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级生物科(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 B. 基因工程改造生物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 基因工程中对DNA分子的“剪切”和“拼接”发生在生物体外 D. 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导入外源基因 【答案】D 【解析】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DNA分子重组技术,A正确;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基因工程中对DNA分子的“剪切”和“拼接”发生在生物体外,C正确;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错误。 2.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 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A正确; B.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能相同(如AA或Aa),也可能不同(如AA和aa),B正确; C.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C正确; D. 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不一定适应能力都强,有的面临灭绝,D错误。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 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 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导致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 自花传粉的植物通过人工传粉依然可以产生子代,子代也可以产生可育性子二代,所以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C.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是自然选择的对象,C错误; D. 浅色桦尺蠖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的多样性,D正确。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抗生素被列为处方药的原因是因为滥用抗生素会诱导细菌突变为耐药的超级细菌 B. 马和驴杂交能生出骡子,说明马和驴之间没有生殖隔离 C.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生物的基因会发生定向突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D. 经秋水仙素处理之后形成的四倍体西瓜,与原来的二倍体西瓜属于不同的两个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滥用抗生素会对细菌产生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没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而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A错误;马和驴杂交能生出骡子,但是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但是基因发生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所产生的三倍体西瓜是无籽的,该无籽西瓜不可育,这说明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因此两者分属于两个物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细菌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变异,由抗生素对其进行了选择,导致细菌抗药性增强。 5.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A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0%、60%,aa胚胎致死,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的基因型频率为 A. 21% B. 30% C. 42% D. 4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A基因型的频率为40%,Aa基因型的频率为6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则A的基因频率=40%+1/2×60%=70%,a的基因频率=1/2×60%=30%,据此分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频率=70%×70%=49%,Aa基因型频率=2×70%×30%=42%,aa基因型频率=30%×30%=9%,其中aa致死,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42%÷(49%+42%)≈46%,D正确。 6.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体液中绝大部分液体是细胞内液 B. 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 体液是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D. 消化液是体液的重要部分 【答案】A 【解析】 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液体的2/3,A正确;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B错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C错误;消化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体液,D错误。 7.下列情况不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是 A. 细胞癌变 B. 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C. 糖尿病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细胞癌变是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引起的,不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的疾病,A正确;血浆中的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这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的疾病,B错误;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的疾病,C错误;苯丙酮尿症患者血浆和尿液中的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属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引起的疾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注意区分内环境、细胞内和生物体外,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 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 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答案】D 【解析】 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错误。 【考点定位】稳态的生理意义 9.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 都能和特定的物质或细胞结合后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 C. 发挥特定作用后,它们都迅速被分解或灭活 D. 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的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者抑制,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一氧化碳等。 【详解】A. 并不是所有激素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神经递质不是蛋白质,A错误; B. 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底物分子结合才能催化化学反应,抗体具有特异性,特异的作用于某种抗原,B正确; C. 酶在催化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抗体具有一定的寿命,C错误; D. 激素和神经递质一般在细胞外其作用,而酶既可在细胞外起作用,也可在细胞内起作用,D错误。 10.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除激素外,CO2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B. 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 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 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其主要功能有:感受兴奋、传导兴奋,作为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中枢及内分泌功能。 【详解】A. CO2属于调节因子,CO2需要先进入血液,刺激呼吸中枢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CO2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 B. 肾上腺髄质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的分级调节,下丘脑既属于神经系统也属于内分泌系统,B错误; C. 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 D. 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变化,D正确。 11.《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中指出,当人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痛觉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 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 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 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 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可推知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及所学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不能听见别人讲话的声音 B. 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 短期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D 【解析】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能听见但不能听懂别人讲话,A错误;呼吸中枢位于脑干,B错误;记忆是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错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过程中,都存在分级调节,D正确。 【考点定位】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大脑皮层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嗅觉中枢、语言中枢、触觉中枢和味觉中枢等中枢。人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3.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 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 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会产生大量的ATP,A正确;神经递质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被释放出来,这个过程要消耗ATP,但释放之后,穿过突触间隙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 B错误;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过程中,将Na+排出细胞,同时将K+摄入细胞,此过程为逆浓度的主动运输,消耗ATP,D正确。故本题的答案选择B。 14.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会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 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 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 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 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 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冬泳入水之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 进入冷环境中,机体散热较快,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加强,增加产热量,A正确; B. 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B正确; C. 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C正确; D. 寒冷时,下丘脑合成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产热,D错误。 15.某人因外伤导致下丘脑受损,这将影响他的 ①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②体温的变化 ③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量的变化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下丘脑中含有各种调节中枢,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等。下丘脑通过释放抗利尿激素,可调节人体水盐平衡,其次调节人体的体温、摄食、水平衡、血压、内分泌和情绪反应等重要生理过程,下丘脑主要分泌如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释放激素等通过垂体影响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的分泌。 考点: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 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 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调节 D. 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答案】B 【解析】 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而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A正确;①与③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也能够产生,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错误;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正确;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D正确。 17.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 B. 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 C. 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 D. 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可影响激素的分泌,A正确;切除动物垂体后,血液中生长激素的浓度下降,B正确;通过对转录的调节可影响蛋白质类激素的合成量,C正确;血液中胰岛素增加可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错误。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 18.(2017•海南卷)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 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 【考点定位】甲状腺激素 【名师点睛】解答该题时,要联系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19. 人体感染白喉杆菌后,将启动系列免疫反应,其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 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 B. 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 C. 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 D. 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巨噬细胞通过溶酶体将吞入的白喉杆菌消化,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口腔中的链球菌产生过氧化氢杀死白喉杆菌,不属于免疫反应,C错误;体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与白喉杆菌毒素反应,中和其毒性,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正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免疫类型:分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的,对各种病原体有防疫作用)和特异性免疫(后天性的,对某种病原体有抵抗力).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为逆转录病毒,由于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HⅣ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B. 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C. 逆转录酶能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 D. 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存在较大差异 【答案】C 【解析】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A正确;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适所以共用注射器和纹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B正确;逆转录酶能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DNA,C错误;不同地区甚至同一感染个体不同时期HIV的基因组都有较大差异,D正确。 2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 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 腹泻会引起体液中的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D.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详解】A. 激素分泌后进入血浆,随血液运输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故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A正确; B. 淋巴细胞位于血浆和淋巴中,故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B正确; C. 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C错误; D. 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导致细胞外液浓度增大,进而导致水从细胞内更多的流向细胞外,引起细胞内液量减少,D正确。 22.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为弱酸性 B. 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 血液中O2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等。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 【详解】A. 大量乳酸进入血液,HCO3—可以和乳酸反应,维持pH稳定,A错误; B. 钠离子主要存在细胞外液,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正确; C. 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升高血糖,但肌糖原不分解,C错误; D. 血浆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刺激了呼吸中枢脑干,促进呼吸运动,D错误。 23.下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B. 阻断了部分K+通道 C. 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 阻断了部分Na+通道 【答案】D 【解析】 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于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形成的,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明显降低,说明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所以本题选D。 【点睛】注意:神经元的静息电位的形成和恢复主要是膜上K+外流有关,一旦改变膜内外K+浓度或者影响K+通道的开闭,都会影响静息电位;神经元上动作电位的高低主要与Na+内流有关,一旦改变膜内外Na+浓度或者影响Na+通道的开闭,都会影响动作电位。 24.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A. 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 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答案】D 【解析】 突触小泡内的化学递质经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需消耗能量,消耗的能量来源于线粒体氧化分解丙酮酸,A正确;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细胞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BC正确;在突触小体内完成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错误。 25. 给动物饮相同量的清水,与对照组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A. 输液不久后的动物 B. 患糖尿病的动物 C. 切除垂体的动物 D. 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答案】D 【解析】 动物摄入食盐过多,机体可通过减少尿量来维持其体液渗透压的稳态,其余三组与对照组相比,尿量都会偏高。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水盐平衡的调节 26.实验小组的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实验小组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B. 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C. 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D. 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多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胰岛素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患甲亢;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详解: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血糖浓度过低会出现休克等低血糖症状。如果甲组注射该激素后小鼠出现了休克,然后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又得以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正确;丙组小鼠是饲喂了含该激素的饲料,而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疗效的,C错误;甲状腺激素是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可以口服。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识记两种激素缺乏或者过多引起的症状,并能根据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对各选项进行分析。 27.下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能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 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C. 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D. 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因为靶细胞膜上有受体蛋白,A错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垂体,B正确;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错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肌肉细胞上没有识别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28.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 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C. T 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 淋巴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的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详解】A. 脊髓不属免疫器官,A错误; B. 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 C. 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正确; D.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29.下列关于器官移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 B. 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C.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反而容易患感染性疾病 D. 免疫抑制剂主要作用于B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器官移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和供体器官不足,针对免疫排斥反应,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详解】A. 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配型相合,A正确; B. 器官移植最大的问题是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器官移植病人手术后患者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B正确; C.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会使淋巴细胞减少,降低免疫能力,这会导致患者容易患感染性疾病,C正确; D. 免疫抑制剂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D错误。 30.有关“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验证了生物材料中所含缓冲物质的成分 B. 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 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比较几条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 【详解】A. 该实验验证了生物材料内含缓冲物质,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但不能说明生物材料中所含缓冲物质的成分,A错误; B. 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B错误; C. 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C正确; D. 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类似,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下图表示生物的育种过程,A 和 b 为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F2获得的优良品种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2)⑤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⑥过程培育出的新品种⑦为_______________倍体,是否可育____________(填“是”或“否”)。 (3)用过程⑧的方式处理萌发的种子,播种后长出2000多株禾苗,其中只有1株出现与众 不同的特性,其后代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过程⑨可用______________酶处理DNA分子,将获得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并在菌体内表达,生产出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这一技术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1/3 (3).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4). 四 (5). 是 (6). 低频性(发生频率低)、不定向性 (7). 限制性核酸内切(限制) (8). 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②③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④⑤表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⑥表示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⑧表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⑨是转基因。 【详解】(1)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新品种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F2获得的优良品种是A_bb,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3。 (2)⑤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来诱导染色体加倍,⑥过程培育出的新品种⑦为四倍体,四倍体是可育的。 (3)用过程⑧的方式处理萌发的种子,播种后长出2000多株禾苗,其中只有1株出现与众 不同的特性,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其后代形成了十多个品种,说明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特点。 (4)过程⑨是转基因,可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DNA分子,将获得的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并在菌体内表达,生产出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这说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题意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下图人体某器官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④与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图中___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2) Na+可与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__,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变_____。 (3)若图示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_______(填“高”、“低”、“等”)于B处;若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的浓度A处____________(填“高”、“低”、“等”)于B处;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图中___液体,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的肝细胞膜的通透性____________。 (4)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_______________(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⑥中蛋白质较少 (2). ⑥ (3). HCO3-(或 HPO42—等) (4). 7.35~7.45 (5). 小 (6). 高 (7). 低 (8). ④ (9). 增强(改变) (10).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11).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毛细血管壁,④是血浆,⑤是红细胞,⑥是组织液,⑦细胞内液,内环境由①④⑥组成。 【详解】(1)④与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④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⑥中蛋白质较少,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图中⑥的液体增多,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水肿。 (2)Na+可与HCO3-(或 HPO42—等)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变小。 (3)若图示器官为肾脏,则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若为胰脏,则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A处低于B处;肝炎病人化验时,需抽取相当于图中④的液体,会发现转氨酶的含量偏高,这是因为肝炎病人的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改变)。 (4)O2由体外进入到组织细胞需要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助完成,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功能,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动态关系及组成成分上的差异,稳态的维持,理解相关知识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3.下图为反射弧的结构图,其中A处表示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兴奋或肌肉收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效应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2)若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该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兴奋以__________形式在神经纤维 上传导,在D处______(能、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3)突触前膜以___________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 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 (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 (5)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影响钠离子的运输)。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髙,会引起肌无力,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出或运动)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 (2).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3). 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4). 不能 (5). 胞吐 (6). 会 (7). 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8). 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解析】 【分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且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根据题图,图中的A~E分别代表的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没有神经中枢C的参与,因此不属于反射活动。 【详解】(1)图中的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组成。 (2)若在B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该处膜内电位将由负变正,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在D处不能记录到膜电位的变化。 (3)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会发生改变。 (4)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必须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神经递质一经发挥作用就会被分解、灭活,如果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则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持续兴奋,肌肉会持续收缩;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突触前膜不能释放乙酰胆碱,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乙酰胆碱失去与受体结合的机会也不能发挥作用,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肌肉会松弛;因此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肉毒杆菌毒素、箭毒。 (5)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影响钠离子的运输),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髙时,根据题意,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会引起肌无力。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内环境稳态,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运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34.下丘脑在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 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 (3)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食后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调节。 (4)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Ⅱ型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免疫导致的。 【答案】 (1). 甲状腺和肾上腺 (2). 抗利尿 (3). 肾小管和集合管 (4). 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5). 神经—体液 (6). 胰岛 A、B 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7). 遗传(基因) (8). 自身免疫 (9). 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其主要功能有:感受兴奋、传导兴奋,作为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中枢及内分泌功能。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可促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增加人体代谢,使产热增多,因此图中腺体A是肾上腺和甲状腺。如果渗透压升高,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并经垂体释放的,其作用是可以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血糖的来源有三条途径: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空腹时,消化道内无食物,血糖的来源只能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详解】(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因此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甲状腺和肾上腺。 (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3)空腹时,消化道内无食物,血糖的来源只能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4)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 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可能是胰岛 A、B 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 (5)根据题意,Ⅱ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说明Ⅱ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这是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而起的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因此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 【点睛】本题以下丘脑为中心,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掌握和应用。 35.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了禽流感疫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经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基金。科技部宣布我国已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下图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模式图和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据研究表明,甲型H1N1流感病毒(如图一)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基因组RNA自身即可发挥翻译模板的作用。其翻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_______。 (2)根据图二分析,当入侵病毒的蛋白质与图中寄主细胞表面的________结合,寄主细胞才能成为效应T细胞识别出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物质A由T细胞分泌,又能诱导生成更多T细胞,则这是一个________调节过程,物质A为________。 (3)研究发现,接种某疫苗的人在几十年内对相应的病原微生物仍具有抵抗力,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寄主细胞的核糖体 (2). MHC (3). 糖蛋白 (4). (正)反馈 (5). 淋巴因子 (6). 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解析】 【分析】 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的进行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根据图示,B是位于效应T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A是效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促进T细胞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当相同的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抵抗病毒的入侵。 【详解】(1)甲型H1N1流感病毒无细胞结构,其基因组RNA翻译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寄主细胞的核糖体。 (2)根据图二分析,当入侵病毒的蛋白质与图中寄主细胞表面的MHC结合,寄主细胞才能成为效应T细胞识别出的靶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细胞膜上的B物质,可知B物质是细胞表面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物质A由T细胞分泌,又能诱导生成更多T细胞,因此物质A是淋巴因子,这是一个正反馈调节过程。 (3)接种疫苗后,所产生的记忆细胞能在很长时间内存在并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因此接种疫苗的人在几十年内对相应的病原微生物仍具有抵抗力。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分析题图中免疫过程和细胞结构是解题的突破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