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01)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2017年1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命题人: 审题人: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1.下列各项中,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 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3.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无机盐 ④激素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 4.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共同的内环境是 A.血浆和组织液 B.血浆和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只有血浆 5.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A.传入神经 B.传出神经 C.神经中枢 D.效应器 6.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7.关于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约占人体体液组成的2/3 B.一个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可能不止一个 C.抽搐反应是内环境成分稳态失调所引起的 D.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 内环境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9.根据右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b和c的物质交换是相互的;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血浆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当我国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颠”时,下面哪一点不属于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 A.机体耗氧量降低 B.皮肤血管收缩 C.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D.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11.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12.给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进行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主要是利用什么调节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13.一个年轻女孩,由于车祸损伤了脑垂体,这将对它所控制的所有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据 此推测对该女孩的生命影响最小的是 A.代谢速率 B.血糖平衡 C.生长 D.水平衡调节 14.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前者随后者而变化的情况与图中曲线走势不相符的是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饮水量 B.T细胞浓度——HIV浓度 C.胰岛素浓度——血糖浓度 D.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15.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 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 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16.右图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符合该模型的是: A.①效应T细胞,②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 B.①传出神经元,②传入神经元,A神经递质 C.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②垂体细胞,A促甲状腺激素 D.①甲状腺细胞,②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甲状腺激素 17.下列关于人体健康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作出的反应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D.猫叫综合征是一种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遗传病 18.核酸疫苗(又称D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它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能表达抗原特异性的基因组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核酸疫苗的接种可以达到预防特定微生物感染的目的 B. 核酸疫苗导入人体要使用适当的运载体 C. 核酸疫苗导入人体可以直接产生抗体,引起免疫反应 D. 核酸疫苗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是由特定的效应B细胞合成 19.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相对独立,既不受神经调节也不受体液调节 B.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也可加工处理病原体使抗原暴露 C.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均为自身免疫病 D.免疫系统能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不能清除体内的异常细胞 20.如图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中a为大脑皮层,b为骨骼肌,c为肾上腺 B.人体的主要散热器官是骨骼肌 C.人体在寒冷环境中起“鸡皮疙瘩”与骨骼肌有关,“打寒颤”与立毛肌有关 D.图中a应为下丘脑,这是体温调节中枢,但人体的冷觉与热觉应形成于大脑皮层中 21.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Y-C-Y 22.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平衡的调节完全依赖于体液调节 B.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能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激素不只是胰岛素一种 C.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不只是胰高血糖素一种 D.当胰岛B细胞受损后,经下丘脑的调节即可使血糖浓度保持稳定 23.如下图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饭后半小时,图中的激素②分泌增加,该激素是由图中的A细胞分泌的 B.结扎胰导管后导致腺泡组织变性,但胰岛不变化,结扎动物不产生糖尿 C.激素①和激素②都作用于肝脏,但二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 D.腺泡细胞的分泌物不含有激素,也不会进人内环境发挥作用 2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D.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25.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26.夏季台风过后,甘蔗等植物常会大片大片倒伏,一段时间后,甘蔗的茎又会直立生长,形成“弯甘蔗”,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 B.水分 C.重力 D.光照和温度 27.芦苇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但多数芦苇植株较矮、纤维短,影响产品质量。如果想使芦苇植株长高,获得较长纤维,可用某一植物激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该激素是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28.下图直接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A.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化学成分为吲哚乙酸 C.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29.某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 A.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子果实 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增多而且增大 30.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长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从而调节植物生长 B.生长素浓度越高,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越明显 C.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称为植物激素 D.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31.某同学用青菜的幼苗进行了四项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暗箱 ① ③ ④ 光 ② A.实验②③对照可以证明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B.实验①的目的是对实验②③④起对照作用 C.实验③中的青菜叶片会出现发黄现象 D.实验④的生长结果只能证明根的生长具有向地性 32.有人从真菌中提取到甲、乙和丙三种生长素类似物,分别测试三种类似物的不同浓度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右图。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乙和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均有两重性 B. 在0~20ppm范围内,甲对莴苣幼根的促进作用大于丙 A. 乙的浓度大于20ppm后,对莴苣幼根生长起抑制作用 B. 据图推测,用30ppm的甲处理莴苣幼芽可抑制其生长 33.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 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 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 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 34.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A.10条 B.15条 C.20条 D.25条 3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D.施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36.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 37.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时间 K 种群大小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8.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39.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A.种间竞争、种内斗争 B.共生、寄生 C.寄生 D.种内斗争 40.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4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 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 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 D.①③④⑤⑧ 42.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5只鼠,第二次捕获30只未标志的鼠和10只标志的鼠,则该鼠种群密度大约为 A.125只/公顷 B.100只/公顷 C.75只/公顷 D.50只/公顷 43.稻田中,农民要拔草,鱼塘中,人们不断地清除肉食性的“黑鱼”,用生态学的观点看,这是为了 A.保持生态平衡 B.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C.调整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的方向 D.增加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44.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 料。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农田生态系统 45.金龟子遇敌害后装死,从植株上滚落地下,属于哪一种信息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其它信息 46.在某适宜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 A.甲、乙均增强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47.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48.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①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②次级消费者,自养型生物;③分解者,腐生生物;④消费者,自养生物;⑤草食动物,异养生物;⑥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⑦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⑥⑦ 49.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种群死亡率过高 C.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D.群落结构太复杂 50.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51.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52.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 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53.下面各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酸雨 ④光化学污染 ⑤臭氧空洞 ⑥潮汐 ⑦大脖子病 A.②④ B.⑥⑦ C.⑤⑦ D.②⑤⑦ 54.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55.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56.下列实例中属于竞争的是 A.极度饥渴情况下,分娩母猪吞食刚出生的仔猪 B.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肠道内分泌出毒物,使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 C.噬菌体侵入细菌体内进行繁殖 D.培养在一起的大、小两种草履虫经过一段时间后,一种死亡而另一种正常生长 57.在普通的密封的锥形瓶中,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下面的有关坐标图,正确的是 58.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 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 D.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59.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 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 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60.右下图是3个圆所构成的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A.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小体 B.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 C.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 D.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61.(14分)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密切联系。下图表示了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据图回答: (1)光暗信号调节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______信号的转变。 (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节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调节,在HPG轴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10分)乙酰胆碱可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合成与释放见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C表示乙酰胆碱,在其合成时,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填“A”“C”或“E”)。除乙酰胆碱外,生物体内的多巴胺和一氧化氮________(填“能”或“不能”)作为神经递质。 (2)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图中突触小泡内的A-C通过_______这一跨膜运输方式释放到_______,再到达突出后膜。 (3)若由于某种原因使D酶失活,则突触后神经元会表现为持续_______。 63.(10分)下列甲、乙、丙三图示是对生长素的产生、作用及运输进行的系列研究,请仔细分析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是单侧光照下,对燕麦胚芽鞘作如下处理:a.放在暗盒里;b.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铂遮住;c.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d.在尖端横向插人琼脂片;e.切去胚芽鞘的尖端;f.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①有单侧光照射时仍能直立生长的有 。 ②弯向光源生长的有 。 ③不生长、不弯曲的有 。 ④以上实验说明,植物的茎具有 生长的特性,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 ,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 。 (2)图乙、丙表示用切取的胚芽鞘中段和琼脂块共同研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实验: ①图乙中供应块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的结果,胚芽鞘C将 ,这一现象说明 。 ②在同样条件下,图丙实验的结果,胚芽鞘D将 。 ③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只能是 。 64.(16分)从“群体”的视角来观察和研究生命系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l)为控制有害动物,人们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该技术属于 (填“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或“机械防治”)。控制虫害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的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 ,大熊猫种群的K值会变小。 能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适度利用生态系统,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和 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65.(10分)草原是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 (1)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草原生态系统的__ _能力较差,其____ 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__ 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2)如果图中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那么鹰占据的营养级能够得到的最低和最高能量值分别是____kJ和 kJ。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 。若外来生物入侵该区,则会导致该草原的 锐减或丧失。 (3)影响图中兔种群数量变化的种间因素是____和竞争。若某年兔种群的K值为1000只,且1只兔和4只鼠消耗的草量相等,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次年鼠的数量增加400只,则兔种群的K值变为____ 只。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区鼠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____ (填“偏高”或“偏低”)。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生物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90分) 01~05:DCBDB 06~10:BAADA 11~15:BBBCB 16~20:DACBD 21~25:DCACD 26~30:CBACD 31~35:DDDDB 36~40:BDCAB 41~45:CBCDC 46~50:CDCAB 51~55:DABCC 56~60:DADCC 二、非选择题 61.(14分,每空2分) (1)松果体;电;化学; (2)体液(或激素);垂体; (3)降低;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 62.(10分,每空2分) (1)C;能;(2)胞吐;突触间隙;(3)兴奋 63.(10分,每空1分) (1)① af;②bd;③ce;④向光;胚芽鞘尖端;生长素; (2)①向左侧弯曲生长;生长素可由胚芽鞘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②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③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64.(16分,每空2分) (1)性别比例;生物防治;能量流动关系; (2)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建立自然保护区; (3)自我调节能力;物质;能量; 65.(10分,每空1分) (1)自我调节(或反馈调节);抵抗力;分解者; (2)10;400;增加;生物多样性; (3)捕食;900;偏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