ‎【答案】A ‎【解析】‎ 无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先延长,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是高等生物快速增殖的一种方式,没有出现核仁、核膜周期性消失和重现,A正确;哺乳动物只有成熟红细胞才没有细胞核,B错误;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C错误;低等植物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两组中心粒,D错误。‎ ‎25. 下列关于等位基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等位基因均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 B. 交叉互换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等位基因的片段 C. 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D. 两个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如果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也可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上,A错误;交叉互换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了等位基因的片段,B错误;等位基因的分离可以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正确;两个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在于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不同,D错误。‎ ‎【考点定位】等位基因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下图甲为适宜温度下衣藻的O2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为适宜温度下将衣藻置于密闭玻璃容器中,每2h测一次CO2浓度的相对值(假设细胞呼吸强度恒定)。‎ 回答下列问题: ‎ ‎(1)据图甲判断,光照强度相对值为4时,衣藻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自_____________。图甲中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要使衣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适当提高________。‎ ‎(2)图乙所示实验中,有2h是没有光照的,这个时间段为___________h;与6h相比,8h时衣藻细胞叶绿体基质中的ADP和Pi的含量会 __________。‎ ‎(3)图乙实验过程中4-6h平均光照强度_________8-10h平均光照强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外界环境和线粒体 (2). CO2浓度 (3). 2—4 (4). 减少 (5). 小于 (6). 两时间段内细胞呼吸强度和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但是容器内4—6h CO2浓度较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应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O2释放速率和密闭玻璃容器中CO2浓度的变化均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而净光合作用强度=(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据此分析柱形图中O2释放速率或CO2浓度的变化并结合题意作答。‎ ‎【详解】(1)图甲所示的实验是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光照强度相对值为4时,O2释放速率大于零,此时,衣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其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自外界环境和线粒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7时,O2释放速率达到最大值,说明限制因素不再是光照强度,而是CO2浓度,所以要使衣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适当提高CO2浓度。‎ ‎(2)没有光照,衣藻的光合作用不能进行,但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密闭玻璃容器中的CO2浓度会逐渐增加,据此可推知:实验进行到2~4h之间没有光照。与6h相比,8h时密闭玻璃容器中的CO2浓度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升高,衣藻细胞叶绿体基质中的ADP和Pi的含量会减少。‎ ‎(3)图乙显示:4~6h内密闭玻璃容器中CO2浓度保持恒定,说明此时间段内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同理8~10h时间段内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也相等,但由于4~6h内密闭玻璃容器中CO2较大,说明其光合作用强度较低,进而推知:4~6h平均光照强度小于8~10h平均光照强度。‎ ‎【点睛】解题的关键:(1)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2)认真分析、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3)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并进行“图一文”的转化,由此对照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 ‎27.图甲表示某生物(基因型为EeFf)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图丙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中DNA分子数目。‎ ‎ ‎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CD段变化发生在______期。‎ ‎(2)图乙中,①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①所示细胞分裂的前一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②细胞处于图甲中的_____段,对应图丙中的________。 ‎ ‎(4)图乙中,③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仔细观察③细胞内染色体上的基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NA复制 (2). 减Ⅱ后期或有丝分裂后 (3). 4 (4).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5). BC (6). B (7).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8). 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AB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BC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乙: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分析图丙:A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 ‎(2)图乙①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其上一个时期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排列的特点是全部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上。‎ ‎(3)图乙②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染色体,对应于图甲中的BC 段,对应于图丙中的B。‎ ‎(4)图乙③细胞中,根据乙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以知道,该动物的性别为雌性。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③细胞内左侧那条染色体可发现一条单体有一黑色小片段,其形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变化规律,进而确认分裂细胞的分裂时期,曲线和柱形图中对应的分裂时期。‎ ‎28.某雌雄同株的高等绿色植物具有茎的颜色(绿茎、紫茎)和花的颜色(红花、白花) 两对相对性状,其中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3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一株绿茎、红花植株与一株紫茎、白花植株杂交得到F1再用F1自交得到F2,统计结果如表:(子代数量足够多)‎ F1表现型及比例 全为紫茎、红花 F2表现型及比例 紫茎、红花:紫茎、白花:绿茎、红花:绿茎、白花=27:21:9:7‎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绿茎与紫茎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F1紫茎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同时出现了绿茎和紫茎,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_________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在F2的紫茎白花植株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紫茎 (2). 性状分离 (3). 自由组合 (4). F1自交得到的F2中,红花与白花之比为9:7,说明花色的遗传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 (5). 3/7 (6). 1/3‎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可以知道,用一株绿茎植株与一株紫茎植株杂交得到F1全为紫茎,说明在绿茎与紫茎这对相对性状中紫茎属于显性性状,F1紫茎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同时出现了绿茎和紫茎的现象称为性状分离,据表格的数据可知,F2紫茎:绿茎=(27+21):(9+7)=3:1,红花:白花=(27+9):(21+7)=9:7,故绿茎与紫茎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基因控制,花的颜色(红花、白花)的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据此答题。‎ ‎【详解】(1)据试题分析可知,在绿茎与紫茎这对相对性状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紫茎;F1‎ 紫茎植株自交得到的F2中同时出现了绿茎和紫茎,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性状分离。 (2)据试题分析可知,F1自交得到F2中红花:白花=9:7,说明花的颜色(红花、白花)的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再结合题干信息“3 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可知,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 (3)假设花的颜色(红花、白花)的性状受(A、a,B、b)两对基因控制,则F1AaBb自交,得F2有9/16AB(红花),3/16Abb(白花),3/16aaB(白花),1/16aabb(白花),在F2白花中纯合子有1/7AAbb、1/7aaBB和1/7aabb,故在F2白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3/7;在F2的紫茎白花植株3/4×7/16=21/64,白花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紫茎白花植株中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比例=(1/4×7/16)/(3/4×7/16)=1/3。‎ ‎【点睛】在本题中既有茎的颜色,又有花的颜色,因此解题时可以先进行拆分,独立判断各个性状受基因的控制情况,其中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先判断出茎的颜色受一对基因控制,之后的解题会简单。‎ ‎29.玉米(2n=20)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顶生雄花序,侧生雌花序,已知玉米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试根据下图分析回答:‎ ‎(1)玉米的等位基因R、r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 ‎(2)将图1中F1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________。丙的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 ‎(3)已知玉米高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1中的程序得到F2后,对植株进行________处理,选出表现型为________的植株,通过多次自交并不断选择后获得所需的新品种。‎ ‎(4)科研人员在统计实验田中成熟玉米植株的存活率时发现,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高秆植株存活率是2/3,其他植株的存活率是1,据此得出图1中F2成熟植株表现型有________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论顺序)。‎ ‎【答案】 (1). 基因分离 (2). 对雌雄花分别套袋处理,待花蕊成熟后,将甲(或乙)花粉撒在乙(或甲)的雌蕊上,再套上纸袋 (3). ddRr (4). 1/2 (5). 病原体(感染) (6). 矮秆(抗病) (7). 4 (8). 12∶6∶2∶1‎ ‎【解析】‎ ‎【分析】‎ 基因分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D、d和R、r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1:DDRR与ddrr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DdRr,表现为高杆抗病,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的基因型是D_R:D_rr:ddR_:ddrr=9:3:3:1,分别表现为高杆抗病、高杆不抗病、矮杆抗病、矮杆不抗病;图2:高杆:矮杆=1:1,亲本基因型是Dd×dd、抗病:易感病=3:1,亲本基因型是Rr×Rr,考虑2对相对性状,亲本基因型是DdRr×ddRr。‎ ‎【详解】(1)玉米的等位基因R和r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玉米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欲将甲乙杂交,其具体做法是:对雌雄花分别套袋处理,待花蕊成熟后,将甲(或乙)花粉撒在乙(或甲)的雌蕊上,再套上纸袋。‎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将图1中F1DdRr与另一玉米品种丙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如图2所示,则丙的基因型为ddRr。丙ddRr测交,即ddRr×ddrr→ddRr:ddrr=1:1,故丙测交后代中与丙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 ‎(3)已知玉米的高杆植株易倒伏。为获得符合生产要求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按照图I中的程序得到F2代后,对植株进行病原体(感染)处理,选出表现型为矮杆(抗病)。‎ ‎(4)两个纯合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是DdRr,F1自交得到F2,F2是D_R_(高杆抗病):ddR_(矮杆抗病):D_rr(高杆不抗病):ddrr(矮杆不抗病)=9:3:3:1。因为F2没有存活率为0的表现型,故F2成熟植株表现型种类不变,有4种。因为易感病植株存活率是1/2; 高杆植株存活率是2/3;其它性状的植株存活率是1。所以,D_R_(高杆抗病):ddR_(矮杆抗病):D_rr(高杆不抗病):ddrr(矮杆不抗病)=(9×2/3):3:(3×2/3×1/2):(1×1/2)=12:6:2:1。‎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学会通过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分析推测亲本的基因型,理解并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的应用,‎ 并应用分离定律问题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30.肥胖已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抑制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是预防肥胖的途径之一。科研人员以3T3-L1前脂肪细胞为实验材料,研究了相关物质对前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 ‎ 回答相关问题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程度可通过检测细胞内脂肪粒的数量来进行定量分析,观察脂肪粒时,可用_________染液将其染成红色。‎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________。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 ‎(4)检测发现,用发酵大麦提取物处理前脂肪细胞内相关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据此推断,发酵大麦提取物影响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 苏丹Ⅳ (3). 提取物的种类和浓度 (4). 在0—400µɡ/ml范围内,随两种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相同浓度条件下,发酵大麦提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更强 (5). 通过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录)来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大麦提取物是否发酵(种类)、提取物的浓度,因变量是细胞分化的程度;提取物的浓度为0的为对照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在0〜400μg/mL之间,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分化程度逐渐降低,说明提取物对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强,且同种浓度的发酵大麦提取物的抑制作用更强。‎ ‎【详解】(1‎ ‎)细胞分化指的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成橘黄色或红色。‎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提取物的种类和浓度;根据柱状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0〜400μg/mL之间,随两种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增强;相同浓度条件下,发酵大麦提取物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更强。‎ ‎(4)用发酵大麦提取物处理的前脂肪细胞内相关mRNA量明显下降,说明发酵大麦提取物是通过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转录)来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柱状图的分析,能够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与对照组相比判断两种浓度的提取物与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