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生物试题 解析版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探究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艾弗里对D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B. 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C. 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是其提出假说的基础 D. 萨顿借助假说-演绎法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经实验证明是科学的 ‎【答案】B ‎【解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首先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然后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该实验没有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错误;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属于假说一演绎法的实验验证,而不是提出假说的基础,C错误;萨顿借助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不一定是科学的,还需要经过实验验证,D错误。‎ ‎2.关于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种群中有4种不同的交配类型 B. 具有等位基因的植株自交后代的表现型之比,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C. 自交是鉴别和保留纯合抗锈病(显性)小麦最简单的方法 D. 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和产生配子的数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以A、a为例,种群中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即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2、鉴别方法:‎ ‎(1)鉴别一只动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 ‎(2)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 ‎(3)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性和隐性,可用杂交法和自交法(只能用于植物);‎ ‎(4)提高优良品种的纯度,常用自交法;‎ ‎(5)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采用测交法.‎ ‎3、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解:A、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种群中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B错误;‎ C、鉴别和保留纯种抗锈病(显性)小麦的方法有自交法和测交法,其自交法是最简易的方法,C正确;‎ 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和产生配子的种类,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故选:C.‎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3.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传粉植物,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在一块农田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A和a分别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且A对a为完全显性),假定每株玉米结的子粒数目相同,收获的玉米种下去,具有A表现型和a表现型的玉米比例应接近 A. 1:4 B. 5:11 C. 1:2 D. 7:9‎ ‎【答案】D ‎【解析】根据农田间行种植等数量基因型为Aa和aa的玉米可知:产生的配子中:A占1/4,a占3/4。由于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受粉植物,可以接受本植株的花粉,也能接受其他植株的花粉,说明它们之间能进行自由传粉,又AA、Aa表现型相同,所以玉米结的子粒中,AA占1/4×1/4=1/16,Aa占2×1/4×3/4=6/16,aa为3/4×3/4=9/16。因此,收获的玉米种下去,具有A表现型和a表现型的玉米比例应接近(1/16+6/16):9/16=7:9。‎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4.豌豆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灰种皮(A)对白种皮(a)为显性,现有YYAA与yyaa 杂交得到的Fl,F1自交得F2,F2植株所结种子的子叶、种皮颜色分离比分别为是 A. 3:1 5:1 B. 5:1 3:1 C. 3:1 5:3 D. 5:3 3:1‎ ‎【答案】D ‎【解析】F2植株所结种子子叶颜色的分离比表现出的是F3的分离比,因此YY×yy得Yy(F1),Yy自交后代(F2)为YY:Yy:yy=1:2:1,F2自交后代(F3)中yy=1/4+1/2×1/4=3/8,因此Y_=5/8,即黄:绿=5:3。根据题意可知,F2植株所结种子种皮颜色的分离比表现出的是F2的分离比,因此AA×aa得Aa(F1),Aa自交后代(F2)分离比为A_:aa=3:1,因此F2植株所结种皮颜色分离比为3:1,故选D。‎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与种子子叶、种皮的性状及自交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确定种皮表现出的是亲本的性状,而子叶是子代的性状。‎ ‎5.旱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作用相等且具叠加性。己知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花长为24mm的同种基因型个体相互授粉,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其中与亲本具有同等花长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A. 1/16 B. 1/8 C. 5/16 D. 3/8‎ ‎【答案】D ‎【解析】已知早金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花的长度,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假设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为A和a、B和b、C和c。又因为每个显性基因控制花长为5mm,每个隐性基因控制花长为2mm,则隐性纯合子aabbcc的高度为12mm,显性纯合在AABBCC的高度为30mm,则每增加一个显性基因,高度增加3mm。所以花长为24mm的个体中应该有(24-12)÷3=4个显性基因,且后代有性状分离,不可能是纯合子,所以基因型可能是AaBbCC、AaBBCc、AABbCc,以AaBbCC为例,其自交后代含有4个显性基因的比例为1/4×1/4×1+1/4×1/4×1+1/2×1/2×1=6/16=3/8,故选D。‎ ‎6.与家兔毛型有关的基因中,有两对基因(A、a与B、b)只要其中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就能出现力克斯毛型,否则为普通毛型.若只考虑上述两对基因对毛型的影响,用已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家兔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彼此交配获得F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F2出现不同表现型的主要原因是F1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的现象 B. 若上述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与亲本毛型相同的个体占7/16‎ C. 若F2力克斯毛型兔有4种基因型,则上述与毛型相关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 D. 若要从F2力克斯毛型兔中筛选出双隐性纯合子,可采用分别与亲本杂交的方法 ‎【答案】C ‎【解析】‎ 子二代中不同表现型出现的原因是减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引起的,A正确.子二代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是aaB_、A_bb、aabb,三者比例共占3/16+3/16+1/16=/16,B正确.子一代为AaBb,若子二代中含有9种基因型,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若要从F2力克斯毛型兔中筛选出双隐性纯合子,可采用分别与亲本杂交的方法,如果都是力克斯毛型兔,则为双隐性纯合子,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1)基因原理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2)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 ‎7.果蝇的某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G、g控制,且对于这对性状的表现型而言,G对g完全显性。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死。用一对表现型不同的果蝇进行交配,得到的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且雌蝇有两种表现型。据此可推测:雌蝇中 A.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B.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C.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D. 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G基因纯合时致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子一代果蝇中雌:雄=2:1”可知,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G、g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题意“子一代雌蝇有两种表现型且双亲的表现型不同”可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XGXg和XgY;再结合题意“受精卵中不存在G、g中的某个特定基因时会致使”,可进一步推测:雌蝇中G基因纯合时致死。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基因的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8.某蛾类为ZW型性别决定,体细胞中仅具有一对常染色体(C1和C2),某基因只位于该蛾类的W染色体上,其突变表型为显性,此种个体会产生具生殖能力且能发出荧光的子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某雌性蛾类产生的染色体组合为C1Z的配子的概率为1/4‎ B. 该蛾类种群中能发荧光的都是雌蛾,雄蛾不能发荧光 C. 能发荧光的雌蛾与不能发荧光的雄蛾交配,子代中能发出荧光的蛾类占1/4‎ D. 能发荧光的雌蛾与不能发荧光的雄蛾交配,后代中雌:雄=1:1‎ ‎【答案】C ‎【解析】该蛾类的原始生殖细胞染色体组成为C1C2ZW,产生C1Z的配子概率为1/4,A正确;根据题意,雌蛾为ZW,雄蛾为ZZ,W染色体上有发出荧光的基因,因此能发荧光的都是雌蛾,雄蛾不能发荧光,B正确;能发荧光的雌蛾与不能发荧光的雄蛾交配,子代为ZZ:ZW=1:1,所以能发出荧光的是ZW,占1/2,C错误;能发荧光的雌蛾与不能发荧光的雄蛾交配,子代为ZZ:ZW=1:1,因此后代中雌:雄=1:1,D正确。‎ ‎9.下列对四分体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一个四分体有两个着丝点 B.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 C. 一个四分体有4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D. 人体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3个四分体 ‎【答案】C ‎【解析】‎ 联会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形成,所以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所以一个四分体有两条染色体,有两个着丝点,A正确;B.由于同源染色体联会在一起,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B正确;C.一个四分体有两条复制后的染色体,所以含有4条DNA,含8条脱氧核苷酸长链,C错误;D人体细胞含染色体23对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3个四分体,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首先知道联会与四分体的概念 联会是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形成,所以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联会后的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发生交换片段,即交叉互换。通过交叉互换可实现基因重组,产生多种配子,产生可遗传变导。‎ 另外需要注意 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不一定相同。如人的X和Y染色体,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得多,但减Ⅰ过程中能联会,仍称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不进行联会,不存在四分体。‎ ‎10.C1、C2、C3、C4是某动物的4个细胞,其染色体数分别是N、2N、2N、4N,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1、C2可能是C4的子细胞 B. C2、C3核DNA分子数不一定相同 C. C1、C2、C3、C4可能存在于一个器官中 D. C1、C3、C4的核DNA分子比例可以是1:2:2‎ ‎【答案】A ‎【解析】C1、C2、C3、C4染色体数分别是N、2N、2N、4N,可推断出:C1染色体数是N,为减数分裂的子细胞,其DNA为N。C4染色体数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DNA为4N。C2、C3染色体数都为2N,它们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为N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细胞或配子,C4的子细胞不可能是C1,A错误;C2、C3染色体数都为2N,它们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细胞,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它们的DNA可能为2N或4N,因此C2、C3核DNA分子数不一定相同,B正确;在动物的睾丸或卵巢中可同时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因此C1、C2、C3、C4可能存在于一个器官中,C正确;C2、C3的DNA可能为2N或4N,C4染色体数4N,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DNA为4N,C2、C3、C4核DNA分子比值可以是1:2:2,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准确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 ‎11.某二倍体动物的某细胞内含有10条染色体、10个DNA分子,且细胞膜开始缢缩,则该细胞( )‎ A. 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B. 正在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C. 将形成配子 D. 正在发生DNA复制 ‎【答案】C ‎【解析】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应为4n,与“14条染色体、14个DNA分子”不符,故A错误;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故B错误;由于细胞内含14条染色体、14个DNA分子,说明细胞着丝点已分裂,并且分裂的细胞中只有7条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C正确;DNA复制发生在间期,并且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名师点睛】题中给出“某二倍体动物”,说明该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含有同源染色体;题中“细胞内含14条染色体、14个DNA分子”,表明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DNA分子,说明此时着丝点已分裂,细胞中不存在染色单体;题中“细胞膜开始缢缩”,表明细胞处于细胞分裂后期.则该时期可能为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分裂结果细胞中只有7条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只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12.下图为人体细胞正常分裂时有关物质和结构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若曲线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23‎ B.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46‎ C. 若曲线表示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1‎ D. 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过程,则n等于2‎ ‎【答案】A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核DNA是体细胞的两倍,即92,因此n等于46,A错误;若曲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则n等于46,即染色体在末期结束时减半,数目恢复46条,B正确;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在减二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上的DNA数由2变为1,因此n等于1,C正确;若曲线表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部分曲线,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则n等于1,D正确。‎ ‎13.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会增加产生配子的种类。若某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的精子,请推测这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 A.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 无法判断 D. 位于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了4个基因型分别为AB、aB、Ab、ab的精子,成对的等位基因A与a,B与b分离,不成对的基因A、a与B、b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如果没有交叉互换,说明这两对等位基因应该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如果考虑交叉互换,他们也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答案为D。‎ ‎【考点定位】自由组合定律 ‎【名师点睛】易错分析 并非所有的非等位基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图(1)能发生自由组合的图示为A,原因是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不能发生自由组合的图示为B,原因是非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 ‎14.右图为某动物个体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示意图,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A位于l号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与该细胞活动关系最密切的激素是雄激素 B. 1上a的出现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也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 C. 该细胞减数分裂后可能产生3种或4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 D. 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分别是1和2,3和4‎ ‎【答案】D ‎【解析】‎ ‎15.精子内的顶体由溶酶体特化而来。精卵识别后,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溶酶体酶使卵子外层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顶体内储存的溶酶体酶是在精子的溶酶体中合成的 B. 精子游向卵子所需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C. 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 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都是蛋白质,蛋白质都是在细胞内的细胞质中核糖体上完成初始合成,最后才转移到溶酶体内,A错误;精子游动所需的能量(ATP)来自于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进行细胞呼吸产生,B正确;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融合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C错误;受精卵中的细胞核内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另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几乎全来自于母方,D错误。‎ 考点:受精作用过程 ‎【名师点睛】受精作用的过程 ‎(1)受精前的准备阶段 ‎①精子获能:精子必须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中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的生理现象。‎ ‎②卵子的准备:在输卵管中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才具备与精子受精的能力。‎ ‎(2)受精阶段 第一步:精子穿越放射冠和透明带。顶体反应使顶体内的酶释放出来并溶解放射冠内的卵丘细胞之间的物质;透明带反应是防止多精入卵受精的第一道屏障。‎ 第二步:精子进入卵黄膜。卵黄膜封闭作用是防止多精入卵受精的第二道屏障。‎ 第三步:原核形成。雄原核和雌原核形成。‎ 第四步:配子结合。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受精卵)。‎ ‎16.关于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核中发生的转录过程有RNA聚合酶的参与 B. 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可发生DNA的复制 C.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核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D. 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可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答案】C ‎【解析】转录是以DNA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A正确;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DNA,可以发生DNA分子的复制过程,B正确;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不是核糖,C错误;DNA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能被吡罗红染成红色,因此可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D正确。‎ ‎【考点定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7.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几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 A. 2次 B. 3次 C. 4次 D. 5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G-C的替换,第一次复制T-A分离,A与5-BrU配对,第二次复制A-5BrU分离,5BrU与C配对,第三次复制5BrU-C 分离,C与G配对,共经过三次复制。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8.将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呈环状,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放在含有32P-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检测到图Ⅰ、Ⅱ两种类型的DNA(虚线表示含有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下列有关该实验的结果预测与分析,正确的是 A. 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有Ⅰ、Ⅱ两种类型,比例为1:3‎ B. DNA复制后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时,其上的基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C. 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a)/2个 D. 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1—2)个 ‎【答案】D ‎【解析】DNA第一次分复制时,DNA分子全是I类型,DNA第二次复制产生的子代DNA共4个,有I、Ⅱ两种类型,各2个,比例为1:1,A错误;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能进行减数分裂,细胞内的基因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拟核DNA中共含有m个碱基,其中有a个胸腺嘧啶,则A=T=a,G=C=(m-2a)/2,复制n次,共形成了2n个DNA分子,因此复制n次需要胞嘧啶的数目是(2n-1)(m-2a)/2,C错误;DNA分子是双链结构,一个不含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拟核DNA共2条链,所以复制n次形成的放射性脱氧核苷酸单链为2n+l-2,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掌握DNA分子复制的半保留复制的特点,从而分析出图中I和Ⅱ两种类型的DNA分子数目。‎ ‎19.洋葱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转入不含3‎ 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再培养一代,如下图所示,则经过两代培养后获得的子细胞内DNA分子的标记情况不可能为(只考虑其中一对染色体上的DNA分子)‎ A. B. C. D.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图形可知,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使得第一次分裂后的DNA一条链有放射性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放射性标记;洋葱根尖细胞第二次分裂时培养液中不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复制后得到的DNA分子中,一半的DNA两条链均不含放射性,一半的DNA只有一条链有放射性;在后期着丝点分裂后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两极,使得子细胞内DNA的标记情况会出现A、C、D项的结果。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增加 B. 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C. 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D. 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63种氨基酸参与 ‎【答案】C ‎【解析】M基因突变后,由于mRNA中A碱基的增加,因而参与基因复制的嘧啶核苷酸数量增加,但由于嘌呤和嘧啶配对,均为50%,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A错误;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错误;由于插入了3个碱基,如果插在两个氨基酸之间,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多了1个氨基酸;如果插在一个氨基酸对应的碱基内,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不同,C正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约有20种,因此在突变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最多需要20种氨基酸参与,D错误。‎ ‎21.科学研究表明,小分子RNA可以干扰细胞中某些基因的表达过程,从而导致基因“沉默”,下面为小分子RNA干扰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分子中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可成为组成小分子 RNA的基本单位 B. 小分子RNA能使基因“沉默”的原因是影响了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 C. 图中③过程中碱基配对原则是A—T、C一G、T一A、G—C D. 正常表达基因从DNA→RNA有碱基的互补配对,从RNA→蛋白质没有碱基的互补配对 ‎【答案】A ‎【解析】ATP分子中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小分子RNA的基本单位,A正确;小分子RNA能使基团“沉默”的原因是影响了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B错误;图中③过程中碱基配对原则是A-U、C-G、U-A、G-C,C错误;正常表达基因从DNA→RNA有碱基的互补配对,从RNA→蛋白质也有碱基的互补配对,D错误。‎ ‎22.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由一个着丝粒相连的两条染色单体所携带的基因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A. 复制出现差错 B. 发生过交叉互换 C. 联会发生紊乱 D. 发生了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两条染色单体是经过复制而来的,上面的基因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如果不同可能是出现了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而根尖分生区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交叉互换,故选A。‎ ‎【考点定位】变异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姐妹染色单体是复制而来,应完全相同。‎ ‎23.除草剂的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B. 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C. 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D. 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敏感基因可以突变成为抗性基因,抗性基因也可以突变为敏感基因,A错误;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则该抗性基因也可能编码肽链,B错误;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突变体若为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则缺失片段中含有敏感基因,说明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C 正确;突变体若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即该部位的基因已经缺失,则再经诱变也不可恢复为敏感型,D错误。‎ ‎24.下列图示过程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A. ① B. ①② C. ②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图①个体中含有2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而发生了基因重组,①正确;图②是雌雄配子结合的基因组成方式,是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内基因的组合而不是基因重组,②错误;图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没有发生基因重组,③错误;图④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杂种子的自交,表示等位基因的分离,没有发生基因重组,④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明确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交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25.下图显示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及其患病儿子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不考虑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任何情况),造成儿子异常的根本原因是 A. 父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B. 母亲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 C. 母亲染色体发生缺失 D. 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 ‎【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看出:父亲的染色体正常(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致),母亲的染色体异常。若把图示亲本细胞中的染色体按从左到右编号为1、2、3、4,其中1与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与4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与父亲正常的染色体比较,可看出母亲细胞中的2号染色体的一段移接到了3号染色体上,这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由此可推断造成儿子异常的根本原因的母亲染色体发生易位;答案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变异知识。‎ ‎26.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杂交产生的 F1 减数分裂能正常进行 B. 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 甲、乙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 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与图甲相比,图乙染色体1发生了倒位,没有完全一致的等位基因,所以F1子代无法正常减数分裂,AC错误;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互换的是等位基因,甲经过交叉互换不能形成乙,B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为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考点:染色体变异 ‎27.如图表示某植物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下列各项中可以表示该植物基因型的是( )‎ A. ABCd B. Aaaa C. AaBbCcDd D. AaaBbb ‎【答案】B ‎【解析】图中有4个染色体组,ABCd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Aaaa四个染色体组,B正确。AaBbCcDd两个染色体组,C错误。AaaBbb三个染色体组,D错误。‎ ‎【名师点睛】‎ 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根据染色体形态判定:细胞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A中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有1条,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B中彼此相同的染色体(比如点状的)有3条,故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C中有1个染色体组,图D中有2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判定: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包括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图甲所示基因型为ABC,所以有1个染色体组;图乙所示基因型为AAa,A(a)基因有3个,即含有3个染色体组;同理,图丙中有2个染色体组,图丁中有3个染色体组。‎ 注意 判定染色体组的数目时只需参考其中任意一对等位基因的数量即可。‎ ‎28.水仙素处理二倍体植物的愈伤组织,从获得的再生植株中筛选四倍体植株,预实验结果如右表,正式实验时秋水仙素浓度设计最合理的是 ( )‎ 秋水仙素浓度(g/L) ‎ 再生植株(棵) ‎ 四倍体植株(棵) ‎ ‎0 ‎ ‎48 ‎ ‎0 ‎ ‎2 ‎ ‎44 ‎ ‎4 ‎ ‎4 ‎ ‎37 ‎ ‎8 ‎ ‎6 ‎ ‎28 ‎ ‎11 ‎ ‎8 ‎ ‎18 ‎ ‎5 ‎ ‎10 ‎ ‎9 ‎ ‎2 ‎ A. 0、2、3、4、5、6 B. 0、4、5、6、7、8 ‎ C. 0、6、7、8、9、10 D. 0、3、6、9、12、15‎ ‎【答案】B ‎【解析】预实验的目的是探索实验的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当秋水仙素的浓度为6 g/L时,效果最好,当秋水仙素的浓度为4 g/L和8 g/L时效果次之,故在正式实验时秋水仙素浓度应设计在4 g/L~8 g/L,B项正确。‎ ‎【考点定位】多倍体育种。‎ ‎29.人类AB0血型由9号染色体上的3个复等位基因(IA,IB和i)决定,血型的基因型组成见下表。若一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和一0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的女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血型 A B AB ‎0‎ 基因型 IAIA,IAi IBIB,IBi IAIB ii A. 他们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 B. 他们生的女儿色觉应该全部正常 C. 他们A型血色盲儿子和一名A型血色觉正常女性婚配,不可能生0型血色盲女儿 D. 他们B型血色盲女儿和一名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婚配,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ABO血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色盲基因用h表示,正常基因用H表示,AB型血红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是IAIBXhY,O型血红绿色盲携带者的女性的基因型是iiXHXh,二者婚配后代的基因型是IAiXHXh、IAiXhXh、IAiXHY、IAiXhY、IBiXHXh、IBiXhXh、IBiXHY、IBiXhY,比例是1:1:1:1:1:1:1:1。二者婚配生A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IAiXhY=1/8,A错误;单独分析色盲,男性的基因型是,XhY,女性的基因型是XHXh,后代女儿的基因型是XHXh:XhXh,=1:1,女儿色觉正常的概率是50%,B错误;由分析可知,A型血色盲儿子的基因型是IAiXhY,A型血色盲正常女性的基因型可能是IAiXHXh、IAIAXHXh、IAiXHXH、IAIAXHXH,因此后代可能会出现O型血色盲女儿,C正确;B型血色盲女儿的基因型是IBiXhXh,AB型血色觉正常男性的基因型是IAIBXHY,二者婚配,后代生B型血色盲男孩的概率为IBIBXhY+IBiXhY=1/4,D正确。‎ ‎30.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遗传家系图如下,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 C. 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 ‎【答案】D ‎【解析】Ⅱ3与Ⅱ4正常而儿子Ⅲ7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甲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Ⅱ1和Ⅱ2个体不患乙病,而Ⅲ1患乙病,所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Ⅲ1患乙病,而父亲不患乙病,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Ⅱ1正常,Ⅲ1患乙病,Ⅲ3患甲病,所以Ⅱ1的基因型为BbXAXa;Ⅲ5正常,Ⅱ4患乙病,Ⅲ7患甲病,所以Ⅲ5的基因型为BbXAXA或BbXAXa.因此,Ⅱ1与Ⅲ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Ⅱ3与Ⅱ4的基因型分别是BbXAXa和bbXaY,所以Ⅱ3与Ⅱ4的后代中理论上共有2×4=8种基因型和2×4=8种表现型,C错误;由于Ⅲ7患甲病,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基因型为XaXaY,其父亲为XAY,所以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母亲,D正确。‎ ‎【考点定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二、综合题 ‎31.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遗传学实验的常用材料。玉米非糯性基因(R)对糯性基因(r)显性,位于玉米的6号染色体上;籽粒紫色(P)对籽粒黄色(p)显性。玉米非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籽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请利用非糯性紫色籽粒、糯性紫色籽粒、非糯性黄色籽粒三个纯种品系完成下列实验。‎ ‎(1)荇要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可选择________纯种品系杂交,将母本植株上的籽粒播种后获得F1代植株,F1代植株的花成熟后,_____________,预期______________=1:1。‎ ‎(2)若要判断等位基因P和p是否也在玉米的6号染色体上,可选择_____________纯种品系杂交;将母本植株上的籽粒播种后获得F1代植株,F1代植株_______前,将植株雌花序套袋;F1代植株雌花序全部成熟后,人工授粉同一植株成熟的花粉,套袋。统计F2代的性状,若____________,则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 ‎【答案】 非糯性紫色籽粒(或非糯性黄色籽粒)和糯性紫色籽粒 取花粉用碘液染色 蓝色花粉:棕色花粉 非糯性黄色籽粒和糯性紫色籽粒 花成熟 非糯性紫色籽粒:非糯性黄色籽粒:糯性紫色籽粒:糯性黄色籽粒=9:3:3:1‎ ‎【解析】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如果非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1)要验证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只用关注一对相对性状即可。需要先获得杂种植物,可选择纯种品系非糯性紫色籽粒(或非糯性黄色籽粒)和糯性紫色籽粒杂交,可获得F1代植物基因型为Rr, F1代植株的花成熟后,取花粉用碘液染色,预期蓝色花粉:棕色花粉=1:1;‎ ‎(2)若要判断等位基因P和p是否也在玉米的6号染色体上,可以通过验证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来判断。需要先获得双杂合植物,可选择纯种品系非糯性黄色籽粒和糯性紫色籽粒杂交得到基因型为RrPp的植物,然后让其自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将母本植株上的籽粒播种后获得F1代植株,F1代植株花成熟前,将植株雌花序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F1代植株雌花序全部成熟后,人工授粉同一植株成熟的花粉,套袋。统计F2代的性状,若非糯性紫色籽粒:非糯性黄色籽粒:糯性紫色籽粒:糯性黄色籽粒=9:3:3:1则控制籽粒颜色的基因不在6号染色体上。‎ ‎32.在氮源为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4N-DNA(对照);在氮源为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均为15N-DNA(亲代)。将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1)若将子一代(Ⅰ)细菌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将所得到细菌的DNA用同样方法分离,请参照甲图,将DNA分子可能出现在试管中的位置在乙图中标出。‎ ‎(2)若将15N-DNA(亲代)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则所产生的子代DNA中含14N与只含15N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某卵原细胞(2N=4)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仅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15N标记,该卵原细胞14N的环境中进行减数分裂,那么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单体有__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体有____________条。其产生含有15N标记的卵细胞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 8:0 4 0 或 2 或 4 3/4‎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中为全中,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Ⅱ中一半为轻,一半为中,说明复制两次后一半DNA都是14N,另一半DNA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 ‎(1)据图分析,14N、15N-DNA分子在含15N的培养基上繁殖一代,由于半保留复制,产生的两条子代DNA分别为全15N-DNA分子和14N、15N-DNA分子(混合型DNA分子),将该DNA做离心处理,产生的DNA沉淀应该分别位于试管的下部和中部。 ‎ ‎(2)若将15N-DNA(亲代)的大肠杆菌在14N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共得到8个 DNA分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其中2个DNA分子含有15N和14N,6个DNA分子仅含有14N,因此所产生的子代DNA中含14N与只含15N的比例为8:0.‎ ‎(3)某卵原细胞(2N=4)中每对同源染色体仅有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两条链均被15N标记,该卵原细胞在14N的环境中进行减数分裂,该过程中DNA只复制了一次,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中有2条染色体共4条染色单体被15N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主要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且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的过程是随机的,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所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中所含有的被15N标记的染色体数是0或1或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1条染色体形成2条子染色体,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15N标记的染色体有0或2或4条,其产生含有15N标记的卵细胞的概率为3/4。‎ ‎33.苯丙酮尿症(PKU)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表示)。在某地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人是该病患者。图1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限制酶MspⅠ的切割,产生不同的片段(kb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相关探针杂交,结果如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概率、倍数用分数表示):‎ ‎(1)据图3所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胎儿Ⅲ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Ⅲ1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_________。‎ ‎(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分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_____________倍。‎ ‎(4)己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仅患红绿色盲的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_。‎ ‎【答案】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Aa 201/202 101/3 1/1212‎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为患病女孩,而其父母正常,说明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探针杂交结果,Ⅱ1、Ⅱ2、Ⅱ3、Ⅲ1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Aa。‎ ‎(1)据图3所示可知,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的。‎ ‎(2)由于Ⅱ1为患病,且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其基因型为aa,依据探针杂交结果可知,胎儿Ⅲ1的基因型是Aa。由于正常人群中每10000人有1人是该患者,即aa的基因型频率为1/10000,由此可推知a的基因频率为1/100,则A的基因频率为99/100,AA的基因型频率=99/100×‎ ‎99/100,Aa的基因型频率=2×1/100×99/100,所以人群中一名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Aa/(AA+Aa)=2/101,Ⅲ1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 所以生一个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101×1/4=1/202,因此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1-1/202=201/202。‎ ‎(3)(3)若Ⅱ2和Ⅱ3生的第2个孩子表型正常,其基因型为AA或Aa,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2/3×2/101×1/4;又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概率是2/101×2/101×1/4。因此,前者是后者的2/3×2/101×1/4÷2/101×2/101×1/4=140÷3=101/3倍.‎ ‎(4)根据Ⅱ2和Ⅱ3色觉正常,Ⅲ1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AaXbY,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和AaXBXb。若Ⅱ2和Ⅱ3再生一正常女孩,其基因型是2/3Aa、1/2XBXb。长大后与仅患红绿色盲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患者的概率为2/3×2/101×1/4×1/2×1/2=1/1212.‎ ‎34.若某研究小组用普通绵羊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了转基因绵羊甲和乙各1头,具体见下表。‎ 绵羊 性别 转入的基因 基因整合位置 表现型 普通绵羊 ‎♀、♂‎ ‎—‎ ‎—‎ 白色粗毛 绵羊甲 ‎♂‎ ‎1个A+‎ ‎1号常染色体 黑色粗毛 绵羊乙 ‎♂‎ ‎1个B+‎ ‎5号常染色体 白色细毛 注:普通绵羊不含A+、B+基因,基因型用A-A-B-B-表示。‎ ‎(1)A+基因转录时,在_____________的催化下,将游离核苷酸聚合成RNA分子。翻译时,核糖体移动到mRMA的_____________,多肽合成结束。‎ ‎(2)为选育黑色细毛的绵羊,先以绵羊甲、绵羊乙和普通绵羊为亲本杂交获得F1,再选择F1中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的绵羊杂交获得F2。‎ ‎(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黑色细毛绵羊,从F2中选出合适的1对个体杂交得到F3,再从F3中选出2头黑色细毛绵羊(丙、丁)并分析A+和B+基因的表达产物,结果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基因对A+和B+基因表达产物量的影响,推测绵羊丙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理论上绵羊丁在匕中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_。‎ ‎【答案】 NA聚合酶 终止密码子 黑色粗毛和白色细毛 A+A+B+B- 1/16‎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控制的是黑色性状,可知B+控制的是细毛性状。绵羊甲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乙的基因型为A-A-B+B-,普通绵羊的基因型为 A-A-B-B-,为了得到基因型为A+_B+_的黑色细毛绵羊,因为绵羊甲和乙都是雄性,所以应选择绵羊甲或绵羊乙与普通绵羊杂交。由于A、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转录时是在RNA聚合酶催化下将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成单链RNA分子,翻译结束是在核糖体移动到终止密码子的位置。 (2)根据表格信息可知A+控制的是黑色性状,可知B+控制的是细毛性状。绵羊甲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乙的基因型为A-A-B+B-,普通绵羊的基因型为A-A-B-B-,为了得到基因型为A+_B+_的黑色细毛绵羊,因为绵羊甲和乙都是雄性,所以应选择绵羊甲或绵羊乙与普通绵羊杂交,再选择出F1中的黑色粗毛绵羊(A+A-B-B-)和白色细毛绵羊(A-A-B+B-)杂交获得基因型为A+A-B+B-的黑色细毛绵羊。 (3)绵羊甲和绵羊乙都是分别只有一个A+或B+基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基因的表达量和A+或B+基因的数量有关,所以绵羊丙的基因型为A+A+B+B-),绵羊丁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理论上绵羊丁在F3中所占的比例是1/4×1/4=1/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