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模块考试 生 物 学 一、选择题 1.蛋白质和核酸是两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构成它们基本骨架的元素是( )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大分子如多糖、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单体聚合形成的多聚体,而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单体的核心元素是C元素,因此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详解】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有C、H、O、N,其中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碳链是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因此构成生物大分子基本骨架的元素是碳,A正确。 故选A。 【点睛】对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在电子显微镜下,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能被观察到的结构是( ) A. 细胞核 B. 核糖体 C. 叶绿体 D. 内质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据此答题。 【详解】A、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一种细胞器是核糖体,B正确; C、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错误; D、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蓝藻是原核生物,水绵是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人在剧烈运动时,能为骨骼肌细胞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 A. 糖类 B. ATP C. 蛋白质 D. 脂肪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糖类,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于葡萄糖,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物质,也能提供能量,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详解】A、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A错误; B、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正确; C、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结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着、体现者,C错误; D、脂肪是动植物细胞中的主要的储能物质,D错误。 故选B。 【点睛】各种能源物质的归纳:太阳能是最终能源物质,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结构物质,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4.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红薯细胞和人体细胞共有的糖是( ) ①核糖 ②淀粉 ③蔗糖 ④乳糖 ⑤糖原 ⑥葡萄糖 A. ①⑥ B. ②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蔗糖和麦芽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 【详解】①核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①正确; ②淀粉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②错误; ③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③错误; ④乳糖是动物细胞特有的二糖,④错误; ⑤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⑤错误; ⑥葡萄糖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单糖,⑥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类的分类和分布,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参与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水是自由水 B. 同种植物萌发种子的含水量与休眠种子相同 C. 细胞中无机盐大多数是以离子形式存在的 D. 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有重要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细胞内无机盐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离子。有些无机盐参与某些复杂化合物的组成;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如动物血液中钙含量过低会导致抽搐;有的无机盐对于维持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2、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是自由水与结合水。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4.5%;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自由水的作用是: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生化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 【详解】A、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能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A正确; B、萌发的种子细胞代谢旺盛,含水量高于休眠种子,B错误; C、在细胞内无机盐主要的存在形式是离子,C正确; D、生物体内的无机盐离子,必需保持一定的量,这对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非常重要,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功能及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功能的理解和熟练识记,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下列关于动植物体内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脂质和糖类的元素都只有三种 B. 糖类和脂质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C. 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高于糖原 D. 磷脂、胆固醇和性激素都属于固醇类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C、H、O,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 2、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 3、脂肪中C、H的比例高,O含量远远少于糖类,等质量的糖和脂肪氧化分解时,脂肪释放的能量更多。 4、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A、糖类和脂质中都含有C、H、O三种元素,但有些脂质还含有N和P,A错误; B、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生物体主要的储能物质,B错误; C、脂肪中C、H的比例高,等质量的糖原和脂肪氧化分解时,脂肪释放的能量多,C正确; D、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糖和脂质的元素组成,脂质的分类,糖类、脂肪功能的区别,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琐碎,容易混,对于基础知识的比较和记忆是解题的基础。 7.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种核酸中的碱基都相同 B. 含有DNA的生物一定含有RNA C. 两种核酸中的五碳糖相同 D. 都可作为遗传物质,携带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种。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是RNA。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组成它们的五碳糖不同,碱基不完全相同。 【详解】A、构成DNA的碱基是A、T、G、C,构成RNA的碱基是A、U、G、C,A错误; B、细胞生物同时含有DNA和RNA,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B错误; C、构成DNA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构成RNA的五碳糖是核糖,C错误; D、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8.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 氧气进入人体的肺泡细胞 B. 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C. 苯分子进入人体皮肤细胞 D. K+通过细胞膜进入黑藻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要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详解】A、氧气进入人体的肺泡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A错误; 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不是主动运输,B错误; C、苯分子进入人体皮肤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错误; D、K+通过细胞膜进入黑藻细胞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实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特点,以及实例判断。 9.下列有关ATP和AD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都需要酶的催化 B. ATP转化成ADP,高能磷酸键全部断开 C. 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只来自细胞呼吸 D.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物质和能量是可逆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的合成和水解比较如下: ATP的合成 ATP的水解 反应式 ADP+Pi+能量→ATP ATP→ADP+Pi+能量 所需酶 ATP合成酶 ATP水解酶 能量来源 光能(光合作用)、化学能(细胞呼吸) 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 能量去路 储存于形成的高能磷酸键中 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的需能部位 【详解】A、ATP合成时需要ATP合成酶,ATP水解时需要ATP水解酶,A正确; B、ATP转化成ADP,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开,B错误; C、ADP转化成ATP所需能量来自细胞呼吸或光合作用,C错误; D、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物质可逆,能量是不可逆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0.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 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环境的改变无关 C. 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D. 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分解成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催化作用可发生在细胞内或细胞外。 3、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4、酶催化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详解】A、酶的催化作用可发生在细胞内(如呼吸酶),酶的催化作用也可发生在细胞外(如消化酶),A错误; B、酶的活性受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与酶所处环境的改变有关,B错误; C、酶催化反应的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C正确; D、酶在催化反应完成后,本身不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有关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是解题的关键。 11.光合色素是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吸收、传递、转化光能,下列关于光合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种色素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 B. 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合成都需要镁 C. 分离出的四种色素中呈橙黄色的是叶黄素 D. 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是为防止色素被破坏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或丙酮)、石英砂和碳酸钙。其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溶解色素;石英砂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充分;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3、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所得滤纸条上应该有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A错误; B、叶绿素的合成需要镁,胡萝卜素不需要,B错误; C、分离出的四种色素中呈橙黄色的是胡萝卜素,C错误; D、碳酸钙的作用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B. 光反应需要光照,但是不需要酶 C. 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光反应阶段 D. 暗反应不需要光,但需要多种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反应和暗反应比较: 比较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基粒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 条件 色素、光、酶、水、ADP、Pi 多种酶、CO2、ATP、[H] 反应产物 [H]、O2、ATP 有机物、ADP、Pi、水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2H2O4[H]+O2 ATP的生成:ADP+PiATP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CH2O)+C5+H2O 能量变化 光能→电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实质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水光解产生O2和[H] 同化CO2形成(CH2O) 联系 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以NADPH形式存在)和ATP; ②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合成ATP提供原料; ③没有光反应,暗反应无法进行,没有暗反应,有机物无法合成。 【详解】A、根据是否需要光能,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A正确; B、光反应需要光照,也需要酶,B错误; C、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光反应阶段水的光解,C正确; D、暗反应不需要光,但需要多种酶和光反应提供的ATP、[H],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结合光合作用的图解过程,记忆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3.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蔬菜水果的保鲜尽量保持低温、无氧 B. 农田适当松土改善根部细胞氧气供应 C.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需密闭隔绝空气 D.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详解】A、低温能抑制酶的活性,使细胞代谢活动降低,有机物消耗减少;低氧条件下,有氧呼吸较弱,又能抑制无氧呼吸,有机物消耗少,所以零上低温、低氧环境有利于蔬菜水果的保鲜,A错误; B、中耕松土能够增加土壤的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根系进行有氧呼吸,并能促进其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B正确; C、乳酸菌为厌氧菌,氧气存在会抑制其无氧呼吸,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需密闭隔绝空气,C正确; D、用透气纱布包扎伤口,可增加通气量,抑制破伤风杆菌的无氧呼吸,从而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理解联系实际,对社会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4.下列关于人体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相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是在生物膜上完成反应 B. 都能生成三磷酸腺苷 C. 都需要多种酶的催化 D. 都能产生丙酮酸和[H]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 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进行部位 第一步在细胞质中,然后在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中 是否需O2 需氧 不需氧 最终产物 CO2+H2O 不彻底氧化物酒精、CO2或乳酸 可利用能量 1167kJ 61.08KJ 联系 将C6H12O6分解成丙酮酸这一阶段相同,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ATP,B正确;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以需要多种酶的催化,C正确; D、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都是丙酮酸和[H],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场所、产物等基础知识,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和数量增加 B. 细胞凋亡和坏死均受基因的控制 C. 衰老细胞的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 D. 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中。 3、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④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⑤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详解】A、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加,数目不变,A错误; B、细胞凋亡受基因的控制,坏死是在不利因素影响下引起的死亡,不受基因控制,B错误; C、衰老细胞的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C错误; D、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即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生命历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实质和意义;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实例,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6.下面关于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种类、数量相同的蛋白质功能可能不同 B.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现象 C. 不同生物的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D. 高温使蛋白质变性,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一条或多条肽链经过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氨基酸种类、数量相同,但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或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都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的功能不同,A正确; B、蛋白质中的肽键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紫色的络合物,B正确; C、不同生物的蛋白质中,氨基酸之间都是由肽键连接,方式相同,C错误; D、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和对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理解,识记基础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17.图①~③表示某细胞中的部分细胞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此细胞不可能是植物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B. 生命活动所需能量都是由结构①提供的 C. 结构②与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分裂有关 D. 动物细胞中结构③与蛋白质加工和转运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②是中心体,分布于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③是高尔基体,主要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在植物细胞中还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详解】A、此细胞含有中心体,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A错误; B、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①线粒体提供,还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B错误; C、②是中心体,分布于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C错误; D、结构③是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主要作用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结构示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8.图是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由双层膜构成,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开 B. ②与某种RNA的合成及中心体的形成有关 C. ③是细胞中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唯一场所 D. ④是DNA、RNA、蛋白质等出入核的通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2)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题图分析:图中①为核膜;②为核仁;③为染色质;④为核孔。 【详解】A、由分析知:①为核膜,由双层膜构成,将细胞核与细胞质分隔开,A正确; B、②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错误; C、③为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物质,故是细胞中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C错误; D、④为核孔,是大分子如RNA、蛋白质等出入核的通道,DNA不能出入核膜,D错误。 故选A。 19.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检测还原糖时可用番茄汁代替苹果汁做材料 B. 检测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需要用显微镜观察 C.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时,可看到染色体 D. 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对照组不需要添加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内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原理 试剂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蛋清 B: 0.01g/mL CuSO4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花生 苏丹Ⅳ 红色 还原糖 菲林试剂、班氏(加热) 甲: 0.1g/mL NaOH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乙: 0.05g/mL CuSO4 淀粉 碘液 I2 蓝色 马铃薯 2、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详解】A、检测还原糖时,应选择富含糖类且白色或近似白色的组织,故不可用番茄汁代替苹果汁做材料,A错误; B、检测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需要制片,然后用显微镜观察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油滴,B正确; 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质壁分离时,选用的材料是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该细胞高度分化不分裂,而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才有的状态,而且看到染色体还需要染色,故在该实验过程中不可看到染色体,C错误; D、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时,设计的思路通常为同酶异底或同底异酶,故对照组需要添加酶,D错误。 故选B。 20.图表示一个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大小在某外界溶液中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示意图(细胞的初始大小相对值记为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外界溶液不可能是蔗糖溶液 B. ac段液泡体积变小,颜色逐渐变深 C. 曲线cd段,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D. 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c段细胞的相对值减少,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d段细胞的相对值增加,细胞吸水,发生直壁分离的复原,d~e段细胞的相对值大于细胞的初始大小,说明细胞吸水,但是因为细胞壁的存在,细胞的体积不能无限增加。 【详解】A、细胞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会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故外界溶液不可能是蔗糖溶液,A正确; B、由分析可知:a~c段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故液泡体积变小,颜色逐渐变深,B正确; C、曲线c~d段,由于外界溶液中的溶质不断被吸收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增加,细胞开始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但在该过程中由于吸水使得细胞内外浓度差逐渐缩小,故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小,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没有人为再次改变外界环境条件信息,故可推知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D正确。 故选C。 21.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恩格尔曼利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的实验,设计巧妙。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B. 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C. 好氧细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场所是线粒体 D. 可以利用该实验进一步探究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内容 时间 过程 结论 普里斯特 1771年 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实验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萨克斯 1864年 叶片遮光实验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淀粉 恩格尔曼 1880年 水绵光合作用实验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释放出氧 鲁宾与卡门 1939年 同位素标记法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来自水 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的光速照射水绵,他发现细菌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临时装片暴露在光下,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照光的部位。 【详解】A、由分析中的实验过程,结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A正确; B、水绵的叶绿体呈螺旋式带状,有利于好氧细菌精准感知氧气的位置,故能准确观察到产生氧气部位,B正确; C、好氧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故其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的场所不会是线粒体,C错误; D、利用三棱镜分出不同的色光,同时对水绵的叶绿体进行照射,通过观察好氧细菌集中分布位置的差别,进一步探究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22.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观察到细胞,绝大多数处于分裂期 B. 解离和压片都有利于分生区细胞的分散 C. 制片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染料,便于观察 D. 可以观察到某个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 1、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每天的10-14点取根,此时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处于分裂期的较多),立即放入盛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目的是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取一个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 5、观察:把制成的洋葱根尖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要求找到分生区的细胞,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找到各时期的细胞。 【详解】A、观察到的细胞,绝大多数处于分裂间期,A错误; B、解离和压片的目的都是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B正确; C、染色后、制片之前不需要漂洗,C错误; D、在解离时,细胞已经被杀死,不能观察到某个细胞连续分裂的动态过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下图表示人体内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信息体现了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B. 图示细胞中,干细胞具有细胞周期 C. 图中细胞所含有的基因表达情况相同 D. 干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示可知,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关于细胞分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意义: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详解】A、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图中干细胞分化为各种血细胞,没有体现全能性,A错误; B、干细胞为连续分裂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B正确;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C错误; D、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以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为例,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及意义,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4.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 B. 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 C. 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 D. 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标记噬菌体时应先标记细菌,用噬菌体侵染被标记的细菌,这样来标记噬菌体,因为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能在宿主细胞中繁殖后代,所以在培养基中它是不能繁殖后代的。 【详解】A、T2噬菌体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便于探究蛋白质和DNA谁是遗传物质,A正确; B、病毒无法独立生活,必须依赖细胞生存,故要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要先在含有35S的培养基获得含35S的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含35S的细菌,获得35S标记的噬菌体,B错误;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T2噬菌体和细菌分离,C错误;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的每条链都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 C. 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的基本骨架 D. 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是一个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对(A-T、C-G)通过氢键连接。 【详解】A、DNA分子中的每条链都有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相邻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B错误; C、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C正确; D、DNA分子中有的脱氧核糖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位于末端的脱氧核糖与一个磷酸基团相连,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对DNA结构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6.下列有关DNA和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 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 C. 不同基因中的碱基数量相同 D. DNA分子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 分子的特异性;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详解】A、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正确;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B正确; C、不同基因中的碱基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错误; D、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和DNA关系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7.下列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 mRNA上的密码子都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 C. 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D. 同一密码子在不同生物细胞中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遗传信息位于DNA上,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密码子位于mRNA,能编码氨基酸(终止密码子除外);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有关密码子,掌握以下几方面: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 (2)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被多种tRNA携带,A错误; B、终止密码子没有与之对应的氨基酸,B错误; C、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上的与密码子互补的三个相邻碱基,C错误; D、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首先要求识记RNA的种类及功能,明确密码子、反密码子和遗传信息所在的位置,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8.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②过程可发生在同一细胞的细胞核内 B. 人体活细胞中都能进行的过程是②③ C. ①⑤过程的发生都需解旋酶的催化作用 D. ④⑤过程常见于RNA病毒侵入细胞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①是DNA的复制过程;②是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④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⑤是RNA的自我复制过程;⑥是翻译过程,其中④、⑤和⑥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①是DNA的复制过程,②是转录过程,这两个过程均可发生在同一细胞的细胞核内,A正确; B、人体活细胞都需要通过②转录和③翻译合成蛋白质,B正确; C、⑤过程的发生不需解旋酶的催化作用,C错误; D、④是逆转录过程,⑤是RNA病毒的翻译过程,这两个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并明确④、⑤和⑥过程只能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29.下列有关基因对性状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生物的蛋白质都是由DNA指导合成的 B.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 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D. 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种性状,多个基因不能同时控制一种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某些RNA病毒的蛋白质都是由RNA指导合成的,A错误; B、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C正确; D、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之间的关系,要求识记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两条途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图表示发生在细胞核内的某生理过程,其中a、b、c、d表示脱氧核苷酸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过程的进行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催化 B. b链中(A+G)/(T+C)的值一定与c链的相同 C. 正常情况下,a链、d链都应该到不同的细胞中去 D. 图示过程体现了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判断图示为DNA的复制过程,其原料为四种脱氧核苷酸,在真核生物中不仅细胞核中能发生DNA复制,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以进行;在DNA分子中,(A+G)/(T+C)的比值,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 【详解】A、图示为DNA的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和解旋酶的催化,A正确; B、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b链中(A+G)/(T+C)的比值与c链的互为倒数,B错误; C、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a链、d链随子代DNA进入2个子细胞中,C正确; D、图中复制形成的子代DNA都含有一条子链和一条模板链,即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二、非选择题 3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受葡萄糖刺激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下图为胰岛B细胞合成与分泌胰岛素的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胰岛素的单体物质是________,这些单体在胰岛B细胞的[ ]________上经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 (2)组成图中结构⑤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升高时,会被⑤中的_________识别,从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3)胰岛素在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具膜细胞器是________(填标号)。 【答案】 (1). 氨基酸 (2). ②核糖体 (3). 脂质和蛋白质 (4). 糖蛋白 (5). ③④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①为核膜,②为核糖体,③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细胞膜。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1)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在胰岛B细胞的核糖体上,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 (2)结构⑤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约占50%)和蛋白质(约占40%)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构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 (3)分泌蛋白在合成分泌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具膜细胞器有③内质网(加工)、④高尔基体(包装、转运)。 【点睛】本题考查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要求识记该过程中相关结构的功能和联系,审清题干要求是“细胞器”还是“细胞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32.某科研人员将绿色的小麦植株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在黑暗和适宜的光照条件下,测定该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可吸收容器内的氧气,在________上被还原生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图中A点以后,CO2进入叶肉细胞后被固定,固定产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_______,催化三碳化合物还原的酶存在于________。 (3)图中5~1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内膜 (2). [H]、ATP (3). 叶绿体基质 (4). 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在0~5min之间,容器处于黑暗条件下,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减少量可表示呼吸作用消耗量;5min之后,给予光照,此时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氧气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净光合作用量。 【详解】(1 )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吸收容器内的氧气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氧气与氢结合生成水。 (2)小麦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中,CO2进入叶肉细胞后被C5固定生成C3,C3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供能和供氢,催化C3还原的酶存在于叶绿体基质。 (3)5~15min内,随着光合作用不断进行,植物从容器内吸收CO2,使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图文转化能力。 33.下图1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数目的变化曲线,图2为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B段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生理活动主要是________。 (2)图1中BC段细胞中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的比例为________,图2所示细胞的变化发生在图1中的________时期。 (3)由图2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________对染色体,导致该时期染色体数目与前一时期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间期 (2).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 2∶1∶2 (4). DE (5). 2 (6).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1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曲线,其中AB表示分裂间期,BC表示前期,CD表示中期,DE表示后期,EF表示末期。 分析图2:2图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1)有丝分裂间期细胞内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准备。图1中AB段DNA数量加倍为间期。 (2)图1中BC段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期细胞核内DNA 已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个DNA,故核DNA:染色体:染色单体=2∶1∶2。由分析可知图2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对应图1的DE段。 (3)由分析可知,图2细胞(含8条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量为正常体细胞数量的2倍,故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2对染色体。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变化规律,要求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4.下图为大肠杆菌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当环境中不存在乳糖时,调节基因表达产生的阻抑物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导致RNA聚合酶不能与启动子结合,使结构基因(基因A、B、C)不能表达。当环境中存在乳糖时,乳糖与阻抑物结合,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使结构基因表达,合成酶1、酶2、酶3来分解乳糖。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与基因的复制过程相比,该过程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 (2)阻抑物阻止结构基因表达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过程中的________过程来实现的。酶1、酶2、酶3的空间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3)图中遗传信息能稳定传递的主要原因是①②过程中都遵循________原则。图示调节过程反映了_________及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精细地调控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 (1). 核糖核苷酸 (2). A—U (3). 转录 (4). 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5). 碱基互补配对 (6). 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比较: 名称 复制 转录 翻译 场所 主要是细胞核 主要是细胞核 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产物 DNA RNA 多肽链 【详解】(1)由图可知①过程为调节基因或结构基因的转录,即合成mRNA的过程,需要的原料为核糖核苷酸。基因的复制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碱基配对原则为A—T、G—C;转录是以DNA的一条特定的单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碱基配对原则为A—U、G—C。 (2)阻抑物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导致RNA聚合酶不能与启动子结合,影响基因表达中的转录过程。酶1、酶2、酶3的空间结构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指导其合成的基因A、B、C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3)图中①为转录,该过程以DNA的一条特定的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mRNA,②过程为翻译,以mRNA为模板,tRNA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之结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稳定性。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表达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表达,意在考查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5.某科研小组将新鲜的黄瓜磨碎、过滤制得提取液,以等体积等浓度的H2O2作为底物,对提取液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到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的自变量是________,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二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相同时间内H2O2的剩余量,只是第二次实验时将黄瓜提取液按一定比例稀释后重复实验,其余操作都相同。则曲线A是第________次实验的结果,原因是________ 。 (3)实验二的结果显示,当pH小于2或pH大于11时,两组实验的过氧化氢剩余量均为100%,请分析其原因________。 【答案】 (1). 催化剂的种类 (2). 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3). 二 (4). A组反应物剩余量大,说明A组所含酶的数量较少 (5). 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不能催化H2O2分解 【解析】 【分析】 1、分析实验一: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一种是黄瓜提取液中的过氧化氢酶,另一种是Fe3+,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量,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由于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效果更显著,因此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加入黄瓜提取液的实验先达到平衡点,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2、分析实验二:该图是多因素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横轴表示pH,pH是一个自变量,两次实验温度均保持在最适温度,只是第二次实验时黄瓜提取液经过一定比例的稀释,则另一个自变量是酶的数量,因变量是酶促反应速率,剩余量越大,说明酶促反应速率越小。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氧气的产生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作用的高效性。 (2)A、B两曲线均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定相同时间内H2O2的剩余量,只是第二次实验时将黄瓜提取液按一定比例稀释,由图中可看出,A、B曲线在相同pH值条件下,H2O2的剩余量A多于B,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A组黄瓜提取液按一定比例稀释,所含酶的数量较B组少。 (3)pH小于2为强酸性环境,pH大于11为强碱性环境,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不能催化H2O2分解。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酶的高效性,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旨在考查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