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9届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2017-11)

生物考题 一、单选题(1-40每题1分,41-45每题2分,共50分)‎ 1. 现有纯合的高秆抗病与矮秆易感病小麦,想要培育出稳定遗传的矮秆抗病小麦,最常规、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 )‎ A. 选择育种 B. 诱变育种 C. 杂交育种 D. 基因工程育种 2. 下列优良品种与遗传学原理不对应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基因重组 B. 射线诱变出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 C. 青霉素高产菌株——基因突变 D.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矮秆抗病玉米——染色体变异 3.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 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 基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4. 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 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 该种群中杂合子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子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5. 下列过程,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②在有关酶催化下,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被分解;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作用; ⑤HCO、HPO发挥作用维持血浆的酸碱度;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①③⑥‎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④⑥‎ 1. 如图为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阁,其中①③④表示细胞外液,②⑤⑥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血浆渗透压的改变会导致⑤的形态发生变化 B. ④中蛋白质含量下降,可使①中的液体增加 C. 图中①③④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 正常情况下,①③④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2. 在缩手反射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元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手部受到针扎刺激后,将表现为( )‎ A. 有疼痛感觉,能缩手 B. 无疼痛感觉,不能缩手 C. 有疼痛感觉,不能缩手 D. 无疼痛感觉,能缩手 3.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表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变化,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 B. ‎ C. ‎ D. ‎ 4. 有一种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阻断胰岛素效应的多肽X,用其处理小鼠后,可获得一种名为β亲菌素的激素,该激素能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增殖。有关推断不合理的是( )‎ A. 肝脏、肌肉等细胞膜上有与多肽X结合的受 B. 用多肽X处理正常小鼠,最初小鼠血糖浓度会升高 C. 注射β亲菌素可能有助于治疗某些糖尿病 D. β亲菌素作用的靶细胞可能是胰岛A细胞 5. 下图是在寒冷环境中高等动物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 在寒冷的环境中,激素③的分泌增加,但与温度感受器无关 B. 切除垂体后,①的分泌会增加,③的分泌会立即停止 C. 切除甲状腺后,①和②的分泌会增加,但不促进代谢 D. 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增加 1. 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的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胰腺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小肠黏膜;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 ②③⑤‎ B. ①④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2.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 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 B. 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C. 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D. 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3. 冬泳爱好者在冰冷的水中游泳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 )‎ A. 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皮肤血管反射性收缩 C. 体内酶的活性下降 D. 脂肪氧化分解减慢 1. 如图为人体某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若该图表示在温度交替变化的环境中健康人的皮肤血流量变化,则AB段感受刺激的是温觉感受器,此时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B. 若健康人A点前从未接触过某病菌,该图A、C两点表示该病菌先后两次侵入此人体后引起的抗体浓度的变化,则AB、CD段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都来自两种细胞的分化 C.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一天内体温变化,则说明人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 D. 若该图表示正常人进食后的血糖浓度变化,则AB段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肝脏在BD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某人由于外伤大出血,并导致脱水,但病人无口渴现象,尿量也有增无减,这种情况的治疗方法除了作外伤处理、输血外,还应(  )‎ A. 向患者输入生理盐水 B. 向患者滴注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溶液 C. 向患者输入5%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D. 向患者输入经严格消毒后的纯净水 3. 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A. B细胞直接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而成 B.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增殖分化而成 C. 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而成 D. 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而成 4. 免疫接种有①注射抗体和②注射抗原两种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治愈者的血清进行的治疗属于方法②‎ B. 方法①在接种对象体内引起细胞的增殖、分化 C. 方法②是通过使人体患病然后获得免疫力 D. 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预防一些传染病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 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进行攻击而引发的疾病 B. 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 病原体侵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1. 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A. 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 此图中吞噬细胞参与的是非特异性免疫 D. 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①过程 2. PM2.5是指环境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长期吸入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雾霾中的PM2.5颗粒从外界进入血液需跨越4层生物膜 B. 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C. 吞噬细胞吞噬PM2.5颗粒,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 D. PM2.5颗粒可携带病原体进入机体,导致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某种“影响”‎ B. 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 C. 温特的实验证明是胚芽鞘下部产生的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D.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4. 如图所示,A、B、C、D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的固定植株,纸盒的一侧开口并匀速旋转,有单侧光照。则A、B、C、D中表现为直立生长的是( )‎ A. ‎ B. ‎ C. ‎ D. ‎ 1. 对胚芽鞘甲作如下图所示的处理,形成胚芽鞘乙,光照后乙的弯曲情况是( )‎ A. 不弯曲 B. b处向右 C. b处向左 D. a处向右 2.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的是(  ) ①顶端优势 ②根的向地性 ③茎的向光性 ④茎的背地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 顶端优势只能够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C. 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 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4.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横向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端和远地端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a、d B. 植物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b、a C. 若c点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浓度,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应为d点浓度 D. 利用生长素培育无子番茄时,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 5. 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获得了下图所示结果,下面对本实验分析或评价正确的是 ( ) ‎ A. 若要达到该实验的目的,应进行预实验 B. 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c C. 不同浓度的NAA处理迎春花插条的时间应该不同 D. 迎春花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1. 研究发现有机物X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为探究有机物X的作用部位,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含有有机物X的溶液、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以未经处理的幼苗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处理方式为(  ) ‎ 选项 处理方式 A 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B 切除②,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C 切除①,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D 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A. A B. B C. C D. D 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发挥调节作用 B. 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种子萌发 C. 顶端优势的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 3. 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会对植物造成伤害,导致植物内源激素水平方面的变化。下图表示不同铅质量浓度下黄瓜幼苗叶片中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随着铅质量浓度升高,叶片中脱落酸和赤霉素呈上升趋势 B. 实验结果表明,低质量浓度铅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C. 据本实验结果推测,赤霉素对叶片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D.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可能有利于抵抗重金属的污染 1. 如图为生长素(IAA)对豌豆幼苗茎内赤霉素生物合成影响的示意图。图中GA1、GA8、GA20、GA29是四种不同的赤霉素,只有GA1能促进豌豆茎的伸长。若图中酶1或酶2的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相应的生化反应受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对去顶芽豌豆幼苗外施适宜浓度IAA,该植株茎内GA1的合成异常 A.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豌豆幼苗的顶芽,该植株较正常植株矮 C. 对酶1基因突变的豌豆幼苗施用GA20,该植株不能恢复正常高度 D. 酶2基因突变的豌豆,其植株可能较正常植株高 2.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大于81只 B. 小于81只 C. 大于161只 D.小于161只 3.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1. 如图是关于种群特征的图形,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A、B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 B. D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C. a的含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D. 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的空间位置或布局是其空间特征 2. 如图是调查小组同学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第20~30年问种群以稳定的速率增长 B. 该种群在这30年间的增长符合“J”型增长模型 C. 第20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D. 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15年 3.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 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B. 将适量下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无菌马铃薯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C. 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若边缘有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D. 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教室底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1. 将野兔引入某岛屿。1~7年内野兔种群的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这7年中野兔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 B. 第5年时野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 该岛屿野兔种群的K值约为第4年时野兔数量的2倍 D. 图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野兔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 2. 鳄鱼常爬上岸来躺着不动,并张开口让一种小鸟吃口腔内的小虫,当敌害来临时,鸟惊飞,鳄鱼逃走。下列有关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敌害与鳄鱼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B. 鳄鱼与小虫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C. 鳄鱼与小鸟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D. 小鸟与小虫之间属于捕食关系 3.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B.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C. 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逐渐变为灌木,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D.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 4.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 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食物种类有关 C. 根据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在种植玉米时进行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中的光能 D. ‎ 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1. 下列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胞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 ‎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 ②③‎ B.③‎ C. ①②④⑤‎ D. ③⑥⑦‎ 2. 如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表示为K1‎ B. 曲线a段的种内斗争随时间的变化由弱到强 C. 与曲线d段相比,导致出现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食物和天敌 D. 在曲线d阶段,若扩大该动物的栖息地,其K值会逐步增大,最后保持相对稳定 3. 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 ‎ A.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B.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间关系如图丙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1. 如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 若图①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大量放养了该种鱼类 B. 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 C. 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该种群所在的生态系统已经崩溃 D. 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2. 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正确的分析是(  )‎ A.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B. 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D.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46.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 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   的基本单位。‎ ‎(2)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   ,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   。‎ ‎(3)如图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 ‎①由曲线a变为曲线b、c、d体现了   。‎ ‎②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是曲线   。‎ ‎47.如图1为人体部分激素从分泌到发挥作用的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人体内的不同激素。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据图可知,③分泌调节的枢纽部位是   。血液中激素③的含量有增加趋势时,下丘脑分泌的①和垂体分泌的②的分泌量将减少,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调节。‎ ‎(2)在血糖平衡调节中,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④   (填激素名称)增多,其生理作用是   。‎ ‎(3)如图2是正常大鼠的血糖浓度变化示意图。ab段血糖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bc段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de段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48.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 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没有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有   (填字母)。‎ ‎(2)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填字母)。‎ ‎(3)图1中的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属于   免疫。‎ ‎(4)图2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是图1中的  细胞(填字母)。‎ ‎(5)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填字母)能   ,从而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49.据图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问题。‎ I。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水稻蝗虫,对蝗虫进行了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模型。‎ ‎(1)从模型建构的类型角度分析,图1模型属于          模型,该模型表明,引入鸭子后该地区蝗虫的K值为            。‎ ‎(2)引入鸭子前,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      只。‎ ‎(3)通过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地区又进一步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治蝗战略,一方面通过改造蝗虫发生地,降低蝗虫的 ;另一方面利用雌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使种群密度下降。‎ II。弃耕农田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终将演替到相对稳定的       阶段。如图2所示的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终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           。‎ ‎201711高二生物考试答案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C    2. A    3. B    4. C    5. A    6. D    7. C    8. B    9. D    10. C    11. D    12. C    13. B    14. D    15. A    16. B    17. D    18. A    19. B    20. C    21. A    22. A    23. A    24. A    25. B    26. D    27. A    28. D    29. A    30. C    31. A    32. D   33. B    34. D    35. C    36. A    37. C    38. C    39. B    40. C    41. B    42. C    43. C    44. C    45. C    ‎ 故答案为:‎ ‎46.(1)生物进化   (2)基因库 多样性 ‎ ‎(3)①变异的多方向性(不定向性)  ②d ‎ ‎47.(1)下丘脑 (负)反馈 ‎(2)胰岛素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 ‎(3)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大于 ‎48. (1)d(2)f、Y (3)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4)e (5)k 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 ‎49  I.(1)数学 N2(2)N01.03t (3)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 性别比例 ‎ II森林(树林) 甲乙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