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www.ks5u.com 一、选择题(共40题,50分,其中1-30题每题1分,31-40题每题2分) 1.下列有关细胞生活的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是有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钙离子、呼吸酶、葡萄糖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 2.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影响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3-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会影响血浆渗透压 【答案】B 【解析】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导致细胞吸水减少甚至失水,A项正确;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项错误;血浆正常的PH约为7.35~7.45,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项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及其组成成分 3.下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依据如下的体液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可推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围绕“题图中箭头的指向”这一信息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的有关“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和图示分析展开联想,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4.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答案】D 【解析】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①正确;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②错误;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线粒体中,③正确;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粉丝在组织液中,④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⑤错误;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⑥正确。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内环境及其稳态、细胞呼吸、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 5.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 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 【答案】B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中的4种液体所示的名称,以及4种结构名称,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知识作答。 6. 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C.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B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7. 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注入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类型反应及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特异性免疫,抗原 D.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将灭毒的蛇毒注入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可知,所用的蛇毒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综上分析,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将灭毒的蛇毒注入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解题的信息和切入点,联系所学的特异性免疫的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8. 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 B.有体温调节中枢 C.有渴觉中枢 D.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与体温调节中枢均位于下丘脑,A、B项正确;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C项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D项正确。 【考点定位】下丘脑的功能、人脑的高级中枢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需明确:①各种感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功能进行归纳总结。下丘脑的功能如下: (1)作为神经中枢 ①调节血糖平衡: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②调节体温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调节水盐平衡: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人体内环境渗透压的改变。 (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某些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4)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平衡的调节中枢,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调控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9. 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浆细胞分泌抗体 B.吞噬细菌的吞噬作用 C.皮肤的屏障作用 D.溶菌酶在体液中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主要靠浆细胞分泌抗体“作战”,A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对所有的病原体都起作用,其基础是由皮肤、黏膜组成的第一道防线和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的第二道防线,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10.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 u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己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有关PM2.5推测不合理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答案】C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稳态、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神经调节与反射 【名师点睛】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1. 下列疾病中,与免疫失调无关的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白化病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答案】B 【解析】免疫失调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疫病,A、C项错误;白化病为单基因遗传病,B项正确;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免疫失调与单基因遗传病 【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种类及其概念、实例,识记单基因遗传病的常见实例。 12.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是维持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的信息分子 B.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只参与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 C.血液、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D.只需神经系统调节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就能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A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 1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在胚芽鞘、发育中的果实等处分布较多 B.乙烯只在植物体的成熟部位合成 C.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受基因组的控制 D.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生长素在高等植物体内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和幼嫩的种子等,A项正确;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B项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C项正确;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D项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此题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的相关识记和理解能力。若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复习时,采用列表等方法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记忆的目的。 14.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D.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筛管进行非极性运输,A项正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最敏感的是根,其次是芽,最后是茎,即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B项正确;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发育中的种子,C项错误;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所以顶端优势可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运输、生理作用 15. 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等速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有生长素的来源则可能生长;②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光部位;③生长素若均匀分布,则直立生长;若分布不均匀,则弯曲生长。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与题意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16.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A.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同一器官影响不同,A点促进芽的生长,D点抑制芽的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茎对生长素最敏感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 【答案】C 【解析】题图显示,A点与D点都促进芽的生长,A项错误;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其中根对生长素最敏感,B项错误;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根的生长,C项正确;图示没有涉及到生长素对幼嫩细胞与成熟细胞的作用,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7. 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下列激素中与这种做法相关性最大的是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答案】A 【考点定位】植物的激素调节 【名师点睛】识记并理解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8. 如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IAA(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10 -10 mol/L),下列对B侧IAA浓度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A.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B.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f、c点除外) C.A侧IAA浓度为a是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IAA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较A侧慢 D.在太空中,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此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答案】B 【解析】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A项错误;在fc段所对应的低浓度范围内的生长素均表现为促进生长, (f、c点除外) B项正确;由于受重力作用的影响,根的B侧(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远地侧),但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高,B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细胞的生长,A侧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了细胞的生长,因此B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当于曲线cd段浓度,但A侧IAA浓度不一定为a,C项错误;在太空中,因失去了重力作用的影响,生长素均匀分布,根将水平生长,此生长素的曲线仍然适用于根的生长,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应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应用、根的向地性产生的原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19. 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及演替的理解,正确的是 A.人类的活动不能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B.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植被的垂直分布无关 C.火灾后,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D.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答案】C 【考点定位】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种群 20. 下列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査中,最合适用标志重捕法的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査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蝇蛆的种群密度 D.调査水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田鼠为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正确;蝇蛆、田螺的活动能力弱,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C项错误;调查水体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名师点睛】易错提示:不要误认为“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都采用样方法。动物的虫卵、活动能力弱的蚯蚓、蝇蛆、蝗虫的幼虫、跳蝻及蚜虫等都可采用样方法。 21. 下图表示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应选择在d点 B.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反映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①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②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2. 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答案】A 【解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由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高低错落有致,所属范围为种群,A项错误;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项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陆地动物的分层的因素是一样的,也是与食性有关,C项正确;在水平方向上,因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导致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D项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 23. 图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值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 B.种群②个体的体积大 C.孤岛上将只剩下种群② D.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24.如图中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交化。三图表示的最可能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答案】B 【解析】甲图中的两曲线,在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为互利共生;乙图中的两曲线,在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表示捕食;丙图显示,两种生物在数量上,随着一个逐渐增加,另一个逐渐减少直至死亡,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竞争。综上分析,A、C、D三项均错误,B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所学种间关系的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有关曲线图的分析问题,关键在于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把握曲线的变化趋势、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各选项的问题情境作答。 25. 下图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D.要开发利用动植物资源,最好要等到c点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挖掘出“b、c两点所隐含的信息:分别表示K/2值和K值”,据此结合“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作答。 26. 下列关于生态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据此可推知:某种群一年内的出生率为20%,A 项错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不属于空间特征,B项正确;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多少,鹰捕食黑线姬鼠会导致鼠的数量降低,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并没有下降,C项错误;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特定的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结果,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 27. 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④ B. 图中的①为出生率,②为死亡率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 D. 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本题以“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代表的数量特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 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 【答案】D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说明该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项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为1.2,说明该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因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白头鹎为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C项错误;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1/2K,由此推知: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8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D项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调查分析数据”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9. 下图所示为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 B.图中蜘蛛与青蛙之间既捕食又竞争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植食性鸟减少,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 【答案】B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 30.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 31. 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 C.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下部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AC 【解析】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同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所以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升高,则b、c分别代表尿量减少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A项错误; 诱捕雄虫会导致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进而引起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下降,因此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下降,B项正确;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由向光侧横向运输至背光侧,引起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使植物向光弯曲生长,所以若A代表燕麦胚芽鞘,a为单侧光,则b、c分别代表生长素在尖端上部(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横向运输和向光弯曲生长,C项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D项正确。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调节、种群的特征、植物的向光性、体液免疫 32. 如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 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考点定位】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反映实验过程的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前提,依据步骤I呈现的信息准确判断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33. 对下列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若在c点切断,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肌肉会收缩 B.乙图人体物质交换中体内细胞与B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体内细胞与A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C.丙图中,对向光弯曲的植物而言,若茎背光侧为B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则茎向光侧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 D.图丁中靶细胞裂解与效应T细胞内的溶酶体有关 【答案】C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细胞免疫 34. 切除老鼠体内的甲状腺,10天后将其与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相比,其物质代谢能力大大下降;若切除5天后,连续给老鼠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过5天后再观察,发现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甲状腺激素能增强物质代谢能力。为了证明这一推论,有必要再进行其他对照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最适宜作为对照组的是 A.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 B.从进行切除后的第1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 C.从进行切除后的笫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 D.将溶于另一溶剂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 【答案】C 【解析】给切除甲状腺的5天后的老鼠连续注射一定量溶于某种溶剂的甲状腺激素,过5天后再观察,发现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这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某种溶剂作用的结果,因此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以排除某溶剂的作用,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与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的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以“验证甲状腺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为依托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知道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实验设计的原则等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应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通过实验目的或步骤(具有单一因素不同)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来判断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而对相应的组别进行设置。 35. 将一玉米幼苗固定在支架上,支架固定在温、湿度适宜且底部有一透光孔的暗室内,从题图所示状态开始,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几天后停止于起始位置,此时,幼苗的生成情况是 A.根水平生长,茎向上弯曲 B.根水平生长,茎向下弯曲 C.根下弯曲,茎向上弯曲 D.根向下弯曲,茎向下弯曲 【答案】B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及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以题意中的“光源随暗室同步缓慢匀速旋转”和图示中的“光源位置”为解题的切入点,结合重力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和植物茎的向光性的原因分析作答。 36. 以下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做的实验:在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下表数据说明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 0 3 7 12 15 18 15 10 A.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就不同 B.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生长素浓度成正相关 C.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生长受抑制 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 【答案】D 【解析】表中信息显示,生长素浓度为0.20mg/L和0.30mg/L时,胚芽鞘弯曲角度相同,说明生长素的促进效应相同,A项错误;在0.05~0.25mg/L浓度范围内,胚芽鞘弯曲角度随生长素浓度的逐渐增大而增大,说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在0.25~0.35 mg/L范围内,胚芽鞘弯曲角度随生长素浓度的逐渐增大而减小,说明生长素对胚芽鞘的生长促进作用逐渐减弱,说明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B项错误,D项正确;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弯曲角度为10,说明对胚芽鞘的生长仍起促进作用,C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实验数据”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题意并采取对比法,认真分析表格数据,找出数据、现象的变化规律,并将“变化规律”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37. 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答案】A 【考点定位】种内斗争和种间竞争 38. 研究人员调査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第4~6年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2~4年兔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C.第6~8年兔种群数量逐年上 D.第8年兔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答案】D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λ值的内涵,明确横纵坐标的含义以及曲线图中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点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合理地解释各种情境下的曲线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处理,得到答案。 39. 如果一个人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该人每增加1干克体重,约消耗植物 A.10千克 B.28千克 C.100千克 D.280千克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依题意可知:三条食物链分别是植物→人,植物→羊→小型肉食动物→人,植物→羊→人。当能量传递效率为10%时,该人每增加1干克体重,约消耗植物:(1×1/2÷10%)+(1×1/4÷10%÷10%÷10%)+(1×1/4÷10%÷10%)=280(kg),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0.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稳定型的出生率最大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答案】B 【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项正确;丁为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每种年龄组成的出生率的大小无法判断,C项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特征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填标号) (2)①②④分别表示 、 和 ,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①与②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3)在一些病理条件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都可能发生变化。请举出由于病理原因引起②增多的实例 。 (4)①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和 的含量有关。 (5)如果图中③细胞为浆细胞,则合成抗体的细胞器是 ,抗体存在于上图中的 部位(填标号)。 【答案】(10分,每空1分) (1)①② (2)血浆 组织液 淋巴 ①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花粉过敏或营养不良 (4)无机盐 蛋白质 (5)核糖体 ①②④ (4)①(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5)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因此可存在于内环境中,即上图中①②④。 【考点定位】体液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与免疫调节建立联系。 42. 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文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当正常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 (填字母)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 的过程,以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如果图中 (填字母)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图中除了丁产生的激素能升血糖以外,还有 产生的 激素可以辅助升血糖。 (4)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传到下丘脑的祌经细胞,而不能反向的原因是 。 (5)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 。 (6)在受到寒冷刺激时,甲分泌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细胞,而A激素可作为多数细胞的信号,这与细胞膜上具有特定的 物质有关。 【答案】(10分,每空1分)(1)神经、体液调节 A (2)C 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丙 (3)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4)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5)反馈调节 (6)糖蛋白(受体) 【解析】(1)题图显示: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直接调控相关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同时又通过分泌相关激素作用于有关腺体,据此可推知: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的A(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5)图中的甲为垂体,乙为垂体作用的某腺体。当乙分泌的物质A在血液中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该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6)A激素只有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定的糖蛋白(受体)结合,才能发挥调节作用。 【考点定位】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了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的作用。正确解答此题,需识记并理解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与血糖平衡调节过程,据此准确定位图中细胞和激素的名称;需识记并理解激素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三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43. 稻田中除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根据下面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只/m2。 样方编号 1 2 3 4 5 6 样方面积(m2) 1 1 1 1 1 1 田螺数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图中曲线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0分,每空2分)(1)随机取样 16 (2)Ⅰ B (3)农药 【解析】(1)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杂有人的主观因素。田螺的种群密度应取各样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 (3)进行生物防治后,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轻环境污染。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生物防治 44. (共10分,每空1分)鼹鼠通常生活在地下,喜食蚯蚓和植物的根等,对人类而言属于害兽。近期科学研究表明,鼹鼠及其堆成的小土堆对生物的多样性来说至关重要。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这就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假设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甲、乙两种植物种群,它们与鼹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调查生态系统中鼹鼠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个鼹鼠,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个个体,其中有3个带有标记,该鼹鼠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 。 (2)据图(a)判断,鼹鼠的种群数量曲线为 (填“A”“B”或“C”);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 (填“A”“B”或 “C”)。 (3)图(b)为乙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 (填“a”或“b”),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 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 。 (5)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 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答案】(10分,每空1分,最后一空2分) (1)500 大 (2)C B (3)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 (4)上升 (5)间接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分) 【解析】(1)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30×50÷3=500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 (3)图(b)中的a曲线代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b曲线代表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自然界中由于有环境阻力存在,乙种群的增长曲线应为“S”型,对应图中的曲线b,则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的个体数量。 (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增加了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使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会上升。 (5)鼹鼠的存在调节了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间关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考点定位】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45. 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大火,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已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个体数 93 187 60 56 51 61 52 34 41 39 166 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它以此类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 (2)研究表明,动物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由此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3)上表数据是根据标志重捕法获得的,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_____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相比______(偏高/不变/偏低)。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__(能/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__。 【答案】(10分) (1)次生演替 自然选择/自然/环境 (2)稳定型 保持稳定 (3)活动范围广 偏高 (4)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2分,合理叙述给分) (5)不能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10分) (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其种群密度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比实际情况偏小,获得的估计值比实际值偏高。 (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5)“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因此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及结构、种群的特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