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鲜种子晒干过程中,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下降 B. 磷脂参与构成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中心体等 C. DNA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其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 D. 无机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鲜种子晒干过程中,自由水逐渐减少,因此自由水/结合水比值下降,A正确;磷脂是构成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中心体没有膜结构,因此磷脂不参与中心体的构成,B错误;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C正确;无机盐对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和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D正确。‎ ‎2.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 B. 线粒体是所有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C. 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一般比较发达 D. 核膜上的核孔允许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说明其无选择性 ‎【答案】C - 31 - / 31‎ ‎【解析】蓝藻细胞没有叶绿体和线粒体,但蓝藻细胞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A、B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车间,因此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一般比较发达,C正确;核膜上的核孔允许蛋白质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但核孔具有选择性,D错误。 ‎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核孔的功能理解不到位:误认为核孔是随时敞开,大小分子都能进出的通道。核孔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通道,而是由多种蛋白质组成的一个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对进出核孔的物质具有严格调控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如细胞核中的DNA就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3.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醇、甘油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B. 离子的跨膜运输始终伴随着ATP的水解 C. 丽藻和硝化细菌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 D. 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乙醇、甘油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A正确;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因此不伴随着ATP的水解,B错误;丽藻和硝化细菌可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C正确;红细胞吸收的葡萄糖就是在顺浓度梯度的情况下,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D正确。‎ ‎4.‎ - 31 - / 31‎ ‎ 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如图是ATP和ADP、AMP之间的转化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TP、ADP、AMP和核糖体中都含有核糖 B. 甲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C3还原或细胞分裂 C. 催化乙和丙过程的酶应该是同一种酶 D. 部分酶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答案】C ‎【解析】ATP是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3分子磷酸组成,ADP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2分子磷酸组成,AMP是由1分子腺嘌呤、1分子核糖和1分子磷酸组成,核糖体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RNA中含有核糖,A正确;甲过程为ATP水解,其中释放的能量可用于C3还原或细胞分裂,B正确;乙和丙过程依次表示ADP的水解和合成,因此催化乙和丙过程的酶是不同的酶,C错误;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RNA,RNA的组成元素与ATP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D正确。‎ ‎5. 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时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的物质有葡萄糖、[H]‎ B. 必须在有氧条件下细胞内的葡萄糖才能分解为丙酮酸 C. 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于第二阶段 D. 无氧呼吸过程中,能量产生于第一和第二阶段 ‎【答案】C - 31 - / 31‎ ‎【解析】有氧呼吸时从细胞质基质进入线粒体的物质有丙酮酸、[H]、O2,A错误;细胞内的葡萄糖才能分解为丙酮酸不需要O2参与,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进行,B错误;有氧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产生于第二阶段,C正确;无氧呼吸过程中,能量仅产生于第一阶段,D错误。 ‎ ‎【点睛】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6. 下列关于人体生发层细胞和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错误的是 A. 分裂间期相同,都有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分裂前期相同,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形成方式相同 C. 分裂中期相同,着丝点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D. 分裂末期不同,前者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后者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 ‎【答案】B ‎【解析】人体生发层细胞属于动物细胞,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属于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都有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A正确;在分裂前期都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但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植物细胞是由细胞的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B错误;分裂中期都是着丝点都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C正确;分裂末期不同,前者(动物细胞)是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后者(植物细胞)在细胞中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向周围扩展形成细胞壁,D正确。‎ ‎7.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细胞中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31 - / 31‎ B. 已分化的植物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C. 衰老的细胞中没有黑色素导致头发变白 D. 通过细胞凋亡可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 ‎【答案】C ‎【解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因此癌细胞中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A正确;已分化的植物细胞仍携带有本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仍具有全能性,B正确;衰老的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降低,黑色素合成减少,导致头发变白,C错误;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8. 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面是两组杂交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紫花×紫花→301株紫花+110株白花 ②紫花×白花→紫花 A. 紫花是隐性性状、白花是显性性状 B. ①组亲代紫花植株与②组子代紫花植株均为杂合子 C. ①组子代紫花基因型与亲代紫花植株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 D. 将两组的子代紫花植株分別进行测交,则F2中紫花:白花=1:1‎ ‎【答案】B - 31 - / 31‎ ‎【解析】杂交实验①紫花×紫花→301株紫花+110株白花,即子代中紫花∶白花≈3∶1,说明亲本紫花是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进而说明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杂交实验②紫花×白花→紫花,即子代均为紫花,据此可判断双亲为纯合子,子代紫花植株为杂合子,A错误,B正确;若用A、a表示与花色有关的基因,则①组子代紫花中,AA∶Aa=1∶2,与亲代紫花植株基因型(Aa)相同的概率为2/3,C错误;测交是指与隐性纯合子交配,①组子代紫花中,2/3Aa×aa→1/3Aa、1/3aa,1/3AA×aa→1/3Aa,所以F2中紫花∶白花=2∶1,②组子代紫花的基因型为Aa,与aa进行测交,F2中紫花∶白花=1∶1,D错误。‎ ‎【点睛】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9. 人类的肤色由A/a、B/b、E/e 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A/a、B/b、E/e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EE为黑色,aabbee为白色,其他性状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即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如基因型为AaBbEe、AABbee与aaBbEE等与含任何三个显性基因的肤色一样。若双方均含3个显性基内的杂合体婚配(AaBbEe×AaBbEe),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aBbEe×AaBbEe子代肤色的基因型有8种 B. AaBbEe×AaBbEe子代肤色的表现型有7种 C. AaBbEe×AaBbEe子代为杂合子的概率是1/8‎ D. 三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不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B - 31 - / 31‎ ‎...........................‎ ‎【点睛】由题意“A/a、B/b、E/e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准确定位这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但每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在此基础上,以题意“肤色深浅与显性基因个数有关”为切入点并围绕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本题的难点在于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或几对相对性状)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此法“化繁为简,高效准确”。‎ ‎10. 对果蝇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将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的是 A. 甲组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 B. 乙组细胞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C. 丙组细胞的名称是次级精母细胞或精子 - 31 - / 31‎ D. 三组细胞一定都含有X和Y染色体 ‎【答案】D ‎【解析】果蝇的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甲组细胞含有16条染色体,是体细胞的2倍,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A正确;乙组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B正确;丙组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为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之后形成的精子,C正确;综上分析,甲组和乙组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一定都含有X和Y染色体,但丙组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含有X或Y染色体,D错误。‎ ‎11.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 格里菲思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标记 ‎【答案】B - 31 - / 31‎ ‎【解析】格里菲思依据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推论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促成“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正确;艾弗里在格里菲思所做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使小鼠死亡的是由R型细菌转化而来的S型细菌,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因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C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DNA,因此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32P标记,D正确。‎ ‎12. 如图是真核细胞中三种生命活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和③只能在细胞核中进行 B. ①是将亲代密码子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C. ②中同一条mRNA翻译出的多条肽链一般相同 D. ①②③都需要酶的催化,但不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①为DNA复制,③为转录,二者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A错误;①是将亲代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B错误;②为翻译,同一条mRNA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翻译出的多条肽链一般相同,C正确;①②③都需要相应酶的催化,都消耗能量,D错误。‎ ‎13. 如图表示某种育种方法(可能用到的密码子和氨基酸:GUC缬氨酸;CAG谷氨酰氨;GAC天冬氨酸),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该育种方法省时省力,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高 C. 通过该育种方法一定能获得人类需要的作物新品种 D.‎ - 31 - / 31‎ ‎ 物种P→物种P′的原因是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 ‎【答案】D ‎【解析】图中的“射线”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据此可知该育种方法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该育种方法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度地改良某些品种,但由于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产生的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材料,所以不能做到省时省力,不一定能获得人类需要的作物新品种,B、C错误;分析图示可知,转录时,物种P的模板链是CTG,mRNA上的密码子是GAC,编码的是天门冬氨酸,用射线处理后,物种P′的模板链是CAG,mRNA上的密码子是GUC,编码的是缬氨酸,即物种P→物种P′的原因是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变成缬氨酸,D正确。‎ ‎14. 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杀虫剂导致基因pen发生定向突变 B. 基因pen的突变为该昆虫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 杀虫剂导致该昆虫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 野生型昆虫和突变型昆虫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杀虫剂的使用将昆虫中具有抗药性变异的昆虫选择出来,导致该昆虫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C正确;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 - 31 - / 31‎ ‎15. 下列关于体液和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主要成分是水,不含蛋白质 B. 内环境只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细胞质基质是体液的一部分 D.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C ‎【解析】体液含蛋白质,A项错误;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部分,包括脑脊液等,B项错误;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内液,是体液的一部分,C项正确;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 ‎16. 正常生理条件下,下列过程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 A. 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B. 胰蛋白酶的合成 C.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 D. 脂肪的水解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胰蛋白酶是在细胞内的核糖体中合成,B错误;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因此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发生在内环境中,C正确;脂肪的水解通常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17. 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A.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状态 B.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平衡 C. 稳态是指机体内环境温度、pH、渗透压相对稳定的状态 - 31 - / 31‎ D. 机体内环境稳态保证了机体细胞能够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 ‎【答案】B ‎【解析】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pH)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B正确,A、C、D均错误。‎ ‎18. 下列有关稳态及生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血液成分保持不变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一定会导致疾病发生 D.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A ‎【解析】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可能导致疾病发生,A正确,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使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B错误;当血浆成分稳定时,人也可能会发生疾病,如遗传病,D错误。‎ ‎19.‎ - 31 - / 31‎ ‎ 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 31 - / 31‎ ‎【解析】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受的S点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电位由原来的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而未兴奋部位仍然是外正内负,这样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由刺激部位(兴奋部位)向两侧传导(双向传导)。综上所述,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本题以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熟记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及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前提。‎ ‎20. 下图为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Ⅱ→Ⅰ→Ⅳ→Ⅲ B. 刺激Ⅲ处,可在Ⅰ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C. 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这种现象属于反射 D. 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B ‎【解析】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Ⅱ为感受器,Ⅰ为传入神经,Ⅲ为传出神经,Ⅳ为神经中枢,因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Ⅱ→Ⅰ→Ⅳ→Ⅲ,A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刺激Ⅲ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Ⅰ处,在Ⅰ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B错误;敲击Ⅱ处,小腿突然抬起,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完成的,这种现象属于反射,C正确;Ⅳ处神经元位于脊髓中,大脑皮层对脊髓有调控作用,所以Ⅳ处神经元的活动可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D正确。‎ - 31 - / 31‎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及其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掌握情况。正确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明确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进而达到巩固熟记基础知识的目的。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 ‎21. 如图为两个通过突触结构联系的神经元,在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ab=ac),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的瞬间a出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B. 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b、c点会同时检测到动作电位 D. 由于突触的存在,d处电位发生变化较c点迟 ‎【答案】D ‎【解析】刺激的瞬间,a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神经元在a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正外负,邻近的两侧未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这样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的移动,形成局部电流,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递方向是由刺激部位向两侧传导,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因ab=ac,所以在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同时到达b、c点,b、c点会同时检测到动作电位,C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在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递到d处,d处没有发生电位变化,D错误。‎ - 31 - / 31‎ ‎【点睛】解答此题需熟记并理解神经元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其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以题意“在a点给予一适宜刺激(ab=ac)”为解题的切入点,明辨图示中神经元的各部分结构、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即可作出准确的判断。‎ ‎22. 下列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神经元的产生有关 B. 学习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C. 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4种不同形式 D. 学习和记忆中枢位于下丘脑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 ‎【答案】C ‎【解析】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的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B错误;人类的记忆主要可分为4种不同形式: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C正确。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错误。‎ ‎23. 下列有关脑和脊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B.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也能受到下丘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 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只可能位于脊髓 - 31 - / 31‎ D. 大脑、脑干、小脑等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答案】D ‎【解析】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A错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B错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而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脑(大脑、脑干、小脑等)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D正确。‎ ‎24. 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X与Y分別是下丘脑和垂体 B. Z的活动只受激素a和b的调节 C. 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D. 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答案】B ‎【名师点睛】本题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器官和物质。(下图为分级调节基本模型,其中的虚线为反馈调节)‎ ‎25. 去甲肾上腺素(NA)既是一种激素,又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如图是神经冲动突触中NA的作用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NA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需消耗ATP B. NA的释放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 - 31 - / 31‎ C. NA只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D. NA作为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NA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需要消耗ATP,A正确;释放的NA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NA,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过程,B正确;NA既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也能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特异性受体,C错误;NA是一种激素,激素作为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可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本题以“神经冲动突触中NA的作用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能否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以题意“NA既是一种激素、又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和图示中的文字信息与箭头指向为切入点,找准隐含的信息:如NA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会抑制NA继续分泌,NA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据此围绕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激素调节的知识作答。‎ ‎26. 某人去医院抽血化验体内甲状腺激素与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发现甲状腺显低于正常值,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个体相关激素水平异常可能是由于缺碘引起的 B. 该个体一定会出现代谢活动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等症状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调节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 31 - / 31‎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该个体甲状腺激素明显低于正常值,可能是由于缺碘引起的,A正确;该个体由于甲状腺激素明显低于正常值,因此不会出现代谢活动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等症状,B错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够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会抑制垂体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D正确。 ‎ ‎27. 如图为人体内的血糖调节过程简图,a、b、c代表相关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表示神经递质,与胰岛细胞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B. b和c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 C. 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着负反馈调节 D. 破坏受体2,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答案】D - 31 - / 31‎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支配胰岛A细胞的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A正确;b和c依次表示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表现为拮抗作用,B正确;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作用的结果会反过来使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也是如此,因此存在着负反馈调节,C正确;破坏受体2,b所示的胰高血糖素因不能与之结合而不能发挥升高血糖的作用,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D错误。‎ ‎【点睛】熟记并理解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据此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8. 人在“饥寒交迫”时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下列有关这一生理变化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存在反馈凋节 B. “颤抖”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维持体温 C. 这一生理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作用 D. 脸色苍白是由于面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引起的 ‎【答案】D ‎【解析】人体的体温调节过程中涉及到如下所示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因此存在反馈凋节,A正确;“颤抖”即骨骼肌不自主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维持体温,B正确;寒冷时体温调节过程为: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产热增加(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散热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这一生理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作用,C正确;脸色苍白,是由于面部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引起的,D错误。‎ ‎29. 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线粒体的代谢过程不能提供水的来源 B. 调节水和无机盐代谢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 31 - / 31‎ C. 人体每天摄入的水和排出的水的量是绝对相等的 D.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通过线粒体的代谢过程为有氧呼吸,在此过程中水既是反应物,也是生成物,因此能提供水的来源,A错误;调节水和无机盐代谢的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人体每天摄入的水和排出的水的量处于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相等的,C错误;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30.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 B. 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0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C. 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调节人体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 某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答案】A ‎【解析】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A错误;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0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从而及时排出多余的C0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因此在调节人体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不少内分泌腺本身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正确。‎ 二、非选择题 - 31 - / 31‎ ‎31. 选取某植物幼苗进行无土栽培实验,下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温度在24℃时,该植物幼苗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 ‎(2)限制ab段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制cd段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 ‎(3)对该植物进行如下实验操作:a.取若干株长势相同的该植物幼苗均分成6组,测得每组平均干重为2. 8 g;b.第1组不遮光,第2〜6组分別进行不同程度的遮光处理(遮光程度依次增强),其他生长条件相同且适宜;c.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定植株干重、叶绿素a及叶绿素b的含量,结果如下:‎ 定指标 遮光程度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叶绿素a(mg/g)‎ ‎1.81‎ ‎2.02‎ ‎2.15‎ ‎2.37‎ ‎2.55‎ ‎2.51‎ 叶绿素b(mg/g)‎ ‎0.42‎ ‎0.44‎ ‎0.45‎ ‎0.58‎ ‎0.66‎ ‎0.78‎ 植物干重(g)‎ ‎5.3‎ ‎6.1‎ ‎6.9‎ ‎4.9‎ ‎3.5‎ ‎2.8‎ ‎①提取6组植物绿叶中的色素时需向研钵中加入_____________作为提取剂经快速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置于适当的光照下2〜3min后,试管内的氧含量_____________。‎ - 31 - / 31‎ ‎②对提取的色素进行蓝紫光吸收能力测试,随遮光程度的增强,吸收能力_____________。第1组与第2、3组相比,植株干重小,可能的原因是光照强度过大,间接引起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反应受到影响所致。第6组中,光照强度最小,此时光合作用速率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呼吸作用速率。‎ ‎【答案】 (1). 叶绿体中的类囊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 温度 (3). 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 (4). 无水乙醇 (5). 基本不变 (6). 增强 (7). 暗 (8). 等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结合曲线图和表中信息,综合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原理、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的熟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明确图中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反映的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进而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与表中的数字信息,围绕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解答。‎ ‎(1) 图中虚线所示的O2消耗量表示呼吸速率,实线所示的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温度在24℃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所以该植物幼苗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中的类囊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2)曲线图显示:在ab段,CO2吸收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ab段CO2吸收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在cd段,CO2吸收速率不再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限制cd段的主要外界因素不是温度,而是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 31 - / 31‎ ‎(3) ①绿叶中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中,通常用无水乙醇提取。在提取色素的过程中,因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遭到破坏,光反应不能发生,所以将装有滤液的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2〜3min后,试管内氧气含量基本不变。‎ ‎②表中信息显示:叶绿素b的含量随遮光程度的增强而增多,叶绿素a的含量也是随遮光程度的增强而增多(但第6组略低于第5组),据此可推知:随遮光程度的增强,提取的色素对蓝紫光的吸收能力增强。气孔关闭,植物从外界吸收的CO2量减少,导致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减弱。已知实验开始时每组幼苗的平均干重均为2.8g,实验结束后,第6组幼苗的平均干重仍为2.8g,说明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32. 如图是甲病(用D、d表示)和乙病(用E、e表示)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意:所求概率均用分数表示)‎ ‎(1)甲病和乙病的遗传方式分別为_____________,两种遗传病____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2)5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9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7号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图中__________号。‎ ‎(3)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孩,则其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 - 31 - / 31‎ ‎【答案】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遵循 (3). DdXEXe (4). 1/2 (5). 1或2 (6). 1/3 (7). 5/12‎ ‎【解析】试题分析: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单独观察每一种遗传病,找出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以此为切入点,准确定位相应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结合题意“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和系谱图显示的另一种遗传病患者的性别推知另一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知识并结合题意,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确定有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 (1) 系谱图显示,5号和6号正常,其女儿9号患甲病,据此可判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患者男女均匀、且患乙病的男性2号的女儿5号正常,再结合题意“控制甲、乙两病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可进一步推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遗传病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2) 结合对(1)分析可知:2号与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XeY,9号与甲病相关的基因型为dd,因此5号的基因型是DdXEXe,6号的基因型是DdXEY,9号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ddXEXE∶ddXEXe=1∶1,即9号为纯合子的概率是1/2。7号的基因型为XeY,该X染色体遗传自4号,因4号的基因型为XeXe,4号的两条X染色体分别遗传自1号和2号,所以7号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1号或2号。‎ ‎(3)‎ - 31 - / 31‎ ‎ 若只研究甲病,因8号的基因型为dd,3号和4号均为Dd,所以7号的基因型为1/3DD、2/3Dd,而9号的基因型为dd,所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孩,则其患甲病的概率为2/3×1/4dd=1/3,正常的概率是1—1/3=2/3;若只研究乙病,7号的基因型为XeY,结合对(2)分析可知:9号的基因型为1/2XEXE、1/2XEXe,所以7号与9号个体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孩,则其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XeXe=1/4,正常的概率是1—1/4=3/4;综上分析,7号与9号个体生育了一个女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3×3/4+2/3×1/4=5/12。‎ ‎【点睛】遗传系谱图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首先要以系谱图中“表现型相同的双亲所生的子女中出现了不同于双亲的表现型”的家庭为切入点,依据“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 、“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 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33. 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31 - / 31‎ ‎(1)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2)图中⑦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 ]_____________。人体中约2/3体液存在于_____________中。①和④相比,①中含量明显较多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 ‎(3)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 ]_____________。‎ ‎(4)④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正常人体液中的水和电解质的含量也是相对稳定的。如果脑中缺血,使⑦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_____________;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的渗透压将_____________,这些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答案】 (1). ①④⑥ (2). ⑥]组织液 (3). 细胞 (4). 蛋白质 (5). ⑥]组织液 (6). 血浆pH (7). 吸水 (8). 升高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图中提取信息,明辨相关结构,依据体液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等知识准确定位图中数字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分析图示可知:①为淋巴,②为毛细淋巴管壁,③为红细胞,④为血浆,⑤为毛细血管壁,⑥为组织液,⑦为组织细胞。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所以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①④⑥。‎ - 31 - / 31‎ ‎(2)图中⑦即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⑥]组织液。人体中约2/3体液存在于细胞中。①(淋巴)和④(血浆)相比,④中含量明显较多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 ‎(3)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⑥]组织液。‎ ‎(4) ④(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血浆pH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 ‎(5)如果脑中缺血,使⑦(组织细胞)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吸水。如果人体大量失水,④(血浆)的渗透压将升高。‎ ‎34. 下图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兴奋在①处的传递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的,①处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②结构称为___________,兴奋在此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冲动在此结构处的信号转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控制。‎ ‎【答案】 (1). 效应器 (2). 运动神经未梢及其所支配的册肉或腺体 (3). 双向 (4). 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5). 突触 ‎ - 31 - / 31‎ ‎ (6). 单向 (7).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8).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9).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做到上述两点,结合各问题情境,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 由图中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图中B表示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未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2) ①处为传出神经纤维的一部分,兴奋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①处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是:外正内负→外负内正。‎ ‎(3) ②结构称为突触。由于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经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35. 2017年9月10日,时隔16年中国女排以3:1战胜日本,再夺“大冠军杯”赛冠军。在排球比赛中,女排运动员要完成发球、拦网、传球、扣杀球等一系列动作,同时她们的机体也会随之发生各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 31 - / 31‎ ‎(1)随着比赛的进行运动员会大量出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___________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____,同时兴奋传至___________产生渴觉。‎ ‎(2)比赛过程中球员会出现体温有所升高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能量的消耗,球员的血糖浓度会降低,交感神经末梢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处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填“神经递质”或“激素”)。‎ ‎(3)球员们在比赛中紧张有序的完成一系列动作时,心跳会加快,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的结果;比赛结束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 下丘脑 (2). 对水的重吸收 (3). 大脑皮层 (4). 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5). 受体 (6). 神经递质 (7). 神经一体液 (8). 作用时间较长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水盐调节、体温调节、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体液调节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大量出汗可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同时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2)‎ - 31 - / 31‎ ‎ 比赛过程中球员会出现体温有所升高的现象,其原因是机体的产热大于散热。随着能量的消耗,球员的血糖浓度会降低,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胰岛A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此处的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 ‎(3)球员们在比赛中紧张有序的完成一系列动作时,心跳会加快,这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比赛结束后心跳并不立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原因之一是激素调节具有作用时间较长的特点。‎ - 31 - / 3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