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39/f56d1b0fc8fc5f982ea79020c5e6efe6/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39/f56d1b0fc8fc5f982ea79020c5e6efe6/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22/39/f56d1b0fc8fc5f982ea79020c5e6efe6/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哈师大附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 物 试 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 A. 番茄的红果和圆果 B. 水稻的早熟和晚熟 C. 绵羊的长毛和细毛 D. 棉花的短绒和粗绒 【答案】B 【解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 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实验中必须对母本采取的措施是( ) ①开花前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②开花后人工去雄 ③去雄后自然授粉 ④去雄后待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 ⑤去雄、授粉后套袋隔离 ⑥授粉后自然发育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答案】A 【解析】 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为去雄、套上纸袋,传粉、套袋;开花前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①正确,②错误;去雄后人工授粉,③错误;去雄后待雌蕊成熟时人工授粉,④正确;去雄、授粉后套袋隔离,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⑤正确;授粉后需要套袋,⑥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A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 3.大豆的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①和③ D. ②和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显性性状是指在完全显性的条件下,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杂合子一代在自交时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表现出3显性、1隐性的性状分离比。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不能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性状分离比接近3:1,可以判断紫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可以判断,紫花对白花是显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相当于测交实验,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故选D。 4. 关系纯合体与杂合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的分离 B. 杂合体杂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 纯合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D. 杂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A 【解析】 纯合体自交,后代均为纯合体,不发生性状的分离,A正确;杂合体杂交,后代有可能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纯合体自交,后代均为纯合体,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杂合体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考点定位】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名师点睛】纯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相同的个体,如AA、aa,其特点纯合子是自交后代全为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杂合子是指遗传基因组成不同的个体,如Aa,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不发生性状分离.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5.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 ) A. 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 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 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 D. 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将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且性状分离比为3:1。 2、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最终得出基因分离定律,其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详解】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约等于3:1,A错误; B、在F2中,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B正确; C、孟德尔在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中,发现具一对相对性状亲本杂交,F1都是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C错误; D、统计的样本越小误差越大,统计的样本越大越接近3:1,D错误。 故选B。 6. 隐性性状是指( ) A. 杂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B. 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C. 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 D. 杂种自交后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生物个体没有表现出的性状也可能是显性性状,如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显性性状不表现,A错误;自交后代未表现出来的性状也可能是显性性状,如隐性纯合子,表现隐性性状,显性性状不表现隐性性状,B错误;生物个体表现出的性状可能是显性性状,也可能是隐性性状,C错误;杂交子一代中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隐性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 下列有关孟德尔的豌豆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发现在每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分离比具有相同的规律 B. 解释实验现象时,提出的“假说”之一: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 C. 假说能解释F1自交产生3∶1分离比的原因,所以假说成立 D. 根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答案】C 【解析】 孟德尔通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性状杂交实验分析发现F2都是3:1的分离比,A正确;解释实验现象时孟德尔提出Fl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的假说,B正确;假说能解释自交实验,但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验去验证,C错误;提出假说,依据假说进行演绎,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实验后代应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D正确。 【考点定位】孟德尔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名师点睛】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8.蛇的黑斑与黄斑是一对相对性状,现进行如下杂交实验: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 黄斑是隐性性状 C. 甲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D. 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答案】D 【解析】 由乙实验可知蛇 黑斑是显性性状,蛇的黄斑为隐性性状,则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A、B正确;甲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C正确;乙实验中,F1中的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或Aa,与亲本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Aa不一定相同,D错误。 9.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纯种的黄色圆粒(YYRR)与纯种的绿色皱粒(yyrr)杂交,得F2种子556粒(以560粒计算)。从理论上推测,F2种子中遗传因子组成与其个体数基本相符的是( ) A B C D 遗传因子组成 YyRR yyrr YyRr yyRr 个体数 140粒 140粒 315粒 70粒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F1均为黄色圆粒(YyRr)→自交→F2中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Y_R_):黄色皱粒(Y_rr):绿色圆粒(yyR_):绿色皱粒(yyrr)=9:3:3:1。 【详解】A、在F2种子中基因型YyRR占2/16,个体数为560×2/16=70粒,A错误; B、在F2种子中基因型yyrr占1/16,个体数为560×1/16=35粒,B错误; C、在F2种子中基因型占YyRr占4/16,个体数为560×4/16=140粒,C错误; D、在F2种子中基因型占yyRr占2/16,个体数为560×2/16=70粒,D正确。 故选D。 10.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子房多室(M)对子房二室(m)为显性,现将红果多室和红果二室番茄进行杂交,其后代表现类型及比例如图所示,请分析该图找出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 A. RrMm、Rrmm B. RrMm、RRmm C. RRMm、Rrmm D. RrMM、Rrmm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 后代表现型 亲本基因型组合 亲本表现型 全显 AA×AA(或Aa或aa) 亲本中一定有一个是显性纯合子 全隐 aa×aa 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1:1 Aa×aa 亲本一方为显性杂合子,一方为隐性纯合子 显:隐=3:1 Aa×Aa 双亲均为显性杂合子 【详解】分析柱形图: 1、红果:黄果=(6+6):(2+2)=3:1,相当于杂合子自交,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 2、多室:二室=(6+2):(6+2)=1:1,相当于杂合子测交,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Mm×mm; 因此,亲本是基因型为RrMm×Rrmm。 故选A。 【点睛】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判断遗传方式,并写出亲本基因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11.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多室对两室为显性,两对性状遗传时可自由组合。育种者用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重组类型的个体数占子二代总数的( ) A. 7/8或5/8 B. 9/16或5/16 C. 3/8或5/8 D. 3/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色,两室对一室为显性,两对性状分别受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双杂合个体。F1自交产生F2,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性状组合。 【详解】设红色与黄色受B、b一对基因控制,两室与一室受D、d一对基因控制。由于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有两种可能:红色两室BBDD与黄色一室bbdd或红色一室BBdd与黄色两室bbDD。 (1)如果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为红色两室BBDD与黄色一室bbdd,则杂交后产生的F1BbDd自交产生F2 ,子二代中重组表现型为红色一室与黄色两室,其个体数占子二代总数的3/4×1/4+1/4×3/4=3/8; (2)如果纯合的具有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为红色一室BBdd与黄色两室bbDD,则杂交后产生的F1BbDd自交产生F2,子二代中重组表现型为红色两室与黄色一室,其个体数占子二代总数的3/4×3/4+1/4×1/4=5/8。 故选C。 12.已知豌豆某两对基因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其子代基因型及比值如图,则双亲的基因型是( ) A. AABB×AABb B. AaBb×AaBb C. AaBb×AABb D. AaBB×AABb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形,子代中AA∶Aa=1∶1,说明亲本是AA×Aa;子代中BB∶Bb∶bb=1∶2∶1,说明亲本是Bb×Bb,所以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合为AABb×AaBb。 13.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定律的探索经历了 A. 分析→假设→实验→验证 B. 假设→实验→结论→验证 C. 实验→分析→假设→验证 D. 实验→假设→验证→讨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进行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尔的实验过程。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属于容易题。 14.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则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S 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S在男性中为显性,TL在女性中为显性。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 ) A. 1/4 B. 1/3 C. 1/2 D. 3/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紧扣题干“控制食指长短的基因(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长食指基因)TS在男性为显性,TL在女性为显性”分析作答。 【详解】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则妻子的基因型是TSTS,丈夫的基因型是TSTS或TSTL,所生孩子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所以丈夫的基因型是TSTL,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的基因型及概率是1/2TSTS或1/2TSTL,前者在男女性中都是短食指,后者在男性中是短食指,在女性中是长食指,所以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1/2×1/2=1/4。 故选A。 15. 番茄果实的红色对黄色为显性,两室对多室为显性,植株高对矮为显性。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育种者用纯合红色两室矮茎番茄与纯合黄色多室高茎番茄杂交。下列对实验与结果预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三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 F1可产生8种不同基因组合的雌雄配子 C. F2代中的表现型共有9种 D. F2代中的基因型共有27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三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所以三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故A正确;F1代的控制三种性状的基因都是杂合的,因此可以产生8种不同基因组合的雌雄配子,故B正确;F1自交产生的F2代中表现型应该有:2×2×2=8(种),故C错误;F2代中基因型共有:3×3×3=27(种),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有关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16.牵牛花中,叶子有普通叶和枫形叶两种,种子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现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全为普通叶黑色种子,F1自交得F2,结果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对F2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性状 B. F2中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 C. F2中与亲本性状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8 D. 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杂交将会得到两种比例相同的个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普通叶白色种子纯种和枫形叶黑色种子纯种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的F1为普通叶黑色种子,说明普通叶对枫形叶为显性,黑色种子对白色种子为显性,且F1为双杂合体,设其基因型为AaBb,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体的F1自交得F2,F2中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A正确; B. F2中两对性状分开分析,每一对都符合基因分离定律,所以普通叶与枫形叶之比为3:1,黑色种子与白色种子之比为3:1,B正确; C. F2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大约占3/16+3/16=3/8,C正确; D. F2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与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比为3:1,所以杂交后会得到两种表现型个体,但比例不相同,如果是AAbb,都是普通叶白种子;如果是Aabb,两种个体比例相同,因此后代中普通叶白色种子个体比枫形叶白色种子个体要多,D错误。 17.有三对性状受三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BbCc×AabbCc的两亲本杂交,后代的情况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4种 B. 表现型8种 C. 子代中A_B_C_所占的概率为8/32 D. 基因型9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逐对分析法: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 3、含一对等位基因Aa的个体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种,比例为3:1。 【详解】AB、两个亲本AaBbCc×AabbCc杂交,后代表现型有2×2×2=8种,A错误,B正确; C、子代中A_B_C_所占的概率为3/4×1/2×3/4=9/32,C错误; D、两个亲本AaBbCc×AabbCc杂交,后代基因型有3×2×3=18种,D错误。 故选B。 18.番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果对多室果为显性,长蔓对短蔓为显性,三对性状独立遗传。现有红果、二室、短蔓和黄果、多室、长蔓的两个纯合品系,将其杂交种植得F1,再由F1自交得F2,则在F2中红果、多室、长蔓所占的比例及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 ) A. 9/64、1/9 B. 9/64、1/64 C. 3/64、1/3 D. 27/64、1/64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了三对等位基因,此时应选择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解题。首先可以用基因表示亲本基因型,然后推测出F1的基因型,再根据问题的要求计算比例。 【详解】设用A、a基因表示番茄红果和黄果,B、b基因表示二室果和多室果,C、c基因表示长蔓和短蔓。由此确定亲本基因型AABBcc×aabbCC,杂交种植得F1为AaBbCc,F2中红果、多室、长蔓基因型为A_bbC_,所占的比例=3/4×1/4×3/4=9/64;红果、多室、长蔓中纯合子为AAbbCC,占全部后代的比例=1/4×1/4×1/4=1/64,因此占A_bbC_的比例为1/64÷9/64=1/9。 故选A。 19. 对右图减数分裂过程某阶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移向两极 B. 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结束 C. 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D. 姐妹染色单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答案】B 【解析】 此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还没有移向两极;染色体是以四分体状态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单体的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前期的四分体。 20.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来自父方的染色单体与来自母方的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B. B与b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A与a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A与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图中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A错误;B与b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错误;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由于发生交叉互换,等位基因A与a的分离不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减数分裂 21. 右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A. 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B. 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 ②代表染色体 D. Ⅰ-Ⅳ中的数量比是2:4:4:1 【答案】A 【解析】 从图可知①是染色体,②是染色单体,③是DNA含量,Ⅰ表示精原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表示初级精母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表示次级精母细胞减Ⅱ前、中期,Ⅳ表示精子,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所以A选项正确。 22.如图所示为某果蝇染色体图,正常情况下该果蝇最多能产生不同基因组成的配子种类数是( ) A. 3种 B. 4种 C. 6种 D. 8种 【答案】B 【解析】 由于EF、ef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所以该生物共形成四种配子。 23.观察到某雄性生物(2n=6)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如下图所示,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生物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一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数目减半(3条);而减二后期时由于着丝点的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出现短暂的加倍(6条),但此时应仍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某生物(2n=6)正常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为6条,且不存在同源染色体,而如图所示染色体的数目为8条,并且2号位置和4号位置的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进入了细胞同一极,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所以最终多了两条染色体,A正确; B、 如果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有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则会导致子染色体分布不均匀,出现一极为2条、另一极为4条染色体的现象,B错误; C、如果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有一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则会出现一条染色体上会出现四条染色单体的现象,这条染色体在减二后期发生着丝点分裂一次后还应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 D、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发生复制,D错误。 故选A。 24. 一条经过间期复制的染色体,其着丝点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依次为( ) A. 2,2,4 B. 1,2,2 C. 1,4,4 D. 2,2,2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在未复制之前,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着丝点、1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着丝点的数目不变,即染色体的数目不变,但DNA数目加倍,且出现染色单体,所以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着丝点、2个DNA分子、2条染色单体. 【考点定位】 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发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在未复制之前,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着丝点、1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着丝点、1个DNA分子,2条染色单体. 25.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在它的精细胞中所含的性染色体为( ) A. X B. Y C. X和Y D. X或Y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果蝇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雌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6+XX,其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3+X。 【详解】雄性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减数分裂形成的一个精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为X或Y。 故选D。 26.如图表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含量的变化。下列各项中对本图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d~e的初期 B. e点染色体数目为N,f点染色体数目又出现短时间的加倍 C. e点等位基因分离,f点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 D. a~c是间期,c~f是分裂期,f~g是精细胞变形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题图表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中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含量,a~c阶段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含量为2C→4C,因此a~c表示减数分裂间期。c~e阶段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含量为4C→2C,因此c~e阶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f阶段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含量为2C→C,因此e~f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f~g阶段表示精细胞变形阶段。 【详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在c~d,A错误;由题图可知,e点细胞核中DNA数目为2C,此时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染色体数目为N。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在图中的f点前,B错误。等位基因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在图中的e点前,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图中的f点前,C错误;由分析可知,a~c是间期,c~e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f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即c~f是分裂期,f~g是精细胞变形阶段,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变化,准确判断题图中各阶段表示的分裂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下图为精原细胞增殖以及形成精子过程的示意图,图中标明了部分染色体与染色体上的基因。设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下列关于图解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B. ②有姐妹染色单体,①和③也可能有姐妹染色单体 C. ②中有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 D. ③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为n,DNA数目为2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一次,前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①和③细胞都处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向两极移动的时期,①是有丝分裂的后期,③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n,核DNA数目为4a,A错误;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有姐妹染色单体,由于①③细胞处于染色体着丝点(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所以①③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故①和③不含姐妹染色单体,B错误;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由于经过了间期DNA的复制,核DNA比体细胞加倍,但染色体条数不变,故②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2n,DNA数目为4a,C正确;③是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由于着丝点分裂,故染色体数目为2n,核DNA数目为2a,D错误。 故选C。 28. 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B.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C. 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D. 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的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分子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数目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DNA数目又减半,因此次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核的DNA分子数目相同,A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短暂加倍,因此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B正确;精原细胞经过间期复制以后称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因此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DNA分子数目的一半,C错误;任何-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D正确。 故选C。 29.下图表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 B. 该细胞中1与2;3与4是同源染色体 C. 该细胞中有两对姐妹染色单体,1与2,3与4 D. 该细胞中,如果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不是X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动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或第一极体。 【详解】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A错误;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该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因此不含姐妹染色单体,C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该细胞中,若1是Y染色体,则2也是Y染色体,3与4是常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0.下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a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 B. L点→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C. FG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D.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答案】D 【解析】 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规律,A正确;L→M点表示受精作用,受精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正确;FG段表示DNA的复制,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C正确;图中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D错误。 31.下列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其正确的顺序是() ①形成四分体②同源染色体分离③细胞质分离④联会⑤染色体复制⑥染色单体分离⑦着丝点分裂 A. ②①③④⑦⑤⑥③ B. ⑤④①②③⑦⑥③ C. ③⑤②⑦④⑥①③ D. ⑤④⑦③⑥②①③ 【答案】B 【解析】 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时,染色体进行复制;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发生两两配对,即联会现象;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有四条染色单体,这四条染色单体成为一个四分体;②减一后期时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③细胞质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⑦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⑥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细胞质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故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几个步骤为⑤④①②③⑦⑥③,故选B。 32.下列四项中,能用于观察四分体的实验材料是( ) A.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 洋葱根尖 C. 菠菜幼叶 D. 蝗虫的精巢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细胞主要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所以A、B、C中均没有四分体。蝗虫的精巢是产生精细胞的部位,产生精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能够观察到四分体。 【详解】四分体只出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A错误;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分裂旺盛,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理想材料,B错误;菠菜幼叶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不能进行减数分裂,C错误;蝗虫的精巢能够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而减数分裂过程有四分体行为,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借助实验材料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解决问题的重点是理解四分体的实质和形成时间。 33.1903年,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来的( ) A. 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的 B. 通过蝗虫实验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的 C. 运用系统论分析法提出的 D. 通过摩尔根的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提出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探索历程,要求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家及他们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详解】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A、C错误。 他是通过蝗虫实验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的,B正确。 摩尔根通过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而不是提出假说,D错误。 【点睛】萨顿假说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正确与否,还必须进行实验验证。 假说依据: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方法:类比推理法。 34.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 说,以下哪项不属于他所依据的“平行”关系( ) A. 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B.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自由组合 C. 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 D.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基因和染色体,在体细胞中都是成对存在,在配子中都只有成对中的一个,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A不符合题意;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也有自由组合,这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B不符合题意;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或两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个基因,但这不属于萨顿的假说,C符合题意;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这体现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萨顿将基因与染色体进行类比推理的过程,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进行判断,但要考生明确类比推理得到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还需要实验验证。 35.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定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B.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C. 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答案】C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A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B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相同,都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36.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图示。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①②③④中,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①过程 B. 有③和④过程发生时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 C. 在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是通过④过程完成的 D. ①②③④过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的一生经历未分化、分化、衰老和凋亡等阶段,这些过程对于人体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生命活动。 【详解】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是指染色质和染色体之间相互转化,在①②③④中主要发生在①细胞增殖过程,A 不符合题意;有③和④过程发生时不能说明动物个体已经衰老,因为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与个体是不同步的,B符合题意;在成熟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即免疫系统的作用,是通过④过程完成的,C不符合题意;①②③④过程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B项。 37.下图一定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并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据图分析,该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不可能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A错误;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但细胞质均等分裂,属于精子的形成过程,B错误;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C错误;该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属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D正确。 38.某研究者对非洲爪蟾的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绘制了以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四个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甲和丙 B. 细胞甲中含有2个四分体 C. 图中四个细胞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的有甲和丁 D. 丁细胞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一定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原细胞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图中甲细胞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的着丝点分裂,表示处于减二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并且细胞的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丁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丙、丁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乙中不含同源染色体,错误; B、甲细胞中发生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表示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初级精母细胞,有一个四分体,错误; C、根据甲表示处于减一中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一后期,也是初级精母细胞,正确; D、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可能存在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因此丁细胞中染色体的互换区段内同一位点上的基因不一定相同,错误。 故选C。 39.从某动物个体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图中染色体的黑色和白色分别代表染色体的来源来自父方和母方。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的来源的猜测,错误的是 ( ) A. 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B. 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C. 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 D. 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减数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理解掌握程度。 【详解】根据染色体的特征分析,这两个精细胞的染色体正好是同源染色体分开后形成的两组染色体,因此可能来源于一个精原细胞或者一个初级精母细胞,A、D正确。 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分裂产生两个染色体组成相同的精细胞,B错误。 不同的初级精母细胞产生精细胞的种类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两个初级精母细胞可能产生如图相同染色体组成的两个精细胞,C正确。 【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两个染色体组成互补的子细胞;减二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相同的子染色体分开,形成两个染色体组成相同的的细胞。 40.基因型为 AaBb 的动物个体的某一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某个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 细胞中有 4 个四分体、4 条染色体 C. 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 2 种类型的生殖细胞 D. 细胞中 A 与 A、A 与 a 分别在 MⅡ、 MⅠ期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属于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A错误. 细胞中有 2个四分体、4 条染色体,B错误. 该细胞分裂后最终形成 2 种或1种类型的生殖细胞,C错误. A 与 A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在 MⅡ后期分离;A 与 a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在MⅠ后期分离,D正确. 【点睛】四分体是联会时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一个精原细胞分裂产生四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 41.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为初级卵母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 B. 乙处在有丝分裂后期,含4对同源染色体 C. 丙表示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丙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二倍体。 【详解】A、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分裂产生大小相同的两个细胞,所以甲为初级精母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A错误; B、乙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4个染色体组,含4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 C、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B。 42. 关于如下图解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图中的④⑤⑥ B. ③⑥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 C. 图1中由于③过程的随机性,基因型为Aa的子代占所有子代的1/2 D. 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1/16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表现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即④⑤。B.①②④⑤过程表示减数分裂过程。C.亲代的基因型均为Aa,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基因型为Aa的占1/2。D.图2子代中aaBB的个体在aaB_中占1/3 考点:本题考查了遗传图解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准确表达生物学方面的的内容的能力。 43.人类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下图表示1号染色体上的几种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位置,若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他们的儿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概率为1/2 B. 母亲正常减数分裂第一极体中的基因组成是aDe C. 他们的孩子不可能是Rh阴性 D. 他们有的孩子可能不产生淀粉酶 【答案】B 【解析】 1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根据题意分析图表可知,母亲的基因型为Ee,父亲的基因型为ee,所以他们的儿子可能出现椭圆形红细胞概率为1/2x1/2=1/4,A错误;母亲的基因型为AaDDEe,若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其正常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其产生的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是aDe或ADE,B错误;母亲的基因型为DD,父亲的基因型为dd,他们的孩子基因型一定是Dd,故不可能是Rh阴性,C正确;母亲的基因型为Aa,父亲的基因型为Aa,他们孩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所以可能不产生淀粉酶,D正确。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及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名师点睛】母亲的基因型为AaDDEe,若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其正常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故其产生的第一极体的基因组成是aDe或ADE,形成的卵细胞基因型是ADE或aDe;若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则其形成的卵细胞基因型是ADE或aDe或Ade或aDE。 44.如图为雄果蝇染色体图。据图得到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其配子的染色体组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②有丝分裂后期有16条染色体 ③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有8条染色体,且形态各不相同 ④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该个体所形成的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①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加倍,有16条染色体,②正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所以有2个染色体组8条染色体,即染色体的形态两两相同,③错误;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④正确。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45.香豌豆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B、b)和(R、r)控制,只有B、R同时存在时才表现为红花。甲、乙两株开白花的品种杂交,F1全部开红花,F1自交得到的F2代,开红花与开白花的比例是9:7。甲、乙两株开白花的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bbRr、BBrr B. Bbrr、bbrr C. bbrr、bbRR D. BBrr、bbRR 【答案】D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F2代开红花与开白花的比例是9:7,为“9:3:3:1”比例式的变形,可推断F1的基因型为BbRr。甲、乙均为白花,说明两亲本均不能同时含有B和R基因,又因为杂交后代无性状分离,所以甲、乙均为纯合子。 故选D。 46.将两株表现型相同的植物杂交,子代植株的性状为:37株红果叶片上有短毛,19株红果叶片无毛,18株红果叶片上有长毛,13株黄果叶片上有短毛,7株黄果叶片上有长毛,6株黄果叶片无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果实红色对黄色为显性性状 B. 若只考虑叶毛性状,则无毛个体是纯合体 C. 两亲本植株都是杂合体 D. 两亲本的表现型是红果长毛 【答案】D 【解析】 根据子代红果与黄果分离比为(37+19+18):(13+7+6)=3:1,说明果实红色对黄色为显性性状,且亲本都是杂合子红果Aa,A正确;就叶毛来说,子代短毛:无毛:长毛(37+13):(19+6):(18+7)= 2:1:1,说明其基因型为Bb:BB:bb=2:1:1,所以无毛与长毛都是纯合体,B正确;根据亲本杂交后代都发生了性状,说明两株亲本植株都是杂合体,C正确;根据子代红果与黄果分离比为3:1,子代子代短毛:无毛:长毛=2:1:1,说明两亲本的表现型都是红果短毛,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掌握后代性状分离比的规律,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7.女娄菜是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形宽叶(B)对窄叶(b)是显性,B、b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发现,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现选用杂合的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进行杂交获得F1,F1随机传粉获得F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遗传时跟性别有关联,而位于XY同源区段上的基因跟性别没有关联 B. F1 雄株中窄叶占比1/3,因父本产生存活雄配子的比例为1/3Xb 、2/3Y C. 在F2中宽叶植株占全部植株的比例为13/28,且F2中雄株比雌株为4:3 D. 若F1中出现XXY的窄叶植株,确定是母本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异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可知亲本为XBXb,XbY,紧扣题干“含Xb的花粉粒有50%会死亡”分析作答。 【详解】A、位于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上的基因遗传时都跟性别有关联, A错误; B、由题可知,F1个体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XBXb:XbXb:XBY:XbY =1:1:2:2,则F1雄株中窄叶占1/2,B错 误; C、由题可知F1个体中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XBXb:XbXb:XBY:XbY =1:1:2:2,F1随机传粉获得F2,雌配子1/4XB、3/4Xb,雄配子2/7XB、1/7Xb、4/7Y,故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2:7:3:4:12,因此在F2中宽叶植株占全部植株的比例为13/28,且性别比例雄株比雌株为4:3,C正确; D、F1中出现XXY的窄叶植株可能是母本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异常,也可能是父本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48. 下图所示的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Ⅲ-9的性染色体只有一条X染色体,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正常。Ⅲ-9的红绿色盲致病基因来自于( ) A. Ⅰ-1 B. Ⅰ-2 C. Ⅰ-3 D. Ⅰ-4 【答案】B 【解析】 红绿色盲遗传为交叉遗传,而Ⅲ-9只有一条X染色体,且其父亲7号正常,所以致病基因来自母亲6号,6号表现正常,肯定为携带者,而其父亲Ⅰ-2患病,所以其致病基因一定来自父亲。 4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时期,则赤道板存在于上一时期的细胞中 B. 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该阶段没有发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 C. 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D. 若图丙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细胞分裂时可能出现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的中期,赤道板是一个位置,不是一种结构,所以赤道板是不可见的,只是人们为了方便描述规定的,并不真实存在,A项错误;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说明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若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则细胞内没有发生染色体着丝点分裂,B项正确;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则细胞内可能发生了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项正确;图丙中a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也可能为精细胞,b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个时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四分体形成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c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N,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0.如图所示,横轴表示细胞周期,纵轴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表示有丝分裂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曲线依次是( ) A. ④②①③ B. ①④②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有丝分裂间期,核DNA复制后含量加倍,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核DNA恢复原状,则①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但含量不变,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染色体恢复原状,则④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核DNA复制后含量加倍,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核DNA含量恢复原状,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没有DNA复制,则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核DNA减半,则②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核DNA含量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但含量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恢复原状,末期形成两个细胞核,染色体数目减半,则③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故选B。 二.非选择题 51.下图是细胞分裂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是图__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图__________。 (2)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阶段的是图___________,该细胞含有___________个四分体。 (3)A图下一时期细胞内染色体行为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细胞内染色体为_________个、染色单体为________个、DNA分子数为________个。 【答案】 (1). C (2). AB (3). A (4). 0 (5).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 4 (7). 8 (8). 8 【解析】 【分析】 用着丝点的个数来记染色体个数,具备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 【详解】(1)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是①无同源染色体,②具有姐妹染色单体,③着丝点排布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具备这些特点的是图C。大小、形状相同,来源不同的(颜色不同),来源于双亲同一号染色体的是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和有丝分裂的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图A、B。 (2)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阶段的是图A,四分体是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含有0个四分体。 (3)A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下一时期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4)图A有四个着丝点,故有四条染色体,具备具备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为1:2:2,所以该图含有染色单体为8个,DNA分子数为8个。 【点睛】识记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52.小鼠体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决定,A基因决定黄色,R基因决定黑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一灰色雄鼠和一黄色雌鼠交配,F1表现型及其比例为:3/8黄色小鼠、3/8灰色小鼠、1/8黑色小鼠、1/8白色小鼠。试问: (1)亲代中,灰色雄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黄色雌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2)让F1的黑色雌、雄小鼠交配,则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3)若小鼠的另一性状由另外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F和f)决定,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基因型均为BbFf的雌、雄鼠相互交配,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6:3:2:1。请对比例6:3:2:1的产生原因做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Rr (2). Aarr (3). 1/3 (4). B或F纯合致死 【解析】 【分析】 动物一般属于雌雄异体,因此雌雄个体间的交配属于随机自由交配。雌性或雄性群体基因型不确定时,其交配方式包括自交与杂交。在考虑各种交配方式的计算时,如 1/3AARr 的雌雄个体交配时,由于雌雄个体均有1/3的AARr可能,所以在计算子代概率时要将雌雄个体的1/3分别相乘再乘其它概率即可。 【详解】(1)根据题干“A、R同时存在则皮毛呈灰色,无A、R则呈白色”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灰色雄鼠为A_R_,黄色雌鼠为A_rr。后代出现白色小鼠aarr,则可知亲本中灰色雄鼠基因型为AaRr,雌鼠基因型为Aarr。 (2)根据亲本AaRr与Aarr杂交,知F1中黑色鼠基因型为aaRr。让黑色雌、雄小鼠交配,F2黑色个体的基因型为1aaRR或2aaRr。理论上F2黑色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3。 (3)若小鼠的另一性状由另外的两对等位基因(B和b、F和f)决定,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基因型均为BbFf的雌、雄鼠相互交配,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6:3:2:1。其产生原因为其中有一对基因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导致比例由9:3:3:1变为6:3:2:1,即B或F纯合致死。 【点睛】根据子代表现性及比例推导亲本的基因型,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根据子代出现的异常性状分离比判断相应基因致死问题。 53.玉米紫冠(A)对非紫冠(a)、非糯(B)对糯(b)、非甜(D)对甜(d)有完全显性作用,3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3个纯种的玉米品系,即甲(aaBBDD)、乙(AAbbDD)和丙(AABBdd),某小组设计了获得aabbdd个体的杂交方案如下。 第一年:种植品系甲与丙,让品系甲和丙杂交,获得F1的种子; 第二年:种植F1和品系乙,让F1与品系乙杂交,获得F2的种子; 第三年:种植F2,让F2自交,获得F3的种子; 第四年:种植F3,植株长成后,选择表现型为非紫冠糯甜的个体,使其自交,保留种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F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 (2)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表现型有____________种。 (3)F3中aabbdd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请在甲、乙、丙3个品系中选取材料,设计可行的杂交实验方案。 第一步:取____________________杂交,得F1;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 【答案】 (1). AaBBDd (2). 紫冠非糯非甜 (3). AABbDD:AABbDd:AaBbDD:AaBbDd=1:1:1:1 (4). 1 (5). 1/256 (6). 品系乙和丙 (7). 让F1个体自交,得F2 (8). F2出现4种表现型(非糯非甜、非糯甜、糯非甜、糯甜),且比例为9:3:3:1 【解析】 【分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由题干可知,aaBBDD(甲)×AABBdd(丙)→F1:AaBBDd,表现型为紫冠非糯非甜。 (2)AaBBDd(F1)×AAbbDD(乙)→F2:AABbDD、AABbDd、AaBbDD、AaBbDd,且比例为1∶1∶1∶1,全部表现为紫冠非糯非甜。 (3)F 2 中基因型为AABbDD、AABbDd、AaBbDD、AaBbDd的个体各占1/4,让其自交得F3,只有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会出现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且概率为(1/64)×(1/4)=1/256。 (4)为了验证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可用测交法、自交法、花粉鉴定法等。题中要求设计可行的杂交实验方案,可选用品系乙(bbDD)和丙(BBdd)杂交得F1(BbDd),F1自交得F2,F2有4种表现型,且比例符合孟德尔的性状分离比(9∶3∶3∶1),则说明基因B、b与D、d独立遗传。 【点睛】能够根据亲本基因型写出子代基因型及表现性,并能进行相关计算。识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并能进行相关实验设计。 54.下图为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细胞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胞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期,产生的子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 (2)该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条染色单体,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 (3)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动物精巢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B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a、a′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在_________期形成的。 (6)图中A与B彼此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期,a与a′彼此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期。 (7)若该细胞仅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B未分开,则其形成的正常和异常精子的比例为________;若仅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a、a′未能分开,则其形成的正常和异常精子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四分体时) (2). 次级精母细胞 (3). 4 (4). 8 (5). 2 (6). 有丝分裂后期 (7). 2条或4条或8条 (8). 同源染色体 (9). 姐妹染色单体 (10).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 (11).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12).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 (13). 0∶4 (14). 1∶1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细胞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B、C和D),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详解】(1)由于图示细胞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据题干这是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细胞,故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2)该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和2对同源染色体; (3)由于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正常情况下为4条,所以在进行有丝分裂时,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时,染色体数目最多,为8条。 (4)该动物为雄性动物,则其精巢的细胞有的处于有丝分裂,有的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不同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或4或8。 (5)图中A、B为同源染色体;a、a′为姐妹染色单体,它们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形的。 (6)图中A与B为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a与a′为姐妹染色单体,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7)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时,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不发生分离,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均不正常(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多一条染色体,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少一条染色体),因此这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在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4个配子也均不正常。若仅是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a、a′未能分开,则一个正常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2个精子正常,另一个异常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形成的2个精子异常,则其形成的正常和异常精子的比例为1:1。 【点睛】识记细胞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细胞所处的时期,同时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异常配子产生时期及比例。 55.果蝇是遗传学实验的好材料,某生物兴趣小组用果蝇做了下列实验: ⑴该小组做染色体组型实验时,发现了一种染色体组成为XYY的雌果蝇,你认为这种雌果蝇形成的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在实验中,该小组偶然发现了一只棒眼雄果蝇,于是他们用野生型圆眼雌果蝇(纯合子)与该棒眼雄果蝇杂交,再将F1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F1、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图1所示。设圆眼、棒眼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由B、b表示,根据图中信息,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_,推测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探究该基因在XY染色体上的位置,设计了下列实验: 实验步骤: ①让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棒眼雌果蝇; ②让步骤①得到的个体与________(填“棒眼”或“野生型圆眼”)雄果蝇交配,观察子代中有没有棒眼个体出现。 ③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___; 若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 【答案】 (1). 精子异常,减数第二次分裂时YY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到两个精细胞中 (2). 圆眼 (3). F2中棒眼果蝇全部是雄性,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4). 野生型圆眼 (5). X染色体的区段Ⅰ 【解析】 【分析】 分析图2:I是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II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Ⅲ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段。 【详解】(1)染色体组成为XYY的雄果蝇是由染色体组成为X的卵细胞和染色体组成为Y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其形成原因是精子形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时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开。 (2)亲本中圆眼果蝇和棒眼果蝇杂交,后代均为圆眼,说明圆眼是显性性状;F1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棒眼果蝇全部是雄性,这说明这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由此可推知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3)要探究该基因在如图所示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I,还是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I,可设计以下实验: ①让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到棒眼雌果蝇; ②让步骤①得到的个体与野生型圆眼雄果蝇交配,观察子代中有没有棒眼个体出现。 预期结果与结论: 若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I,则子代只有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 若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I,则子代中没有棒眼果蝇出现。 【点睛】根据后代性状分离比,判断遗传方式,并写出亲本基因型,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