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解析版)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解析版)‎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不属于孟德尔研究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  )‎ A.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B.采取工人杂交的实验方法 C.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D.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 ‎2.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测交、测交、自交、杂交 ‎3.假如水稻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纯合抗稻瘟病高杆品种(易倒伏)杂交,后代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4.有关下列两个细胞分裂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①、②中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 C.①能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②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5.如图是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分裂时3和4不分离,则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 B.若在复制时没有发生任何差错,也无交叉互换,则该细胞能产生4种类型的精细胞 C.若染色体1和2发生部分片段的交换,则减数分裂无法正常进行 D.如果染色体1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则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全出现异常 ‎6.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有关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一定都会表达 D.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7.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②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 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8.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子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为(  )‎ A.子代全是雄株,其中是宽叶,是狭叶 B.子代全是雌株,其中是宽叶,是狭叶 C.子代雌雄植株各占一半,全为宽叶 D.子代为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且比例相等 ‎9.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B.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C.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也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 ‎10.如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B.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C.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可能含有放射性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1.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邻的碱基被相邻的两个核糖连在一起 B.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着两个五碳糖 C.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只有嘌呤与嘧啶配对,才能保证DNA两条长链之间的距离不变 ‎12.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3‎ ‎13.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表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染色体 DNA RNA 基因 B DNA 基因 脱氧核苷酸 碱基 C 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 基因 D 核酸 染色体 DNA 基因 A.A B.B C.C D.D ‎14.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15.下列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rRNA上 B.密码子和反密码子都可以发生碱基配对,所以它们的种类相同 C.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都不含胸腺嘧啶 D.密码子和反密码子都具有简并性 ‎16.甲、乙两图所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17.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苷酸的序列中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一定不同 C.噬菌体进行增殖时,需将噬菌体放在含有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 D.图中的过程都要遵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且每个碱基配对的对象都是一样的 ‎18.在有关R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R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α位上 B.若用带有32P的ATP作为RNA生物合成的原料,在新合成的R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 C.将一个HIV的RNA分子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T细胞,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所得到的子代HIV中,RNA分子中含32P的只有1个 D.RNA中不存在氢键 ‎19.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花的颜色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D.若基因①不表达,则基因②和基因③不表达 ‎20.如图是三种因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的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变异都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B.②和③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②和③均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D.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1.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个体比AaBb个体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 ‎22.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23.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时最好选取多基因遗传病 B.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C.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100%‎ D.若所调查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则可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24.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2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下列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Bb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回答:‎ ‎(1)根据  图可以判断该生物性别为  ,该动物可以产生  种成熟的生殖细胞.‎ ‎(2)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  .‎ ‎(3)图2中丙细胞名称为  .‎ ‎(4)图1中a、b、c柱表示核DNA数量变化的是  .细胞分裂中A和A 分开可能对应图1和图2中   图象对应时期(图1用Ⅰ,Ⅱ,Ⅲ,Ⅳ表示,图2用甲,乙,丙表示).‎ ‎(5)图3为该生物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请写出减Ⅰ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  ,  .‎ ‎27.(15分)仓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E基因的仓鼠毛色均为野生色,e基因可控制仓鼠具体的体色;F、f是控制毛色的具体基因,含F、f分别表现为黑色、褐色.现用纯合亲本进行下面的三组杂交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亲本仓鼠的表现型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第一组 野生色(♀)×褐色(♂)‎ 野生色(♀♂)‎ 野生色:黑色:褐色=12:3:1‎ 第二组 黑色(♀)X褐色(♂)‎ 黑色(♀♂)‎ 黑色:褐色=3:1‎ 第三组 野生色(♀)x黑色(♂)‎ 野生色(♀♂)‎ 野生色:黑色=3:1‎ ‎(1)根据已知内容,推断仓鼠的野生色的基因型有  种.‎ ‎(2)据上表,第一组中得到的F2野生色仓鼠中纯合子占  ,F1与褐色仓鼠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 ‎(3)在第二组实验中,F1黑色仓鼠的基因型为  ,F2黑色仓鼠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仓鼠的概率是  .若将第二组实验的F2中的一只黑色的仓鼠与第三组实验中F2中的一只野生色的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仓鼠的比例为  .‎ ‎(4)现有一只野生色的仓鼠,测交实验  (填“能”或“不能”)检验该仓鼠是否是纯合,原因是  .‎ ‎28.(10分)人体细胞中的P21基因控制合成的P21蛋白可抑制DNA的复制.在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细胞中发现某种双链RNA(saRNA)可介导并选择性地增强P21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称RNA激活,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其中Ago蛋白能与saRNA结合,将其切割加工成具有活性的单链RNA.分析回答:‎ ‎(1)与双链DNA相比较,saRNA分子中没有的碱基互补配对形式是  .‎ ‎(2)图中C过程表示  .RNA聚合酶可催化相邻两个核苷酸分子的  之间形成化学键.‎ ‎(3)若P21基因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  ,其表达产物变为Z蛋白.与P21蛋白相比,Z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是P21蛋白的1.25倍.出现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P21基因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上.‎ ‎(4)利用RNA激活原理可选择性激活人的癌细胞中  基因的表达,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瘤新手段.‎ ‎29.(13分)如图所示的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回答下列问题:‎ ‎(1)Ⅲ10所患遗传病是  染色体  遗传,Ⅱ4与Ⅱ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2)若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其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 ‎(3)Ⅲ11的基因型是  .Ⅲ9的色盲基因来自Ⅰ1的概率是  .若Ⅲ11与Ⅲ9结婚生一个孩子,其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 ‎(4)根据婚姻法,Ⅲ11与Ⅲ9结婚属于近亲婚配.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易导致  .‎ ‎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上)期末生物模拟试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 ‎1.下列哪项不属于孟德尔研究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  )‎ A.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 B.采取工人杂交的实验方法 C.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 D.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的设计了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解答】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并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孟德尔采取杂交的实验方法,但该因素不是孟德尔研究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错误;‎ C、先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C正确;‎ D、孟德尔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提出假说并进行验证,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考查了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生要能够明确杂交试验是孟德尔采用的实验方法,但不属于获得成功的原因.‎ ‎ ‎ ‎2.下列各项实验中应采取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  )‎ ‎①鉴别一只白兔是否为纯合子 ‎②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A.杂交、测交、自交、测交 B.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C.杂交、测交、自交、杂交 D.测交、测交、自交、杂交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 ‎2、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 ‎【解答】解:①由于兔子是动物,所以鉴别一只白兔是否是纯合子适宜用测交的方法;‎ ‎②由于小麦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所以鉴别一株小麦是否为纯合子最佳交配方法是自交;‎ ‎③不断提高水稻品种的纯合度,最佳交配方法是自交,淘汰性状分离的个体;‎ ‎④鉴别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适宜用杂交的方法,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所以各项试验中应采用的最佳交配方法分别是测交、自交、自交、杂交.‎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杂交、自交和测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3.假如水稻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纯合抗稻瘟病高杆品种(易倒伏)杂交,后代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 A.ddRR, B.DDrr,和DdRR,‎ C.ddRR,和ddRr, D.ddRr,‎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水稻的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染病(r)为显性,则纯合高秆抗瘟病的亲本水稻的基因型为DDRR,纯合矮秆易染病的亲本水稻的基因型为ddrr.它们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DdRr,F1自交产生的F2代:D_R_:D_rr:ddR_:ddrr=9:3:3:1.‎ ‎【解答】解:已知亲本是DDRR、ddrr,它们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DdRr,F1自交产生的F2代:D_R_:D_rr:ddR_:ddrr=9:3:3:1,其中即抗病又抗倒伏类型的基因型是ddR_,其中ddRR占×=,ddRr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型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意判断基因可能的基因型;其次要求考生能利用逐对分析法,判断出F1的基因型,再进一步判断出亲本的基因型.‎ ‎ ‎ ‎4.有关下列两个细胞分裂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均是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细胞 B.①、②中均含两对同源染色体 C.①能产生4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②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是雄性动物;②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在的生物为雌性动物.‎ ‎【解答】解:A、①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A错误;‎ B、②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由此可见,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两种基因型.因此,①能产生2种类型的生殖细胞,C错误;‎ D、②分裂后形成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其中极体会退化消失,因此②只能产生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同时能根据细胞质的分裂方式判断出性别,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 ‎ ‎5.如图是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分裂时3和4不分离,则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 B.若在复制时没有发生任何差错,也无交叉互换,则该细胞能产生4种类型的精细胞 C.若染色体1和2发生部分片段的交换,则减数分裂无法正常进行 D.如果染色体1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则该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全出现异常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1和2、3和4),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 ‎【解答】解:A、若分裂时3和4不分离,则产生的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异常,其中有2个精细胞均多一条染色体,还有2个精细胞均少一条染色体,A正确;‎ B、正常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能形成4个精子但只有2种,B错误;‎ C、若染色体1和2发生部分片段互换,则减数分裂仍可正常进行,C错误;‎ D、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如果染色体1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开,则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的四个精细胞,一半异常,一半正常,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6.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某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有关该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一定都会表达 D.染色体上有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 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隐性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 ‎【解答】解:A、朱红眼与深红眼基因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是等位基因,A错误;‎ B、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若控制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在后代中不一定能表达出来,C错误;‎ D、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染色体上基因.试题较抽象,需比较分析,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较好选择.‎ ‎ ‎ ‎7.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面是人类探明基因神秘踪迹的历程: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②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③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找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他们在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依次为(  )‎ A.①假说﹣演绎法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B.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类比推理 C.①假说﹣演绎法 ②类比推理 ③假说﹣演绎法 D.①类比推理 ②假说﹣演绎法 ③类比推理 ‎【考点】伴性遗传;细胞的减数分裂;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2、“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历程:萨顿通过类比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之后,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答】解: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及采用的方法;识记“基因在染色体”的探索历程,明确萨顿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摩尔根采用的是假说﹣演绎法.‎ ‎ ‎ ‎8.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子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为(  )‎ A.子代全是雄株,其中是宽叶,是狭叶 B.子代全是雌株,其中是宽叶,是狭叶 C.子代雌雄植株各占一半,全为宽叶 D.子代为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且比例相等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 ‎【解答】解:杂合体宽叶雌株(XBXb)与窄叶雄株(XbY)杂交,雌配子为XB、Xb;由于窄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所以雄配子只有Y一种,则后代基因型为XBY、XbY,所以后代全部为雄株,一半是宽叶,一半是窄叶.‎ 故选:A.‎ ‎【点评】本题以花粉致死为背景,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推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考生在解答过程中,能够利用配子的概率进行计算;明确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的计算与常染色体上的区别.‎ ‎ ‎ ‎9.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艾弗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已经全部断裂,失去活性 B.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没有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 C.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 D.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也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解答】解:A、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蛋白质失去活性,DNA没有断裂,仍具有活性,能够使R型细菌转化,A错误;‎ B、在转化过程中,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中的DNA进入R型活细菌的细胞中,并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B错误;‎ C、艾弗里的实验中,加入S型细菌的DNA后,只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所以培养基中既有R型细菌又有S型细菌,C正确;‎ D、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不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论,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 ‎ ‎10.如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B.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C.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可能含有放射性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用35S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沉淀物b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不是DNA(DNA中不含S元素),A错误;‎ B、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搅拌后与细菌分开,离心后分别在上清液中,所以上清液a中放射性较强,B正确;‎ C、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将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开,若该过程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部分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上,并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含较高的放射性,若搅拌充分,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较低,C正确;‎ D、上述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图,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中;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明确图示实验只能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 ‎11.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邻的碱基被相邻的两个核糖连在一起 B.每个磷酸基团上都连着两个五碳糖 C.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D.只有嘌呤与嘧啶配对,才能保证DNA两条长链之间的距离不变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排列在外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构成碱基对.‎ ‎【解答】解:A、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相邻的碱基被“﹣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在一起,两条链上相邻的碱基被氢键连在一起,A错误;‎ B、DNA链末端的磷酸基团上连着一个五碳糖,B错误;‎ C、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C错误;‎ D、只有嘌呤与嘧啶配对,才能保证DNA两条长链之间的距离不变,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 ‎ ‎12.一个双链均被32P标记的DNA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置于只含31P的环境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1.3×104‎ B.复制过程需要2.4×104个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与只含31P的分子数之比为1:3‎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由题意知,该DNA分子含有5000个碱基对,A占20%,因此A=T=10000×‎ ‎20%=2000,C=G=3000,DNA分子复制2次形成4个DNA分子,DNA分子复制3次形成了8个DNA分子;‎ ‎2、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配对原则,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G、C碱基对含量越高,DNA分子越稳定.‎ ‎3、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且是半保留复制的过程.‎ ‎【解答】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NA中A=T═2000,C=G=3000,A、T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2个,G、C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是3个,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氢键的数目为2000×2+3000×3=1.3×104,A正确;‎ B、复制过程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3000×(8﹣1)=2.1×104个,B错误;‎ C、由题意知被32P标记的DNA单链是2条,含有31P的单链是2×8﹣2=14条,因此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单链与含31P的单链之比为1:7,C正确;‎ D、子代DNA分子中含32P的DNA分子在两个,只含31P的分子数是6个,二者之比是1:3,D正确.‎ 故选:B.‎ ‎【点评】对于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和DNA分子复制特点的理解,并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 ‎ ‎13.如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表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 选项 ‎1‎ ‎2‎ ‎3‎ ‎4‎ A 染色体 DNA RNA 基因 B DNA 基因 脱氧核苷酸 碱基 C 核酸 DNA 脱氧核苷酸 基因 D 核酸 染色体 DNA 基因 A.A B.B C.C D.D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DNA分子的基本单位.‎ ‎【分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和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1分子脱氧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含氮碱基、1分子脱氧核糖组成.‎ ‎【解答】解:A、图中如果1是染色体,2是DNA,则3应该是基因,4是脱氧核苷酸,A错误;‎ B、如果1是DNA,2可以是基因,3是脱氧核苷酸,4可以是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之一碱基,B正确;‎ C、如果1是核酸,2是DNA,3是脱氧核苷酸,则4不可能是基因,因为基因概念大于脱氧核苷酸,C错误;‎ D、核酸包括DNA和RN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二者没有从属关系,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核酸、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集合图形,应用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 ‎ ‎14.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据题意可知:疯牛病的原因是蛋白质的增殖,不同于其他病毒的增殖方式,是蛋白质诱导的蛋白质增殖,不属于翻译过程.‎ ‎【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朊粒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不可以整合到基因组中,A错误;‎ B、肺炎双球菌是原核生物,其增殖方式是二分裂,而朊粒的增殖是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二者增殖方式不同,B错误;‎ C、结构决定功能,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没有mRNA模板,不属于翻译过程,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信息题的形式给出了疯牛病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点,结合具体选项作答的能力,对于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点的识记总结是解题的关键.‎ ‎ ‎ ‎15.下列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rRNA上 B.密码子和反密码子都可以发生碱基配对,所以它们的种类相同 C.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都不含胸腺嘧啶 D.密码子和反密码子都具有简并性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 mRNA 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解答】解: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A错误;‎ B、密码子有64种,由于三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因此对应的tRNA只有61种,B错误;‎ C、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中都不含胸腺嘧啶,C正确;‎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反密码子不具有简并性,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的概念,掌握密码子、反密码子和遗传信息的区别和联系,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 ‎ ‎16.甲、乙两图所示真核细胞内两种物质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所示过程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合成的产物是双链核酸分子 B.甲所示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乙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DNA分子解旋时,甲所示过程不需要解旋酶,乙需要解旋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本题考查转录和翻译的模板、场所和过程,需要注意其区别和联系.‎ ‎【解答】解:A、甲图以DNA两条链为模板,而乙以一条链为模板,且产物是一条链,因此确定甲、乙所示过程分别表示DNA的复制、转录.DNA的复制形成的子代DNA的两条链只有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另一条链是来自亲代的模板链,为半保留复制,而转录的产物是单链RNA,不是半保留复制;故A错误.‎ B、真核细胞内,DNA复制和转录都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其次是线粒体和叶绿体;故B错误.‎ C、复制和转录都需要DNA分子解旋,都需要解旋酶和能量;故C错误.‎ D、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只复制一次,同种蛋白质可多次合成,故甲所示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以及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同时注重识图能力的考查,属于中档题.‎ ‎ ‎ ‎17.结合图示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核苷酸的序列中 B.核苷酸序列不同的基因表达出的蛋白质一定不同 C.噬菌体进行增殖时,需将噬菌体放在含有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培养液中 D.图中的过程都要遵守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且每个碱基配对的对象都是一样的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中心法则的内容包括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及RNA复制和逆转录过程,中心法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mRNA的碱基序列不同,合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相同.‎ ‎【解答】解:A、核酸中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储存遗传信息,A正确;‎ B、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不同密码子可能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因此核苷酸序列不同,表达出的蛋白质可能相同,B错误;‎ C、噬菌体是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因此噬菌体增殖应该在宿主细胞中进行,C错误;‎ D、由于DNA分子中含有碱基T,RNA中没有碱基T而含有碱基U,因此中心法则遵循碱基互补配原则,但是每个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中心法则的内容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模式图进行推理、判断.‎ ‎ ‎ ‎18.在有关R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R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 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 A.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标记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α位上 B.若用带有32P的ATP作为RNA生物合成的原料,在新合成的R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γ位上 C.将一个HIV的RNA分子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T细胞,在不含有32‎ 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所得到的子代HIV中,RNA分子中含32P的只有1个 D.RNA中不存在氢键 ‎【考点】RNA分子的组成和种类.‎ ‎【分析】1、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碱基、三个磷酸基组成,ATP脱去1分子磷酸基形成ADP,ADP再脱去1分子磷酸基形成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2、DNA和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①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解答】解:A、ATP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把32P标记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带有32P的磷酸基团不应在ATP的α位上,A错误;‎ B、若用带有32P的ATP作为RNA生物合成的原料,在新合成的R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α位上,B错误;‎ C、HIV病毒是RNA病毒,一个HIV的RNA分子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T细胞,在不含有32P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所得到的子代HIV中,RNA分子中含32P的只有1个,其他病毒的RNA不含有P32,C正确;‎ D、RNA的双链区可能存在氢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ATP的组成成分及DNA、RNA、ATP在组成成分上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并掌握DNA、RNA的结构和结构特点、中心法则的内容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 ‎ ‎19.牵牛花的颜色主要是由花青素决定的,如图为花青素的合成与颜色变化途径示意图:从图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花的颜色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 C.生物性状由基因决定,也受环境影响 D.若基因①不表达,则基因②和基因③不表达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1、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由题图知,花青素是由苯丙酮氨酸转化而来,其转化需要酶1、酶2和酶3,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度下表现的颜色不同.‎ ‎【解答】解:A、花青素决定花的颜色,而花青素的合成是由多对基因共同控制的,A正确;‎ B、基因①②③分别通过控制酶1、2、3的合成来控制花青素的合成,B正确;‎ C、花青素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显示不同颜色,说明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花色,C正确;‎ D、基因具有独立性,基因①不表达,基因②和基因③仍然能够表达,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以图形的形式给出信息,考查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知识,关键是考查考生从题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对基因的表达的理解程度.‎ ‎ ‎ ‎20.如图是三种因相应结构发生替换而产生的变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变异都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 B.②和③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C.②和③均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D.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①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③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解答】解:A、三种变异不一定引起性状的改变,A错误;‎ B、②表示基因重组,③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 C、②表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③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C错误;‎ D、三种变异均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1.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通过不同的育种方法可以培育出不同的类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育种可获得AAbb,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B.杂交育种可获得AAbb,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C.将aabb人工诱变可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 D.多倍体育种获得的AAaaBBbb个体比AaBb个体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利用单倍体育种方法获得AAbb,首先让基因型aabb与AABB杂交得AaBb,然后取AaBb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Ab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Ab,由于单倍体高度不育,所以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变成可育的二倍体,在此过程中变异的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正确;‎ B、杂交育种育种的原理为基因重组,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AAbb,则其变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 C、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将aabb人工诱变获得aaBb,则等位基因的产生来源于基因突变,C正确;‎ D、多倍体植株茎杆粗壮,营养成分含量多,所以多倍体育种获得的基因型为AAaaBBbb的个体比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可表达出更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过程和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 ‎ ‎22.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A、短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同,A错误;‎ B、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B正确;‎ C、抗维生素D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C错误;‎ D、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不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其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 ‎ ‎23.下列关于“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时最好选取多基因遗传病 B.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患者应足够多 C.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100%‎ D.若所调查的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则可判定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其遗传方式.‎ ‎【解答】解:A、为了便于调查和统计,调查时最好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故A错误;‎ B、为保证调查的有效性,调查的个体数应足够多,而不是患者足够多,故B错误;‎ C、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该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100%,故C正确;‎ D、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比一定是显性遗传病,要确定其遗传方式,还需绘制系谱图,再根据系谱图进行判断,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 ‎ ‎24.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基因频率逐渐增大,a基因频率逐渐减小,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了定向改变.该种群中AA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杂合体.‎ ‎【解答】解:A、Q点后,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由此可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P点时,A和a的基因频率相等,而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B正确;‎ C、由图可知,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所以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逐渐被AA纯合体取代,C错误;‎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由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结合基因频率变化曲线图,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 ‎ ‎2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阅读题干和选项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自然选择、生物多样性和进化,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细菌中原本存在各种各样的突变个体,接触青霉素后,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存活下来了,其他个体不能生存.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所以并不是细菌接触青霉素“后”产生突变个体,而是青霉素选择出了抗药突变个体,A错误;‎ 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正确;‎ D、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2016秋•黄州区校级期末)下列图1和图2分别表示一个基因型为AaBb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象,请回答:‎ ‎(1)根据 乙 图可以判断该生物性别为 雌性 ,该动物可以产生 4 种成熟的生殖细胞.‎ ‎(2)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甲乙 ,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 乙丙 .‎ ‎(3)图2中丙细胞名称为 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 ‎(4)图1中a、b、c柱表示核DNA数量变化的是 c .细胞分裂中A和A 分开可能对应图1和图2中 Ⅰ、甲  图象对应时期(图1用Ⅰ,Ⅱ,Ⅲ,Ⅳ表示,图2用甲,乙,丙表示).‎ ‎(5)图3为该生物产生的一个生殖细胞,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请写出减Ⅰ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基因型 AA , aaBBbb .‎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1中: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 Ⅰ表示正常体细胞未进行DNA复制;‎ 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可能是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 Ⅳ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0:1,没有染色单体,且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图2中:甲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且含同源染色体,所以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丙细胞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图3中,之所以同时出现含有B和b的两条同源染色体,这是减一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 ‎【解答】解:(1)乙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并且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则该动物为雌性.该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时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该动物能够产生4种卵细胞.‎ ‎(2)由分析可知,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乙,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核DNA数=1:2:2的细胞是乙丙.‎ ‎(3)由于该动物为雌性动物,因此图2中处于减二中期的细胞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4)由分析可知,图1中a、b、c柱表示核DNA数量变化的是c.细胞分裂中A和A 分开可能对应图1的Ⅰ对应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对应图2中甲图象对应时期(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 ‎(5)该动物一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b的精细胞,则减Ⅰ后期a、B、b所在的染色体移向一极,A所在的染色体移向另一极,所以两极的基因组成AA和aaBBbb.‎ 故答案为:‎ ‎(1)乙 雌性 4‎ ‎(2)甲乙 乙丙 ‎(3)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 ‎(4)cⅠ甲 ‎(5)AA aaBBbb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组或各区段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 ‎ ‎27.(15分)(2016秋•黄州区校级期末)仓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E基因的仓鼠毛色均为野生色,e基因可控制仓鼠具体的体色;F、f是控制毛色的具体基因,含F、f分别表现为黑色、褐色.现用纯合亲本进行下面的三组杂交实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亲本仓鼠的表现型 F1表现型及比例 F2表现型及比例 第一组 野生色(♀)×褐色(♂)‎ 野生色(♀♂)‎ 野生色:黑色:褐色=12:3:1‎ 第二组 黑色(♀)X褐色(♂)‎ 黑色(♀♂)‎ 黑色:褐色=3:1‎ 第三组 野生色(♀)x黑色(♂)‎ 野生色(♀♂)‎ 野生色:黑色=3:1‎ ‎(1)根据已知内容,推断仓鼠的野生色的基因型有 6 种.‎ ‎(2)据上表,第一组中得到的F2野生色仓鼠中纯合子占  ,F1与褐色仓鼠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 野生色:黑色:褐色=2:1:1 .‎ ‎(3)在第二组实验中,F1黑色仓鼠的基因型为 eeFf ,F2黑色仓鼠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仓鼠的概率是  .若将第二组实验的F2中的一只黑色的仓鼠与第三组实验中F2中的一只野生色的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仓鼠的比例为  .‎ ‎(4)现有一只野生色的仓鼠,测交实验 不能 ‎ ‎(填“能”或“不能”)检验该仓鼠是否是纯合,原因是 野生色仓鼠中纯合基因型有EEFF、EEff,杂合子EEFf测交后代均为野生色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仓鼠的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第一组中由于F2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色:黑色:褐色=12:3:1,为9:3:3:1的变形,所以F1野生色的基因型为EeFf,亲本为EEFF×eeff;‎ 第二组中由于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3:1,可推知F1黑色的基因型为eeFf,亲本为eeFF×eeff;‎ 第三组由于F2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色:黑色=3:1,可推知F1野生色的基因型为EeFF,亲本为EEff×eeFF;‎ ‎【解答】解:(1)根据已知内容,含有E基因的仓鼠毛色均为野生色,可推断仓鼠的野生色的基因型有E_F_、E_ff,共有6种.‎ ‎(2)据上表,第一组中得到的F2野生色仓鼠中纯合子有EEFF、EEff,野生色仓鼠占,故其中纯合子占,由于F2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色:黑色:褐色=12:3:1,所以F1野生色的基因型为EeFf,F1与褐色仓鼠杂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Ff:Eeff:eeFf:eeff=1:1:1:1,故其表现型及比例是野生色:黑色:褐色=2:1:1.‎ ‎(3)在第二组中由于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3:1,可推知F1黑色的基因型为eeFf,F2黑色仓鼠的基因型有eeFF, eeFf,可只考虑F、f这一对等位,其中F的基因频率为,f的基因频率为,所以后代中ff占的比例为,可得后代中黑色仓鼠的概率是1,第二组实验的F2中的一只黑色的仓鼠为eeFF, eeFf,第三组实验中F2中的一只野生色的仓鼠为EEFF, EeFF,若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黑色仓鼠的比例为××1=.‎ ‎(4)现有一只野生色的仓鼠,若通过测交实验不能检验该仓鼠是否是纯合,原因是野生色仓鼠中纯合基因型有EEFF、EEff,杂合子EEFf,它们测交后代均为野生色.‎ 故答案为:‎ ‎(1)6‎ ‎(2) 野生色:黑色:褐色=2:1:1‎ ‎(3)eeFf ‎ ‎(4)不能 野生色仓鼠中纯合基因型有EEFF、EEff,杂合子EEFf测交后代均为野生色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根据题文内容准确判断性状与基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能根据遗传图解中的12:3:1推断F1和亲本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 ‎ ‎28.(10分)(2016秋•黄州区校级期末)人体细胞中的P21基因控制合成的P21蛋白可抑制DNA的复制.在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细胞中发现某种双链RNA(saRNA)可介导并选择性地增强P21基因的表达,这种现象称RNA激活,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其中Ago蛋白能与saRNA结合,将其切割加工成具有活性的单链RNA.分析回答:‎ ‎(1)与双链DNA相比较,saRNA分子中没有的碱基互补配对形式是 A﹣T和T﹣A .‎ ‎(2)图中C过程表示 转录过程 .RNA聚合酶可催化相邻两个核苷酸分子的 磷酸和核糖 之间形成化学键.‎ ‎(3)若P21基因中某个碱基对被替换, 原有终止密码变为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 ‎ ‎,其表达产物变为Z蛋白.与P21蛋白相比,Z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是P21蛋白的1.25倍.出现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P21基因突变导致转录形成的mRNA上.‎ ‎(4)利用RNA激活原理可选择性激活人的癌细胞中 抑癌 基因的表达,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抗肿瘤新手段.‎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RNA激活作用机制图解,其中Ago蛋白能与saRNA结合,将其切割加工成具有活性的单链RNA,促进P21基因的表达.图中C为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D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解答】解:(1)双链DNA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T、C﹣G,而双链RNA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C﹣G,因此与双链DNA相比较,saRNA分子中没有的碱基互补配对形式是A﹣T.‎ ‎(2)由图可知,C为转录过程;RNA聚合酶能识别基因首端的启动子,并与之结合,启动转录过程;RNA聚合酶催化的是转录过程,其具体作用是催化相邻两个核糖核苷酸分子的核糖与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3)Z蛋白的氨基酸数目是P21蛋白的1.25倍,由此可推知,在翻译Z蛋白时mRNA上的终止密码已变成能编码蛋白质的密码子,从而使肽链延长.‎ ‎(4)能抗肿瘤,说明激发的是抑癌基因或凋亡基因.‎ 故答案为:‎ ‎(1)A﹣T和T﹣A ‎(2)转录 磷酸和核糖 ‎(3)原有终止密码变为能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 ‎(4)抑癌(或“程序性死亡”,或“凋亡”)‎ ‎【点评】本题以癌症治疗为背景,结合RNA激活作用机理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能结合题文信息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 ‎ ‎29.(13分)(2016•盐城校级三模)如图所示的遗传系谱中有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遗传病,其中一种为红绿色盲.回答下列问题:‎ ‎(1)Ⅲ10所患遗传病是 常 染色体 隐性 遗传,Ⅱ4与Ⅱ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 ‎(2)若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其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 ‎(3)Ⅲ11的基因型是 AAXBXb或AaXBXb .Ⅲ9的色盲基因来自Ⅰ1的概率是 1 .若Ⅲ11与Ⅲ9结婚生一个孩子,其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 ‎(4)根据婚姻法,Ⅲ11与Ⅲ9结婚属于近亲婚配.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易导致 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增加 .‎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遗传图谱可知:表现正常的Ⅱ3与Ⅱ4所生女儿Ⅲ10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题意可知,乙病为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甲病的基因型是aa,不患甲病的基因型是AA、Aa;患乙病的基因型是XbXb、XbY,不患乙病的基因型是XBXB、XBXb、XBY.‎ ‎【解答】解:(1)根据分析可知,Ⅲ10所患遗传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Ⅲ10患甲病,其基因型是aa,Ⅱ3与Ⅱ4的基因型均是Aa.Ⅱ6患甲病,其基因型是aa,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因此Ⅱ5的基因型是AA、Aa.因此Ⅱ4与Ⅱ5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 ‎(2)Ⅱ3的基因型是AaXBY,Ⅲ9患乙病为XbY,则Ⅱ4的基因型是AaXBXb,若Ⅱ3和Ⅱ4生一个正常孩子,其同时携带两种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3)Ⅲ12两病兼患,基因型为aaXbY,则Ⅱ7的基因型为AaXbY,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表现正常的Ⅲ11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Ⅲ9的色盲基因来自Ⅱ4,Ⅱ4的色盲基因来自Ⅰ1,因此Ⅲ9的色盲基因来自Ⅰ1的概率是1.Ⅱ3与Ⅱ4的基因型均是Aa,则只患乙病的Ⅲ9的基因型是AAXbY、AaXbY.若Ⅲ11与Ⅲ9‎ 结婚生一个孩子,其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4)根据婚姻法,Ⅲ11与Ⅲ9结婚属于近亲婚配.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易导致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增加.‎ 故答案为:‎ ‎(1)常 隐性 ‎ ‎(2)‎ ‎(3)AAXBXb或AaXBXb 1 ‎ ‎(4)隐性致病基因纯合的机会增加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类型并写出遗传系谱图中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应用,对于遗传病发病概率的推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通过和题图信息对某些遗传病的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