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理)试题(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理)试题(带解析)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0月月考生物(理)试题 ‎1.人体的体液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内液和消化液 B. 尿液、汗液属于体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消化液不属于体液,A错误;尿液、汗液不属于体液,B错误;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为细胞外液,C错误、D正确。‎ ‎2.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A. 葡萄糖、血浆蛋白、淋巴因子 B. 溶菌酶、唾液淀粉酶、胰岛素 C. CO2、RNA聚合酶、尿素 D. Ca2+、载体、神经递质 ‎【答案】A ‎【解析】内环境含有各种离子、血浆蛋白、抗体、淋巴因子、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等成分,A正确;唾液淀粉酶分泌到消化道,不是内环境成分,B错误;RNA聚合酶在细胞内促进DNA转录形成RNA,不是内环境成分,C错误;载体是细胞膜运载物质的工具,不是内环境成分,D错误。‎ ‎3.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 RNA聚合酶与特定的位点结合,并转录形成信使RNA B. 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C. 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O D. 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 ‎【答案】B ‎【解析】A. RNA聚合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在内环境中,故A错误;‎ B. 组织细胞处于组织液中,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在内环境中,故B正确;‎ C. 丙酮酸氧化分解形成CO2和H20,是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故C错误;‎ D. 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形成葡萄糖,发生在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故D错误。‎ ‎4.‎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故A正确。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故B正确。溶液渗透压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多少,故C错误。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低 C. 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大于散热速率 D. 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每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A正确;与突触间隙中的液体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高,B错误;人在冬泳过程中,体内的产热速率始终等于散热速率,C错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D错误。‎ ‎6.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B. 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 C. 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D.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答案】C ‎【解析】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A项正确;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B项正确;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C项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感受器与效应器概念的不同: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而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7.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学科网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熟知突触的结构及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过程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8.40位同学手拉手围成周长‎68米的一圈,第1位同学用右手捏第2位同学左手,第2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1位同学的刺激后马上用右手捏第3位同学……,到第1位同学左手感受到第40位同学的刺激为止,共用时8.3秒。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 B.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 C. 这40位同学的神经结构共同构成反射弧 D. 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为‎8.19 m/s ‎【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的反射中涉及到感觉形成,所以该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人体的大脑皮层,A项正确;感受器位于人的手部皮肤上,效应器是手部的肌肉,B项错误;每位同学捏手动作的神经结构都构成反射弧,C项错误;该题目中涉及多个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无法计算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平均速率,D项错误。‎ ‎9.某人因交通事故脊髓从胸部折断,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膝跳反射是低等的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不是在大脑,而和在脊椎的下方。此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不影响断处以下的简单反射弧,因此膝跳反射还存在。又因为所有外界条件引起的疼痛是在大脑皮层里产生,而他的脊髓从胸部断掉了,传入神经受损,因此针刺足部无感觉;所以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0.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C. 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答案】B ‎【解析】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正确;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C正确;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D错误。‎ ‎11.下列各组激素,化学组成最相似的一组(   )‎ A. 抗利尿激素和性激素 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 D. 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性激素属于脂质类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均属于蛋白质类激素;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生长激素为蛋白质类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类激素,甲状腺激素为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选B。‎ ‎12.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 ‎ A.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B.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C. 过度饥饿——胰岛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A正确;食物缺碘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B错误;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温度过高,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会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D错误。‎ ‎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特点不包括:‎ A. 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B. 反应速度迅速 C. 作用范围较广泛 D. 作用时间短暂 ‎【答案】C ‎【解析】‎ 神经调节特点包括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时间短暂等,作用范围较广泛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故选C。‎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A.脊髓 B.胸腺 C.扁桃体 D.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属于免疫器官的有胸腺、扁桃体、脾、淋巴结、骨髓等,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所以A符合题目要求。‎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 ‎15.在细胞免疫中,引起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是 A.记忆细胞 B.效应T细胞 C.浆细胞 D.吞噬细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免疫反应中效应T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而释放抗原,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16.2006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会议在我国天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为:行动起来,遏制艾滋。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HIV侵入人体后破坏B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B. 艾滋病患者往往直接死于病原体感染或癌症 C.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D.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 ‎【答案】A ‎【解析】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侵入人体后破坏T细胞,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A错误、D正确;艾滋病患者往往直接死于病原体感染或癌症,B正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C正确。‎ ‎17.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攻击自身物质,引发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B.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C.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慢,无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D.免疫学的应用包括疫苗的制备、体内抗原的检测、解决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等 ‎【答案】C ‎【解析】略 ‎18.人体内酶、激素、神经递质等三类物质都是(  )‎ A. 均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C. 运输到靶细胞处才能发挥作用 D. 均具有信息传递作用 ‎【答案】B ‎【解析】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不都是蛋白质,A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需要与受体结合,酶需要与底物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B正确;激素需要随着体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酶一般不需要体液的运输,C错误;酶只有催化作用,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注意酶只有催化作用,没有其它功能,很容易把酶的功能理解成调节生命活动等功能.‎ ‎1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胰腺分泌 C. 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D. 神经元轴突末梢只能形成1个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只能形成1个突触 ‎【答案】A ‎【解析】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A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由小肠粘膜分泌的,B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不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泪腺细胞能产生溶菌酶,C错误;神经元轴突末梢可以形成多个突触小体,与其它神经元只能形成多个突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每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可以形成多个突起,因而可以与多个神经元之间形成突触。‎ ‎20.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移植促进植物侧根的生长,这是因为在移植过程中能:‎ A.破坏根的顶端优势 B.促进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C.促进侧根细胞分裂 D.破坏侧根的生长素形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尖能够产生生长素,向其形态学下端运输,从而使其下端生长素分泌过多,抑制其生长,故可通过移栽破坏根尖,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根的生长,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顶端优势,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21.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①②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⑤‎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a、b两琼脂块上的生长素由于在匀速的转动下含量相等,所以①号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含有生长素琼的脂块上放在燕麦胚芽鞘的左侧,②号麦胚芽鞘会引起弯曲生长;③号燕麦胚芽鞘尖端有锡箔包裹,即使是单侧光照射,生长素也只是均匀分布,所以③号燕麦胚芽鞘也是直立生长;④号燕麦胚芽鞘尖端有云母片直插,阻碍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④号燕麦胚芽鞘也是直立生长;⑤号燕麦胚芽鞘尖端有云母片横插,而且是插一半,造成生长素的分布不均,所以⑤号麦胚芽鞘会引起弯曲生长;⑥号燕麦胚芽鞘尖端有明胶横向全插,但是明胶不阻挡生长素的运输,所以⑥号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因此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调节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某种激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有关,这种激素是 A. 赤霉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C ‎【解析】脱落酸在高条件下容易解(或破坏)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用,故种子就易在穗发芽,故选C。‎ ‎23.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植物生长发育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B. 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将不能进行 C. 植物激素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不同 D. 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各个部位,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B ‎【解析】植物生长发育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空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A项正确;极性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不受重力影响,B项错误;植物激素没有专门的分泌器官,在合成部位上与动物激素有明显不同,C项正确;乙烯在植物体各个部位均可合成,作用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D项正确。‎ ‎24.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替代植物激素发挥作用,故在使用时不需要考虑药物浓度和药物毒性 C. 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乙烯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答案】C ‎【解析】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而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A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替代植物激素发挥作用,但是在使用时需要考虑药物浓度和药物毒性,B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和植株增高的作用,所以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C正确;乙烯利是催熟剂,只能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以及生长素与乙烯对植物果实的作用的不同之处。‎ ‎25.下图为影响种群密度因素的概念图,a、b、c、d依次代表的影响因素是:‎ A. 年龄组成、死亡率、迁出率、出生率 B. 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C. 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年龄组成 D. 出生率、年龄组成、迁出率、死亡率 ‎【答案】B ‎【解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AB错误;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C错误;D正确。‎ ‎26.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随机取样 B. 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 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选取茂盛处取样,故A正确,B错误;根据调查数据可以估算种群密度的大小,故C正确;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需要根据地段的性状来确定,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 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B. 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C. 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 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 ‎【学科网考点定位】种群数量S型增长模型。‎ ‎【名师点睛】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要求考生对种群数量变化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时间关系的变化曲线是解题的关键,把种群数量看成是时间,问题就更容易解决了。‎ ‎2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 稻田中水稻的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的特征 C. 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 D. 种群的繁殖能力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稻田中水稻的均匀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B错误;可通过建构数学模型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如种群增殖的S型曲线,C正确;种群的繁殖能力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D正确。‎ ‎29.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D正确。A、B、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0.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 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实现神经细胞间信息的双向传递 C. 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 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答案】B ‎【解析】A属于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到化学信号,A正确;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实现神经细胞间信息的单向传递,B错误;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钠离子大量内流,使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C正确;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是神经递质,D正确。‎ ‎31.关于激素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B. 激素的分泌可以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同时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 C. 临床上常通过检测血液中激素含量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 激素和酶相似,都是微量高效的物质,都能一次产生多次利用 ‎【答案】D ‎【解析】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只起到调节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A正确;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血液中的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血浆中激素的含量处于动态平衡中,内分泌系统出现病变后激素含量异常,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检测血液中激素含量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C正确;激素作用完后会失去活性,不能多次重复利用,D错误。‎ ‎32.细胞的各种膜性结构间相互联系和转移的现象称为膜流。下列过程不属于“膜流”的是:‎ A.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形成的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 B. 洋葱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 C. 神经细胞内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D. 乳腺细胞中内质网膜形成的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 ‎【答案】B ‎【解析】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形成的吞噬泡与溶酶体融合,涉及到不同膜结构的融合,属于膜流现象,A正确;洋葱表皮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发生在细胞壁与原生质体之间,没有涉及到膜流,B错误;神经细胞内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涉及到突触小泡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属于膜流现象,C正确;乳腺细胞中内质网膜形成的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发生了两种细胞器膜的融合,属于膜流现象,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膜流的概念,明确膜流必须发生了两种以上不同的膜的相互联系和转移。‎ ‎33.下列有关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静息电位相比,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较大 B. 服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可能会阻碍神经递质的释放 C. 人体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会促使癌细胞扩散和无限增殖 D. 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过程中碱基的配对方式为A-T、G-C ‎【答案】B ‎【解析】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低于膜外,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维持主要是由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所以与静息电位相比,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较小,A错误;细胞对需要的离子的吸收往往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所以抑制载体活性或服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可能会阻碍离子的吸收,B正确;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所以容易扩散和转移,C错误;抗体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过程为翻译过程,发生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G-C,D错误。‎ ‎34.如图示特定生命活动相关的概念图,则该生命活动及图中的a、b、c分别表示:‎ 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内环境组分间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血浆 C. 血糖平衡的调节:胰岛A细胞、肝细胞、胰岛B细胞 D. 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作用于垂体,垂体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反过来可以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A错误;在内环境组成中,若a是组织液,其与c血浆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则b为淋巴,但是图中应该是淋巴进入血浆,B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当血糖浓度较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和胰岛B细胞;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作用于肝细胞和胰岛A细胞,C正确;在体液没有过程中,记忆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但是不能形成B细胞,D错误。‎ ‎35.下列减小实验误差的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A. 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在患者家系中多调查几代以减小实验误差 B.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浪费了人力、物力,无需进行 C. 振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后,再用滴管吸培养液,然后放盖玻片以减小实验误差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能减少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调查人群中白化病的发病率时,应在某个自然人群中随机调查,A错误;预实验吋摸索出最佳的实验条件,可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B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先将盖玻片放计数室上,振荡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以减小实验误差,C错误;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能减少实验误差,D正确。‎ ‎36.图中a、b、c表示生物学有关内容,其中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A. 若表示真核生物有氧呼吸场所,则a为细胞质基质,b、c为线粒体的基质和内膜 B. 若表示兴奋在突触的传递,则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间隙,c为突触后膜 C. 若表示基因表达过程,则a为DNA,b为mRNA,c为蛋白质 D. 若表示抗体分泌的过程,则a为核糖体,b为高尔基体,c为内质网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A正确;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B正确;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即DNA→mRNA→蛋白质,C正确;抗体分泌的过程中,先在核糖体合成,接着进入内质网进行初步加工,再进入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D错误。‎ ‎37.人体内的T细胞分两类,第一类:杀伤T细胞(Tc),能直接攻击和杀伤其他细胞;第二类: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Th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成,并在胸腺中成熟的 B. 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 C. 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可能出现自身免疫病 D. Th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 ‎【答案】C ‎【解析】辅助T细胞(Th)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成熟胸腺,A正确;Tc能发挥作用依赖于细胞膜表面所具有的糖蛋白CD8识别,所以若人体内出现癌细胞,则依赖于Tc发挥作用,予以清除,B正确;如果编码CD8的基因不能正常表达,则不能形成糖蛋白CD8,导致Tc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出现免疫缺陷病,C错误;辅助T细胞(Th),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了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说明其既参与了人体的细胞免疫,也参与了人体的体液免疫,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明确每一种免疫细胞的作用,结合题干信息分析答题。‎ ‎38.美国政府正在针对蔓延于拉丁美洲的“寨卡”病毒研制疫苗,以期望控制疫情并能达到治愈的目的。下列有关寨卡病毒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寨卡病毐疫苗属于抗原,会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B. 寨卡病毒疫苗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能与寨卡病毒结合的浆细胞 C. 寨卡病毒疫苗可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D. 寨卡病毒疫苗能刺激人体的T细胞合成特定mRNA分子 ‎【答案】B ‎【解析】寨卡病毐疫苗属于抗原,会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A正确;寨卡病毒疫苗刺激B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成能浆细胞,而浆细胞不能与寨卡病毒结合,B错误;寨卡病毒疫苗可使人体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使得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C正确;寨卡病毒疫苗能刺激人体的T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从而合成特定mRNA分子,D正确。‎ ‎39.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 A. 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是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四大系统 B. 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 C. 某患者腹腔严重积水,为了利尿排水可以给她输入血浆蛋白 D. 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以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直接相关的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A正确;突触小体中的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某患者腹腔严重积水,为了利尿排水可以给她输入血浆蛋白,C正确;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即被灭活,不能持续发挥作用,D错误。‎ ‎40.某患者因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而患重症肌无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患者的神经——肌肉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正常情况基本相同 B. 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可以缓解症状 D. 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对某些物质反应过度引起的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量会增加,A错误;神经——肌肉突触前膜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措施是抑制抗体的产生,C错误;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异常敏感,反应过度引起的,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1.甲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和芽生长的生理作用;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甲图中,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________mol/L,此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_______因素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 ‎(4)在研究中发现,生长素在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说明生长素在植株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答案】 两重性 10-8 不促进也不抑制 小于 重力 抑制 主动运输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曲线图接甲: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的影响,其中根对于生长素较芽敏感;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10mol/L、10-8mol/L;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乙中,根表现为向地性,茎表现为背地性,由于重力的作用,a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b。‎ ‎(1)根据甲图分析,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内,促进了根和芽的生长,而超过一定的生长素浓度后反而抑制了它们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此浓度对根生长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由于重力作用,导致图丙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b,a处浓度过高,抑制了根的生长。‎ ‎(4)生长素在植株中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缺氧会严重阻碍这一过程,说明生长素的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能够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明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确定根和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依次是10-10mol/L、10-8mol/L。‎ ‎42.人体感染出现炎症时,神经、体液、免疫机能是相互协调的,请回答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的相关问题:‎ ‎(1)炎症反应时,破损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邻近血管扩张并增加了血管的渗透性,使流向伤口的血液增多,组织胺引起邻近血管扩张等现象属于________调节。‎ ‎(2)强烈的炎症反应中,白细胞释放的免疫活性物质经血液输送到脑,与细菌内毒素共同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上升,白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神经细胞时发生的信号转换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炎症部位是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人的咽部,该病毒在体液中被________细胞产生的_______清除。如果病毒已侵入细胞内,则需经历________免疫过程才能被清除。。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浆细胞可由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_______(填细胞名称)增殖分化产生。‎ ‎(4)研究表明,由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则该激素在器官移植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发现,积极有效的运动能提高免疫力,免疫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 体液 化学信号→为电信号 浆 抗体 细胞 B细胞和记忆细胞 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防卫、监控和清除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网络,回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和调节过程,根据提供提供的信息分析答题。‎ ‎(1)根据题意分析,炎症反应时,破损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邻近血管扩张等,是化学物质引起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2)白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作用于神经细胞时,使得神经细胞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成外负内正,所以该过程中发生的信号转换方式是化学信号→为电信号。‎ ‎(3)病毒属于抗原,在体液中可以被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清除;而进入细胞后的病毒则依靠细胞免疫来清除。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记忆细胞可以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来对付抗原。‎ ‎(4)已知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说明该激素在器官移植时可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 ‎(5)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功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明确先进行体液免疫再进行细胞免疫,且两个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或者物质是不同的。‎ ‎43.下图表示人体某器官(X)参与稳态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A—E表示相关激素,①〜④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中X器官是____________,E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一般情况下,导致E分泌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升高。‎ ‎(2)图中 A 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 ‎(3)受到寒冷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对_____离子的通透性增强,感受器兴奋;冲动沿神经传到器官X,经激素A的作用使血液中B含量将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通过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保证了体内的B含量不至于过高,可见激素B的分泌存在______调节和_______调节。‎ ‎(4)图中胰岛____细胞产生的_______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促进靶细胞 ‎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5)若在图中右侧神经纤维上放置两个电极,并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如果分别在器官X、胰岛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可观察到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次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细胞外液渗透压 促甲状腺激素 Na+ ③④ 分级 (负)反馈 B 胰岛素 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2 0‎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E能提高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说明E是抗利尿激素,是由X下丘脑分泌的;A是垂体分泌的,可以作用于甲状腺,说明A是促甲状腺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C是肾上腺素;D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图中①②表示促进过程,③④表示的是抑制作用的过程。‎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X是下丘脑,E是抗利尿激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回到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2)图中A是垂体分泌,并作用于甲状腺的激素,所以A是促甲状腺激素。‎ ‎(3)受到寒冷刺激,感受器兴奋是由于皮肤冷觉感受器对钠离子离子的通透性增强,钠离子内流导致的。激素B是甲状腺激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将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通过③④过程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保证了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不仅存在分级调节,还有负反馈调节。‎ ‎(4)胰岛B细胞产生的胰岛素可以促进靶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5)在器官X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兴奋先后经过电流表的两侧,所以电流表指针偏转两次;在胰岛处给予一个适宜的相同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神经纤维的电流表,所以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E的功能判断X器官的种类,根据分泌激素的器官的种类判断图中各种激素的名称,还要判断四个数字代表的作用类型。‎ ‎44.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会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1)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2)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3)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Ⅱ C 细胞和分子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传入神经纤维末梢的膜属于突触前膜,其释放的谷氨酸属于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结合后,促进了钙离子由高浓度向细胞膜内运输,该过程提供了通道蛋白,不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Ca2+进入胞内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据图分析可知,钙离子与钙调蛋白结合后,使得没有活性的C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球形变成多边形),从而使得C酶被激活。‎ ‎(2)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说明H区神经细胞内的A受体结合到细胞膜上,该结果为图中的Ⅱ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即短肽本身是无关变量。‎ ‎(3)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内容从细胞和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题图,根据神经递质与N受体结合后,钙离子进入细胞的浓度关系、是否需要载体、能量,确定钙离子的吸收方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