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一生物 一、选择题 1.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A. 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B. 细胞质基质渗透压的相对稳定 C. 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 血浆pH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渗透压和pH)和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A正确;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属于理化性质的稳定,属于稳态的内容,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对于内环境组成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 B. 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可能会引起机体组织水肿 C. 机体产生乳酸后,主要依赖HCO3-/HPO42-缓冲体系来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 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详解】A.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所以机体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A正确;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蛋白的含量下降,相对的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结果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 C. 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可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维持血浆pH的稳定,C正确; D. 饮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3. 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 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 B. 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C. 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 D. 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内化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其稳态存在,A错误;“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血浆中转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断肝脏发生了病变,这说明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B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得不出该结论,C错误;题干并没有说明细胞代谢和内环境稳态的关系,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 4.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 长期营养不良会使C液减小 C. 正常情况下C液中CO2浓度高于A液 D. 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C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1是毛细血管壁细胞,2是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3是组织细胞,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据此分析。 【详解】A. 1是毛细血管壁细胞,2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 长期营养不良,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血浆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减小,引起组织水肿,即A液减少,C液增多,B错误; C. 细胞呼吸产生CO2通过组织液扩散到血浆中,随血液循环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其运输方式属于自由扩散,因此组织液中的二氧化碳高于血浆,C正确; D. 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D错误。 5. 内环境的稳态破坏,必将引起 A. 细胞代谢紊乱 B. 心脏病 C. 糖尿病 D. 内环境中pH升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若稳态遭到破坏,则代谢异常,故A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分泌抗体 B. 甲亢患者体温偏高,其体内机体产热大于散热 C. 氧气、甲状腺激素、乙酰胆碱、呼吸酶都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D. 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血糖浓度会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是其分泌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旺盛,故体温偏高,但机体产热量仍等于散热量;葡萄糖在肝脏中转化为肝糖元储存,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元又转化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的稳定。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甲亢患者体温偏高,但是体温也是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上的,因此其产热量依然与散热量保持相对平衡,否则体温会一直升高,B错误; C. 呼吸酶属于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 进食半小时后经肝脏流出的血液中,由于血糖进入肝脏细胞并被利用,因此血糖浓度会降低,D正确。 7.下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当环境温度从25℃降到3℃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抗利尿激素、耗氧量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分别对应正确的是序号为 A. ①②③③ B. ①③③③ C. ③①②② D. ①③①② 【答案】D 【解析】 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需要增加代谢速率,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对应曲线①;温度降低,则汗腺分泌变少,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对应曲线③;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细胞耗氧量增加,对应曲线①;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外界温度降低时,小白鼠为维持体温,所以酶的活性不变,对应曲线②,故选D。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寒冷时,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多,便于氧化分解生成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因为天气变冷导致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而根据水代谢平衡得,尿量增多。 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寒冷环境下虽然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散热量高于炎热环境 B. 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下丘脑是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但也具有分泌功能,下丘脑的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调节激素经下丘脑通 到垂体的门脉达到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详解】A. 寒冷环境下,环境温度与体温的温差较大,虽然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但相比于炎热环境,散热量仍然增加,A正确; B.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之一是肾小管细胞,说明肾小管细胞有抗利尿激素受体,因此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正确;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但持续时间长,C正确; D. 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如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9.下列有关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外流 B.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从突触前膜到突触间隙,再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传递是单向的,同时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突触结构中,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这些突触小体可以与多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突触。 【详解】A. 兴奋的产生主要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静息电位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维持的,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或阴离子(Cl-)的内流,A错误; B. 兴奋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B错误; C. 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改变,D正确。 10. 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小,动作电位就减小。 11. 人体的渴觉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别位于( ) A.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B. 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 脊髓、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 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分析可知,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人体的渴觉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丘脑还是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同时还是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升降。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关于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抗体直接消灭宿主细胞内麻风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B. 人在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C. 兴奋型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 D. 植物体内发育着的种子里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细胞分裂素,从而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因此针对宿主细胞内麻风杆菌的免疫方式是细胞免疫;人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是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的。 【详解】A. 抗体在细胞外液中,不能直接消灭宿主细胞内的麻风杆菌,A错误; B. 人在成年后生长激素仍在分泌,B错误; C. 兴奋型神经递质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C正确; D. 植物体内发育着的种子里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从而促进果实发育,D错误。 13.激素之间作用相同,使作用效果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对人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 ① B. ②③ C. ③④ D. 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等组织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还抑制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甲状腺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可促进机体代谢,增加产热;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详解】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不能促进生长发育,①错误; ②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生长发育,又能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②正确; ③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和增加产热的作用,③正确; ④胰高血糖素上有升高血糖的作用,④正确;故错误的只有①,A正确。 14.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部位分别是 ( ) A. 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垂体 B. 前者是垂体,后者是甲状腺 C. 两者都是下丘脑 D. 两者都是垂体 【答案】B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选择性地作用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合成并分泌,选择性地作用于甲状腺,所以选B。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激素分级调节的3点提示 ①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增加;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减少;大量注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减少。 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③性激素的分泌存在着与甲状腺激素相似的分级调节机制。 15.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时复苏可注射适量的( ) A. 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C. 胰高血糖素 D. 生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据此分析。 【详解】给正常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血糖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小白鼠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血糖,以供给小白鼠足够的能量,B正确。 16. 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 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 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 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答案】C 【解析】 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知识。C,图中表示负反馈调节的箭头有2处,一个是③指向垂体的,一个是③指向下丘脑的。 17.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重要组成部分,当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及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HIV通过B淋巴细胞膜表面蛋白识别,进而主要攻击B淋巴细胞 B. 胸腺发育不良会影响T淋巴细胞的数量,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C.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过敏原引起的淋巴细胞数量异常增加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 D. 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体内浆细胞数量主要因B细胞的增殖而增多 【答案】B 【解析】 HIV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A项错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胸腺发育不良会影响T淋巴细胞的数量,导致体液免疫能力下降,B项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过敏原引起的,C项错误;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体内浆细胞数量主要因记忆B细胞的增殖而增多,D项错误。 18.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②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③②①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是防御感染的功能过强形成的属于④过敏反应;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属于③免疫缺陷病;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②自身免疫病;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是自身稳定的功能异常,属于②自身免疫病;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属于①正常免疫。 故选:B。 【点睛】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消除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解答本题需要正确区分免疫失调引起的几种常见的疾病的概念及实例。 19. 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下列关于血钙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钙浓度降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B.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对血钙的调节表现为协同作用 C. 人体血钙浓度在体液调节下处于动态平衡 D. 食物中的钙可以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 【答案】B 【解析】 当血钙降低时,动物会出现抽搐现象。而钙的来源主要是通过食物的消化吸收而进入血液。根据题的内容,可以很容易联想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两种激素共同维持了一个平衡,并且两种激素对血钙的浓度的作用效果是相反的如图: 20.图表示神经调节反射弧局部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能双向传递 B. 神经冲动在结构①处和结构②处的传导速度相同 C. 结构②处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D. 刺激Ⅰ、Ⅱ处能引起肌肉收缩,刺激Ⅲ处则不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构①为突触,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故A项错误;神经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的作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构①处传导速度较结构②处的传导速度慢,则B项错误;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故C项错误;刺激Ⅲ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逆向传递,故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突触间传导与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题图的分析、辨别,最终利用所学的知识比较、综合得出正确的结论。 21.在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受损伤,其他部位正常,会出现( ) A. 不影响皮肤的感觉和肌肉的运动 B. 皮肤失去感觉、肌肉瘫痪 C. 皮肤失去感觉、但肌肉能运动 D. 皮肤有感觉、但肌肉瘫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被破坏,即使有适宜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即不能运动,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但是感受器产生的神经冲动能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再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感觉。 【详解】A. 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皮肤的感觉,但影响肌肉的运动,A错误; B. 传出神经受损时,能产生感觉,B错误; C. 传出神经受损,能产生感觉,但肌肉不能运动,C错误; D. 传出神经受损,皮肤有感觉,但效应器不能产生效应,肌肉瘫痪,D正确。 2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2,4-D浓度为800mg/L时,抑制插条生根 B. 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2,4-D的浓度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 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也可作为本实验的观察指标 D. 根据实验结果,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知,随着2,4-D浓度的逐渐升高,平均生根数逐渐增多,400mg/L时生根数最多,然后生根数又逐渐下降,在1000mg/L时,生根数量比对照组少,此时该浓度的2,4-D抑制生根。 【详解】A. 据图可知,2,4-D浓度为800mg/L时,生根数比对照组高,即促进插条生根,A错误; B. 插条的状况、芽的数量等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而2,4-D的浓度是自变量,B错误; C. 由于生长素能够促进生根,所以实验记录的因变量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数量,也可以是枝条生根的平均长度或总长度,C正确; D. 由于该实验分组较少,所以不能确定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只能确定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400mg/L左右,应该在200~600mg/L范围内设置梯度更小的浓度以探究最适浓度,D错误。 23.下列关于高等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激素可通过改变细胞原有的代谢而发挥作用 B. 激素调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微量高效;二是通过体液的运输;三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临床发现大脑S区受损伤,该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答案】D 【解析】 【分析】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的含量极少,但是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不同激素的化学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大脑皮层有些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 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作用,A正确; B. 激素调节的特点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 C. 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 大脑S区受损伤,该病人不能说话,D错误。 2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 B. 除草剂除去双子叶杂草原理是利用了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C. 持续干热半月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乙烯含量减少 D.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提高发芽率 【答案】C 【解析】 黄瓜属于果实,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而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所以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清除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B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发芽,持续干热半月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脱落酸含量减少所致,C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因此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提高发芽率,D正确。 25.根据所学知识,对图中d、e两点生长素浓度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B.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对应c点的浓度 C.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 D. 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对应a点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由d(向光)侧运输到e(背光)侧,使得e点的浓度大于d点的浓度,因e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使得e侧生长速度大于d侧。综上分析,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a,则e点对应b点的浓度,A项错误,C项正确;b点对应的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c点,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b,则e点不可能对应c点的浓度,B项错误;a点的浓度小于c点,若d点对应的浓度为c,则e点不可能对应a点的浓度,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①依据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准确定位e点的浓度大于d点的浓度,且e点生长素浓度促进生长的作用大于d点;②依据曲线的变化趋势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依次递增,且促进生长的作用是b>a=c。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结合题意与图示信息分析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26.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B. 秋末①→③→⑤→⑥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的脱落酸的含量,促进叶片脱落 C. 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 ①→⑥的生理过程在根本上都是基因调控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和图示分析以及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可知: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细胞分裂,促进植物生长,A项正确;秋末①→③→⑤→⑥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的脱落酸的含量,促进叶片脱落,B项正确;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脱落酸的含量会增加,而赤霉素的含量会减少, C项错误;①→⑥的生理过程离不开各种激素的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即是基因调控的结果,D项正确。 27.切除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A.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B. 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 C.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D. 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增加 【答案】B 【解析】 切除垂体,由垂体产生的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都无法合成,因此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和雌雄性激素含量减少,因此B正确。 点睛:本题考察动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难度一般。关于动物激素的记忆,应以下几个方面记忆:产生部位、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和生理功能。 28.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甲图表示用一定浓度梯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后生根的情况(其中浓度为0的是对照组),乙图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顶芽和根部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而图乙则不能 B. 图甲表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 C. 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D. 图乙中②表示的是根部,因为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答案】B 【解析】 图甲能说明生长素对根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图乙也可说明生长素对生根有促进和抑制作用,所以图乙和图甲都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A项错误;图甲表明当外源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浓度为0时,根的数量大于5条,说明在没有外源激素的作用时,扦插枝条也能生根,B项正确;图乙中cd段浓度的生长素对顶芽生长具有促进作用,C项错误;因为与芽相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乙中②表示的是顶芽,D项错误。 29. 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A.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 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 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 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根的向地性是高浓度抑制生长,茎的背地性是高浓度促进生长,植物的向光性是高浓度促进生长,顶端优势是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C选项正确。 考点: 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 植物不同的组织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茎不敏感,根和芽较敏感。体现出两重性的是根向地性和顶端优势。 30.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能分化出细胞①的只有B细胞 B. 抗体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 D. 细胞②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浆细胞,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化而来,A错误;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抗原可来自外界环境,也可来自人体自身,C正确;细胞②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能发挥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用冰水浇湿全身)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体位于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 会兴奋,并将兴奋传给结构A________________,产生冷觉。 (2)图中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 (3)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分泌的①→B→②→甲状腺→③,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调节。 (4)图中④通过__________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饥寒交迫时,________(填激素名称)与④的生理功能相同。 【答案】 (1). 体温调节中枢 (2). 大脑皮层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垂体 (5). 分级 (6). (负)反馈 (7).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8). 肾上腺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可以产生冷觉;B为垂体,C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体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并将兴奋传给结构A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2)据分析可知,图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 (3)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分泌的①→B→②→甲状腺→③,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 (4)图中④是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饥寒交迫时,肾上腺素与④的生理功能相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进而确定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和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的名称,明确能够产生感觉的是大脑皮层。 32.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据图分析回答: (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___________,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2)图中③、⑤可以代表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对⑧的分泌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和_______。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某些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菌第一次侵入人体,该病菌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其产生_________(物质),B细胞受到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_________,小部分形成_____________细胞。 (5)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__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___________。 【答案】 (1). 内环境 (2). 神经—体液—免疫 (3). 神经递质 (4). 免疫活性物质(或抗体和淋巴因子) (5).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6). 甲状腺激素 (7). 靶细胞膜上有接受该激素的受体 (8). 淋巴因子 (9). 抗体 (10). 记忆 (11). 下丘脑 (12). 减少 【解析】 【分析】 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激素,免疫系统分泌的是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 【详解】(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由图可知,③是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是神经递质,⑤是免疫系统分泌的物质,是抗体和淋巴因子。 (3)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若⑧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接受该激素的受体。 (4)若⑥过程表示某种病菌第一次侵入人体,该病菌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会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其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受到刺激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5)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当人吃的食物过咸或饮水不足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调节使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导致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3.人工合成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如图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如图的结果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____________种培养基。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如图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__________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进 (2). 抑制 (3). 不能 (4). 4 (5). 抑制 (6). X>Y , X>Z, Y与Z大小关系不确定 【解析】 【分析】 据图1分析,分析激素类似物甲,随着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的生根数逐渐增加,在浓度为100μmol/L时,生根数呈下降趋势,但仍比对照组多,说明在上述浓度条件下,甲对月季插条的生根数起促进作用;分析激素类似物乙,随着浓度的增加,月季插条的生根数逐渐减少,说明乙对月季插条生根是抑制作用。图2中,X浓度组侧芽生长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可知X浓度组是抑制作用;Y浓度和Z浓度侧芽生长量比空白对照组高,说明在Y浓度和Z浓度条件下起促进作用。 【详解】(1)据分析可知,甲和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促进、抑制。 (2)图1没有给出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数据,就不能与空白对照组对照说明,故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①加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组;②只加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③只加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④空白对照组,因此应设计4组培养基。 (3)①据图可知:X浓度组侧芽生长量低于空白对照组,可知X浓度组是抑制作用。 ②根据激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X浓度组是抑制作用,可知,X>Y,X>Z,但Y和Z之间浓度大小无法判断。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题图,并能正确解读曲线,意在考查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解释生物学问题,做出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34.下图表示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发生的主要变化。请分析回答: (1)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的激素有_____和______。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______________途径。 (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则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_____散热总量(在“>”、“<”或“=”中选择)。 (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维持体温恒定 (2). 肾上腺素 (3). 甲状腺激素 (4). 协同作用 (5). 骨骼肌和肝脏 (6). 神经调节 (7).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8). = (9). 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或体温低时,细胞中呼吸酶活性低,有氧呼吸弱,耗氧少)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据此分析。 【详解】(1)人处于寒冷环境时,皮肤上述变化的意义是维持体温恒定。 (2)体温调节过程中,某些激素也发挥重要作用,人在寒冷环境中分泌量明显增多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它们都具有促进产热、抵御寒冷的作用,二者的关系是协同作用。人体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和肝脏。 (3)体温平衡调节除有激素参与外,还有神经调节途径。 (4)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破坏恒温动物的下丘脑,动物就不再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了,而保留下丘脑及以下神经,则仍具有调节体温的能力,说明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5)若经测量,某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6℃,体温没有变化,说明此人在此段时间内产热总量与散热总量相等。 (6)临床上采用低温麻醉是因为人体温下降(不低于28℃)时,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其原因是体温较低时细胞生命活动慢,需要能量少,因而细胞呼吸耗氧少,所以低温下脑对缺氧的耐受力增强。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低温条件的体温调节过程,明确低温条件下,为了维持体温恒定,应该减少散热、增加产热,但是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要求学生能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分析机体代谢的变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