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生物试卷(A卷)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A卷 一、选择题 1. 关于T2噬菌体、蓝藻、浆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它们的遗传物质中含氮碱基种类相同 B. 均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C. 它们的新陈代谢都是以细胞为单位进行的 D. 细胞周期会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善而缩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与病毒在结构和代谢方面的比较;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是由蛋白质外壳和DNA构成;蓝藻是原核生物,浆细胞是真核生物,两者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它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详解】A、T2噬菌体、蓝藻、浆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它们的遗传物质中都有4种种类相同的含氮碱基,A正确; B、T2噬菌体、蓝藻、浆细胞都有核糖体,均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B正确; C、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依赖活细胞生活,蓝藻是原核细胞,浆细胞是真核细胞,它们的新陈代谢都以细胞为单位进行,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蓝藻没有染色体,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都不能进行有丝分裂,没有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D 2. 下列研究方法与相关实验及研究过程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纸层析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B. 调查法:调查估算动植物种群密度 C. 假说一演绎法: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D. 同位素标记法: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答案】D - 14 - 【解析】 【分析】 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 2、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用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3、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A、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采用纸层析法,即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A正确; B、调查法中的标志重捕法可用于估算动植物种群密度,B正确; C、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C正确;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采用的是荧光标记法,D错误。 故选D。 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B. 所有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与能量均为金字塔形 C. 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 农业过度耕作导致分解者有氧呼吸加强,是温室效应加剧的一个原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是指自养生物,主要包括绿色植物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能量流动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表现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2 - 14 -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可来自环境,也可来自生物,如:光、电、声波、磁以及温度、湿度、颜色等传递的信息;依靠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称为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传递某种信息,称为行为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有的进行化能合成作用,A正确; B、所有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均为金字塔形,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一般为正金字塔,有时会出现倒置情况,B错误; C、黑光灯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可以吸引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利用黑光灯发出的物理信息调查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农业生产中,过度耕作导致土壤中氧气含量增加使分解者有氧呼吸加强,导致温室效应加剧,D正确。 故选B。 4. 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将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正式命名为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RNA组成。该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会使该病患者肺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氧饱和度下降,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浑身酸痛等症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过程中是独立进化的,与其他物种无关 B. 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的呼吸急促,可以补偿机体的缺氧 C. 患者治愈后,机体产生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有对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的能力 D. 体积分数为70%酒精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变性,从而失去感染力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借助于活细胞才能代谢和繁殖。 2、类似SARS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是单链的,所以容易发生变异。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在进化过程中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物种共同进化的,A错误; B、患者肺功能受损,血氧饱和度下降导致呼吸急促,可以补偿机体缺氧,B正确; C、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治愈后,由于机体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有对新型冠状病毒免疫的能力,C正确; D、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能使新型冠状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变性,从而失去感染力,因此为预防感染常用70%的酒精消毒,D正确。 - 14 - 故选A。 5. 如图表示某原核细胞中的一个DNA片段表达遗传信总的过程,其中①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②③④为核糖体结合位点, AUG为起始密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片段AB间仅包含一个基因且AB段和ab段等长 B. mRNA片段ab间仅能结合三个核糖体,DNA与核糖体直接接触 C. 过程甲中RNA聚合酶和①位点结合,可引起AB段的双螺旋解开 D. 图中一条mRNA仅能翻译出三条多肽,且三条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①为RNA聚合酶结合位点,意味着从此处开始转录,可一直转录至B处,因此AB段包含了至少1个基因,也可能是多个基因,A错误; B、mRNA上ab间有②③④三个核糖体结合位点,意味着从此三处开始均可翻译,但往往有多个核糖体结合到mRNA上,形成多聚核糖体,加快翻译的速率,且RNA与核糖体直接接触,B错误; C、RNA聚合酶和①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结合,催化转录过程,且兼有解旋作用,C正确; D、图中一条mRNA仅能翻译出三种多条多肽,且三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各不相同,D错误。 故选C。 6. 下列关于动物稳态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 14 - 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 ⑤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⑥内环境成分有激素、抗体、血红蛋白、呼吸酶、氨基酸等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大部分是蛋白质类,而性激素是类固醇。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①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①正确; ②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②正确; ③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促胰液素,③错误; ④人体的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保证了机体激素调节的灵敏性,因此体内要源源不断产生激素,④正确; ⑤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没被破坏,抗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⑤正确; ⑥血红蛋白、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 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 甲藻又称“双鞭甲藻”,是一类单细胞具有双鞭毛的集合群。形状有球状、丝状不定形和变形虫状等。适宜生长繁殖的水温约为25℃。回答下列问题。 (1 - 14 - )赤潮的形成与海水中____________元素含量过多有关,其在甲藻细胞中共同参与合成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甲藻可通过___________吸收海水中的这两种元素,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 (2)甲藻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时,参与C3还原的光反应产物包括____________。 (3)探究温度对甲藻光合速率的影响,需在不同温度但其他条件相同时,测定其在光照下_____________,还需测定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速率。实验发现即使一直处于适宜的光照下,甲藻长期处于9℃环境也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其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N、P (2). 主动运输 (3). [H]和ATP(或还原氢和三磷酸腺苷、NADPH和ATP) (4). CO2的吸收速率 (5). 温度过低,导致与生命活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细胞代谢速率减弱 【解析】 【分析】 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选择性的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1)赤潮的形成与海水中N、P含量过多有关,N、P在甲藻细胞中共同参与合成核酸(生物大分子),甲藻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海水中的N、P。 (2)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可参与暗反应过程中C3还原。 (3)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某研究小组探究温度对甲藻光合速率的影响时,需在不同温度但其他条件相同时,测定其在光照下CO2的吸收速率(净光合速率),还需测定甲藻在相应温度下的呼吸速率,即测定黑暗条件下CO2的释放速率。实验发现即使一直处于适宜光照下,甲藻长期处于9℃环境也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其原因是低温抑制了光合酶的活性,使植物在该温度下不能积累有机物。 【点睛】本题考查了主动运输方式,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能力,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难度适中。 8.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仅仅禁食2天以上就可以重启人体免疫系统。这项研究对因年老或癌症而导致免疫系统受损的治疗带来了福音。研究发现,禁食2-4天就迫使身体进入“生存模式”,首先耗尽体内储存的糖分,其次消耗脂肪;更换掉不需要的尤其是受损的免疫细胞,通过产生新细胞重建整个免疫系统。 (1)禁食后初期,血糖浓度下降,__________(填激素)分泌量上升,它主要通过作用于肝细胞使血糖较快得到补充;禁食中后期该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_________细胞使血糖持续得到补充。 (2)受损细胞被“更换”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填写“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 - 14 - (3)新免疫系统构建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快速增殖分化,形成各种免疫细胞。机体通过一系列免疫反应将癌细胞杀死,此过程主要为_______ (填写“体液或“细胞”)免疫。免疫系统通过它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实现它在稳态中的作用。 【答案】 (1). 胰高血糖素 (2). 脂肪 (3). 细胞凋亡 (4).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5). 细胞 (6). 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 【分析】 与细胞衰老、凋亡、癌变有关的6个失分点 (1)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而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发育的4个阶段。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都是维持生物体内细胞动态平衡的基本行为。 (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所有体细胞中,并非只存在于癌细胞中,只不过在癌细胞中两种基因已发生突变。 (3)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并不总是同步的,在幼年个体中有衰老的细胞,老年个体中有新产生的细胞,但细胞总体衰老会导致个体的衰老。 (4)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畸形分化的结果,对机体有害。 (5)细胞衰老和凋亡对机体的正常发育都是有利的,细胞坏死对机体有害。 (6)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但不属于细胞分化过程 2. “三看法”判断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1)一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二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三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和结核杆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详解】(1)血糖浓度下降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会上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时补充血糖,后续可以通过非糖物质的转化,在脂肪细胞中由脂肪进行转化补充血糖。 (2)受损细胞被更换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表达,属于细胞凋亡。 - 14 - (3)形成各种免疫细胞的是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将癌细胞杀死主要是效应T细胞将其裂解掉,所以主要是细胞免疫。免疫系统通过它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稳态中的作用。 9. Ⅰ.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 (1)湖泊中,鲢鱼同化的能量流入分解者包括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_____(填字母)。图乙中_________(填字母)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其中是以_________传递的。 (3)湖泊受到污染时,湖泊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来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4)研究人员研究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时,应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方法。 Ⅱ.由于围湖造田、网箱养鱼、污水排放等原因,到21世纪初,湖北省洪湖的水面积比20世纪初减少了近2/3,昔日的美景不见了,换来的不是年年干旱,就是水涝;后来实行退耕还湖政策,并进行污水排放治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洪湖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和恢复,其水面积也增加到400km2。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环境改善和恢复,洪湖逐渐变为鸟类的天堂,该地水鸟数量明显增加,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鸟的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洪湖中鲢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20000尾,为了能保持鲢鱼的最大捕捞量,每次捕捞后鲢鱼的种群密度应保持在______尾/km2。 (2)洪湖中野生红莲的叶子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1). 鲢鱼的尸体与残骸 (2). 乌鳢的粪便 (3). AD (4). BCD (5). 有机物 (6). 负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能力 (7). 抽样检测法 (8).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9).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10). 25 (11). 不属于 【解析】 【分析】 - 14 - 图甲中食物链为: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鲢鱼→乌鳢;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图乙中B是生产者,A是二氧化碳库,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 【详解】Ⅰ.(1)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湖泊中,鲢鱼同化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鲢鱼的尸体与残骸和乌鳢的粪便。 (2)甲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乙图为物质循环图,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的是A(非生物的物质)、D(分解者)。一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群落,所以图乙中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可构成生物群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 (3)湖泊受到污染时,湖泊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能力来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4)研究小球藻种群数量变化时,应用的是抽样检测法。 Ⅱ.(1)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所以鸟的种群密度增加的直接原因有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迁入率大于迁出率。若洪湖中鲢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0尾,则种群密度为20000÷400=50尾/km2,为了能保持鲢鱼的最大捕捞量,每次捕捞后鲢鱼的种群密度应保持在25尾/km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2)野生红莲属于一个种群,不具有群落的结构特征,所以洪湖中野生红莲的叶子有的挺水,有的浮水,错落有致,这种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以及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0. 人类的血型系统是根据人的红细胞表面同族抗原的差别而进行的一种分类。据目前国内外临床检测,发现人类血型有30余种之多。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最多而常见的血型系统为ABO血型,这一血型是由第9染色体上IA、IB、i 3个基因决定的,这一现象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特点;与ABO血型有关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种,表现型共有_______种。 (2)在人的红细胞膜上有一种H物质,能够在细胞内发生下面的转化: - 14 - ①从这转化可以看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_______。 ②1952年在孟买发现一个血型奇特的家系,系谱图如下: 在这个家系中,Ⅱ3、Ⅱ4、Ⅱ6 3个女儿均无H物质、A抗原和B抗原,请从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来分析产生的原因:_______。 (3)人类Rh血型是由1号染色体上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在遗传过程中,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不定向 (2). 6 (3). 4 (4).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5). 在细胞内还存在一对控制H物质合成的基因,而Ⅰ1和Ⅰ2为杂合体,他们的后代可产生隐性个体,不能合成H物质,进而也不能合成A抗原和B抗原 (6). 不遵循 (7). 自由组合的基因都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或控制Rh血型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 【解析】 【分析】 在ABO血型系统中,IA与IB为显性基因,IA、IB型为共显性,i基因为隐性基因。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适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 【详解】(1)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形成复等位基因,人类的ABO血型的基因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与ABO血型有关的基因型共有IAIA、IAi、IBIB、IBi、IAIB、ii共6种,表现型共有A型、B型、AB型和O型共4种; (2)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从H物质的转化可以看出这属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②孟买型血型形成的原因是在细胞中还存在一对控制H物质合成的基因,用H、h表示,有H基因能合成H物质,进而才能合成A抗原和B抗原,如hh基因纯合,则不能合成H - 14 - 物质而表现为孟买型血型。 (3)控制Rh血型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上,在遗传过程中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本题以人不同血型系统为出发点,考查不同类型的遗传方式,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系谱图推断特殊血型的遗传方式。 [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 鞣质(Tannins)又称单宁,是一类结构复杂的多羟基酚类化合物,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具有止血、杀菌等作用,是常见的中药成分。它不溶于氯仿、苯、无水乙醚与石油醚,易溶于醋酸乙酯。回答下列问题: (1)从树皮中提取鞣质时常选用萃取法,用此法提取鞣质时,应对原料进行_______________处理。萃取液的浓缩一般选用_______装置,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是_________。 (2)某科研小组探究了鞣质对自然界中生存环境条件相同的甲、乙、丙三种细菌的杀伤能力。实验步骤简述如下: a:制备含有适量鞣质的完全培养基和不含鞣质的完全培养基; b: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细菌接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1的培养基上,对照组2不接种; c: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大小。 结果如下图所示: ①实验中用的培养皿等玻璃器材,一般选用的灭菌方法为__________,采用该灭菌方法灭菌的一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品。 ②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乙细菌对鞣质具有非常强抵抗能力,请写出乙细菌具有抗鞣质能力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鞣质对甲细菌的杀伤能力强于丙,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粉碎、干燥 (2). 蒸馏 (3). 醋酸乙酯 (4). 干热灭菌 (5). 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 (6). 乙细菌能产生分解鞣质的酶 (7). 对照组1与实验组中甲菌落的直径比大于丙菌落的直径比 【解析】 - 14 - 【分析】 1、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常用的灭菌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和干热灭菌等。 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 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的条件下,维持15~30 min。 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被提取物质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所要提取的物质。 【详解】(1)鞣质易溶于醋酸乙酯,从树皮中提取鞣质时可选用萃取法,用此法提取鞣质时,应对原料进行粉碎、干燥处理。萃取装置是用蒸馏装置,而浓缩装置是让挥发性较强的萃取剂从混合物中挥发出来,故锥形瓶中收集到的液体是应是萃取剂,即醋酸乙酯。 (2)①对培养皿等玻璃器材灭菌方法一般为干热灭菌,该灭菌方法一般用于对能耐高温、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进行灭菌,如玻璃器皿、金属用具。 ②乙细菌对鞣质具有非常强的抵抗能力,可能的原因是乙细菌能产生分解鞣质的酶;从对照组1与实验组中甲菌落的直径比大于丙菌落的直径比可以看出,鞣质对甲细菌的杀伤能力强于丙。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酚类物质的提取、灭菌方法及相关实验分析,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生物一选 修3:现代生物技术] 12.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控制疟疾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了获取更多的青蒿素,科学家采用多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18条),通过传统的育种和现 代生物技术培育高青蒿素含量的植株。 方法二:科学家用基因工程技术,利用酵母菌细胞合成青蒿素(如图所示) - 14 - (1)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青蒿素的工厂化生产,可将青蒿素细胞经培养获得的____细胞置于发酵罐中培养,经____方式实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并产生大量的青蒿素。 (2)根据图示代谢过程,科学家在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菌细胞过程中,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_____,继而可利用____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 (3)图中①②过程无论发生在青蒿素细胞中,还是发生在酵母细胞中,都能产生相同的物质 FPP,原因是______、______(写出2点)。 (4)实验发现,酵母细胞导入相关基因后,该基因能正常表达,但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 少,根据图解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愈伤组织 (2). 有丝分裂 (3). ADS酶基因 (4). DNA分子杂交 (5). 都具有FPP合成酶基因,FPP合成酶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6). 不同细胞中转录相同的模板链,两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都具有底物IPP (7). 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固醇 【解析】 【详解】(1)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青蒿素时,通常从培养的愈伤组织中提取青蒿素。愈伤组织细胞细胞增殖的方式为有丝分裂。 (2)由图可知,酵母细胞能合成FPP合成酶,但不能合成ADS酶,即酵母细胞缺乏ADS酶基因。因此,要培育能产生青蒿素的酵母细胞,需要向酵母细胞中导入ADS酶基因。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3)图中①②过程无论发生在青蒿素细胞中,还是发生在酵母细胞中,都能产生相同的物质FPP,原因有:都具有FPP合成酶基因,FPP合成酶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不同细胞中转录相同的模板链,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两种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都具有底物IPP。 (4)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部分FPP用于合成了固醇,因此将相关基因导入酵母菌后,即使这些基因能正常表达,酵母菌合成的青蒿素仍很少。 - 14 -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