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林州一中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林州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通过实验提出了分离定律,下列对此实验分析合理的是( )‎ A.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过程为提出问题→演绎推理→作出假设→检验推理 B.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目的是检验分离定律 C.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说法属于演绎内容 D.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豌豆只有一对相对性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孟德尔提出分离定律的过程中,先做出假设,才进行演绎推理,A错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演绎推理,证明等位基因在F1形成配子是分开并进入了不同配子,从而得出分离定律,B正确;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说法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孟德尔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然后再研究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D错误。‎ 考点:考查孟德尔的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演绎推理过程,以及实验方法及操作。‎ ‎2.下列关于纯合子或杂合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纯合子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B. 纯合子和杂合子杂交,后代是杂合子 C. 纯合子个体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D. 杂合子和杂合子杂交,后代是杂合子 ‎【答案】C ‎【解析】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A错误;纯合子和杂合子相互杂交,后代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例如AA×Aa→AA、Aa,B错误;纯合子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只有一种,C正确;杂合子和杂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杂合子和纯合子,D错误。‎ ‎3.对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来说,不必具备的条件是 A. 一定要让显性亲们做父本 B. 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的差异 C. 选用杂交实验的两个亲本一定要是纯种 D. 一定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 ‎【答案】A ‎【解析】该实验中进行了正交和反交实验,因此不一定要让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A错误;  为了便于观察,选定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有明显差异,B正确;在该实验中,选作杂交实验的两个亲本一定要是纯种,C正确;孟德尔遗传实验过程为先杂交后自交,因此要让两个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D正确。‎ ‎4.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种玉米个体间行种植,通常情况下,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 A.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C.豌豆和玉米的显性和隐性比例都是3:1‎ D.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 ‎【答案】D ‎【解析】豌豆由于自花传粉,只有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A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B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比例不能确定,C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D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考察了植物的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解答本题需了解豌豆与玉米的传粉特点。‎ ‎5.某生物小组选取了黄色圆粒(黄色与圆粒为显性性状,分别用Y、R表示)豌豆与某种豌豆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并把F1的统计数据绘制成下图所示的柱形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亲本中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 B. 亲本中另一个个体的基因型为Yyrr C. F1基因型共有6种 D. F1黄色皱粒中纯合子占2/3‎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绿色=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中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A正确;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某豌豆”的基因型为Yyrr,表现型为黄色皱粒,B正确;F1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共有6种,C正确;F1黄色皱粒(YYrr、Yyrr)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杂合子的比例为2/3,D错误。‎ ‎6.虎皮鹦鹉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野生种都是稳定遗传的,若将野生的绿色和白色鹦鹉杂交,F1全部都是绿色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所得F2的羽色有绿、蓝、黄、白四种不同表现型,比例为9:3:3:1.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则F2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A.2/7 B.1/4 C.1/5 D.2/5‎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已知,F1是双杂合子BbYy,且双显性B_Y_为绿色,双隐性bbyy为白色,一显一隐为蓝色或黄色,若将亲本换成野生的蓝色和黄色品种,即亲本为BByy(纯合蓝色)×bbYY(纯合黄色)→F1:BbYy(绿色).子一代互交:♀BbYy×♂BbYy→B_Y_(绿色):B_yy(蓝色):bbY_(黄色):bbyy(白色)=9:3:3:1.绿色和白色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为:2/10,即1/5。‎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7.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株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如果子代植株自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说明该植株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B. ‎ 如果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子代植株接受aabb植株的花粉,形成的后代基因型有4种,且比例为1∶1∶1∶1‎ C. 如果子代植株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后代有三种表现型,则后代中表现型不同于该子代植株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7/16‎ D. 如果该植株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且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则不能确定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一定是雌性个体 ‎【答案】A ‎【解析】子代植物(AaBb)自交,后代虽然只有两种表现型,但单独看每一对性状,若子代比例均接近3:1,则该植物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A错误;如果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子代植物接受aabb植株的花粉,即AaBb×aabb,则后代有4种基因型,且比例为1:1:1:1,B正确;如果子代植物(AaBb)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产生的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其中A_bb、aaB_和aabb表现型不同于该子代植物(AaBb),它们所占比例为7/16,C正确;如果该植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XY型,且A和a位于性染色体上,若A和a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为雌性个体,若A和a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不能确定AaBb的植株的性别,D正确。‎ ‎8.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变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 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所有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 C.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D.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 ‎【答案】B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发生自由组合,B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也越多,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 ‎9.如图是减数分裂过程的简图,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染色体复制发生在过程①中 B. 如果是卵原细胞的分裂,则D、E、F、G四个细胞中只有一个为卵细胞 C. 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过程②中 D. 过程③中染色体数目是过程②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答案】D ‎【解析】‎ ‎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③④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染色体复制发生在过程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中,A正确;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1个卵细胞,三个极体,因此D、E、F、G四个细胞中只有一个为卵细胞,B正确;联会和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②为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过程③包括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后期中的染色数目加倍,与过程②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相等,D错误。‎ ‎10.如图是部分同学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制作的细胞分裂的模型,其中错误的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减数分裂的有关内容。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配对排列在赤道板上或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由图可知BCD正确,A错。故本题选A。‎ ‎11.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一个细胞的减数分裂示意图,图中英文字母代表基因,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Ⅰ间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 B. 该细胞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是AaDd和Aadd C. 该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有8个核DNA分子 D. 该细胞的下一时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会随机组合 ‎【答案】C ‎【解析】该细胞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该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A错误;该细胞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是AD、Ad、ad、ad或Ad、Ad、aD、ad,B错误;该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C正确;该细胞的下一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能够识记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确定图示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以及细胞的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DNA数等,能够根据细胞中基因写出生殖细胞可能的类型。‎ ‎12.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 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 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 ‎【答案】B ‎【解析】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且雌雄比例为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项错误;摩尔根利用F1中雌雄果蝇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最早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项正确;F1‎ 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项错误;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摩尔根一开始找到的白眼果蝇只有雄性的,没有白眼雌性,白眼雌性要通过杂交才得到,D项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名师点睛】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本题首先要清楚摩尔根的实验具体是怎么做的,在摩尔根的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1:1,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F1中雌雄果蝇杂交,F2中发现有白眼雄果蝇,同时F1中的雄性是正常的,配子也是正常的。因此,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只能来自于X染色体上,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本题需要注意的是D选项,要求考生明确D选项能说明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一词。‎ ‎13.某种猫的毛色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研究发现纯合黄色雌猫和纯合黑色雄猫交配,繁殖的子代中,雌猫总是表现为黑黄相间的毛色(即一块黑一块黄),但黑黄毛色的分布是随机的。据此你认为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 A.纯合黑色雌猫和纯合黑色雄猫交配的子代均为黑黄相间的毛色 B.黑黄相间雌猫繁殖的后代雄猫可有全黑、全黄和黑黄相间三种 C.黑黄相间雌猫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的DNA有转录功能 D.雌猫的黄色毛与黑色毛这对相对性状是由非等位基因控制的 ‎【答案】C ‎【解析】雄猫只有黑色或黄色一种基因,不会同时呈现不同毛色,A、B错误;黑黄相间(一块黄一块黑)雌猫可能是不同细胞中不同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由黑黄颜色的不同时分布,说明它们不同时表达,如果属于非等位基因,则可能同时表达而不呈现出题干所述特点,D错误。‎ ‎14.下图为某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该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生了—个白化兼色盲病的儿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此男性的某些体细胞中可能含有92条染色体 B. 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 C. 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 D. 若再生—个女儿,患病的概率是3/4‎ ‎【答案】D ‎【解析】由于人体正常体细胞中含46条染色体,所以此男性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体细胞中含有92条染色体,A正确;由于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儿子的X染色体来自母亲,Y染色体来自父亲,所以该夫妇所生儿子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其母亲,B正确;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据图可知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其与一正常女性(A_XBX_)结婚,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aaXbY),说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C正确;‎ 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bY,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是1-3/4×1/2=5/8,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图文信息准确判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 ‎15.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T)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性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t)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褐色兔所占比例和雌、雄之比分别为 A.3/4与1∶1 B.2/3与2∶1‎ C.1/2与1∶2 D.1/3与1∶1‎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t)雄兔交配,基因型组合为:XTO×XtY,后代为:1XTXt(褐色):1 XTY(褐色):1 XtO(灰色):1OY(死亡),故后代褐色兔所占比例为2/3,雌雄之比为2:1,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规律的运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6.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于1952年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著名实验进一步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这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噬菌体 A. 侵染大肠杆菌后会裂解宿主细胞 B. 只有DNA可以进入大肠杆菌细胞中 C. DNA可用15N标记 D. 蛋白质可用32P标记 ‎【答案】B ‎【解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确定会裂解宿主细胞,但这并不是实验成功的原因,A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这样可以单独的研究二者的功能,B正确;DNA和蛋白质外壳都含有N元素,因此不能用15N标记DNA,C错误;蛋白质外壳不含P元素,不能用32P标记蛋白质外壳,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该实验成功的原因是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完全分离,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各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17.关于T2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T2噬菌体的核酸和蛋白质中含硫元素 B.T2噬菌体寄生于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中 C.RNA和DNA都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 ‎【答案】D ‎【解析】A.T2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仅蛋白质含有S元素,A错误;B.T2噬菌体是专一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B错误;C.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T2噬菌体不含有RNA,C错误;D.T2噬菌体可利用寄主体内的物质大量增殖,D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18.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不能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 C.实验中采用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T2噬菌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便于侵染的时候进行分离,A正确;噬菌体需寄生在活细胞中生存,不能直接培养在培养基中,B正确;搅拌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便于观察放射性存在场所,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DNA是遗传物质实验证明,‎ 意在考查考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19.下图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A. ①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②腺苷 C. 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 ④腺嘌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图①表示ATP,“○”中所对应的名称是AMP(或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项错误;图②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中所对应的名称是腺嘌呤,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B项错误;图③是DNA片段,“○”中所对应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项正确;图④中有碱基U,表示RNA片段,“○”中所对应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中化合物的化学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亚硝酸盐可使DNA的某些碱基脱去氨基,碱基脱氨基后的变化如下:C转变为U(U与A配对),A转变为I(I为次黄嘌呤,与C配对)。现有一DNA片段为,经亚硝酸盐作用后,若链①中的A、C发生脱氨基作用,经过两轮复制后其子孙代DNA片断之一为(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链突变后形成的子代有条链是CCAAC,经过2轮的复制后有2个异常的DNA分子,有2个正常的DNA分子,异常的一条链是CCAAC另一条链是GGTTG,正常的和亲本一样,故C正确,其余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1.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有12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700个,该DNA分子不含15N标记的溶液中复制2次,则 A.复制完成后,具有15N的腺嘌呤共有1400个 B.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3:1‎ C.复制过程中,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1500个 D.含有15N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有15N ‎【答案】C ‎【解析】复制2次后具有放射性的腺嘌呤仍是700个,A错误;复制完成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2个,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也是2个,两者之比为1:1,B错误;复制过程中,共消耗胞嘧啶脱氧核苷酸=500×(22-1)=1500个,C正确;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含有放射性的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放射性,D错误。‎ ‎【考点定位】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名师点睛】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若将一个全部N原子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图:‎ ‎1.子代DNA分子数:2n个 ‎(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 ‎(2)含14N的DNA分子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2n×2=2n+1条 ‎(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 ‎(2)含14N的链数是(2n+1-2)条。‎ ‎3.消耗的脱氧核苷酸数 ‎(1)若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m个,则经过n次复制需要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为m×(2n-1)个。‎ ‎(2)若进行第n次复制,则需消耗游离的该脱氧核苷酸数为m×2n-1个。‎ ‎22.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a、b、c为三种DNA分子:a只含15N,b同时含15N和14N,c只含14N。下图中这三种DNA分子的比例正确的是 ‎【答案】D ‎【解析】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用15N同位素标记细菌的1个DNA分子,再将它们放入含14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4代,可得到24=16个DNA分子,其中有2个DNA分子同时含15N和14N,另外14个DNA分子都只含14N,所以选D。‎ ‎【考点定位】同位素标记及DNA复制特点 ‎23.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是n/2个 B.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 C.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个,故A选项错误;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故B选项错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故C选项错误;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基因选择表达,因此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表达、DNA复制 ‎24.‎ 将烛光鱼的荧光酶mRNA加入酵母菌提取液中,在一定条件下,能合成烛光鱼的荧光酶蛋白。在这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于哪两者之间 A. 氨基酸与转运RNA B. 信使RNA与转运RNA C. DNA与信使RNA D. 核糖体与信使RNA ‎【答案】B ‎【解析】氨基酸上没有碱基,不会与t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A错误;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mRNA和tRNA之间,B正确;DNA和mRNA之间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在转录过程中,而不是翻译过程中,C错误;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过程不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错误。‎ ‎25.同一物种的两类细胞各产生一种分泌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含量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其原因是参与这两种蛋白质合成的 A. tRNA种类不同 B. mRNA碱基序列不同 C. 核糖体成分不同 D. 同一密码子所决定的氨基酸不同 ‎【答案】B ‎【解析】tRNA的种类是相同的,故A错误。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是mRNA,翻译成的蛋白质不同,是因为直接模板mR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故B正确。核糖体成分是相同的,故C错误。同一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相同的,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几乎在所有生物中都是相同的,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1.RNA与DNA的区别 ‎ ‎ 物质组成 ‎ 结构特点 ‎ 五碳糖 ‎ 特有碱基 ‎ DNA ‎ 脱氧核糖 ‎ T(胸腺嘧啶) ‎ 一般是双链 ‎ RNA ‎ 核糖 ‎ U(尿嘧啶) ‎ 通常是单链 ‎ ‎2.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26.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 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 C.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 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正确;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C正确;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经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进行有丝分裂则不能,D正确。‎ 考点:基因重组 ‎【名师点睛】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27.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是生物体遗传变异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产生新的基因 B.同源染色体指的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两条形态大小一定相同的染色体 C.基因重组仅限于真核生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 D.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答案】D ‎【解析】基因重组是生物体遗传变异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不能产生新的基因,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指的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它们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也有不相同的,如性染色体X、Y,B项错误;自然条件下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人工实验条件下的DNA重组也属于基因重组,例如可能发生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过程中,基因工程中等,C项错误;基因重组可发生在四分体时期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也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项正确。‎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名师点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判断 ‎(1)根据概念判断:①如果是基因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基因内部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产生了新基因,则为基因突变;②如果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包括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而引起的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引起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中的基因重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中的基因重组等),则为基因重组。‎ ‎(2)根据细胞分裂方式判断:①如果是有丝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②如果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结果。‎ ‎(3)根据染色体图示判断:①如果是有丝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②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基因突变的结果;③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两条子染色体(颜色不一致)上的两基因不同,则为交叉互换(基因重组)的结果。‎ ‎28.下列现象中,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A. 正常机体内的某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发生癌变 B.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高茎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矮茎植株 C. 无白化病史的家族中,某个体患白化病 D. 摩尔根果蝇实验中,偶然在红眼果蝇群体中发现白眼雄果蝇 ‎【答案】B ‎【解析】正常机体内的某些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可诱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变为癌细胞,A正确;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1高茎植株自交后代出现矮茎植株,是因为基因发生了分离,而不是出现了基因突变,B错误;无白化病史的家族中,某个体患白化病,出现了基因突变,C正确;摩尔根果蝇实验中,偶然在红眼果蝇群体中发现白眼雄果蝇,出现了基因突变,D正确。‎ ‎29.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是有区别 B.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 C.基因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替换中对性状影响最小的一定是替换 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环境变化有明确的因果关系,为进化提供最初原材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例如,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等,故三种因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有区别,A项正确;遗传信息是指DNA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上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重复,故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B项错误;碱基对替换引发的突变对性状的影响一般比缺失或增添小,但不一定最小,如发生在启动子位置将导致转录失败,C项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与环境变化无因果关系,但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30.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 ‎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减少 ‎【答案】D ‎【解析】‎ ‎31.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错误。‎ 考点:本题以组织水肿为题材,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特别是渗透压,能合理解释各种现象引起的组织水肿问题。‎ ‎32.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 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C. 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 D.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应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正确;由题意可知,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B正确;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C正确;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有毒物质不能随尿排出,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不是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D错误。‎ ‎33.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复合氨基酸 B.葡萄糖和维生素 C.无机盐 D.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输入血浆蛋白可以提高血浆渗透压,可以使组织液更多地进入血浆,运输到肾脏处形成尿液排出,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34.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  )‎ A.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 B.淋巴→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C.血液→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 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血液→组织液→肌细胞(组织细胞)。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 点评:人体内环境三个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35.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含量减少 B.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 C.激素、酶和抗体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 D.水的平衡及体温和血糖的稳定都与下丘脑有关 ‎【答案】C ‎【解析】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切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含量减少;A正确。饭后,由于肠道的吸收作用,血糖浓度上升,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下降;B正确。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酶是催化剂可以反复利用;C错误。下丘脑是水的平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中枢;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激素和酶的作用特点、垂体和下丘脑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名师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激素和酶的作用特点,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掌握和应用。‎ ‎36.激素从内分泌腺产生之后,通过体液传送特异性地作用于靶细胞。下面激素与靶细胞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激素与下丘脑细胞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与垂体细胞 C.胰高血糖素与骨骼肌细胞 D.促甲状腺激素与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A、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反馈作用作用于下丘脑细胞,A正确;‎ 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B正确;‎ C、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在骨骼肌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错误;‎ D、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1、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3、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在骨骼肌细胞膜表面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 ‎37.右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①②均会高于正常水平 B.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①②的分泌量减少 C.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D.切除垂体,则①②③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答案】D ‎【解析】图中激素①②③分别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人体长期缺碘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均会高于正常水平,A正确;用甲状腺激素饲喂正常动物,将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B正确;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C正确;切除垂体,则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量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会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名师点睛】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中激素含量变化的分析方法 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中,如果顺序靠前的腺体被切除,则之后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减少,之前的腺体分泌的激素要增加;三个结构所分泌的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促激素→激素)中,如果顺序靠前的激素分泌增加(减少),则该激素之后的激素分泌要增加(减少),该激素之前的激素分泌要减少(增加)。‎ ‎38.如果某激素主要作用于机体内某器官的细胞,而对机体内其他器官的细胞影响不大,则该激素的特异性强。下列哪一组激素的特异性最弱 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性激素 B.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 D. 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答案】C ‎【解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特异性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因此这两种激素特异性强,A错误;促性腺激素特异性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生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因此这两种激素特异性强,B错误;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细胞,胰岛素可作用于肝脏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等,故它们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最弱,因此这两种激素特异性弱,C正确;促甲状腺激素特异性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该激素特异性强,D错误。‎ ‎39.糖类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结构的成分之一。如图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1时前仅进了早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糖类是人体内某些大分子物质的组成成分,如ATP中含有脱氧核糖 B. 人体内A点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B点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 C. B点时,为维持血糖水平,肝细胞内的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答案】C ‎【解析】糖是人体内某些物质的组成成分,如ATP中含有的糖是核糖,A错误;A点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B错误;B点时,血糖浓度偏低,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肝糖原开始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糖,C正确;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D错误。‎ 二、综合题 ‎40.某植物的红花和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A、a,B、b,C、c……),当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即A_B_C……)才开红花,否则开白花。现有甲、乙、丙3个纯合白花品系,相互之间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如下:‎ 根据杂交结果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种植物花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植物的花色可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 C. 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可能是aabbcc D. 杂交组合甲×丙的F2中红花纯合子占1/9‎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个体的基因型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即ABC…)才开红花,甲和丙的F1红色自交,F2的分离比为红:白=27:37,即红花占27/64= (3/4)3,则可推测这对相对性状至少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且3对基因分别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B正确;如果甲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bbcc,则丙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乙与丙杂交后代应该出现红色,则与题干不符,因此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不可能是aabbcc,C正确;杂交组合甲×丙后代中F1基因型为AaBbCc,F2中红花占27/64,纯合子红花AABBCC占1/64,因此F2中红花纯合子占1/27,D错误。‎ ‎41.如图所示为两个家庭的遗传图解,Ⅱ1患苯丙酮尿症,Ⅱ3患尿黑酸症,Ⅱ4患血友病(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P和p、A和a、H和h表示,它们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血友病基因h位于X染色体上)。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 ‎(1)据图分析,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 ,Ⅱ1的基因型是AAppXHXH,Ⅱ4的基因型是 。‎ ‎(2)I3和I4 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几率是 。‎ ‎(3)若Ⅱ3已经怀孕,生一个健康的男孩的几率是 。为了避免生出患病男孩,可采取的有效手段是 。‎ ‎(4) 一调查小组经调查发现表现型正常的人群中,100个人中有一人含苯丙酮尿症基因。现有一名双亲正常其弟弟是苯丙酮尿症的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婚配,婚后他们生一个正常的男孩的几率为 。‎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PPXhY或Aa PPXhY ‎ ‎(2)1/4 (3)3/8 产前诊断(基因诊断) ‎ ‎(4) 599/1200‎ ‎【解析】略 ‎42.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腿。下图为相关反射弧 ‎(1)图示反射弧中,a是_______。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_________。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_______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_,直接促进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_。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1)a点所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外判断为传入神经,也可根据a与刺激相连接来判断;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为内正外负;c点指突触位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 ‎(2)机体痛觉中枢在大脑皮层;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出肾上腺素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属于神经调节范畴,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器官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全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机体对水的重吸收是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功能,受下丘脑分泌的垂体储存的抗利尿激素调节.‎ ‎(4)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种,发生体液免疫反应.‎ 故答案为:(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考点:真题集萃;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43.下图甲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___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 ‎(3)图甲中显示了神经细胞之间完整的突触有___________个。‎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神经中枢 a、b、c、d、e 3 兴奋或抑制 蛋白质(糖蛋白)‎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图乙是突触的结构,A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的末端,B是突触后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1)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则甲中①代表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即效应器,③称为神经中枢。‎ ‎(2)若刺激图甲中b点,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图中a、b、c、d、e能产生兴奋。‎ ‎(3)据图分析,b与e通过突触相联系,d与e通过突触相联系,b与c通过突触相联系,所以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有3个。‎ ‎(4)乙酰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B细胞产生兴奋,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