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马鞍山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题

马鞍山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生物体内,某些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X、Y代表元素,A、B、C是生物大分子。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人体中,单体b的种类有4种 B. 导致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的根本原因是A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C. 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过程是图中的①②‎ D. 图中A和C是组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答案】C ‎【解析】‎ 略 ‎2.某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据此,对该植物生理特性理解错误的是( )‎ A. 适合该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0~50℃‎ B. 呼吸作用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 C. 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25℃‎ D. 在0~25℃范围内,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分析上图,植物体在25℃时,净光合速率最高,说明该温度为净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分析下图:由图可知,植物体总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53℃左右。‎ ‎【详解】A、超过45时,呼吸速率大于总光合速率,植物没有有机物的积累,不适合该植物的生长,A错误;‎ B、由题目所给曲线可以看出,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53,而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约为30,即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比光合作用的高,B正确; C、由图可知,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即最适温度)约为25,C正确; D、在0~25范围内,与呼吸速率变化曲线相比,光合速率变化曲线升高得更快,说明温度变化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比对呼吸速率的大,D正确。 ​故选A。‎ ‎3.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 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 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答案】B ‎【解析】‎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后作为解离液只能用于植物细胞的相互分离;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分离需用胰蛋白酶处理,A错误。使用显微镜时,一般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细胞板只会出现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末期,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的操作和过程,要求考生明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操作的区别以及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4.下列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 B. 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 C. 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 D.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细胞分裂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分裂间期既有基因表达又有DNA复制,A正确;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细胞分化要通过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来实现,B正确;  C、细胞凋亡由程序性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所启动,C正确;  D、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故选D。‎ ‎5.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B. 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RNA聚合酶 C. 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D. 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文: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即逆转录过程,因此该酶为逆转录酶。‎ ‎【详解】A、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A正确; B、端粒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故端粒酶中的蛋白质为逆转录酶,B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因此不含端粒,C错误; D、当细胞分裂一次,每条染色体的端粒就会逐次变短一些,故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变短,D错误。 故选A。‎ ‎6. 在培养人食管癌细胞的实验中,加入青蒿琥酯(Art),随着其浓度升高,凋亡蛋白Q表达量增多,癌细胞凋亡率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为初步了解Art对癌细胞的影响,可用显微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变化 B. 在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Art,可确定Art能否进入细胞 C. 为检测Art对凋亡蛋白Q表达的影响,须设置不含Art的对照试验 D. 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可确定该蛋白能否在动物体内诱导癌细胞凋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A、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A正确;‎ B、同位素示踪法即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B正确;‎ C、生物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这样会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C正确;‎ D、凋亡蛋白Q属于大分子物质,若用凋亡蛋白Q饲喂患癌鼠,会在鼠的消化道内被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所以不能确定该蛋白质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坏死与癌变的比较 ‎ ‎ 实质 ‎ 遗传物质的变化 ‎ 结果 ‎ 对机体的影响 ‎ 细胞分化 ‎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形成不同组织、器官 ‎ 对机体有利 ‎ 细胞衰老 ‎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走向死亡 ‎ 对机体有利 ‎ 细胞凋亡 ‎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走向死亡 ‎ 对机体有利 ‎ 细胞坏死 ‎ 电、热、冷、机械等不利因素引起的,不受基因控制 ‎ 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 细胞走向死亡,同时伤害周围细胞,引发炎症等 ‎ 对机体有害 ‎ 细胞癌变 ‎ 在致癌因子影响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 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 形成无限增殖的癌细胞引发恶性肿瘤 ‎ 对机体有害 ‎ ‎7.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现将纯种的甜玉米与纯种的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在甜玉米的果穂上结有非甜玉米的种子,但在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子粒.据此分析,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甜玉米对非甜玉米为隐性性状 B. 甜玉米果穂上的非甜玉米种子种植获得的植株自交后代会性状分离 C. 非甜玉米果穗上的种子种植获得的植株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甜玉米 D. 玉米间行种植时既有杂交又有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既有同株间的异花传粉,也有不同株间的异花传粉,甜玉米上的非甜玉米,是非甜玉米授粉的结果,而非甜玉米上的没有甜玉米,说明甜是隐性性状,非甜是显性性状。‎ ‎【详解】在纯种甜玉米中,产生的配子都含控制甜这种性状的基因,但结的子粒中有非甜的,说明接受了非甜的花粉后,子粒中含有的非甜基因被表达出来,所以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而表现为非甜性状,则说明“非甜”是显性。同理,在非甜玉米中,也有接受了甜玉米花粉的个体,它们的子粒中既含甜基因,又含非甜基因,但表现出非甜性状,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纯种的甜玉米与纯种的非甜玉米间行种植,在甜玉米果穂上结的非甜玉米种子为杂合子,种植后会发生性状分离,非甜玉米果穗上的种子既有自交获得的,也有杂交获得的,所以非甜植株上的种子种植后自交后代可能会出现甜玉米,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髙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 B. 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C. 某植物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D. O型血夫妇的子代都是O型血,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型是指某一生物个体全部基因组合总称,它反映生物体的遗传构成,即从双亲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 ‎【详解】A、高茎豌豆的子代出现高茎和矮茎,说明该高茎豌豆是杂合体,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不能说明相对性状是由环境决定的,A错误; B、表现型是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的性状,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所以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B正确; C、叶绿素的合成需要光照,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说明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C正确;‎ D、O型血夫妇的基因型为ii,其子代都是O型血(ii),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D正确。 故选A。‎ ‎9. 正常情况下,在人的初级卵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  )‎ A. 1 B. 2 C. 3 D. 4‎ ‎【答案】B ‎【解析】‎ 人的初级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数目为2条,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中含有X染色体数目为1条或2条,卵细胞中为1条,因此含有的X染色体条数最多为2条,故B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人的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则人的神经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卵细胞中分别有染色体多少条( )‎ A. 46、46、46 B. 46、46、23‎ C. 23、46、23 D. 46、92、2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详解】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根据精子中有23条染色体,可知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即人的神经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6条;精原细胞的增殖是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也为46条,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则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卵细胞也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3条,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 B. 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 C. 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 D. 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可见,体细胞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受精卵中成对的等位基因或同源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另一半来自父方,A、B正确;减数分裂时,成对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正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错误。‎ ‎12.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未确定显隐性,若要判断全缘叶植株甲为杂合子,即要判断全缘叶为显性性状,羽裂叶为隐性性状。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详解】让全缘叶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植株甲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①正确;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说明双亲可能都是纯合子,既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或者是双亲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其中之一为杂合子,另一个为显性纯合子,因此不能判断植株甲为杂合子,②错误;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只能说明一个亲本为杂合子,另一个亲本为隐性纯合子,但谁是杂合子、谁是纯合子无法判断,③错误;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说明植株甲与另一全缘叶植株均为杂合子,④正确。综上分析,供选答案组合,B正确,A、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以及常见分离比的应用,测交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能检验待测个体的基因组成,因此可用测交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13.若某哺乳动物毛色由3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独立分配的等位基因决定,其中: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a、b、d的表达产物没有上述功能。若用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的数量比,则杂交亲本的组合是 A.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B.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C.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D. AAbbDD×aaBBdd,或AABBDD×aabb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变式,但关键是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只要对照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即可解答。考查了利用规律分析推理解释问题的能力 ‎【详解】由题意知,两个纯合黄色品种的动物作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黄色,F2中毛色表现型出现了黄:褐:黑=52:3:9,子二代中黑色个体占=9/(52+3+9)=9/64,结合题干3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分配,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9/64的比例,可拆分为3/4×3/4×1/4,而黄色个体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要符合F2黑色个体的比例,说明F1基因型为AaBbDd。所以亲本的基因型符合D项。‎ ‎【点睛】A基因编码的酶可使黄色素转化为褐色素;B基因编码的酶可使该褐色素转化为黑色素;D基因的表达产物能完全抑制A基因的表达,说明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dd,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D_、A_B_D_、aabb__,褐色的基因型为Aabbdd.‎ 解答本题的关键,黄:褐:黑=52:3:9总共是64以及9/64的拆分。‎ ‎14.某种二倍体高等植物的性别决定类型为XY型。该植物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叶形,宽叶对窄叶为显性。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株中,不可能出现在雌株中 B. 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子代中可能出现窄叶雄株 C. 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子代中既有雌株又有雄株 D. 若亲本杂交后子代雄株均为宽叶,则亲本雌株是纯合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基因型XX代表雌性个体,基因型XY代表雄性个体,含有基因b的花粉不育即表示雄配子Xb不育,而雌配子Xb可育。‎ ‎【详解】由于父本无法提供正常的Xb配子,故雌性后代中无基因型为XbXb的个体,故窄叶性状只能出现在雄性植株中,A正确;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若宽叶雌株与宽叶雄株杂交,当雌株基因型为XBXb时,子代中可能会出现窄叶雄株XbY,B正确;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窄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由于雄株提供的配子中Xb不可育,只有Y配子可育,故后代中只有雄株,不会出现雌株,C错误;若杂交后代中雄株均为宽叶,且母本的Xb是可育的,说明母本只提供了XB配子,故该母本为宽叶纯合子,D正确。故选C。‎ ‎15.果蝇的红眼基因(R)对白眼基因(r)为显性,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B)对残翅基因(b)为显性,位于常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红眼长翅果蝇与一只白眼长翅果蝇交配,F1雄蝇中有1/8为白眼残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亲本雌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B. F1中出现长翅雄蝇的概率为3/16‎ C. 雌、雄亲本产生含Xr配子的比例相同 D. 白眼残翅雌蝇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_XRX-,白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了BbXrY,F1代出现白眼残翅雄果蝇(bbXrY),说明亲本中红眼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A正确;Fl代出现长翅果蝇的概率是3/4,出现雄果蝇的概率为1/2,所以出现长翅雄果蝇的概率为3/4×1/2=3/8,B错误;亲本雌果蝇产生的配子中1/2的含Xr,亲本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也有1/2的含Xr,C正确;白眼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bbXrXr,可形成基因型为bXr的极体,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写出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在根据后代的表现型确定亲本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表现型出现的概率计算。‎ ‎16.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半乳糖血症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女儿的可能性是 A. 1/12 B. 1/8 C. 1/6 D. 1/3‎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患病的后代,则半乳糖血症为隐性遗传,又因为后代中患病的是女儿,则半乳糖血症不可能为伴性遗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半乳糖血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该病的致病基因为a,其正常的等位基因为A,则可得儿子的基因型为AA和Aa ‎,该儿子与半乳糖血症的携带者女性结婚,理论上患半乳糖血症的女儿的可能性为为。A选项为正确答案。‎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学生容易混淆计算“患病的女儿”和“女儿患病”的概率的方法。计算“患病的女儿”的概率时,需要计算生出女儿的概率,需要在计算出所需的基因型概率后再乘;计算“女儿患病”的概率时,则已经默认出生的后代为女性,则不需要考虑生出女儿的的概率。‎ ‎17.人体某遗传病受X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根据系谱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I-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B. 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 C. IV-1的致病基因一定来自于I-1‎ D. 若II-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II-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图中Ⅰ-1、Ⅰ-2有病,其女儿正常,说明双亲各含有一种显性基因,已知Ⅰ-2的基因型为XAbY,故Ⅰ-1应含有B基因不含A基因,其基因型应为XaBXab或XaBXaB,II-3的基因来自I-1和I-2,且表现正常,即同时含有A、B基因,基因型一定为XAbXaB,II-4和III-2的基因型均为XABY,II-4和II-3婚配,其女儿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 ‎【详解】A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II-3的基因型一定为XAbXaB,AB正确 ;‎ C、分析图解知III-3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Ⅳ-1患病,其基因型为XAbY或XaBY,即Ⅳ-1的致病基因来自III-3,由于II-4的基因型为XAB Y,故III-3的致病基因来自II-3,II-3的b基因来自Ⅰ-2,a基因来自Ⅰ-1,综上分析,IV-1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1和I-2,C错误 ;‎ D、由于Ⅰ-1的基因型为XaBXab或XaBXaB,故可知Ⅱ-2的基因型为Xa_Y,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则II-1和Ⅱ-2婚配的后代中XABXa_∶XaBXa_(患病女孩)∶XABY∶XaBY(患病男孩)=1∶1∶1∶1,故若Ⅱ-1的基因型为XABXaB,与Ⅱ-2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和题干信息“只有A、B基因同时存在时个体才不患病”准确判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18. 下图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谱图(深色代表的个体是该遗传病患者,其余为表现型正常个体)。近亲结婚时该遗传病发病率较高,假定图中第Ⅳ代的两个个体婚配生出一个患该遗传病子代的概率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A. Ⅰ-2和Ⅰ-4必须是纯合子 B. Ⅱ-1、Ⅲ-1和Ⅲ-4必须是纯合子 C. Ⅱ-2、Ⅱ-3、Ⅲ-2和Ⅲ-3必须是杂合子 D. Ⅱ-4、Ⅱ-5、Ⅳ-1和Ⅳ-2必须是杂合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示为某种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系谱图(用A、a表示),则Ⅰ-1和Ⅰ-3的基因型均为aa,Ⅱ-2、Ⅱ-3、Ⅱ-4、Ⅱ-5的基因型均为Aa,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 ‎【详解】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无论I-2和I-4是否纯合,II-2、II-3、II-4、II-5的基因型均为Aa,A错误;‎ 若 II-1、Ⅲ-1纯合,则Ⅲ-2是Aa的概率为1/2,、Ⅳ-1是Aa的概率为1/4;Ⅲ-3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若Ⅲ-4纯合,则Ⅳ-2为Aa的概率为2/3×1/2=1/3,所以Ⅳ代中的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1/3×1/4=1/48,与题意相符,B正确;‎ B、若Ⅲ-2和Ⅲ-3一定是杂合子,则无论Ⅲ-1和Ⅲ-4是同时AA或同时Aa或一个是AA另一个是Aa,后代患病概率都不可能是1/48,C错误;‎ Ⅳ两个个体婚配,子代患病概率与II-5的基因型无关;若Ⅳ的两个个体都是杂合子,则子代患病的概率是1/4,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及应用,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单基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推断出图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代入各选项进行计算,看后代患病概率是否为1/48即可选出正确的答案。‎ ‎19.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 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 标记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但没有提出转化因子是什么,A错误;艾弗里没有利用小鼠,是将肺炎双球菌在培养基中培养,根据菌落特征进行判断,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细菌,C正确; 32P标记亲代噬菌体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有的带有32P标记,有的不带有32P标记,D错误。‎ ‎【考点定位】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要求学生理解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0.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 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 ‎【答案】C ‎【解析】‎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只能在大肠杆菌中复制和增殖,A错误;T2噬菌体病毒要借助宿主细胞合成mRNA和蛋白质,B错误;用含有32P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能将T2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即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C正确;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为HIV,它的遗传物质是RNA,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考点定位】病毒的遗传物质、生活方式、增殖过程以及其分类 ‎【名师点睛】解题关键是理解并掌握赫尔希和蔡斯获得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方法。本题比较容易。‎ ‎21.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互补链、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两个链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 ‎【详解】DNA分子中的两条链是通过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而成。双链DNA分子中:A=T、G=C,A+G(C)/T+C(G)=1,一条单链中A+G(C)/T+C(G)与另一条单链中该值是倒数关系。整个DNA分子中,A+T / G +C=每一条单链中A+T / G +C,只有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及有关分析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2.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 B. 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 C. 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 D. 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RNA,可以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可以进行RNA复制。‎ ‎【详解】A、RNA复制过程为RNA→互补RNA→RNA,该过程不涉及逆转录(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A错误;‎ B、RNA复制过程中,模板RNA与互补RNA之间会形成双链,B正确;‎ C、依图示,一条QPRNA能翻译出多条肽链,C错误;‎ D、依题干信息,QPRNA先翻译出复制酶,然后在复制酶催化下进行自身的复制,D错误。‎ 故选B。‎ ‎【点睛】Qβ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可以进行RNA复制,不能进行逆转录过程。‎ ‎23.某研究小组模拟细胞DNA复制条件人工合成某DNA片段,连续进行了4次循环。已知在笫2次循环屮消耗了P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下列分析判断错误的是( )‎ A. 该DNA片段中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0.5P个 B. 第3次循环中消耗了2P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4次循环中共消耗了7.5P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 4次循环后得到的DNA分子共有游离的磷酸基16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设DNA复制了n次,则产生的子代DNA为2n个,由于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共需要消耗原料中某碱基为(2n-1)×a个。其中第n次复制需要的某种碱基为2(n-1)×a。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公式2(2-1)×a =P,可知该DNA分子中含有腺嘌呤脱氧核苷酸为P/2,根据DNA分子中A=T,可知该DNA片段中含有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为0.5P个,A正确;‎ B、第3次循环中消耗了2(3-1)×0.5P= 2P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正确;‎ C、4次循环中共消耗了(24-1)×0.5P =7.5P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正确;‎ D、4次循环后得到的DNA分子为16个,每个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故4次循环后得到的DNA分子共有游离的磷酸基32个,D错误。‎ 故选D。‎ ‎24.将牛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 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 C. 连续分裂n次,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 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小鼠乳腺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转录是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 翻译是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小鼠乳腺细胞既含有DNA又含有RNA,故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A正确;‎ B、基因转录时将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B正确;‎ C、连续分裂n次后,共有2n个子细胞,由于受体细胞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且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子细胞中含32P标记的有2个,故连续分裂n次,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2/2n,C错误;‎ D、一种tRNA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一种或多种tRNA来转运,所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及有丝分裂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 ‎25.图1表示某动物小肠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周期,①~④对应其中各时期,其中②为S期,箭头表示细胞周期的方向,h表示小时。图2表示其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a~e表示染色体的不同形态。‎ ‎(1)图1中④时期发生的染色体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用图2中的字母和箭头表示)。图2中染色体周期性变化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该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预计最快约________h后会检测到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从被标记的分裂期细胞开始出现到其所占分裂期细胞总数的比例达到最大值时,所经历的时间______h。‎ ‎(3)正常培养该动物细胞,测得细胞中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关系如图3中A所示。当加入某种化合物培养细胞时,DNA含量与细胞数的关系如图3中B所示,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最可能的是( )‎ A.抑制DNA复制 B.促进染色质螺旋化 C.促进细胞分裂 D.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 (1). c→d→e→a→b (2). 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3). 2.2 (4). 1.8 (5). 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因为②表示S期,所以①表示G1期,③表示G2期,④表示分裂期。‎ 分析图2:图示表示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周期性变化,其中b~c表示分裂间期;c~d表示分裂前期;d~e表示分裂中期;e~a表示分裂后期;a~b表示分裂末期。分析图3:某种化合物处理后DNA含量为2n的细胞数量减少,而DNA含量为4n的细胞数量增加。‎ ‎【详解】(1)图1中④表示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该时期发生的染色体变化为c→d→e→a→b。图2中染色体周期性变化的意义是:使复制后的染色体平均分配,保证亲子代间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题目中所求为:“最快”,则被标记的DNA分子只有到达S期的最后并即将进入G2期才符合要求,所以要经过G2期的2.2小时就可以在M期观测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从刚出现有标记的M期细胞,到达有标记的M期细胞达到最大值,则说明其时间经历的是一个M期的时间,为1.8h。‎ ‎ (3)某种化合物处理后DNA含量为2n的细胞数量减少,而DNA含量为4n的细胞数量增加,由此推知该药物可能通过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细胞分裂。所以D正确,ABC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26.某实验室保存有野生型和一些突变型果蝇。果蝇的部分隐性突变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甲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图中所列基因中,不能与翅外展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 ‎(2)同学乙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则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若进行反交,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______________,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16 (2). 紫眼基因 (3). 0 (4). 1/2 (5). 红眼灰体 (6). 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 (7). 红眼/白眼 (8). 红眼雌蝇:红眼雄绳:白眼雄蝇=2:1:1‎ ‎【解析】‎ ‎【分析】‎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可自由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分析图可知,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如果用翅外展粗糙眼果蝇与野生型(正常翅正常眼)纯合子果蝇进行杂交,子一代个体全为正常翅正常眼,F2中翅外展正常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图中所列基因中紫眼和翅外展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只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图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用焦刚毛白眼雄蝇与野生型(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蝇进行杂交(正交),后代雌、雄性果蝇全为直刚毛红眼,所以子代雄蝇中焦刚毛个体出现的概率为0;若进行反交,后代雄果蝇全为白眼,雌果蝇全为红眼,所以子代中白眼个体出现的概率为1/2。 (3)该同学选择的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为了验证遗传规律,同学丙让白眼黑檀体雄果蝇与野生型(红眼灰体)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1,F1相互交配得到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F1表现型是红眼灰体,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红眼灰体∶红眼黑檀体∶白眼灰体∶白眼黑檀体=9∶3∶3∶1;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验证伴性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白眼或红眼,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F2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理解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题目较难。‎ ‎27.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_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__。‎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______。‎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2组杂交组合)‎ ‎【答案】 (1). ZW (2). 1/4 (3). 1/8 (4). TTZBZb (5). TtZBZb×TtZbW (6). 3/16 (7). TTZbZb×TTZBW (8). TTZbZb×ttZBW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鸡的三种羽色对应的可能的基因型,并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分析和进行概率计算。根据提干信息分析,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则芦花羽鸡的基因型为、,全色羽鸡基因型为、,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tt__。‎ ‎【详解】(1)由题意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比例为。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 (3)芦花羽雄鸡T–ZBZ–与ttZbW杂交,子代芦花羽:全色羽=1:1,由于子代没有白色羽,故芦花羽雄鸡为TTZBZ–,又由于子代有全色羽,故芦花羽雄鸡为TTZBZb,正好满足子代芦花羽:全色羽=1:1。 (4)芦花羽雄鸡T–ZBZ–和全色羽雌鸡T–ZbW杂交,子代出现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因为子代出现tt白色羽,故亲本必然含有t。又子代出现全色羽,则亲代芦花羽雄鸡不可能为ZBZB,故亲代芦花羽雄鸡为ZBZb,故两个亲本基因型为TtZBZb和TtZbW。子代芦花羽雌鸡T–ZBW占。 (5)若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絨羽区分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可以为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其子代芦花羽全为雄鸡,全色羽全为雌鸡。‎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和伴性遗传的应用等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和计算,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利用所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 ‎28.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 ‎(2)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 ‎(3)由于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替换,而导致过程③合成的肽链中第8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密码子有AUU、AUC、AUA)变成苏氨酸(密码子有 ACU、ACC、ACA、ACG),则该基因的这个碱基对替换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4)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 ________( “都相同”、“都不同”、“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核和线粒体 (2). 26% (3). T—A替换为C—G(A—T替换为G—C) (4). 不完全相同 (5). 不同组织细胞中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图:①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 ‎(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过程②属于转录过程,发生的场所主要是细胞核。‎ ‎(2)已知α链是mRNA,其中G占29%,U占25%,则其模板链中C占29%、A占25%,又因为模板链中G占19%,则T占27%,因此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A的比例=(25%+27%)÷2=26%。‎ ‎(3)异亮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与苏氨酸对应的密码子中一个不同碱基是第2个碱基,由U变为C,则模板基因中碱基替换情况是A—T替换为G—C。‎ ‎(4)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人体不同细胞中相同DNA转录的起始点不完全相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三个过程的模板链、产物、场所等条件,判断三个过程的名称,进而再进一步的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