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广州二中,珠海一中,中山纪中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广东省三校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期中生物试题(广州二中,珠海一中,中山纪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及其研究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 B.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C.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D. 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 揭示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 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最终得出结论。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在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A正确;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B正确; C.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遗传因子控制的”,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C错误; D.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不能解释所有遗传现象,只适用于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所以也就只能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核遗传,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的杂交试验的研究过程,学生应理解并掌握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及结论,验证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范围是有性生殖、真核生物、细胞核遗传。 2. 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比例是 A. 4种,9∶3∶3∶1 B. 3种,12∶3∶1 C. 2种,13∶3 D. 3种,10∶3∶3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意分析,黄色为wwY_,绿色为wwyy,白色为W_Y_和W_yy。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为9 W_Y_(白色):3W_yy(白色):3 wwY_(黄色):1wwyy(绿色),故后代为12白色:3黄色:1绿色。故B错。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3. 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 A.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 B. 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 C. 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 D. 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 【答案】B 【解析】 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具有该性状,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4.在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6个患单基因遗传病的家庭并绘制了相应的系谱图(见下图)。6个家庭中的患者不一定患同一种遗传病,在不考虑突变和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家系Ⅰ、Ⅲ、Ⅳ、Ⅵ符合红绿色盲的遗传 B. 若图中患者患同一种遗传病,则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 家系Ⅱ中的父母均携带了女儿的致病基因,可能是软骨发育不全 D. 若①携带致病基因,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为1/8 【答案】C 【解析】 A.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母病子必病,女儿患病父亲必病,故II、V家系都不符合,Ⅰ、Ⅲ、Ⅳ、Ⅵ都符合红绿色盲的遗传,A正确; B.若图中患者患同一种遗传病,由II家系的女儿患病,父母都正常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正确; C.软骨发育不全是显性遗传病,而家系Ⅱ中的父母表现都正常,若家系Ⅱ中的父母均携带了女儿的致病基因,该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C错误; D.家系Ⅰ中父母表现正常,而儿子患病,且①携带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的基因型皆为Aa,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儿的概率=1/4×1/2=1/8,D正确; 答案选C。 5.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定 B.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实质是发生了部分DNA转移 C. S型细菌的DNA使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D. S型细菌的DNA用相关酶水解后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将S型菌的各种成分(DNA、蛋白质、RNA等)分离分别和R型细菌混合,观察菌落形成情况,只有S型细菌的DNA和R型细菌在一起时才会出现S型细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以便进行确定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A正确; B.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基因重组即部分DNA转移,B正确; C.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转化的有效性与S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C正确; D.完成转化需要保证转化因子即DNA结构的完整性,所以S型细菌的DNA用相关酶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的过程、现象及实验结论,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如图表示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A. ④代表的物质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B.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④的种类无特异性 C. DNA一条链中的A数目一定与T数目相等 D. DNA分子中A与T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越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B.④为脱氧核苷酸,不能储存遗传信息,不具有物种特异性,A错误、B正确; C.DNA分子中A与T数目相等,但一条链中的A与T的数目不一定相等,C错误; D.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C与G含量越高结构越稳定,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下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的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由图示得知,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B. 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消耗ATP C. 从图中可以看出合成两条子链的方向是相反的 D. DNA在复制过程中是先进行解旋,后半保留复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DNA分子复制时都保留了原理DNA分子中的一条链,这种方式叫做半保留复制;故A正确。 B.解旋酶能打开双链间的氢键,需要消耗ATP;故B正确。 C.DNA分子是反向平行的,而复制的时候只能是从5’端向3’端延伸,所以两条子链合成方向相反;故C正确。 D.DNA在复制过程中,边解旋边进行半保留复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DNA分子;故D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结合DNA半保留复制过程示意图,考查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便于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8.一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在31P环境中培养的大肠杆菌,已知噬菌体DNA上有m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n个,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和酶等 B. 噬菌体DNA含有(2m+n)个氢键 C. 该噬菌体增殖四次,子代噬菌体中只有14个含有31P D. 噬菌体DNA第四次复制共需要8(m-n)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 (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 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A.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大肠杆菌为噬菌体增殖提供原料、能量、酶和场所等,A正确; B.噬菌体中含有双链DNA,胞嘧啶有n个,鸟嘌呤有n个,腺嘌呤数目=胸腺嘧啶数目=(2m-2n)/2=m-n(个),A与T之间有2个氢键,G与C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噬菌体DNA含有的氢键数目=(m-n)×2+n×3=2m+n(个),B正确; C.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该噬菌体增殖四次,一共可形成16个噬菌体,其中子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有2个,含有31P的噬菌体有16个,只含有31P的噬菌体有14个,C错误; D.噬菌体DNA第四次复制共需要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m-n)×24-1=8(m-n)(个),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掌握其半保留复制特点,能运用其中的延伸规律答题。 9.下列关于RNA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mRNA上任意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 B. mRNA、tRNA、rRNA都参与细胞内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C. 真核细胞内mRNA和tRNA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有水生成 D. 密码子有64种,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一一对应,因此细胞中有64种tRNA 【答案】B 【解析】 【详解】mRNA上可以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密码子,A错误;翻译过程中,mRNA是模板,tRNA是运输氨基酸的工具,由rRNA组成的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B正确;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氢键,没有水产生,C错误;密码子一共有64种,其中三种终止密码不能决定氨基酸,所以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只有61种,则反密码子只有61种,D错误。 【点睛】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10.下列有关图中的生理过程(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所示生理过程主要有转录和翻译 B. 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此项比值相等 C. 一种细菌的③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一定为160个氨基酸 D. 遗传信息由③传递到⑤需要tRNA作工具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其中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③为转录形成的mRNA,是翻译的模板;④为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⑤代表多肽链。 【详解】图中由②形成③的过程为转录,由③形成⑤的过程为翻译,A正确;图中①和②都是DNA单链,两条链中碱基互补配对,故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此项比值相等,B正确;由于mRNA上存在终止密码子,故一种细菌的③mRNA由480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的长度应小于160个氨基酸,C错误;遗传信息由③mRNA传递到⑤多肽链需要tRNA作搬运氨基酸的工具,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图甲、乙、丙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将图甲中的DNA放在含15N的环境中复制两代,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图丙中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③不相同 B. 图甲中②处的碱基对缺失可导致基因发生改变,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C. 图丙所示的生理过程为转录和翻译,图甲中(A+C)/(T+G)的值不能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 D. 图丙所示过程可发生在细胞核中,小麦根尖细胞中能进行图乙所示生理过程的结构有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为DNA分子片段结构示意图,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是限制酶、DNA连接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②为碱基对,其缺失、替换或增添都会导致基因突变;③为氢键,是解旋酶的作用位点; 分析乙图:乙图表示转录过程; 分析丙图:丙图表示转录和翻译过程,其中①为DNA非模板链;②为转录的模板链;③为mRNA;④为核糖体;⑤为多肽链。 【详解】A.图甲中的DNA复制两代后子代DNA有4个,共8条单链,其中只有1条原模板链含14N,所以子代含15N的DNA单链占总链的7/8;图丙中③是mRNA,是以DNA中②为模板合成的,①的碱基排列顺序与③不相同(U和T的差别),A正确; B.图甲中②处碱基对缺失可导致基因改变,解旋酶作用于氢键,即③处,B正确; C.图丙所示为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它们同时进行说明该过程很可能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原核细胞无细胞核,C正确; D.小麦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能进行转录过程的只有细胞核和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条件、场所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或物质的名称.需要注意的是丙图,要求考生明确原核生物细胞中,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同一时空。 12.肠道病毒EV71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如图为该病毒在宿主肠道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物质M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B. 催化①、②过程的物质可能是RNA复制酶 C. 图中+RNA具有催化+RNA形成-RNA的功能 D 若+RNA含有7 500个碱基,其中A+U占40%,子代+RNA形成过程共需G和C 9 00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肠道病毒EV71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过程,①、②过程都表示RNA的自我复制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则N表示RNA聚合酶.此外还以EV71的+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病毒的衣壳蛋白和相应的蛋白酶(催化复制和翻译过程)。 【详解】A.图中的M物质是一条多肽链,由于EV71病毒没有细胞器,故多肽合成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A正确; B.①、②过程是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需要的是RNA复制酶,B正确; C.图中催化+RNA形成-RNA的是物质N,C错误; D.+RNA复制时,需要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相当于合成了一条双链RNA,在这条双链RNA中A=U,G=C,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在病毒+RNA中A+U占40%,则G+C=60%,所以合成子代+RNA的过程共需要G+C的数目是7 500×2×60%=9000(个),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肠道病毒EV71在宿主细胞肠道内增殖的过程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等知识,首先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各物质的名称;其次还要求考生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简单计算。 13.如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 I、II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 基因c中碱基对若发生改变,生物体性状一定会发生改变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端存在起始密码子 【答案】B 【解析】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A错误;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I、II是DNA上的无效片段,不属于基因,B正确;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c中碱基对若发生改变,遗传密码一定发生改变,而生物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C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端存在启动子,而起始密码子存在于mRNA上,D错误。 14.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Cc的某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据此可确认该细胞 A. 发生过基因突变 B. 将形成四种配子 C. 是次级精母细胞 D. 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有两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同(B和b,C和c),这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四分体时期交叉互换所致,A项错误;根据减数分裂的知识,图中的细胞只能形成两个子细胞,所以不可能形成四种配子,B项错误;图中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也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项错误;图中细胞只有3条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形态不同,故没有同源染色体,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5.某二倍体生物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图甲、乙、丙、丁4种类型的变异,图甲中的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上不同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所示的生物变异都是染色体变异 B. 如果图乙为精原细胞,则该细胞一定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 C. 图丙所示的变异类型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图丁所示的变异类型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D. 图中所示的变异类型在减数分裂中均可能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出现了两个基因c,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乙图中发生了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形成三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丙图表示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丁表示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据此分析。 【详解】A. 图中丙表示基因重组,甲、乙、丁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 B. 图乙为三体,三体可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配子,B错误; C. 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图丙、丁所示的变异类型均不能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染色体片段重复、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和易位,减数分裂过程中题图所示的四种变异均可能发生,D正确。 16.下图是某种遗传病的调查结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在人群中理论患病率不可能女性多于男 性 B.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则 1、3 均为杂 合子 C. 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 7 患病的概率 是 1/2 D. 若该病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则 7 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 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系谱图显示:1为男性患者,其女儿5正常,据此可判断该病不可能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所以该病在人群中理论患病率不可能女性多于男性,A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2、4、5均正常可推知,1、3均为杂合子,B正确;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5一定为杂合子,但因无法确定6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所以不能确定7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概率,C错误;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则5为携带者,6的X染色体上不含有致病基因,所以7为患病男孩的概率是1/4,D正确。故选:C。 1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B.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理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C. 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都是可育的纯合子 D. 某植物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说明无新基因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A.杂交育种能将不同植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诱变育种可以通过基因突变使水稻产生抗病基因,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A正确; B.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B错误; C.二倍体植株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都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C错误; D.经X射线处理后未出现新的性状,可能形成新基因,如AA突变成Aa,D错误。 故选A。 18. 若亲代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诱变后的DNA分子连续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如下图所示,则BU替换的碱基可能是 A. 腺嘌呤 B. 胸腺嘧啶 C. 胞嘧啶 D. 鸟嘌呤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分子经过两次复制后,突变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A﹣BU、A﹣T碱基对,而另一条正常链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中含有G﹣C、G﹣C碱基对,则替换部位的碱基实际情况应为C(胞嘧啶)或G(鸟嘌呤)。 【详解】 某位点上一个正常碱基变成了5﹣溴尿嘧啶(BU),进行2次复制,得到4个子代DNA分子的碱基对为A﹣BU、A﹣T、G﹣C、G﹣C,说明子一代DNA分子中碱基对为A﹣BU、G﹣C,亲代DNA分子的碱基对为G(C)﹣BU,则替换部位的碱基实际情况应为C(胞嘧啶)或G(鸟嘌呤)。 故选CD。 19.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工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所有的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B. 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一的运载体 C. 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 D. DNA连接酶使黏性末端的碱基之间形成氢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每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不同的限制酶所识别的序列不同,A错误;质粒是常用的运载体,但不是唯一的,B错误;运载体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被限制酶切出黏性末端与外源基因连接,C正确;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被限制酶切割的DNA片段的切口,连的是磷酸二酯键,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0. 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B. 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 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 D.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答案】B 【解析】 【详解】A.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正确; B.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性,B错误; C.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 D.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正确。 故选B。 【定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点睛】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21.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如图,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表为科研人员在调查初期和若干年后获得的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海岛 调查初期 若干年后 甲 B(34%)、b(66%) B(68%),b(32%) 乙 B(91%)、b(9%) B(45%),B1(5%),b(50%) 丙 B(79%)、b(21%) B(68%),b(32%) A. 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 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 甲、丙两个岛屿的海鸟与羽毛颜色有关基因的进化方向相同 D. 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类迁到乙丙两岛后,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在若干年后,甲岛上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乙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且产生新的等位基因B1,丙B基因频率下降,b基因频率上升。 【详解】A.生殖隔离是生物体之间不能进行交配,或者交配产生的后代不可育,分析题意,三个岛屿的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不确定是否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正确;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分析表中数据,甲、丙两个岛屿相互隔离,该种鸟羽毛颜色的基因频率在两个岛屿上变化的趋势不同,因此两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 D.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进化的实质,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的特点,生物的共同进化,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22.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B. 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中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表示地理隔离,使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详解】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错误; B.A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B表示地理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 D.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 23.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 【详解】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已有个体发生突变,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进行了选择,A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的形成是生物间的共同进化形成的,使生物之间相互适应,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不能说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正确;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点睛】注意:农药对害虫、抗生素对病菌等都是起选择作用,不是诱发其产生抗药性突变的作用。 2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图中a、b、c、d表示结构,①~④表示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能向③中扩散 B. 构成a和d的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相同 C. 在①和④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淋巴细胞 D. 若人体出现病理性溶血,即红细胞破裂,则①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会偏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为: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还可以透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经过淋巴循环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浆。 3、分析题图:题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其中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內液,④是淋巴,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②④构成内环境。 【详解】A.CO2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产生的场所在细胞内,所以CO2的运输方向是从细胞内液③向组织液②运输,A错误; B.a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d是毛细淋巴管,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错误; C.血浆和淋巴中都含有淋巴细胞,C正确; D.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进入血浆,血浆①中血红蛋白的量增多,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考查内化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和各结构的名称;还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5.如图表示实验条件下,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浓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正常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甲在海水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而在海水浓度较高的情况下,血液浓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甲适于在较低盐浓度下生存;乙的血液浓度随海水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可见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差;丙在较低和较高海水浓度下都能维持血液浓度正常,说明丙的渗透压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①正确;丙的调节能力最强,其次是甲,乙的调节能力最弱,②、③正确,④正确。因此,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够从曲线图分析三种海蟹的调节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6.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对多细胞动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尿液和组织液 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 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机体一定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详解】A.内环境是属于多细胞动物的概念,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 B.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而尿液不属于细胞外液,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B错误; 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内环境,C错误; D.如果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出现障碍,即使外界环境变化不大,也会出现内环境稳态的失调,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27.粘菌素被称为“最后的抗生素”,可插入细菌细胞膜磷脂中,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它虽能导致人类肾脏疾病,却可促进家畜生长,下图①~⑤分别表示不同抗生素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原理,P为质粒,细菌耐药性基因位于P上,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若青霉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则对应于图中的① B. ③④分别为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A-U配对方式为图中④所特有 C. 长期滥用粘菌素饲养生猪,会导致位于P上的粘菌素耐药性基因频率提高 D. 粘菌素通过②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起杀菌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细菌的作用部位或作用原理,其中①能损伤细胞壁;②能损伤细胞膜;③能作用于DNA的复制过程;④能作用于转录过程;⑤能作用于翻译过程。 【详解】A. 题图显示,①是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可见,若青霉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来一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则对应于图中的①,A正确; B. ③④分别表示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来达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④转录和⑤翻译过程中,都存在A-U配对方式,B错误; C. 长期滥用黏菌素饲养生猪,由于粘菌素对位于P上的细菌耐药性基因的定向选择作用,会导致位于P上的粘菌素耐药性基因频率提高,C正确; D. 黏菌素可插入细菌细胞膜磷脂中,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因此黏菌素通过②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而起杀菌作用,D正确。 故选B。 28.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如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的过程中某个环节的示意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B. 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C. 产生的精细胞即为成熟的生殖细胞 D. 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有3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A错误; B.由于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此细胞中产生的a基因只能是基因突变产生的,B错误; C.精细胞经过变形后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精子,C错误; D.该精原细胞产生基因型为AaBBee(基因突变)、AAbbEE的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ABe、aBe、AbE 3种类型的精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相关知识,根据图中给出的染色体的形态判断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同时理解交叉互换定律。 29.低温诱导植物(洋葱根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低倍镜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B. 洋葱根尖在冰箱的低温室内诱导36h,可抑制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C. 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的形态,用甲基绿染液对染色体染色 D. 低温处理洋葱根尖植物分生组织细胞,作用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答案】A 【解析】 低温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得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在低倍镜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A正确;低温能够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但是不影响着丝点分裂,B错误;实验中应该用碱性染料龙胆紫溶液或者醋酸洋红溶液等对染色体染色,而甲基绿只能用于DNA的染色,C错误;低温处理洋葱根尖植物分生组织细胞,作用的时期是细胞有丝分裂前期,D错误。 30.果蝇2号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完全连锁无互换,其中A基因(翻翅)或B基因(星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在翻翅星状眼雌雄果蝇自交产生的F1中,只有两种表现型,F1自由交配产生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为 B. F1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1/2 C. F2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1/2 D. F1至F2中,显性基因频率增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的信息“A基因(翻翅)或B基因(星状眼)纯合后,均能使果蝇胚胎致死”,说明基因型AA__和__BB致死。 如果亲本AB和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当其自由交配时子代翻翅星状眼:野生型=2:1,如果亲本Ab和a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当其自由交配时子代全为翻翅星状眼。 【详解】A.根据题意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错误; B.因A或B纯合致死,F1中AABB(死亡)∶AaBb∶aabb=1∶2∶1,所以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1/3,B错误; C.F1的配子有2种,AB=1/3,ab=2/3,F2中,AABB=1/9(死亡),AaBb=2×1/3×2/3=4/9,aabb=2/3×2/3=4/9,所以AaBb的比例为1/2,C正确; D.因AA或BB致死,F1至F2中,显性基因频率降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本题要充分挖掘题干的信息,而且还要进行分类讨论,根据结果进行判断属于哪一种情况,所以解决这类问题不能怕麻烦,把所有的情况分析到位,答案自然会得出来。 二、非选择题 31.玉米非甜味(A)对甜味(a)为显性,非糯性(B)对糯性(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甲、乙、丙三个品系的纯种玉米,其基因型如下表所示: 品系 甲 乙 丙 基因型 AABB aaBB AAbb (1)若要利用玉米非糯性与糯性这一对相对性状来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可作为亲本的组合有__________。甲和乙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亲本进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让乙和丙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非甜糯性玉米占__________;在F2的非甜非糯性玉米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 (3)从上述F2中取出一粒非甜糯性种子,在适宜条件下培育成植株丁。为了鉴定其基因型,请用题干中的材料设计实验,预计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与丙或乙与丙 (2). 不能 (3). 甲与乙之间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 (4). 1/16 (5). 8/9 (6). 取丁和乙杂交(或丁自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7). ①若子代全为非甜非糯性,则该非甜糯性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②若子代非甜非糯性∶甜非糯性=1∶1(或3:1),则该非甜糯性种子的基因型为Aabb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验证基因分离定律,杂交后代应含有一对等位基因(Bb),因此选择的杂交组合是甲与丙或乙与丙;甲与乙之间只具有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BB,不含有2对等位基因,不能用于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2)乙和丙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是AaBb,F1自交得F2,则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非甜糯性玉米(AAbb)占1/4×1/4=1/16;在F2的非甜非糯性玉米(A-B-)中,可以稳定遗传的是AABB占1/9,所以不能稳定遗传的占8/9。 (3)在上述F2 中取出一粒非甜糯性种子,其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若探究其基因型,可与品系乙(aaBB)进行交配实验。 ①若子代全为非甜非糯性,说明该植株为杂合子(AAbb); ②若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非甜(非糯性)玉米:甜(非糯性)玉米=1:1,说明该植株为杂合子(Aabb)。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32.油菜容易被胞囊线虫侵染造成减产,萝卜具有抗线虫病基因。请回答: (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________________,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科研人员以萝卜和油菜为亲本杂交,通过下图所示途径获得抗线虫病油菜。 ①F1植株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______,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______,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将异源多倍体与亲本油菜杂交(回交),获得BC1。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________(填字母)。用BC1与油菜再一次杂交,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 ③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不同。 (3)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产生的后代是否可育?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殖隔离 (2). 联会 (3). (数目)加倍 (4). AACCR (5). 38~47条 (6). R(基因组)的染色体 (7). 与油菜多代杂交(回交) (8). 不可育;原因是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解析】 【分析】 F1植株属于萝卜AACC和油菜RR为亲本的各自花药AC×R的细胞融合ACR,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形成异源多倍体AACCRR,2n=56;异源多倍体AACCRR形成的配子为ACR与亲本油菜AACC形成的配子为AC杂交(回交),获得BC1,基因型为AACCR,2n=28+19=47,由于BC1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为AACCR,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与油菜多代杂交(回交)。 【详解】(1)自然界中,油菜与萝卜存在生殖隔离,无法通过杂交产生可育后代。 (2)①以F1植株属于萝卜和油菜为亲本的各自花药的细胞融合,该细胞含有萝卜和油菜的染色体组各一个没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不能联会,因而高度不育,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 (数目)加倍,形成异源多倍体。 ②将异源多倍体AACCRR形成的配子为ACR与亲本油菜AACC形成的配子为AC杂交(回交),获得BC1,染色体组成为AACCR,染色体数目为2n=28+19=47; 用BC12n=47与油菜2n=38再一次杂交,油菜产生的配子有19条,而BC1中产生的配子必然含有AC(19条),R中(9条)染色体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配对,所以随机分配,最终得到的配子数位为19~19+9=28条,所以得到的BC2植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为19+19~19+27即38~47条。 ③由于基因决定性状,以获得的BC2植株个体间存在胞囊线虫抗性的个体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植株获得的R(基因组)的染色体不同。 (3)从BC2植株中筛选到胞囊线虫抗性强的个体后,使其抗性基因稳定转移到油菜染色体中并尽快排除萝卜染色体的方法是与油菜多代杂交(回交),排除萝卜染色体。 (4)二倍体水稻和四倍体水稻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三倍体,三倍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正常的细胞,所以三倍体不育。 【点睛】本题考查多倍体育种的知识,在进行解答时需要考虑不同物种之间杂交时产生配子的情况,如果同源染色体联会正常,则子代可以产生正常的配子。 33.在“天宫”中生活的航天员的生理状况,由地面指挥中心实时监测。如图的图表A、B、C是测得的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1.5 68 7.4 7.7 8.0 C液体的pH (1)上述三项生理指标中属于内环境指标的是________。 (2)某病人胃口不好,医生常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该注射液配制过程中,氯化钠浓度为________(质量分数),不能过高或过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C表看出,不同消化液的pH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________。 (5)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①CO2不能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但血液中的________等离子可以与乳酸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③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答案】 (1). A、B (2). 0.9% (3). 防止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使细胞失水或吸水而变形,乃至影响其生理功能 (4). 正常人体温在一日之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 (5). 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6). 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中的CO2浓度 (7). 降低 (8). HCO3-、HPO42- (9).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分析(5)题的图:通过a循环系统与外界完成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通过b养料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通过c排除代谢废物,c是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详解】(1)图A(血糖)、B(体温)生理指标分别属于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表C生理指标中有消化液的pH,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所以不是内环境生理指标。 (2)为了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防止因内环境渗透压改变使细胞失水或吸水而变形,乃至影响其生理功能,病人注射液应为血浆等渗溶液,如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 (3)从B图可知: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不同时刻存在差异,但变化幅度不超过1℃。 (4)消化酶生活在消化液中,所以消化液的pH不同,说明不同消化酶的最适pH不同。 (5)①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产生的,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高于组织液,因此组织细胞内的二氧化碳进入组织液,而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 ②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会使血浆中pH降低,然后在HCO3-和HPO42-的作用下,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③内环境相对稳定,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进行。 【点睛】考生需要识记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