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

‎ 阆中中学2018年秋高2017级12月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激素只通过组织液运输到靶细胞 B. 细胞进行正常代谢的场所是内环境 C. 淋巴细胞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D. 组织液中的pH是相对稳定的 ‎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组成成分是保持不变的 B. 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 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不会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 D. 机体处于稳态时也可能出现病变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2/3 ‎ B. 血浆渗透压主要是靠Na+和K+维持 C.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接近37℃,一日内变化一般不超过1℃‎ D.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运输 B. 尿素在泌尿系统中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 C. 肌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 D. 消化道中的营养物质经内环境进入肌细胞 ‎5.如图是反射弧结构示意图(1、2、3、4、5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断b、刺激a,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B. 兴奋在结构2和结构3的传导速度相同 C. 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 当刺激a点时,该处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6.研究发现,当电信号传至突触小体时,会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打开,并使Ca2+内流,从而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具体过程如图,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为胞吐,不需要消耗能量 B. 组织液中Ca2+浓度降低,会增强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 C. 当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的膜 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D. 图中涉及的原理包括细胞膜的流动性,不包括选择透过性 ‎7.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 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 碘的需要量增加 ‎ C. 饥饿感增强 D. TSH分泌增加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 B. 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D. 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9.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温室中移至5℃环境中,你估计这两种动物耗氧量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两种动物耗氧量都减少 B. 两种动物耗氧量均增加 C. 青蛙耗氧量减少,小白鼠耗氧量增加 D. 青蛙耗氧量增加,小白鼠耗氧量减少 ‎10.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并释放有活性的e激素 ‎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11.HIV侵入人体后会与T细胞相结合,是由于T细胞及一些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某医疗团队从一名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的捐赠者(甲)身上取得骨髓,并将其移植到一名患有白血病、并患有HIV(感染HTV十多年)的患者身上。结果不但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身上的所有HIV。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CCR5拮抗剂来控制HIV患者体内的HIV对T细胞的感染 B. 捐赠者(甲)感染HIV后,体内既产生了体液免疫,也产生了细胞免疫 C. 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可能是因为HIV是一种致癌因子 D. 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的CCR5基因没有表达 ‎12.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由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来探究生长素的成分和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D.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13.如下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14.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400mg/L D. 图甲中a、b、c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15.图 1 表示不同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图 2 为不同浓度的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 1 和图 2 中曲线的变化情况都能够反映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图 1 中Ⅰ、Ⅱ的最低点和图 2 中 H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均为促进相应植物生长的最适 浓度 C. 若图1中的 a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 2 中的 m,则 b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e D. 若图1中的 c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 2 中的 m,则 d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g 小于 2m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幼嫩的芽可利用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为生长素 B. 休眠的种子用脱落酸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 C. 乙烯仅在植物成熟的果实中产生,且只能促进果实成熟 D. 植物激素可以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17.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 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其增产 C. 连续阴雨,通过喷洒NAA可防止小麦减产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 ‎18.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多种,比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等。下列关于动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不一定是1m2,但需随机取样 B.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 样方法调查的对象不一定是植物,而标志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动物 D.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没有影响 ‎1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80‎ ‎80‎ ‎58‎ ‎22‎ 重捕 ‎20‎ ‎4‎ ‎12‎ ‎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此调查方法不可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B. 若标记方法不当导致田鼠死亡,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 可以综合两次捕获情况估计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7:3‎ D.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00只/hm2‎ ‎20.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1和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B.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C. 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一定相同 D. 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21.观察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环境、资源非常优越,生存空间无限 B. 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 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型曲线 D.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2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有( )‎ A.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B. 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 C. 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 ‎23.黄猄蚁是聚果榕上常见的蚂蚁种类,能捕食在榕果上产卵的寄生榕小蜂。传粉榕小蜂进入榕树的榕果内产卵繁殖并专一性地帮助聚果榕传粉。若寄生榕小蜂先进入榕果产卵,该榕果常常会脱落,若寄生榕小蜂在传粉榕小蜂之后进入榕果产卵,榕果会分泌特殊代谢物,导致这两种榕小蜂幼体的发育均受到影响。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传粉榕小蜂与寄生榕小蜂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二者的竞争会导致该系统崩溃 B. 黄猄蚁与聚果榕是捕食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能量流动关系 C. 传粉榕小蜂与寄生榕小蜂的数量不会周期性波动,二者都是异养生物 D. 传粉榕小蜂与聚果榕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两种榕小蜂、黄猄蚁、聚果榕之间共同进化 ‎24.下图为某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曲线,其中a、c、f、g是叶蝉,b、d是啮虫,e是芫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显示出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B. 不同种的昆虫只局限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存活,可能与其食物来源有关 C. 图示表明群落的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 D. 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之间无竞争关系 ‎25.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采集 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大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26.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 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增加 C.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它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D. 封山育林使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27.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 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 C. 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 D. 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 ‎28.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野驴、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关于以上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群落,但分层现象不及热带雨林明显 B. 它们中的细菌属于异养型生物,扮演着生态系统分解者角色 C. 它们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 它们中的植物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是最重要的生产者 ‎29.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 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也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 ‎30.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渠道 B. ②和③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 C. 如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同化能量的1/25‎ D. 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则③的数量一定会减少 二、非选择题(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40分)‎ ‎31.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降低,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注: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32.下图是关于人体稳态及调节的相关问题,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个)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被消极情绪左右,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导致免疫能力下降,请据图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乙abcd过程分析,睾丸酮分泌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表明吸食毒品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的吸毒者进行了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作了比较,检测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别 平均年龄 吸毒史 吸毒量 LH(mlu/mL)‎ FSH(mlu/mL)‎ 睾丸酮(mlu/mL)‎ 吸毒者 ‎23岁 ‎4年 ‎1.4g/d ‎1.45‎ ‎2.87‎ ‎4.09‎ 健康人 ‎23岁 ‎—‎ ‎—‎ ‎4.66‎ ‎6.6‎ ‎6.69‎ 据表可知,吸毒者会减弱的过程是图乙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为了确定吸毒者睾丸酮水平低的原因是睾丸受损,还是LH和FSH减少引起的,可将其体内LH和FSH___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测定其睾丸酮含量,与健康者比较即可确定原因。‎ ‎33.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实验的问题 实验一:为探究2,4-D溶液浓度对月季枝条生根的影响,预实验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二:某生物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顶端优势产生的机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幼苗随机分为A、B、C、D四组。‎ 其中A组不作任何处理,B、C、D三组除去顶芽,C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再_________。将四组幼苗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侧芽的生长状况。‎ 根据实验一回答(1)(2)‎ ‎(1)由图1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____________ mol·L-1,实验结果_______(能,不能)体现两重性。 ‎ ‎(2)图2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关系,曲线上H点表示此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最明显,曲线上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二回答(3)(4)(5)‎ ‎(3)将实验操作补充完整,D组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期___________________组侧芽不生长。‎ ‎(5)上述生物小组的少数学生在实验中发现,C组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上图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_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_____________。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部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 结构。群落空间结构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____演替。‎ ‎(3)上图3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开始于第_________年,第15—20年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____,第20~30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 ‎3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 ‎(1)根据题干写出图1中的具体的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 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__________kJ。‎ ‎(3)图2中________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 ‎(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乙和丙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5)图2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表示)。‎ ‎(6)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___________的地方。‎ ‎(7)继续设计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带瓶塞的透明玻璃瓶、凡士林、金鱼藻、绿萍、虾、螺蛳、细沙、河水、不透光的盒子。‎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A、B瓶置于有光条件下,C瓶用不透光的盒子罩住)。‎ 请回答:‎ ‎①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请你作出假设:___________。‎ ‎②对①所提出的问题,应选择__________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③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总值一般等于__________________。‎ ‎2018-2019学年度XX学校XX月考卷 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D C D C C C C C A B B D D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B D D A D B B B D B A D ‎1.D ‎【解析】‎ ‎【分析】‎ 体液的组成如图所示:‎ ‎【详解】‎ 生长激素由腺垂体分泌,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A错误;细胞内各部分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正常代谢、遗传等生命活动,B错误;淋巴细胞生存的环境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包括淋巴细胞,C错误;组织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D。‎ ‎2.D ‎【解析】‎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化学组成成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B错误;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会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C错误;机体处于稳态时也可能出现病变,如遗传病,D正确。‎ ‎3.C ‎【解析】‎ ‎【分析】‎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稳定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的相对稳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 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占体液的1/3,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B错误;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1℃,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C正确;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存在内环境,D错误;因此,本题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明确内环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再根据题意作答。‎ ‎4.D ‎【解析】‎ ‎【分析】‎ 细胞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可以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从而维持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详解】‎ 经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并运输,不是血浆蛋白,A错误;尿素在泌尿系统中不能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B错误;肌细胞存在于组织液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消化道中的营养素先进入血浆,再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肌细胞等组织细胞内,D正确;因此,本题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 ‎5.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发生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的完整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据图分析:图中1表示效应器,2表示传出神经,3表示神经中枢,4表示传入神经,5表示感受器。‎ ‎【详解】‎ 切断b、刺激a,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1),因此会引起效应器收缩,A错误;2是传出神经,3是神经中枢(含有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是不同的,B错误;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是由突触的特殊结构决定的,C正确;当刺激a点时,该处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D错误。‎ ‎6.C ‎【解析】‎ 试题分析: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为胞吐,依靠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Ca2+可以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故组织液Ca2+浓度下降将引起乙酰胆碱分泌量减少,则会减弱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A错误;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正确;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离子的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错误。‎ 考点: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在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形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使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由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有两种类型,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7.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及甲状腺激素作用,只有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很容易解答本题。‎ ‎【详解】‎ 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糖被氧化分解增强,A错误;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自身合成甲状腺激素就会减少,碘需要量减少,B错误;由于是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血糖被利用,导致血糖下降,饥饿感增强,C正确;注入甲状腺激素,反作用到下丘脑和垂体,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 要掌握并能运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分泌调节及负反馈调节过程:‎ ‎8.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方式进行调节,所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详解】‎ 神经调节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作用时间短,A正确;体液调节例如激素调节,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靶细胞、靶器官起作用,所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作用范围广泛,B正确;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例如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C错误;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例如下丘脑会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等,D正确。故选C。‎ ‎【点睛】‎ 熟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联系与区别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9.C ‎【解析】‎ ‎【分析】‎ 小白鼠为恒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为维持体温需要加快呼吸,增加产热;青蛙为变温动物,在寒冷环境中,体内酶活性下降,呼吸速率减慢。‎ ‎【详解】‎ 把小白鼠从25℃温室中移至5℃环境中,小白鼠需要加快呼吸,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故耗氧量增加;把青蛙从25℃温室中移至5℃环境中,青蛙体温下降,体内呼吸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下降,耗氧量降低。故选C。‎ ‎10.A ‎【解析】‎ ‎【分析】‎ 图示中的a是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指促甲状腺激素,c是指甲状腺激素,d是指肾上腺素,e是指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 ‎【详解】‎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①正确;c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②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③正确;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e抗利尿激素,释放有活性的抗利尿激素是垂体,④错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⑤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抗利尿激素合成和释放的场所不同,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由垂体释放,再根据题意作答。‎ ‎11.B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利用CCR5拮抗剂可以阻止HIV与T细胞表面的CCR5结合,进而控制HIV患者体内的HIV对T细胞的感染,A正确;捐赠者(甲)天生具有HIV抵抗力、且CCR5基因异常,因此HIV不会侵入其T细胞,不会发生细胞免疫,B错误;艾滋病患者肿瘤的发病率大大上升,可能是因为HIV是一种致癌因子,C正确;艾滋病患者的HIV不侵染B细胞,是因为B细胞编码CCR5的基因没有表达,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HIV侵入人体后只与T细胞相结合,是因为只有T细胞表面含有CCR5的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答题。‎ ‎12.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当这种影响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详解】‎ 达尔文的实验,得出尖端在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并没有证明化学物质的存在,A错误;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温特的实验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都能进行,C错误;拜尔通过实验初步证明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并没有证明这种化学物质就是生长素,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拜尔并没有命名生长素,只是推测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的科学家是温特。‎ ‎13.D ‎【解析】‎ ‎【分析】‎ a玻璃片阻碍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向光侧与背光测生长素的浓度相等,a直立生长, 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b向左侧光源弯曲生长;c左侧放有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左侧生长的较快,右侧生长的较慢,c向右弯曲生长; d中有多种旋转方式,可依据选项逐个判断。‎ ‎【详解】‎ 根据分析,a直立生长,b向左光源弯曲,c向右弯曲,故A、B都错误;d如果只旋转纸盒,植株不动,只有当纸盒旋转至纸盒开口朝向光,植物才受到光,因此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那么只有纸盒开口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 因此植株会向盒开口方向生长,D正确。故选D。‎ ‎【点睛】‎ 掌握胚芽鞘在不同处理方式(如玻璃片、云母片、琼脂片阻碍,去尖端加含有生长素琼脂块、旋转等)下胚芽鞘弯曲生长方向判断方法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4.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 图乙中,生长素的浓度最大时,豌豆幼苗茎切段比对照组的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图丙中对棉花去顶,有利于棉花侧枝的生长,有利于侧枝结棉桃,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B错误;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200mg/L~600mg/L,不一定是400mg/L,C错误;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茎/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茎的a、b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c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d处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D错误。故选D。‎ ‎【点睛】‎ 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结合题图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15.D ‎【解析】‎ ‎【分析】‎ 两重性是指较低浓度促进生长,较高浓度抑制生长,依图甲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Ⅰ、Ⅱ种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先变短后变长,说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依图乙可知,随着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加强再减弱,最后表现为抑制作用,抑制作用逐渐加强,也说明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详解】‎ 依分析可知,图 1 和图 2 中曲线的变化情况都能够反映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图 1 中Ⅰ、Ⅱ的最低点代表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最短,H 点对应的生长素促进作用最强,因此均为促进相应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B正确;若图 1 中的 a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 2 中的 m,则 b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大于a,对应图2应大于m,且b点在图1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对应图2应大于e,因此 b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 e,C正确;若图 1 中的 c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图 2 中的 m,因 d 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大于c, 对应图2应大于m, 且c点在图1的作用表现为促进作用在加强,未达到最适浓度,对应图2应大于m小于g,D错误。故选D。‎ ‎【点睛】‎ 理解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特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6.A ‎【解析】‎ 生长素主要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休眠的种子用赤霉素溶液处理后,种子的休眠期将会被打破,B错误;乙烯的合成部位是植物体的各个部位,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D错误。‎ ‎17.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涉及生理作用、特点和应用,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详解】‎ 乙烯利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处,A正确.‎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茎的生长,B正确.‎ 连续阴雨小麦授粉率降低,结籽率低,通过喷洒NAA不能防止小麦减产,C错误.‎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激素类似作用的化学物质,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D正确.‎ ‎【点睛】‎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以种子为产量的作物不能通过使用生长素类似物提高产量;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所以作用时间长。‎ ‎18.D ‎【解析】‎ ‎【分析】‎ 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详解】‎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一般是100m2、灌木一般16m2、草本一般1m2,A正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为:种群的总数量=第一次捕捉并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数÷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捉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从而导致计算出的种群数量偏大,B正确;样方法调查的对象可以是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调查的一定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C正确;利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光线强弱对调查结果会有影响,D错误。‎ ‎19.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只适用于运动能力较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调查土壤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则根据表格数据计算鼠的种群密度=80×20÷4÷2=200只/ hm2。‎ ‎【详解】‎ 此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由于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A正确;若标记方法不当导致田鼠死亡,根据公式可知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偏高,B错误;综合两次捕获情况估计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58+12):(22+8)=7:3,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鼠的种群密度为200只/ hm2,D正确。‎ ‎20.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的相关知识。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 t1和t4时刻乙种群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但t1之后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则t4时刻种群密度大于t1时刻,A错误;t2时刻,甲、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B错误;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相等,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并不是比值,C错误; t2→t4时段内,甲种群δ先大于1后减少到小于1,则种群密度先上升后减少,D正确,所以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δ=出生率/死亡率,而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1.D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 ‎【详解】‎ 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可无限增长,呈现J型曲线,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长大,呈现S型曲线,B正确;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C正确;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K值,S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D错误。‎ 故选D。‎ ‎【点睛】‎ 考查“J” 型和“S” 型种群增长曲线,难度中等,关键在于理解两条曲线的含义。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2.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动试管,使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取血细胞计数板,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 A.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后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A错误;‎ B. 将活化好的酵母放入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葡萄糖能被酵母菌吸收并提供能量,B正确;‎ C. 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后,用滤纸将盖玻片边缘多余的培养液吸除,C正确;‎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静置片刻,观察计数,并记录,D正确。‎ ‎23.D ‎【解析】‎ 传粉榕小蜂与寄生榕小蜂竞争不会导致该系统崩溃,而是使得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有利于该系统维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黄猄蚁与寄生榕小蜂之间是捕食关系,二者存在能量流动,B项错误;依题意:“若寄生榕小蜂在传粉榕小蜂之后进入榕果产卵,榕果会分泌特殊代谢物,导致这两种榕小蜂幼体的发育均受到影响”,而榕果的发育会受到季节的影响,所以传粉榕小蜂与寄生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C项错误;聚果榕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聚果榕花序中产卵,以聚果榕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是互利共生关系,两种榕小蜂、黄猄蚁、聚果榕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进化的,D项正确。‎ ‎24.B ‎【解析】‎ ‎【分析】‎ 群落结构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群落具有镶嵌的特点。‎ ‎【详解】‎ 高山不同垂直高度上七种昆虫的分布是因为地形的起伏造成的水平结构,A错误。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随机分布的特点,随机分布是种群的空间特征,C错误。同一海拔高度分布的昆虫种类和数量有所不同,为了争夺资源会有竞争,D正确。‎ ‎【点睛】‎ 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判断:1 方向上:垂直结构是垂直方向上,水平结构是水平方向上。2.引起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光照、温度等,水平结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的明暗、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形成的。3.动物的分层取决于植物。‎ ‎25.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 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A正确;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错误;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可以增加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能正常的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便于计数和观察,D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实验图示,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6.B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详解】‎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的演替能形成森林,但是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者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在环境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自然群落才会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若环境不适宜,物种的丰富度不一定增加,B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C错误;封山育林使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 ‎27.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详解】‎ 鲫鱼在食物链藻类→鲫鱼→鳜鱼中是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鲫鱼→鳜鱼中是次级消费者,A正确;鳜鱼的营养级高于鲢鱼,所以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B正确;通气后,分解者的有氧呼吸增强,所以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C正确;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藻类固定的能量大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D错误。故选:D。‎ ‎【点睛】‎ 要能据图判断出图中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分别是藻类→鲫鱼→鳜鱼,藻类→水蚤→鲫鱼→鳜鱼,藻类→鲢鱼,藻类→水蚤→鲢鱼。再结合能量流动的特点,作出准确判断。‎ ‎28.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详解】‎ 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因此题干中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但是分层现象不及热带雨林明显,A正确;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菌属于异养型生物,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也有少部分细菌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或消费者,B错误;它们中的动物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秃鹫),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它们中的植物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是最重要的生产者,D正确。‎ ‎29.A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在K2-K3附近波动;图乙中,仓鼠摄入量=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流向分解者D+某种天敌摄入。‎ ‎【详解】‎ 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但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J型,没有环境容纳量,A错误;‎ B. 根据图示仓鼠的种群数量在开始时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天敌侵入最可能是在c点,B正确;‎ C. 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C正确;‎ D. 乙图中A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B→C→某种天敌不含生产者,不能表示一条食物链,D正确。‎ ‎30.D ‎【解析】‎ ‎【分析】‎ 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据图分析①是生产者、②和③是消费者。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详解】‎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正确;②和③均以①为食物,同时③又以②为食物,因此②和③之间存在着捕食和竞争关系,B正确;在此营养结构中,③既是第二营养级又是第三营养级。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是20%,①同化能量传给第三营养级是20%×20%=1/25,则③获得的能量肯定大于①同化能量的1/25,C正确;若图中②由于某种原因而灭绝,短时间内③因缺少食物,数量一定会减少,之后由于负反馈调节,逐渐增多趋于动态平衡,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实验设计及纠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呼吸 消化 泌尿(排泄) 循环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NaHCO3 神经-体液-免疫 ‎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其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c为排泄系统。图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同时内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 ‎(1)由题图分析可知,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排泄 )系统,除此之外,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CO2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4)除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内环境相对稳定还必须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进行。‎ ‎(5)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2、CO2扩散模型为:‎ ‎【点睛】‎ 本题结合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稳态调节、物质跨膜运输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32.激素、神经递质、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 神经调节使免疫活性物质分泌减少(或:神经末稍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增多,导致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或:神经末梢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导致免疫活性物质的分泌减少) 分级调节 (负)反馈调节 bcd 补充到健康人(正常)水平 ‎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血液运输激素作用于免疫细胞,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分泌免疫活性物质。分析图乙:图乙表示下丘脑、垂体、睾丸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 ‎(1)分析图甲可知,图中的有关信息分子有随血液运输的激素、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免疫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等;由图可知,神经细胞释放的神经递质可影响免疫细胞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故长期被消极情绪左右,可能会导致T细胞活性下降,由于T细胞能够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T细胞活性下降,会造成免疫能力下降。  (2)图乙中的abc过程体现了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LH和FSH作用于睾丸分泌睾丸酮,故睾丸酮的分泌属于分级调节,d过程体现了雄性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属于负反馈调节。  (3)分析表中各种数据可以推知,吸毒者与正常人相比,LH、FSH、睾丸酮的含量都会下降,这几种物质的产生过程为图乙中的bc过程,d过程为负反馈调节,也会减弱;将体内LH和FSH补充至正常人水平后,如果睾丸受损,则睾丸酮分泌仍然不足,如果睾丸正常,睾丸酮的分泌正常,因此可以根据睾丸酮的分泌量来判断。‎ ‎【点睛】‎ 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利用题图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33.10-11—10-10 能 此浓度的生长素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在去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A、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低 ‎ ‎【解析】‎ ‎【分析】‎ 实验一主要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实验二重点考查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即排除琼脂这一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对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理解。‎ ‎【详解】‎ ‎(1)由图1可知,2,4-D溶液浓度在10-11mol·L-1和10-10mol·L-1时月季枝条生根数相等,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可确定促进月季枝条生根的最适2,4-D溶液浓度的范围是10-11—10-10 mol·L-1。2,4-D溶液浓度在10-12—10-9 mol·L-1范围内,与蒸馏水处理组相比,生根数目增多,体现了低浓度的促进作用;2,4-D溶液浓度在10-8 mol·L-1时,与蒸馏水处理组相比,生根数目减少,体现了高浓度的抑制作用,因此实验结果能体现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 ‎(2)图2表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关系,分析图可知,曲线上A、H、B点都表示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H点表示此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效果最明显, C点表示此浓度的生长素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3)分析实验二可知,A组不作任何处理,与其他三组作对照;B、C、D三组除去顶芽,B组去顶芽后不作处理,C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应该与C组对照排除琼脂块的作用,所以D组的处理应该是在去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4)顶端优势的产生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实验二是验证顶端优势产生的机理,分析实验可知,B组去除顶芽,D组在去顶芽处放置了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没有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B、D组侧芽可以生长。A组有顶芽产生生长素,可以向下运输, C组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也可以向下运输,所以A、C组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5)如果C组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低,则向下运输的生长素较少,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则C组将不会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 ‎【点睛】‎ 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体现在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断向下运输,枝条上部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侧芽对生长素比较敏感,因此侧芽的发育受到抑制。生长素浓度越高,受抑制现象越明显。‎ ‎34.S0 丰富度 群落的物种组成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提高群落对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次生 20 衰退型 0 ‎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根据图1分析,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增加,到达S0时达到最大。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A、B、C属于同一物种,性状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树木A与树木D、E、G、F属于不同物种。3、据图3分析,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减少;λ=1,种群数量不变。解答这类题时应首先阅读试题所给的信息,弄清图表所要表达的含义,搜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找出结合点,抓住关键点与线,转换图表中相关信息,该类题目就会迎刃而解。‎ ‎【详解】‎ ‎(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由图可知S1物种数较少,在S0时达到最大,而S2和S0物种数一样,但面积较大不利于调查,故选S0最好。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度。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2)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其意义是有利于提高群落对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在人工干预下,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逐渐增多,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3)由曲线可知种群数据最少的应是第20年,因为λ值小于1,在此之前的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到20后λ为1,种群数量保持不变,故应是20年最低,第15—20年λ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因此这段时间内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衰退型,20‎ 到30年λ等于1,种群的数量不再改变,其增长率为0。‎ ‎【点睛】‎ 本题考查种群与群落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信息的分析能力。‎ ‎35. 1.1×107 甲 鲤鱼 含碳有机物 捕食和竞争 甲→环境中的CO2 散射光(适宜光照) 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 C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 ‎【解析】‎ ‎【分析】‎ 图1为生态系统,生产者是藻类植物,消费者是水蚤、鲤鱼,分解者是腐生细菌;图2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流动示意图,图中缺少了植物的呼吸作用,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初级消费者,丙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 ‎【详解】‎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图1中生产者是藻类植物,消费者是水蚤、鲤鱼,其中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因此构成的食物网是:。‎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 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2.0×108×1/2×10%×10%+2.0×108 ×1/2×10%=1.1×107kJ。‎ ‎(3)图2中甲是生产者,对应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鲤鱼。‎ ‎(4)图2的甲是生产者,丁是分解者,碳元素从生产者流向分解者的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图中丙以乙为食,且两者都以甲为食,因此两者之间为捕食和竞争关系。‎ ‎(5)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2中漏画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箭头,即甲→环境中的CO2。‎ ‎(6)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因此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散射光的地方。‎ ‎(7)①针对“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光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影响。‎ ‎②根据①提出的问题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的有无,因此应选择C瓶与B瓶进行对照实验。‎ ‎③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总值一般等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根据图2中箭头的关系判断各个成分的名称以及缺少的箭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