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5/30/1758ee636b14cf3a98bf533de7aa8412/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5/30/1758ee636b14cf3a98bf533de7aa8412/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5/30/1758ee636b14cf3a98bf533de7aa8412/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必修3)+++(解析版)
2016-2017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 物试卷(必修 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胰岛素、O2 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2.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3.高三学生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一),乙 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 合理建议(说明:“+”表示有,“一”表示没有)( )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莓,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4.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 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研究所取得的可能成果是 ( ) ①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②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 ) A.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B.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6.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 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7.如图表示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 B.②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③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不具有专一性 D.④一定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8.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 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人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 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在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 HIV 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D.红斑狼疮的病理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D.NaHCO3 和 NaH2PO4 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10.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的物质是( ) A.抗体和呼吸酶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雄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和唾液淀粉酶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没有离子进出 ②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③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④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进行传导.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12.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速率大于 20℃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大于 20℃的散热速率 13.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 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14.下列有关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适宜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条件 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导致产热增加 C.对高烧不退的人应加盖棉被增加排汗 D.肾上腺和立毛肌是体温调节的效应器 15.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态都有调节作用 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 16.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增加 B.体内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D.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17.如图可用来表示下列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1 表示细胞外液,2~4 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B.1 表示原核生物,2~4 分别表示细菌、蓝藻、病毒 C.1 表示免疫系统,2~4 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1 表示原核细胞的真核生物膜系统,2~4 分别表示细胞膜、所有的细胞器、细胞核膜 18.根据如图判断,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 较过程 b 和 c 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 CO2 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 b 或 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9.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D.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0.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C.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D.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21.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c 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 c 传导到 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22.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婴儿可以无意识 排尿,成人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婴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为:E→D→乙→B→A B.尿意不可能在图中的乙方框处产生 C.兴奋在 C 处的传递(导)速度快于 D 处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23.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 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断它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24.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一、二所 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二所示 效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a+通道,阻碍 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局部麻醉药和 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25.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26.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 A、B、C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①可 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③使呼吸、心率加快, 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 A、B、C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肾上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 C.生长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 D.胰岛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 2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28.下列几种生物学现象: ①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②小狗听到主人叫“花花“时就奔向主人; ③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 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A.过敏反应、反射、自身免疫病 B.细胞免疫、激素调节、过敏反应 C.体液免疫、反射、过敏反应 D.自身免疫、体液调节、免疫缺陷病 29.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 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30.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可产生渴觉 C.下丘脑通过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D.寒冷时,下丘脑接受刺激通过体液调节减少散热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 1 分,共 40 分. 31.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 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人体并不会因此失去稳态.下面是人体 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②、③、m、n 分别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若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 . (2)当饮食中缺碘时,将导致图中[ ] 的合成受阻,进而引起激素①和③含量的 变化趋势是 ,这是一种 调节. (3)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的内脏神经兴奋增 强,其末梢突触小体内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 m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分解,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的需要.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位于 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增加 的释放,进而引起 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以保持体内水平衡. (5)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仅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 . 32.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 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请回答下 列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为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 是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 线人人生来就有,叫做 免疫. (2)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外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 入机体内的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使之丧失毒性,这是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 中的 免疫,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 细胞、 等. (3)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甲醛作用后脱毒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 素属于 . (4)乙病人由于体内没有 细胞发挥二次免疫作用,只能注射破伤风抗体,直接与外毒 素结合,使之丧失毒性. 33.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 为置于神经细胞 B 和神经细胞 D 膜外的微型电 流计 F 的两个微型电极,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 a 处受刺激后,由于 ,导致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 (填“正”“负”或 “零”)电位. (2)若从图一中 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 b 处,效应器 (填“能”或“不能”)产生反应, 它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如果在电极 a 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 a、b 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 ,在细 胞 A 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 (填“相同”或“相反”)的偏 转. (4)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 ,其放大图即为图二.研究发现, 某患者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大量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兴奋 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效率 ,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5)乙酰胆碱与位于图二[ ] 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酯酶催化分 解. 34.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 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组 织细胞代谢 ,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 ,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加强(填序号),这种调 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 分泌不 足,导致过程 (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2016-2017 学年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中高二(上)第一次 月考生物试卷(必修 3)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胰岛素、O2 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 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 境中的物质有血浆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 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解答】解:①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是血浆、组织液、淋巴,①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②细胞外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调节物质如激素等,② 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③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③不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④突触小泡位于细胞内,④不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则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①②.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区分哪些物质属于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是解 答本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 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 【考点】青少年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 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 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 滋病.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A 错误; B、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错误; C、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 错误; D、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 免疫过程,掌握由于免疫失调而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选项中疾病的类型,再根 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3.高三学生小明最近到医院体检,体检报告中的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一),乙 肝抗体呈阳性(+).他说自己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此结果向你咨询,你应该给他怎样的 合理建议(说明:“+”表示有,“一”表示没有)( ) A.你体内带有乙肝抗体,说明一定也有乙肝病毒,需要到医院就诊 B.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这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免疫力 C.你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抗体,一定是妈妈怀孕时传递给你的免疫力 D.你体内没有乙肝病莓,但含有乙肝抗体,说明你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乙肝抗原呈阴性(﹣)说明此时体内无乙肝病毒,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体内 存在乙肝抗体,而抗体的来源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淋巴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 B 细胞,进而产生相应的免疫物质. 【解答】解:A、小明肝功能检验结果乙肝抗原呈阴性(﹣),因此其体内没有乙肝病毒, 故 A 错误; B、父母遗传给他的免疫力由遗传物质决定,如果没有乙肝病毒或疫苗,产生乙肝抗体的基 因不会表达出抗体蛋白,故 B 错误; C、怀孕时传递给子代的抗体一般只能存留六个月左右,小明已经是高三学生了,其体内不 可能还存留有母亲传给他的抗体,故 C 错误; D、乙肝抗原呈阴性(﹣)说明此时体内无乙肝病毒,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体内存在 乙肝抗体,只能说明小明可能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能从题干中获取信 息. 4.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 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请你推测科学家对此研究所取得的可能成果是 ( ) ①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②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④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功能,表明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造成传递 障碍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突触无法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另一种是突触前膜可以释放神经 递质,但由于突触后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 【解答】解:①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则会导 致神经递质无法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正确; ②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 错误; ③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期,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不会影响兴奋的传递,错误; ④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则会导致兴 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突触的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程,这也是高考 考查的重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识记突触的结构,熟练掌握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过 程.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产生渴感的部位分别位于( ) A.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B.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作为 体温、血糖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图示还可以分泌相关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人 体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解答】解;下丘脑的生理功能如下:(感受)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分泌)分泌抗利尿 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 枢、渗透压调节中枢,(传导)可传导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 觉.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和大脑皮层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 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6.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 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生理水平 C.效应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 D.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用于治疗该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B 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 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据此答题. 【解答】解:A、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 B、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B 错误; C、效应 T 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C 错误; D、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导致效应 T 细胞增多,则可使该病病情加重,D 错 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要求学生从题中获取信息,能理解Ⅰ型糖尿病的致病 机理,识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识记胰岛素的化学本质,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解答,难度不 大. 7.如图表示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内的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释放 B.②处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③对神经递质的识别不具有专一性 D.④一定是某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突触前膜,③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④ 表示突触后膜. 【解答】解:A、①表示突触小泡,其内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是通过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 放的,A 正确; B、②表示突触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 错误; C、③表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对神经递质的识别具有专一性,C 错误; D、④表示突触后膜,突触的类型有轴突﹣胞体型或轴突﹣树突型,④是下一神经元的胞 体膜或树突膜,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突触结构的识记、理解与掌握,是一道 基础性题目. 8.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将失明.其 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人血液后成为抗原,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会攻击另一只眼球 组织.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现象在免疫学原理相同( ) 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 B.感染 HIV 病毒导致人体免疫机能缺失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 D.红斑狼疮的病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题干分析,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 将失明,主要原因是流出的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后成为抗原,B 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后增殖分 化形成效应 B 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的抗体将攻击另一只眼球组织,由此引起的眼疾在免 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少数患者注射青霉素后产生休克反应属于过敏反应,即已经免疫的机体, 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故 A 错误; B、感染 HIV 病毒攻击 T 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机能减弱,故 B 错误; C、注射流感疫苗后人体产生相应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故 C 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即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 攻击,故 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应用,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免疫疾 病包括防卫不足引起的免疫缺陷病、防卫过度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C.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D.NaHCO3 和 NaH2PO4 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 基酸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 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缓冲物质 而使 pH 稳定在 7.35﹣7.45,体温保持在 37℃左右,渗透压约为 770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解答】解:A、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A 错误; B、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B 错误; C、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C 错误; D、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H2CO3/NaHCO3 对血浆 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内 环境稳态概念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理解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10.在人体同一个细胞中产生的物质是( ) A.抗体和呼吸酶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C.雄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和唾液淀粉酶 【考点】细胞的分化;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 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如胰岛素基因只 在胰岛 B 细胞中表达,而胰高血糖素基因只在胰岛 A 细胞中表达. 【解答】解:A、抗体和呼吸酶都能在浆细胞中合成,A 正确; B、胰岛素只能在胰岛 B 细胞中合成,而胰高血糖素只能在胰岛 A 细胞中合成,B 错误; C、雄激素只能在性腺细胞中合成,而促性腺激素只能在垂体细胞中合成,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只能在甲状腺细胞中合成,而唾液淀粉酶细胞只能在口腔细胞中合成,D 错 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题干简短,但涉及范围较广,结合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考查细胞分化的实质, 要求学生熟记各种化合物的合成部位,尤其要注意呼吸酶、RNA 聚合酶、解旋酶几乎能在 所有的细胞中合成. 11.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没有离子进出 ②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③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④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进行传导.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 外流和钠离子的内流有关.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 突.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①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内钾离子外流,错误; ②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也增大,错误; ③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而使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错误; ④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 信号的形式传递,错误. 所以以上叙述都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考查学生的识 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栗来增加产热 B.受到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速率大于 20℃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大于 20℃的散热速率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 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 持相对恒定. 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即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 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 【解答】解:A、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 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 而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A 正确;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非条件反射,B 错误; C、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增加人体代谢,使产热增多, C 正确.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 20℃时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也大于 20℃时的散热 速率,D 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体温调节为背景考查了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原因和非条件反射概念等基础 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讲解时可补充炎热时维持体温恒定的方式,还 可要求学生绘制出寒冷和炎热环境中调节体温的图解式模型. 13.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 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胰岛素受体,就不能使胰岛素发挥作用,机体会表现出缺 乏胰岛素的症状. 【解答】解: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代谢过程.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 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 则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使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故而使血糖水平不能 降低,使血糖水平过高. 故选:A 【点评】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的激素.要将其与胰高血糖素相区别. 14.下列有关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适宜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条件 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可导致产热增加 C.对高烧不退的人应加盖棉被增加排汗 D.肾上腺和立毛肌是体温调节的效应器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 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 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适宜的体温是新陈代谢的条件,A 正确; B、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代谢,可导致产热增加,B 正确; C、对高烧不退的人应减少棉被,增加散热量,C 错误; D、肾上腺和立毛肌是体温调节的效应器,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下面关于人体稳态的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对水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血糖稳态都有调节作用 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这时其渴觉中枢受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减少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D.水分的平衡、无机盐的平衡、体温的相对恒定都与人体皮肤有关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下丘脑是水盐平衡、体温调节、血糖调节中枢,另外与生物节律有关,故 A 正确; B.正常人发高烧时,失水多于失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中渴觉中枢兴奋,另 外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故 B 错误; C.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 增加产热量,故 C 正确; D.皮肤的排汗排出水分和无机盐,因此与水平衡有关;皮肤血流量和排汗散能失热量,因 此与体温恒定有关,故 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稳态的相关知识,相对综合,涉及下丘脑的功能、体温调节和水平衡 调节等知识的,是学生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16.研究人员培育了一种称为“裸鼠”的实验动物,这种鼠缺少胸腺,其免疫功能表现为( ) A.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增加 B.体内免疫功能维持正常 C.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 D.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胸腺为 T 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 T 淋巴细胞,而 T 淋巴细胞 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在细胞免疫中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 T 细胞,则无胸腺 裸鼠细胞免疫功能丧失.在体液免疫中识别和呈递抗原,而抗原也能直接呈递给 T 细胞, 则无胸腺裸鼠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解答】解:A、缺少胸腺,则不能产生 T 淋巴细胞,体内淋巴细胞的种类减少,A 错误; B、T 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则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功能下降,B 错 误; C、抗原能直接呈递给 B 细胞,则机体仍能产生浆细胞(效应 B 细胞),C 正确; D、机体还保留有少量的体液免疫能力,因此进入体内的细菌仍能被裂解,D 正确. 故选:CD. 【点评】本题借助裸鼠特点考查胸腺作用及免疫类型及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 力,属于中档题. 17.如图可用来表示下列哪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 ) A.1 表示细胞外液,2~4 表示血液、组织液、淋巴 B.1 表示原核生物,2~4 分别表示细菌、蓝藻、病毒 C.1 表示免疫系统,2~4 分别表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D.1 表示原核细胞的真核生物膜系统,2~4 分别表示细胞膜、所有的细胞器、细胞核膜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都由膜构成,这些膜 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系统.其中细胞器膜包括线粒体膜、叶 绿体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液泡膜和溶酶体膜. 2、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又称为细胞外液. 【解答】解:A、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A 错误. B、病毒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B 错误; C、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C 正确; D、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核膜、细胞器膜组成,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生物膜系统、内环境的组成及免疫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 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及组成;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各选 项. 18.根据如图判断,描述正确的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 较过程 b 和 c 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 CO2 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 b 或 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 a 表示血浆转化为组织液;b 表示组织液转化为血浆;c 表示组织 液转化为淋巴,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 【解答】解: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b 和 c 都很重要,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的 CO2 可以调节人体的呼吸作用,②错误;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③正确; ④过程 b 或 c 受阻可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收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各组成 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19.下列生理过程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 A.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D.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的考查,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 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化学反应都可以看做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 应. 【解答】解:A、抗体由浆细胞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进入内环境中与抗原结合,该过程 发生在内环境中,A 正确; B、葡萄糖酵解成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不发生在内环境中,B 错误; C、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发 生在组织液中的生理过程,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 正确; D、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该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D 正 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抗体抗原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细胞呼吸、 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发生的场所,对于抗体抗原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细胞呼吸、乳 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的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20.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基本相同,其原因是( ) A.使体内增加水分 B.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C.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D.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生理盐水的浓度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因此生理盐水与血浆是等渗溶液,人在静脉 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原因是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解答】解:注入人体内的生理盐水与血浆的渗透压大致相当,二者是等渗溶液,能够使血 液保持正常的渗透压,维持了细胞的生活环境稳定,否则,就会引起细胞失水而变形或破裂, 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c 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 c 传导到 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D.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 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 的. 【解答】解:A、b、c、d 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 c 点,b、d 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 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 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 c 传到 e 时需要经过突触, 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 正确; C、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C 正确; D、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 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 传递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 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22.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婴儿可以无意识 排尿,成人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婴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为:E→D→乙→B→A B.尿意不可能在图中的乙方框处产生 C.兴奋在 C 处的传递(导)速度快于 D 处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1、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 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 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2、分析题图可知,A 是感受器,B 是传入神经,乙是脊髓内的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D 是传出神经,E 是效应器. 【解答】解:A、婴儿排尿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属于低级中枢,位于方框乙内,其反射 弧为:A→B→乙→D→E,A 错误; B、产生尿意的神经中枢位于方框甲内,属于大脑高级中枢,B 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 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 C 处的传递(导)速度慢于 D 处,C 错 误; D、由甲高级中枢发出的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也可以引起乙的 抑制,D 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及基本方式,兴奋的产生以及传导,脑的高级 功能等知识点,内容比较综合,需要对基础知识综合掌握运用,难度适中.分析题图获取信 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 间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3.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 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断它的作用机制是( ) A.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 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 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2、由题意可知,该止痛药不损伤神经元结构,且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 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说明该药物可以使递质无法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 【解答】解:A、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A 错 误; B、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B 错误; C、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 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C 正确;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D 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审清题意,运用排除法 解题,考查了学生的审题能力、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24.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一、二所 示.此种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不能通过细胞膜,若与辣椒素同时注射才会发生如图二所示 效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 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a+通道,阻碍 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局部麻醉药和 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和作用机理一致,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 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 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 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答】解: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即膜外由正电位变为 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A 正确; B、由图 1 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 Cl﹣内流,抑制突 触后膜产生兴奋,B 正确; C、据图 2 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 Na+通道未打开,阻碍 Na+内流,抑制 突触后膜产生兴奋,C 正确; D、局部麻醉药和 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但是它们的作用机理不同,D 错 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兴奋在突触间传递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5.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中枢是神经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由题可知,要确定此人神 经中枢是否受损可检测反射是否能够完成. 【解答】解: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有关,如果有反应,此人 神经中枢可能未受损,A 正确;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无关.血细胞的数量只是反映血液 成分的变化,B 错误;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有关,C 正确;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有关,因此与神经中枢受损的检查 有关,D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的神经调节,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理解与神经调节有关的一些特 征,具体分析作答. 26.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 A、B、C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①可 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②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③使呼吸、心率加快, 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据此判断激素 A、B、C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肾上腺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 C.生长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 D.胰岛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 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 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据 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 (1)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2)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3)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各种激素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题 目虽然比较基础,但是考查的比较全面,而且难度不大. 27.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 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 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 机制.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简单,考查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只要考生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8.下列几种生物学现象: ①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②小狗听到主人叫“花花“时就奔向主人; ③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 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 A.过敏反应、反射、自身免疫病 B.细胞免疫、激素调节、过敏反应 C.体液免疫、反射、过敏反应 D.自身免疫、体液调节、免疫缺陷病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青少年 中常见的免疫异常. 【分析】1、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 CO2 等), 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除“非 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解答】解:①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 属于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免疫; ②小狗听到主人叫“花花”时就奔向主人,属于条件反射; ③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属 于过敏反应.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的几种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9.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mL 后,会出现的现象 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 和温度,其中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 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血浆 pH 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解答】解:A、输入的溶液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会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 组织液,A 正确;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不会分别增加 10mL,B 错误;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小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C 错误; D、输入的 Na+中大多数进入细胞外液,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实质、调节机制及生理 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下列有关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可产生渴觉 C.下丘脑通过神经和激素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 D.寒冷时,下丘脑接受刺激通过体液调节减少散热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相同平衡的中枢和水盐平 衡的中枢,同时下丘脑还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相关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引起促激 素的分泌,进而促进相关内分泌腺的分泌.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传递兴奋、作为某些神经 中枢和内分泌功能. 【解答】解:A、因为下丘脑具有感受刺激、传递兴奋、作为某些神经中枢和内分泌功能, 所以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A 正确;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产生渴觉,B 错误; C、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C 错误; D、寒冷时,下丘脑接受刺激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的相关生理功能,意在强化学生对下丘脑的作用的识记、理解 与运用. 二、非选择题:除特殊说明外每空 1 分,共 40 分. 31.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外界环境或生理状态时,体内 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人体并不会因此失去稳态.下面是人体 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②、③、m、n 分别代表人体内不同激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若人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图中的 下丘脑 . (2)当饮食中缺碘时,将导致图中[ ② ] 甲状腺激素 的合成受阻,进而引起激素① 和③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增加 ,这是一种 (负)反馈 调节. (3)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的内脏神经兴奋增 强,其末梢突触小体内 突触小泡 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导致 m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 肝糖原 分解,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的 需要.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位于 下丘脑 的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增加 抗利尿激素 的释放,进而引起 肾小管、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以 保持体内水平衡. (5)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仅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 只有靶细胞上 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 激素,m 表示肾上腺激素,n 表示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 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 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 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 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最可能受损的是下丘脑. (2)当体内缺乏碘元素时,②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受阻,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 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 过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3)在剧烈运动状态下,体内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其中支配肾上腺的内脏神经兴奋增 强,其末梢内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 m 肾上 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肝糖原分解,引起血糖浓度的升高,以满足运动时能量的需 要. (4)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时,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 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进而引起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以保持体内水平 衡. (5)激素分泌后是弥散在内环境中的,但仅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只有靶细胞上才 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2)[②]甲状腺激素 增加 (负)反馈 (3)突触小泡 肝糖原 (4)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5)只有靶细胞上才有能够与激素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 32.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 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抗破伤风抗体.请回答下 列列问题. (1)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为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是第 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叫做 非特异性 免疫. (2)破伤风杆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它产生的破伤风外毒素.当破伤风杆菌初次入侵时,进 入机体内的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使之丧失毒性,这是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 中的 体液 免疫,参与该过程的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 细胞、 B 细胞和浆细胞 等. (3)甲注射的破伤风类毒素是破伤风外毒素经甲醛作用后脱毒形成的,从免疫学上说类毒 素属于 抗原 . (4)乙病人由于体内没有 记忆 细胞发挥二次免疫作用,只能注射破伤风抗体,直接与 外毒素结合,使之丧失毒性.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 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 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再由 T 细 胞呈递给 B 细胞;(2)反应阶段: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 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 免疫效应. 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 B 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解答】解:(1)人体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表皮和粘膜分泌到体表的分泌物,体 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针对所有的抗原. (2)外毒素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进而使之丧失毒性,外毒素引起的是体液免疫.吞 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给 T 细胞,T 细胞同时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使 B 细胞增殖分 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团,最后经 吞噬细胞处理清除. (3)类毒素作为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 (4)二次免疫反应是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分泌 更多抗体,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故答案为: (1)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非特异性 (2)体液 B 细胞和浆细胞 (3)抗原 (4)记忆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准确判断各叙说 所属疾病的类型. 33.如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 为置于神经细胞 B 和神经细胞 D 膜外的微型电 流计 F 的两个微型电极,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一中 a 处受刺激后,由于 钠离子内流 ,导致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是 正 (填 “正”“负”或“零”)电位. (2)若从图一中 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 b 处,效应器 能 (填“能”或“不能”)产生反 应,它 不属于 (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3)如果在电极 a 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 a、b 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 b→a , 在细胞 A 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电流计的指针能发生两次方向 相反 (填“相同”或“相 反”)的偏转. (4)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是 突触 ,其放大图即为图二.研究发 现,某患者突触小体内的线粒体大量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减少 , 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效率 降低 ,病人表现出记忆障碍. (5)乙酰胆碱与位于图二[ ④ ] 突触后膜 上的相应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乙酰胆碱 酯酶催化分解.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分析题图 1,神经细胞 B 是传入神经元,神经细胞 C 是中间神经元,神经细胞 D 是传出神经元,在该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皮肤细胞 A→神经细胞 B→神经细胞 C→ 神经细胞 D→细胞 E;图 2 是突触的结构,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③是神经递质, ④是突触后膜,⑤是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未兴奋时,膜电位我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 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在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存在电位差,形成 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 位,在膜内电流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解答】解:(1)a 处受刺激后产生兴奋,是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细胞膜内表面的电位由 负电位变成正电位. (2)从图一中 a 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 b 处,效应器能反应,但该反应不是通过反射弧完 成,不属于反射弧. (3)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在电极 a 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此时 a 是负电位、b 是正 电位,两点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 b→a;在细胞 A 处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兴奋传至 a, 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传递到 b 时,电流表指针又发生一次反方向偏转. (4)由于在突触处兴奋传导是单向的,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上的传导 的单向性是由突触决定的;神经递质释放属于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患者突触小体内的 线粒体大量损伤,引起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效率降低. (5)乙酰胆碱通过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图 2 中④ 是突触后膜. 故答案为: (1)钠离子内流 正 (2)能 不属于 (3)b→a 相反 (4)突触 减少 降低 (5)④突触后膜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 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4.如图示哺乳动物(或人体)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图中腺体代表甲状腺,①至⑤表示 五个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首先加强的是过程 ① (填序号),过程③分泌的激素使 组织细胞代谢 增强 ,增加产热.同时皮肤血管 收缩 ,以减少机体散热,维持体温恒 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过程 ④⑤ 加强(填序号),这 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 反馈调节 . (4)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是因为缺碘会造成 甲状腺激 素 分泌不足,导致过程 ①② (填序号)加强所致. (5)垂体还能分泌与甲状腺激素有协同作用的 生长 激素,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此图是神经调节控制激素调节的生理过程,下丘脑释放出促甲 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再通过体液 调节,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发挥它的生理功能.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 反过来抑制垂体和下丘脑,这样它们相应的激素分泌量降低.图中①②时促进作用,④⑤ 时抑制作用. 2、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 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 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 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图中腺体是甲状腺,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①分泌的激素名称是促甲状腺 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2)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冷觉感受器兴奋,以神经冲动形式传递给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经过分析和综合后,又以神经冲动形式通过传出神经传递给效应器,增加产热量、减少 散热量,即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骨骼肌紧张性增强、 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3)当过程③分泌的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一定值后,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即 过程④⑤加强,这种调节作用在生理学上叫做反馈调节. (4)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人体长期缺碘将会导致甲状腺增生(俗称大脖子病),这 是因为缺碘会造成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不断增加,即过 程①②加强. (5)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多种促激素,其中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与甲 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①增强 收缩 (3)④⑤反馈调节 (4)甲状腺激素 ①② (5)生长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 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