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4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月考生物试题 1.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或方法所导致结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 B. 用葡萄制作果醋时,若先通入空气再密封发酵可以增加醋酸含量提高品质 C. 提取胡萝卜素时,若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 D. 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时,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时,若滤液细线画得过粗,则色素分离的起点不同步,可能会导致色素带出现重叠,A正确;醋酸菌属于需氧型微生物,通入空气后密封会导致醋酸菌死亡,不能产生醋酸,B错误;胡萝卜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低于石油醚,故用酒精代替石油醚萃取将会导致胡萝卜素提取率降低,C正确;调查人群中色盲发病率应在人群中调查,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课本实验的操作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生产方式,通常说的乳酸菌发酵是 A. 固体发酵 B. 氨基酸发酵 C. 厌氧发酵 D. 需氧发酵 【答案】C 【解析】 广义的发酵概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 或直接把微生物进行应用的过程,通常说的乳酸发酵的产物是乳酸,属于厌氧发酵,故选C。 【考点定位】发酵的分类 3.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 B. 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 C. 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 D. 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 【答案】B 【解析】 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腐乳发酵,控制发酵的温度主要有利于毛霉等微生物的生长和腐乳发酵,A错误;香辛料和料酒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具有防腐作用,B正确;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C错误;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是毛霉产生的,毛霉属于真菌,D错误。 【考点定位】腐乳的制作实验。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腐乳制作的原理和具体操作过程。 4.探究果酒与果醋发酵的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改变通入气体种类,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 B. 果酒发酵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 C. 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 D. 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可以交换使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是利用酵母菌和醋酸菌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其中培养基入口能补充营养物质;气体入口能通入气体;气体出口能排出气体. 【详解】改变通入气体种类(氧气或氮气),可以研究呼吸作用类型对发酵的影响,A正确;果酒发酵中期通入氮气,酵母菌因缺氧将从有氧呼吸转变为无氧呼吸,产生酒精,B正确;由于温度能影响微生物酶的活性,所以果醋的发酵周期与实验设定的温度密切相关,C正确;由于气体入口的导管长,能伸到培养液中,而气体出口的导管短,没有伸到培养液中,所以气体入口与气体出口不可以交换使用,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示意图,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装置,尤其是该装置中“三个口”的作用. 5.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B. 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C. 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D. 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解:A、果酒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是20~25℃,果醋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是30~35℃,腐乳制作所需的适宜温度是15~18℃,因此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低,A错误; B、变酸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B正确; C、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毛霉等,C错误; D、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 制作果酒过程中,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 A. 榨汁机用沸水进行淸洗,并晾干 B. 发酵瓶用70%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 C. 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 D. 排气时只拧松瓶盖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葡萄应去除枝梗,再多次冲洗,使杂菌减少,再。否则会使大量杂菌入侵葡萄内部,给消毒带来困难。 考点:果酒的制作 【名师点睛】对微生物发酵过程应该从原料、装置和实验过程三个层次进行无菌操作。如①果酒与果醋制作中原料的消毒:a.榨汁前葡萄应先冲洗再去枝梗,因为若先去梗则会使一些微生物侵入果实内部,影响果酒的制作;b.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菌效果最强,其原因是浓度过低,杀菌力弱,浓度过高,又会使菌体表面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乙醇分子不能渗入其内,杀菌效果受影响。②腐乳制作过程中的杀菌消毒:a.制作腐乳的玻璃瓶用温水冲洗并用酒精消毒;b.酒、盐、香辛料都有杀菌作用;c.接种、封瓶时都要进行无菌操作。 7.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参与果酒发酵和果醋发酵的微生物都含有线粒体 B. 果酒制成后只需将装置转移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即可制作果醋 C.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D. 在腐乳装瓶时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逐渐减少盐量 【答案】C 【解析】 果醋制作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无线粒体,果酒制成果醋温度要升高,还要不断地通入氧气,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生产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才能将蛋白质水解,提高利用价值,在腐乳装瓶时自下而上随层数的增加逐渐增加盐量,所以C选项正确。 8. 下列有关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乙醇产生醋酸 B. 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 C. 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D. 青霉、酵母、毛霉、曲霉等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 【答案】A 【解析】 醋酸菌是好氧菌,利用乙醇生产醋酸需在有氧条件下,故A选项错误;酵母菌无氧呼吸能产生酒精,因此酵母菌利用葡萄糖汁产生酒精需要在无氧条件下,故B选项正确;泡菜腌制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故C选项正确;青霉、酵母、毛霉、曲霉等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产果汁酒以及生产醋的装置;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制作泡莱 9.下列不属于传统发酵技术的是( ) A. 通过微生物的培养生产胰岛素 B.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C. 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泡菜 D. 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腐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发酵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的发酵作用来制作食品,B、C、D均属此类,而通过微生物培养生产胰岛素则为现代科学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A错误。 考点:发酵技术、基因工程的应用 10. 发酵工程的一项关键措施是灭菌,关于灭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培养基和发酵设备均需要严格灭菌 B. 灭菌是杀死培养基中的一切细菌和真菌 C. 通入无菌空气可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D. pH调到7左右灭菌效果最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灭菌就是杀灭微生物,以排除片生产、实验的干扰,关键是要对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灭菌,故A正确;培养基的灭菌是杀死培养基中的一切微生物,故B错误;为防止杂菌污染,通入的空气也要是无菌的,但不是通入无菌空气就可以达到灭菌,故C错误;灭菌效果与pH无直接关系,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灭菌的要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下图为苹果酒的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过程中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快 B. 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 CO2 C. 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J”型增长 D. 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发酵过程中随着反应底物葡萄糖的消耗增多,酒精的产生速率越来越慢,A错误;集气管中的气体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等气体,B错误;发酵过程中酵母种群呈“S”型增长,C错误;若发酵液表面出现菌膜,最可能原因是发酵瓶漏气,酵母菌繁殖形成菌膜,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果酒的制作,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2.下列有关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时,对滤液起到净化作用的是氢氧化铝乳液 B. 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减少后增加 C. 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亚硝酸盐和其他化合物反应后形成玫瑰红染料 D. 制备标准显色液时需要不加亚硝酸盐的比色管作空白对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制备泡菜样品处理液时,氢氧化铝乳液能除去滤液中的色素,使其变得无色透明,A正确。泡菜开始腌制时,坛内环境有利于硝酸盐还原菌等杂菌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随着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亚硝酸盐含量又降低。B错误。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是亚硝酸盐和其他化合物反应后形成玫瑰红染料,C正确。制备标准显色液时需要不加亚硝酸盐的比色管作空白对照,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3. 下列有关合肥地区豆瓣酱和泡菜制作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豆瓣酱味道鲜美,可能是毛霉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结果 B. 豆瓣酱的制作过程离不开乳酸菌的作用 C. 泡菜制作时,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止污染 D. 制作泡菜时需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豆瓣酱味道鲜美,可能与毛霉中的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结果有关,A正确。豆瓣酱的制作过程起作用的主要是毛霉,不是乳酸菌,B错误。泡菜制作时,盐水入坛前要煮沸、冷却,以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因乳酸菌是严格厌氧型细菌,故制作泡菜时需要在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坛内的无氧环境,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豆瓣酱和泡菜制作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4. 下列对于传统发酵技术中有关防止杂菌污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论生产哪种发酵产品,原料和器具都要做严格的灭菌处理 B. 腐乳制作中,加盐加酒都可以达到抑制杂菌生长的目的 C. 泡菜制作过程中,适当提高温度可以达到抑制杂菌生长的目的 D. 酵母菌存在广泛、生命力强,因此果酒制作时不需对所用器具消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传统发酵技术都巧妙地利用了天然菌种,生产所用的原料都不需要严格的灭菌,A错误。腐乳制作中,加盐加酒都可以达到抑制杂菌生长的目的,B正确。泡菜制作过程中,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乳酸菌发酵,缩短泡菜成熟时间,C错误。果酒制作时,一定要对所用器具消毒,以免杂菌污染和危害酵母菌,影响酒的品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中防止杂菌污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5.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温度条件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腐乳制作过程中,为了促进毛霉的生长,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 B. 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要求较高温度,一般在35℃以上最好 C. 制作泡菜时,温度控制在35 ℃时以利于减少亚硝酸盐的产生 D. 酿酒时无论是促进酵母菌繁殖还是促进酒精产生,温度都要控制在20℃左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腐乳制作过程中,适宜毛霉生长的温度为15℃~18℃,A错误。醋酸菌适宜温度为30℃~35℃,B错误。制作泡菜的适宜温度为28℃~30℃,温度过高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使亚硝酸盐量增加,C错误。酵母菌酿酒时适宜温度为18℃~25℃,温度都要控制在20℃左右利于酵母菌繁殖和酒精产生,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温度条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6. 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 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 B. 经管口 3 取样检测酒精和CO2 的产生情况 C. 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 D. 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 【答案】B 【解析】 打开阀a,则外界空气可通过发酵液中;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检测CO2要经管口2排出的气体;发酵过程需要密封,故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管口2与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连通,可检测是否有CO2产生。 【考点定位】考查果酒制作相关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 17. 下列关于腐乳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毛霉可利用其体内的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B. 卤汤中酒的含量越高,杂菌繁殖越快,豆腐越易腐败 C. 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要控制盐用量,过低则难以抵制杂菌生长,导致豆腐腐败 D. 其制作过程可以表示为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该蛋白酶能够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A正确;腐乳制作时,卤汤中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B错误;用盐腌制腐乳的过程中,要控制盐的用量,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口味,过低则不足以抑制杂菌的生长,导致豆腐腐败,C正确;其制作过程可以表示为: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 由于酒后开车,对交通安全危害极大,因此,我国把酒后开车按严重违章论处。但是一些人因酵母菌感染而导致酒精中毒,常呈醉酒状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在正常情况下,酵母菌都是将糖类转化成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来获取能量 B. 酵母菌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但组成成分不同 C. 酒精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D. 酵母菌和乳酸菌都可进行无氧呼吸,但二者的细胞结构明显不同 【答案】A 【解析】 酵母菌在有氧时进行有氧呼吸供能,缺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供能,故A错。酵母菌细胞壁成分作用为肽聚糖,植物细胞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故B正确。酒精是脂质小分子,故C正确。酵母菌为真核生物,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故D正确。 【考点定位】酵母菌细胞的呼吸作用 19. 为了使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准确性提高,关键的操作是( ) A. 泡菜的选择 B. 样品的处理 C. 标准显色液的制备 D. 比色 【答案】C 【解析】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利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后,再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比较,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所以,要提高准确性,关键在于标准显色液的制备。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考点定位】测定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 【名师点睛】检测亚硝酸盐的步骤: a、配制标准显色液的步骤是: ①用刻度移液管吸取体积0.2、0.4、0.6、0.8、1.0、1.5mL的亚硝酸钠溶液分别置于比色管中,另取1支比色管为空白对照。 ②向各管加入2.0mL对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匀静置3~5分钟。 ③向各管加入1.0mL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 b、比色的步骤是: ①将40mL滤液移入50mL比色管中并编号。 ②分别加入2、0mL的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1.0mL的N-1-萘基乙二胺盐酸溶液,定容到50mL,混匀静置15min。 ③观察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显色液比较,记录亚硝酸盐含量。 ④计算样品滤液(40mL)中亚硝酸盐含量。计算公式是: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mg)/取样量(40mL滤液质量kg)。 20. 下列关于发酵过程产物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果汁发酵是否产生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②检验醋酸产生的简单易行的方法是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 ③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不能测定 ④测定果酒、果醋的产生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均可用品尝法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橙色的重铬酸甲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①正确;醋酸是一种弱酸,有酸味,可以品尝或用pH试纸鉴定,②正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是: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③错误;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④错误。综上分析,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果酒、果醋、泡菜和腐乳的制作。 2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樱桃番茄为材料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较高 B. 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C. 与人工接种的发酵相比,自然发酵获得的产品品质更好 D. 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答案】D 【解析】 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25度,果醋发酵的最适温度是30-35度,因此果酒发酵所需最适温度不是最高。,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25度,果醋发酵的最适温度是30-35度,因此果酒发酵所需最适温度不是最高。;先制酒再制醋,故先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再供氧进行果醋发酵;自然发酵中,可能带有的杂菌 较多,产品品质不一定更好;加大接种量,所需菌种数量较多,发酵速率快,也可抑制杂菌生长。 【考点定位】考查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难度中等。 22. 下列有关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都是由酵母菌完成的 B. 制果醋的温度要比制果酒的温度高些 C. 传统的葡萄酒制作一定需要人工接种菌种 D. 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将瓶装满 【答案】B 【解析】 果酒的制作是由酵母菌完成的,果醋的制作主要由醋酸菌完成。因醋酸菌的发酵最适温度高于酵母菌,所以制果醋的温度要比制果酒的温度高些。传统的葡萄酒酿造都是采用自然发酵的工艺,就是不人为地添加任何菌种,靠葡萄本身携带的自然界的酵母菌,在葡萄浆或分离后的葡萄汁里自发地繁殖,最终发酵成葡萄酒。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不能装满以保证酵母菌有氧呼吸快速繁殖,为以后的无氧发酵做准备。 23. 下图中甲是果醋发酵装置,乙是发酵过程中培养液pH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酵初期不通气,溶液中没有气泡产生 B. 中期可以闻到酒香,说明进行了酒精发酵 C. 后期接种醋酸菌,适当通气并保持原有温度 D. 图乙不能正确表示pH变化的曲线是③ 【答案】B 【解析】 果醋发酵时,若不通气,则先进行酒精发酵,再进行醋酸发酵,所以会产生酒精和CO2,故A项错误;由于酒精有香味,所以闻到香味可以说明有酒精的产生,故B项正确;醋酸菌发酵时所需的温度比酒精发酵所需要的温度高,所以需提高温度,故C项错误;在果醋发酵的过程中,初期产生酒精和CO2,pH下降慢,接种醋酸菌后,产生醋酸,pH下降快,所以pH的变化是图乙中的曲线②,故D项错误。 24. 制作下列发酵食品时,不用香辛料的是( )。 A. 果酒 B. 腐乳 C. 泡菜 D. 发酵香肠 【答案】A 【解析】 制作腐乳、泡菜和发酵香肠都要使用香辛料调制特殊风味,只有制作果酒不需要用香辛料。 25.如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成分 牛肉膏 葡萄糖 K2HPO4 伊红 美蓝 青霉素 琼脂 蒸馏水 含量 10 g 10 g 2 g 0.4 g 0.065 g 1万单位 适量 1000 mL A. 此培养基是鉴别培养基 B. 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是大肠杆菌 C. 此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不一定是黑紫色 D. 此培养基可以用来检测自来水中细菌含量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此表表示鉴定大肠杆菌的合成培养基.微生物的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有的还会有生长因子等. 【详解】此培养基是鉴别培养基,另外此培养基中含有青霉素,还具有选择作用,因此也属于选择培养基,A错误;不是所有的大肠杆菌都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只有能抗青霉素的大肠杆菌及其他抗青霉素的微生物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由B的分析可知,在此培养基生长的除了抗青霉素的大肠杆菌以外,还有抗青霉素的其他微生物,因此此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不一定是黑紫色,C正确;由于此培养基中加入了青霉素,绝大多数细菌不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因此此培养基不可以用来检测自来水中细菌含量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大肠杆菌的培养与鉴别,意在提高学生对培养基的类型和作用的认识与理解. 26.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固氮细菌 A. ④③② B. ④②③ C. ④①② D. ④②① 【答案】B 【解析】 在缺乏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但固氮细菌的氮源是氮气,可在该培养基上正常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则霉菌等真菌可正常生长;在培养基中加入10%的酚可以抑制细菌和霉菌,但不影响放线菌的生长。故选B。 27.为探究大叶木姜子多糖的抑菌效果,研究人员将下列4种菌分别用无菌水稀释成菌悬液,于固体培养基上制成含菌平皿,在平皿上放置经不同浓度大叶木姜子多糖溶液浸泡2~3小时的滤纸片,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各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多糖浓度/% 金黄色葡萄球菌 酵母菌 灰绿曲霉 黑曲霉 10.0 2.8 3.3 2.6 1.2 5.0 2.7 3.1 1.8 0.9 2.5 2.3 2.7 1.0 0.3 1.0 1.4 0.3 - - 0.5 1.2 - - - A.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另外三种菌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核膜 B. 制备含菌平皿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 C. 每个浓度每种菌重复多次实验,所得数据取平均值 D. 大叶木姜子多糖对黑曲霉抑制效果最差 【答案】B 【解析】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另外三种菌属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核膜,真核生物有核膜, A正确;利用菌悬液在固体培养基上制成含菌平皿,应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B错误;为减小实验误差,每个浓度每种菌重复多次实验,所得数据取平均值,C正确;黑曲霉在不同浓度的大叶木姜子多糖上产生的抑菌圈直径最小,说明大叶木姜子多糖对黑曲霉抑制效果最差,D正确。 28.关于用涂布平板法培养和计数土壤中仅以尿素为氮源的微生物的实验,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需制备系列浓度梯度的土壤悬液 B. 所选用的培养基中,尿素为唯一氮源 C. 接种时从浓度最低的土壤悬液开始,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 D. 涂布平板上形成的每个菌落,都是由样品中的单个个体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由于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微生物,因此需稀释制备系列浓度梯度的土壤悬液,A项正确;所选用的培养基中,尿素为唯一氮源,B项正确;接种时从浓度最低的土壤悬液开始,每个浓度设置3个重复,C项正确;由于待测样品往往不易完全分散成单个个体,长成的菌落,也有可能来源于样品中的2~3个或更多个个体,D项错误。 【点睛】稀释涂布平板法对细菌密度计数时,计算值往往会小于真实值,原因是在涂布平板时可能有2~3个细胞贴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菌落。 2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若探究纤维素酶活性的最适温度,可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进行空白对照 B. 用活菌计数法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小 C. 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D. 与分离醋酸菌相比,若从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主要的实验条件差别是保证无氧环境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其他微生物则不能生长.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2)实验过程: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梯度稀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挑选产生中心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从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上挑取部分细菌,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在30~37℃条件下培养,可获得较纯的菌种. 【详解】若探究纤维素酶活性的最适温度,设置对照实验时,可以保持其他条件一定,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来进行相互对照实验,而不是空白对照,A 错误;用活菌计数法统计菌落数目时,当菌落重合时,只能计数为一个菌落,所以统计的菌落数目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小,B正确;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时,出现透明圈的菌落不一定是纤维素分解菌,为了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C正确;醋酸菌是好氧型细菌,而牛胃中纤维素分解菌所处的环境是无氧环境,所以与分离醋酸菌相比,从牛胃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主要的实验条件差别是保证无氧环境,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酶活性的探究、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别等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30.漆酶属于木质素降解酶类,在环境修复、农业生产等领域有着广泛用途。图是分离、纯化和保存漆酶菌株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含有大量木质素的污水或淤泥,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 B. 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 C. 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 D. 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在常温下长期保存菌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分离、纯化和保存菌株的一般过程为:取样→制成样品悬液→涂布→划线→接种. 2、分离和纯化细菌需多次进行选择培养. 3、利用平板划线法纯化目的菌,接种环在划线前后均要进行灼烧灭菌. 【详解】含有大量木质素的污水或淤泥,是分离产漆酶菌株的首选样品,A正确;筛选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漆酶的底物,通过菌落特征挑出产漆酶的菌落,从而获得漆酶菌株,B正确;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需要再通过划线进一步纯化,C正确;斜面培养基中含有大量营养物,可在低温下长期保存菌株,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分离、纯化和保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1. 利用酵母菌酿制啤酒,需要先通气,后密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B. 先通气便于酵母菌大量繁殖 C. 密封后酵母菌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D. 密封的时间越长,产生的酒精越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酵母菌酿制啤酒,需要先通气,后密封,原因是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先通气便于酵母菌大量繁殖,再密封,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但随做时间的延长,积累的酒精越多,对酵母菌的生长繁殖越不利,所以本题D选项错误。 考点:果酒的制作 【名师点睛】特别提醒: (1)因酵母菌的繁殖需要氧气,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在果酒制作的前期和果醋制作的整个过程中都需氧。因酵母菌产生酒精时是厌氧的,应控制充入氧的量,故应在充气口设置开关。 (2)由于在发酵过程中都产生CO2,因此需要设排气口;为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排气口应连接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 (3)因要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检测,应设置出料口便于取料。 (4)酵母菌的繁殖需大量能量,而发酵过程进行无氧呼吸,故果酒制作的前期应通入氧气,而后期应保证严格的厌氧环境。 (5)果醋制作过程中要求始终通氧,缺氧时醋酸菌的生长、增殖都会受到影响,另外,醋酸的生成也会受到影响。 32. 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 ) A. 用的培养基不同 B. 都需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 C. 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D. 都需要在火焰旁迸行接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都用相同的固体培养基,A错误;平板划线法需用接种环;稀释涂布平板法需用接种钩,B错误;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C错误;为了防止杂菌感染,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都需要在火焰旁迸行接种,D正确。 考点: 【名师点睛】比较解读两种分离纯化方法 方法 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注意事项 (1)稀释操作时:每支试管及其中的9 mL水、移液管等均需灭菌;操作时,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1~2 cm 处 (2)涂布平板时:①涂布器用体积分数为70%酒精消毒,取出时,让多余酒精在烧杯中滴尽,然后将沾有少量酒精的涂布器在酒精灯火焰上引燃②不要将过热的涂布器放在盛放酒精的烧杯中,以免引燃其中的酒精;③酒精灯与培养皿距离要合适,移液管管头不要接触任何物体。 (1)接种环的灼烧:①第一次划线前:杀死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避免污染培养物;②每次划线前:杀死残留菌种,保证每次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③划线结束后:杀死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2)灼烧接种环之后,要冷却后再进行操作,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3)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 (4)划线用力要大小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将培养基划破。 目的 在培养基上形成由单个菌种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体——菌落 培养 平板冷凝后倒置培养,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防止皿盖上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33.下列无菌操作中,错误的是 A. 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 B. 用酒精擦拭双手的方法对操作者进行消毒 C. 实验操作过程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 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可用酒精擦拭 【答案】D 【解析】 解:A、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涉及无菌操作的技术,其中主要涉及消毒和灭菌的方法,无菌操作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A正确; B、用酒精擦拭双手属于化学药剂消毒,B正确; C、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因为酒精灯火焰附近存在一个无菌区,即高温防止杂菌污染,C正确; D、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等应用干热灭菌,酒精擦拭属于消毒,不能杀灭所有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涉及无菌操作的技术,关键是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的要求. 34. 以下化学物质或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对应错误的是( ) A. 酒精--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B. 大肠杆菌--伊红美蓝 C. 尿素分解菌--酚红指示剂 D. 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酒精需要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检测;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于检测二氧化碳,A错误;B. 当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时,细菌带正电荷被染成红色,再与美蓝结合形成紫黑色菌落,并带有绿色金属光泽。而产气杆菌则形成呈棕色的大菌落。常用的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如果有大肠杆菌,因其强烈分解乳糖而产生大量的混合酸,菌体带H+,故菌落被染成深紫色,从菌落表面的反射光中还可以看到金属光泽,B正确;C.尿素分解菌可以利用脲酶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氨会使含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呈现红色,C正确;D.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与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没有这种反应。故可以用刚果红培养基将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出来,D正确。 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利用 35.下列有关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 B. 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 C. 如果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 D.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小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筛选土壤微生物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计数通常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A正确;土壤中细菌总量高于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所以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B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时,得到了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目在30~300的平板,则说明稀释操作比较成功,并能够进行菌落的计数,C正确;选择培养基的菌落数目明显小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选择培养基及其应用的理解与运用. 36.下列有关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分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 B. 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进行了初步筛选后,无需再进行其他实验 C. 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D.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 【答案】B 【解析】 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A项正确;初步筛选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生纤维素酶的实验,B项错误;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C项正确;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D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名师点睛】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几个关键步骤 (1)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中先用选择培养基,再用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以纤维素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微生物可以正常生长,而其他绝大多数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因培养基中无凝固剂,为液体培养基,利用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成分充分消耗,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2)鉴别培养基含琼脂,为固体培养基,因为要在培养基上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菌落。刚果红染色法应用的就是此培养基。 37. 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在基因工程中有很重要的应用。该培养基能杀死一切不抗氨苄青霉素的细菌,只有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性的细菌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由其作用可知该培养基是一种 A. 固体培养基 B. 合成培养基 C. 天然培养基 D. 选择培养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培养基由于含有氨苄青霉素,能杀死一切不抗氨苄青霉素的细菌。只有对氨苄青霉素具有抗 性的细菌才能正常生长繁殖。因此氨苄青霉素起到了选择作用。D正确 考点:培养基的选择作用 38. 关于微生物的营养,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一种物质不可能既作碳源又作氮源 B. 凡是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 除水以外的无机物仅提供无机盐 D. 无机氮源也可能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如牛肉膏,A错误;CO2和N2是无机物,也是某些微生物的碳源和氮源,B错误;有机碳源能提供能量,无机碳源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自然界中一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可以以无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同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能量,叫做化能合成作用,D正确。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39.下列是某种培养基的组成:蛋白胨10 g、乳糖5 g、蔗糖5 g、K2HPO42 g、蒸馏水100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物理状态看,属于液体培养基 B. 含有三类营养成分 C. 适合于培养自养型微生物 D. 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碳源的主要功能是构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代谢产物,氮源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无机盐作用维持微生物的正常形态和渗透压. 【详解】由于没有加入凝固剂琼脂,因此该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A正确;该培养基含有水、碳源、氮原、无机盐四类营养成分,B 错误;因为该微生物需要的是有机碳源,故是异养型生物,C错误;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意在加强学生对微生物营养成分的识记与理解运用. 40. 在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中,关于倒平板的具体描述正确的是( ) ①待培养基冷却至40 ℃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②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左手拔出棉塞 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 ④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完全打开皿盖 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培养皿的皿盖 ⑥等待平板冷却5~10 s,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 A. ①③④⑤ B. ④⑤⑥ C. ③⑤ D. ①②④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①等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防止杂菌污染,①错误;②不能将灭过菌的培养皿放在桌面上,因为桌面上可能有杂菌,②错误;③右手拿锥形瓶,使瓶口迅速通过火焰,高温可防止杂菌污染,③正确;④倒平板时皿盖只需要倾斜出一定角度,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④错误;⑤右手将锥形瓶中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左手立即盖上皿盖,并通过酒精灯火焰,⑤正确;⑥等待平板冷却5~10分钟,将平板倒过来放置,使皿盖在下,皿底在上,⑥错误.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41.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下列实验结束后的做法错误的是( ) A. 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 B. 培养基必须经过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 C. 带菌培养基必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 D. 接种后双手必须经肥皂洗净,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棉球擦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实验结束后应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杀死,以免使人致病,接种环应用灼烧灭菌,A正确;带菌的培养基要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以免污染环境,B正确;带菌培养基经加热不一定完全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孢子和芽孢,所以需要灭菌,不能加热后倒掉,C错误;接种后双手须用肥皂洗净,再用70%的酒精棉球擦试,D正确。 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42. 某同学在①、②、③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②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①、②、③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答案】C 【解析】 ①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可认为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培养,所以大肠杆菌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对应图像丙;②条件下,不断补充培养基则可看成是大肠杆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足,但是由于不去除代谢产物,则由于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使得大肠杆菌生存的环境变得恶劣,则会抑制大肠杆菌数量的增长,甚至使其数量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减少,对应图像甲;在用葡萄糖和乳糖作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大肠杆菌,开始时,大肠杆菌只利用葡萄糖而不利用乳糖,只有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才开始利用乳糖,所以在③条件下,大肠杆菌的数量开始时会增多,当葡萄糖被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由于没有碳源而使得数量暂不变化,当其开始利用乳糖时,其数量又开始增多,当乳糖消耗完毕后,大肠杆菌的数量则开始减少,对应图乙。所以答案选择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3.配制的培养基成分是:纤维素粉、NaN03、Na2HP04、KH2P04、MgS04、KCl、酵母膏、水解酪素,该培养基能使下面哪种微生物大量繁殖 ( ) A. 酵母菌 B. 自生固氮菌 C. 各种细菌 D. 纤维素分解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该培养基的碳源主要是纤维素粉,因此该培养基能够使纤维素分解菌大量繁殖,故ABC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培养基的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4. 下列常用的无菌操作中,错误的是 ( ) A. 饮用水源用氯气进行消毒 B. 用酒精擦拭双手的方法是对操作者进行消毒 C. 实验操作过程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 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可用酒精擦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饮用的自来水常用氯气进行消毒,故A正确;对操作者的双手采用的消毒方法一般用酒精擦拭双手,故B正确;微生物的接种实验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故C正确;玻璃器皿一般用干热灭菌法,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无菌操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5. 需要在火焰旁操作的有 ①土壤取样 ②称取土壤 ③稀释土壤溶液 ④涂布平板 ⑤微生物的培养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在土壤中尿素分解菌的分离与计数中,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需要灭菌,所取的土壤样品不能灭菌,称取土壤样品时和进行梯度稀释及涂布平板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所以②③④操作需要在火焰旁进行。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无菌操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6. 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碳源、氮源、能源的物质依次是 A. 含碳有机物、氨气、光 B. 含碳有机物、氨气、氨气 C. 含碳无机物、氨气、氨气 D. 含碳无机物、氨气、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所以碳源来自含碳无机物;硝化细菌能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或硝酸盐,并释放能量,所以硝化细菌的氮源来自氨,能量也来自氨的氧化。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硝化细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7. 培养流感病毒时应选择的培养基是 A. 固体培养基 B. 牛肉膏蛋白冻培养基 C. 活的鸡胚 D. A、B、C都可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病毒无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才能生活,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8.为了保持菌种的纯净需要进行菌种的保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 B. 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 C. 临时保藏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D.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低温-4℃保藏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菌种保藏是一切微生物工作的基础,其目的:是使菌种被保藏后不死亡、不变异、不被杂菌污染,并保持其优良性状,以利于生产和科研应用. 菌种保藏的原理:是为了达到长期保持菌种的优良特性,核心问题是必须降低菌种变异率,而菌种的变异主要发生于微生物旺盛生长、繁殖过程,因此必须创造一种环境,使微生物处于新陈代谢最低水平,生长繁殖不活跃状态.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常规转接斜面低温保藏法,半固体穿刺保藏法,液体石蜡保藏法,含甘油培养物保藏法等,沙土管保藏法.特殊的有: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和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详解】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A正确;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斜面培养基上,等到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B正确;临时保藏的菌种由于频繁转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C正确;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以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放在-20℃的冰箱中保存,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意在强化学生对两种菌种保藏方法的识记与理解. 49.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纯化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都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 B. 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 C.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 D. 都会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答案】D 【解析】 平板划线法不需要进行梯度稀释,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滴加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考点: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点评:识记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的区别是解答本题关键。 50.将大肠杆菌接种到适宜的细菌培养基上,加盖后,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并放置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所得结果列表如下。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所作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 编号a和f比较可知,有大肠杆菌培养基的表面会变浑浊 B. 根据编号b和c的观察结果,可知抗生素Y比抗生素X的杀菌能力强 C. 将编号e和a的结果比较可知,0℃的环境不适合大肠杆菌生长 D. 若揭开编号f的盖子,24小时后可观察到培养基表面会出现浑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对照原则,a、f的区别在于是否接种了大肠杆菌,比较可知,有大肠杆菌培养基的表面会变浑浊,无大肠杆菌培养基的表面清晰;A正确。含有抗生素的纸片覆盖在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可根据培养基表面的浑浊程度判定此种抗生素对大肠杆菌的杀菌能力,即X强于Y;B错误。e、a形成对照,其变量是温度,可知0 ℃不适合大肠杆菌生长;C正确。f暴露在空气中后,会自然接种菌种,形成菌落,使培养基表面出现浑浊;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51. 高压蒸汽、火焰灼烧、酒精依次杀灭哪些部位杂菌 A. 培养基、接种环、手 B. 接种环、培养基、手 C. 高压锅、培养基、接种环 D. 培养基、高压锅、接种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高压蒸汽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火焰灼烧常用于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用具的灭菌,酒精则用于杀灭手部位的杂菌。 考点:考查灭菌的不同方法。 点评:难度较小,熟记灭菌的方法。 52. 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A. 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B. 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 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是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 从结构和成分看,①具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 【答案】D 【解析】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是分解者,③④是生产者,故A错误;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是兼性厌氧性,②是异养厌氧型,③④是自养需氧型,故B错误;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①②是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故C错误;从结构和成分看,①是真核细胞,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是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NA,不含胸腺嘧啶,故D正确。 【考点定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生态系统的结构。 【名师点睛】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辨别技巧 (1)原核生物种类较少,仅有细菌、蓝藻、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放线菌等。蓝藻包括颤藻、念珠藻、发菜等。 (2)带有菌字的生物不一定是细菌:凡是“菌”字前面有“杆”字、“球”字、“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如破伤风杆菌、葡萄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是细菌。乳酸菌是一个特例,它本属杆菌但往往把“杆”字省略。青霉菌、酵母菌、曲霉菌及根霉菌等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 (3)带藻字的植物中,蓝藻(如色球藻、念珠藻、颤藻等)属于原核生物,单细胞绿藻(如衣藻、小球藻)属于真核生物。 (4)草履虫、变形虫和疟原虫等原生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2,生态系统成分的误区类型与特例分析 误区类型 特例 细菌都是 分解者 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特殊消费者 动物都是 消费者 蚯蚓、蜣螂、秃鹰及某些种类的软体动物是以动植物残体为食的腐生动物,属于分解者 生产者都是 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 生产者 菟丝子等一些寄生植物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53. 下列有关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改良苯酚品红染色观察低温诱导的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 B. 用健那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C. 用纸层析法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和鉴定胡萝卜素提取粗品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及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低温诱导可使植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用改良苯酚品红对染色体染色进行显微观察,A正确。用健那绿可对线粒体染色,观察其在细胞中的分布;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B错误。用无水乙醇提取菠菜绿叶中的色素,再用纸层析法分离各种色素,对胡萝卜素提取粗品进行鉴定也可采用的纸层析法,C错误。标志重捕法适合调查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广的动物,所以田鼠种群密的调查可用此法,而调查农田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只能用取样器取样法,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方法或检测试剂等内容,正确把握理解实验原理及其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54.水蒸气蒸馏后,使锥形瓶中收集到的乳浊液分层加入的化学物质和将分层的液体分开使用的器具依次为( ) A. NaCl、蒸馏烧瓶 B. NaOH、分液漏斗 C. NaCl、分液漏斗 D. Na2SO4、冷凝管 【答案】C 【解析】 NaCl和水都属于极性物质,向油水混合物的乳浊液加入NaCl有利于油水分层,分层的液体用分液漏斗分开,故选C。 55. 在蒸馏过程中,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的标准是 A. 原料的种类 B. 原料的特性 C. 原料放置的位置 D. 原料的成分 【答案】C 【解析】 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C正确。 【考点定位】水蒸气蒸馏法 56. 石油醚经常被用作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时的萃取剂,其原因是( ) A. 具有较高的沸点、萃取效率高、毒性很小 B. 具有较低的沸点、萃取效率高、毒性很小 C. 具有较高的沸点、萃取效率一般、毒性较小 D. 具有较低的沸点、萃取效率高、毒性较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石油醚常被用作植物有效成分提取时的萃取剂,是因为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萃取效率高、毒性很小。 考点:提取植物有效成分 57. 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 A. 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 B. 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C. 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萃取→浓缩→过滤→橘皮油 D.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橘皮精油的提取过程是: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的相关操作。 58. 人们常用萃取法、蒸馏法和压榨法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下列关于这三种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蒸馏法是利用水将芳香油溶解下来,水蒸发后得到芳香油 B. 压榨法是通过机械加压,将原料中的芳香油挤压出来 C. 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之后再蒸发出有机溶剂 D. 蒸馏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压榨法通过机械加压,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萃取法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掉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它的使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液中,故BCD正确,A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9.某目的基因两侧的DNA序列所含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如图所示,最好应选用下列哪种质粒作为载体(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质粒上只有一个限制酶NheⅠ切点,而目的基因的一端有NheⅠ切点,不能把目的基因切下来,故A不合题意;B项中质粒上有一个AluⅠ切点,目的基因两侧也有切点,但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目的基因不插入时质粒自己也可以连接起来,故这种质粒不是最佳;C项中的质粒有两个切点,可以避免质粒自身的连接,但是由于NheⅠ的切点在AluⅠ切点的左侧,因此用两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时,与只用AluⅠ切割效果相同,故C不是最佳方法;D选项中质粒含有两种限制酶切点SmaⅠ和NheⅠ,同时用来切割质粒可以避免质粒的自身连接,切割目的基因时,两端有这两种酶的切点,能保证目的基因插入质粒中后才能连接,故D是最佳质粒。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60. 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 B. 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起)点 C. 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 D. 启动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 【答案】C 【解析】 人肝细胞中胰岛素基因不表达,因而不存在胰岛素mRNA;A错误。复制原点是基因表达载体复制的起点,而胰岛素基因表达的起点是启动子;B错误。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C正确。启动子与RNA聚合酶结合启动转录过程,终止密码子是翻译的终止信号;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利用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体性状的操作要点。 61.某研究小组以紫葡萄为原料制作葡萄酒的基本流程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 (1)装瓶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发酵过程中,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变化是________。 (2)下列关于装置中有水弯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 A.隔绝气体出入 B.使发酵瓶内外的压强基本平衡 C.减少杂菌污染 D.有利于发酵瓶内形成缺氧环境 (3)实验中,判断发酵完毕的依据是________。 A.发酵瓶中pH开始下降 B.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 C.发酵瓶中酒精浓度达到30% D.发酵瓶中酵母菌数量急剧减少 (4)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醋,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________,该菌种在______________条件下能将乙醇变为醋酸。 【答案】 (1). 减少 (2). 先增加后稳定 (3). A (4). B (5). 醋酸杆菌 (6). 有氧 【解析】 【分析】 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图,其中有出料口的作用是出料、检测;充气口的作用是在果醋制作时通入氧气的;排气口的作用是排气(CO2),其长而弯曲的好处是防止杂菌和浮尘的污染。 【详解】(1)装瓶后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导致发酵瓶中溶解氧的含量下降。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使发酵瓶中酒精的含量先增加后稳定。 (2)果酒发酵时需要无氧环境,该装置弯管中的水可以阻止空气进入,减少杂菌污染,创造了无氧环境,也可以将产生的CO2排出,A错误。 (3)实验中,发酵完毕后酵母菌不再进行无氧呼吸,由于无氧呼吸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可以根据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判断发酵是否完成。B正确。 (4)欲利用葡萄酒制作果醋,发酵瓶中应加入的菌种是醋醋杆菌,该菌种在有氧条件下能将乙醇氧化为醋酸。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能正确分析发酵装置中水弯管的作用。 62.苯酚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中,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小明同学准备依据图操作步骤,从处理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酚降解高效菌株。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采集到的样品接种培养,苯酚用量应随转接次数增加而逐渐________,以达到富集酚降解菌的目的。若上图平板中菌落过于密集,应进一步___________,以便于菌落计数与分离。制备平板培养基时除了需要水、营养物质外,还必须添加___________。 (2)采用比色测定法(使用苯酚显色剂)检测降解后的废水中苯酚残留量。先制作系列浓度梯度并进行显色反应,下表中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管号 1 2 3 4 5 6 苯酚(mg/L) 1 如果废水为50 mg/ L 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苯酚残留,则需将残留液稀释_____________ (填序号:①5 ②10③20)倍后,再进行比色。 【答案】 (1). 增加 (2). 稀释 (3). 凝固剂(琼脂) (4). 0、0.2、0.4、0.6、0.8 (5). ③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1)分析实验可知,实验目的是筛选酚降解菌,因此将采集到的样品接种培养,苯酚用量应随转接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加,以达到富集酚降解菌的目的.若图中平板中菌落过于密集,应进一步稀释,以便于菌落计数与分离.平板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该培养基除了需要水、营养物质外,还必须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 (2)进行实验时,首先需要设置浓度为0的苯酚作为空白对照组,并且6号试管苯酚浓度为1,由此可见,浓度梯度应该为0.2,即表中1~5号比色管的苯酚浓度应分别为0、0.2、0.4、0.6、0.8.如果废水为50mg/L 苯酚溶液,降解后约有21%的苯酚残留,即残留液中苯酚浓度约为10mg/L,与以上6支试管中的浓度相比,需要将残留液稀释20倍后,再进行比色,故选③.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以及配制方法,掌握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两种方法,能够结合表格数据对实验进行完善,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63.柠檬油是植物芳香油中的一种,它是一种广谱性的杀虫剂,可杀死蚊子、苍蝇、蟑螂和臭虫等传染疾病的害虫,以及危害粮食、蔬菜的常见害虫,包括幼虫、蛹等,是一种绿色杀虫剂。 (1)提取柠檬油常用的原料是柠檬花与柠檬果皮,嫩的花朵在蒸馏过程中,精油易被水蒸气分子破坏,所以可采用________法。柠檬果皮中精油的提取适宜采用________法,此种方法是通过________将液相柠檬油从固液两相混合物中分离出来,此种方法必经步骤见上图,其中 ①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是过滤,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用柠檬油作为杀虫剂,可以解决其他杀虫剂给人类带来的隐患,其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萃取 (2). 压榨 (3). 机械压力 (4). 破坏细胞,分解果胶,防止滑脱,提高出油率 (5). 除去固体物和残渣 (6). 对人、其他动物、植物均无毒性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精油的压榨,意在考查学生对于精油提取方法的掌握和理解,是道常规知识点的考查,对于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应用和各过程的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1) 提取柠檬油常用的原料是柠檬花与柠檬果皮,嫩的花朵在蒸馏过程中,精油易被水蒸气分子破坏,所以可采用萃取法。由于水中蒸馏会导致柠檬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所以柠檬精油的提取适宜采用压榨法。此种方法是通过机械压力将液相柠檬油从固液两相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实验步骤中①石灰水浸泡的目的是破坏细胞,分解果胶,防止滑脱,提高出油率,②C是过滤,目的是除去固体物和残渣。 (2)采用柠檬油作为杀虫剂,可以解决其他杀虫剂给人类带来的隐患,其突出的优点是对人、其他动物、植物均无毒性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点睛】植物芳香油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 方法步骤 适用范围 水蒸气蒸馏 利用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 1.水蒸气蒸馏;2.分离油层;3.除水过滤。 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发性强的芳香油 压榨法 通过机械压榨,压榨出果皮中的芳香油 1.石灰水浸泡、漂洗;2.压榨、过滤、静置;3.再次过滤。 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 有机溶剂萃取 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蒸发溶剂后就可获得芳香油 1.粉碎、干燥;2.萃取、过滤; 3.浓缩。 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液中 64.图中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__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____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_____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 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________个;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__________。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________,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含________个氨基酸。 【答案】 (1). 尿素 (2). 酚红 (3). 红 (4). 稀释涂布平板法 (5). 1.75×108 (6). 少 (7). UGA (8). 115 【解析】 【分析】 1、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2、m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翻译过程中,mRNA中每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经翻译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数目是mRNA碱基数目的1/3,是DNA(基因)中碱基数目的1/6,即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 【详解】(1)脲酶能够催化尿素分解为氨,故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酚红作指示剂,由于尿素被分解成了氮,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pH升高,使酚红指示剂变红色。 (2)用于计数细菌菌落数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应介于30~300之间,故选择细菌菌落数为156、178和191的平板计数,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156+178+191)/3÷0.1×105=1.75×108。由于两个或多个细菌连接在一起时,往往统计的是一个菌落,故用此方法测得的细菌数偏低。 (3)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的碱基组成,271个碱基和后面2个碱基一起共构成91个密码子,插入的70个核苷酸和后面2个碱基一起共构成24个密码子,后面是UGA,是终止密码,翻译结束,表达的蛋白质含115个氨基酸。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转录、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65.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4)若实验3中的子代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 (5)实验2中得到的子代无毛黄肉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 【答案】 (1). 有毛 (2). 黄肉 (3). DDff,ddFf,ddFF (4). 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5). 有毛黄肉:有毛白肉:无毛黄肉:无毛白肉=9:3:3:1 (6). ddFF,ddFf 【解析】 (1)由实验1:有毛A与无毛B杂交,子一代均为有毛,可判断有毛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皮无毛的遗传因子均为纯合的;由实验3:白肉A与黄肉C杂交,子一代均为黄肉,可判断黄肉为显性性状,双亲关于果肉白色的遗传因子均为纯合的。 (2)依据实验1中的白肉A与黄肉B杂交,子一代黄肉与白肉的比为1:1”,可判断亲本B关于果肉颜色的遗传因子为杂合的。结合(1)的分析可推知: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遗传因子组合分别为DDff、ddFf、ddFF。 (3)无毛黄肉B的遗传因子组合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及比例为ddFF:ddFf:ddff=1:2:1,所以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无毛黄肉:无毛白肉=3:1 (4)综上分析可推知:实验3中的子代的遗传因子组合均为DdFf,理论上其自交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有毛黄肉(D_F_):有毛白肉(D_ff):无毛黄肉(ddF_):无毛白肉(ddff)=9:3:3:1。 (5)实验2中的无毛黄肉B(ddFf)和无毛黄肉C(ddFF)杂交,子代的遗传因子组合为 ddFf和ddFF两种,均表现为无毛黄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