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单选题 ‎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内环境 C.血浆、淋巴、组织液 D.细胞内液 ‎3.四位同学分别对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绘制了概念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4.有关血浆pH和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B.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34﹣7.54‎ 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D.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5.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一样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7.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D.反射是反射弧的结构基础 ‎8.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9.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②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10.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发生反应,仍属于反射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c点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12.某人的大脑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运动言语区(S区) B.书写言语区(W区)‎ C.视觉言语区(V区) D.听写言语区(H区)‎ ‎1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14.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糖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元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15.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测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16.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泌物通过体液只能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B.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使靶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进行了信息交流 C.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激素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B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产生热量 C.C分泌的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D.在炎热环境时,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18.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甲、乙、丙依次是(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球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19.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部分调节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所代表的调节方式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①和③所代表的两种调节方式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方式 D.方式③中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2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21.如图代表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Ⅰ、Ⅱ均能识别抗原 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22.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B.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作用范围广 C.第二道防线包括吞噬细胞的识别、处理、呈递抗原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三道防线共同作用,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而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B.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C.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引起人体产生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D.当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项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A.(豌豆种皮)黄色(自交)→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子西瓜 ‎25.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B.生物的进化对于环境的改变没有影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 ‎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②表示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部分称为  .④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的液体称为  .‎ ‎(2)人体内环境主要通过  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  的必要条件.‎ ‎(3)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  ,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CO2和其他废物.‎ ‎27.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图中  (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图中物质B和c依次是  ;如果图中  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图中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物质是  (填字母).‎ ‎(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5)下丘脑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并由  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28.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b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 ‎(1)图示的结构涉及  个神经元,含有  个突触.‎ ‎(2)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由此判断A、B释放递质的性质依次是  、  .‎ ‎(3)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4)如图,已知ab=bd,则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  次,如刺激c点,则偏转  次.‎ ‎29.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填字母).‎ ‎(2)图1中的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属于  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  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应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填字母)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  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 ‎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天门市渔薪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题 ‎1.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考查,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解答】解:毛细血管管壁细胞靠近血液的部分的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远离血液的部分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靠近淋巴的部分的内环境是淋巴,远离淋巴的部分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故选:C.‎ ‎ ‎ ‎2.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  )‎ A.细胞外液 B.内环境 C.血浆、淋巴、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细胞外液与内环境属于同一概念,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与细胞内液属于并列关系,因此A、B、C、D选项中D与ABC的差异最大.‎ 故选:D.‎ ‎ ‎ ‎3.四位同学分别对人体内环境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绘制了概念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关系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内环境也叫细胞内液,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C图,即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是淋巴里面的液体只能由组织液进入淋巴,最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属于单向的.‎ 故选:C.‎ ‎ ‎ ‎4.有关血浆pH和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B.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34﹣7.54‎ C.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D.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0.9%的生理盐水与人体细胞内液浓度等渗,因此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A正确;‎ B、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35﹣7.45,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C错误;‎ D、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而不是组成成分,D错误.‎ 故选:A.‎ ‎ ‎ ‎5.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大量饮水,尿量增加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解答】解:A、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花粉过敏,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的浓度而降低的血浆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引起组织水肿,B错误;‎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将会使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进入血浆,故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浆.当淋巴管受阻,会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引起水肿,D错误.‎ 故选:C.‎ ‎ ‎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B.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一样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 B、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B错误;‎ C、在正常情况下,组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并非不变,C错误;‎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D正确.‎ 故选:D.‎ ‎ ‎ ‎7.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D.反射是反射弧的结构基础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弧中神经冲动传到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反射才能完成.‎ ‎【解答】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错误;‎ 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 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C错误;‎ D、神经元是反射弧的结构基础,D错误.‎ 故选:B.‎ ‎ ‎ ‎8.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解答】解:A、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且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A错误;‎ B、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B错误;‎ C、膜内电流方向应该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应该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正确.‎ D、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错误.‎ 故选:C.‎ ‎ ‎ ‎9.若在图甲所示神经的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则电流表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 A.②→①→②→③→② B.②→③→②→① C.③→②→①→② D.③→②→①‎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开始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首先b点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解答】‎ 解:当刺激还传至b点时,a点和b点都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②;当刺激由右向左传导时,b点首先出现动作电位,a点为静息电位,电流表偏转情况为图①;紧接着b点恢复为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相同,此时为图②所示;神经冲动继续向左传导,当神经冲动传导到a点,a点出现动作电位,b点为静息电位,则为图③所示;之后a点恢复静息电位,探针两侧电位差相同,则为图②所示,所以整个过程的变化是②→①→②→③→②.‎ 故选:A.‎ ‎ ‎ ‎10.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发生反应,仍属于反射 D.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解答】解:A、②和④是神经纤维,所以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 B、兴奋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而不是⑤→④→③→②→①,B错误;‎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产生活动,但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是发生在完整反射弧上的活动,C错误;‎ D、③是脊髓,属于低级神经中枢,而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在大脑,D错误.‎ 故选:A.‎ ‎ ‎ ‎11.如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c点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B.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正确;‎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有促进兴奋的,也有抑制兴奋的,兴奋由c传到e时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而不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是抑制性递质,C错误;‎ D、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故电流表①指针不偏转;而传递到电流表②两极的时间不同,故可发生两次偏转,D正确.‎ 故选:C.‎ ‎ ‎ ‎12.某人的大脑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他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运动言语区(S区) B.书写言语区(W区)‎ C.视觉言语区(V区) D.听写言语区(H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 ‎【解答】解:A、病人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S区即运动性语言中枢正常,A错误;‎ B、书写性语言中枢受损后病人不能写字,B错误;‎ C、病人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说明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C正确;‎ D、病人能听懂别人的说话,说明听觉语言中枢正常,D错误.‎ 故选:C.‎ ‎ ‎ ‎1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故选:C.‎ ‎ ‎ ‎14.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糖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 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 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元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正常人血糖的浓度是0.8~1.2g/L.由此可判断,a、b两人是高血糖患者,而a血糖浓度高于160mg/dL,属于糖尿病患者,c是健康人,d是低血糖患者.‎ ‎【解答】解:A、a曲线进食后血糖居高不下,可能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A错误;‎ B、4条曲线进食后上升时是因为肠道吸收葡萄糖所致,B正确;‎ C、b曲线在120分钟后血糖仍然高于0.8~1.2g/L,这时血糖下降的原因是通过尿糖排出,C错误;‎ D、由图可知,c血糖范围在0.8g/L~1.2g/L之间,代表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d血糖浓度低于0.6g/L,代表是低血糖患者,D错误.‎ 故选:B.‎ ‎ ‎ ‎15.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测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C.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甲小狗中三种激素分泌均减少,可推测甲小狗切除的是下丘脑,乙小狗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推测乙小狗切除的是垂体,丙小狗中甲状腺激素减少,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可推测丙小狗切除的是甲状腺,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 ‎ ‎16.根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泌物通过体液只能运输到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 B.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使靶细胞代谢发生变化,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进行了信息交流 C.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D.激素与靶细胞结合的时间越长,说明这种激素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图示为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解答】解:A、分泌物通过体液运输可到达全身各处,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或靶器官,A错误;‎ B、激素是信息分子,可在细胞间传递信息,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激素具有调节作用,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是酶,C错误;‎ D、激素发挥一次作用后就会被灭活,如长时间发挥作用,则稳态会被破坏,D错误.‎ 故选:B.‎ ‎ ‎ ‎17.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B骨骼肌会不自主战栗,产生热量 C.C分泌的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 D.在炎热环境时,人体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图中A表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 B、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使得产热量增加,B正确;‎ C、图中C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二者具有协同作用,C正确;‎ D、炎热环境中,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由于体温维持相对恒定,所以产热量与散热量基本一致,D错误.‎ 故选:D.‎ ‎ ‎ ‎18.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甲、乙、丙依次是(  )‎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球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所以图中甲、乙、丙依次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故选:D.‎ ‎ ‎ ‎19.如图表示人体内环境部分调节方式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所代表的调节方式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B.①和③所代表的两种调节方式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方式 D.方式③中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可归纳为三种主要方式:‎ ‎1.相邻细胞间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细胞←→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2.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进入体液→体液运输→靶细胞受体信息→靶细胞,即激素→靶细胞.‎ ‎【解答】解:A、方式①②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神经调节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特点是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局限,A错误;‎ B、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其中神经调节占主导,B错误;‎ C、题目中的①②③中的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如下:①为甲状腺这一内分泌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②为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这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③为神经元细胞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细胞(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C正确;‎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也需要体液,因为上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后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 ‎ ‎2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 ‎ ‎21.如图代表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Ⅰ、Ⅱ均能识别抗原 B.在①和⑨所在的阶段中可能有吞噬细胞的参与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据图分析,细胞Ⅰ表示B细胞,细胞Ⅱ表示记忆细胞,细胞Ⅲ表示浆细胞.‎ ‎2、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细胞和T细胞,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4、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5、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分析题图:图示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其中Ⅰ表示B细胞;Ⅱ表示记忆细胞;Ⅲ表示浆细胞,其分泌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①②③表示感应阶段;⑤⑥表示反应阶段;⑧表示效应阶段;④⑦表示二次免疫应答.‎ ‎【解答】解:A、该图表示体液免疫的过程,可知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分别是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⑧过程是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B细胞、记忆细胞都能识别抗原,A正确;‎ B、⑨过程(抗体与抗原结合)不需要吞噬细胞参与,B错误;‎ C、⑥是初次免疫,⑦是二次免疫,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因此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弱,C错误;‎ D、图中细胞Ⅲ是浆细胞,所以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D错误.‎ 故选:A.‎ ‎ ‎ ‎22.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B.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作用范围广 C.第二道防线包括吞噬细胞的识别、处理、呈递抗原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D.三道防线共同作用,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而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与生俱来的,其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吞噬细胞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属于第三道防线,C错误;‎ D、三道防线共同作用,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D正确.‎ 故选:C.‎ ‎ ‎ ‎2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而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B.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C.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引起人体产生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D.当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抗原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快速而强烈地进行免疫应答.‎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会引起过敏反应,而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A正确;‎ B、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才能彻底消灭抗原,但并不是这个时候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B错误;‎ C、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以引起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C正确;‎ D、当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B.‎ ‎ ‎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项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A.(豌豆种皮)黄色(自交)→黄色、绿色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猫叫综合征 D.无子西瓜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突变和基因重组是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A、(豌豆种皮)黄色(自交)→黄色、绿色,属于等位基因的分离,不属于突变,A正确;‎ B、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错误;‎ D、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错误.‎ 故选:A.‎ ‎ ‎ ‎25.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B.生物的进化对于环境的改变没有影响 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B、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共同进化,生物的进化对于环境的改变是有影响的,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 ‎ 二、非选择题 ‎26.如图是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关系示意图.请回答:‎ ‎(1)②表示毛细血管,其内的液体部分称为 血浆 .④表示毛细淋巴管,其内的液体称为 淋巴 .‎ ‎(2)人体内环境主要通过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实现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 ‎(3)此图表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 物质交换 的相互关系,各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 O2和养料 ,并直接向内环境中排出CO2和其他废物.‎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由图可知,①是组织细胞,②是毛细血管壁,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管壁,⑤是红细胞.‎ ‎【解答】解:(1)毛细血管内的液体是血浆,毛细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 ‎(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由图可知,图示为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关系,细胞直接从内环境中获得氧气和养料,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排出细胞.‎ 故答案为:‎ ‎(1)血浆 淋巴 ‎(2)神经﹣体液﹣免疫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3)物质交换 O2和养料 ‎ ‎ ‎27.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图中 A和D (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图中物质B和c依次是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如果图中 丙(胰岛B细胞) 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图中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物质是 C和D (填字母).‎ ‎(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反馈调节 .‎ ‎(5)下丘脑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抗利尿激素 ,并由 甲(垂体 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相关组织器官是神经调节,下丘脑通过激素作用于甲是激素调节.反馈作用能维持体中激素含量相对稳定.‎ ‎【解答】解:(1)由图可知,下丘脑参与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A和D的含量增加.‎ ‎(2)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所以B是胰岛素,C是胰高血糖素.糖尿病与胰岛B细胞受损有关.‎ ‎(3)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升高血糖,两者为协同作用,C是胰高血糖素,D是肾上腺素.‎ ‎(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4)水平衡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A和D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丙(胰岛B细胞)‎ ‎(3)C和D ‎ ‎(4)反馈调节 ‎(5)抗利尿激素 甲(垂体)‎ ‎ ‎ ‎28.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b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据图回答:‎ ‎(1)图示的结构涉及 3 个神经元,含有 2 个突触.‎ ‎(2)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由此判断A、B释放递质的性质依次是 抑制性 、 兴奋性 .‎ ‎(3)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 高尔基体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糖蛋白 .‎ ‎(4)如图,已知ab=bd,则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 2 次,如刺激c点,则偏转 1 次.‎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显示了3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在A、B神经元之间,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后膜,在B、C神经元之间,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后膜,三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2个突触.‎ 神经递质由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 ‎【解答】解:(1)由图要知,图中有3个神经元,2个突触.‎ ‎(2)B受刺激,C会兴奋,所以B释放的递质是兴奋性递质;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所以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3)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合成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受体的本质是糖蛋白,膜外结构称为糖被.‎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进行单向传递,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速度快于在突触中传导的速度,所以刺激b点,兴奋先传导a点,再传导到d点,电流计发生2次偏转.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刺激c点时,兴奋可以传导d点,不能传导b点,因此电流表的指针只能偏转一次.‎ 故答案为:‎ ‎(1)3 2 ‎ ‎(2)抑制性 兴奋性 ‎ ‎(3)高尔基体 糖蛋白 ‎ ‎(4)2 1‎ ‎ ‎ ‎29.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f、Y (填字母).‎ ‎(2)图1中的③表示 B细胞增殖分化 过程,该过程属于 体液 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 e 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应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k  (填字母)能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 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的 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④  (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解:图1表示特异性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 图2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图中A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B表示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解:(1)图1所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其中Y为抗体,f为淋巴因子,二者均为免疫活性物质.‎ ‎(2)图1中的c为B细胞,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3)图2所示过程为细胞免疫,A到B过程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是图1中的e细胞.‎ ‎(4)图1中的k是记忆B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④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故答案为:‎ ‎(1)f、Y ‎(2)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3)e ‎(4)k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5)同种且生长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④‎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