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 一、单选题:共20题 ‎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后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 B.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一定不能遗传给后代 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导致基因突变 D.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A ‎【解析】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和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基因间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A正确;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不会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B错误;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位置是在非基因片段,则不会使基因结构改变,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用光学显微镜能直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但是不能观察到基因突变,D错误。‎ ‎ ‎ ‎2.以下有关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水稻的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 B.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C.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D.三倍体无籽西瓜不能通过种子繁殖后代,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A ‎【解析】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一般情况下,水稻的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A正确;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B错误;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例如,21三体综合征,C错误;三倍体无籽西瓜是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的,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错误。‎ ‎ ‎ ‎3.某城市青少年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造成的方法不包括 A.对正常个体与患病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 B.对该城市青少年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C.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 D.对青少年型糖尿病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 ‎【答案】B ‎【解析】遗传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可通过对比正常人和患病个体的基因组是否相同进行确认,A正确; 遗传病是否由遗传物质决定与血型差异无关,B错误;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如果表现型不同则说明该病可能与环境条件有关,因此可通过调查双胞胎患病情况判断其病因,C正确;调查患者家系可绘制系谱图,通过分析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判定其遗传方式,D正确。‎ ‎ ‎ ‎4.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遗传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位于常染色体与X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分析应用能力。难度适中。据题干可知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遗传病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病率一般无区别,A错误。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必患病,B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通常多于男性患者,C错误。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表现出隔代遗传的特点,D错误。‎ ‎ ‎ ‎5.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 B.运载体和目的基因必须要用同一种酶处理 C.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 D.带有目的基因的运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要检测 ‎【答案】C ‎【解析】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均来自动、植物或微生物,A正确;一般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载体与目的基因,形成相同的粘性末端,B正确;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糖核苷酸序列,C错误;可采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D正确。‎ ‎ ‎ ‎6.利用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可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产品。下列选项中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在受体细胞中表达的是 A.棉花二倍体细胞中检测到细菌的抗虫基因 B.大肠杆菌中检测到人胰岛素基因及其mRNA C.山羊乳腺细胞中检测到人生长激素DNA序列 D.酵母菌细胞中提取到人干扰素蛋白 ‎【答案】D ‎【解析】基因工程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获取目的基因;第二,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相结合;第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第四,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只有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进行了表达,才证明转基因成功了。在检测时,倘若在受体细胞中只检测到目的基因,不能说明转基因成功了,同理,受体细胞中检测到mRNA,或检测到目的基因DNA序列,都不能说明转基因成功。只有在受体细胞中检测到由目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才说明转基因成功了。‎ ‎ ‎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C.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D.迁入、迁出不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C ‎【解析】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但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表现型,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D错误。‎ ‎ ‎ ‎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交配并产生后代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A ‎【解析】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生物的进化,不一定有新物种的产生,B错误;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的形态结构以及生理特征的区别,C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D错误。 ‎ ‎9.假设某一年桦尺蠖种群的基因型组成及比例为:SS(黑色)10%,Ss(黑色)10%,ss(浅色)80%。由于寄居的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个体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则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或基因频率正确的是 A.Ss 25.5% B.SS 18% C.ss 76.6% D.S 25%;s 75%‎ ‎【答案】C ‎【解析】假设某一年该种群总数目为100,由于环境的选择,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可知:浅色个体ss的数目为80×(1−10%)=72,黑色个体SS的数目为10×(1+10%)=11,黑色个体Ss的数目为10×(1+10%)=11.则可以求出第二年桦尺蠖的有关基因型频率ss=72/(72+11+11)×100%=76.6%;S%=(2×SS+Ss)/2(SS+Ss+ss)×100%,则S的基因频率为(2×11+11)/2×(11+11+72)×100%≈17.6%,s%=1−S%=1−17.6%=82.4%,C正确。‎ ‎ ‎ ‎10.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答案】B ‎【解析】血浆中水的来源是消化道、组织液、淋巴,B正确;A、C、D错误。‎ ‎ ‎ ‎11.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手足抽搐 C.组织水肿 D.尿毒症 ‎【答案】A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因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A正确;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钙离子含量过低导致,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B错误;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引起的,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C错误;尿毒症是肾功能异常导致尿素不能排出体外,肾功能衰竭导致,肾功能异常导致尿素不能排出体外,属于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错误。‎ ‎ ‎ ‎12.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答案】B ‎【解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B正确。‎ ‎ ‎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D.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通过血浆中缓冲物质的缓冲作用,pH会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细胞质基质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内环境中的血浆、淋巴、组织液等成分及理化性质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C错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是细胞内外液Na+、K+分布不均匀,D正确。‎ ‎ ‎ ‎14.下列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刺激蛙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肌肉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应属于反射 C.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D.神经递质的合成与核糖体、内质网等直接相关 ‎【答案】C ‎【解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蛙的离体神经肌肉受刺激出现收缩活动,没有经过反射弧,不是反射,B错误;神经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的过程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外流,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合成场所不是核糖体,D错误。‎ ‎ ‎ ‎15.如图所示是毒品可卡因的作用机制:可卡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从而刺激大脑中的“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的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 B.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C.图示表明,多巴胺完成兴奋传递后会被运回上一个神经元 D.吸食的可卡因进入突触间隙后会使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受到抑制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可以,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②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图中结构①是突触小泡,其中含有神经递质多巴胺,A正确;图中结构②为受体,多巴胺与其结合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B正确;多巴胺作用完成后,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防止神经元持续兴奋,C正确;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D错误。‎ ‎ ‎ ‎16.为了研究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之间的正中心)。在图中A、B、C、D四点分别给以适宜的刺激,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刺激点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A项错误:A点受到刺激,引起电位变化,向右传导时可通过电流计和肌肉的变化检测到,但左侧无电流计也无肌肉相连,所以无法检测兴奋是否向左传导,故刺激A点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B项正确:B点与电流计两端的距离不等,b处受到刺激后,若电流计的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若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说明兴奋在轴突上的是传导是双向的;C项正确:C点与电流计的两端距离相等,刺激C点后,若兴奋向两边传导,则会同时到达电流计的指针处,两边相互抵消,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若兴奋单向传导,则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D项正确:刺激D点引起的兴奋向右传导可引起肌肉收缩,向左传导可引起电流计的指针偏转。‎ ‎ ‎ ‎17.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脑皮层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B.“植物人”的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答案】D ‎【解析】大脑皮层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A正确;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因此,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正确;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D错误。‎ ‎ ‎ ‎18.斯他林和贝利斯在研究胰液分泌过程中发现了动物激素——促胰液素,他们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是 A.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腔中 B.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血液中 C.将狗的小肠的神经剔除,然后将稀盐酸注射到狗的小肠中 D.将狗的小肠黏膜和稀盐酸在体外研磨,然后将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 ‎【答案】D ‎【解析】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一种化学物质,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为证明此推测,可以取狗的小肠黏膜加盐酸研碎,将提取液注射到血管中,如果胰腺分泌,则支持上述推测,D正确。‎ ‎ ‎ ‎19.在人体内,下面哪一组物质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产生 A.胰岛素和胰蛋白酶 B.生长激素和淀粉酶 C.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D.甲状腺激素和R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胰岛素是胰腺中内分泌部位的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胰蛋白酶是胰腺中外分泌部位合成分泌,A错误;生长激素由垂体细胞合成,淀粉酶由唾液腺等消化腺细胞合成,B错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是垂体分泌,C错误;甲状腺细胞可以合成甲状腺激素和RNA聚合酶,D正确。‎ ‎ ‎ ‎20.下图为激素调节示意图,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激素①只作用于垂体 B.激素③只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C.寒冷情况下,激素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与激素③分泌量增加 D.摄入碘不足时,激素③分泌量减少,导致激素①与激素②分泌量增加 ‎【答案】B ‎【解析】激素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垂体,A正确;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细胞不唯一,可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使其代谢增强来增加产热,进行负反馈调节时也可作用于于下丘脑和垂体,B错误;寒冷情况下,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激素②促甲状腺激素与激素③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正确;摄入碘不足时,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导致对下丘脑与垂体的抑制减弱,则相应激素的含量增加,D正确。‎ ‎ ‎ 二、综合题:共5题 ‎21.‎ 人类白化病和苯丙酮尿症是代谢引起的疾病。白化病患者皮肤缺乏黑色素;苯丙酮尿症患者体内的苯丙酮酸大量从尿液中排出。下面图甲表示苯丙氨酸在人体内的代谢,图乙为某家族苯丙酮尿症(设基因为B、b)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设基因为D、d)的遗传家系图,其中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分析图甲可以得知,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基因____________发生突变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基因________________发生突变所致。‎ ‎(2)Ⅲ4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Ⅱ1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 ‎(3)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dXdY,那么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________ (填“父亲”或“母亲”)。‎ ‎【答案】(1)3      2‎ ‎(2)BbXDXd、BbXDXD      100%‎ ‎(3)母亲 ‎【解析】(1)由图甲可知,在基因水平上,白化病患者是由于发生突变,体内缺乏基因3所致,苯丙酮尿症是由于发生突变,体内缺乏基因2所致。(2)根据图谱Ⅱ1和Ⅱ2有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则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Ⅱ3和Ⅱ4有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的儿子,而Ⅱ4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说明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Ⅱ3表现型正常,则基因型为B_XDX−,Ⅱ4患苯丙酮尿症,则基因型为bbXDY,而女儿患苯丙酮尿症,儿子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则Ⅱ3的基因型为BbXDXd,采用逐对分析法:Bb×bb→Bb、bb,XDXd×XdY→1XDXd、1XDXd、XDY、XdY,Ⅲ4表现型正常的女儿,基因型为BbXDXd或BbXDXD;Ⅱ1表现型正常,基因型为B_XDX−,女儿一个患苯丙酮尿症,一个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则基因型为BbXDXd,和Ⅱ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00%。(3)若Ⅲ ‎5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性染色体为XXY,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是其母亲,原因是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控制,Ⅲ5(XdXdY)有病,而其父(XDY)正常,Ⅲ5的两条含有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只能都来自母亲。‎ ‎ ‎ ‎22.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 [①] 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 _______________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 ‎(2)若采用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有_______________。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_______,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 ‎(3)若采用诱变育种,在γ射线处理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有害性等特点。‎ ‎(4)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同一物种。‎ ‎(5)科研人员挑选出成功导入基因T的抗性番茄植株,其整合情况可能如下图所示(不考虑其他变异情况),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 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及结论:‎ I.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甲所示;‎ Ⅱ,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示;‎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如图丙所示。‎ ‎【答案】(1)杂交      高蔓和抗病两种优良性状    连续自交 ‎(2)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单倍体幼苗 ‎(3)不定向性、频率较低 ‎(4)属于 ‎(5)方案一:‎ ‎①使该抗病植株自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②Ⅰ.子代抗病:感病=3:1‎ Ⅲ.子代抗病:感病=15:1‎ 方案二:‎ ‎①该抗病植株与感病植株杂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I.子代抗病:感病=1:1‎ Ⅲ.子代抗病:感病=3:1‎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为杂交育种,其中①是杂交,②是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①③是单倍体育种,其中③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导入抗病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杂交育种方法是通过[①]杂交将高蔓和抗病两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通过[②]连续自交筛选出符合要求的稳定遗传个体。(2)若采用单倍体育种,该过程涉及的遗传学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由于单倍体是高度不育的,所以,图中③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快速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3)若采用诱变育种,在γ射线处理时,需要处理大量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频率较低和有害性等特点。(4)将某杂草中的抗病基因(T)导入蕃茄叶肉细胞,获得的品种与原品种属于同一物种。(5)为确定导入基因T的位置和数量,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一:①该抗病植株自交,观察子代表现型及比例。②实验结果及结论:Ⅰ.若子代抗病:感病=3:1,则如图甲所示;Ⅱ.若子代全部抗病,则如图乙所示;Ⅲ.若子代抗病:感病=15:1,则如图丙所示。‎ ‎ ‎ ‎23.下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箭头方向表示物质交换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 ‎(2)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 (填序号)。一般情况下,②与①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机体能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 ‎(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液体增多。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            。‎ ‎(5)对人体来说,保持体温恒定对于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必不可少,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     ①④‎ ‎(2)③      ①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②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3)无机盐、蛋白质     升高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4)②     缓冲物质(缓冲对)     降低 ‎(5)各种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血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血浆,①②④组成内环境。(1)A的管壁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①血浆、②组织液。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①血浆、④血浆。(2)①、②、③、④中,CO2是细胞呼吸的产生的,CO2浓度最高的是③细胞内液。一般情况下,②组织液与①血浆相比,组织液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含量较少。(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升高。正常情况下,机体能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其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4)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内环境中②‎ 组织液的液体增多。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其中含有缓冲物质(缓冲对)。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的pH将略有降低。(5)对人体来说,保持体温恒定对于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必不可少,这是因为各种酶的催化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 ‎ ‎ ‎24.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下图表示牵张反射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 ‎(2)肌肉受牵拉时肌梭兴奋,兴奋以_____________形式沿传入神经传导。兴奋再由α传出神经传至肌肉,引起收缩,α传出神经末梢与肌肉细胞的接头部位类似于突触,兴奋在此部位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同时兴奋也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这种调节机制属于 ______________调节。‎ ‎(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并维持一定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大脑发出的冲动能作用于α和γ传出神经的结果,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__________,其生理意义是__________。‎ ‎【答案】(1)脊髓 ‎(2)电信号(或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正反馈(或反馈)‎ ‎(3)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 ‎(4)舒张       防止肌肉受到损伤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肌梭是感受器,肌肉是效应器,还有传入神经和两种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构成。(1)图示牵张反射的中枢在脊髓。(2)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要通过突触来传递兴奋,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兴奋经γ传出神经引起肌梭再兴奋,使肌肉收缩更有力,属于正反馈调节。(3)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举起杠铃的神经中枢在脊髓,能维持一段时间,是受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调控低级神经中枢。(4)在骨骼肌被过度牵拉时,会引起骨骼肌另一种感受器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传出神经的活动,使相应肌肉舒张,以防止肌肉因为过度兴奋而受到损伤。‎ ‎ ‎ ‎25.下图为糖尿患者和正常人在摄取葡萄糖后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_____________为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人身体消瘦的原因是增加了体内的_______________的分解。‎ ‎(2)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造成AB段血糖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实现BC段的代谢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能够促进BC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_____,能够抑制BC过程的激素是____________。‎ ‎(3)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__。‎ ‎(4)肝脏细胞能接受激素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刺激,加速合成__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激素和乙酰胆碱作用于肝细胞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答案】(1)甲      蛋白质、脂肪 ‎(2)糖类的吸收      葡萄糖氧化分解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3)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4)(肝)糖原      需要与受体结合      作用后被灭活(被分解失效)‎ ‎【解析】(1)正常人血糖在80~120mg/L,所以图中乙是正常人血糖曲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超过160~180‎ ‎ mg/L,所以图中的甲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人身体消瘦的原因是增加了体内的蛋白质、脂肪的分解。(2)A点输入葡萄糖溶液,由于糖类的消化吸收,AB段血糖含量升高。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BC段血糖浓度较高,则葡萄糖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转化为脂肪等,使得血糖浓度下降.促进BC过程(血糖去路)的是胰岛素,抑制BC过程的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3)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4)肝脏细胞能接受激素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刺激,加速合成(肝)糖原,从而降低血糖。激素和乙酰胆碱作用于肝细胞的共同特点是①需要与受体结合,②作用后被灭活(被分解失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