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汕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汕头市2018~2019学年度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监测 高 一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都含有氮元素的一组是 A. 纤维素和DNA B. 脂肪和蔗糖 C. 固醇和血红蛋白 D. 磷脂和R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A、纤维素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不含氮元素,A错误; B、脂肪和蔗糖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不含氮元素,B错误; C、固醇的组成元素主要C、H、O,不含氮元素,C错误; D、磷脂和RNA的组成元素都是C、H、O、N、P,含有氮元素,D正确。 故选:D。 2.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能控制细胞遗传和代谢 B. 能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的酶是在溶酶体中合成的 C. 核仁与tRNA的合成有关 D. 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2、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3、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详解】A、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A正确; B、能分解衰老、损伤细胞器的酶分布在溶酶体中,但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核仁与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错误; 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都属于亚显微结构,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D错误。 故选:A。 3.下列有关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直接口服会失去其生理作用,而ATP口服则不会 B. 酶可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而不能在生物体外发挥作用 C. 酶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D. ATP的结构中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ATP的结构式可简写成A-P~P~P,式中A代表腺苷,T代表3个,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ATP的结构如图所示(虚线框表示腺苷): 【详解】A、酶直接口服会失去其生理作用,而ATP口服则不会,A正确; B、酶可在细胞内、细胞外和生物体外发挥作用,B错误; C、酶只起催化作用,C错误; D、ATP的结构中有2个高能磷酸键,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掌握ATP的化学组成及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对应的的部分材料用具,正确的是 A. 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过氧化氢酶、H2O2溶液 B. 检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溴麝香草酚蓝溶液 C.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甲基绿染液 D. 鉴定待测样液中的脂肪——NaOH溶液,CuSO4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2、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而细胞质无色。 3、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A、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可选用过氧化氢做底物,过氧化氢酶作催化剂。A正确; 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其中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B错误; C、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能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 D、鉴定脂肪应该用苏丹Ⅲ或苏丹Ⅳ,不能用NaOH溶液,CuSO4溶液,D错误。 故选:A。 5.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命现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B. 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mRNA相同,蛋白质种类则有区别 C. 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D. 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老年人体内仍然存在着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如造血干细胞,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分化后的不同组织细胞mRNA和蛋白质种类都不完全相同,B错误; C、细胞分化有利于提高多细胞生物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C正确; D、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D正确。 故选:B。 6.下图是干细胞发育过程中的几个去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干细胞是机体中保持分裂、分化能力的细胞 B. 干细胞分化成组织细胞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 C. 机体出现细胞衰老时,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固缩 D. 组织细胞的凋亡受基因调控,对机体正常发育是有利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信息不会发生改变,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B正确; C、机体出现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变小,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固缩,C错误; D、细胞的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对机体正常发育有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易错点:B项中注意细胞分化的遗传物质未改变,只是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改变。 7.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的亲水端朝向内侧,亲脂端则朝向外侧 B. 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膜上的磷脂和部分蛋白质能运动 C. 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其他生物膜不是 D. 载体蛋白主要位于膜的外侧,糖蛋白主要位于膜的内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上的磷脂和绝大多数蛋白质是可以流动的,因此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具有流动性。 (3)细胞膜的外表面分布有糖被,具有识别功能。 2、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A、构成细胞膜磷脂的亲水端朝向外侧,亲脂端则朝向内侧,A错误; B、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膜上的磷脂和部分蛋白质能运动,B正确; C、所有的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C错误; D、载体蛋白贯穿于磷脂双分子层,糖蛋白位于膜的外侧,D错误。 故选:B。 8.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 自然界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 细胞里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D. RNA不能作为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A、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结构,存在细胞核中,说明了DNA的主要分布情况,A错误;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 C、细胞里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说明了DNA的主要分布情况,C错误; D、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明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科学家在南极湖泊的深水无光区发现了生活在此的不明类型细菌,并获得了该未知细菌的DNA,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菌环状DNA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 B. 该细菌无高尔基体,无法形成细胞壁 C. 该细菌中没有染色体,繁殖方式为无丝分裂 D. 与酵母菌相比,根本区别是该细菌没有众多的细胞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 链状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而环状DNA分子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详解】A、该细菌环状DNA中不存在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该菌为原核生物,无高尔基体,但能形成细胞壁,B错误; C、该细菌为原核生物,其不能进行无丝分裂,只能进行二分裂,C错误; D.与酵母菌相比,结构上的主要差异是该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D错误。 故选:A。 【点睛】易错点:A项中,注意环状DNA分子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原核生物是二分裂。 10.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之一 B. 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 C. 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 D. 没有细胞周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 1、概念: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过程只复制一次的细胞分裂方式。 2、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殊性表现在: ①从分裂过程上看:(在减数分裂全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②从分裂结果上看:形成的子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只有亲代细胞的一半; ③从发生减数分裂的部位来看:是特定生物(一般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特定部位或器官(动物体一般在精巢或卵巢内)的特定细胞才能进行(如动物的性原细胞)减数分裂; ④从发生的时期来看:在性成熟以后,在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过程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 【详解】A、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C错误; D、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但无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C。 11.下列关于双链DNA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分子中磷酸与五碳糖交替排列,双链反向平行 B. 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则另一条链上A的数目小于T C. DNA分子中碱基排列在内侧,构成基本骨架 D. 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则另一条链为 A:T:G:C=2:1:4:3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双链反向平行,A正确; B、若一条链上A的数目大于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另一条链上A的数目小于T,B正确; C、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错误; D、若一条链上的A:T:G:C=1:2:3: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另一条链为A:T:G:C=2:1:4:3,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及应用,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图为细胞周期中部分细胞核变化示意图,此过程: A.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 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解体 D. 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有部分核膜,应为前期。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 点评:结合图像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征,所以学生需熟练掌握各时期的特征才可做出判断。 13.用含有3H标记的亮氨酸,培养胰腺腺泡细胞时,发现细胞内放射性物质的量迅速增加, 放射性物质不会在以下哪类细胞器内大量出现? A. 内质网 B. 核糖体 C. 高尔基体 D. 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内质网为分泌蛋白的加工场所,故放射性物质会出现在内质网,A错误; B、核糖体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场所,故放射性物质首先出现在核糖体,B错误; C、高尔基体为分泌蛋白的加工场所,故放射性物质会出现在高尔基体,C错误; D、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但放射性物质不会出现在线粒体,D正确。 故选:D。 14.假定基因A是视网膜正常所必须的,基因B是视神经正常所必须的。现有基因型为AaBb的双 亲,从理论上推测,在他们所生后代中,视觉不正常的可能性是 A. 3/16 B. 4/6 C. 7/16 D. 9/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A是视网膜正常所必需的,基因B是视神经正常所必需的,说明该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只有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A_B_),视觉才正常,其余情况下视觉均异常。 【详解】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型均为AaBb的双亲所生后代为:A_B_(正常):A_bb(异常):aaB_(异常):aabb(异常)=9:3:3:1.由此可见,在他们的后代中,视觉正常(A_B_)的可能性是9/16,视觉不正常的可能性是1-9/16=7/16。 故选:C。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子代各种基因型及比例,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15.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 摩尔根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数学模型”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设计思路相同 D. 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杂合子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假说;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思路均是设法把DNA 与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没有用物质分离提纯技术,而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孟德尔分离定律认为,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 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错误;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物理模型”,B错误;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设计思路相同,C正确; D. 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杂合子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没有提出等位基因概念,D错误。 16.二倍体植物甲(2n=16)与乙(2n=20)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子代幼苗丙,该幼苗经秋水仙素 处理后获得了可育植株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幼苗丙为单倍体,自然成熟后是不育的 B. 秋水仙素能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低温和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不同 D. 植株丁自交产生的后代可能出现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以色体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幼苗丙是远缘杂交获得的二倍体,不含同源染色体,是高度不育的,A错误; B、秋水仙素能够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 C、低温和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相同,都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C错误; D、丁是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后得到的异源四倍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D正确。 故选:D。 17.图所示,某植物上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 h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 本实验能证明: ①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阳光照射下植物主要发生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碘遇淀粉变蓝色;在缺少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 【详解】该实验方法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此实验中,遮光的部分叶片由于没有见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故不能制造淀粉,所以不变蓝;不遮光的部分由于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所以叶片变蓝色。因此把某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再把某植物的一片叶子的一部分用不透明的锡箔覆盖,光照24小时,取下叶片,酒精脱色,冲洗,滴碘液,发现遮光部分不变蓝,未遮光部分变蓝,这个实验说明了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故选:B。 18.线粒体与叶绿体是植物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重要场所,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列 表述错误的是 A. 二者都具有基质,在基质中都能合成ATP B. 二者都含有DNA和RNA C. 二者都由两层膜包被而成,其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D. 二者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气体的交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基质,其中线粒体基质能合成ATP,叶绿体基质不能合成ATP,A错误; 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B正确; C、线粒体和叶绿体都由两层膜包被而成,其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垛叠形成基粒来增大膜面积,C正确; D、二者在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都伴随着气体的交换,线粒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而叶绿体则相反,D正确。 故选:A。 19.现有①〜④四个果蝇品系(都是纯种),其中品系①的性状均为显性,品系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他性状均为显性。这四个品系的隐性性状及控制该隐性性状的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如下表所示: 品系 ① ② ③ ④ 隐性性状 均为显性 残翅 黑身 紫红眼 相应染色体 Ⅱ、Ⅲ Ⅱ Ⅱ Ⅲ 若需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可选择下列哪种交配类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②个体只有控制残翅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要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同源染色体上.②和④分别含有残翅和紫红眼的隐性基因,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两基因分别在Ⅱ、Ⅲ号染色体上,杂交后两对基因都是杂合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②和③分别含有残翅和黑身的隐性基因,但是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都都在Ⅱ号染色体上,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①个体所有基因都是显性纯合的,④个体只有控制紫红眼的基因是隐性的,所以两个体杂交只产生一对基因杂合,只能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不能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①的所有性状都为显性纯合,②~④均只有一种性状是隐性,其余性状也是显性纯合;控制残翅和黑身的基因都在Ⅱ染色体上,控制紫红眼的基因都在Ⅲ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规律,若要验证该定律,能够发生自由组合的基因前提条件是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0.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 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 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 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乙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可能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不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基因突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这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突变体N催化合成氨基酸乙所需酶的活性丧失;“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 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这说明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基因重组,原理类似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详解】A、M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A错误;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B错误; C、RNA不是遗传物质,因此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不能得到X,C正确;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 B.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后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C. 孟德尔巧妙设计测交的方法进行假说的验证 D. 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 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特性,A正确; B、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进行去雄,在花粉成熟时进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B错误; C、孟德尔巧妙设计测交的方法进行假说的验证,C正确; D、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D正确。 故选:ACD。 22.细胞呼吸对生命活动意义重大,下面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是在氧气的参与下,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B. 有叶绿体的细胞可以依靠光合作用合成ATP,不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 C. 一般来说,动物细胞呼吸停止便不能合成ATP,细胞代谢就此终结 D.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细胞呼吸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储存在ATP中的过程;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的能源物质ATP。 【详解】A、由细胞呼吸的概念可知,细胞呼吸不一定有氧气参与,A错误; B、叶绿体合成的ATP只能用于暗反应,细胞其他的生命活动需要的ATP必须通过细胞呼吸产生,B错误; C、细胞呼吸是最基本的生命特征,动物细胞呼吸停止便不能合成ATP,细胞代谢就此终结,C正确; D、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也可以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BD。 23.关于低温诱导洋葱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观察时应先用低倍镜在视野中找到分生区细胞 B. 低温处理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也会影响细胞分裂 C. 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使DNA和蛋白质分离,便于着色 D. 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绝大多数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答案】AB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低倍镜下观察视野宽,便于找到分生区,而高倍镜更容易看清染色体,A正确; B、低温抑制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从而影响细胞分裂,B正确; C、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而不是使DNA和蛋白质相互分离,C错误; D、由于细胞周期分裂期的时间很短,故显微镜视野中只能观察到极少数细胞含有四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AB。 24.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Ⅰ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Ⅱ过程可发生基因重组 B. 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 C. 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性 D. 一般来说,雄体产生精子与雌体产生卵细胞的数目比为1:1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Ⅰ表示雌雄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精子卵细胞的过程,Ⅱ表示受精作用,Ⅲ表示个体发育过程。 【详解】A、基因突变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因此Ⅰ过程可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A错误; B、Ⅲ过程是在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基础上进行的,B正确; C、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性,C正确; D、一般情况下,雄体产生精子数目多于雌体产生卵细胞数,D错误。 故选:BC。 25.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 幼苗的光合 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 与原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表述合理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植物的品种 B. 15℃时P1、P2单位时间制造的葡萄糖 相等 C. P1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不一定为25℃ D. 在25~40℃范围内,P1净光合速率受温度影响比P2大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图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品种1和2的净光合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且最适宜温度都是25度;品种1高于品种2,且两者都高于对照组,但是品种1下降的更快。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不同品种的幼苗,A正确; B、15℃时P1、P2净光合作用强度相等,由于两者的呼吸强度不一定相等,所以总光合强度不一定相等,B错误; C、总光合强度=呼吸强度+净光合强度,由于不知道P1的呼吸强度,故P1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不一定为25℃,C正确; D、图中25~40℃范围内,最适净光合强度品种1高于品种2,且两者都高于对照组,但是品种1下降的更快,故P1净光合速率受温度影响比P2大,D正确。 故选:ACD。 26.下列细胞中能发生转录的有 A. 神经细胞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 C. 胚胎干细胞 D. 根尖分生区细胞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转录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转录的模板:DNA分子的一条链; 转录的原料: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 与转录有关的酶:RNA聚合酶; 转录的产物:mRNA,tRNA,rRNA。 【详解】神经细胞、胚胎干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器,而哺乳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在成熟的红细胞中不能发生转录过程,在神经细胞、胚胎干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中能发生转录过程。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27.下图为毛白杨和云杉两种植物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为a时,毛白杨将_________(填“吸收”或“释放”)O2,此时云杉生理状态 特点是_____。 (2)光照强度为b时,毛白杨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 (3)光照强度为d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因素是_____。 (4)能否比较图中c点光照强度下两植物光合速率大小的关系?请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 【答案】 (1). 吸收 (2). 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3).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4). 二氧化碳浓度等 (5). 不能,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相等,但呼吸速率的大小不确定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1、毛白杨、云杉两种植物的光饱和点不同,其中毛白杨更能适应强光; 2、图中光照强度为a时,毛白杨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P/R)小于1,说明此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1)据图分析可知,光照强度为a时,云杉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等于1,但毛白杨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小于1,故说明毛白杨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有氧气的净消耗,此时毛白杨将吸收氧气;此时由于云杉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等于1,故云杉生理状态的特点是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 (2)光照强度为b时,毛白杨叶肉细胞不仅进行光合作用还进行呼吸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3)光照强度为d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因素是二氧化碳浓度等。 (4)图中c点光照强度下两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比值相等,但呼吸速率的大小不确定,所以二者光合速率的大小不能确定。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注意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的联系,注意达到饱和点之后的限制因素不再是横轴的光照强度。 28.下图表示某DNA片段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⑦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GCU—丙氨酸、AAG—赖氨酸、UUC—苯丙氨酸、 UCU—丝氨酸、UAC—酪氨酸) (1)图中各物质或结构中含有核糖的是_____(填图中数字)。图中⑤运输的氨基酸 是_____。 (2)生理过程b需要的酶是_____,过程c表示_____,需要的原料是_____。 (3)若图中①共含100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占20%,将其放在仅含14N的培养液中进行 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_____个,全部子代DNA 中含14N的有_____个。 (4)若图①中某基因发生了一对碱基替换,导致c过程翻译出的肽链序列变为:甲硫氨酸一丙氨酸一丝氨酸一酪氨酸,则该基因转录模板链中发生的碱基变化是_____。 【答案】 (1). ②③⑤ (2). 苯丙氨酸 (3). RNA聚合酶 (4). 翻译 (5). 氨基酸 (6). 42000 (7). 8 (8). A→T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⑥是DNA,a表示D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②是mRNA,b表示转录过程;③是核糖体,④是多肽链,⑤是tRNA,⑦是氨基酸,c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1)核糖是组成RNA的成分,图中②mRNA、③核糖体(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和⑤tRNA中都含有核糖。图中⑤上的反密码子是AAG,其对应的密码子是UUC,因此其运输的氨基酸是苯丙氨酸。 (2)图中合成蛋白质时经过的生理过程b表示转录和c表示翻译过程。所以b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过程c表示翻译,需要的原料是氨基酸。 (3)一个DNA分子中均由10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都占20%,则鸟嘌呤占30%,即鸟嘌呤脱氧核苷酸为10000×2×30%=6000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需要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3-1)×6000=42000个。由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1个DNA复制3次共形成的8个DNA,其中2个DNA两条链中N分别为15N和14N,另6个DNA两条链中N分别为14N和14N,故全部8个子代DNA都含14N。 (4)图1中c链翻译形成的肽链序列应该为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苯丙氨酸…,若图1中某基因发生了一对碱基替换,导致c过程翻译出的肽链序列变为:甲硫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即最后一个氨基酸由苯丙氨酸(UUC)变成酪氨酸(UA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基因转录模板链中发生的碱基变化是A→T。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及DNA分子复制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答题。 29.下图甲是兴趣小组利用两种微生物分泌的纤维素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图乙为50℃ 时酶B催化纤维素分解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甲可知,本实验研究的课题是:_____。 (2)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据图甲分析酶A和酶B中_____受高温条件的影响 更大。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高温使酶_________。 (3)酶A和酶B能够将纤维素最终分解成还原糖,该产物可与_____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 沉淀。 (4)若改用等量的酶A进行图乙对应的实 验,请在图乙中画出底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大致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作图) 【答案】 (1). 探究温度对酶A和酶B活性的影响 (2). 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3). 酶A (4). 结构被破坏而失活 (5). 斐林试剂 (6).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该曲线的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酶活性,故该实验目的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分析图乙:根据图一相同温度下A酶的活性 【详解】(1)根据图一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可以知道本实验的探究课题是探究(研究)温度对A酶和B酶活性的影响。 (2)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图甲结果显示,在高温时下降快的曲线是A酶,高温条件下,酶容易失活,其原因是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 (3)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组成酶A和酶B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是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 (4)50℃时A酶活性大于B酶,故反应物的浓度下降速率大于B酶。曲线如图: 【点睛】易错点:在酶相关的探究实验中,注意如选材是否合适、实验设计过程是否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适等。 30.在调查某地区中的某单基因遗传病时发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一对表现型正 常的夫妇,生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和一个正常女儿,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 结婚,并已怀孕。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请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以上信息判断 , 该遗传病是 _________病,理由 是_____。 (2)患病儿子的初级精母细胞致病基因的个数是_____,次级精母细胞致病基因的个数 是_____。 (3)怀孕的女儿生出一个表现型正常但携带该遗传病致病基因孩子的概率是_____。若女 儿体内的胎儿是男性,则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理由是_____。 【答案】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正常的夫妇生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3). 2 (4). 2或0 (5). 1/8 (6). 需要 (7). 男性胎儿的母亲有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导致男性胎儿患该病 【解析】 【分析】 常的夫妇生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确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H、h 【详解】(1)由题干信息判断,该遗传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理由是正常的夫妇生有一个患该遗传病的儿子,说明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确定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患病儿子基因型为XhY,初级精母细胞致病基因的个数是2个;由于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X和Y染色体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致病基因的个数是2个或0个。 (3)因为怀孕的女儿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HXh、1/2XHXH,其丈夫的基因型为XHY,则他们生出表现型正常但携带该遗传病致病基因孩子(XHXh)的概率是:1/4×1/2=1/8,若女儿体内的胎儿是男性,则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因为男性胎儿的母亲有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导致男性胎儿患该病。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各种伴性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题干信息绘制遗传系谱图并能据此推断出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