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汕尾市高考模拟生物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广东省汕尾市高考模拟生物

2018 年广东省汕尾市高考模拟生物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 1 个符合题意。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 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 B.肌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 C.线粒体内膜上只分布着合成 ATP 的酶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 RNA 自由进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A、细胞膜上的受体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必需的结构,有些细胞靠特殊通道进行交流,如植 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A 错误; B、葡萄糖进入肌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故肌细胞膜上有协助葡萄 糖跨膜运输的载体蛋白,B 正确; C、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合成大量 ATP, 这两个过程都需要酶的催化,C 错误;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 RNA 出入细胞核,但具有选择透过性,D 错误。 答案:B 2.下列对有关鉴定性实验、观察类实验、探究性实验以及调查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鉴定组织中脂肪的颜色反应实验时,必须使用显微镜 B.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能辨别视野中哪条染色体携带突变基因 C.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时,自变量可设置酶的种类不同或者底物的种类不同 D.调查某荒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不影响调查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检测脂肪的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A、鉴定组织中脂肪的颜色反应实验时,显微镜不是必须使用的,如果检测的是液体,可以 直接观察颜色的变化,A 错误; B、观察处于有丝分裂的细胞,只能观测到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不能辨别染色体上的突变 基因,B 错误; C、设计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时,自变量可设置酶的种类不同或者底物的种类不同,C 正确; D、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所选择的样方数应适当,样方过少结果不准确,D 错误。 答案:C 3.生长素、脱落酸是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 中生长素、脱落酸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曲线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 B.乳熟期脱落酸对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C.水稻种子中有机物主要由植物的叶片合成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作用。 A、在乳熟期的前半部分,生长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也上升,不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 落酸的合成,A 错误; B、由图可知,脱落酸促进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乳熟期,B 正确; C、水稻种子中有机物主要由植物的叶片合成,然后输送到种子的,C 正确; D、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 正确。 答案:A 4.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 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 C.24.8℃条件下第 5 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 K 值恒定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A、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 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 正确; B、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 19.8℃条 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 正确; C、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 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是最大的,C 正确; D、K 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 错误。 答案:D 5.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将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 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C.红细胞吸水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A、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抑制肝糖原的分解,A 错误; B、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B 正确; C、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C 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液减少,D 错误。 答案:B 6.一种观赏菊花,纯合的黄色品种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F1 为黄色,F1 自交,F2 为 9 黄: 6 橙:1 鲜红。若将 F2 中的橙色植株用鲜红色植株授粉,则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是( ) A.2 橙:l 鲜红 B.1 鲜红:1 橙 C.3 橙:l 黄 D.2 鲜红:1 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根据题意 9﹕6﹕1 是 9:3:3:1 的变式,可推知花的颜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 控制的,且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比例可知,A 和 B 同时存在时开黄色花,只有 A 或只有 B 时开橙色花,A 和 B 都不存在时开鲜红色花,纯合的黄色品种(AABB)×纯合的鲜 红色品种(aabb)→F1 为黄色(AaBb),F1 自交得 F2,F2 中鲜红色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橙色 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bb:Aabb:aaBB:aaBb=1:2:1:2,即 AAbb、 Aabb、 aaBB、 aaBb,将 F2 中的鲜红色植株花粉授给橙色植株,则后代橙色花的比例为 + × + + × = ,,鲜红色花的比例为 1- = ,所以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2 橙: 1 鲜红。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8 分)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 论:小鼠体内的 R 型活细菌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活的 S 型细菌。格 里菲斯大胆预测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很可能含有促成这一转化的遗传物质,但这种 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 DNA 还不能被证明。请你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利用(R 型活细菌、加热 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等)为实验材料。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简要写出: (1)实验思路;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格里菲斯认为在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是蛋白质还是 DNA, 可用 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小鼠等作实验材料,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加热杀 死的 S 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 DNA; ②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 ③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 DNA 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 答案:①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 DNA; ②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 ③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 DNA 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即可。___________。 解析:预期实验结果: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小鼠体 内没有发现活的 S 型细菌;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 DNA 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 发现活的 S 型细菌。 实验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答案: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 小鼠体内没有发现活的 S 型细菌; 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 DNA 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 发现活的 S 型细菌。 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 是遗传物质 8.(9 分)将长势相同、数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品种的大豆幼苗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密闭透 明玻璃罩内,在光照、温度等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玻璃罩内的 CO2 含量, 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0~25min 期间,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含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0~25min 期间,在密闭容器内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玻璃罩内 CO2 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逐渐下降,影响甲品种大豆幼苗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二氧化碳含量。 答案:CO2 (2)乙植株比甲植株固定 CO2 的能力___________。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乙曲线与甲曲线相比,CO2 含量下降得更快,这说明乙植株比甲植株 固定 CO2 的能力强。 答案:强 (3)0~15min 期间,植株释放 O2 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 解析:0~15min 期间,容器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下降,光合作用不断减弱,植株释放 O2 速 率逐渐减慢。 答案:减慢 (4)30~45min 期间,两个玻璃罩内 CO2 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 解析:30~45min 期间,两个玻璃罩内植物细胞呼吸释放 CO2 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 CO2 的 量相等,所以玻璃罩内 CO2 含量相对稳定。 答案:植物细胞呼吸释放 CO2 的量与其光合作用消耗 CO2 的量相等(或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 相等) 9.(12 分)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瘦素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 它的发现使人们对肥胖的认识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请回答下列有关瘦素的问题: (1)瘦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合成并分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质量调节中枢”,引起动物 食欲降低,能量消耗增加,体重减少。这表明瘦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填“供能”、 “催化”或“传递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物激素的调节。 根题意可知,瘦素具有抑制食欲、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这表明瘦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的 作用。 答案:传递信息 (2)研究表明,胰岛素能促进瘦素的合成和分泌,而瘦素抑制______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 这体现了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调节机制;约 80%的瘦素与蛋白结合后由血浆运输到全身, 这体现了激素调节的___________特点。 解析:胰岛素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能促进瘦素的合成和分泌,而瘦素抑制胰岛 B 细 胞分泌胰岛素,这体现了激素调节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激素调节运输途径是体液运输。 答案:胰岛 B (负)反馈 通过体液运输 (3)在健康人体内,随着脂肪的增加,瘦素的分泌量___________(填“增加”、“不变”或 “减少…),人体不会出现肥胖症。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瘦素分泌量正常,但出现肥胖症 状,其肥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瘦素具有抑制食欲、抑制脂肪合成的作用,而能量摄入增多可导致 脂肪合成增加,因此此时瘦素分泌量会增多。可能肥胖体内存在瘦素的抗体或体内存在瘦 素受体的抗体,因此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瘦素分泌量正常,但出现肥胖症状。 答案:增加 体内存在瘦素的抗体或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 10.(10 分)在果蝇中,翻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红眼(B) 对白眼(b)为显性,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注:体细胞中无等位基因的个体均为纯合子)请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对基因的遗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翻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基 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不遵循 (2)若只考虑翻翅和正常翅这一对相对性状,则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XAYA、___________。(缺 一不得分) 解析:翻翅(A)对正常翅(a)为显性,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雄果蝇的基因型有 XAYA、 XAYa、XaYA、XaYa。 答案:XAYa、XaYA、XaYa (3)为了判断果蝇眼色基因(B-b)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还是 X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将一 只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白眼雌果蝇杂交。预测并分析实验结果: 若子代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 若子代___________,则该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 解析:为了判断果蝇眼色基因(B-b)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还是 X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 将一只纯合的红眼雄果蝇与一只白眼雌果蝇杂交。若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 眼,则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亲本的基因型是 XBY 和 XbXb;若子代雌雄个体全 为红眼,则该基因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亲本基因型是 XBYB 和 XbXb。 答案: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 雌雄个体全为红眼 (4)若果蝇红眼(B)、白眼(b)的眼色基因位于 X 染色体非同源区段,Xb 配子有活性,但个体 基因纯合致死,因此,___________(填“能”“不能”)选择出某种基因型组合的雌雄个体 进行杂交,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 解析:Xb 配子有活性,但个体基因纯合致死,所以群体中不存在 XbXb 的雌性个体,不能选 择某种基因型组合的雌雄个体进行杂交,使后代只有雌性个体。 答案:不能 三、[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15 分) 11.科研人员发现,工业污水中有一种极难降解的含氮有机物 NS(无色的 NS 与碘作用可形 成蓝色反应),但可被 NS 分解菌高效降解。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筛选 NS 分解菌的过程中,以 NS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NS 可 为 NS 分解菌提供生长所需的___________等营养物质。若要对 NS 分解菌加以纯化并计数, 可采用___________法接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 养基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从而提高该菌的筛选率。在筛选 NS 分解菌的过程 中,以 NS 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NS 可为 NS 分解菌提供生长所需的碳源和 氮源营养物质。若要对 NS 分解菌加以纯化并计数,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 答案:选择 碳源和氮源 稀释涂布平板 (2)NS 分解菌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___;为排除杂菌污染,应设 置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 解析:NS 分解菌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对实验操作 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需进行清洁和消毒,对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 培养基等需进行灭菌。为排除杂菌污染,应设置的对照实验是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 对照实验。 答案: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 不接种的空白培养基 (3)欲鉴定筛选得到的 NS 分解菌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在培养 NS 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除了加入 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加入___________用于颜色反应鉴定 NS 分解菌。若用上述培养 基比较不同菌株降解 NS 能力的大小,可用相同 NS 浓度的上述培养基培养不同菌株,一定 时间后,通过测定___________来确定不同菌株降解 NS 能力的大小。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无色的 NS 与碘作用可形成蓝色反应,因此要鉴定筛选得到的 NS 分 解菌是否具有实用价值,在培养 NS 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除了加入必需的营养物质外,还需要 加入碘用于颜色反应鉴定 NS 分解菌。若用上述培养基比较不同菌株降解 NS 能力的大小, 可用相同 NS 浓度的上述培养基培养不同菌株,一定时间后,通过测定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 小或直径来确定不同菌株降解 NS 能力的大小。 答案:碘 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 四、[生物--选修Ⅲ: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 分) 12.目前普遍种植的玉米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若从玉米细胞中提取耐旱基因转移到苜蓿细胞 中,便可提高苜蓿的耐旱性。 (1)理论上,构建的基因组文库中含有生物的___________基因。苜蓿是否获得耐旱性需经 过一系列的检测与鉴定,首先应采用___________技术检测苜蓿细胞的 DNA 上是否插入了 耐旱基因;最后还要在实验田中鉴定苜蓿植株的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基因组文库包含了一种生物的全部基因。从玉米细胞中提取耐旱基因转移到苜蓿细胞中, 检测苜蓿是否获得耐旱性,首先应利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苜蓿细胞的 DNA 上是否插入 了耐旱(目的)基因;最后还要在实验田中检测苜蓿植株的耐旱性是否得到提高。 答案:全部 DNA 分子杂交 耐旱性是否得到提高 (2)将提取到的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再利用___________法将其导入到苜蓿的体细胞中, 然后利用___________技术获得苜蓿的再生植株。获得苜蓿再生植株的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 无菌操作,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解析:将提取到的耐旱基因导入农杆菌,再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其导入到苜蓿的体细胞中, 然后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苜蓿的再生植株。为了防止微生物与离体组织竞争营养, 获得苜蓿再生植株需要无菌操作。 答案:农杆菌转化 植物组织培养 防止微生物与离体组织竞争营养 (3)获得苜蓿再生植株需分别配制诱导丛芽和生根的培养基,这两类培养基的最大区别是 ___________。 解析:配制的诱导丛芽和生根的培养基的最大区别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和浓度 不同。 答案: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和浓度不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