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东省枣庄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枣庄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枣庄市八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神经递质 B. 解旋酶 C. 抗体 D. 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A不符合题意;‎ B、解旋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符合题意;‎ C、抗体可以存在于细胞外液中,C不符合题意;‎ D、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将引起( )‎ A. 细胞代谢紊乱 B. 渗透压下降 C. 酶促反应的速率加快 D. 糖尿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A.‎ ‎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曾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C. 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 D.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就是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A正确;‎ B、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曾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集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正确;‎ C、免疫系统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体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可以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指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选D。‎ ‎5.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D.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是有机分子,某些是蛋白质,A正确;‎ B、激素是信息分子,可以通过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传递信息,B正确;‎ C、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可以调节靶细胞的生理活动,C正确;‎ D、激素可以运输到全身各处,D错误。‎ 故选D。‎ ‎6.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 迅速生长 B. 进行光合作用 C. 产生生长素 D. 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A错误;‎ B、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无关,B错误;‎ C、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C正确;‎ D、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不是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C。‎ ‎7.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 吲哚乙酸 B. 吲哚丁酸 C. 脱落酸 D. 青鲜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吲哚乙酸是植物体产生的,属于植物激素,A不符合题意;‎ B、吲哚丁酸是植物体产生的,属于植物激素,B不符合题意;‎ C、脱落酸是植物体产生的,属于植物激素,C不符合题意;‎ D、青鲜素属于生长调节剂,不属于植物激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8.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可以得到无子番茄,这种果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 A. 与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B. 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 C. 比受精卵染色体数目多一倍 D. 与受精极核染色体属于一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长素处于后的果实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变,是卵细胞染色体数目的2倍,A错误;‎ B、生长素处于后的果实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变,B正确;‎ C、生长素处于后的果实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变,与受精卵染色体数目相同,C错误;‎ D、受精极核含有3个染色体组,生长素处理后的果实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组,二者染色体数目不同,D错误。‎ 故选B。‎ ‎9.以下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样方的多少不会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 B.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C. 逐个计数法不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D. 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 ‎【答案】A ‎【解析】‎ ‎【详解】A、样方的多少会影响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A错误;‎ B、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逐个计数法可以准确计数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C正确;‎ D、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常选择双子叶植物进行调查,D正确。‎ 故选A。‎ ‎10.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C. 外来物种入侵不会对当地群落演替产生影响 D. 由于灌木繁殖能力较强,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弃耕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树林,A错误;‎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随后才会出现肉食性动物,B正确;‎ C、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演替产生影响,C错误;‎ D、由于灌木高大,利于竞争阳光,故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部分草本植物,D错误。‎ 故选B。‎ ‎11.下表为某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 由于多种因素的调控,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含较多的蛋白质,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③属于组织液或淋巴,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组织液增多,可能会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 D、几天后再次测量,此人的各项数据与此表会有所区别,D正确。‎ 故选D。‎ ‎1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 B. 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 C. 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 D. 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 ‎【答案】B ‎【解析】‎ ‎【详解】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望梅止渴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A错误;学生听到铃声赶往教室,是具体信号刺激下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条件反射,随信号的刺激或消失而改变,B正确;非条件发射也需要神经中枢的参与,只不过是比较低级的神经中枢,C错误;高级中枢中的呼吸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 ‎13.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细胞内ATP产生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膜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转移至突触后膜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形成过程需高尔基体的参与 D. 神经细胞受刺激后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不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细胞内ATP产生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内膜,即由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A正确;‎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转移至突触后膜不消耗ATP,B错误;‎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需要经过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C正确;‎ D、神经细胞受刺激后Na+内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D正确。‎ 故选B。‎ ‎14.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B. 图中a、b、c、d四个箭头表示的方向都正确 C. 图中表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有5个 D. 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损伤时,人体能产生感觉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③含神经节可知,其为传入神经,故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故c箭头表示的方向错误,B错误;‎ C、由图可知,图中神经元之间共有5个突触,C正确;‎ D、图中当④受到刺激而②即传出神经受损伤时,兴奋可以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但效应器不能发生效应,D正确。‎ 故选B。‎ ‎15.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都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 B. 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C. 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 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A、5羟色胺与受体结合后,不能引起突触后膜Na+通道开放,A错误;‎ B、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不相同,B错误;‎ C、由于乙酰胆碱的受体位于乙神经元上,故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则甲不能正常释放乙酰胆碱,不能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16.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可能会呈乙、丙、丁图所示。与小鼠的组织液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图,E液K+浓度更低 B. 乙图,E液Na+、K+浓度都更高 C. 丙图,E液Na+浓度更低 D. 丁图,E液K+浓度更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AB、乙图的动作电位比甲图高,可能是E液钠离子浓度较高、内流较多引起的,而静息电位不变,说明钾离子没有改变,AB错误; C、丙图受到刺激后电位没有变成正电位,没有产生动作电位,说明钠离子内流的很少,即E液钠离子浓度更低,C正确; D、丁图的静息电位比甲图高,可能细胞外钾离子增多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17.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相关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系 B.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C. 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D.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 ‎【答案】A ‎【解析】‎ ‎【详解】A、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正确;‎ B、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和W区,B错误;‎ C、脑干中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但是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是下丘脑,C错误;‎ D、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由于语言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A。‎ ‎18.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多种激素水平升高,机体耗能增加,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内分泌腺通过导管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 C. 所有激素的合成都需要核糖体参与 D. 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素不是高能化合物,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内分泌腺分泌激素不需要通过导管,B错误;‎ C、某些激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需要核糖体参与,C错误;‎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性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D正确。‎ 故选D。‎ ‎19.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 ③不手术 ‎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 ⑥不注射 A. 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 B. 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⑥③‎ C. 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 D. 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 故选C。‎ ‎20.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图为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三种调节方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若方式甲中靶腺体为甲状腺,则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来调节垂体的相关分泌活动 B. 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符合图中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能增加其分泌量 C. 兴奋在M处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当兴奋性神经递质传到突触后膜时膜外K+将大量内流 D. 方式丙中激素的分泌为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如果方式甲中的靶腺体为甲状腺,那么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应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该激素作用于垂体,调节垂体的相关活动,促甲状腺激素应该是垂体分泌的,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方式如图方式乙,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以此降低渗透压,B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即形成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由于钠离子的内流,而不是钾离子,C错误; D、方式丙中,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神经系统将兴奋传至下丘脑,因此下丘脑分泌某种激素,这就是一个神经调节过程,没有体液调节;在神经调节中,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称为效应器,这里下丘脑属于效应器,D错误。 故选B。‎ ‎21.欲研究甲状腺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对成年小鼠的分组及处理如表。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正常饲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耗氧量(单位时间内单位体重的氧消耗量),记录数据并统计分析。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处理方法 切除甲状腺 手术但不切除甲状腺 X 生理盐水灌胃 时间 饲养14天 Y ‎1次/天,共14天 ‎1次/天,共14天 A. 按照对照实验单一变量原则,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蒸馏水灌胃 B. 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 C. 因为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 D. 因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中需要碘元素,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Ⅰ来检测甲状腺功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题意和表中信息分析可知,丙、丁两组的自变量是有无灌胃甲状腺激素,所以丙组中X的处理方法是用甲状腺激素灌胃,A错误;甲、乙两组涉及的自变量是有无甲状腺,乙组是对照组,设置乙组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手术的影响作用,控制无关变量,B正确;本实验的因变量是耗氧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导致耗氧量增加,所以可以用测定耗氧量方法来分析其生理作用,C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而131Ⅰ的放射性强度可被仪器测定,所以可通过服用放射性131Ⅰ来检测甲状腺功能,D正确。‎ ‎22.研究者将大鼠置于冰水中,以探究冰水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冰水可刺激大鼠皮肤温觉感受器产生兴奋 B. 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不自主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条件反射 C. 研究者手接触冰水感到冷属于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D. 冰水刺激可引起大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冰水做为一种刺激,但刺激的是大鼠的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A错误。‎ B、大鼠刚放入冰水时出现不自主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错误。‎ C、感觉到冷是大脑皮层产生的感觉,没有经过完成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 D、冰水刺激可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然后作用于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D。‎ ‎23.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B. 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 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B细胞数量下降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 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而B细胞成熟于骨髓, A错误; B、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正确; C、浆细胞对抗原不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C错误; D、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D错误。 故选B。‎ ‎24.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 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 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 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答案】A ‎【解析】‎ ‎【详解】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经吞噬细胞处理消化掉,A错误;某些病毒如HIV可破坏其感染的T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造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病,B正确;B细胞识别病毒抗原且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可以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释放病毒,D正确。故选A。‎ ‎25.柯萨奇病毒A16型(CAV-16)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和其他并发症。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CAV-16侵入人体后,会刺激吞噬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 B细胞经CAV-16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出浆细胞,并与抗原结合 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 CAV-16再次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 ‎【答案】D ‎【解析】‎ A.CAV-16侵入人体后,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A项错误;‎ B.B细胞经CAV-16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B项错误;‎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体内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会产生抗体消灭病毒,C项错误;‎ D.CAV-16侵入人体后,体内的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项正确;‎ 答案选D。‎ ‎26.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 A. ②⑤⑦ B. ②⑤⑧‎ C. ①②③⑤⑧ D. ①③④⑥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中胚芽鞘尖端的匀速旋转,所以a和b中生长素浓度相同,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②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胚芽鞘左侧,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③锡箔小帽使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不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④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单侧光不能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⑤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右侧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会向右侧弯曲生长;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片向下运输,所以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故直立生长;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只有小孔侧接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7.植物激素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 B.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生长素浓度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合成 C.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产生α-淀粉酶 D. 植物生长调节剂效果稳定的原因是植物体内缺少使其分解的酶 ‎【答案】C ‎【解析】‎ ‎【详解】A、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可以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 B、多种激素相互作用,生长素浓度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合成,抑制生长,B正确;‎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无需发芽产生α-淀粉酶,C错误;‎ D、由于植物体内缺少分解生长调节剂的酶,故其效果较稳定,D正确。‎ 故选C。‎ ‎28.图1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图2是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指的是某种群的总数量 B. 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C. 图2所示种群的年龄组成由稳定型变成增长型 D. 并非全部的生物种群都具有图1中的a特征 ‎【答案】A ‎【解析】‎ A.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种群的总数量,故A错误;‎ B. 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而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故B正确;‎ C. 图2所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由0变得越来越大,故由稳定型变为了增长型,故C正确;‎ D. 自然状态下植物就没有迁入率和迁出率,故D正确。‎ ‎29.如图为银鱼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L~Q时段,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B. N~Q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P~Q时段,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L~Q时段,种群数量一直增加,A错误;‎ B、N~Q时段,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该种群的数量变化为S型,故L~M时段,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错误;‎ D、P~Q时段,该种群数量增加,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D。‎ ‎30.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N年时,甲、乙的物种组成相同 B. 甲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C. 若时间允许,甲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D. 乙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C ‎【解析】‎ ‎【详解】A、第N年时,甲、乙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A错误;‎ B、甲群落演替的起点物种丰富度为0,故其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错误;‎ C、若时间允许,条件适宜,甲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正确;‎ D、乙群落演替的起点物种丰富度大于0,故其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C。‎ ‎31. 将灵敏电表连接到神经纤维表面如图1,突触结构两端的表面如图2,每个电表两电极之间的距离都为L,当在图1的P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时,测得电位变化如图3。若分别在图1和图2的a、b、c、d处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测得的电位变化图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图5‎ B. b点对应图3‎ C. c点对应图3‎ D. d点对应图4‎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在a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a点离左右两个电极的距离相等,所以没有电位变化,A错误; B、在b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所以b点对应图5,B错误; C、在c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电位发生两次变化,c点有突触间隔,所以图3中间在横轴的时间要长一点,C错误; D、在d点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由于突触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电位只发生一次变化,所以d点对应图4,D正确。 故选D。‎ ‎32.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部分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肾上腺和甲状腺都属于效应器和靶器官 B. “甲状腺→内环境→下丘脑”的调节是体液调节 C. 骨骼肌增加产热的实质是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 D. “寒冷→下丘脑→肾上腺”的调节是神经调节 ‎【答案】A ‎【解析】‎ ‎【详解】A、据图所示,甲状腺不受神经的直接控制,不属于效应器,肾上腺不受激素的直接控制,不属于靶器官,A项错误;‎ B、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通过血液运输反馈抑制下丘脑的分泌,属于体液调节,B项正确;‎ C、骨骼肌增加产热的实质是骨骼肌细胞代谢增强,C项正确;‎ D、寒冷刺激引起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项正确。‎ 故选A。‎ ‎33.TORC2蛋白是血糖调节中的“分子开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可以活化该蛋白从而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平衡是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 B. 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 C. 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 D. 血糖浓度的变化对TORC2蛋白功能的影响体现了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糖浓度降低时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TORC2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即血糖浓度平衡是通过调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实现的,A正确;‎ B、TORC2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IRS2是胰岛素信号途径中重要的分子桥梁,因此缺乏TORC2分子开关的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B错误;‎ C、由题知,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TORC2还可以增加肝细胞中的IRS2蛋白,因此在高血糖和低血糖两种状态时,肝细胞中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基因的执行情况不同,C正确;‎ D、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开启产生葡萄糖所需基因的表达,使得血糖浓度升高,而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该蛋白可以迅速促使相关基因关闭,即形成了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B。‎ ‎34.下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正确;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过敏原)的功能,C错误;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过度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35.科研小组对山毛榉(甲)和槭树(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并研究其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 Nt表示第 t年的种群数量,Nt+l表示第 t+l 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B. 甲种群在 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Nt+1/Nt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A错误;甲种群在0~t3段,Nt+1/Nt比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后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先是衰退型,后是增长型,B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甲种群在t3后,Nt+1/Nt比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6.科学工作者为研究兴奋在神经纤维及突触间传导的情况,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图中c点位于灵敏电流计①两条接线的中点,且X=Y。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___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于________导致形成动作电位。‎ ‎(2)分别刺激b点和e点,电流计①、②偏转的次数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已知条件,利用电流计①、②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正 (2). 钠离子内流(或Na+内流) (3). 不同 (4). 刺激b点,兴奋可以由A传向B,电流计①和②均偏转2次,刺激e点,兴奋不能由B传向A,电流计②偏转1次,电流计①不偏转,因此不同 (5). 刺激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 (6). 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解析】‎ ‎【详解】(1)在a点未受刺激时,为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膜外为正电位。受到刺激时,会发生钠离子内流,进而产生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刺激b点,兴奋可以由A传向B,电流计①和②的两极均会兴奋且兴奋的时间不同步,故二者均偏转2次;刺激e点,兴奋不能由B传向A,电流计②偏转1次,电流计①不偏转,因此二者偏转的次数不同。‎ ‎(3)由于X=Y,d与电流计①的左边一极和电流计②的右边一极的距离相同,但兴奋传至电流计①的左边一极是通过电信号的形式,而传至电流计②的右边一极要经过故可以突触,故要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可以刺激中点d点,观察电流计①、②发生第二次偏转的先后顺序。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其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电流计①发生第二次偏转的时间早于电流计②。‎ ‎37.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可作用于褐色脂肪细胞(BAT)和肝脏细胞。BAT细胞的产热能力是肝脏细胞的60倍。如图为持续寒冷刺激条件下BAT细胞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①~④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表示分级调节的是________(填序号);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信息分子是________。‎ ‎(2)人在寒冷刺激下除了增加产热,还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方式,减少热量的散失。体温调节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激素调节代谢活动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来实现的。‎ ‎【答案】 (1). ①② (2). 神经递质 (3). 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4). 神经—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5). 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6). 基因的表达(或“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详解】(1)在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①表示下丘脑分泌TRH作用于垂体,②表示垂体分泌TSH作用于甲状腺,属于分级调节;由图可知,肾上腺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故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 ‎(2)人在寒冷刺激下,可以通过增加产热,及减少散热,如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等维持体温稳定,体温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等特点。通过图示可以看出激素调节代谢活动是通过影响基因如UCP-1基因的表达过程来实现的。‎ ‎38.皮试是皮肤敏感试验的简称。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皮试是测试T淋巴细胞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将PHA注入皮内,能刺激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引起皮肤局部血管充血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过敏反应是指:______________。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其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除淋巴因子外还有_______。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免疫力低下是患癌的原因之一,请从免疫系统功能的角度解释该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2). 过敏时发生二次免疫,体内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3). 溶菌酶和抗体 (4). 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5). 免疫力低下的人不能正常监控并清除癌变细胞 ‎【解析】‎ ‎【详解】(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由于过敏时发生二次免疫,体内的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故过敏反应一般发作迅速。‎ ‎(2)人体内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溶菌酶、抗体和淋巴因子。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由于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体内癌变细胞的功能,而免疫力低下的人不能正常监控并清除癌变细胞,故该观点有道理。‎ ‎39.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在_____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其t年后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中λ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对某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时,标志物过于明显造成部分个体被捕食,因此造成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_(填“偏大”、“正常”、“偏小”)。某地鼠患严重,请你运用环境容纳量的相关知识提出控制田鼠数量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使用血细胞计数板(25×16型)对酵母菌数量计数,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平均数量为20个,请问5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3). 偏大 (4). 引入天敌降低此地区田鼠的环境容纳量(K值);使用药物或器具捕鼠使田鼠的数量在K/2之下;诱杀雌鼠改变其性别比例,降低鼠群的出生率,其他答案合理即可 (5). 4×108个 ‎【解析】‎ ‎【详解】(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对某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时,标志物过于明显造成部分个体被捕食,会导致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偏低,进而导致估算结果偏大。可以通过引入天敌降低此地区田鼠的环境容纳量,来治理鼠患。‎ ‎(3)血球计数板一个大方格中共有25×16=400个小方格,一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的平均数量为20个,故5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约为20×400÷0.1×1000×5=4×108个。‎ ‎40.已知芽能够产生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请设计实验“验证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 材料:生长状况相同的同种带有等量顶芽和侧芽的幼小植株、刀片、不含生长素的空白琼脂块、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适宜植株生长的完全培养液。‎ ‎(一)实验思路:‎ ‎(1)将幼小植株分为ABCD四组,A组植株不做处理,BCD三组植株切除顶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上述四组植株至于完全培养液中培养,观察__________________作为检测指标。‎ ‎(二)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C组植株切口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空白琼脂块,D组植株放置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2). 侧芽的生长状况(侧芽的长度或侧芽是否伸长生长) (3). A组侧芽不生长,BC组侧芽生长,D组侧芽不生长 ‎【解析】‎ ‎【详解】(2)实验组进行不同的处理,B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C组植株切口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空白琼脂块,可以排除空白琼脂块的影响,D组植株放置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3)由于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故检测指标应该为侧芽的生长状况。‎ 预期实验结果:由于A组含顶芽,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会抑制侧芽生长,故侧芽不生长;BC组去掉顶芽,顶芽部位无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故侧芽生长,D组去顶芽后,琼脂块中的生长素会向侧芽部位运输,抑制侧芽生长,故侧芽不生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