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湖南省邵东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试题 生物(文科)‎ ‎1. 下列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 A. 尿液 B. 血浆 C. 组织液 D. 淋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尿液属于外环境成分;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外液的相关知识,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2.红细胞、肌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依次是 A. 血浆、体液 B. 血液、体液 C. 血浆、组织液 D. 血液、淋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组成 ‎【详解】细胞外液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红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肌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分析不同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3.连续奋战在西南抗旱第一线的官兵,内环境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连续奋战在西南抗旱第一线的官兵,内环境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其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ABC错误。‎ ‎【点睛】识记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便可解答本题。‎ ‎4. 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一段时间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A. 吞(巨)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回忆体液免疫过程,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5.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及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 A. 大脑皮层、下丘脑 B. 下丘脑、下丘脑 C. 下丘脑、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下丘脑作为间脑的一部分,连接大脑和垂体,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的枢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详解】下丘脑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识记下丘脑、大脑皮层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 下图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据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 )‎ A. 神经反射 B. 神经递质 C. 静息电位 D. 局部电流 ‎【答案】D ‎【解析】‎ 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而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7.下图表示离体神经元的结构简图,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 只在a处 B. a、b两处 C. 只在b 处 D.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详解】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兴奋将沿着远离刺激的方向进行双向传导,故能检测到a、b两处的膜内、外电位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便可解答本题。‎ ‎8.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 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 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答案】D ‎【解析】‎ ‎①为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⑤为突触间隙,⑥为突触后膜,④⑤⑥合称突触,是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分。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而成,A项错误;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内电流方向是b→c,膜外是c→b,B项错误;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由④(突触前膜)释放,经扩散通过⑤(突触间隙)与⑥(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能引起⑥所在的神经元d的兴奋或抑制,C项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名师点睛】熟记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是准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在草纸上画相应的示意图辅助分析,可快速提高解题效率。‎ ‎9. 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 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故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C正确,D错;兴奋在突触处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故B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如图表示将连接灵敏电流计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刺激该神经纤维的哪一部位时,电流计的指针不会发生偏转现象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②④处刺激后,刺激部位距离电流计两端距离均不等,因此会引起两次方向相反偏转;③处距离电流计两端距离相同,因此兴奋传递到两侧的时间相同,指针不发生偏转。‎ ‎11. 女子体操运动员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 )‎ A. 脊髓 B. 小脑 C. 脑干 D. 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解:通过分析可知,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故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故选:A.‎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13.英国生物学家斯塔林在巴甫洛夫实验基础上,他把一条狗的十二指肠粘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结果这条狗的胰液分泌明显增加。这不可能是反射活动,很可能是 A. 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神经—体液调节 D. 体液—神经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详解】狗的十二指肠粘膜分泌促胰液素,把促胰液素注射给另一条狗,促胰液素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明显增加,该过程的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理清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器官和物质,结合体液调节的概念进行分析便可解答本题。‎ ‎14.在反射活动中,能够对传入的信息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 传出神经 B. 传入神经 C. 神经中枢 D. 感受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详解】传出神经将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传导至效应器,A错误;传入神经将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神经中枢,B错误;神经中枢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正确;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D错误。故选C。‎ ‎【点睛】明确反射弧的结构组成及其各结构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在细胞免疫中,效应B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 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 B. 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 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 D.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2、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可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的黏附。‎ ‎【详解】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的黏附,A正确;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的是吞噬细胞,B错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C错误;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故选A。‎ ‎【点睛】识记效应B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中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 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等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 过敏反应增强 B. 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 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D ‎【解析】‎ 皮肤大面积烧伤后,对病菌的抵御能力下降,许多病菌会乘虚而入,引起感染。由于皮肤属于人体抵御病菌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所以答案为D。‎ ‎17. 环境中一些化学物质可使雄性动物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由此可推测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可能类似于 A. 甲状腺激素 B. 生长激素 C. 抗利尿激素 D. 雌性激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殖细胞的形成以及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并维持雌性动物的性周期。使雄性动物精子数量减少.运动能力低下,畸形率上升,并逐渐雌性化,可推测这些化学物质作用类似于雌性激素;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性激素作用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8.与植物顶端优势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A. 生长素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乙烯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侧芽的生长发育,而顶芽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优先生长的现象。所以与顶端优势有关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并识记其具体实例。‎ ‎19.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B. b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C. c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 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答案】D ‎【解析】‎ 由图可知a点既不促进也不抑制,A错误。b点促进效果最好,所以对应的浓度是最适浓度B错误。c点也是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比b点减弱,C错误。d点是抑制作用,D正确。‎ ‎20. 在农业生产上,一定浓度的2,4-D可用于稻田除草,其作用原理是 A. 高浓度时促进水稻生长 B. 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C. 高浓度时促进杂草生长 D. 低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例子,这是因为不同作物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2,4—D溶液抑制杂草生长。所以B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根据图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A. a>b>c B. c>b>d C. b>a>c D. a=b=c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详解】图中两个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含量应该相等,第一幅图中的胚芽鞘被玻璃隔板阻隔,虽有单侧光的照射,但胚芽鞘中两侧的生长素浓度相同,因此a=b=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A和C答案均错误;第二幅图中没有阻隔,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因此,c>d,c中生长素浓度>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而d<1/2胚芽鞘中生长素浓度,因此,c>b=a>d,D错误,B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图示中信息,单侧光照射会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再根据题意作答。‎ ‎22.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答案】C ‎【解析】‎ 略 ‎23.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 B.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C. 生长素只能促进植株的生长 D.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故A正确。乙烯是一种气体的植物激素,故B正确。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植株生根,低浓度促进植株的生长,高浓度抑制植株的生长,故C错误。脱落酸能抑制细胞的分裂,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4. 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是两种仓库害虫,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的试验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的相对数量(%)的变化如下表,这两种拟谷盗的关系属于( )‎ 仓库条件 ‎ 高温高湿 ‎ 高温干燥 ‎ 中温高湿 ‎ 中温干燥 ‎ 低温高湿 ‎ 低温干燥 ‎ 赤拟谷盗 ‎ ‎100 ‎ ‎10 ‎ ‎86 ‎ ‎13 ‎ ‎3 ‎ ‎0 ‎ 杂拟谷盗 ‎ ‎0 ‎ ‎90 ‎ ‎14 ‎ ‎87 ‎ ‎97 ‎ ‎100‎ A. 种内互助 B. 种内斗争 C. 种间竞争 D. 互利共生 ‎【答案】C ‎【解析】‎ 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属于不同的物种,二者表现为竞争关系。‎ ‎25. 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专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专家利用的原理是(  )。‎ A. 寄生 B. 竞争 C. 捕食 D. 共生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有关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引入一种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新引入的真菌与原来的真菌争夺资源和空间,可以得出这两种真菌之间是竞争关系。‎ ‎26.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0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0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则池塘中共约有鲫鱼 A. 25条 B. 360条 C. 390条 D. 394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标志重捕法:第一次捕获该种群的部分个体,全部标记后放回原种群。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抓捕,统计捕获的总个体数和被标记的个体数。‎ 该种群大小的估计值为: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 ‎【详解】根据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个体数可知,100条÷种群数量=25条÷90条,种群数量约为360条,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大小的公式进行计算便可。‎ ‎27.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A. 种群密度 B. 出生率和死亡率 C. 迁入率和迁出率 D.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答案】A ‎【解析】‎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BC错误;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错误。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名师点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8.下列哪项不是种群“J”型增长的条件 A.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B. 气候适宜 C. 没有天敌 D. 死亡率为零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 ‎【详解】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ABC正确;种群呈“J”型增长时,种群的死亡率不一定为零,D错误。故选D。‎ ‎【点睛】明确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为“J”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 渔业生产中控制渔网网眼大小,其目的是使被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维持为( )‎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C. 增长型 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网眼大的渔网进行捕鱼时,年龄较大、个头较大的个体易被捕捉到,使之数量减少,而个体小、年龄小的个体不易被捕捉到,结果使幼龄个体占的比例上升,则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年龄结构:‎ ‎(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 ‎(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30.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A. 人口数量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人口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口数量是指种群个体数量。‎ ‎2、‎ 繁殖前期(幼年期)、繁殖期(成年期)和繁殖后期(老年期)的个体占种群数量的比例为种群的年龄组成。‎ ‎3、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即性别比例。‎ ‎4、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详解】人口数量无法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年龄组成可以用于预测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B正确;性别比例可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但不能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C错误;人口密度反映了在一定时期的人口数量,仅靠这一特征还不能反映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故选B。‎ ‎【点睛】识记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1.根据人体免疫的相关概念图回答问题:‎ ‎ ‎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细胞名称,完成概念图:[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2)c或d细胞的形成需要___________的刺激。[ c ]能产生___________。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是[ ]__________.‎ ‎【答案】 (1). T细胞 (2). 效应B细胞 (3). 抗原 (4). 抗体 (5). a吞噬细胞 ‎【解析】‎ ‎【分析】‎ 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详解】(1)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等,故图中的b代表T细胞。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浆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c代表浆细胞(效应B细胞)。‎ ‎(2)T细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d代表效应T细胞。结合(1)的分析可知,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形成均需要抗原的刺激。效应B 细胞能产生抗体。吞噬细胞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 ‎【点睛】结合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判断各字母所代表的细胞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下图为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①~⑦表示过程,字母a~d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 ‎(1)过程④体现的激素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调节。‎ ‎(2)当人体的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_________激素增多,它与_______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3)当人体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为__________(填数字),d表示_______。‎ ‎【答案】 (1). (负反馈) (2). 胰岛素 (3). 胰高血糖素 (4). ①②⑥ (5). 抗利尿激素 ‎【解析】‎ ‎【分析】‎ 当身体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b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合成和分泌c甲状腺激素。‎ ‎【详解】(1)过程④: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这种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2)当人体的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它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3)当人体大量失水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因此,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刺激后调节过程为①②⑥。‎ ‎【点睛】结合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血糖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判断①~⑦表示的过程和字母a~d表示的激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请回答:‎ ‎(l)激素A的名称是__,激素B的名称是__.‎ ‎(2)外界寒冷时,人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这是由于激素A和B的含量__所致.‎ ‎(3)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和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这是一种_调节机制.‎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 促甲状腺激素(TSH) (3). 增加 (4). 增加 (5). 下降 (6). 负反馈(或反馈)‎ ‎【解析】‎ 试题分析:(1)因为最后作用的是甲状腺细胞,故激素A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2)外界寒冷时甲状腺激素C会增加,主要使因为下丘脑接受到寒冷刺激后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C含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3)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对激素A和B有抑制作用,它们都将减少,这属于反馈调节机制。因为一个系统工作的效果又作为信号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叫反馈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34.将酵母菌分为a、b、c、d四组,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a呈现_________型增长。‎ ‎(2)d呈现_________型增长,若在现有条件下继续培养,其种群数量趋于_______。(填增多或减少)‎ ‎(3)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酵母种群的增长率趋于________________。‎ ‎(4)d曲线中的K值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J (2). S (3). 减少 (4). 降低(或减小) (5). 环境容纳量 ‎【解析】‎ ‎【分析】‎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J”型。‎ 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是“S”型。‎ ‎【详解】(1)根据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图可知,a呈现J型增长。‎ ‎(2)根据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图可知,d呈现S型增长。若在现有条件下继续培养,由于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种内竞争加剧等,致使种群数量将减少。‎ ‎(3)随着更换培养液的时间间隔的延长,由于营养液中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增加,种内竞争加剧,导致酵母种群的增长率趋于降低。‎ ‎(4)d呈现S型增长,曲线中的K值代表环境容纳量。‎ ‎【点睛】理解“J”型和“S”型增长曲线的不同点,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