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 命题人:金小利 审题人:刘 攀 注意:本试卷包含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第Ⅱ卷为非选择题,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分) 1. 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酿制苹果醋的基本流程图和发酵装置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要清洗灭菌以减少杂菌的污染 B. ②过程加入蛋白酶可以提高苹果的出汁率 C. ③过积发酵瓶中留的空间可防止发酵时培养液溢出 D. ④过程需要关闭发酵裝置的充气口并适当提高温度 2. 如图中甲是果酒和果醋发酵的装置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发生的物质变化( )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用甲装置制作果酒时,要加入适量的酵母菌,且一直关紧阀a和阀b B. 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发酵后期阀门a要关闭 C. 在缺氧条件下能发生乙图中的①②过程 D. 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且反应场所相同 3. 下列关于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果酒制作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 B. 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比果醋制作温度高 C.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相应菌种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 D. 醋酸菌能分解糖产生醋酸 1. 在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时,发酵过程对氧气的需求,叙述正确的是( ) A. 四个过程中,均需氧气参与,无氧时不能完成这四个过程 B. 四个发酵过程中只有果酒制作是在完全无氧的条件下完成的 C. 泡菜发酵和果酒制作应用到了微生物的无氧发酵,而醋酸菌和毛霉则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正常繁殖 D. 腐乳制作时进行的是无氧发酵 2. 下列有关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传统的发酵过程受技术条件限制,通常不进行无菌操作 B. 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 C. 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都是以建立种群优势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 D. 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 3. 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作果酒时瓶口需密闭,而制作果醋时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 B. 温度对酵母菌酒精发酵的影响很大,而对醋酸菌的发酵影响不大 C. 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D. 制作果酒和果醋时都应用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 4. 下列有关于发酵技术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B. 长期放置的酒表面会出现一层膜,这层膜是醋酸菌在液体表面繁殖形成的 C. 泡菜腌制过程中,泡菜坛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膜,这白膜是产膜酵母大量增殖形成的 D. 腐乳最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就是由毛霉分泌的蛋白酶构成的 5. 下列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B. 果醋发酵包括无氧发酵和有氧发酵 C. 腐乳制作所需要的适宜温度最高 D. 使用的菌种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醋制作一般程序是先生成乙醇,再将乙醇转化成乙酸 B. 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亚硝酸,还有少量的乳酸 C. 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天平称量法 D. 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的反应产物能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成橘黄色化合物 1. 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种装置都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 B. 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 C. 用装置乙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制作果醋时应适当降温 D. 装置乙的排气口通过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2. 实验操作过程正确的是( ) A. 果酒发酵:去皮→榨汁→密闭发酵→通气发酵 B. 培养基制作: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 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 D.制作腐乳:加盐腌制→毛霉生长→加卤汤密封 3. 下列关于各种传统发酵技术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均减小 B. 检验醋酸产生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是品尝 C. 腐乳的发酵过程中,添加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 D. 泡菜盐水的制备,需要按照盐与清水的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制 4. 人们利用某些微生物制作食品时,需要分析微生物的特点,控制微生物的发酵条件。下列与此有关的各项内容不正确的是 (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食品 果酒 果醋 腐乳 泡菜 主要微生物 酵母菌 醋酸菌 毛霉 乳酸菌 制作装置或 操作步骤 A. 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1. 在利用葡萄汁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髙压蒸汽灭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 ) A. 其他杂菌不能在无氧的条件下生长 B. 经冲洗后,其他杂菌已被洗掉 C. 发酵液中抗生素能够杀死或抑制杂菌的生长 D. 在缺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代谢产生酒精抑制其他杂菌生长 2. 下图是苹果醋的制作流程简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制酒和制醋的微生物进行细胞呼吸都能产生CO2 B. 图中需要通氧的是①过程的初期和②过程 C. 温度是影响①②过程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D.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细菌 3. 在果酒、果醋、腐乳、泡菜的制作过程中,用到的微生物分别是( ) A. 酵母菌、酵母菌、毛霉、乳酸菌 B. 酵母菌、醋酸菌、毛霉、乳酸菌 C. 毛霉、醋酸菌、乳酸菌、酵母菌 D. 酵母菌、乳酸菌、毛霉、醋酸菌 4. 有人就腐乳制作的传说故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豆腐长白毛,致和真苦恼;撒盐把它腌,腐乳变成宝.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所长白毛主要为毛霉菌丝 B. 长白毛和盐腌是腐乳制作的两个关键步骤 C. 为调制风味可在盐腌后加入卤汤,卤汤没有杀菌防腐的作用 D. 腐乳成宝的价值在于大分子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成了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1. 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 B. 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 C. 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 D. 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 2. 腐乳制作过程中,豆腐含水量、盐的用量、发酵温度和酒的用量等均会影响腐乳风味和质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豆腐含水量过高,腐乳不易成形 B. 加盐量过多,腐乳硬度会增大 C. 前期发酵温度过低,腐乳“皮”不易形成 D. 酒的用量过少,后期成熟时间延长 3. 根据以下腐乳制作的流程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 A. 毛霉为好氧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缝隙 B. 加盐腌制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C. 加卤汤、密封腌制过程中,毛霉不断增殖,并产生大量的酶,分解蛋白质 D. 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 4. 下列关于腐乳及腐乳制作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 B. 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利于保持湿度,适宜制作腐乳 C. 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让豆腐长出毛霉不需要严格杀菌 D. 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主要含有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 5. 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计数和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 ) A. 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只能分离微生物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 B. 制作泡菜时按照清水与盐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置盐水 C. 腐乳制作中卤汤中的酒和辛料都有防腐杀菌和调味的作用 D. 用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6. 制作泡菜时,泡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是( ) A. 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掉 B. 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C. 防止坛内蔬菜萎蔫 D. 防止氧气进入坛内抑制发酵 1. 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 B. 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 若图中④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含除苯酚外的其他碳源 D. ⑥上菌落分布均匀,是用平板划线法获得的单菌落 2. 家庭泡菜的制作方法是:新鲜的蔬菜经过整理、清洁后,放入彻底清洁并用白酒擦试过的泡菜坛中,然后向坛中加入盐水、香辛料及一些“陈泡菜水”.密封后置于温度适宜阴凉处,下列与此过程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白酒擦拭泡菜坛的目的是消毒 B. 加入“陈泡菜水”的作用是提供乳酸菌条件. C. 若制作的泡菜“咸而不酸”,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量的食盐抑制了乳酸菌的发酵过程. D. 制作泡菜过程中,有机物的干重和种类将减少 3. 下列关于“测定亚硝酸盐含量”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盐与水的质量比为4:1 B. 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C. 制备样品处理液,加入氢氧化铝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杂质,得到澄清溶液 D. 泡菜腌制时间长短会影响亚硝酸盐含量,但温度和食盐的用量不影响其含量 4. 下列曲线中能表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1. 关于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发酵技术,在鲜奶中加入乳酸菌可制成乳酸制品 B. 制作泡菜的坛子加水密封隔绝空气是为了抑制乳酸菌繁殖 C. 白酒的酿造过程中利用了霉菌和酵母菌两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D. 厨师常在夏天将做好的菜肴放在冰箱中冷藏,其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2. 有关平板划线操作正确的是( ) A. 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 B. 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上棉塞 C. 打开皿盖,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人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 D. 经过培养,将在划线的第五区域看到单菌落 3.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和消毒,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灭菌是指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B. 任何消毒方法一般都不能消灭微生物的孢子和芽孢 C. 灼烧法灭菌主要对象时金属器具,也可以是玻璃器具 D. 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和紫外线灭菌法 4.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操作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灼烧灭菌,灼烧灭菌后立即进行划线 B. 1和5划线可以如图所示,也可以相连在一起 C. 在划线操作结束时,要对接种环灼烧灭菌 D. 在5区域中才可以得到菌落 5.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细菌菌落数时,一般选择如图中哪几支试管中的稀释液来涂布平板( ) A. 试管1、2、3 B. 试管2、3、4 C. 试管3、4、5 D. 试管4、5、6 1. 关于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叙述正确的是( ) A. 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B. 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 C. 待培养基冷却至4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 D. 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s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 B. 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碱性 C. 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 D. 培养产甲烷杆菌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3. 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在a、b、c处分别贴浸有不同抗生素(浓度相同)的无菌滤纸片,d处滤纸片浸有无菌水.培养后的结果如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A. a处抑菌效果小于b处 B. b处的滤纸片没有沥干 C. c处抗生素无效 D. d为对照 4.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利用平板划线法可对微生物进行接种、纯化、分离和计数 B. 对培养皿进行编号或对菌种进行标注时,应使用记号笔在皿底标记 C. 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 D. 将好氧型菌株接种到培养液中需静置培养,防止培养液沾染试管壁引发污染 5.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说法,错误的是 A. 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B. 微生物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C. 操作者的手一般用酒精消毒,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 D. 某同学平板计数时,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55、60、65,空白平板上有5个菌落,则平均每个平板菌落数为55个 1. 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者的双手、空气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 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灭菌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 A. ③④②①⑥ B. ①②③④⑤ C. ⑥②③④① D. ⑤③②①④ 2. 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 A. 通常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关系符合:细菌的数量>真菌的数量>放线菌的数量 B. 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 C.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 D. 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 3. 现有酵母菌和细菌的混合菌种,欲单独分离出酵母菌和硝化细菌,应选用的培养基分别为( ) A. 伊红美蓝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 B. 含青霉素培养基、含氨的无机培养基 C. 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含青霉素培养基 D. 含青霉素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 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回答下列问题: (9分)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细菌含量.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然后,将1mL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 .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操作时,接种环通过 ______ 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3)示意图A和B中, ______ 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 ______ 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 ______ 的利用率. 42.红梨醋饮属于绿色健康饮品,其制作流程如图: (11分) 请回答: (1)可在酸性条件下用 _______ 与发酵产物反应,检测①过程是否成功. (2)在①过程进行旺盛时,②过程往往不能进行,原因是 _ _____ . (3)对②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时,常用的划线工具是 ______ .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4次,至少需要灼烧划线工具 ______ 次. (4)为检测生产用水中的大肠杆菌含量,每次将200ml水样过滤后,取滤膜放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重复三次.将3个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后挑选 ______ 色的菌落进行计数.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结果会偏高,原因是 _____ _ . (5)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细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制成选择培养基进行分离;若想对初步筛选得到的目的菌进行纯化并计数,可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 (6)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 ,其中对培养皿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 43.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发酵技术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0分) (1)制作泡菜时,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 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 ______。 (2)制作腐乳过程中所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 。臭豆腐表面往往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实际上是微生物的____ _,它对人体是无害的,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豆腐就转变成了风味独特的腐乳. (3)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的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 。 (4)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 。 (5)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________色染料。先将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再通过不同颜色的________,可以估测出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4.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10分)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 _______。 (2)纯化菌株时,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 _。 (3)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 ,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 为什么?_ 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解:A、①过程要清洗以减少杂菌的污染,但不能灭菌,A错误; B、由于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所以为了使②过程得到更多的苹果汁,可以在过程②过滤之前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苹果泥,B错误; C、③过积发酵瓶中留的空间可防止发酵时培养液溢出,C正确; D、④过程为果醋发酵,是有氧发酵,需要打开发酵裝置的充气口;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故果醋发酵要适当提高温度,D错误. 故选:C.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本题考查了果酒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发酵装置,乙是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原理,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④是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的过程。 【解答】 A.甲装置中,阀a控制排气,阀b控制进气,制作果酒时应关闭阀b以创造缺氧环境,适时打开阀a几秒钟以排出产生CO2,A错误; B.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因此发酵后期阀a要打开,B错误; C.乙图中的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C正确; D.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需用氧气的参与,反应场所在酵母菌的线粒体;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由于醋酸菌是嗜氧菌,需要氧气的参与,醋酸杆菌为原核细胞,反应场所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故选C。 3.【答案】B 【解析】 解:A、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是18℃~25℃,果醋制作需要的温度是30℃~35℃,B错误; C、由于空间、营养条件等的限制,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相应菌种种群数量不呈“J”型增长,C正确; D、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D正确. 故选:B. 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制作果酒、果醋、腐乳、泡菜时,发酵过程对氧气的需求情况,意在考查考生对各种发酵所需微生物代谢类型的识记能力。 【解答】 A.果酒制作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泡菜制作也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A错误; B.泡菜的制作也需要完全无氧的环境,B错误; C.泡菜发酵和果酒制作是应用微生物的无氧发酵,而醋酸菌和毛霉则需在有氧条件下才能正常繁殖,C正确; D.腐乳制作时密封后不进行细胞呼吸,主要是让酶催化物质分解,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发酵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 【解答】 A.传统的发酵过程通常进行无菌操作,A错误; B.成品腐乳表面的皮膜是由毛霉等真菌的菌丝形成的,对人体无害,B正确; C.制备果酒、果醋和腐乳时,都是以建立相应微生物的种群优势作为发酵的基本条件,C正确; D.果醋的制备可以建立在果酒发酵的基础上,也可以直接利用葡萄汁发酵,D正确。 故选A。 6.【答案】B 【解析】 解:A、果酒制备的菌种是酵母菌,瓶口需密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果醋制备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好氧型细菌,则中断通氧可能会引起醋酸菌死亡,A正确; B、温度对酵母菌和醋酸菌的发酵都有影响,在制葡萄酒时温度要控制在18~25℃,而在制葡萄醋时则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温度影响细胞呼吸过程中酶的活性,对酵母菌酒精发酵和醋酸菌的发酵都有很大影响,B错误; C、在变酸的果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使得果酒变酸,C正确; D、制备果酒和果醋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对发酵瓶消毒,并注意无菌操作,D正确. 故选:B. 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不起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20℃左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 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表达式为:C2H5OH→CH3COOH+H2O;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7.【答案】D 【解析】 解:A、在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A正确; B、长期放置的酒表面会出现一层膜,这层膜是醋酸菌在液体表面繁殖形成的,B正确; C、泡菜腌制过程中,泡菜坛表面会长出一层白膜,这白膜是产膜酵母大量增殖形成的,C正确; D、腐乳外部有一层致密的“皮”是前期发酵时毛霉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菌丝(匍匐菌丝),对人体无害.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D错误. 故选:D. 1、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3、泡菜制作利用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乳酸菌是严格的厌氧菌,泡菜制作不需要通气发酵. 本题考查了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 【解答】 A. 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醋酸菌和毛霉, 故A错误; B. 醋酸杆菌为需氧型细菌,因此进行的是有氧发酵, 故B错误; C.果酒需要的温度在18-25℃,果醋制备的温度是30-35℃,腐乳制作需要的适宜温度是15-18℃,故C错误; D.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所使用的菌种分别是酵母菌(单细胞真菌)、醋酸杆菌(属于需氧型细菌)和毛霉(多细胞真菌),它们均有细胞结构,都具有细胞壁、核糖体、DNA和RNA ,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A 【解析】 解:A、食醋制作一般程序是进行酵母菌的无氧发酵先生成乙醇,再将乙醇进行醋酸菌的有氧发酵转化成乙酸,A正确; B、泡菜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酸,其中主要是乳酸,还有少量的亚硝酸,B错误; C、亚硝酸盐含量的需要用光电比色法进行测定,C错误; D、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可以发生重氮化反应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生成玫瑰红色的染料,D错误. 故选;A. 果醋的制作一般要经过果酒的制作阶段.泡菜的制作过程中产生乳酸的同时会产生少量的亚硝酸.亚硝酸盐含量的需要用光电比色法进行测定.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可以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玫瑰红色的染料. 本题主要考查传统发酵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传统发酵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掌握.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技术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解答】 A.甲装置能先进行果酒的制作,后期需要通气进行果醋的制作;乙装置可以先关闭充气口,造成无氧环境,使酵母菌进行无氧发酵生成果酒,后通氧让醋酸菌发酵生成果醋,A正确; B.利用装置甲制作果酒时,瓶中的果汁不能装满,B正确; C.制作果酒时温度应控制在18~25℃左右,制作果醋时温度应控制在30~35℃左右,C错误; D. 装置乙的排气口是一个长而弯曲的胶管,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避免发酵失败,D正确。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生物技术相关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各实验的具体步骤,掌握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计算:依据是培养基配方的比例; (2)称量:牛肉膏比较黏稠,可同称量纸一块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称取时动作要迅速,称后及时盖上瓶盖; (3)溶化:牛肉膏和称量纸+水加热取出称量纸→加蛋白胨和氯化钠→加琼脂(注意: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补加蒸馏水至100mL; (4)调pH; (5)灭菌: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 (6)倒平板。 【解答】 A.果酒生产工艺流程为:选料→冲洗→榨汁→发酵→果酒,A错误; B.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B错误; C.制作腐乳:毛霉生长→加盐腌制→加卤汤密封,C正确; D.橘皮精油的提取操作流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 橘皮精油,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发酵相关知识,掌握各类发酵过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解答】 A.果酒和果醋发酵过程中分别产生CO2和乳酸,会使发酵液的pH减小,A正确; B.检验醋酸产生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是品尝,B正确; C.腐乳的发酵过程中,添加酒的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C正确; D.泡菜盐水的制备,需要按照盐与清水的质量比为5:1的比例配制,D错误。 故选D。 1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传统发酵工艺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解答】 ①果酒的制作主要利用的是酵母菌,但需要前期通入氧气后期密闭,该图的装置是密闭的,①错误; ②果醋制作利用的是醋酸菌,需要一直通入氧气,装置需要打开通气孔,②正确; ③制作腐乳利用的是毛霉,需要先接种毛霉再加盐腌制,否则毛霉会死掉,③错误; ④制作泡菜利用的是醋酸菌,需要加水保证无氧条件,④正确。 综上,只有①③错误,即C符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解答】 A.在无氧的条件下,其他杂菌有的也能进行细胞呼吸,A错误; B.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在冲洗过程中,杂菌和酵母菌被洗掉的机会是均等的,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加入一定种类与数量的抗生素也能有效抑制杂菌生长,C错误; D.在缺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代谢产生酒精抑制其他杂菌生长,D正确。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答】 A.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一直需氧,所以制酒和制醋的微生物进行细胞呼吸都能产生CO2,A正确; B.图中需要通氧的是①过程的初期酵母菌数量增加和②过程醋酸菌发酵,B正确; C.①②过程能否顺利完成有严格的温度要求,制酒为18~25℃,制醋为30~35℃,C正确;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是真菌,不是细菌,D错误。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 解: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能将糖源或酒精转变成醋酸;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有多种,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是毛霉;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 故选:B。 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可参与果酒的制作.当氧气和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毛霉等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成小分子物质.乳酸菌是厌氧细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和泡菜的制作,重点考查参与这些过程的微生物,要求考生识记相关内容即可,属于考查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考生要学会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17.【答案】C 【解析】 解:A、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正确; B、长白毛和盐腌是腐乳制作的两个关键步骤,B正确; C、卤汤也具有杀菌防腐的作用,C错误; D、腐乳成宝的价值在于大分子蛋白质和脂肪被分解成了易于消化吸收的小分子物质,D正确. 故选:C. 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本题考查了腐乳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腐乳制作的原理和方法;识记长白毛、盐腌、加卤汤等的生理作用,难度不大. 18.【答案】B 【解析】 解:A、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利于毛霉的生长和代谢,A错误; B、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B正确; C、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分解蛋白质和脂肪,C错误; D、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毛霉产生,是匍匐菌丝,D错误。 故选:B。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 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9.【答案】D 【解析】 解:A、豆腐含水量应该为70%作用,若含水量过高,则腐乳不易成形,A正确; B、加盐量过多,会导致豆腐析出过多的水分,使腐乳硬度增大,B正确; C、前期发酵温度过低,腐乳“皮”不易形成,C正确; D、酒的用量过少,不足以杀菌,酒的用量过多,会使腐乳成熟时间延长,D错误。 故选:D。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代谢类型,掌握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答案】C 【解析】 解:A、毛霉为好氧菌,为避免其无氧呼吸,码放豆腐时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缝隙,A正确; B、加盐腌制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之变硬,同时也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B正确; C、加卤汤、密封腌制,具有防腐杀菌的作用,同时使腐乳具有一定的香味,在此条件下毛霉不能生长增殖,C错误; D、用胶条密封瓶口时,最好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防止瓶口被污染,D正确. 故选:C.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 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 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提醒:腐乳制作过程中盐、香辛料、酒精均可起到抑制杂菌生长 的作用,由于越接近瓶口,微生物污染越重,故豆腐加盐时,越近瓶口处盐用量越多. 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1.【答案】B 【解析】 解:A、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必须有能产生蛋白酶的微生物参与,A正确; B、适宜制作腐乳的豆腐的含水量应该在70%左右,B错误; B、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让豆腐长出毛霉不需要严格杀菌,C正确; D、腐乳味道鲜美,易于消化、吸收是因为其主要含有多肽、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小分子,D正确. 故选:B. 腐乳的制作: 1、原理: (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流程 3、注意的问题: (1)腐乳发酵中杂菌的控制: ①事先用馒头放在温暖潮湿处培养毛霉,当馒头上长出青点(青霉菌落)、黄点(黄曲霉菌落)、红点(红曲霉菌落)时,及时用镊子和解剖针剔除,保留白毛让其生长黑色孢子. ②消毒:将豆腐块加热,杀死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其他微生物的干扰. ③接种:将上述馒头上的孢子弹在豆腐块上,并用灭菌后的食品袋罩上,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 (2)腐乳制作所需豆腐的含水量及意义:豆腐含水量以70%为宜.毛霉为异养需氧型真菌,若含水量过高,影响毛霉的有氧呼吸,豆腐不宜成块;若含水量过少,则不利于毛霉的生长,毛霉的代谢也离不开水. (3)配制卤汤时酒量的控制:加酒的目的之一是杀死微生物.如果过少,达不到杀死微生物的目的,导致豆腐腐败;若过多,不但杀死了微生物,而且会因酒精度过高抑制了酶的活性,从而影响腐乳的成熟,同时还会因酒精含量过高而影响腐乳的风味.一般应控制在12%左右. 本题考查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答案】A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的分离 ①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的“嗜好”,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使该微生物大量增殖.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特殊的碳源、氮源,如纤维素可用来富集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尿素可用来富集尿素分解微生物。 ②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制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质,经培养后,由于原来占优势的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趁机大量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如筛选酵母菌和霉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因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两类微生物的生长,而酵母菌和霉菌正常生长增殖。 2、接种方法 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计数方法 显微镜直接计数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微生物的这部分知识点常考的考点有微生物的实验室操作、微生物的分离,这部分内容知识点比较多,要归类整理好,熟练的记忆,防止混淆。 【解答】 A.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以减少实验误差,A错误; B.制作泡菜时按照清水与盐质量比为4:1的比例配置盐水,B正确, C.腐乳制作中卤汤中的酒和辛料都有防腐杀菌和调味的作用,C正确; D.大白菜腌制泡菜的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 故选A。 23.【答案】D 【解析】 解:制作泡菜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具有特殊的风味,乳酸菌是厌氧菌,分解有机物是不需要氧气的,因此泡菜坛要加盖并用一圈水来封口,以避免外界空气的进入,否则如果有空气进入,就会抑制乳酸菌的活动,影响泡菜的质量。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乳酸菌是厌氧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有氧时,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防止其氧气进入抑制乳酸菌发酵. 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泡菜制作的原理,掌握乳酸菌的异化类型,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答案】D 【解析】 解:A、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A正确; B、大部分亚硝酸盐随人体尿液排出,只有在特定条件才转变成致癌物亚硝胺,B正确; C、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膳食中的是一般不会危害人体健康,C正确; D、腌制泡菜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的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D. 制作泡菜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5.【答案】D 【解析】 略 26.【答案】C 【解析】 解:A、泡菜制作需要配制盐水,其中水与盐的质量比为4:1,A错误; B、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错误; C、加入氢氧化铝的目的是使滤液中色素脱色,使滤液变得无色透明,C正确; D、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时间、温度和食盐的用量,温度过高,食盐用量过低、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C. 1、泡菜的制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将蔬菜中的葡萄糖氧化为乳酸. 2、泡菜的制作流程是:选择原料、配置盐水、调味装坛、密封发酵. 3、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可以用比色法测定,即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重氮盐,重氮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7.【答案】C 【解析】 解: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是先增加,然后逐渐减低,最后稳定在较低水平. 故选:C. 泡菜制作的实验原理: (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10%、腌制时间过短,容易造成细菌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一般在腌制1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开始下降. (3)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目测比较,估算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对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模型曲线的理解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8.【答案】B 【解析】 略 29.【答案】A 【解析】 解:A、实验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处理,即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A正确; 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再次通过火焰,塞上棉塞才可,B错误; C、接种时不能打开皿盖,而应将皿盖打开一条缝,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人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C错误; D、由于不知道菌种的起始浓度,因此不能确定一定是在划线的第五区域看到单菌落,可能在第三或第四区域就能看到单菌落,D错误. 故选:A. 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 (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本题主要考查平板划线法操作的实验步骤,意在强化学生对平板划线法操作的过程的识记、理解与运用,提高实验技能. 3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灭菌和消毒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 A.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灭环境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A正确; B.消毒是使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B正确; C.灼烧法灭菌主要对象时金属器具,也可以是玻璃器具,C正确; D.常用灭菌方法有灼烧灭菌法、干热灭菌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D错误。 故选D。 31.【答案】C 【解析】 解:A、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后再进行划线,A错误; B、划线时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5的划线与第一区1相连,B错误; C、在划线操作结束时,要对接种环灼烧灭菌,C正确; D、在5个区域中,只要有单个活细菌,通过培养即可获得所需菌落,D错误. 故选:C. 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 (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本题主要考查平板划线法的操作步骤及摘要事项,主要考查学生对平板划线法的掌握程度. 32.【答案】C 【解析】 解:由于1、2号试管稀释倍数较小,试管中细菌数目较多,而6号试管中细菌数目较少,所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细菌菌落数时,一般选择图中试管3、4、5中的稀释液来涂布平板. 故选:C. 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图中6支试管为梯度稀释,最后经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进行计数. 本题考查细菌的稀释与计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答案】B 【解析】 解:A、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A错误; B、牛肉膏比较黏稠,将称好的牛肉膏连同称量纸一同放入烧杯,B正确; C、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进行倒平板,C错误; D、待平板冷却凝固约5~10min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D错误. 故选:A.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计算:依据是培养基配方的比例. (2)称量:牛肉膏比较黏稠,可同称量纸一块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称取时动作要迅速,称后及时盖上瓶盖. (3)溶化:牛肉膏和称量纸+水加热取出称量纸→加蛋白胨和氯化钠→加琼脂(注意: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补加蒸馏水至100mL. (4)调pH; (5)灭菌: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采用干热灭菌. (6)倒平板.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重点考查培养基的制备过程,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制备的具体步骤,掌握各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4.【答案】B 【解析】 解:A、维生素是乳酸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在体内又不能合成,因此要在培养乳酸菌的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A正确; B、霉菌生长所需要的PH是酸性,培养霉菌时应将PH调至酸性,在碱性情况下不易繁殖,甚至会导致霉菌死亡,B错误; C、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PH是中性或微碱性,所以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C正确; D、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时无氧呼吸受抑制,因此培养产甲烷杆菌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D正确. 故选:B.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等,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的营养物质及氧气的需求.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培养基的成分和条件,识记不同微生物的代谢类型以及适宜生存的温度和PH等条件,从而确定微生物培养的条件. 35.【答案】A 【解析】 解: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差别在于自养型微生物可以利用无机碳合成自身的有机物,用于各项生命活动;而异养型微生物只能以有机碳作为碳源,所以两种培养基的主要差别在于碳源. 故选:A.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选择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分析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代谢类型的差异,根据选项做出判断. 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代谢类型不同分析培养基的不同,主要考查学生培养基配制的灵活运用. 36.【答案】B 【解析】 解:A、利用平板划线法可对微生物进行接种、纯化、分离,但是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计数一般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对培养皿进行编号或对菌种进行标注时,应使用记号笔在皿底标记,B正确; C、倒平板时,不能将打开的培养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微生物污染,C错误; D、将好氧型菌株接种到培养液中需振荡培养,D错误. 故选:B. 1、两种纯化细菌的方法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适用范围 平板划 线分离法 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 不能计数 适用于好氧菌 稀释涂布 平板法 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 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干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 适用于厌氧,兼性厌氧 2、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 (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 (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 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 (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功能的区别,掌握倒平板的相关注意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 3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利用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解答】 A.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A正确; B.微生物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B正确; C.操作者的手一般用酒精消毒,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C正确; D.某同学平板计数时,三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是55、60、65,空白平板上有5个菌落,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需重新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后再进行实验,D错误。 故选D。 3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是考查消毒灭菌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培养基用⑤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能耐高温,需用③干热灭菌;接种环可用②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可用①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空气可用④紫外线灭菌;牛奶为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可采用⑥巴氏消毒法。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9.【答案】A 【解析】 解:A、通常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关系符合:细菌的数量>放线菌的数量>真菌的数量,A错误; B、测定土壤中细菌总数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即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B正确; C、平板倒置后,将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37℃恒温培养24-48小时,C正确; 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A. 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 (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①原理: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②方法:用计数板计数; ③缺点: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 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 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本题考查了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统计 菌落数目的方法,明确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识记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关系. 4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选择培养基和微生物的筛选与分离,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选择培养基是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一些物理、化学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所需要的微生物从混杂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酵母菌属于异养兼性厌氧型真核生物,硝化细菌属于自养需氧型原核生物。 【解答】 A.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培养基,硝化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含青霉素培养基不能筛选硝化细菌,A错误; B.硝化细菌对含青霉素培养基敏感,酵母菌则不敏感,可以筛选酵母菌,硝化细菌可以将环境中的氨氧化为硝酸根而利用其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故含氨的无机培养基可以筛选硝化细菌,B正确; C.酵母菌是异养生物,不能用含氨的无机培养基筛选,硝化细菌对青霉素敏感,含青霉素培养基不能筛选硝化细菌,C错误; D.硝化细菌对含青霉素的培养基敏感,酵母菌则不敏感,可以筛选酵母菌,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专一鉴别大肠杆菌的培养基,D错误。 故选B。 41.【答案】A 【解析】 解:A、对比a与b可知两处的抑菌圈的大小差不多大,说明两处的抑菌效果相似,A错误; B、b处抑菌圈变成圆形,左侧漫延开来了,说明滤纸片没有沥干,B正确; C、c处于d处结果相似,没有抑均圈,说明c处抗生素无效,C正确; D、d处滤纸片浸的是无菌水,没有使用抗生素,是对照组,D正确。 关系:A。 本实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结果可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抑菌圈越大表示杀菌能力越强. 题综合考查了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实验设计及该过程中的生物进化,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42.【答案】D 【解析】 解:A、要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 B、如果要测定②中的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若图中④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含除苯酚外的其他碳源,C正确; D、⑥上菌落分布均匀,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的单菌落,D错误。 故选:D。 1、分析题文:题目中所筛选的细菌“只能”降解苯酚,故可采用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含除苯酚外其他碳源的培养基作为对照。 2、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①直接计数法:常用显微镜直接技术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②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 3、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了微生物分离与纯化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结合题干信息判断图中各步骤实验目的,掌握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在实验中的运用。 43.【答案】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3.8×107;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B;溶解氧;营养物质 【解析】 解:(1)微生物培养过程应该进行无菌操作,配制的培养基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可以将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以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由由题意知1ml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3÷0.1×100=3.8×104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8×104×103=3.8×107. (2)对接种环常用的灭菌方法是灼烧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分散以便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 (3)分析题图可知,A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B培养皿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4)由题意可知,振荡培养比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由此可以说明该细菌是需要菌,由于振荡培养提高l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细菌生长速度加快. 故答案为: (1)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3.8×107; (2)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渐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4)溶解氧; 营养物质. 本题是对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过程中对实验用品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及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的方法、估算样品中菌株数的方法、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微生物实验室培养过程中对实验用品进行灭菌常用的方法及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彻底的方法、估算样品中菌株数的方法、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然后解答问题. 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应用的知识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4.【答案】重铬酸钾;酒精发酵旺盛时为无氧环境,而醋酸菌为好氧细菌,无法生存;接种环(或接种针);5;黑;600;死菌也被计数;水蒸气蒸馏 【解析】 解:(1)①为果酒发酵过程,该过程产生的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鉴定. (2)①表示果酒发酵,②表示果醋发酵,在果酒发酵进行旺盛时,果醋发酵往往不能进行,因为酒精发酵旺盛时为无氧环境,而醋酸菌为好氧细菌,无法生存. (3)对②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和纯化时,常用的划线工具是接种环(或接种针).每次划线之前和结束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因此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4次,至少需要灼烧划线 工具5次. (4)伊红和美蓝培养基可以鉴别大肠杆菌,使菌落呈黑色,因此将3个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后挑选黑色的菌落进行计数.每升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为×=600个.若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结果会偏高,原因是死菌也被计数. (5)桉树油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也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其挥发性强,难溶于水,用桉叶提取桉树油常用水蒸气蒸馏法. 故答案为: (1)重铬酸钾 (2)酒精发酵旺盛时为无氧环境,而醋酸菌为好氧细菌,无法生存 (3)接种环(或接种针) 5 (4)黑 600 死菌也被计数 (5)水蒸气蒸馏 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鸭梨醋饮的制作流程图,其中①表示果酒发酵,②表示果醋发酵. 2、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3、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微生物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新陈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方法及计数常用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5.【答案】(1)杀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数量 (2)毛霉 (3)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4)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其变硬;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5)玫瑰红 对比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 【解答】 (1)制作泡菜时,主要发挥作用的是乳酸菌,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含有一定量的乳酸菌,故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增加乳酸菌数量。 (2)制作腐乳过程中所用到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 (3)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的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因为其它杂菌不适应这种环境。 (4)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加盐的作用是: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其变硬;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5)在制作泡菜的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后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先将泡菜样品及一系列已知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分别与化学物质发生显色反应,再通过不同颜色的对比,可以估测出泡菜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 46.【答案】毛霉;匍匐菌丝(或基内菌丝);协同;有机磷农药;稀释涂布平板法;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水、碳源、氮源及无机盐;防止外来杂菌污染;干热灭菌法 【解析】 解:(1)臭豆腐制作过程中所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表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属于毛霉的白色菌丝,包括直立菌丝和匍匐菌丝.它对人体是无害的,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豆腐就转变成了风味独特的腐乳. (2)利用选择培养基的功能筛选,加入有机磷农药;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初步筛选得到的目的菌进行纯化并计数. (3)Taq细菌为PCR技术提供了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这说明在寻找目的菌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去寻找.实验室中微生物的筛选,也应用了同样的原理,即人为提供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都含水、碳源、氮源及无机盐等主要营养物质. (4)微生物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污染,干热灭菌对培养皿进行灭菌. 故答案为: (1)毛霉 匍匐菌丝(或基内菌丝) 协同 (2)有机磷农药 稀释涂布平板法 (3)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水、碳源、氮源及无机盐 (4)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干热灭菌法 腐乳的制作原理:起主要作用的是真菌中的毛霉,适宜温度为15℃~18℃,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灭菌是指利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灭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高温杀菌可以破坏蛋白质、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的活性,可分为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细菌培养过程中接种针、接种环等金属用具采用火焰灼烧灭菌,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气灭菌,玻璃器皿进行干热灭菌. 本题考查了腐乳的制备、PCR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识记腐乳制备的原理;明确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明确PCR技术中DNA聚合酶的来源等. 41.【答案】(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3.8×10 (2)灼烧; 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⑷、溶解氧 营养物质 41. 【答案】重铬酸钾;酒精发酵旺盛时为无氧环境,而醋酸菌为好氧细菌,无法生存;接种环(或接种针);5;黑;;死菌也被计数; (6)防止外来杂菌污染 干热灭菌法 【答案】(1)杀灭杂菌 增加乳酸菌数量 (2)毛霉 匍匐菌丝 (3)乳酸菌数量增多,杂菌数量减少 (4)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其变硬;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豆腐块变质 (5)玫瑰红 对比 【答案】(1)氮源和无机盐 只有能利用苯磺隆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2) 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3)目的菌株能分泌降解苯磺隆的蛋白质。 不合理,缺少空白对照 选择题:1-5 CCBCA 6-10 BDDAC 11-15 CDCDD 16-20 BCBDC 21-25 BADDD 26-30 CCBAD 31-35 CCBBA 36-40 BDDAB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