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吉林省白山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吉林省白山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激素 ④抗体 ⑤尿素 ⑥唾液淀粉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2.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血糖浓度过低可直接剌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C.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D.甲型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③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反射都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孤完成的 B.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髄 C.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D.效应器只能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小体,使突触小体产生兴奋 ‎6.如图为突触的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到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④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8.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C.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9.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10.如图是寒冷环境中体溫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代表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11.《国家科学院学报》报道某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现用一些各项条件都适宜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进行一项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实验前测定4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分别为a1、b1、c1、d1(四组数据大致相同),将4组小鼠分别分开饲喂(饲喂定时定量进行)的情况如下表.‎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注射的药物或在普通饲料中添加的物质(都足够量)‎ 添加普通胰岛素药物饲喂 添加Boc5饲喂 注射普通胰岛素药物 注射Boc5‎ 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血糖含量数据 a2‎ b2‎ c2‎ d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b1>b2、c1>c2、d1>d2 B.a2=b2=c2=d2<a1=b1=c1=d1‎ C.a1<a2、b1>b2、c1>c2、d1>d2 D.a1>a2、b1>b2、c1>c2、d1>d2‎ ‎12.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B.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流感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13.将健康的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一段时间后,再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A.甲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 B.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C.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 D.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能力,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14.下列有关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到寒冷刺激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 B.胞内寄生菌感染中,只依靠相应的抗体,不能将病菌彻底消灭 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过敏反应 ‎15.研究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其同学以萝卜叶片为材料做了下面的实验.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设置乙组作为实验的对照 B.两组叶片的生长状况要相同 C.两组叶片左右侧的涂点可以不相同 D.一段时间后,如甲组右侧涂点的放射性比乙组强,则结论成立 ‎16.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17.假设图中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c>a=b>d B.a=c>b=d C.c>a>b>d D.a>c>d>b ‎18.下列动植物激素与其生理功能相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寒冷时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高温时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芹菜的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能提高产量 D.乙烯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半熟的香蕉在运输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增多 ‎19.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20.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2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22.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23.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2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25.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2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27.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2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2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D.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29.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30.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的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 ‎3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3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3.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34.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D.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36.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37.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 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 ‎38.下列有关如图所示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成、幼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C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39.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 C.雌蛾性外激素同种雄蛾 D.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40.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4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表示的结构是  .‎ ‎(2)当兴奋在D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是  .‎ ‎(3)如果在B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  (能或不能)在D处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如果在D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  (能或不能)在B处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说明兴奋在  (填字母)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  .‎ ‎(4)当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传导到①  时,就释放递质到  (填名称)然后作用于④  使其发生电位变化.‎ ‎43.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体内缺乏某种元素时,将导致激素②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如果用激素②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小白鼠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用图中数字表示)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请完成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过程: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立毛肌.‎ ‎(3)如果激素②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①、③含量的变化是  .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激素③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这种受体而充当激素③的作用,从而引起激素②分泌量  ,这类疾病在兔疫学上称为  .‎ ‎(5)图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的作用相互  ,共同维持血糖含置的稳定.‎ ‎44.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某个食物网,请回答:‎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1中  等过程.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3)图2只表示了部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未表示的成分有  .‎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2,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克.‎ ‎4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三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丙两盆植物的叶片C,分别在叶柄断口处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和含有适量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第三步:将甲、乙、丙三盆植物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的目的是  .‎ ‎(2)有人认为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其理由是  ,解决的方法为  .‎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 ‎①甲盆叶柄C  ②乙盆叶柄C不脱落③丙盆叶柄C  ‎ ‎(4)比较甲和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 比较甲和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 比较甲、乙和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 ‎ ‎ ‎2016-2017学年吉林省白山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激素 ④抗体 ⑤尿素 ⑥唾液淀粉酶.‎ A.①②③④ B.①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①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 ‎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 ‎④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液中,属于内化境成分,④正确;‎ ‎⑤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会直接排到内环境中,因此属于内环境,⑤正确.‎ ‎⑥唾液淀粉酶存在于唾液中,是分泌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 ‎ 故选:D.‎ ‎ ‎ ‎2.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血糖浓度过低可直接剌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C.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D.甲型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血糖浓度过低可直接剌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使之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错误;‎ D、甲型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D正确.‎ 故选:C.‎ ‎ ‎ ‎3.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结构和②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相同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和C液减少 C.③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 D.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组织细胞.‎ ‎【解答】解:A、结构①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②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A错误;‎ 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是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B错误;‎ C、③的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可参加体液调节,C正确;‎ D、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C液中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C.‎ ‎ ‎ ‎4.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任何反射都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孤完成的 B.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髄 C.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D.效应器只能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为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发生必须具有完整的反射弧.‎ ‎【解答】解:A、神经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任何反射都是通过完整的反射孤完成的,A正确;‎ B、低级的反射中枢有的位于脊髓中,有的位于脑干中,而高级反射的活动都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特化的结构,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感受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错误;‎ D、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和腺体,D错误.‎ 故选:A.‎ ‎ ‎ ‎5.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小体,使突触小体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A正确;‎ B、静息状态为外正内负的电位,所以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但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 ‎ ‎6.如图为突触的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到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④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D.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1、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2、分析题图:①是轴突,②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的末端,A错误;‎ B、兴奋由b传到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B错误;‎ C、④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 D、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突触前膜释放再作用于⑥突触后膜,D正确.‎ 故选:D,‎ ‎ ‎ ‎7.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刺激③处,该处细胞膜电位变为外正内负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E不能产生反应 C.兴奋在①处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比在②处快 D.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E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②处为突触结构.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表现为外正内负,刺激产生兴奋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④,④处的兴奋仍然能向E出传导,E能产生反应,B错误;‎ C、突触上兴奋的传递要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兴奋传递的时间较长,C正确;‎ 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在④处施加一较强电刺激,图中①~⑤处能测到兴奋的只有③④⑤,D错误.‎ 故选:C.‎ ‎ ‎ ‎8.下列有关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加速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 C.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3、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解答】‎ 解:A、甲状腺激素不是蛋白质类,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 B、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B正确;‎ C、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C正确;‎ D、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A.‎ ‎ ‎ ‎9.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有如下几步,其中正确的是(  )‎ ‎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 ‎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④摄水量增加;‎ ‎⑤尿量减少.‎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和①→③→⑤ D.②→①→④和②→①→③→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当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使摄水量增加,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传至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使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这样就达到平衡.‎ 故选C.‎ ‎ ‎ ‎10.如图是寒冷环境中体溫调节的部分过程,其中①、②、③代表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B.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D.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2、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体温的调节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当外界环境温度接近或高于体温时,体温的调节仅由神经调节来完成. 寒冷时,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细胞代谢加强,增加产热量的激素有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战栗是骨骼肌的不自主地收缩,不受大脑皮层支配.‎ ‎【解答】解:A、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激素①、③的分泌增加,使②的含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A正确;‎ B、当激素②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B错误;‎ C、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细胞,C错误;‎ D、②表示甲状腺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故选:A.‎ ‎ ‎ ‎11.《国家科学院学报》报道某研究人员成功找到了一种适宜口服治疗糖尿病的小分子(Boc5).现用一些各项条件都适宜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进行一项实验,实验分成甲、乙、丙、丁4组,实验前测定4组小鼠的血糖含量分别为a1、b1、c1、d1(四组数据大致相同),将4组小鼠分别分开饲喂(饲喂定时定量进行)的情况如下表.‎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注射的药物或在普通饲料中添加的物质(都足够量)‎ 添加普通胰岛素药物饲喂 添加Boc5饲喂 注射普通胰岛素药物 注射Boc5‎ 一段时间后测定的血糖含量数据 a2‎ b2‎ c2‎ d2‎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1=a2、b1>b2、c1>c2、d1>d2 B.a2=b2=c2=d2<a1=b1=c1=d1‎ C.a1<a2、b1>b2、c1>c2、d1>d2 D.a1>a2、b1>b2、c1>c2、d1>d2‎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使得血糖下降;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口服会水解失去活性,因此只能注射;而Boc5可以口服且能降低血糖.‎ ‎【解答】解:在饲料中添加普通胰岛素饲喂,胰岛素会分解失去活性,而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所以a1<a2.‎ 在饲料中添加Boc5饲喂,血糖浓度降低,则b1>b2.‎ 饲喂并注射普通胰岛素药物,使得血糖浓度降低,则c1>c2.‎ 饲喂并注射Boc5,使得血糖含量下降,则d1>d2.‎ 故选:C.‎ ‎ ‎ ‎12.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B.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流感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属于特异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A错误;‎ B、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对杀菌的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C错误;‎ D、流感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说明发生了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 ‎ ‎13.将健康的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一段时间后,再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A.甲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 B.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C.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 D.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能力,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需要考生掌握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具体如下:‎ ‎【解答】解:由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1)甲组小鼠破坏骨髓后再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不能产生B细胞,但能产生T细胞,因此细胞免疫能力可以恢复;‎ ‎(2)对于乙组小鼠来说,破坏胸腺后,注入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只有B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免疫能力基本不变.‎ 故选:B.‎ ‎ ‎ ‎14.下列有关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受到寒冷刺激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 B.胞内寄生菌感染中,只依靠相应的抗体,不能将病菌彻底消灭 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D.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过敏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如果外界条件寒冷或者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等情况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2、胞内寄生菌感染后,只能依赖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菌进入体液中从而被抗体消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对该病菌产生免疫反应.‎ ‎3、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解答】解:A、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先增多后减少,A正确;‎ B、胞内寄生菌感染后,只依靠相应的抗体不能将病菌彻底消灭,要依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对该病菌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 C、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产生抗体,C正确;‎ D、如果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将会引起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D.‎ ‎ ‎ ‎15.研究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其同学以萝卜叶片为材料做了下面的实验.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设置乙组作为实验的对照 B.两组叶片的生长状况要相同 C.两组叶片左右侧的涂点可以不相同 D.一段时间后,如甲组右侧涂点的放射性比乙组强,则结论成立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细胞分裂素功能: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实验设计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探究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是否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故实验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浓度的高低.‎ ‎【解答】解:A、实验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浓度的高低,故对照组为乙,A正确;‎ B、两组叶片的生长状况属于无关变量,故要相同,B正确 C、两组叶片左右侧的涂点属于无关变量,故应相同,C错误;‎ D、如果甲组右侧涂点的放射性比乙组强,则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故结论成立,D正确.‎ 故选:C.‎ ‎ ‎ ‎16.如图甲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将盆栽植物横放时植物的生长状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为最适浓度 B.乙图中茎的背地性与胚芽鞘的向光性中生长素的作用机理相似 C.乙图中根的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一定不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上.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P点表示促进作用最大时对应的浓度,A正确;‎ B、由于受重力影响,乙图中茎背地生长,胚芽鞘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正确;‎ C、根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强,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的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根的生长,所以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 D、根据图示曲线,当浓度不同但促进作用相同时,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相等,D错误.‎ 故选:D.‎ ‎ ‎ ‎17.假设图中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c>a=b>d B.a=c>b=d C.c>a>b>d D.a>c>d>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于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不感光,又正中央插入生长素不能透过的云母片,生长素无法横向运输,所以a、b中生长素量相等.‎ 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因此,在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情况下,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再向下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的琼脂块生长素分布不均匀,c多,d少.因此,一段时间后对a、b、c、d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c>a=b>d.‎ 故选:A.‎ ‎ ‎ ‎18.下列动植物激素与其生理功能相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寒冷时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高温时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在芹菜的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能提高产量 D.乙烯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半熟的香蕉在运输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增多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相关知识点:‎ ‎(1)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4)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寒冷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A正确;‎ B、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高温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减少水分的排出,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因此芹菜的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能使植株增高,可以提高产量,C正确;‎ D、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成熟熟的香蕉在运输过程中乙烯含量逐渐增多,D错误.‎ 故选:D.‎ ‎ ‎ ‎19.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根据激素的作用特点,推测图中a、b依次为(  )‎ A.赤霉素、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C.脱落酸、细胞分裂素 D.赤霉素、乙烯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植物激素中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生长,脱落酸和乙烯抑制植物生长.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赤霉素逐渐增加.脱落酸有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在种子低温贮藏的过程中脱落酸逐渐减少.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尖或幼嫩部位,而种子贮藏过程不会有变化.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种子贮藏过程中,乙烯变化不大,可见,图中a表示是赤霉素,b表示脱落酸的含量.‎ 故选:A.‎ ‎ ‎ ‎20.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 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 1m2 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 ‎ ‎ ‎2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性别 C.出生率和死亡率 D.种群密度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 ‎【解答】解:性别比例属于种群特征,而性别不属于种群特征.‎ 故选:B.‎ ‎ ‎ ‎22.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K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 ‎2、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只是种群数量增长的速度减慢,影响B到C段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 ‎3、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解答】解:A、K值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条件,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A正确;‎ B、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是种群数量还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 C、B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变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 C、曲线Y为S型曲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法实现最大增长率,D正确.‎ 故选:B.‎ ‎ ‎ ‎23.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 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 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样方法的注意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解答】解: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A正确;‎ 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计算其平均值,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B正确;‎ C、由于蚜虫的体积小、范围活动较窄,不宜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宜用样方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 D、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计算其平均值,可以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变化规律,D正确.‎ 故选:C.‎ ‎ ‎ ‎2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 ‎【解答】解:A、沙丘和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A错误;‎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B错误;‎ C、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所需时间较长,而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所需时间较短,C正确;‎ D、只有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 ‎ ‎25.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共生 B.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共生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本题通过图解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共生、捕食、竞争的理解和掌握.生物之间常见的关系有:①捕食关系、②共生关系、③寄生关系、④合作关系、⑤竞争关系等 ‎【解答】解:细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二者都要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共生,体现在图解上表现为二者同步,即甲图;‎ 捕食关系表现为捕食者数量随被捕食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由于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又会减少,二者表现为“你增我减”的不同步关系,即乙图;‎ 竞争关系在图解上表现为开始比较平缓,随时间推移,数量上出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两极分化,即丙图.‎ 故选:B.‎ ‎ ‎ ‎2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密度能够真实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C.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研究种群和群落的丰富度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而种群不具有.‎ ‎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 ‎3、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蛇与猫头鹰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竞争关系.‎ ‎【解答】解:A、只有群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A错误;‎ B、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错误;‎ C、丰富度是群落特征,种群没有丰富度,C错误;‎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如可能时存在竞争与捕食等,D正确.‎ 故选:D.‎ ‎ ‎ ‎27.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据图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主要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解答】解:据图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主要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示中,箭头都起始于b,所以b表示生产者,a表示消费者,a、b箭头都指向c,所以c表示分解者.‎ 故选:B.‎ ‎ ‎ ‎28.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2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的个体数量 D.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的同化量=175+875+200=1250;B的同化量为200,而C的同化量为30.‎ ‎【解答】解: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呼吸以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之和,A错误;‎ B、据图可知,A同化量为:175+200+875=1250,AB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0%,BC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0%,因此,C增加1kg,需要消耗A的数量为: kg,B正确;‎ C、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一定多于C营养级,但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C错误;‎ D、若B的能量而不是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D错误.‎ 故选:B.‎ ‎ ‎ ‎29.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以CO2形式传递.‎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错误;‎ ‎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 D、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可以反复利用,D正确.‎ 故选:A.‎ ‎ ‎ ‎30.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舞的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作物产量(  )‎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生物信息 D.行为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方式:1.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主要有:声、光、温度、湿度、磁力、机械振动等.眼、耳、皮肤等器官能接受物理信息并进行处理.植物开花属于物理信息.‎ ‎2.化学信息:‎ 许多化学物质能够参与信息传递,包括:生物碱、有机酸及代谢产物等,鼻及其它特殊器官能够接受化学信息.‎ ‎3.行为信息:‎ 行为信息可以在同种和异种生物间传递,行为信息多种多样,例如蜜蜂的“圆圈舞”以及鸟类的“求偶炫耀”.‎ ‎【解答】解:A、物理信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它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群落,主要有:声、光、温度、湿度、磁力、机械振动等,A正确;‎ B、化学信息,许多化学物质能够参与信息传递,包括:生物碱、有机酸及代谢产物等,B错误;‎ C、生物信息不属于信息传递的种类,C错误;‎ D、行为信息可以在同种和异种生物间传递,行为信息多种多样,例如蜜蜂的“圆圈舞”以及鸟类的“求偶炫耀”,D错误.‎ 故选:A.‎ ‎ ‎ ‎3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轴突→树突→细胞体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细胞体→树突→轴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 ‎【解答】‎ 解:AB、在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AB正确;‎ C、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再由细胞体→轴突,C正确;‎ D、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能由树突→轴突,D错误.‎ 故选:D.‎ ‎ ‎ ‎3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 ‎【解答】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故选:C.‎ ‎ ‎ ‎33.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 D.流入到狐狸体内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分析】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的摄入能=该营养级的同化能+该营养级的粪便能.粪便能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能.某营养级的同化能的去向为: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未被利用.‎ ‎【解答】解:A、通过兔子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属于兔子的同化能,A正确;‎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草的同化能,B错误;‎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兔子的同化能,C正确;‎ D、流入到狐狸体内属于兔子的同化能,D正确.‎ 故选:B.‎ ‎ ‎ ‎34.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C.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 D.从t1到t2,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t1之前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增大,种群数量逐渐增多;t1时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逐渐降低,但种群数量还在逐渐增多;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所以图示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 ‎【解答】解: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B、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N),t1时该种鱼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正确;‎ C、在t2时种群与在t0时种群增长率相等,但个体的数量不同,C错误;‎ D、在t1﹣t2时,种群数量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仍在增长,因此该种鱼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D错误.‎ 故选:B.‎ ‎ ‎ ‎3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故选:D.‎ ‎ ‎ ‎36.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当体内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同时也会使尿量减少.‎ ‎(2)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使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激素增多,作用于肾上腺,促进肾上腺激素分泌,当体内肾上腺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的激素,这是反馈调节.‎ ‎【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激素发挥作用后需马上被灭活、分解,A正确;‎ B、体内失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机体产生较多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水分的排出,B错误;‎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C正确;‎ D、甲状腺激素有一个正常的水平,所以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D正确.‎ 故选:B.‎ ‎ ‎ ‎37.下列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与其它项不同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 B.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场所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 D.我国以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有22种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解答】‎ 解:A、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属于间接价值,A正确;‎ B、科研价值属于直接价值,B错误;‎ C、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成功研制出一种电子蛙眼属于直接价值,C错误;‎ D、海洋生物制成的单方药物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 ‎ ‎38.下列有关如图所示模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B、C依次表示同一个种群中老、成、幼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则此种群为增长型种群 B.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则A、B、C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并且形成A→B→C的食物链,那么A、B、C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D.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营养级,B、C中不会出现同一生物种群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但每一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 ‎【解答】解:A、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A错误;‎ B、只能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生物群落还有分解者存在,B错误;‎ C、若A、B、C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生态系统中,三个相邻营养级的能量关系符合能量金字塔,但每一营养级中不只有一个种群,故三个种群间不一定符合能量金字塔,C正确;‎ D、在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可能兼跨不同的营养级,即不同的营养级中可能出现同一种生物,D错误.‎ 故选:C.‎ ‎ ‎ ‎39.下列有关信息传递过程中,错误的是(  )‎ A.传出神经末梢突触小体神经递质肌肉或腺体 B.胚芽鞘尖端生长素胚芽鞘尖端下部 C.雌蛾性外激素同种雄蛾 D.小肠黏膜促胰液素胰岛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外分泌腺,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液;‎ 胚芽鞘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到胚芽鞘尖端下部促进其生长;‎ 雌昆虫释放性外激素作用于同种的雄昆虫;‎ 突触包括三种类型: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当神经冲动到达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小体释放出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并将信号传递给肌肉或腺体,A正确;‎ B、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的方式作用于胚芽鞘尖端下部,并促进其生长,B正确;‎ C、雌蛾在繁殖季节,释放出性外激素,作用于雄蛾,并引诱其前来交尾,C正确;‎ D、小肠黏膜产生的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外分泌腺,促进其合成并分泌胰液,D错误.‎ 故选:D.‎ ‎ ‎ ‎40.某生态系统中有A、B、C、D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A→B→C,D为分解者,如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参与丁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入B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示意图,其中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丙表示呼吸作用;丁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中D为分解者.‎ ‎【解答】解:A、图中的甲表示B的同化量,乙表示B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A正确;‎ B、参与丁分解者分解作用过程的都是异养型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B正确;‎ C、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C错误;‎ D、图中D的能量不全部来自B生物,还来自A生物(B粪便中的能量,是B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A),D正确.‎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4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竞争 .‎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c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a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降低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恢复力稳定性 ‎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  (低、高). ‎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400 个.‎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考生首先通过曲线判断ab两种群的竞争关系,并且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因此根据题中食物链的关系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 ‎【解答】解:(1)图中a和b数量在一开始都有增加,后来表现为你死我活,所以二者为竞争关系.‎ ‎(2)a、c、d的营养关系为a→c→d,可知三者为捕食关系,当d天敌大量死亡,c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大,由于天敌的增多,a种群密度减小.‎ ‎(3)若a大量死亡,C因缺少食物而下降,d因c下降而下降.‎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的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5)设种群数量为x,则50/x=5/40,x=400.‎ 故答案为:‎ ‎(1)竞争 ‎(2)c a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 ‎ ‎42.如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表示的结构是 效应器 .‎ ‎(2)当兴奋在D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是 负电位 .‎ ‎(3)如果在B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 不能 (能或不能)在D处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如果在D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 能 (能或不能)在B处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说明兴奋在 C (填字母)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4)当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传导到① 突触小泡 时,就释放递质到 突触间隙 (填名称)然后作用于④ 突触后膜 使其发生电位变化.‎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图1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图,E表示感受器,D表示传入神经,C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图2结构中,①表示突触小泡,②表示神经递质,③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 ‎【解答】解:(1)据图可知,图1中A表示的结构是效应器.‎ ‎(2)当兴奋在D传入神经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是负电位.‎ ‎(3)如果在B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不能在D处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如果在D处施加适宜的电流刺激,能在B处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说明兴奋在C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当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传导到①突触小泡时,就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④突触后膜使其发生电位变化.‎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2)负电位 ‎(3)不能 能 C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 ‎ ‎43.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体内缺乏某种元素时,将导致激素②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 主动运输 .如果用激素②饲喂小白鼠,再放入密闭容器中,小白鼠对缺氧的敏感性将 增强 .‎ ‎(2)在寒冷环境中,图中的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的同时, ② (用图中数字表示)的分泌量也增加,二者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请完成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过程: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立毛肌.‎ ‎(3)如果激素②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①、③含量的变化是 减少 .这是一种 反馈(负反馈) 调节机制.‎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激素③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这种受体而充当激素③的作用,从而引起激素②分泌量 增加 ,这类疾病在兔疫学上称为 自身免疫病 .‎ ‎(5)图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的作用相互 拮抗 ,共同维持血糖含置的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 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区别:正反馈是系统作用的结果反过来促进了这个过程,例如污染的湖泊中一条鱼死亡后会加剧更多的鱼的死亡,即促进+促进+型;负反馈是系统作用的结果反过来抑制了这个过程,例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血液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会反过来抑制促激素的分泌,即促进+抑制﹣型或抑制﹣促进+型.‎ ‎【解答】解:(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需要碘元素,没有碘元素甲状腺激素就无法合成,所以人体内缺乏碘元素时,将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碘元素属于无机盐,而且碘元素运往甲状腺细胞是逆浓度运输,所以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用激素②甲状腺激素饲喂小白鼠,由于甲状腺激素有促进细胞代谢的作用,使小鼠组织细胞代谢旺盛,消耗更多的氧气,放入密闭容器中,小白鼠对缺氧的敏感性将增大.‎ ‎(2)①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过程,③为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过程,②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过程,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可作用于肝细胞和骨胳肌细胞等,使其代谢产热量增加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②甲状腺激素.寒冷条件下皮肤立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的反射过程: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传出神经→立毛肌.‎ ‎(3)当一种激素分泌后,作用于靶细胞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而当血液中该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又反过来抑制或促进这种激素的分泌这一过程叫反馈调节,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也就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以后,会抑制激素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4)有一种疾病是体内产生了大量激素③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以结合这种受体而充当激素③的作用,从而引起激素②分泌量增加,这类疾病在兔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 ‎(5)图中的胰岛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它们的作用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含置的稳定.‎ 故答案为:‎ ‎(1)主动运输 增强 ‎(2)②下丘脑→传出神经 ‎(3)减少 反馈(负反馈)‎ ‎(4)增加 自身免疫病 ‎(5)拮抗 ‎ ‎ ‎44.图1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某个食物网,请回答:‎ ‎(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 CO2 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有机物 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光合 作用;生物群落中的碳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图1中 ③④⑤ 等过程.②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 ‎(3)图2只表示了部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未表示的成分有 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4)若②中的种群及相互关系如图2,其中鹰和蛇的关系为 捕食和竞争 .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假设鹰从各条食物链中获得的能量是均等的,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875 克.‎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图1中,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光合作用;无机环境中碳的来源有③动植物呼吸作用,④分解者分解作用,以及⑤化石燃料燃烧.‎ 图2中,含有3条食物链,其中鹰占有第三、第四两个营养级,并且鹰与蛇为捕食和竞争关系.在能量计算的过程中,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要求消耗的植物最多,用10%的传递率计算;要求消耗的植物最少,用20%的传递率计算.‎ ‎【解答】解:(1)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光合作用;有机物中的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③动植物呼吸作用,④分解者分解作用,以及⑤化石燃料燃烧.②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2只表示了部分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即生产者和消费者,未表示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鹰捕食蛇,为捕食关系;鹰和蛇均捕食鼠,为竞争关系,故鹰和蛇的关系为捕食和竞争.图2食物网中,鹰捕食蛇,同时鹰和蛇共同竞争鼠,即鹰和蛇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若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5克,要求消耗的植物最少,应选择最短的食物链,并且能量传递率最高为20%,则至少需要消耗植物为5÷20%÷20%+5÷20%÷20%+5÷20%÷20%÷20%=875克.‎ 故答案为:‎ ‎(1)CO2 有机物 ‎(2)光合 ③④⑤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3)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捕食和竞争 875‎ ‎ ‎ ‎4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实验”. 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三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丙.‎ 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丙两盆植物的叶片C,分别在叶柄断口处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和含有适量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第三步:将甲、乙、丙三盆植物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请回答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的目的是 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影响试验结果 .‎ ‎(2)有人认为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其理由是 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C有影响 ,解决的方法为 剪去植物的叶片A和叶片B .‎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 ‎①甲盆叶柄C 脱落 ②乙盆叶柄C不脱落③丙盆叶柄C 不脱落 ‎ ‎(4)比较甲和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幼嫩叶片能阻止叶柄脱落 .‎ 比较甲和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 .‎ 比较甲、乙和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实验的自变量是叶柄处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叶柄的脱落情况,其他变量属于无关变量,实验设计过程中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和评价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解答】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实验时,为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脱落的影响,应该将顶芽去掉;‎ ‎(2)由于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C有影响,因此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是不恰当的,解决的方法为剪去植物的叶片A和叶片B.‎ ‎(3)由于甲组剪去叶片后,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两组实验的断口处都不含有生长素,因此,甲组和乙组叶柄都脱落;因此该实验不能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 ‎(4))比较甲和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幼嫩叶片能阻止叶柄脱落.‎ 比较甲和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 比较甲、乙和丙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 故答案为:‎ ‎(1)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影响试验结果 ‎(2)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C有影响 剪去植物的叶片A和叶片B ‎(3)脱落 不脱落 ‎(4)幼嫩叶片能阻止叶柄脱落 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 ‎ ‎ ‎2017年1月28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