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共68分) 1.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由无导管腺体分泌的 ②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 ③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有特殊作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3.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情况是(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4.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 A.消化道内 B.血液 C.细胞内 D.肾脏内 5.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 B.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7.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④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8.某人因外伤而成“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往胃内注流食,而呼吸和心跳靠自身正常运作.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大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9.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 A.甲状腺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 10.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11.下列关于人体缺水时水分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通过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有关中枢产生渴觉,减少水的摄入 C.通过激素调节,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 D.水分平衡调节同时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使内环境的稳态得以维持 12.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 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增加,以利其生长 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减少,以利其生长 13.据如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B.垂体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可通过分泌激素间接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较高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1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1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1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D.所有稳态得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17.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18.以下各项不属于免疫学应用的是( ) A.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 B.人工标记抗体检测组织内抗原 C.用化疗的方法治疗癌症 D.进行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 19.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时( ) 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筒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C.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D.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2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毒破坏B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 D.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使人体发生多种无法抵抗的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 2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22.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2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2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 2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26.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也能看书看报.其受伤的中枢是( ) A.W区 B.S区 C.H区 D.V区 27.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 ) A.物种组成 B.垂直结构 C.种间关系 D.次生演替 28.下列关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首先出现的是苔藓类原始植物 B.首先出现的是地衣植物 C.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D.最终也会从裸岩上演替出森林 29.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类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 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30.以下关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在植物所有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C.生长素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31.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 A.水杉顶芽的生长 B.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弯曲生长 C.桃子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D.松树侧芽萌发的机制 32.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33.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34.下列不属于下丘脑作用的是( ) A.对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B.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C.对人体内水的平衡起调节作用 D.对语言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3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A 液为 ,B 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36.如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 产生兴奋时,则表现为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来传递的.该部位又由 、 和 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 (4)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入神经纤维[②]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则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37.回答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1)免疫系统具有 、 、 功能. (2)免疫调节是通过 来实现的.它是由 、 和 组成的. (3)抵抗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4)特异性免疫包括 和 .前者主要是浆细胞分泌 起作用;后者主要是利用 ,从而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暴露后被消灭. 2016-2017学年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8分) 1.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A、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箭头应该是双向的,A错误; B、血浆不能进入淋巴,B错误; C、该图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C正确; D、淋巴不能直接进入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由无导管腺体分泌的 ②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 ③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人体有特殊作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解答】解:①人体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而内分泌是无导管的腺体,①正确; ②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和淋巴,②正确; ③大多数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但是也有多肽类(胰高血糖素等)、氨基酸类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类固醇类(性激素等),③错误; ④血液里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④正确. 故选:A. 3.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情况是( ) 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解:人体进食后,因为糖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呈升高趋势,此时,胰岛B细胞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以降低血糖;同时胰岛素会抑制胰岛A细胞中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含量有所减少,以维持血糖的平衡. 故选:D. 4.人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 ) A.消化道内 B.血液 C.细胞内 D.肾脏内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解答】解: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内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代谢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内容,因此人体内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故选:C. 5.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葡萄糖合成糖原 B.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D.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是通过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实现的. 蛋白质利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产生紫色反应.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会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均增加. 【解答】解:A、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它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 B、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因此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B正确; C、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时,引起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C正确; D、血浆渗透压升高,将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因此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A. 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了小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D. 7.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④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所以可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①正确; ②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②错误; ③下丘脑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控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③错误; ④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进而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④正确. 故选:D. 8.某人因外伤而成“植物人”,处于完全昏迷状态,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往胃内注流食,而呼吸和心跳靠自身正常运作.他的中枢神经系统中,仍能保持正常功能的部位是( ) A.脑干和脊髓 B.大脑和脊髓 C.小脑和脑干 D.只有脊髓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本题是考查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脊髓中含有低级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如肌肉的牵张反射中枢,排尿排粪中枢、性功能活动的低级反射中枢,跖反射、膝跳反射和内脏反射等躯体反射;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和三部分部分,主要功能在于控制呼吸,吞咽、心跳和消化等,小脑主要控制躯体平衡,大脑是高级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该“植物人”,丧失一切高级生命活动的功能,处于完全昏迷状态说明大脑和小脑被破坏,饮食只能靠“鼻饲”,人工向胃内注流食,呼吸和心跳正常说明消化、呼吸、心跳功能正常,由此推断脑干功能正常,内脏器官的低级反射活动正常,说明脊髓的部分功能正常. 故选:A. 9.较大剂量注射一种激素后,小白鼠渐渐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该激素是( ) A.甲状腺素 B.雄性激素 C.雌性激素 D.胰岛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各种激素的作用. 1、甲状腺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性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产生,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雌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动物正常的性周期. 3、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A、甲状腺素虽有加速组织细胞物质氧化分解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A错误; BC、性激素不能降低血糖浓度,BC错误; D、小白鼠反应迟钝,活动减少,以至昏睡,说明其缺少能量,而大剂量注射能导致缺少能量的激素是胰岛素,因其大幅度降低血糖浓度,使各组织尤其是脑组织葡萄糖供给不足,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人体缺水时水分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B.通过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有关中枢产生渴觉,减少水的摄入 C.通过激素调节,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 D.水分平衡调节同时受到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使内环境的稳态得以维持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A正确; B、通过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有关中枢产生渴觉,增加水的摄入,B错误; C、通过激素调节,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C正确; D、水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B. 12.在棉花栽培过程中,需要摘心(打顶)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 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增加,以利其生长 C.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减少,以利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是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解答】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去掉顶芽,则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利于其生长发育成枝. 故选:D. 13.据如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B.垂体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C.下丘脑可通过分泌激素间接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较高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具有抑制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垂体的活动,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正确. 故选:C. 1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处于环境最大容纳量,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处于平衡状态,种群增长率几乎为0,种群密度最大,种群数量波动不大,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老年个体数量不会最多. 【解答】解:A、在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其增长率为零,A错误; B、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B错误; C、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但不会均为0,C错误; D、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种群密度最大,D正确. 故选:D. 1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就成为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内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为: 【解答】解:A、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可形成组织液,A正确;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可形成血浆,B正确;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可形成淋巴,C正确; D、淋巴不能形成组织液,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D.所有稳态得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调节不一定都有反射弧的参与,如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之间,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A错误;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稳定、动态平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液成分稳定时,内环境不一定处于稳态,因此可能会发生疾病,C错误; D、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也有的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脊髓和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17.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18.以下各项不属于免疫学应用的是( ) A.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 B.人工标记抗体检测组织内抗原 C.用化疗的方法治疗癌症 D.进行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学应用分为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等,主要包括:疫苗的应用,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器官移植等. 【解答】解:A、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属于免疫学应用,A错误; B、人工标记抗体检测组织内抗原,属于免疫学应用,B错误; C、用化疗的方法治疗癌症,不属于免疫学应用,C正确; D、进行器官移植时使用免疫抑制剂,属于免疫学应用,D错误. 故选:C. 19.不会传染艾滋病的行为时( ) 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筒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 C.与艾滋病患者拥抱 D.输入含有HIV的血液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与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途径感染艾滋病,A错误; B、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剃须刀,可能会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B错误; C、与艾滋病握手和拥抱不会传染艾滋病,C正确; D、输入含有HIV的血液,会通过血液传播感染艾滋病,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艾滋病毒破坏B淋巴细胞,使人体免疫系统瘫痪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C.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 D.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使人体发生多种无法抵抗的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艾滋病病毒破坏的是T细胞,A错误; B、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B正确; C、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细胞,C正确; D、HIV病毒侵入人体后,使人免疫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使人体发生多种无法抵抗的感染和肿瘤,导致死亡,D正确. 故选:A. 2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曲线 B.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C.“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解答】解:A、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正确; B、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所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正确;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即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C正确; D、由于环境阻力,种群的增长受种群密度、环境因素等的制约,D错误. 故选:D. 22.调查一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 )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 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 2.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标记重捕法的条件:必须是标记的和未标记的被重捕的概率相等. 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计算:. 【解答】解:农田中的鼠是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故选:B. 23.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苗与草之间竞争资源. 【解答】解: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 故选:A. 24.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外貌和时间节律,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有镶嵌分布现象,且其中的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草原群落在垂直方向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明显. 【解答】解: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A正确; B、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B错误;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C正确; D、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有镶嵌分布现象,D正确. 故选:B. 25.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解答】解: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故选:C. 26.一外伤病人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讲话,也能看书看报.其受伤的中枢是( ) A.W区 B.S区 C.H区 D.V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患者不会讲话,不能说话,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W区是书写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写字,A错误; B、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说话,B正确; C、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讲话,C错误; D、V区是视觉性语言中枢,若受损则表现为不能阅读,D错误. 故选:B. 27.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 ) A.物种组成 B.垂直结构 C.种间关系 D.次生演替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根据题意,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可视为群落的次生演替. 【解答】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原有的含义是指:小草很坚强,就算草原被火烧尽了,到春天一样生长起来. 通过诗句的含义可知,小草不是一种生物,并且小草的有无影响动物和微生物,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并且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此处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故选:D. 28.下列关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首先出现的是苔藓类原始植物 B.首先出现的是地衣植物 C.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D.最终也会从裸岩上演替出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B、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首先出现的是地衣植物,A错误,B正确; C、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所以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C正确; D、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正确. 故选:A. 29.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类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弯一侧 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牙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达尔文的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可知: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一句话记忆:感尖,弯尖下. 【解答】解:根据试题的分析:就胚芽鞘而言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故选:D. 30.以下关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B.在植物所有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C.生长素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D.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解答】解:A、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部位是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 B、在植物不同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B错误; C、生长素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C正确; D、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快造成的,D正确. 故选:B. 31.下列生理现象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的是( ) A.水杉顶芽的生长 B.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弯曲生长 C.桃子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D.松树侧芽萌发的机制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分布部位:植物体的各器官都有,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解答】解:A、水杉顶芽可以产生生长素,促进其生长,不需要其他部位供应生长素,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促进尖端下面的伸长区的生长,即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弯曲生长,需要尖端供应生长素,B错误; C、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需要发育中的种子提供生长素,C错误; D、松树顶芽产生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抑制侧芽的生长,D错误. 故选:A. 32.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B正确;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所以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C正确; D、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故选:A. 33.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传出神经 B.传入神经 C.神经中枢 D.感受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 1、感受器:感受刺激.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奋; 2、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神经中枢; 3、神经中枢: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 4、传出神经: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5、效应器: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答】解:A、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A错误; B、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B错误; C、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能够起分析综合,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C正确; D、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D错误. 故选:C. 34.下列不属于下丘脑作用的是( ) A.对体温具有调节作用 B.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C.对人体内水的平衡起调节作用 D.对语言的表达起调节作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错误; B、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分泌相关激素,B错误; C、下丘脑是水平衡调节的中枢,C错误; D、大脑皮层对语言的表达起调节作用,与下丘脑无关,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32分) 35.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A 液为 组织液 ,B 液为 血浆 ,C液为 淋巴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内环境 .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 胰岛素 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葡萄糖(血糖) 浓度升高导致 糖尿 病的发生.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内环境. (2)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消化酶和胰岛素,其中消化酶是外分泌腺分泌的,进入消化道,而胰岛素是内分泌腺分泌的,直接进入血液.胰岛素是能降低血糖浓度的唯一激素,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故答案为: (1)组织液 血浆 淋巴 内环境 (2)胰岛素 葡萄糖(血糖) 糖尿 36.如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反射 .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③]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 产生兴奋时,则表现为 外负内正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 局部电流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 突触 来传递的.该部位又由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和 突触后膜 三部分组成.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单向 . (4)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入神经纤维[②]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则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无感觉,不能运动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分析图示,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其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解答】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弧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的.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传入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其他部分正常,则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兴奋不能传到大脑皮层和效应器,因此表现为无感觉,不能运动. 故答案为: (1)反射 神经中枢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3)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顺序可对调) 单向 (4)无感觉,不能运动(其它正确表述也可) 37.回答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 (1)免疫系统具有 防卫 、 监控 、 清除 功能. (2)免疫调节是通过 免疫系统 来实现的.它是由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和 免疫活性物质 组成的. (3)抵抗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 皮肤、黏膜 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4)特异性免疫包括 体液免疫 和 细胞免疫 .前者主要是浆细胞分泌 抗体 起作用;后者主要是利用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从而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暴露后被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 (2)稳定清洁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 (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 3、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1)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 (2)免疫调节是通过免疫系统来实现的.它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 (3)抵抗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4)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 细胞免疫.前者主要是浆细胞分泌抗体起作用;后者主要是利用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从而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暴露后被消灭. 故答案为: (1)防卫 监控 清除 (2)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顺序可对调) (3)皮肤、黏膜 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抗体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