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龙岩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生物试题(A卷) 一、选择题 1.通过对胎儿或新生儿的组织切片观察可以发现的遗传病是 A. 红绿色盲 B. 苯丙酮尿症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D. 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但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详解】A、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A不符合题意; B、苯丙酮尿症是单基因遗传病,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该遗传病通过细胞组织显微观察难以发现,B不符合题意; C、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通过细胞组织显微观察难以发现,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现镰刀状,可通过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C符合题意; D、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为单基因遗传病,该遗传病不能通过组织切片观察发现,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一般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A. O2、CO2、神经递质、H+、血红蛋白 B. 纤维蛋白原、抗体、尿素、葡萄糖、淋巴因子 C. 消化酶、激素、氨基酸、K+、H2O D. 受体、脂肪酸、HCO3-、甘油、载体蛋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A、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不符合题意; B、纤维蛋白原、抗体、尿素、葡萄糖、淋巴因子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符合题意; C、消化酶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不符合题意; D、受体和载体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相对应的三个结构依次是 A. 大脑、小脑、脑干 B. 大脑、脊髓、下丘脑 C. 小脑、脑干、大脑 D. 大脑、小脑、脊髓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 【详解】语无伦次与语言中枢有关,语言中枢位于大脑皮层,故语无伦次与大脑有关;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呼吸急促与呼吸中枢有关,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故呼吸急促与脑干有关 ,综上所述,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4.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其研究,叙述错误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遗传病 B.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 C. 在调查人类遗传病时,一般调查单基因遗传病 D.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査,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 B. 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B正确; C、在调查人类遗传病时,一般调查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正确; D、调查发病率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但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D错误。 故选D。 5.某双链DNA片段中有100个碱基对,其中胸腺嘧啶40个,如果该片段连续复制两次,则在第2次复制时需游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是 A. 30个 B. 80个 C. 120个 D. 180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m代表一个DNA分子中某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常考的有两种情况: (1)第n次复制时需某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2n-1; (2)n次复制共需某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m×(2n-1)。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含有100个碱基对,即200个碱基,其中T=40个,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40个,则C=G=100-40=60个。该DNA第2次复制时需游离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60×2(2-1)=120个。 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存斗争能使物种内的个体数保持相对稳定 B. 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可逐代积累 C. 各种生物的基因库的组成在生存斗争中发生变化 D. 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由于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同时他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B、每种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能力,但由于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作用,使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得以保存并积累,而不适应环境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故而能使物种内的个体数保持相对稳定,AB正确; C、基因库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达尔文没有提出基因库的概念,C错误; D、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D正确。 故选C。 7.鲤春病毒病是一种由弹状病毒引起,常在鲤科鱼类中流行且春季爆发的疾病。该弹状病毒有一层囊膜,内含一条单链RNA(由M个核苷酸缩合而成)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等物质。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该病毒可用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培养 B. 该弹状病毒的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 C. 鲤科鱼类的遗传物质与该弹状病毒的遗传物质相同 D. 该弹状病毒的RNA聚合酶可催化脱氧核苷酸链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弹状病毒侵入鲤科鱼类体细胞时,会将自身的RNA注入细胞,并在宿主细胞中合成RNA和蛋白质,组装后形成子代病毒。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故不能用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培养,A错误; B、该弹状病毒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其组成元素一定含有C、H、O、N、P,B正确; C、鲤科鱼类的遗传物质为DNA,该弹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C错误; D、该弹状病毒的RNA聚合酶可催化核糖核苷酸链的形成,D错误。 故选B。 8.下列关于核酸与蛋白质关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胞中存在“DNA-RNA-蛋白质”复合物 B. 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 C. 相同的DNA分子在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完全相同 D. 某一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多个基因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有两种: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原核细胞由于没有核膜的阻断,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在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能形成“DNA-R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 B、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B正确; C、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相同的DNA分子在不同类型细胞中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不完全相同,C错误; D、一个蛋白质可能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合成,所以某一蛋白质的合成可能与多个基因有关,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9.健康的人饮水不足时,不会引起 A. 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C. 肾小管重吸收的水增多导致尿量减少 D. 垂体合成并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健康的人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之产生兴奋,兴奋可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摄水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恢复正常;同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兴奋可使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水增多,导致尿量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恢复正常,由此可见,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组织液实现信息传递 B. 寒冷环境中人体内环境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C. 健康人体在环境温度发生一定变化时酶的活性正常 D. 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和肌细胞中糖原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体温调节: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详解】A、神经元之间通过组织液运送神经递质而实现信息传递,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上升,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 C、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的外界温度变化范围内,机体通过调节能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故环境温度不影响体内温度,不会影响酶的活性,C正确;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细胞中的糖原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肌糖原不能水解形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11.下图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 ⑤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C. ①中蛋白质含量升高可导致③增多 D. 图示体液中①③④⑤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为血浆,②为毛细血管壁,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⑤为淋巴,⑥为毛细淋巴管壁。 【详解】A、②为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 B、⑤为淋巴,淋巴液中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B正确; C、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升高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增大,③组织液中的水大量进入血浆,使组织液减少,C错误; D、③组织液单向进入⑤淋巴,淋巴单向进入①血浆,D错误。 故选B。 12.某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无效,尿中仍然含有葡萄糖,可能的原因是 ①胰岛A细胞受损 ②接受胰岛素刺激的受体细胞功能异常 ③胰岛B细胞受损 ④肾小管、集合管病变,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下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无效,可推测注射的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故识别胰岛素的受体细胞功能可能异常;尿中仍然含有葡萄糖,肾小管和集合管有重吸收葡萄糖的功能,故也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发生病变,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下降。综上选C。 考点:血糖平衡调节 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B.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可能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 C. 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就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D. 基因型为Aa的植物连续自交,F2基因型比例为3:2:3,这是基因重组所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无子西瓜的培育的具体方法: (1)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期的普通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西瓜; (2)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杂交,得到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西瓜种子。 (3)种植三倍体西瓜的种子,这样的三倍体西瓜是开花后是不会立即结果的,还需要授给普通二倍体西瓜的成熟花粉,以刺激三倍体西瓜的子房发育成为果实,这样就会得到三倍体西瓜。 2、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交叉互换型和自由组合型。 【详解】A、生物的变异可以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不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和生物的进化,A错误; B、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可能导致基因数目的变化,B正确; C、用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有籽西瓜,该西瓜的种子再种下去获得的西瓜才是三倍体无子西瓜,C错误; D、基因型为Aa的植物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14.有关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胚芽鞘尖端放置的位置,所以实验是在光照下进行的 D. 温特利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进行实验发现了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是某种化学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的向光性,发现了胚芽鞘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 达尔文实验:用单侧光照射植物胚芽鞘,胚芽鞘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切去顶端后再照射,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2、詹森的实验:将胚芽鞘顶端切开,其中接上一块不能让化学物质通过的云母片,胚芽鞘便失去了向光性;用一块可以让化学物质通过的琼脂块插入切开部位,胚芽鞘仍然可以向光弯曲生长。 3、温特的实验:用胚芽鞘尖端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将未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一侧,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4、拜尔的实验:拜尔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胚芽鞘切面的一侧,不照单侧光,胚芽鞘会向放置胚芽鞘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 【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感受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A正确; 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实验的单一变量是胚芽鞘尖端放置的位置,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排除光照对实验的影响,C错误;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D正确。 故选C。 15.下列关于“引来繁花缀满枝,瓜熟蒂落也有时”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现象是由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 B. 喷洒高浓度2,4一D溶液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 C. 生长素和脱落酸都参与了植物“瓜熟蒂落”的过程 D. 该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受到植物基因组的调控 【答案】B 【解析】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非独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A正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故喷洒高浓度2,4—D会疏花疏果,不能延长“繁花缀满枝”的时间,B错误;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脱落酸具有促进叶片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的作用,故生长素和脱落酸协同调节了“瓜熟蒂落”的过程,C正确;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受到植物基因组的调控,D正确 16.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不一定是条件反射 B. 望梅止渴、缩手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C. 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 D.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如脑干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A正确; B、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即可完成,B错误; 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所以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C正确;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急速赶往教室,D正确。 故选B。 17. 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两个种群,两个种群现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 B. b过程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①~⑥表示基因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D. 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分析可知:a为地理隔离,b为自然选择。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一定要地理隔离,故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B正确;①~⑥表示物质形成过程中变异是不定向的,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故C错误;新物种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如图为某人被狗咬伤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 B. 不包扎能降低被厌氧菌感染的风险 C. 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使体内迅速产生抗体 D. 注射狂犬疫苗可以刺激机体进行免疫应答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清理伤口能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机会,A正确; B、被狗咬后,首先要清理伤口,不包扎是为了促进有氧呼吸,抑制厌氧菌的繁殖,以减少人被狂犬病病毒和厌氧菌感染的机会,B正确; C、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可直接与内环境中的狂犬病毒结合,不能使体内迅速产生抗体,C错误; D、注射疫苗,即注射抗原,是为了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19.如图为某种核酸分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5为核苷酸之间的化学键 B. 图中4为一个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该类型的核酸分子通常为双链 D. 图中2可用15N进行标记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核酸部分结构示意图,该核酸含有碱基T,为DNA的部分结构。1为磷酸,2为脱氧核糖,3为碱基胞嘧啶,但4不属于构成DNA的基本单位。 【详解】A、图中5为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内部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的化学键,A错误; B、图中4是由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和另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的,不属于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该结构含有T,应为DNA,DNA分子通常为双链,C正确; D、图中2为脱氧核糖,不含N,不可用15N进行标记,D错误。 故选C。 20.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指导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 A. 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B. 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 C. 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个mRNA结合,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D. 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翻译是指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mRNA 分子可以被重复利用,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指导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详解】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这能增加密码子的简并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A错误;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转运RNA携带到核糖体中,这能增加密码子的简并性,但不能加快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一条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而不是一个核糖体可同时与多条mRNA结合,C错误;在合成蛋白质时,多个核糖体可以相继结合到mRNA分子上,形成多聚核糖体,这样可以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提高蛋白质的合成效率,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条件,明确一条mRNA分子上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可以加快蛋白质的合成速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黑麦(2N=14)具有许多普通小麦(6N=42)不具有的优良基因。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得F1,再将F1进行处理获得可育植株X。已知黑麦和普通小麦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黑麦与普通小麦存在生殖隔离 B. F1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 C. 植株X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14个四分体 D. 采用低温处理F1的种子一定可以获得可育植株X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判断一个个体是单倍体还是几倍体的关键是看该个体是由什么发育来的。若该个体是由未受精的配子直接发育来的,则为单倍体;若该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详解】A、自然状态下,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产生的后代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由于含三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黑麦染色体组,故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育,故表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黑麦为二倍体,普通小麦为六倍体,二者杂交的后代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含28条染色体,一般经秋水仙素处理芽尖后,根部细胞的染色体数并不加倍,所以F1根尖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后期含8个染色体组,B错误; C、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后代为异源四倍体,经处理后成为异源八倍体,故植株X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7+7+7+7=28个四分体,C错误; D、根据A项分析可知,F1植株不育,不产生种子,D错误。 故选A。 22.如图是人的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Ο—<”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中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属于条件反射 B. 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C. 若D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不能完成排尿反射 D. A未兴奋时,人也能控制排出尿液,说明不需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也能完成反射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突触、D是传出神经、E是效应器,甲、乙是神经中枢。 【详解】A、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尚不完善,其排尿反射只受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控制,故婴儿的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兴奋,就可引起效应器的兴奋,产生排尿反射,所以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N是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传出神经,其兴奋后,可能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也可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后神经元可能产生兴奋或抑制,B错误; C、若D受损,即传出神经受损,虽然其他结构正常,但由于没有完整的反射弧,故不能发生排尿反射,C正确; D、A未兴奋时,人也能控制排出尿液,说明高级神经中枢能够控制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的活动,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所以不能说明不需完整的反射弧结构也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C。 23.真核生物细胞内存在着很多长度为21~23个核苷酸的小分子RNA,它们能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小分子RNA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是( ) A. 阻断rRNA装配成核糖体 B. 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 C. 干扰tRNA识别密码子 D. 影响tRNA携带特定的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小分子RNA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形成局部双链的,与rRNA装配成核糖体无关,A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小分子RNA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并没有与双链DNA分子互补,所以不会妨碍双链DNA分子的解旋,B错误;根据题意分析已知,小分子RNA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则mRNA就无法与核糖体结合,也就无法与tRNA配对了,C正确;根据题意分析,小分子RNA是与相关基因转录出来的mRNA互补,只是阻止了mRNA发挥作用,并不能影响tRNA携带特定的氨基酸,D错误。 24.如图表示高等动物体激素的分泌调节,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激素Y是生长激素,则该细胞是垂体细胞 B. 若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物质X可能是神经递质 C. 若物质X是甲状腺激素,则该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 D. 若激素Y促胰液素,则该细胞是胰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物质X为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后,引起细胞分泌激素Y。 【详解】A、生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所以若激素Y是生长激素,则该细胞是垂体细胞,A正确; B、若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物质X可能是神经递质,如寒冷刺激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后将兴奋传至传入神经,传入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可使其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B正确; C、甲状腺激素能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若物质X是甲状腺激素,则该细胞可能是垂体细胞,C正确; D、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分泌的,所以若激素Y是促胰液素,则该细胞是小肠黏膜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25.图为研究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在根部“3→4”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 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不同 C. 两种现象说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根 D. 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在近地侧2、6处浓度高,背地侧1、5处浓度低, 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到抑制,所以根向下弯曲生长;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长得快,背地侧生长素少,促进作用弱,长得慢,所以茎表现出背地生长;此外,生长素还存在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形态学下端。 【详解】A. 生长素在根部“3→4”方向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要消耗ATP,A错误; B. 2处浓度高抑制生长,6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故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不同,B正确; C. 2处生长素浓度大于1处,6处生长素浓度大于5处,6处生长受到促进而2处受到抑制,体现了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大于茎,C错误; D. 茎的背地生长中只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2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分泌抗体 B. 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C. 该重症肌无力在免疫学上属于自身免疫病 D.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详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A错误; B、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正确; C、抗a抗体可以与乙酰胆碱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重症肌无力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以重症肌无力为素材,结合发病机理示意图,考查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7.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特殊序列DNA,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 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具有逆转录酶的功能 C. 端粒酶催化过程需要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 D. 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即逆转录过程,因此该酶为逆转录酶。 【详解】A、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特殊序列DNA,大肠杆菌没有染色体,因此不含端粒,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端粒酶中的蛋白质具有逆转录酶的功能,B正确; C、端粒酶催化的是逆转录过程,需要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C正确; D、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了解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B. 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一定要有隔离 C. 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的种群发展是不利的 D. 斯坦利的“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和生活习惯,因此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A正确; B、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新物种形成一定要有生殖隔离,B正确; C、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C错误; D、捕食者的存在促进捕食者和被捕食者共同进化,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29.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该基因发生插入突变,使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表达的肽链含64个氨基酸。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M基因突变后,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 B. 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碱基配对连接 C. 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最多有2个氨基酸不同 D. 在突变基因的翻译过程中,需要mRNA、tRNA、rRNA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M基因突变后,由于mRNA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AAG,说明DNA模板上增加了一个三碱基序列TTC,但由于双链DNA中嘌呤和嘧啶配对,均为50%,即突变前后此比例不会发生变化,故参与基因复制的嘌呤核苷酸比例不变,A正确; B、在M基因转录时,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B错误; C、由于插入了3个碱基,如果插在两个氨基酸之间,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多了1个氨基酸;如果插在一个氨基酸对应的碱基内,则突变前后编码的两条肽链,有2个氨基酸不同,C正确; D、在突变基因的翻译过程中,需要mRNA、tRNA、rRNA参与,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和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0.核糖体RNA(rRNA)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体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的连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翻译时,r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B. 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C. 核仁与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组成核糖体的化学成分与某些病毒相似 【答案】A 【解析】 【分析】 RNA分子的种类及功能: (1)mRNA:信使RNA;功能: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2)tRNA:转运RNA;功能:mRNA上碱基序列(即遗传密码子)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 (3)rRNA:核糖体RNA;功能: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详解】A、翻译时,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A错误; B、翻译时,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肽键的连接,B正确; C、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C正确; D、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RNA,RNA病毒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RNA,D正确。 故选A。 31.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区域发生K+外流和Na+内流 B. 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C. 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可能是从乙到丁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丙、丁区域是静息电位,乙区域是动作电位。 【详解】A、由于甲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甲区域为静息电位,主要发生K+外流,没有发生Na+内流,A错误; B、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 C、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 D、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和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2.如图所示为基因型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种二倍体动物的两个正处在分裂状态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细胞的分裂方式相同 B. 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 C. 两个细胞有发生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 D. 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图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A、两个细胞所属的分裂方式不同,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错误; 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都为两个,但图B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依据题目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图中含A或a的染色体上都有b的变异均来自于染色体的易位,故两个细胞发生了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前一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是复制时出现了基因突变,后一细胞则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故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的识别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关知识。 33.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使其逃避天敌的能力下降。但这一特性对雌孔雀具有吸引力,使大尾屏个体的交配机会增加,并使该特性代代保留。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雄性蓝孔雀尾屏很大,属于不利变异 B. 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属于共同进化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保存对环境更适应的性状 D. 大尾屏雄孔雀对配偶的吸引力决定雄性蓝孔雀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知,雌孔雀在进行交配时具有选择性,大尾屏雄性个体与雌孔雀交配机会增加,将大屏尾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也增大,因此后代中大屏尾基因频率会升高,而小屏尾个体由于交配机会少,小屏尾基因向后代传递的概率低,进而使后代小屏尾基因频率降低。 2、具有大屏尾的雄性蓝孔雀个体会衰老、死亡,甚至被天敌捕食,但是大屏尾基因却通过有性生殖传给后代,在种群中繁衍的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故基因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消失,会代代相传。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雄性蓝孔雀大尾屏的有害或有利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环境,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雌孔雀和雄孔雀属于同种生物,故雌孔雀对雄孔雀的选择不属于共同进化,B错误;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错误; D、大尾屏雄孔雀对配偶的吸引力使大尾屏雄性个体与雌孔雀交配机会增加,将大屏尾基因传递给后代的机会也增大,因此大尾屏雄孔雀对配偶的吸引力决定了雄性蓝孔雀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识记共同进化的概念,并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34.下面是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研磨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B. 实验证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D.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 1、①与②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 2、②与④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 【详解】A、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也能够产生,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 C、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C正确; D、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虽然考查实验的分析,但是本实验来源于课本,是对课本实验的一个再现,所以要求对课本相关的实验的探究过程一定要明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 35.有关“低温诱导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A. 实验中要用卡诺氏液浸泡根尖,使组织细胞分散开 B. 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 C.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 D. 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染色体形态,解离时应用解离液,使组织细胞分散开,A错误; B、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B错误; C、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可能发生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相互交换片段,C正确; D、根尖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多倍体细胞形成过程中没有增加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6.某二倍体植物为两性花,进行自花传粉,其宽叶(M)对窄叶(m)为显性,红花(R)对白花(r)为显性,这两对基因都在2号染色体上。请回答: (1)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上图,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________(填“a”或“b”)链中,若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T突变为A,其对应的密码子将由________突变为________。已知突变前后编码的氨基酸均为亮氨酸,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RNALeu是亮氨酸的转运RNA,其在细胞中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模板合成的。tRNALeu在翻译过程中既能携带亮氨酸,又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因M、m和基因R、r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______________定律。现有基因型为MMRR和mmrr的植株进行杂交得F1,F1自交得F2。若F2中有2种表现型,则其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F2中有4种表现型,则其变异的来源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CUA (3). CUU (4). 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亮氨酸具有多个密码子) (5). DNA的一条链 (6). 识别mRNA上亮氨酸的密码子 (7). 分离 (8). 宽叶红花︰窄叶白花=3︰1 (9). 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基因M、m与基因R、r在2号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表现为连锁遗传(不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图示为基因M、R编码各自蛋白质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根据起始密码子(AUG)可以判断出基因M转录的模板链为a链,而基因R转录的模板链为b链,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基因R转录时的模板位于b链中,且由右侧向左侧转录,若b链中箭头所指碱基T突变为A,则基因的模板链由GAT→GAA,因此其转录形成的密码子由CUA→CUU。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亮氨酸具有多个密码子),故突变前后编码的氨基酸均为亮氨酸。 (2)tRNALeu是亮氨酸的转运RNA,其在细胞中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tRNALeu在翻译过程中既能携带亮氨酸,其反密码子又能识别mRNA上亮氨酸的密码子。 (3)基因M、m和基因R、r都在2号染色体上,表现为连锁现象,故基因M、m和基因R、r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基因型为MMRR和mmrr的植株进行杂交得F1(MmRr),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M和R连锁,m和r连锁,不考虑交叉互换,MmRr 产生MR和mr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故F1自交得F2,1MMRR和2MmRr表现为宽叶红花,1mmrr表现为窄叶白花,即宽叶红花︰窄叶白花=3︰1。若F2中有4种表现型,则说明F1(MmRr)产生了四种配子,故其变异的来源最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理解连锁和交叉互换的含义;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识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能根据起始密码子判断出模板链。 37.现有两纯种水稻,一纯种水稻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纯种水稻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I、II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水稻新品种,请据图分析回答: (1)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方法是___________(Ⅰ或Ⅱ),该方法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过程(四)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F1开始经过(二)(三)(四)过程获得所需新品种至少要__________年。 (3)通过II方法育种时,所得纯合矮秆抗病个体的比例足够高时才符合生产要求,则过程(六)(七)的具体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让F1按此方法经(五)、(六)过程自交2代,则F3代矮杆抗病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 (4)除上述I、II两种育种方法外,也可用γ射线等物理因素处理亲本以获得纯合矮秆抗病新品种,最好选择______________的亲本进行处理,以便于筛选。 【答案】 (1). I (2). 染色体变异 (3). 芽尖(茎尖) (4). 一 (5). 选择矮杆抗病植株进行连续自交(连续自交,逐代淘汰矮杆不抗病的植株) (6). 3/5 (7). 高杆抗病 【解析】 【分析】 图示为获得水稻新品种的两种育种方法,其中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方法Ⅱ为杂交育种过程。图中两亲本杂交获得F1;过程(二)表示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三)表示花药离体培养;过程(四)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过程(五)表示自交;过程(六)表示筛选,过程(七)表示连续自交。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图示可知,方法Ⅰ为单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其最大优点是能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所以要缩短育种年限,应选择的是方法Ⅰ,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2)过程(四)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茎尖);一般从播种种子到收获种子为一年,故从F1开始经过(二)(三)(四)过程获得所需新品种至少要一年。 (3)通过II方法育种时,所得纯合矮秆抗病(ddTT)个体的比例足够高时才符合生产要求,则过程(六)(七)的具体处理方法是选择矮杆抗病(ddT-)植株进行连续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可留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的需要继续自交并筛选;如果让F1按此方法经(五)过程自交一次后,筛选出的矮秆抗病植株包含两种基因型(1/3ddTT、2/3ddTt),让其继续经过(六)过程自交后代(即F3代)矮杆抗病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占(1/3+2/3×1/4)÷(1-2/3×1/4)=3/5。 (4)由于高杆和矮杆的相对性状易于区分,所以若用γ射线等物理因素处理亲本以获得纯合矮秆抗病新品种,最好选择高杆抗病的亲本进行处理,以便于筛选。 【点睛】本题结合育种过程图,考查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要求考生识记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过程及优缺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或采用的方法;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简单的概率计算。 38.某兴趣小组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对某种植物的扦插枝条进行处理,以探究其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主要在______(至少写出2种)等部位合成,在这些部位的______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通过韧皮部进行的运输属于__________(填“极性运输”或“非极性运输”)。 (2)本实验用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方法除了用浸泡法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探究I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数的最适浓度,则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行上述实验。 【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色氨酸 (3). 非极性运输 (4). 沾蘸法 (5). 生根数和根长 (6). 不能 (7). 本实验的实验结果只能表明各浓度的IAA对枝条生根均具有促进作用,没有抑制作用 (8). 在100~500mg/L浓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 【解析】 【分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的转变形成的,生长素可进行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还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的抑制生长。 【详解】(1)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部位合成,在这些部位的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可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2)用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方法除了用浸泡法外,还可以用沾蘸法。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植物的生根数和根长。 (3)上述实验结果中各浓度的IAA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对枝条生根为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所以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4)由图可知,生长素浓度为300mg/L时促进生根数高于邻近的浓度,说明最适浓度应在300mg/L左右,为了进一步探究I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数的最适浓度,应在100~500mg/L浓度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再进行上述实验。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IAA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并验证生长素的两重性相关实验,理解实验原理,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是解题的关键。 39.褪黑素是哺乳动物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研究表明褪黑素主要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HPG轴)的功能活动(调控机制如图),此外褪黑素还有促进睡眠、抗氧化和增强免疫的功能。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如图所示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时,其膜内发生__________________的电位变化,最终引起松果体细胞释放褪黑素。在此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______________。 (2)图中睾丸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过程a、b、c体现了睾丸酮分泌的___________调节。 (3)褪黑素具有调整睡眠的作用,晚上分泌的多,白天分泌的少,分泌具有昼夜节律性。除上图中松果体细胞等外,与控制人体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__________。有人喜欢长期熬夜玩手机,会扰乱了人体生物钟,从而影响睡眠,推测其原因可能是手机光线____________。 (4)研究还发现通过药物抑制褪黑素的合成会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胸腺的发育和功能,从而影响_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答案】 (1). 神经调节 (2). 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 神经递质 (4). 固醇(脂质) (5). 分级 (6). 下丘脑 (7). 会引起褪黑素的分泌量减少 (8). T细胞的成熟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2、图中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主要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性腺轴(HPG轴)的功能活动。 【详解】(1)光暗信号作用于视网膜,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传到松果体细胞,使其产生褪黑素。所以褪黑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外界环境的光照变化刺激视网膜上感光细胞时,其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最终引起松果体细胞释放褪黑素。在此过程中,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 (2)图中睾丸酮(雄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脂质),过程a、b、c体现了睾丸酮分泌的分级调节。 (3)与控制人体生物节律有关的结构是下丘脑。褪黑素能促进睡眠,而手机光线会引起褪黑素的分泌量减少,故长期熬夜玩手机,会扰乱了人体生物钟,从而影响睡眠。 (4)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T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若研究发现通过药物抑制褪黑素的合成会显著抑制实验动物胸腺的发育和功能,则可影响T细胞的成熟,进而影响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准确识图并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40.女娄菜植株(2N=24)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女娄菜控制植株高茎(A)和矮茎(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植株绿色(B)和金黄色(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存在致死现象。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现将矮茎绿叶雌株(甲)和高茎绿叶雄株(乙)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叶雌株∶高茎绿叶雄株∶高茎金黄色雄株=2∶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F1中b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让子一代植株随机交配得子二代,与子一代群体相比,子二代群体______(填“有”、“没有”或“不一定”)进化。 (2)在重复第(1)题中甲与乙杂交实验时,在F1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茎绿叶雄株(丙)。针对丙植株矮茎现象,科研人员欲通过对丙植株相关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成进行检测,并推测产生的原因,请对下表中可能出现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完善: 丙植株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 丙植株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基因组成 乙植株花粉异常现象 24 aaBB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 aaBB 缺少基因A所在的染色体 24 ③______ 基因A突变为基因a 【答案】 (1). aaXBXb 、AAXBY (2). 1/3 (3). 有 (4). 常染色体丢失了基因A所在的片段 (5). 23 (6). aaaaB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女娄菜控制植株高茎(A)和矮茎(a)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植株绿色(B)和金黄色(b)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存在致死现象,所以群体中不存在金黄色的雌株,由于含有b基因的雌配子不存在致死现象,所以群体中存在金黄色的雄株。矮茎绿叶雌株(甲)和高茎绿叶雄株(乙)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叶雌株:高茎绿叶雄株:高茎金黄色雄株=2:1:1,因此亲本基因型是aaXBXb、AAXB 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XBXB、AaXBXb、AaXBY、AaXbY。据此答题。 【详解】(1)现将矮茎绿叶雌株(甲aaXBX-)和高茎绿叶雄株(乙A-XBY)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高茎绿叶雌株∶高茎绿叶雄株∶高茎金黄色雄株=2∶1∶1,由于子代均为高茎,所以亲本乙的基因型为AAXBY,由于子代的雄株既有绿叶,又有金黄叶,说明亲本甲的基因型为aaXBXb,F1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aXBY:AaXbY:AaXBXB:AaXBXb=1:1:1:1,b的基因频率为(1+1)÷(1+1+1×2+1×2)=1/3。由于含有b基因的雄配子存在致死现象,所以让子一代植株随机交配得子二代,与子一代群体相比,子二代中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群体有进化。 (2)根据(1)分析可知,甲和乙两亲本杂交,正常情况下后代的雄株均为高茎,若在F1中偶然发现了一株矮茎绿叶雄株(丙),如果是乙植株花粉的基因突变引起的,该雄株的基因型是aaXBY,有丝分裂中期,一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染色单体,两个基因,因此基因型是aaaaBB;如果是乙植株花粉丢失A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该植株的基因型是aXBY,有丝分裂中期基因型是aaBB;如果是乙植株花粉A所在的染色体整条缺失,则该植株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条,有丝分裂中期基因型是aaB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学会应用分离定律问题解决自由组合问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