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舒城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B. 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也能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C. 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 D. 生物体中的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参与细胞器的构成等多种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液和体液中;核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 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储存在DNA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详解】A. 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是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浆中,A正确; B. 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B正确; C. 分子大小相同,碱基含量相同的核酸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可能不同,因此它们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一定相同,C错误; D. 生物体中的核酸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部分RNA)、参与某些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的构成等多种功能,D正确。 2.下列有关生物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分离各种细胞器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 B.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对比实验法 C.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D.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答案】C 【解析】 可以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A项正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氧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两个实验组的结果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B项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的结构是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C项错误;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果蝇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项正确。 3.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超级病菌”,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有耐药性,MRSA有多种变异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MRSA有许多变种是因为遗传物质是RNA易变异 B. 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滥用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加强 C. MRSA蛋白质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其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D. MRSA的分裂方式是无丝分裂,不存在染色体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其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 MRSA是细菌,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RNA,A错误; B. MRSA有多种变异种且对青霉素等抗生素有耐药性,青霉素等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加强,B正确; C. MRSA属于原核生物中的细菌,原核细胞没有核仁,C错误; D. 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进行分裂方式,细菌进行的是二分裂,D错误。 4.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小分子物质也可能以胞吐的方式运输到细胞外 B. 同一离子(如K+)进出同一细胞的方式相同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降低 D. 载体蛋白转运物质的速率不受O2浓度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要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穿过细胞膜,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一般来说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通过核孔实现细胞质、细胞核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 小分子物质也可以通过胞吐方式排出细胞外,如神经递质,A正确; B. 同一离子(如K+)进出同一细胞的方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 D. 主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ATP,该过程中载体蛋白转运物质的速率受O2浓度影响,D错误。 5.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下列有关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第一步应将酶与底物进行混合 B. 运用淀粉酶、蔗糖、淀粉验证酶的专一性,结果可用碘液检测 C. 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的反应不适合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真核细胞内合成的酶都要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温度、pH等。 【详解】A.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样的pH下处理后再混合,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而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A错误; B. 淀粉酶能催化淀粉的分解,但不能催化蔗糖的分解,若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结果加碘液都不会变蓝色,B错误; C. 加热会加速H2O2分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不宜以H2O2为底物,C正确; D. 真核细胞胞中的胞内酶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泌,也不需要细胞膜的胞吐作用,D错误。 6.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受到适当刺激时通道会打开,离子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离子泵是一种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进行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B. 温度能够影响离子泵,从而影响物质跨膜运输 C. 使离子通道打开的适当刺激有可能是神经递质 D. 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与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变化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离子通道打开后离子会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因此通过离子通道运输方式是被动运输;离子泵是一种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故通过离子泵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 据分析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进行的跨膜运输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 B. 通过离子泵进行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ATP的产生,故温度能够影响离子泵,从而影响物质跨膜运输,B正确; C. 离子通道是一种通道蛋白,受到适当的刺激,通道会打开,该刺激可能是神经传导过程中释放的神经递质,C正确; D. 离子通道是一种蛋白质,通道打开和关闭涉及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D错误。 7.为了研究两个小麦新品种P1、P2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品种与原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过程中光照强度和C02初始浓度必须一致 B. 可用单位时间内进入叶绿体的C0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 C. 每组实验应重复多次,所得数据取平均值 D. 三个品种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温度没有显著差异 【答案】B 【解析】 该实验过程中的光照强度和C02初始浓度均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一致,A项正确;可用单位时间内植物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B项错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每组实验应重复多次,所得数据取平均值,C项正确;题图显示,三个品种达到最大净光合速率时的温度都是25℃左右,没有显著差异,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并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把握实验目的,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从中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由此依据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 8.下列关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蔬菜大棚采用蓝紫色的薄膜,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光合效率 B. 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CO2 C. 维持蔬菜大棚中适当的昼夜温差,可减少有机物消耗,提高产量 D. 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对光、水、肥等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A 【解析】 植物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但对其它颜色的光也吸收,绿光吸收最少,蓝紫色的薄膜只有蓝紫光能透过,所以蔬菜大棚采用蓝紫色的薄膜,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光合效率,A错误;施用农家肥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可为农作物提供更多的CO2,C正确;维持蔬菜大棚中适当的昼夜温差,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晚上适当降温,抑制呼吸作用强度,可减少有机物消耗,从而提高产量,C正确;、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对光、水、肥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D正确。 9.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为降低细胞呼吸速率,生产中储存果蔬需要提供低温、无氧条件 B. 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CO2产生量将多于肌肉细胞中O2消耗量 C. 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真核细胞若无线粒体则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D. 酵母菌无氧呼吸时丙酮酸产生于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时丙酮酸产生于线粒体基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果贮藏保鲜时的条件:零上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低氧(抑制无氧呼吸)、高CO2浓度(抑制有氧呼吸);零下低温会使得水果细胞因结冰而冻坏;人体细胞有氧呼吸过程吸收的氧气量等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无氧呼吸过程不消化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硝化细菌等,这些原核生物细胞中虽没有线粒体,但是细胞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中,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详解】A. 为了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保鲜,最好放在低氧和零上低温环境下储存,可以有效降低细胞内有机物的消耗,无氧条件会产生酒精等对细胞产生毒害,A错误; B. 平静状态人体进行有氧呼吸,有氧呼吸吸收氧气的量与释放二氧化碳的量相等;剧烈运动时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人体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CO2产生量等于肌肉细胞中O2消耗量,B错误; C. 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可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无线粒体的真核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C正确; D. 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酵母菌产生丙酮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10.某二倍体生物(2n)的一个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其染色体数、同源染色体对数以及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以上各种物质数目的变化判断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B. 当染色单体由0变为4n时,光镜下还看不见染色单体 C. 该细胞同源染色体对数由2n→n,是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 D. 该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核DNA数目变化与染色体数目变化一样,但两者加倍时期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不变,说明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染色体数目变化可判断该细胞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 B. 当染色单体由0变为4n时,说明染色体复制,该过程发生在间期,而光镜下能观察到单体是在前期,B正确; C. 该细胞同源染色体对数由2n→n,是由于细胞一分为二,C错误; D. 据图可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核DNA数目变化与染色体数目变化一样,但两者加倍时期不同,DNA加倍发生在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D正确。 1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纯种豌豆作亲本杂交获得F1,F1自交得F2,F2中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比例为9∶3∶3∶1,与F2出现这样比例无直接关系的是 ( ) A. 亲本必须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 B. F1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为1∶1∶1∶1 C. 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 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F2中出现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说明F1是黄色圆粒双杂合体.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亲本可以是纯种黄色圆粒豌豆与纯种绿色皱粒豌豆,还可以是纯种黄色皱粒豌豆与纯种绿色圆粒豌豆,A错误;F1黄色圆粒产生的雄、雌配子各有4种,比例均为1:1:1:1,才能使子代出现9:3:3:1,B正确;F1自交时4种类型的雄、雌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即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C正确;F1的16种配子结合方式都能发育成新个体(种子)与F2出现这样的比例有着直接的关系,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 12.水稻存在雄性不育基因,其中R(雄性可育)对r(雄性不育)为显性,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 B.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雄性均为不育 C. R、r和N、S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雄性均为可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R基因控制雄性可育,r基因控制雄性不育,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对等位基因;N(雄性可育)与S(雄性不育)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基因,因此N、S不符合分离定律,且细胞质遗传中子代的基因来源于母本。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为雄性不育基因时,个体才表现为雄性不育,因此为S(rr)表现为不可育,据此分析。 【详解】A. 由分析可知,只有S(rr)表现雄性不育,其它均为可育,即水稻种群中雄性可育植株共有5种基因型,A错误; B.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是所产生的后代细胞质基因均来自母本,而细胞核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因此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细胞质基因为S,细胞核基因为rr,即产生的后代均为雄性不育,B正确; C. 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细胞质中基因N、S的遗传不遵循分离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 母本S(rr)与父本N(Rr)的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S(Rr)、S(rr),即后代一半雄性可育,一半雄性不育,D错误。 故选B。 13.已知某作物晚熟(W)对早熟(w)为显性,感病(R)对抗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含早熟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且纯合感病个体不能存活,现有一株纯合晚熟抗病个体与一株早熟感病个体,杂交得F1,取其中所有晚熟感病个体自交,所得F2表现型比例为 ( ) A. 9∶2∶3 B. 4∶2∶2∶1 C. 16∶8∶2∶1 D. 10∶5∶2∶1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株纯合晚熟抗病个体WWrr与一株早熟感病个体wwRr,杂交得F1 ,其中晚熟感病个体的基因型为:WwRr。 【详解】F1中晚熟感病个体的基因型为:WwRr,含早熟基因的花粉有50%的概率死亡,故产生的雌配子中:W:w=1:1,雄配子中W:w=2:1,则后代中晚熟:早熟=5:1;又因为纯合感病个体不能存活,故后代中感病Rr:抗病rr=2:1,即后代中:晚熟感病:晚熟抗病:早熟感病:早熟抗病=10:5:2:1。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F1产生的雄配子中W:w=2:1;根据纯合感病个体不能存活可知,后代中感病:抗病=2:1。 14.果蝇的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灰身红眼×灰身红眼”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1雌蝇中出现了黑身,雄蝇中白眼占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1雌蝇中不会出现白眼果蝇 C. F1雄蝇中黑身果蝇占1/4 D. 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8、雄蝇中白眼果蝇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突破口是根据提供的两组实验结果首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再利用杂交结果的确定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何种染色体上,F1雌蝇中出现了黑身,说明黑身为隐性a,灰身为显性A。F1雄蝇中出现白眼,说明红眼为显性B,白眼隐性b。若体色位于X染色体上,则F1雌蝇不会出现黑身,因此体色位于常染色体上;若眼色在常染色体上,则雄蝇中白眼占1/4,根据雄蝇中白眼占1/2,说明眼色在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详解】A、由分析可知,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F1雌蝇均为红眼,不会出现白眼果蝇,正确; C、因为黑色在常染色体上,且为隐性,F1雌雄蝇中黑身果蝇均占1/4,正确; D、F1随机交配,A、a基因频率均为1/2,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1-(1/2×1/2)=3/4、雄蝇中白眼果蝇占:(1/4×1/4×1/4+1/4×1/4×1/4)×2=1/16,错误。 故选D。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 由于两组基因彼此间相互组合的机会均等,因此杂种F1(YyRr)能够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相等数量的配子。当杂种F1自交时,这四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在F2中产生16种组合中的9种基因型合子。由于显隐性基因的存在,这9种基因型只能有四种表现型,即: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如图2-8所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9∶3∶3∶1。 15.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可称为“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真核生物核基因在表达过程中如有异常mRNA会被细胞分解,如图是核基因S的表达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S基因中存在不能编码多肽链的片段 B. 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C. 图中①和②过程均存在着“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 D. 过程①和过程②中的酶均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S基因可转录形成RNA前体,剪切后形成正常mRNA,翻译产生正常蛋白质;若含有未“剪尽”的片段,形成异常mRNA,则会被细胞分解成核苷酸,不能形成正常蛋白质。 【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RNA前体剪切后形成正常mRNA,图中S基因中存在不能编码多肽链的片段,A正确; B. 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③为翻译过程,B错误; C. 图中①是转录,②是剪切过程,该过程中均有酶和RNA结合,故均存在着“核酸一蛋白质”复合物,C正确; D. 图中所示的①为转录,图中②过程表示RNA前体形成mRNA的过程,该过程中酶均能作用于磷酸二酯键,D正确。 16.已知果蝇的红眼和白眼由X染色体上A、a基因控制,XO型(只有一条性染色体)个体为不育的雄果蝇。将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理论上F1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出现了一只红眼雄果蝇M。为探究果蝇M出现的原因,将果蝇M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果没有子代产生,则果蝇M的基因型为XAO B. 如果要判断果蝇M是否为XO型,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确定 C. 如果子代雌雄果蝇均为白眼,则果蝇M的出现是仅由环境改变引起 D. 如果子代雄性全为红眼,雌性全为白眼,则果蝇M的出现为基因突变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红眼雄果蝇(XAY)与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理论上F1雌性(XAXa)全为红眼,雄性(XaY)全为白眼。观察发现,在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出现了一只红眼雄果蝇M。正常情况下,这只红眼雄果蝇M的基因型为XAO,XA的基因来自于父亲。 【详解】A、如果没有子代产生,则果蝇M的基因型为XAO,XA的基因来自于父亲,正确; B、若果蝇M为XO型,该雄性个体中性染色体只有一条,则可以通过显微镜检查确定,正确; C、如果子代雌雄果蝇均为白眼,说明此时颜色与基因无关,仅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则果蝇M的出现是仅由环境改变引起,正确; D、若果蝇M的出现为基因突变的结果,则M的基因型为XA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aXa)杂交,如果子代雄性全为白眼,雌性全为红眼,错误; 故选D。 17.下列过程中未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 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下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 B. 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 C. 黑色家鼠和白化家鼠杂交,F1全为黑鼠,F2中黑鼠:淡黄鼠:白鼠=9:3:4 D. 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F1的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42:42:8: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详解】表现型正常的双亲生下患苯丙酮尿症的孩子,原因是基因分离,未发生基因重组,A正确;将人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需要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黑色家鼠和白化家鼠杂交,F1全为黑鼠,F2中黑鼠:淡黄鼠:白鼠=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发生了基因重组,C错误;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长翅,F1的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42:42:8:8,不符合1:1:1:1,说明这两对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但该过程中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也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18. 无子西瓜的培育、高产青霉素菌株的产生、杂交育种所依据的原理分别是( ) ①基因突变 ②基因分离 ③基因重组 ④染色体变异 A. ③②① B. ④①② C. ①③④ D. ④①③ 【答案】D 【解析】 获得无子西瓜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④染色体变异;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原理是①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③基因重组;答案是D。 【考点定位】生物变异的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19.下列有关叙述中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 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使得种间杂交不能完成的现象属于生殖隔离 C. 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形成抗虫棉,是形成新物种的一种方式 D. 农田栽种抗虫棉同时栽种部分普通棉,与全部栽种抗虫棉相比,会使棉铃虫抗毒蛋白基因频率上升变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种间关系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自然选择决定了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详解】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共同进化的过程,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B. 植物由于花期不同使得种间不能进行杂交,这属于生殖隔离,B正确; C. 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形成抗虫棉,与原来的棉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没有形成新物种,C错误; D. 广泛栽种抗虫棉可以杀死不能抗毒蛋白的棉铃虫,只有能抵抗毒蛋白的棉铃虫才能生存,因此棉铃虫的抗毒蛋白基因频率增加,D正确。 20.某种群内,XBXB、XBXb、XbY、XBY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b的基因频率为( ) A. 50% B. 45.3% C. 43.6% D. 33.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某种群内,XBXB、XBXb、XbY、XBY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XbXb占12%,据此分析。 【详解】已知基因型为XBXB、XBXb、XbY、XBY基因型的个体均占22%,则XbXb占12%,则Xb的基因频率=Xb的个数/(XB的个数+Xb的个数)×100%=(22+22+12×2)/(44×2+22+22+12×2)×100%≈43.6%,C正确。 2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Na+ 主要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K+ 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 D. 人体剧烈运动过程中虽然产生较多的乳酸,但不会引起血浆pH 明显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有:水分、盐、糖类、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细胞分泌物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神经递质、血浆蛋白和抗体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 C.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Na+和Cl-,K+主要位于细胞内,是维持细胞内渗透压的主要离子,C正确; D. 在剧烈运动过程中,人体部分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由于血浆中HCO3-、HPO42-等缓冲物质的存在,不会引起血浆酸碱度的明显下降,D正确。 22.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a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b合成和分泌某激素 B. 切除a,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C. b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D. 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c为下丘脑,c直接支配a即垂体,a直接支配b腺体,b对a、c有负反馈抑制作用,b可能是甲状腺,据此分析。 【详解】A. a是垂体,可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进b甲状腺合成和分泌激素,A正确; B. 切除a不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B错误; C. b的分泌物如生长激素与a的分泌物甲状腺激素在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C正确; D. c下丘脑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还具有分泌功能,如能分泌抗利尿激素,D正确。 23.科学家发现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某品系的高血糖肥胖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其对胰岛素不敏感造成的。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他们用上述品系老鼠做实验,方法如下: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用缓冲液配制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该实验还需要一个对照组,以下设置最合理的是( ) A. 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在停药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B. 既不服用阿司匹林,也不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C. 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缓冲液,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 D. 给老鼠在服用阿司匹林的同时注射胰岛素,三周后测定血糖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经过处理的组是实验组,未经过处理的组是对照组,根据题意,“过度肥胖的动物往往血糖浓度过高,给老鼠注入胰岛素后,发现血糖浓度并未下降”,说明胰岛素对过度肥胖的动物不能起降血糖的作用;而有人推测阿司匹林可以恢复肥胖老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故实验目的是“探究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题干实验组可知,自变量是是否添加胰岛素,因变量是血糖浓度。 【详解】实验目的是“阿司匹林可能对降低肥胖动物血糖有效果”,根据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组先给老鼠服用三周的阿司匹林后,再注射胰岛素,一段时间后,血糖开始下降,则对照组应给老鼠服用三周阿司匹林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一段时间后测试血糖浓度,C正确。 24.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咨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 进行第二次注射,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不考虑病原菌发生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第一次注射时,久置的霍乱病原菌未引起免疫应答 B.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的鸡体内缺乏产生相应抗体的记忆细胞 D. 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能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由题意可知: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说明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B正确;产生相应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C错误;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因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再次免疫,极少数只经过初次免疫,前者对新鲜病原菌的抵抗力强,后者对新鲜病原菌的抵抗力弱,结果可能仅有少部分鸡死亡,绝大多数鸡存活,D错误。 25.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胸腺既能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 神经递质既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作用于腺体细胞 C. 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 D. 浆细胞既能分泌抗体,也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肾上腺素是肾上腺激素中主要的一种,也是神经末梢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详解】A. 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且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 B. 反射弧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B正确; C. 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 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没有分裂能力,D错误。 26.为探究小麦根、芽对生长素类似物敏感性的差异,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萌发的小麦种子,8天后分别测定小麦幼苗根、芽的长度,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NAA浓度/ppm 10 1 0.1 0.01 0.001 0.0001 0 芽长/cm 0.64 4.74 7.27 6.86 6.74 6.22 5.75 根长/cm 0.63 2.37 5.72 6.60 6.68 6.12 5.97 A. 每组实验需处理多粒小麦种子,然后获得根、芽的平均长度 B. 低于最适浓度时,NAA对根的促进效应随浓度的增加而加强 C. 0.1ppm的NAA对根、芽的作用效应体现了NAA作用具有两重性 D. 促进根伸长的最适NAA浓度小于芽,根对NAA的敏感性大于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NAA对芽的促进作用在0.01ppm时最大,推测芽的最适浓度在0.01-1ppm之间;NAA对根的促进作用在0.001ppm时最大,推测根的最适浓度在0.0001-0.01ppm之间,据此分析。 【详解】A. 实验的次数越多或者实验的组数越多,实验结果越准确,所以每组实验需处理多粒小麦种子,然后获得根、芽的平均长度可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更具有说服力,A正确; B. 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根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0001-0.01 ppm之间,而芽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01-1 ppm之间,B正确; C. 与对照组相比可知,芽在浓度1ppm时抑制,根在0.1ppm时抑制,两重性反映的是不同浓度激素或激素类似物对同一器官的不同效应,0.1ppm的NAA对根、芽的作用效应没有体现NAA作用具有两重性,C错误; D、分析表格数据可得出:根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0001-0.01之间,而芽伸长的最适浓度在0.01-1之间,因此促进根伸长的最适NAA浓度小于芽,根对NAA的敏感性大于芽,D正确。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水体富营养化时出现“水华”现象,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 B. 流经所有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C. 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捕食 D.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以热能形式散失,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一般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此外,也可能包括其他的化学能。 【详解】A. 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的原因是蓝藻吸收氮、磷等矿质元素,迅速繁殖的结果,说明物质循环的平衡被破坏,A正确; B.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也可以是化学能等,如硝化细菌利用氧化氨释放出来的能量把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B错误; C. 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20%会被下一营养级同化,C错误; D. 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D错误。 28.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生态学家研究海星对贻贝分布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 除去海星会导致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小 C. 海星是入侵物种,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 D. 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增加海星,使得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上升,除去海星,则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下降,说明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 【详解】贻贝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调查贻贝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据图分析,除去海星,则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下降,贻贝的分布区域变大,B错误;贻贝通常固着在海滩区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说明海星比贻贝更加适应环境,但海星不是外来物种,C错误;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涨潮时能进入贻贝的居住区域,使得贻贝的分布区下限上升,说明海星可能通过捕食作用影响贻贝的分布,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9.使君子花夜晚为白色,早晨开始逐渐变为粉色,到下午变为红色,晚上再恢复为白色。调查发现,晚上采蜜的是飞蛾,而早晨和白天采蜜的分别是蜜蜂和蝴蝶。此外,使君子花是两性花,但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 B. 使君子和三种传粉者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C. 使君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同株自花传粉 D. 花色变化导致三种传粉者间的竞争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和选项描述的内容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共同进化及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使君子在早晨、下午和晚上的花色不同,可分别给蜜蜂、蝴蝶和飞蛾传递采蜜的信息,A正确;使君子与三种传粉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存在着共同进化,B正确;使君子花的雌蕊和雄蕊的成熟时间相互错开,导致使君子在自然状态下不能同株自花传粉,C正确;花色的变化使三种传粉者在不同时间采蜜,降低了它们之间的竞争,D错误。 30.浮萍(一种被子植物)能分泌某些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降低水华的发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浮萍与藻类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主要通过竞争水和无机盐来抑制藻类生长 B. 浮萍能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属于分解者 C. 浮萍通过影响叶绿体的生理功能抑制蓝藻的生长 D. 浮萍降低水华的发生,体现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浮萍降低水华的机理是通过分泌某些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使藻类处于遮光状态,从而影响其繁殖,达到降低水华发生的目的;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供氧气吸收二氧化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作用。 【详解】A. 浮萍与藻类属于竞争关系,主要争夺光照和空间等,A错误; B. 浮萍属于生产者,B错误; C. 根据题意,浮萍通过分泌有关物质促进水中藻类叶绿素的分解,并覆盖在水体表面,从而抑制的蓝藻生长,C错误; D. 浮萍降低水华的发生,体现了对自然环境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即间接价值,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ATP合成酶由突出于膜外的F1和嵌入膜内的F0两部分组成。F1负责ATP的合成或水解,F0是一个疏水蛋白复合体,形成跨膜H+通道。当H+顺浓度梯度穿过ATP合成酶时,ADP与Pi 结合形成ATP。其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 (1)酶是生物催化剂,其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TP合成酶在______上合成,据图推测,在真核细胞中含有该酶的生物膜有__________。(填出两种)。 (3)如果该图表示叶绿体内合成ATP的过程,若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其他条件不变,短时间内暗反应中的五碳化合物量会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或“不变”) 【答案】 (1).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核糖体 (3). 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4). 减少 【解析】 试题分析:理清酶的本质和作用机理、ATP的形成途径、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等相关知识,据此以“题图中的文字信息和箭头指向”为切入点,并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酶是生物催化剂,其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ATP合成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在真核细胞中,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光反应阶段会产生ATP;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也会产生ATP,其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据此可知:含有该酶的生物膜有线粒体内膜、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3) 当H+顺浓度梯度穿过ATP合成酶时,ADP与Pi 结合形成ATP。若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突然消失,则没有ATP的生成,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受阻,没有C5的生成,而短时间内CO2和C5结合,继续形成C3,所以短时间内暗反应中的C3(五碳化合物)量会减少。 32.某种二倍体植物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红花是野生型,白花是突变型,针对花色的显隐关系和控制花色的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考虑交叉互换),舒城中学高二年级的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认为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在舒城桃溪的该植物种群中,出现了一株白花,让该植株自交,若后代_____,则说明该突变型为纯合体。 (2)经过资料查询,该植物花色有可能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也有可能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用A、a、B、b表示)。在舒城南港的该植物种群中,也出现了一株白花,该白花突变和舒城桃溪的白花突变同为隐性突变。将两地的白花突变型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全开红花,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让(2)中的子一代红花自交,即可根据子二代的结果,判断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请写出预期结果及相应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_______ 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论结果是上述哪种情况,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都要遵循孟德尔的____________定律。 【答案】 (1). 不发生性状分离(或全部为白花) (2). 两地的白花突变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 (3). 子二代中红花:白花=1:1 (4). 控制花色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5). 子二代中红花:白花=9:7 (6). 控制花色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7). 分离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故鉴定是否为纯合子可采用自交方法。 【详解】(1)某同学认为花色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在舒城桃溪的该植物种群中,出现了一株白花,让该植株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说明该突变型为纯合体。 (2)经过资料查询,该植物花色有可能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也有可能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用A、a、B、b表示)。由题意可知,两地的白花都为隐性突变,将甲乙两地的白花突变型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全开红花,该植物是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物,所以白花为aaBB或AAbb,红花为AaBb,即两地的白花突变受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 (3)根据(2)的分析,白花由不同的等位基因控制,控制花色的等位基因为A、a与B、b,则有aaBB×AAbb→AaBb(红花)。假如控制花色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与b连锁一起,a与B连锁在一起,则AaBb(红花)×AaBb(红花)→1AAbb(白花)、1aaBB(白花)、2AaBb(红花),即让上述子一代红花自交,子二代中红花:白花=1:1;若花色突变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AaBb(红花)×AaBb(红花)→9AaBb(红花)、3A_bb(白花)、3aaB_(白花)、1aabb(白花)。即让上述子一代红花自交子二代中红花:白花=9:7。 (4)无论结果是上述哪种情况,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都要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条件,并学会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推理判断基因的位置,预期结果并获取结论。 3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健康人体内5-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中的含量比较高,缺乏该物质会使人情绪低落、紧张易怒,而易患抑郁症。请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5-羟色胺通过_____方式释放出来,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发挥作用,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物质还有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类)。 (2)由于冬季光照时间短、气温低,可能会导致人体生理节律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该过程中存在的机体稳态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调节,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_________。 (3)研究发现,突触小体会摄取部分已经分泌出去的5-羟色胺,据此推测,抗抑郁药是通过_____(填“促进”或“抑制”)该过程,从而______(填“增加”或“降低”)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但有些抑郁症患者体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推测该种患者病因可能和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有关,若该结构与体内抗体结合无法发挥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_______。 【答案】 (1). 胞吐 (2). 激素、淋巴因子 (3). 神经-体液 (4). 下丘脑 (5). 抑制 (6). 增加 (7). (特异性)受体 (8).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5-羟色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是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信号分子,由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释放至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如果缺乏该物质,或该物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影响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详解】(1)5-羟色胺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突触前膜所在神经元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神经递质,在两个神经元间传递信息,人体内能够传递信息的物质还有激素、淋巴因子等。 (2)人体的神经系统感知冬季光照时间短、气温低,进而导致人体生理节律和内分泌失调,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该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下丘脑。 (3)健康人体内5-羟色胺在大脑皮层神经突触中的含量比较高,缺乏该物质易患抑郁症,而突触小体会摄取部分已经分泌出去的5-羟色胺,据此推测,抗抑郁药是通过抑制该过程,从而增加5-羟色胺的含量来缓解抑郁症状。如果体内5-羟色胺含量正常,而突触后神经元不能产生兴奋,可能是突触后膜上缺少与5-羟色胺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若该结构与体内抗体结合无法发挥作用,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点睛】本题以相关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类题目解题思路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所提供资料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其次在答题时认真分析,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 34.乳酸杆菌是人体有益的微生物之一,常用于生产酸奶,其发酵产物为乳酸,能溶解周围环境中的难溶性碳酸钙。回答下列问题: (1)为检测某品牌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含量是否达标,检验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 ①配置培养基:培养基中除含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琼脂外,还需添加维生素和___________。 ②稀释样品:取1mL待测酸奶,用___________进行梯度稀释。 ③接种培养:用___________法接种,培养时控制的气体条件是___________。 ④观察计数:菌落周围出现的______就是乳酸杆菌的菌落,选择菌落数在___________的平板计数。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目的是___________。 (2)生产上不能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发酵成酸奶,原因是_____。 【答案】 (1). CaCO3 (2). 无菌水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无氧 (5). 透明圈(或溶钙圈) (6). 30~300 (7). 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8). 抗生素会抑制乳酸菌(或细菌)的繁殖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乳酸能溶解周围环境中的难溶性碳酸钙,为检测某品牌酸奶中的乳酸杆菌含量是否达标,培养基中除了碳源、氮源、无机盐等成分外,还应加入CaCO3,以便于检测,在乳酸菌菌落周围可形成透明圈;分离微生物的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其中,前者可用于微生物的统计和计数,据此分析。 【详解】(1)①配置培养基:培养基中除含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琼脂外,还需添加维生素和CaCO3。 ②稀释样品:取1mL待测酸奶,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 ③接种培养: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乳酸菌是厌氧菌,培养时控制的气体条件是无氧。 ④观察计数:菌落周围出现的溶钙圈就是乳酸杆菌的菌落,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计数。每隔24小时统计一次菌落数目,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目的是可以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2)生产上不能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发酵成酸奶,因为抗生素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相关实验,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题意,并能设计相关实验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和统计计数,难度不大。 35.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科研人员通过生物工程技术获得转HSA基因母牛,以便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HSA,其主要技术流程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HSA,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HAS基因的首端应连接____。 (2)如上图所示,将牛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中,该技术称为___________技术:供核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通常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胚胎移植时,为使代孕母牛能处于适合的生理状态,需要用激素对其进行_________处理。 (4)SRY—PCR法性别鉴定的基本程序是:提取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DNA,经PCR反应体系扩增SRY基因(Y染色体上特有的性别决定基因)片段,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 ①PCR反应体系中除含缓冲液、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引物以外,还应含有_____,引物应选用下图中的_______(填图中标号)。 注:Ⅰ、Ⅱ、Ⅲ、Ⅳ是引物,箭头是延伸方向。 ②若扩增产物含大量SRY基因片段,则该种牛胎儿成纤维细胞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作技术流程中转化过程的受体细胞。 (5)从细胞水平鉴定早期胚胎性别的方法是分析细胞的___________组成。 【答案】 (1). 乳腺蛋白基因启动子 (2). 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 (3). 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能保持遗传物质不变) (4). 同期发情 (5).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6). Ⅰ和Ⅳ (7). 不能 (8). 染色体 【解析】 【分析】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首先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分子和运载体,还需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据图分析,图示涉及到的技术有基因工程和核移植技术,先将HAS基因与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再将重组质粒导入牛胎儿成纤维细胞;接着将导入目的基因的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核取出,与去核卵母细胞重组形成重组细胞,培养成早期胚胎后移植到代孕母牛体内,最终获得了转基因母牛。 【详解】(1)为了通过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出HSA,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HAS基因的首端应连接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2)将牛胎儿成纤维细胞核移入去核卵母细胞中,该技术称为细胞核移植(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由于10代以内的细胞能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能保持遗传物质不变),因此供核的牛胎儿成纤维细胞通常选用传代10代以内的细胞。 (3)胚胎移植时,为了为使代孕母牛和供体母牛处于相同的生理状态,需要用激素对其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4)①PCR反应的条件:模板DNA、dNTP(包含dATP、dCTP、dGTP、dTTP)、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引物是一小段单链DNA,引物5′端的碱基可以与DNA两条链的3′端的碱基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可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DNA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的开始延伸DNA链,因此要扩增SRY基因,应选用图中的Ⅰ和Ⅳ作为引物。 ②只有母牛能产生乳汁,能作为生物反应器,因此若扩增产物含大量SPY基因片段,由于SRY基因是Y染色体上特有的性别决定基因片段,则该种牛胎儿为雄性,其成纤维细胞不能用作技术流程中转化过程的受体细胞。 (5)从细胞水平鉴定早期胚胎性别的方法是分析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工程、核移植技术、PCR技术等知识点,分析题图弄清楚重组细胞的目的基因、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来源,明确PCR技术的原理是双链DNA的复制,需要引物的参与并且需要热稳定性的DNA聚合酶的催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