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 A. 血浆 B. 淋巴 C. 食糜 D. 组织液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糖糖. 故选:D. 2. 下列有关人体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B.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过度紧张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人体缺碘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A 【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A正确;口渴时,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过度紧张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神经系统兴奋性加强,C错误;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3. 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反应 B.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 C. 人体的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 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记忆细胞发挥作用,B错误;人体的巨噬细胞能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但没有特异性,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属于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能摄取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等重要作用,C正确;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使得免疫系统瘫痪,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 人体的内环境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液体①②④构成人体全部细胞的内环境 B. 液体①的蛋白质含量比液体③低 C. 液体④的渗透压大于液体③,有利于物质交换 D. 过敏反应可导致液体③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①是血浆,②是淋巴,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①②③构成内环境,A错误;①是血浆,③是组织液,血浆的总量较组织液少而蛋白质含量较组织液高,B错误;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二者的渗透压相当,C错误;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5. 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 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 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 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考点定位】调节 【名师点睛】在充分理清题目给予信息的基础上,联系反馈调节过程来解题。 6. 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 B.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C.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D. 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可以进行反馈调节,A项正确;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B项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而温度感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C项错误;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有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控制. 故选:A.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8. 下列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的是( ) A. 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进生根 B. 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 C. 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子果实 D. 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 【答案】B 【解析】吲哚乙酸集生长素,选项A、C、D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应用乙烯,选B。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名师点睛】注意: (1)促进果实发育和成熟的激素不同。果实发育主要是生长素的作用结果,果实成熟主要是乙烯的作用结果。 (2)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的原理不同。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即体积增大;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即细胞数目增多。二者共同促进植株生长。 9. 某人感染流感病毒后出现发高热、显著乏力等症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感病毒的组成物质包括DNA、RNA和蛋白质等 B. 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能诱导的特异性免疫类型只有细胞免疫 C. “发高热”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D. 患者在体温上升阶段机体内产热总量大于散热总量 【答案】D 【解析】流感病毒为RNA病毒,组成物质包括RNA和蛋白质等,不含DNA,A错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能诱导的特异性免疫类型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错误;“发高热”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产热大于散热,C错误;患者在体温上升阶段机体内产热总量大于散热总量,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 10.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脱落酸能促进马铃薯发芽 B. 果实发育过程中只受生长素和乙烯的调节 C. 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D. 根具有向地性是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长得快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和果实的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能够促进种子的休眠;植物生长素的调节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果实发育过程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根具有向地性是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受到抑制而长得慢。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脱落酸、生长素、乙烯和赤霉素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 人体呼吸中枢在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答案】C 【解析】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因此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B正确;人体呼吸中枢在脑干,C错误;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听觉、视觉、感觉、运动等高级中枢,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要求学生识记人脑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大脑的高级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 选取健康大鼠,给予某种刺激处理,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刺激可能是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开始刺激后小鼠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但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不加快 C. 胰岛素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同时减少,说明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协同作用 D. 若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来确定 【答案】A 【解析】注射葡萄糖溶液,或是电刺激下丘脑中控制胰岛的中枢部位都可能出现图示变化;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使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和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贮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拮抗作用;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需在注射胰岛素前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变化,进而得出结论。 13. 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 A. ④⑤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①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没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②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②的胚芽鞘尖端,②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直立生长,错误; ③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③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只能直立生长,错误; ④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④胚芽鞘的右侧,使右侧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导致左侧基部生长素浓度大于右侧的,因而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 ⑤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⑤胚芽鞘的尖端下面,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基部,不能促进基部生长,因而燕麦胚芽鞘不生长,错误. 所以引起燕麦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只有①④. 故选:D. 14. 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 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 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 D. 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让其生根 【答案】D 【解析】预实验的目的是确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A正确;由于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实验中要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B正确;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因此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以保证扦插枝条的成活率,C 正确;浸泡法处理插条就是将插条浸泡在配制好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扦插让其生根,不是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中生根,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能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5. 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 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 14C的存在 C. 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 处理甲图中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答案】C 【解析】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所以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错误;处理甲图中B端,不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D错误;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的A端,不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B错误;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正确。 16. 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 ) A. 3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茎>芽>根 B. 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 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芽的生长 D. 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答案】B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3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依次为:根>芽>茎,A错误;图中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B正确;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的作用都是促进作用,C错误;由该图不能判断幼嫩的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程度,D错误。 17. 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 ) A. 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 B. 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 C. 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即失去活性 D. 若将神经纤维置于高Na+环境中,静息电位将变大 【答案】D 【解析】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A正确;兴奋能从a处传导到b处,所以a处接受适宜的电刺激,b处能测定到电位变化,B正确;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会被灭活,C 正确;如果将神经纤维置于高钠离子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因为动作电位是Na+内流引起的,而静息电位是由K+外流造成的,与Na+浓度无关,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18. 若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 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 递到细胞2快 C. 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的是甲状腺细胞 D. 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2的细胞膜上有激素的受体、细胞4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它们都是糖蛋白,能识别信息,A正确;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通过神经调节,信息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通过体液调节,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B正确;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则细胞2最可能是垂体细胞,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垂体,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完成的,与乙有关,也可能与甲有关,D正确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 19. 以下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所做的实验:在胚芽鞘切面一侧放置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测定各胚芽鞘弯曲生长的角度,下表数据说明( )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mg•L-1) 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º) 0 3 7 12 15 18 15 10 A. 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就不同 B. 胚芽鞘弯曲的程度与其他激素无关 C. 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 mg•L-1时,胚芽鞘生长受抑制 D. 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 mg•L-1左右 【答案】D 【解析】生长素浓度不同,促进效应也可能相同,如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20mg/L和0.30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相等,A错误;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错误;琼脂中生长素浓度为0.35mg/L时,胚芽鞘弯曲的角度α为10°,说明胚芽鞘生长仍是促进作用,C错误;由于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胚芽鞘弯曲强度最大,所以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0.25mg/L左右,D正确。 20. 如图是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也是感受寒冷的感受器 B. 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 C. 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D. 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靶细胞是下丘脑和垂体细胞 【答案】B 【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寒冷的感受器是皮肤,A错误;切除甲状腺后,③减少,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没有甲状腺,不能产生甲状腺激素,所以不会促进代谢, B正确;在寒冷环境中,激素①、②和③的分泌均增加,加快代谢,增加产热,切除垂体后,③的分泌会减少,而不是立即停止,C错误; 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靶细胞是几乎全身各个细胞,增加产热,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21.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 调查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 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答案】B 【解析】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正确;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B错误;一般来说,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热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C正确;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等知识,意在考察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22. 某生物学家在测定100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50只作上标记,然后放回到草原上,一段时间后,又捕获60只,其中含标记的5只。则该草原内野兔的种群密度为 ( ) A. 600只/平方公里 B. 300只/平方公里 C. 50只/平方公里 D. 6只/平方公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野兔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50=60:5,N=600只。即100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00只,所以每平方公里的野兔的种群密度为6只。 故选:D。 23. 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 A.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 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 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答案】C 【解析】生态瓶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正确;生态瓶不需要通空气,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提供氧气,可以确保该生态系统顺利进行,C错误;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但不能阳光直射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设计生态瓶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稳定性原理,保障其结构与功能的完善,既包括生态系统的四大成分(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又要使各成分确实能进行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即各生物间遵循正常的食物联系。同时应注意源源不断地为该系统提供能量,以保障其能量需求。小生态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密闭,生物呼吸的氧气由生产者提供。 24.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示中有4条食物链 B. 丙既可以是初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 C.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甲所固定的太阳能 D. 据图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C 【解析】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据图可知,甲与丁的箭头是双向的,而甲有三个箭头出去,一个箭头进来,因此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甲和乙都指向丙,则丙是分解者,乙为消费者,因此图中只有甲 → 乙(乙1 → 乙2……)一条食物链,A、B错误;甲是生产者,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正确;据图可知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而在生物群落内部则是以含碳的有机物的方式进行传递,D错误。 25. 为了调查废水污染对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影响,在距受污染河流一侧不同距离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种群数(种·m-3)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m-3) 365 665 750 1983 2490 A. 土壤污染物浓度与动物类群数的丰富度成正相关 B. 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 C. 水污染会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D. 距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越大 【答案】A 【解析】本题以调查数据为载体,考查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错误,表中数据显示,距离污染源越近,物种丰富度及动物个体总数越少,为负相关。B正确,受污染的农田土壤中仍有一些土壤动物,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稳定性。C、D正确,距离污染源越远,动物类群数越多(土壤动物的多样性越大),动物个体总数越多,说明水污染会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26. 在生态环境的研究、保护过程中,下列方法与目的不相符的是( ) A. 建立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 C. 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 D. 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然恢复 【答案】A 【解析】建立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即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建立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使被破坏的湿地依靠自我调节能力逐渐恢复。 27.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 ℃) 甲 10 — 0.1 28 乙 10 — 0.1 5 丙 — 10 0.1 28 A. 该实验遵循了单因子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 甲组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组大 C.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可能都经历“J”型增长 D. 该实验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B 【解析】生物实验需设置对照实验和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而本实验出现了两个变量即营养物质的类型和温度,A错误;甲组和乙组的实验温度不同,甲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因此甲组的环境容纳量比乙组大,B正确;由于丙试管内只加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此酵母菌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死亡;乙试管内虽然加了培养液,但因温度较低,因此酵母菌代谢不旺盛,不会大量繁殖;而甲试管内有培养液,温度也适宜,所以酵母菌代谢旺盛,能大量繁殖,在初始阶段呈“J”形增长,因此只有甲试管在初始阶段经历了“J”型增长,C错误;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要获得准确的实验数据,必须重复实验,求平均值,D错误。 28. 下面是某生态系统的三个图形,图1中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 调查图1中的戊和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 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数量变化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 D. 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 【答案】C 【解析】图1中的甲和己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不同的种群,A错误;图1中的戊和庚依次为绿色植物、动物,所以调查图1中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而调查庚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当丙刚迁入到这个生态系统的短期内,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其数量变化如图2中的曲线X ,C正确;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丙的数量变化,则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的是图3中的t1时刻, D错误。 29.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内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B. 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 C. 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D.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答案】D 【解析】种群无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A错误;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是由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的,B错误;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C错误;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正确。 30.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答案】A 【解析】群落演替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甲地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可逐渐演替为森林,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乙地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发生的演替,应是初生演替,A错误;甲地具备形成森林的条件,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B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一般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地衣能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成土壤,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C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结构会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增多,D正确。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31. 图是某共生型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是①过程固定的太阳能 B. 碳元素在②、③过程中的流动形式都是有机物 C. ④过程表示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能量 D. 实际生产中要注意控制蔬菜温室与畜禽舍面积比 【答案】D 【解析】输入该系统的总能量是①光合作用过程固定的太阳能和人工投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A错误;③过程中的流动形式是二氧化碳,B错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释放能量为热能。不能利用,C错误;控制蔬菜温室与畜禽舍面积比,有利于对能量的充分利用,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农业工程 【名师点睛】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2.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到下图的视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在计数室上方加盖玻片,再滴加少量样液 B. 计数同一样品时,可对同一计数板上的两个计数室进行计数,并取平均值 C. 滴加培养液后应立即计数,以防止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D. 若仅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9个·mL-1 【答案】C 33. 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掲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古代诗文 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 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豆苗与草的互利共生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红杏出墙是植物向光性的表现,因为植物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又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所以植物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A正确;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遗体之所以没有堆积如山,是分解者将这些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因此“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腐生的细菌、真菌等把“落花”分解成“春泥”,B正确;由于高山的温度较低,因此当“人间四月芳菲尽”时,“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了温度影响植物的开花,C正确;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D错误。 34. 某农田弃耕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演替,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记录如下表。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篷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 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 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 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 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答案】A 【解析】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月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 35. 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 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 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 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36. 某河流因污水排放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产生水华。通过投放以浮游藻类为食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对其进行治理,收到较好效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藻类大量繁殖使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水域中的生物个体数量反映群落的丰富度 C. 治理后能量流动的特点未发生改变 D. 植物中含有的全部能量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答案】C 【解析】藻类大量繁殖,导致其它多种生物的生长受影响,甚至死亡,反而减小了生物的多样性,A错误;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水域中的生物个体数量反映的是种群密度,B错误;治理后,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没有发生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仍然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C正确;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能量,D错误。 【点睛】对丰富度的概念理解不到位,误认为种群数量就是指丰富度,其实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群落的丰富度。 37.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到成都、北京等地属于就地保护 B. 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D 【解析】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到成都、北京等地属于易地保护;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38. 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摄食量 粪便量 呼吸散失量 能量(J/hm2·a) 1.05×1010 3.50×109 4.55×109 A. 田鼠粪便量包含在其摄食量之中 B. 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和呼吸散失量即为同化量 C. 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D. 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0×109J/(hm2·a) 【答案】B 【解析】田鼠粪便量属于其摄入量的一部分,A正确;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而呼吸散失量属于同化量,B错误;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35%,C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J/(hm2•a),D正确。 【点睛】动物的摄入能=其同化能+其粪便能,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39.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是生产者, 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 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答案】D 【解析】图中A、C之间为双箭头,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其中之一,由于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流向大气二氧化碳库,因此C是大气,A是生产者,则D、E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图中B是分解者,C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A→D→E,题中要求“至少需要”,因此用20%的能量传递率计算,则至少需要A=1÷20%÷20%=25kg,D正确。 40.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调节的是( ) A.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 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 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地萌发生长 D. 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答案】D 【解析】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1. 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若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均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a表示抗原决定簇,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的反应阶段 【答案】B 【解析】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a代表感受器,b代表神经中枢,c代表效应器,d代表传入神经,e代表传出神经,在兴奋的传导过程中,不仅有电信号,还有化学信号,A错误;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a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具有抑制作用,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a代表DNA,b代表RNA,c代表蛋白质,d代表转录,e代表翻译,所以d过程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中也可发生,C错误;如果a表示抗原决定簇、b表示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c为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只出现在体液免疫中,所以该过程为体液免疫,D错误。 42.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中组成食物链的三个种群(Ⅰ、Ⅱ、Ⅲ)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图中数值单位是100万kJ)。有关叙述正确的有( ) a. 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Ⅰ→Ⅱ→Ⅲ b. 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0万kJ c. 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d.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率约为20% A. b和c B. c和d C. b、c 、d D. a、b、c、d 【答案】B 【解析】三个种群的同化的能量由大到小依次是Ⅱ、Ⅰ、Ⅲ,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三个种群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错误;种群Ⅱ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种群Ⅰ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5450万KJ,而由于题中没有给出流向分解者能量,因此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也无法求出,b错误;不同营养级之间能量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正确;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3.0÷15.0=20%,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要求学生首先能够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图中三个种群的食物链关系,然后利用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去向计算相应的能量,同时学会计算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43. 假如某食物网中有一种大型杂食性的海洋鱼类,它的食物有1/2来自海洋植物,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此食物网中包括四条食物链 B. 这种杂食性鱼与小型肉食性鱼只有竞争关系 C. 经测定此食物网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海洋植物 D. 从理论上计算,杂食性鱼每增加1千克体重最多需要海洋植物280千克 【答案】D 【解析】此食物网中共包括海洋植物→大型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大型海洋鱼类,海洋植物→草食性鱼类→小型肉食性鱼类→大型海洋鱼类3条食物链,A错误;这种杂食性鱼和小型肉食性鱼都捕食草食性鱼类,所以二者之间具有竞争关系;同时这种杂食性鱼又以小型肉食性鱼为食物,二者之间又具有捕食关系,B错误;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此食物链中的四种生物体内DDT浓度最高的是大型的杂食性海洋鱼,C错误;根据该杂食性鱼的食物结构可以知道该鱼的食物链有3条,当能量传递效率是10%时,消耗植物最多,故该鱼每增加1kg体重,需消耗海洋植物最多为:1×1/4÷10%÷10%÷10%+1×1/4÷10%÷10%+1/2÷10%=280千克,D正确。 44. 下列有关图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是b B. 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 C. 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 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a~d四种不同的植物中b的基因种类最多,其所具有的生物性状最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所以A正确;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段,群落越成熟,物种丰富度越大,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一般为a→c→d→b,所以B正确;若M表示生物体内汞的含量,a~d表示四种生物,则由它们组成的食物链中该物质具有富集现象,营养级越高,所含有的该物质的量越多,故b所处的营养级最高,所以C正确;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四个野生生物种群,则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不能确定,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图解的能力。 45.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 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88 J/(cm2•a) C. 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D. 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细胞呼吸和被丁利用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甲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175+200+875=1250J/(cm2•a),A正确;乙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总能量为200J/(cm2•a),其呼吸消耗量为58,因此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乙的同化量-乙的呼吸消耗量=200-58=142 J/(cm2•a),B错误;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丙的同化量/乙的同化量×100%=30/200=15%,C正确;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只有10%-20%被下一营养级同化,D正确。 二、非选择题 46. 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J (2).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 捕食 (4).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解析】(1)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2)药物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3)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4)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第二问为失分点,题目比较灵活,对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第四问考查年龄结构的概念,注意平时学习过程对课本中基础知识的准确掌握。 47. 下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是特异性免疫中_________免疫的模式图。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细胞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细胞D中比较发达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功能。 【答案】 (1). 体液 (2). C和E (3).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 (5). 效应T细胞 (6). 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7). 监控 (8). 清除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据图甲分析,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其中细胞A表示吞噬细胞,细胞B表示T淋巴细胞,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细胞D表示效应B细胞,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分析图乙,表示细胞免疫,其中细胞F表示靶细胞,细胞G表示效应T细胞。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1)由试题分析可知,图甲是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的模式图。图甲中细胞C(B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当相同的抗原刺激时,细胞E(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细胞D是浆细胞,其可以分泌抗体(分泌蛋白,)与抗体的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因此浆细胞中这些细胞器较为发达。 (2)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④⑦⑧,即。 (3)细胞G的名称是效应T细胞,其作用是与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4)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其作用是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4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了两项专题研究。请根据有关信息和原理回答问题: 图1 同学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考察。下面是他们有关的考察内容和相关建议: ①夏季,农民经常在田地里除草、灭虫。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以减少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再生纤维共混膜”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分解掉,分解该“地膜”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称为___。 ③某农民因不慎使用了假化肥导致农作物迅速死亡。研究小组的同学对农田中的植物数量进行了统计并画出了如图的曲线。请在图中画出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注明各曲线的名称。 ______ 图2 【答案】 (1). 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 (2). 导致空气污染 (3). 分解者 (4).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图1有2条食物链,蛇从不同的食物链获取的能量不同,能量传递效率在10%到20%之间;图2显示施假化肥后生产者的数量越来越少,则其后的各级消费者的数量也将受到影响。 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通过除草、灭虫、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最终流向人类。 ②收获季节,不少农民在田里焚烧作物秸秆,造成大气污染,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的同学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以减少塑料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再生纤维共混膜”在土壤中1~2个月就会分解掉。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该“地膜”的生物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③据图可知,施用假化肥后,生产者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各级消费者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以生产者为食物的,各级消费者的数量也会随着生产者的减少而减少,因此该农田中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49.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存在____条食物链,蛇和鹰的种间关系为____。 (2)假设蛇所获得的能量中,1/2来自蟾蜍,1/2来自鼠。若蛇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 (3)图乙中的A属于图甲中____的同化量,C为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E。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3 (2). 竞争和捕食 (3). b=75a (4). 草 (5). 生长发育和繁殖 (6). 大于 (7).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8). 负反馈(或反馈)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等相关知识,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甲所示生物所指代的生态系统成分和图乙中各字母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该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分别是:草→食草昆虫→蟾蜍→蛇→鹰、草→鼠→蛇→鹰、草→鼠→鹰。蛇和鹰都可以捕食鼠,表明二者存在竞争关系;鹰也能以蛇为食,说明二者又存在捕食关系。 (2)蛇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应按能量传递效率为20%计算。假设蛇所获得的能量中,l/2来自蟾蜍,1/2来自鼠,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b=1/2a÷20%÷20%÷20%+1/2a÷20%÷20%,解得b=75a。 (3)图乙中的A为鼠的粪便量,属于图甲中草的同化量,C为用于鼠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食草昆虫和鼠的同化量÷草的同化量)×100% ,而B 为鼠的同化量,所以该能量传递效率大于B/E。 (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昆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这说明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蛇由于某种原因数量下降,导致蟾蜍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负反馈(或反馈)调节。 50. 赤霉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激素,下面是科学家以赤霉素为研究对象开展的实验研究。 研究1:感染赤霉菌而患恶苗病的水稻植株,要比周围健康植株高很多,患病植株结实率很低。研究者将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水稻幼苗上,也出现了恶苗病的症状,并从赤霉菌培养基中提取出其中有效的活性物质——赤霉素。 研究2:赤霉素与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机理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1能否说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为____。 (2)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提供能量,而是作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 (3)从图中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赤霉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生长素的量得以实现的,由此可推知图中X表示________作用(填促进或抑制)。两种激素对于茎生长的作用关系表现为____________。 (4)赤霉素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探究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溶液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能 (2). 没有证明植物体可以合成赤霉素 (3). 信息分子或信号分子 (4). 抑制 (5). 协同作用 (6). 赤霉素溶液的浓度 (7). 种子的萌发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以及相关的生物实验设计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题图:赤霉素能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生长。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 (1)图中不能证明赤霉素是植物体合成的,因此不能说明赤霉素是植物激素。 (2)植物激素在发挥作用时,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也不提供能量,而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或信号分子起作用。 (3)根据图中所示信息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霉素与生长素都可使细胞伸长,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 (4)若要确定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溶液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赤霉素的浓度,因变量是种子的萌发率。 51. Ⅰ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中医认为桑叶提取液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实验。现请你把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材料与药剂: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链脲佐菌素溶液(可破坏胰岛B细胞,诱发糖尿病)。 实验步骤:(1)取20只健康大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并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另外10只健康大鼠作为丙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甲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 mL/d,对乙组和丙组的每只大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4)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根据上述步骤将“组别①②③”分别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 数量 实验开始时(mmol/L) 给药4周后(mmol/L) ① 10 3.85±1.28 3.94±2.20 ② 10 18.62±3.08 10.12±2.65 ③ 10 19.46±3.98 19.00±2.70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 (2). 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 (3). 灌喂蒸馏水2 mL/d (4). 丙 (5). 甲 (6). 乙 (7). 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明显,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及对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的理解应用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获取结论的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包括实验原理的科学性、实验材料选择的科学性、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处理的科学性)、平行复重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和等量性原则。要注意在解题的过程中的分清楚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 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效果,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桑叶提取液,实验的因变量是血糖浓度,试剂的用量、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的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按照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1)从上述大鼠中随机取出10只作为丙组,把另20只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制备成实验性的糖尿病大鼠,并随机均分成甲组和乙组,另外10只健康大鼠作为丙组。 (2)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统计分析结果。 (3)对甲组每只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连续灌喂4周;对乙组和丙组的每只大鼠灌喂蒸馏水2mL/d,连续灌喂4周期间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4)4周后,用血糖测定仪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丙组是对照组,处于正常状态故血糖最稳定,所以①代表丙组,②开始时血糖浓度升高且结束时血糖浓度有所下降,故②是甲组,③升高的血糖浓度并没有降下来,故③应为乙组。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降低血糖的作用显著,但不能降到正常水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