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摸底考试生物试卷

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摸底考试 生 物 试 卷 一、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2.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温度、渗透压、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B.CO2既能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又参与了体液调节 C.内环境中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蛋白质的多少 D.组织液中的水只来自血浆 ‎3.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不同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D.成年人有意识地“憋尿“,说明排尿活动只受高级中枢的调控 ‎4.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点时,K+从细胞膜②侧到①侧移动 B.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Ⅱ有关 C. b→ c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细胞膜①侧到②侧 D. 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5.‎ 为了研究兴奋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研究人员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在图中A、C两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请分析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刺激A点,微电流计可发生两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B. 刺激A点,肌肉可发生收缩,这一现象可称为反射 C. 刺激C点,微电流计可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D. 兴奋传至B点时,Na+内流可导致此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 ‎6.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 A.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种类多且含量较高 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 C.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 D.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7.下图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 A.激素① 只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③ 只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 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 与激素③ 分泌量增加 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 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 与激素② 分泌量增加 ‎8.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如图表示影响血糖调节的因素及激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是神经调节,其中② 结构位于大脑皮层 C.靶细胞的“受体”是糖蛋白 D.靶细胞接受激素的刺激后,促使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浓度上升 ‎9.下列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垂体合成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B.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分别是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尿量也就增加 ‎10.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需消耗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1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指的是淋巴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B.免疫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免疫系统有防卫功能,且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 ‎12.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13.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1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B细胞和T细胞均为免疫细胞,二者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 B.胃液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主要是被记忆细胞识别并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吞噬细胞在二次免疫中并没有发挥作用 D.HIV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发挥作用,摧毁大多数病毒,但到后期T细胞数目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人体免疫能力大部分丧失 ‎15.下图表示高等动物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据图推断错误的是:‎ A. 图B和图C靶细胞可以是同一种细胞 B. 图A表示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实现,例如精子与卵细胞 C. 图A可以表示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 D. 图A、B、C均需要受体参与, 与受体作用的信号分子都是蛋白质 ‎16.下列关于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鲍森•詹森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 B.拜尔实验的结论是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温特实验的结果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D.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1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有几项(   ) ‎ ‎①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扩散 ‎②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分别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 ‎③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生长的效果一定不同 ‎④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⑤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 ‎⑥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都能体现植物生长素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 A.只有一项叙述正确 B.只有两项叙述正确 C.只有三项叙述正确 D.不只三项叙述正确 ‎18.下列有关植物生长素发现及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低浓度的2,4-D一定可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 C.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浓度小于顶芽生长素浓度 D.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向地生长的特征 ‎19.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背光侧,IAA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 B. 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 若光照前去除胚芽鞘尖端,甲、乙曲线重叠 D. 甲生长速度更快是IAA在尖端下部发生了横向运输 ‎20.如图所示,图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图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图a、b向光弯曲生长,图c背光弯曲生长 ‎ B.图a直立生长,图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21.下面关于动植物激素的分析比较,正确的是( )‎ 选项 比较项目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A 合成部位 专门器官 专门器官 B 化学本质 小分子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 C 作用部位 特定部位 特定部位 D 运输途径 极性运输 体液运输 A.A B.B C.C D.D ‎22.下列有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做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时都必须要设置不含生长素的空白对照 B.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应在遮荫且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处理 C.该实验中各组应该根据生长素浓度的大小不同选择不同长短的处理时间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扦插枝条上保留的芽的数量 ‎23.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若测得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点浓度,则背光—侧的浓度—定在之间 B.若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则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 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点浓度 D.若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则、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2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烯只在果实中合成,并能促进果实成熟 B.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C.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生长的促进效果一定不同 D.植物茎切段中乙烯含量升高,可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 ‎25.研究发现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切段等离体器官的作用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IAA和GA均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但GA的促进效应较IAA明显 ②IAA和GA同时存在时,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③图二表明生长素与赤霉素共同促进细胞的伸长 ④赤霉素通过自身能转化为生长素而对生长起调节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下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中“+”表示增加,“—”表示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能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显著降低 B.甲、乙、丙、丁都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处于K值时的种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7.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8.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精确统计种群密度 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差距大的样方内数值应舍弃 C.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由于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可能小于调查结果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种群密度约为(M×n)÷m ‎2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 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只能发生次生演替 ‎②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③ 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④ 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A.① ③        B.② ④        C.② ③        D.② ③ ④‎ ‎30.下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某一物种迁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短时间内都将会表现出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曲线Ⅱ中的c-d段,可能是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的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31.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32.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B.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33.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34.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B. 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 图中0→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 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35.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 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 C.一座山上,山脚、山腰、山顶各处动植物的种类都有所不同,这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一片农田中,玉米长势参差不齐,高的高矮的矮,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6.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B. 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C. 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D. 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37.如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3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⑥腐生型生物都是分解者 A.②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⑥‎ ‎3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食物网中的生物和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放养鱼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性 C.生产者和消费者是联系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必备成分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0.蚜虫是棉田中的常见害虫,引入瓢虫能有效治理蚜虫。研究人员对棉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为kJ,/(cm2 • a)]。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棉花同化的能量 蚜虫摄入的能量 蚜虫粪便中的能量 蚜虫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蚜虫流入瓢虫的能量 ‎150.6‎ ‎47.8‎ ‎25.4‎ ‎15.2‎ ‎3. 36‎ A.蚜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2 kJ/(cm2 • a)‎ B.蚜虫和瓢虫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蚜虫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蚜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 D.流经棉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150. 6 kJ(cm2 • a)‎ ‎41.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一营养级,鸟属于第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占1/3,植物性食物占2/3,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至少需提供能量为‎55A ‎42.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X的存在是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原因之一 B.肉食性动物②中的能量不会经过微生物的分解流入草中 C.草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 D.肉食性动物①的个体数量只受肉食性动物②的影响 ‎43.假设牧草固定的能量为2.0×108 kJ,牛羊同化的总能量为3.6×107 kJ。牧民为了增产,从外地引进了一种饲料。已知饲料的总能量为0.5×108 kJ,牛羊同化饲料的能量为0.4×107 kJ。那么草原生态系统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A.16% B.18% C.12.8%   D.14.4%‎ ‎44.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甲 C.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为乙、丙 D.碳元素在甲、乙、丙、丁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45.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在生态系统中所体现的作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46.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 B.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D.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不都是双向的 ‎47.如图表示从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的相关曲线,下列关于I和 Ⅱ曲线的描述全都正确的是 A.I为土壤中的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B.I为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Ⅱ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 C.I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Ⅱ为群落垂直结构的层次性 ‎ D.I为群落呼吸消耗有机物量,Ⅱ为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 ‎48.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生态系统B→D时间不同,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不同 B.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组成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4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受同等强度干扰(未破坏)后,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所需时间更长 B.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的特点,此为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C. 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D. 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50.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种群密度 B.建立高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D.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作为肥料还田,可加速物质的循环利用 二、简答题(共40分)‎ ‎51.(9分)根据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这说明体内血糖浓度下降,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所以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导致全身颤抖。另一方面通过_____________方式,减少热量散失,所以面色苍白。参与上述调节的组织和器官,在神经系统中有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内分泌腺有肾上腺、__________和胰岛等。‎ ‎(2)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呼吸会不由自主地明显加深加快,此时调节呼吸的中枢位于______,但若有必要也可以自主调整呼吸频率,则此时调节的最高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 ‎(3)器官移植难以成活,主要原因是外来器官对接受移植的人体来说是异物,而一些药物,如类固醇、环孢霉素A等,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_________(加快/受阻),从而提高器官移植成功率。‎ ‎(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 ,原因是 。‎ ‎52.(12分)科学家在研究脱落酸的生理作用时,做了如下实验:取棉花幼苗植株一棵,剪去叶片留下叶柄(如下图所示),并在切口A、B处分别滴加不同的溶液,然后将所有处理的材料插在培养皿的湿砂中,24小时后,定期用镊子轻碰叶柄,观察叶柄是否脱落,并记录叶柄脱落时间。‎ ‎(1)脱落酸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植物激素,主要作用是     细胞分裂,促进     的衰老和脱落,在将要     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 ‎(2)实验中需剪去幼苗上的叶片,是因为                  。 ‎ ‎(3)实验中在A处滴加的是一定浓度的     溶液,B处(作为对照)滴加      。‎ ‎(4)实验进行4天后,观察发现,在一定外力作用下,A处叶柄脱落。但改用乙烯利(具有与乙烯相同的生理效应)重复本实验时,发现不需施加外力,叶柄可自然脱落。该实验结果说明 。‎ ‎(5)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细胞衰老(即保绿)的作用,而乙烯则能加速叶片的衰老。若要设计实验证明这一结论,则至少需要设置       组实验。 ‎ ‎(6)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除受激素调节和环境因子的影响外,在根本上是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 ‎53.(10分)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双子叶植物三裂叶豚草具有极强的抗寒、再生能力,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花粉中的水溶性蛋白与人接触后迅速释放,引起过敏性反应,是人类健康和作物生产的危险性杂草。为减少危害,某大学对某豚草种群进行研究,并选取紫穗槐、沙棘、草地早熟禾等经济植物作为替代植物建立豚草替代控制示范区,示范区建成后三裂叶豚草的生物量由每平方米‎30kg降到‎0.2kg,这些替代植物带来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下图为研究过程中绘制的“种群增长”坐标曲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传入我国的三裂叶豚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短时间内能大量疯长,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可用图中的曲线_________表示。‎ ‎(2)调查某区域中三裂叶豚草的种群数量常采用_____________法。调查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时,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的统计方法通常采用___ ____方法。‎ ‎(3)若曲线Ⅱ表示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的三裂叶豚草种群生长曲线,则种群增长速率最高时对应的时间点为 ,表明替代植物发挥明显生态作用的线段所对应的时间范围是______________。‎ ‎(4)若曲线Ⅱ的O~e段表示紫穗槐的种群增长曲线,若要适时砍伐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应保证砍伐后的数量维持在________左右。‎ ‎(5)在替代控制示范区内,由最初的豚草等草本植物阶段过渡到紫穗槐、沙棘等森林阶段,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群落的__________。引入的替代植物与三裂叶豚草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 ‎ ‎(6)在该示范区中,田鼠可被鼬捕食,它们之间通过气味识别,可见信息传递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 ‎54.(9分)‎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经历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生机勃勃的一片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______演替。‎ ‎(2)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__________。‎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__________表示。图中的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推断,__________(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生物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2分,共60分)‎ ‎1-5 DBADD 6-10 CBBBC 11-15 BDACD 16-20 DABAD ‎21-25CBCDD 26-30ABCBC 31-35BCBAD 36-40ADDBC ‎41-45CDABC 46-50BCACC 二、简答题(共40分)‎ ‎51. (9分)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 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甲状腺 ‎ ‎(2). 脑干 大脑皮层 ‎ ‎(3). 受阻 ‎ ‎(4).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2分)‎ ‎52. (12分)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 ‎(1)抑制 叶和果实 脱落 ‎ ‎(2)幼叶产生的植物激素能影响脱落酸的作用(2分) ‎ ‎(3)脱落酸 等量的蒸馏水(2分) ‎ ‎(4) 在促进植物器官(叶片)脱落方面,乙烯的作用大于脱落酸的作用(2分)  ‎ ‎(5) 三 ‎ ‎(6)基因(或遗传物质)‎ ‎53.(10分)答案:除标记外,每空1分 ‎ ‎(1). Ⅰ (2). 样方 记名计算法 ‎ ‎(3).b e→f (4). K/2 ‎ ‎(5). 演替 竞争 ‎ ‎(6). 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2分)‎ ‎54.(9分)答案:除标记外,每空1分 ‎(1)恢复力 初生 ‎ ‎(2) 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 ‎(3)①第二营养级 ②a2-b2  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 ‎③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分)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