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生物一模汇编:遗传规律与生物变异(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6年生物一模汇编:遗传规律与生物变异(教师版)

专题六 遗传规律与生物变异 一、孟德尔遗传和伴性遗传:‎ ‎【2016年普陀一模】‎ ‎1.蜗牛壳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则F1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14% B.30%、21% C.70%、2l% D.70%、42%‎ ‎【答案】D ‎【解析】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aa)占15%,则有条纹(Aa)占30%.因此A基因的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55%+1/2×30%=70%,a的基因频率=1-70%=30%.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l,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和a的基因频率不变,即A的基因频率=70%,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 ‎【2016年长宁一模】‎ ‎2.曼陀罗花色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现将纯合蓝色品种与纯合鲜红色品种杂交,F1为蓝色,F1自交,F2为12蓝、1紫、3鲜红。若F2中的鲜红植株个体间随机交配,则后代中鲜红色与紫色品种的比值是( )‎ A.1∶1 B.2∶1 C.3∶1 D.8∶1‎ ‎【答案】D ‎【解析】已知曼陀罗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别设这两对等位基因为A、a和B、b.根据题意描述,F2为12蓝、1紫、3鲜红,则F1兰色为AaBb,则F2的基因型为A_B_(蓝色)、A_bb(蓝色或鲜红)、aaB_(鲜红或蓝色)、aabb(紫色).将F2中的鲜红植株(A_bb或aaB_)个体间随机交配,Ab或aB的频率为2/3,ab的频率为1/3,所以后代中鲜色与紫色品种的比值是:8:1。‎ ‎【2016年宝山一模】‎ ‎3.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右下表格。据表格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 B.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 C.F1和 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体 ‎ D.F2 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 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大鼠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故无法直接确定显隐性性状;若用A、a,B、b表示此两对基因,由图可知F2表现型与基因型应为灰色(9/16A_B_)、黄色(假设黄色为3/16A_bb)、黑色(3/16aaB_)、米色(1/16aabb),可推知  F1基因型为AaBb,则黄色亲本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后代基因 型为AABb(灰色)、AaBb(灰色)、AAbb(黄色)、Aabb(黄色),只有两种表现型; F1 中灰色大鼠为杂合子,F2  中灰色大鼠有杂合子也有纯合子; F2黑色大鼠的基因型为1/3aaBB或2/3aaBb,米色大鼠的基因型为aabb,两者杂交后代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2/3×1/2=1/3。‎ ‎【2016年宝山一模】‎ ‎4.果蝇长翅(V)和(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 C.杂合果蝇比例占16% D.残翅果蝇比例占64%‎ ‎【答案】B ‎【2016年普陀一模】‎ 5. 已知小麦的抗病和感病、无芒和有芒是两对独立遗传的性状。现用两种表现型不同的小麦作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如下表所示:如果让F1中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小麦杂交,则F2中抗病无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与感病有芒的比例为( )‎ F1的性状 抗病 感病 无芒 有芒 F1的性状百分比 ‎75%‎ ‎25%‎ ‎50%‎ ‎50%‎ A.2:2:1:1 B.1:1:1:1 C.9:3:3:1 D.3:3:1:1‎ ‎【答案】A ‎【解析】‎ ‎【2016年黄浦一模】‎ ‎6.右图所示,某种植物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 R、r)控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该种植物中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3种 B.植株DdRr自交,后代紫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1/3‎ C.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3为蓝花植株,2/3为紫花植株 D.植株DDrr与植株ddRr杂交,后代中1/3为蓝花植株,1/3为紫花植株,1/3为白花植株 ‎【答案】D ‎【2016年普陀一模】‎ ‎7.下图是甲(A、a)和乙(B、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Ⅱ3和Ⅱ8的家族均无乙病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Ⅲ10的b基因来自Ⅰ2‎ C.Ⅲ11的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D.若Ⅲ9和Ⅲ12结婚,子女患病率高达17/24‎ ‎【答案】C ‎【解析】‎ ‎【2016年一模】‎ ‎8.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的某种动物,可以产生下图中各种基因的子细胞,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②为有丝分裂 B.过程③发生了基因突变 C.过程④一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D.在精巢中可同时找到 AaBb、AB、Ab、aB、ab 五种基因型的细胞 ‎【答案】C ‎【解析】过程④产生的子细胞中含Aa,不含b,说明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中,C错误。‎ ‎【2016年金山一模】‎ ‎9.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性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让子一代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雌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 )‎ A.3∶1 B.5∶3 ‎ C.13∶3 D.7∶1‎ ‎【答案】D ‎【解析】红眼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2016年金山一模】‎ ‎10.南瓜的扁盘形、圆形、长圆形三种瓜形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A、a和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将2株圆形南瓜植株进行杂交,F1收获的全是扁盘形南瓜;F1自交,F2获得137株扁盘形、89株圆形、15株长圆形南瓜。据此推断,亲代圆形南瓜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aBB和Aabb B.aaBb和Aabb ‎ C.AAbb和aaBB D.AABB和aabb ‎【答案】C ‎【解析】扁盘形含A和B,圆形含A或B,长圆形为aabb,故F1为AaBb。‎ ‎【2016年奉贤一模】‎ ‎11.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性状分离比将分别是1∶3,1∶2∶1和1∶1 ‎ B.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将保持不变 C.二倍体水稻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可得到单倍体水稻,其稻穗、米粒均变小 D.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都属于无子果实,但无子西瓜不可育,其无子性状不能稳定遗传,而无子番茄可育,其无子性状能稳定遗传 ‎【答案】B ‎【解析】A的基因频率为40%,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占16%。‎ ‎【2016年浦东一模】‎ ‎12.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相关推测正确的是( )‎ ‎①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②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等于女性 ‎③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④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B ‎【解析】‎ ‎①Ⅱ片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应该在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①错误; ②Ⅱ片段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其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定等于女性,②正确; ③Ⅲ是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位于该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患者都是男性,③正确; ④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④错误.‎ ‎【2016年浦东一模】‎ ‎13.已知控制某植物高度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以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高50厘米,aabb高30厘米,下列基因型中高度为45厘米的是(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累加效应决定植株的高度,且每个显性基因的遗传效应是相同的,纯合子AABB高50厘米,aabb高30厘米,则每个显性基因会使高度增加5厘米,即4个显性基因(AABB)为50厘米,3个显性基因(AABb,AaBB)为45厘米.‎ ‎【2016年闵行一模】‎ 14. 某种二倍体动物的血型是由位于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点上的KA、KB、KE、k基因不同组合决定的。KA、KB、KE为共显性基因,对k均为完全显性,则这类动物的血型表现型与基因型种类数依次是( )‎ A.4种与7种 B.6种与10种 C.7种与10种 D.8种与9种 ‎【答案】C ‎【解析】由于KA、KB、KE为共显性基因,不同共显性基因存在时表现不同的性状.所以共有7种表现型:①KAKA、KAk,②KAKB,③KAKE,④KBKB、KBk,⑤KBKE,⑥KEKE,⑦kk.基因型共10种.‎ ‎【2016年奉贤一模】‎ ‎15.兔子的毛色是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的。C+控制野鼠色,对其他3个复等位基因为显性;Cch控制灰色,对Ch和Ca为显性;Ch控制喜马拉雅白化,对Ca为显性;Ca是一种突变型,不能形成色素,纯合时兔子毛色为白色。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控制兔子毛色的复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B.若某种群仅含有三种与毛色相关的复等位基因,则杂合子有6种基因型 C.喜马拉雅白化兔相互交配产生白色兔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D.C+Ch与CchCa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野鼠色∶灰色∶喜马拉雅白化=2∶1∶1‎ ‎【答案】D ‎【解析】A.兔子毛色由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 B.若某种群仅含有三种与毛色相关的复等位基因,则杂合子有3种,B错误; C.喜马拉雅白化兔相互交配产生白色兔是基因分离的结果,C错误; D.C+Ch与CchCa杂交后代情况为C+Cch(野鼠色):C+Ca(野鼠色):CchCh(灰色):ChCa(喜马拉雅白化)=1:1:1:1,可见,后代表现型及比例接近野鼠色:灰色:喜马拉雅白化=2:l:1,D正确.‎ ‎【2016年虹口一模】‎ ‎16.图为“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的用具,其中黑白小球分别代表的是( )‎ A.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B.雌配子和雄配子 C.雌性生殖器官和雄性生殖器官 ‎ D. 含不同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 ‎【答案】D ‎【解析】AB.黑白小球分别代表含不同基因的雌雄配子,AB错误; C.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C错误; D.两小桶内的黑白小球代表含不同基因的精子或卵细胞,D正确.‎ ‎【2016年虹口一模】‎ ‎17.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纯合的长翅幼虫在25℃条件下培育成的成体果蝇为长翅,但在37℃条件下培育成的成体果蝇为残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纯合长翅果蝇幼虫在37℃条件下培育成的残翅性状是不能稳定遗传的 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性状是由环境温度决定的 C.在37℃条件下果蝇的长翅突变成了残翅 D.若要鉴定37℃条件下培育成的残翅果蝇的基因型,可将其与纯合长翅果蝇交配 ‎【答案】A ‎【解析】‎ A. 纯合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条件下形成的残翅性状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是不能遗传的,A正确; B.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B错误; C.37℃条件下,果蝇的长翅基因没有突变成残翅基因,只是环境影响了果蝇的表现型,C错误; D.用该未知基因型的残翅果蝇与残翅果蝇vv正常交配,并将孵化出的幼虫放在25℃温度条件下培养,后代如果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后代如果全为残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D错误.‎ ‎【2016年虹口一模】‎ ‎18.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aXb,Y,Y B.aXb,aY,Y C.AXb,aY,Y D.AAaXb,Y,Y ‎【答案】A ‎【解析】‎ ‎(1)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 (2)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Y的两个精子. 因此,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Xb、Y、Y.‎ ‎【2016年虹口一模】‎ 图9‎ ‎19.图9显示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及其基因,下面不属于该细胞染色体畸变结果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A. 细胞中只是基因a突变为基因A,是发生基因突变,不是染色体变异,A正确; B.该细胞基因a位于的染色体缺少一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类型,B错误; C.该细胞基因a位于的一段染色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易位类型,C错误; D.该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增加了一个染色体组,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2016年虹口一模】‎ ‎20.人类男性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可表示为22+X或22+Y。下列就这23条染色体源自其双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来自母方,X染色体来自父方 B.常染色体来自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C.常染色体随机来自父方或母方,X染色体来自父方 ‎ D.常染色体随机来自父方或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答案】D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随机移向两极,因此精子中的常染色体随机来自父方或母方,Y染色体来自父方.‎ ‎【2016年虹口一模】‎ ‎21.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正确的操作是( )‎ A.自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B.自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C.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D.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答案】C ‎【解析】AB.自交时,不能去除雌蕊和雄蕊,否则无法自交,AB错误; CD.杂交时,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防止自花传粉,C正确,D错误.‎ ‎【2016年长宁一模】‎ ‎22.若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而父亲的血清中含凝集素抗A, 则他们儿子的 红细胞膜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无凝集原A和B B.有凝集原A和B ‎ C.无凝集原A,有凝集原B D.有凝集原A,无凝集原B ‎【答案】C ‎【解析】由题意知,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属于AB血型,基因型为IAIB,父亲的血清中 含凝集素抗A,血型是B血型,基因型为IBIB或IBi,子代的基因型有可能是IAIB、IAi、IBIB、IBi,即红细 胞膜上含可能凝集原A和B、有凝集原A,无凝集原B、无凝集原A,有凝集原B,但是不可能无凝集原 A和B(O血型).‎ ‎【2016年闵行一模】‎ 一、回答下列关于遗传与变异的相关问题 图10为某家族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病受基因A / a控制, 乙病受基因B / b控制,Ⅱ-6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 ‎1.乙病的遗传方式是 。‎ ‎2.Ⅱ-8的旁系血亲是 (填写数字序号)。Ⅱ-6产生的精子可能是 。‎ 据调查,某地有一男子存在染色体异常核型,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下图13。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发生三条染色体会配对在一起,如下图14,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在分离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移向一极,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另一极。‎ 图13 图14‎ ‎3.图14所示的异常染色体行为是 。(多选)‎ A.交换 B.联会 C.螺旋化 D.着丝粒的分裂 ‎4.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 ‎ B.图13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的畸变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种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1/4‎ ‎【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 2.6、7、10、11、12;Ab、ab ‎ 3. BC (2分) 4.AC (2分)‎ ‎【解析】(1)根据图1所示,可看出异常染色体行为是联会时期,正进行螺旋化,故选:BC. (2)A、观察染色体数目最佳时期就选择中期的细胞,A正确;B、图1所示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畸变,B错误;C、若不考虑其他染色体,根据染色体分离的不同情况,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6‎ 种,即仅具有异常染色体、同时具有14号和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14号染色体、仅具有21号染色体、同时具有异常染色体+21号染色体、仅具有14号染色体,C正确;D、当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正常的14号和21号两条染色体在一起时,就能产生正常的精子,因而能生育出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且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产生正常后代的概率为1/2,D错误.故选:AC. ‎ ‎【2016年浦东一模】‎ 二、遗传与变异 图一是甲(基因为A、a)、乙(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6携带甲病基因。已知,当含有决定睾丸发育基因的Y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其它染色体上后,人群中会出现性染色体为XX的男性,如Ⅱ4。请分析回答:‎图一 ‎1.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 (多选)。‎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X染色体隐性遗传 D.X染色体显性遗传 ‎2.Ⅱ5和Ⅱ6如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 。若Ⅰ3、Ⅱ7均无甲病基因,Ⅲ2和Ⅲ3结婚,‎ 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 ‎3.Ⅱ4个体的变异属于 。若Ⅰ1为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 Ⅰ2正常,则Ⅱ4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 。‎ ‎4.Ⅱ8的旁系血亲是 。‎ 若右图表示Ⅱ10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的图像(部分)。‎ ‎5.该细胞所处的时期为__________,该个体基因型为___________。‎ ‎【答案】‎ ‎1. B、D 2. 3/8 7/16‎ ‎3. 染色体结构变异 0 4.Ⅱ9、Ⅱ10、Ⅲ4、Ⅲ5‎ ‎5.有丝分裂中期 AaXBY ‎【解析】‎ ‎(1)Ⅰ3与Ⅰ4都患有乙病,其儿子Ⅱ8正常,说明乙病是显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选:B、D. (2)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Ⅱ5和Ⅱ6基因型分别是Aa、Aa ‎,他们再生一个孩子为正常男孩的概率为,由于Ⅲ4有甲病(aa),则Ⅱ10和Ⅰ4都是Aa,而Ⅰ3、Ⅱ7均无甲病基因(AA),所以Ⅱ8的基因型是AA,Aa,因此Ⅲ3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是,所以Ⅲ2(aaXbY或aabb)和Ⅲ3(A_XBXb或A_Bb)结婚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 ‎(3)Ⅱ4是由于含有决定睾丸发育基因的Y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其它染色体上后形成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若Ⅰ1为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Ⅰ2正常,则Ⅱ4由于父亲提供了一个显性基因,所以其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0. (4)直系血亲是直接血缘关系,是指出生关系,包括生出自己的长辈(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更上的长辈)和自己生出来的晚辈(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更下的直接晚辈),如爷爷与孙子是直系血亲.旁系血亲是指非直系血亲,而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因此,Ⅱ8的旁系血亲是Ⅱ9、Ⅱ10、Ⅲ4、Ⅲ5. (5)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二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若该细胞表示Ⅱ10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精原细胞,则该个体基因型为AaXBY.‎ ‎【2016年普陀一模】‎ 三. 下图是某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2n=10)的某些基因在亲本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种植物的高度由三对等位基因B、b,F、f,G、g共同决定,显性基因具有增高效应,且增高效应都相同,还可以累加,即显性基因的个数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已知母本高60cm,父本高30cm。据此分析回答:‎ ‎1.图示细胞正处于 分裂时期,该时期此细胞核DNA分子有 个。‎ ‎2.F1的高度是 cm,F1测交后代中高度为40cm的植株出现的比例为 .‎ ‎3.多次实验结果表明,E基因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如果让F1自交,得到的F2中杂合子Ee所占比例为 。‎ ‎4.该种植物叶缘锯齿尖锐与光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只有基因都为隐性时才表现为叶缘光滑。已知其中一对是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D、d,请设计实验探究另一对等位基因A、a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 第一步:选择图中的父本aadd和母本AADD杂交得到F1种子;‎ 第二步: 。‎ 第三步: 。‎ 结果与结论:‎ ‎① ,说明另一对等位基因A、a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 ,说明另一对等位基因A、a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 20 2、45 3/8 3、2/7‎ ‎4、第二步:种植F1种子,待植株成熟让其自交,得到F2种子(种植F1种子,待植株成熟让其与叶缘锯齿尖锐的植株杂交,得到F3种子)。‎ 第三步:种植F3种子,待其长出叶片后,观察统计叶片表现型及其比例。‎ 结果与结论:‎ ‎①若F3植株的叶缘锯齿尖锐与光滑的比例接近于15:1(3:1)。说明另一对等位基因A、a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若F3植株的叶缘锯齿尖锐与光滑的比例接近于3:1(1:1)。说明另一对等位基因A、a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 ‎【解析】‎ ‎(1)由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此时细胞中含有20个DNA分子. (2)由题图可知,对于株高来说,母本基因型是BBGGFF,父本基因型是bbggff,子一代的基因型是BbFfGg,株高是30+3×5=45cm;F1测交后代Bb:bb=1:1、Ff:ff=1:1、Gg:gg=1:1,测交后代中高度为40cm的植株含有两个显性基因,基因型是BbFfgg、bbFfGg、BbffGg,各占,共占. (3)考虑E、e基因,母本基因型是Ee,父本基因型是ee,子一代的基因型是Ee:ee=1:1,如果让F1自交,ee个体自交后代都是ee,Ee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EE:Ee:ee=1:2:1,其中EE个体死亡,假定ee产生4个个体,Ee产生4个个体,其中EE捕获,因此F2中杂合子Ee所占比例为2/7. (4)该实验是验证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如果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连锁定律,因此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择图中的父本aadd和母本AADD杂交得到F1种子; 第二步:种植F1种子,待植株成熟让其自交,得到F2种子; 第三步:种植F2种子,待其长出叶片后,观察统计叶片表现型及其比例. 结果与结论: ①另一对等位基因A、a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D_:A_dd:aaD_:aadd=9:3:3:1,其中aabb表现为光滑叶缘,其他都表现为锯齿尖锐叶缘.‎ ‎ ②如果另一对等位基因A、a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的基因型是AaDd,只产生AD和ad两种配子,比例是1:1,子二代的基因型是AADD:AaDd:aadd=1:2:1,其中aabb表现为光滑叶缘,其他表现为锯齿尖锐叶缘.‎ 生物进化与变异:‎ ‎【2016年闵行一模】‎ ‎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中,最核心的并关系其他两个层次存亡的是( )‎ A.遗传多样性 B.物种多样性 C.生物群落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其中最核心的为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因它不仅保护了生物,也保护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这样其他两个层次自然也被保护了.‎ ‎【2016年金山一模】‎ 2. 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下列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变异范畴的是( )‎ A.无籽西瓜 B.白眼果蝇种群中出现了红眼 C.21三体综合征 D.无籽番茄 ‎【答案】D ‎【解析】A、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错误; B、白眼果蝇种群中出现了红眼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变异,C错误; D、无籽番茄的培育是利用了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D正确.‎ ‎【2016年虹口一模】‎ ‎3.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畸变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B ‎【解析】A、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A正确; B、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变异,B错误;‎ ‎ C、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 ‎【2016年崇明一模】‎ ‎4.研究显示,某保护区内地雀喙的形态与ALX1基因高度相关,图9显示ALX1基因型(BB、BP和PP)‎ 与FM地雀喙形态的关系。在该保护区内共发现具有钝喙、尖喙和中间型FM地雀的数量分别为260只、‎ ‎180只和360只,则P的基因频率是 (   )‎ A.55%‎ B.56.25%‎ C.45%‎ D.44.75%‎ ‎【答案】C ‎【解析】BB=260只,Bp=360只,pp=180只,故P的基因频率为45%‎ ‎【2016年长宁一模】‎ ‎5.图为果蝇X染色体的部分基因图,以下对该X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来自雄性,则经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B.若来自雌性,则经减数分裂不能产生重组型配子 C.若发生交换,则发生在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若发生交换,图中的f与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 ‎【答案】D ‎【解析】‎ A、 雄果蝇中X和Y染色体完全连锁,则不能经减数分裂产生重组型配子,A错误; B、若来自雌性,雌果蝇的两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发生互换,减数分裂能产生重组型配子,B错误; C、已知该X染色体上的四个基因,若为雌性,则其体内没有Y染色体,发生交换的可能是两条X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若为雄性,则可能发生于X和Y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 D、若发生交换,图所示四个基因中,由于f与w两基因间的距离最远,所以f与w基因间交换频率最高。‎ ‎ ‎ ‎【2016年宝山一模】‎ ‎6.某生物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与序列原样如图9。一段时间后,若分别出现图甲、乙、丙、丁的现象,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染色体上基因D的出现一定是基因突变所致 ‎ B.乙图发生染色体片段倒位 ‎ C.丙图染色体的变化可能是其与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所致 ‎ D.丁图的染色体的变化属于两个基因同时突变所致 ‎【答案】C ‎【解析】‎ A、 甲图染色体上基因D的出现如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表示基因突变,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是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故A错误; B、乙图染色体上出现基因D,说明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还缺少F片段,表示缺失,故B错误; C、丙图染色体中M换成了KtY,可能是其与非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易位,故C正确; D、丁图的染色体h和M位置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故D错误.‎ ‎【2016年黄浦一模】‎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答案】D ‎【解析】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B正确; C、基因突变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C错误; D、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D正确.‎ ‎【2016年奉贤一模】‎ ‎8.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 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 D.根据现代进化理论从进化速度上讲,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 ‎【答案】D ‎【解析】‎ A、 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顺序出现,A错误; B、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虽然能够进行杂交,但它们产生的后代一般是不育的,存在生殖隔离,因而它是一个新物种,B错误;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生物进化既可体现跳跃式,也可体现渐进演变模式,D正确.‎ ‎【2016年长宁一模】‎ ‎9.生活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被一条河流分成了2个种群。两岸的松鼠经过大约一万年的演变,在形态和体色方面发生明显的差异。下列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的不同,导致两个种群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两岸松鼠形态和体色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C.两个种群形态和体色的差异,是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D.河流的阻隔使两岸松鼠的基因交流受阻,导致基因库差异加大 ‎【答案】A ‎【解析】A、突变是不定向的,两岸食物和栖息条件不同对不定向基因突变起到了定向选择作用,A错; B、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正确; C、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使两个种群的松鼠的形态和体色出现差异,C正确; D、由于河流的存在,使南北两岸的松鼠由于地理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进而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加大,D正确.‎ ‎【2016年奉贤一模】‎ ‎10.回答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B.环境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 C.进化过程中,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辛普森指数越大,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 ‎ ‎ ‎2.测定该基因序列可为生物进化提供 证据。右图显示A、B、C、D四种杂草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多样性。据图推测,A与其他物种的亲缘性由近及远的顺序是 。‎ 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B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H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 ‎3.在BB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BH、HH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2%,此时B基因的频率为_________。‎ ‎4.1969年中期BB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________________的环境条件下,BB基因型幼虫比HH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________。‎ ‎5.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D (2分) ‎ ‎2.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水平 BDC ‎ ‎3.96% 4.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 ‎ ‎5.HH 在不使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解析】(1)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对变异类型进行了选择,B错误; C、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正确; D、根据辛普森指数的计算,物种越多,种类越多,其辛普森指数越大,均匀程度越大,故其生物多样性也就越大,D正确. (2)测定该基因序列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分子水平上的证据.根据图1曲线的相似度推测,B与A关系最近,D次之,与C最远. (3)BH、HH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2%,则BB基因型频率为94%,此时B基因的频率=BB基因型频率+;BH基因型频率=94%+×4%=96%. (4)1969年中期BB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不在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BB基因型幼虫比HH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低. (5)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后,在不适用杀虫剂环境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频率越来越低,因此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应该是HH.‎ ‎【2016年金山一模】‎ ‎11.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下图示意现代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是 。‎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中,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的是[C] ;为自然选择的实施“提供动力”的是[D] 。‎ ‎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B]是 ;“基因频率的变化”到“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环节[E] 。‎ 一般认为分布于中国的鲚属鱼类有4种,即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其中刀鲚和凤鲚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是凤鲚的不同种群,都具有河口短距离洄游的习性,凤鲚长江群体成熟个体主要分布在崇明3个岛附近,凤鲚珠江群体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及河口。‎ ‎4.由原始鲚属鱼类进化为刀鲚、凤鲚、短颌鲚和七丝鲚等四个物种的内因是 ,外因是 。‎ ‎5.对长江凤鲚和珠江风鲚两群体的线粒体cytb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序列有44个变异位点,‎ 总变异率为11.5%,这些差异属于 多样性层次。‎ ‎6.假设某刀鲚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 。‎ ‎【答案】‎ ‎1.进化向着复杂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 ‎2.可遗传变异 生存斗争 ‎ ‎3.突变和选择 隔离(生殖隔离) ‎ ‎4.遗传和变异 生活环境有地理隔离 ‎ ‎5.遗传 ‎6. 4%、32%、64% 逐渐下降 ‎【解析】‎ (1) 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向着复杂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生存斗争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动力. (3)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变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由题意知,物种X的某种群中开始的基因型频率为AA=46%,aa=20%,那么Aa=34%,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A=46%+17%=63%,a的基因频率a=20%+17%=37%;5年后AA为48%,aa为25%,则Aa为27%,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48%+13.5%=61.5%,a的基因频率为25%+13.5%=38.5%,由此可以看出5年之后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因此生物发生了进化. (5)A、分析题图可知,种群越大,则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小,A错误; B、②曲线所示种群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1-75%=25%,则在125代时杂合体个体约占总数的2×75%×25%=37.5%;B正确; C、③曲线所示种群在150代后,A的基因频率与a 的基因频率相等,为50%,aa 的基因型频率为,A_=,因此在150代后显性个体与隐性个体比例保持在3:1,C正确; D、自然选择作用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2016年宝山一模】‎ ‎12.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 ‎ 好的养分管理可以兼顾作物高产和生物资源的保护。试验区油菜田发生的杂草有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牛繁缕、小飞蓬等杂草。研究者将油菜田划分为不施肥、纯施氮肥、单施化肥(NPK平衡施肥)、化肥配施猪粪、化肥配施油菜桔杆五个小区进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田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表:‎ 多样性指标 施肥处理 不施肥 纯施氮肥 单施化肥 化肥配施猪粪 化肥配施油菜桔杆 物种丰富度 ‎9.0‎ ‎11‎ ‎5.0‎ ‎7.3‎ ‎8.3‎ 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0.29‎ ‎0.23‎ ‎0.52‎ ‎0.53‎ ‎0.89‎ 物种均匀度 ‎0.68‎ ‎0.70‎ ‎0.48‎ ‎0.44‎ ‎0.13‎ ‎1.油菜田中能进行生殖的所有看麦娘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看麦娘的 。看麦娘、日本看麦娘、菵草、牛繁缕、小飞蓬等杂草的差异体现了 多样性。‎ ‎2.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下列说话不正确的是 (多选)‎ ‎ A.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物种均匀度增大而增大 ‎ B.合理施肥能保证杂草物种多样性,又能控制杂草的危害 ‎ C.纯氮肥区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说明此区域物种多样性最大 ‎ D.去除所有杂草,促进油菜快速生长是本研究的研究目标 ‎3.试验区旁有一块地,其内鼠群有少数个体趾间有轻微的蹼,后来环境改变成为沼泽,多 年以后,该鼠群中大多数个体有趾蹼,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此时新的物种已经产生 ‎ B.环境的定向选择使有蹼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 ‎ C.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无蹼鼠逐渐长出了趾蹼 ‎ D.环境导致无蹼基因突变为有蹼基因 ‎【答案】1.基因库 物种 2.ACD (2分) 3.B(2分)‎ ‎【解析】(1)油菜田中能进行生殖的所有看麦娘个体组成一个种群,该种群所有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看麦娘这一种群的基因库;看麦娘、菵草、牛繁缕、小飞蓬等杂草属于不同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2)由表格信息可知,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物种均匀度增大而减小,A错误; B、由表格信息可知,合理施肥,使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增大,能保证杂草物种多样性,又能控制杂草的危害,B正确; C、由表格信息可知,纯氮肥区的物种丰富度最高,但是此区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最低,C错误; D、该实验的目的是不同施肥方式对油菜田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D错误. (3)由题意知,环境改变成为沼泽,生物发生了进化,该鼠群中大多数个体有趾蹼,其原因是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在环境为发生改变之前,就存在着有蹼个体,环境变化后,变化的环境对变异进行选择,有蹼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期的选择作用,该鼠群中大多数个体有趾蹼. 故选:B.‎ ‎【2016年闵行一模】‎ ‎13.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 I.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生活于水中或陆地的动物。剧烈的地质变化,使某 种蛙生活的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 ‎2.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 的结果。 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 一个蛙种群生活的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的 变小。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的相似事件是 。 ‎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生存竞争 D.生殖隔离 II.某兴趣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 / m2)连续进行5年的调查,所得的数据见右表,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 ‎3.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 ,取样的关键除考虑其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 ‎4.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判断,豚草与灰绿藜的关系最可能是 。分析五年来5种植物的数量变化,你认为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坚持 原则。‎ ‎【答案】‎ ‎1.种群 ‎2.自然选择;基因库;D ‎3.样方法;随机取样;计算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竞争;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等)‎ ‎【解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2)蛾中的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这说明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结果.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在材料二中,种群中个体数减少,这会导致该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材料一中“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产生了生殖隔离;材料二中“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也说明这两个种群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 (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其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计算每个样方的个体数,并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判断,豚草逐渐增多,而灰绿藜逐渐减少,故豚草与灰绿藜的关系最可能是竞争.分析五年来5种植物的数量变化,你认为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坚持持续性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