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8-3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二)学案
课时3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二) 见《自学听讲》P179 激素调节的发现及特点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假设:在① 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② 。 (2)实验 稀盐酸+③ 获得④ 狗静脉中促进胰腺分泌⑤ 。该发现过程最关键的处理方法是将小肠黏膜刮下并研磨,从而排除⑥ 的作用。 (3)实验结论:人和其他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有神经调节,还有⑦ 。 2.激素调节:由⑧ 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激素调节的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内容: ⑨ ,⑩ , , 。 (2)促进合成的激素是 。 (3)促进分解的激素是 。 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3.激素分泌调节的方式——反馈调节 (1)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的调节方式。 (2)意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激素、二氧化碳等化学物质,通过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2.人体体温调节 (1)产热途径:细胞中 氧化放能。 (2)散热途径: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等。 (3)体温调节中枢: 。 3.水盐调节 (1)方式: 。 (2)水盐调节中枢: 。 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二者的关系 a.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 的调节。 b.内分泌腺所分泌的 可以影响 的发育和功能。 ①稀盐酸 ②促胰液素 ③小肠黏膜 ④提取液 ⑤胰液 ⑥神经调节 ⑦激素调节 ⑧内分泌 ⑨食物中的糖类 ⑩肝糖原 脂肪等非糖物质 肝糖原和肌糖原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体液传送 有机物 下丘脑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 反射弧 准确、局限 中枢神经系统 激素 神经系统 1.激素传递信息和神经传导兴奋在传输速度上有没有差别?试说明理由? 提示 激素传递信息需要通过体液的传送, 然后与相应的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是比较缓慢的;而神经传导兴奋在同一个神经元上是以电流的形式传递,只在突触处才转化为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所以激素传递信息多数情况下没有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快。 2.请根据教材中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的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需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 极地的气温明显低于人的体温,而高温车间的温度要高于人的体温, 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根据教材中的“体温调节图解”应该很容易分析出来。但是,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长时间停留在过低或过高的环境温度下,体温就会降低或升高,使机体生命活动发生障碍。所以,在这些情况下,应人为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如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中,增减衣物,创设人工气候环境,以达到祛暑或御寒的目的。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温度调节装备(如空调等),使人们不但能在特殊环境下从事劳动(如高温、低温环境下的作业),而且可以进入外层宇宙空间。 3.根据教材中水盐调节和尿量调节机制简图,试说明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么保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 提示 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这一变化,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使尿量增加,将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维持了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属于高考高频考点,题目考查范围广、难度较大,涉及神经—体液调节途径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及实验探究题,尤其以综合分析题为主。 例1 若图1、图2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1 图2 A.细胞a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特异性地运输至细胞b B.细胞a分泌的激素作用于细胞b,并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通过电信号传递给细胞d D.图1的方式作用范围更广,作用时间更久 解析 细胞a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被细胞b特异性识别,A项错误;激素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即具有调节作用,本身并不参与细胞代谢,B项错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所以细胞c受到刺激产生的兴奋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给细胞d的,C项错误;图1的方式为激素调节,其作用范围更广,时间作用更久,D项正确。 答案 D 2.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试题常涉及不同环境下,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耗氧量与产热和散热情况的比较,以及设置具体情境考查人体温度的调节过程,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温的热量来源和去路。 例2 以下两幅图说明了恒温动物(如兔)和变温动物(如鱼类)在体温调节上的不同。图A表示两类动物体温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图B表示两类动物的耗氧量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比较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在应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方面的不同(图A): 。 (2)变温动物(不具有对温度的行为调节)仅限于在低于40 ℃的环境中生存,高于40 ℃时,体内酶的活性下降;极端高温时, 结构受到破坏。 (3)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环境温度低于15 ℃时,为维持体温,耗氧量明显增加。动物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在环境温度高于35 ℃时,为维持体温,需要通过相关的生理活动来 ,主要的方式是增加汗液的分泌和 。 (4)对变温动物来说,当外界环境达到一定温度时,氧气消耗量随环境温度的不断升高而增加,试解释原因: 。 解析 (1)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在应对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方面的不同:恒温动物体温相对恒定,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2)高于40 ℃时,体内酶的活性下降;极端高温时,蛋白质结构受到破坏。(3)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环境温度低于15 ℃时,为维持体温,耗氧量明显增加。动物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放能。在环境温度高于35 ℃时,为维持体温,需要通过相关的生理活动来增加散热量,主要的方式是增加汗液的分泌和增加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血流量。(4)对变温动物来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低于40 ℃),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酶的活性和代谢强度也相应升高,故当外界环境达到一定温度时,氧气消耗量随环境温度的不断升高而增加。 答案 (1)恒温动物体温相对恒定,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 (2)蛋白质 (3)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放能 增加散热量 增加皮肤内毛细血管的血流量 (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低于40 ℃),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酶的活性和代谢强度也相应升高 3.水盐调节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几乎每年的高考题都有涉及。从考查形式上看,有选择题,也有实验分析与设计题、曲线分析题、新情境题等。在复习时,要掌握水盐调节理论基础,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调节过程。 例3 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请据图回答: (1)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 (填名称)和原尿混合,维持二者的渗透压梯度。 (2)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水通道蛋白在 中合成,最终经过 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 (3)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C (填名称)结合后,启动a过程,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 。 (4)当正常人一次饮用100 mL清水,约过半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增加。其调节过程是①→②→③。请完善: ① 。 ②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然后形成内陷囊泡,b过程增强。 ③ 。 解析 (1)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该细胞间隙为组织液,目的是防止组织液和原尿混合。(2)通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通过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3)抗利尿激素可以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4)①饮用100 mL清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感受器不兴奋→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能力减弱→尿量增加。③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 答案 (1)组织液 (2)核糖体 高尔基体 (3)受体 对水的通透性增强 (4)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③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 1.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2.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且由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舒张散热等。 4.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5.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1.(2016年全国甲高考)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解析 激素的分泌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因此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而影响激素的分泌,A项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项正确;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因此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项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血糖浓度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项错误。 答案 D 2.(2016年全国丙高考)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解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A项正确;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但水分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B项错误;摄盐过多后饮水量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C项正确;饮水增加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项正确。 答案 B 3.(2016年江苏高考)下图表示正常人分别快速饮用1 L清水、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c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排尿量的变化 B.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 C.曲线d表示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 D.饮用大量清水后垂体合成和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解析 生理盐水与人体体液是等渗溶液,饮用1 L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没有明显变化,对应曲线为b,由于人体排出增多的钠盐,排尿量略为增多,应为曲线d,A、C项错误;饮用大量生理盐水后,进入血浆,导致循环血量出现暂时性增加,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D项错误。 答案 B 见《自学听讲》P182 1.补充激素时,为什么有的可以口服,有的只能注射? 提示 肽类、蛋白质类激素容易被胃、肠道内的消化酶分解而破坏,一般采用注射法补充,不宜口服。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属于小分子物质,口服后不被消化,可以口服。 2.根据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为什么运动员注射性激素会导致性器官萎缩,甚至失去生殖能力。 提示 性激素过多,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器官的发育,所以缺乏促性腺激素后性器官会萎缩,甚至会失去生殖能力。 3.给小白鼠注射某种激素后,小白鼠出现了昏迷现象,这种激素很可能是哪一种?要想快速缓解该症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 提示 这种激素很可能是胰岛素;可以注射葡萄糖缓解。 高等动物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功能 1.常见激素的名称及靶器官(或靶细胞) 激素名称 靶器官(或靶细胞) 甲状腺激素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胰岛素 几乎全身组织细胞 胰高血糖素 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 2.激素的化学本质 (1)固醇类激素:性激素。 (2)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3)多肽和蛋白质类激素: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3.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类别 例子 原理及作用 催情 激素 鱼类脑垂体激素、促性腺激素 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鱼类的受精率 昆虫 外激素 性引诱剂(性外激素类似物) 干扰雌、雄昆虫正常交配,用于农业害虫的防治和监测 高等动 物激素 生长激素、性激素 促进奶牛、猪、羊的生长;缩短猪等动物的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激素功能的常见实验验证方法 (1)一般思路 (2)方法示例 ①验证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a.饲喂法 b.摘除法和注射法 ②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小白鼠出现低血 糖症状低血糖症 状消失胰岛素能 降低血糖 例1 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解析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B项正确。 答案 B 例2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在实践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对呆小症患儿注射生长激素使其正常发育 B.使用促性腺激素提高鱼的受精率 C.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 D.常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糖尿病 解析 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而与生长激素无关,A项错误;促性腺激素可促进卵巢排出卵细胞从而提高鱼的受精率,B项正确;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C项正确;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而胰岛素的成分是蛋白质,因此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糖尿病,D项正确。 答案 A 血糖的平衡及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在血糖的三个来源中,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是主要途径;在血糖的三个去路中,血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路。 (2)血糖浓度过高会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但血糖浓度过低时,只有肝糖原分解直接补充血糖。 2.血糖的调节过程 血糖调节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其中既有神经调节途径也有体液调节途径,总结如下: (1)影响胰岛素 分泌的因素 (2)影响胰高血糖 素分泌的因素 3.血糖浓度变化曲线分析 图1 图2 图3 (1)图1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B为糖尿病患者。 (2)图2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的b为正常人;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c为低血糖患者。 (3)图3表示进食后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相对含量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 4.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 (1)Ⅰ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受到破坏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 (2)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机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可能与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受损有关),而血液中的胰岛素降低并不明显。 (3)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少) (4)危害:往往引起多种并发症。 (5)治疗: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相结合。 5.模拟尿糖的检测 (1)实验原理 葡萄糖试纸是一种酶试纸,由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某种无色的化合物固定于滤纸上制成。 (2)实验流程 (3)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取液过程中滴管不能混用。 ②在现实中,医生不能仅凭一份尿液样本就断定某人是否患糖尿病,因为在一次性大量食用糖的时候,也会使尿中含有少量的糖。在判断是否患糖尿病时,应在早上空腹时取尿样进行尿糖检测或测定空腹时的血糖浓度。 有关血糖调节的易错点 (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但使血糖升高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3)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调节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4)尿糖≠糖尿病。 出现尿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因为①如果正常人一次性吃糖过多,也会出现尿糖。②肾脏病变等也会导致出现尿糖。 例3 下图为血糖的三个来源和三个去路,以及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糖尿病患者体内主要由于血糖的去路发生了障碍,导致了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B.人体在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的时候,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分解 C.在血糖的三个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向 D.血糖浓度过高时,转化成的氨基酸为非必需氨基酸 解析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胰岛素的靶细胞缺乏受体,导致血糖的去路发生障碍,从而使得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A项正确。进食后4个小时左右,主要依赖肝糖原的分解补充血糖,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B项错误。血糖的三个去路中,糖的氧化分解是主要去路,C项正确。血糖转化成的氨基酸是人体自身所能合成的,所以为非必需氨基酸,D项正确。 答案 B 例4 下图为血糖调节模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能接受血糖浓度升高和下丘脑发出的信号 B.胰岛素作用的效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 D.血糖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甲表示胰岛B细胞,其既能接受血糖浓度升高的信息,又能接受下丘脑发出的神经信号,A项正确;由图可知,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下降后会反过来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减少,该调节机制为反馈调节,B项正确;胰岛素的分泌不受垂体调节,C项错误;血糖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为下丘脑,相关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D项正确。 答案 C 激素分泌的调节及激素调节的特点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 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为反馈调节。 ②种类:反馈调节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一般来说,当血液中某种激素的含量超过一定的水平,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这一内分泌腺的分泌,使其合成和分泌减少;反之当该激素或受激素控制的物质在血液中低于某一水平时,则负反馈作用降低,该激素的分泌就增加。 (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直接调控,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②下丘脑可以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激素的间接调控。 ③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少,反之则多。 ④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 2.激素调节的特点 (1)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 ②通过体液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不同激素的靶器官和靶细胞不同。 3.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相同的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效果。如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如下图所示);促进产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提高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高血糖素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使血糖浓度降低(如下图所示)。 4.下丘脑的功能 (1)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图示: 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中激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如果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之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减少,之前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增加;三个结构所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如果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增加(减少),则该激素之后的激素分泌要增加(减少),该激素之前的激素分泌要减少(增加)。 2.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属于反馈调节的一部分,如下丘脑分泌激素控制垂体活动,垂体分泌激素控制相关腺体活动。 (2)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它是系统的一种自我调节方式,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例5 下面是下丘脑参与的性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其中GnRH属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下丘脑垂体性腺靶细胞 A.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GnRH与性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C.为提高猪肉品质,传统方法是切除幼龄公猪睾丸(阉割),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在大脑皮层形成 D.运动员如果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减少 解析 从图可知,下丘脑通过垂体对性激素分泌进行调节,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GnRH的受体在细胞膜表面,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能进入细胞内,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内。猪被阉割时,剧烈的痛觉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如果服用过多的性激素,性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相应减少,则自身腺体分泌的性激素会减少。 答案 B 例6 下图所示垂体与甲状腺存在特定作用关系,请回答问题: (1)垂体与甲状腺都属于 腺,分泌物H和h作为化学性信号物质都可称为激素。H和h由腺细胞分泌后直接释放到 ,被运输到达特定组织细胞发挥作用。 (2)h称为 ,对组织细胞具有 的作用而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此外还具有 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 (3)H称为 ,对甲状腺分泌物的合成与释放有促进作用。 (4)h的分泌总是受到H的作用,但又总是保持相对稳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h也会对垂体产生影响,当h分泌较多时会 垂体分泌H;当h分泌少时H的分泌又会 。这种调节称为 调节。 解析 (1)垂体与甲状腺都属于内分泌腺,H和h由腺细胞分泌后直接释放到体液,随体液被运输到达特定组织细胞发挥作用。(2)h是由甲状腺产生的,称为甲状腺激素,对组织细胞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而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此外还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3)H是由垂体产生的,称为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分泌物的合成与释放有促进作用。(4)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总是受到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但又总是保持相对稳定。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甲状腺激素也会对垂体产生影响,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较多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少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又会增多,这种调节称为反馈调节。 答案 (1)内分泌 体液 (2)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 提高 (3)促甲状腺激素 (4)抑制 增多 反馈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分析比较 (1)体液调节中的“体液”并非调节因子,而是传送调节因子的一些液体。这些液体主要是指构成内环境的三种液体: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2)体液调节≠激素调节。体液调节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激素,还包括参与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其他调节因子,而激素调节的研究对象只有激素。 (3)许多复杂的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一般来说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4)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都是通过信息传递引起相应的组织、器官产生相应的反应,只是前者借助的是生物电、神经递质,后者主要是借助激素或CO2等化学物质。 (5)在激素调节中,激素对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一般不是由一种激素完成的,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 3.生命活动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 调节机制 举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H+等的调节 神经— 体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体液— 神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1.解答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类型题目的方法技巧 (1)神经调节:题干中文字或图形中出现神经或反射弧,或能够找出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如效应器、感受器等,可判断该生理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题干中文字或图形中出现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或物质进入体液进行调节,可判断该生理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3)某个生理过程既有神经参与,又有激素或调节因子参与,则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生命活动调节模型及分析 (1)若该图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则a、b、c、d、e分别表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a、b、c、d、e分别表示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3)若该图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则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的变化,分泌b(抗利尿激素),并由c(垂体后叶)释放,通过d(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器官e(肾小管和集合管)。 (4)若该图表示血糖的神经调节途径,则a表示下丘脑,b、c、d、e分别表示有关神经、胰岛、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靶器官或靶细胞。 例7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D.体液调节可以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解析 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A项错误;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项正确;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项正确;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者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也可以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D项正确。 答案 A 例8 下图所示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据图回答: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有 。兴奋从A处传递的方向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而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 将大量内流。 (2)若图中产生激素甲的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的相应激素是 。 (3)若图中激素甲、乙、丙中有一种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则最可能是 ,导致机体释放该激素的主要原因是 。 (4)与激素丙有关的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 组成的。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 解析 (1)根据图示,下丘脑参与了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图中A为突触,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引起突触后膜兴奋,则膜外的钠离子大量内流,进而产生动作电位。(2)若图中的靶腺为甲状腺,则下丘脑分泌的相应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3)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并由垂体释放到内环境中,故激素乙最可能是抗利尿激素。根据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可知,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是导致机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主要原因。(4)图中传出神经末梢与内分泌腺相连,故与激素丙有关的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因为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立即被灭活,所以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答案 (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单向 钠离子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3)激素乙 内环境渗透压升高 (4)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 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立即被灭活 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平衡: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3.体温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相关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相关的器官是皮肤、毛细血管、汗腺、肌肉等。 5.体温调节过程 1.解答体温调节相关试题的基本程序 (1)首先,要搞清楚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注意区分两种环境条件有什么不同。 (2)其次,应该搞清楚体温调节的感觉中枢和调节中枢的不同。 (3)再次,还应知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最后,还应了解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和散热部位。 2.对体温调节理解误区剖析 (1)高温条件下的体温调节只是增加散热量,不减少产热量,调节方式主要是神经调节;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既增加产热量,又减少散热量,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 (2)寒冷环境中比炎热环境中散热更快、更多。寒冷环境中机体代谢旺盛,产热也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例9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根据图示过程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D、E和F散热 B.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可通过B→C→G完成调节 C.D途径主要是依靠骨骼肌的细胞呼吸完成的 D.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 当机体受到炎热刺激时,机体主要依靠E、F和呼吸途径散热,A项错误;当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机体通过冷觉感受器感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分析综合后,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内分泌腺的活动,增强后者的活动以增加产热,B项正确;骨骼肌产热主要是通过细胞呼吸来实现的,C项正确;人体的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D项正确。 答案 A 例10 下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示意图中字母表示的结构名称:A为 ,B为 ,C为 。 (2)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当人体处于41 ℃的外界环境中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 (3)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分泌活动加强。完成这一生命活动的通路主要是 。 (4)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是因为 。 解析 (1)由图可知:A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B是骨骼肌,C是肾上腺。(2)散热时,主要通过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立毛肌舒张,皮肤汗液分泌增多蒸发来实现的,所以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主要通过汗液蒸发来实现。(3)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其通路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垂体→甲状腺。(4)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所以甲状腺能参与体温调节。 答案 (1)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骨骼肌 肾上腺 (2)皮肤 蒸发散热 (3)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4)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 水盐平衡调节 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 2.水盐平衡调节相关结构和激素 (1)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参与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相关细胞合成,储藏于垂体中,在适宜刺激的作用下,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 3.水盐平衡调节过程 1.水盐平衡调节的注意点 (1)抗利尿激素的产生部位是下丘脑,而释放部位是垂体后叶。 (2)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 2.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例11 下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解析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项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项正确。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项正确。渴感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项错误。 答案 D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 3.肝糖原参与血糖平衡调节,肌糖原不参与升高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细胞利用。 见《针对训练》P67 基 础 题 1、2、3、4、7、10、11 拓 展 题 5、6、8、9、12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稀盐酸刺激的部位 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②③④组成的实验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 D.要证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解析 由实验过程可知①和②的自变量是刺激的部位,一个是小肠肠腔,一个是静脉血液,故A项正确;③中去除了小肠的神经,结果同①一样,说明胰液的分泌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存在神经调节,故B项错误;要证明胰液的分泌是否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故D项正确。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经血液运输来调节,故C项正确。 答案 B 下列关于越野滑雪比赛时运动员的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运动员大量出汗导致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 B.比赛中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 C.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相关激素 D.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内分泌系统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解析 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大,血浆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升高,A项错误;比赛中由于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升高,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B项正确;寒冷刺激冷觉感受器,引起下丘脑产生兴奋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终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代谢增强,产热增加,C项正确;内分泌系统的分泌大多数都受神经系统的调控,D项正确。 答案 A 激素之间作用相同,使作用效果加强称为协同作用。下列是某同学对人体内具有协同作用关系的激素所作的归纳,其中有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够增强代谢,即增加产热量;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肾上腺素也有升血糖的功能;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不能促进生长发育,故A项错误。 答案 A 春天大多数鸟类进入繁殖季节,繁殖活动受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能专一性地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是因为其细胞表面分布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糖蛋白 B.下丘脑中有一些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 C.垂体分泌的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D.性腺分泌的鸟类繁殖活动的激素对下丘脑分泌相关激素具有反馈作用 解析 图示表明:长日照可以刺激下丘脑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使其分泌性激素→调节动物的繁殖行为。 答案 C 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的一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胰岛素 B.促性腺激素和催乳激素 C.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甲状腺激素和孕激素 解析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特异性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特异性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催乳激素特异性促进乳腺的发育和泌乳;孕激素特异性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故上述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强。而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几乎对全身细胞的代谢水平都有调节作用,故它们与靶细胞受体的特异性最弱。 答案 C 女性孕期血糖偏高是一种常见现象。下图为进食葡萄糖后,孕妇与正常女性(非孕妇)血糖浓度变化的数据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的升高是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直接刺激的结果 B.孕妇的胰岛B细胞对血糖变化比较敏感,产生胰岛素速度较快 C.孕妇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体内产生了与胰岛素结合的类似抗体 D.孕妇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就应及时注射胰岛素 解析 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进食后葡萄糖的吸收引起的,A项错误;孕妇的胰岛素分泌速度比正常女性慢,最高含量超过正常女性,B项错误;孕妇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可能是体内产生了与胰岛素结合的类似抗体,导致血糖去路减少,血糖偏高,C项正确;孕妇若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需要控制糖类摄入量,应谨慎注射胰岛素,D项错误。 答案 C 运动员在参加激烈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烈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 B.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C.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 D.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行调节 解析 激烈运动时,需要的能量多,此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骼肌,故A项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强对水分的重吸收,故B项错误;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会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平衡,故C项正确;葡萄糖的大量消耗使血糖浓度偏低,此时可以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行调节,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 答案 B 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结合后,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而凝血酶的产生又能加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下列调节过程的机制与此最为相似的是( )。 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 B.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 C.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 D.生态系统中,捕食者数量增加,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凝血过程的调节是一种正反馈调节;寒冷时,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抑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是负反馈调节,A项不符合题意;临近排卵时,雌激素浓度升高,促进促性腺激素分泌,属于正反馈调节,B项符合题意;进餐后,胰岛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浓度下降,是负反馈调节,C项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中,捕食数量增加,使被捕食者数量减少,是负反馈调节,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某同学研究甲状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①将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为2组:甲组假手术(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乙组切除甲状腺;②实验开始时和实验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长和单位时间耗氧量,并记录结果如下图。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B.A曲线表示甲组小鼠代谢正常,耗氧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C.D曲线表示乙组小鼠甲状腺激素缺乏,生长发育停滞 D.可增设丙组(假手术,给予甲状腺激素)作为实验组,使实验更严谨 解析 根据题意,本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区别是是否切除甲状腺,通过测定小鼠的体长来研究小鼠的发育状况,通过测定耗氧量来研究小鼠的新陈代谢情况,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甲状腺激素对小鼠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故A项正确;A曲线表示甲组小鼠代谢正常,耗氧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故B项正确;D 曲线表示乙组小鼠生长发育停滞,说明缺乏甲状腺激素,故C项正确;本实验还可增加切除甲状腺后给予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以便进一步确定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D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30 ℃到0 ℃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条件反射 B.高烧不退的病人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失调,使产热和散热失去平衡 C.食物中缺碘会引起人体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减少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 解析 从30 ℃到0 ℃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A项错误;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B项错误;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C项错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D项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人体产生情绪压力时肾上腺皮质、肾上腺髓质受下丘脑调节的模式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从反射弧的角度看,肾上腺髓质属于 ,由此说明肾上腺髓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是 。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肝脏细胞膜上存在激素d的特异性受体,由此推断激素d能促进 。而人体内还存在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分泌该激素的细胞是 。 (2)下丘脑对激素c分泌的调节与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由此推断当激素a的分泌量上升会使激素c的分泌量 。但健康人体内激素c浓度不会持续过高,其原因是 。 (3)研究发现,激素c能抑制 细胞对 的合成和释放,从而使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受阻。结合题目信息分析,在 的情况下,人体免疫力会有所下降。 解析 (1)由图可知肾上腺髓质可接受脊髓发出的传出神经的兴奋,从反射弧的角度看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也说明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激素d分泌量上升能使血糖升高,且激素d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而肝脏细胞可以通过分解肝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来升高血糖。而人体内唯一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胰岛素,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胰岛B细胞。(2)由题意可知激素c分泌的调节是下丘脑调控的负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的量上升会促使垂体分泌激素b,激素b会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激素c;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a和激素b,从而使激素c分泌量减少。(3)由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要受到淋巴因子的调控推知,激素c可抑制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图可知压力的长期效应是由激素c的大量分泌引起的,因此,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会使人体免疫力有所下降。 答案 (1)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 肾上腺髓质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胰岛B细胞 (2)上升 激素c的分泌受负反馈调节(激素c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a、b) (3)T淋巴(T) 淋巴因子 情绪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某研究小组研究雄性家兔中睾酮(ST,一种雄性激素)与生长激素(GH)的关系,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表。(切口不影响本实验) 项目 ST浓度(μg/mL) GH浓度(μg/mL) A组 m n B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