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大遗传规律在哪种生物中不起作用( ) A.人类 B.玉米 C.蓝藻 D.大豆 2.下述哪项不是孟德尔在遗传学上获得成功的因素( ) A.选用纯系试验材料 B.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处理试验数据 C.应用假说一演绎法推理 D.重视基因对蛋白质的决定作用 3.下面是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阐明其遗传实质的是( ) A.不同性状受不同对等位基因控制 B.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非等位基因间分离或重组互不干扰 D.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 4.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DNA复制不仅需要氨基酸做原料,还需要ATP供能 D.DNA分子中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 5.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如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过程中某个环节的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 ) 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 B.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图示细胞中,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有ABe、aBe、AbE 6.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自交(4对基因独立遗传,均为完全显性与隐性)其后代中( ) A.27种基因型,16种表现型 B.81种基因型,16种表现型 C.16种基因型,81种表现型 D.81种基因型,24种表现型 7.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染色体上 B.DNA解旋酶能催化该基因水解为多个脱氧核苷酸 C.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为2:3 D.该基因复制3次,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4200个 8.如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只有与⑥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B.①上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 C.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D.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9.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1:1 B.F1相互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10.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佼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 B.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实验结果表明,做“噬菌体佼染细茵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左右 D.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则上淸液中32P的放射性会减弱 11.德黑兰街头出现成群的变种巨鼠,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核辐射造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能诱导鼠的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B.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对突变的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C.巨鼠的出现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导致巨鼠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12.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①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②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③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④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促进了它们的协同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均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C.生物的性状不一定都发生改变 D.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14.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和aa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所有育种方法中,最简单常规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C.种群中个体数的减少会使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D.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B.“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物种形成本身表示生物类型的增加 16.在一个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中,下列因素不改变基因频率的是( ) A.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型和正常人的差异很难找到配偶 B.雄羚羊之间为争夺雌羚羊发生争斗 C.小麦通常自花传粉,不能自由交配 D.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发生基因突变 17.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大脑中高度表达的蛋白质CDKL5是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形态发生所必需的.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的CDKL5基因发生突变,则儿童患有智障,这种疾病称为“雷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雷特综合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B.CDKL5异常很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和功能障碍 C.CDKL5是神经递质 D.CDKL5基因发生突变可影响神经元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18.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B.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19.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20.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21.关于人类“先天愚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哮喘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由突变基因引发的疾病 B.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区分三种疾病 C.患者父母不一定患有该种遗传病 D.都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患病 22.有关染色体组和基因组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即为﹣个基因组 B.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以及数目一般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D.水稻(2N=24)的基因组计划测序恰好是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 2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B.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一定要注意选择由一个基因控制、发病率高的遗传病 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解离液成分为酒精 D.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54分. 24.图1表示为某夫妇的体细胞内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图2为妻子某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3为该夫妇某一次生育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在图2中的D时期,细胞内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可发生的行为是 . (2)与图2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相比较,图3中过程Y的细胞分裂方式具有的特征是 .过程Y所经历的细胞生命历程有 、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过程X的本质是 的融合. (3)如果图3中个体甲同时患有白化病和色盲病(假设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分别是a和b),乙及其父母均正常,则甲的基因型是 ,若乙长大后与一白化病但不色盲的男性结婚,则他们所生的子女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 . (4)对应于图1,在方框内画出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与a正在发生分离的分裂时期示意图. . 25.某昆虫的翅型受等位基因A、a控制.AA表现为长翅,Aa表现为中翅、aa表现为无翅;翅的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含B基因的昆虫表现为灰翅,其余表现为白翅.A、a和B、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请回答: (1)翅型和翅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定律,原因是 . (2)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检测一只无翅雌性昆虫关于翅色的基因型,可以选择基因型为 的雄性昆虫与之杂交,选择这种基因型的理由是 . (3)某研究小组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昆虫做了测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子代表现型 测交组合 灰色中翅 白色中翅 无翅 (一)雄性AaBb×雌性aabb 0 (二)雌性AaBb×雄性aabb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测交组合(一)的子代中不出现灰色中翅的原因是 ,若推测正确,那么将基因型为AaBb的一群昆虫自由交配,子代共有 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灰色中翅的比例理论上是 . 2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靑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青霉素被反复使用,某些细菌对它的抗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表示 ,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d和b分别表示 ,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不同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共同进化,导致 的形成. (2)使州青霉素之前,细菌对靑霉素的抗性存在着 ;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 实现的.靑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细菌抗药性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山,虽然生物的 是不定向的,但 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7.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请分析问答: (1)若①为高秆抗病(TTRR)小麦,②为矮秆易染病(ttrr)小麦,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了获得矮杆抗病品种,由③到⑥的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⑥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由③到⑨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 性,⑨幼苗还需要 处理后才能获得正常矮杆抗病植株.由③到④过程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新品种,原因是 . (2)若①②为某品种西瓜,由③到⑧过程的育种方法是 ,⑤与⑦ (填是或者不是)同一个物种,原因是 .⑧表现为无子的原因是 . 28.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 2016-2017学年山东省烟台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三大遗传规律在哪种生物中不起作用( ) A.人类 B.玉米 C.蓝藻 D.大豆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三大遗传定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交换定律. 1、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且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2、连锁交换定律: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是连锁在一起,作为一个单位进行传递,称为连锁律.在生殖细胞形成时,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对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称为交换律或互换律.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中. 【解答】解:A、人类进行有性生殖,发生三大定律,A错误; B、玉米进行有性生殖,发生三大定律,B错误;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C正确; D、大豆属于高等植物进行有性生殖,发生三大遗传定律,D错误. 故选:C. 2.下述哪项不是孟德尔在遗传学上获得成功的因素( ) A.选用纯系试验材料 B.应用数学统计方法处理试验数据 C.应用假说一演绎法推理 D.重视基因对蛋白质的决定作用 【考点】孟德尔遗传实验. 【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解答】解:A、豌豆生长期短,自花传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A正确; B、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精确地进行统计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孟德尔运用了科学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D、孟德尔不知道基因与蛋白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基因概念,D错误. 故选:D. 3.下面是对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阐明其遗传实质的是( ) A.不同性状受不同对等位基因控制 B.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非等位基因间分离或重组互不干扰 D.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原因之一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解答】解:由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可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故选:C. 4.关于DNA分子结构与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B.DNA分子中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C.DNA复制不仅需要氨基酸做原料,还需要ATP供能 D.DNA分子中含有四种核糖核苷酸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DNA分子复制的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 【解答】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因此DNA复制不仅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发生于线粒体、叶绿体中,A正确; B、DNA分子中约大多数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两个磷酸和一个碱基,但两条链的末端各有一个脱氧核糖上只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B错误; C、DNA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蛋白质合成需要氨基酸做原料,C错误; D、DNA分子中含有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是R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D错误. 故选:A. 5.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如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在产生精细胞过程中某个环节的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 ) 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含一个染色体组 B.三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图示细胞中,a基因来自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有ABe、aBe、AbE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由于着丝点已分裂,染色体加倍,所以含有两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三对基因只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基因中AAEe和Bb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AABb的遗传遵循连锁与互换定律,B错误; C、由于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所以图示细胞中,a基因只来自于基因突变,C错误; D、一个精原细胞正常情况下只能产生2种4个精子细胞.但由于细胞在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所以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细胞基因型有ABe、aBe、AbE3种,D正确. 故选:D. 6.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自交(4对基因独立遗传,均为完全显性与隐性)其后代中( ) A.27种基因型,16种表现型 B.81种基因型,16种表现型 C.16种基因型,81种表现型 D.81种基因型,24种表现型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据此答题. 【解答】解:4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这对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基因型种类数为3×3×3× 3=81种; (2)4对基因均为完全显性与隐性,则基因型为AaBbCcDd的个体自交,后代中表现型种类数为2×2×2×2=16种. 故选:B. 7.真核细胞内某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碱基A占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基因一定存在于染色体上 B.DNA解旋酶能催化该基因水解为多个脱氧核苷酸 C.该基因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为2:3 D.该基因复制3次,需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4200个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题文:该基因由1000对脱氧核苷酸组成,其中A占全部碱基的20%,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T=A=20%,C=G=50%﹣20%=30%,则该基因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1000×2×20%=400个,而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600个. 【解答】解:A、真核细胞内基因的存在部位是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不一定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A错误; B、DNA解旋酶能催化DNA解旋,不能催化DNA水解,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基因中T=A=20%,C=G=30%,因此该基因中为3: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基因的两条单链中均为3:2,B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基因中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600个,则基因复制3次,则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23﹣1)×600=4200个,D正确. 故选:D. 8.如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只有与⑥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B.①上的四种脱氧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代表20种氨基酸 C.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 D.①上的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其中①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③④⑤都是脱水缩合形成的多肽链,控制这四条多肽链合成的模板相同,因此这四条多肽链的氨基酸顺序相同;⑥是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解答】解:A、图示为翻译过程,该过程的模板是①mRNA,其只有与⑥核糖体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A正确; B、①是mRNA,其上的四种核糖核苷酸可组合成64种密码子而不是脱氧核苷酸,B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所以①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的结构不一定发生改变,C错误; D、①上的一个密码子最多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个密码子,所以可由多种tRNA转运,D错误. 故选:A. 9.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突变体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最关键实验结果是( )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雌雄比例1:1 B.F1相互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白眼全部是雄性 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为雄性,野生型全部为雌性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通过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在摩尔根的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解答】解: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只能说明野生型相对于突变型是显性性状,不能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说明这一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这属于测交类型,仍不能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C错误; D、白眼雌性与野生型雄性杂交,后代白眼全部雄性,野生型全部雌性,能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不是最早说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D错误. 故选:B. 10.某科研小组对“噬菌体佼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与放射性强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 B.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C.实验结果表明,做“噬菌体佼染细茵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左右 D.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则上淸液中32P的放射性会减弱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如果对35S标记的噬菌体甲组不进行搅拌,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就不能从细菌表面脱落,离心后蛋白质外壳随细菌到沉淀物中,导致甲组沉淀物中出现较强放射性;如果对32P标记的噬菌体乙组保温时间过长,通过半复制保留产生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就会从细菌中释放出来,离心到上清液中,从而使上清液中也会出现较强放射性. 【解答】解:A、通过图示可知,被感染的细菌百分比一直不变,说明实验过程中被侵染的细菌基本未发生裂解,A正确; B、通过图示可知,上清液中35S在百分比达80%之后就不再明显增加,说明即使充分搅拌也不可能使所有的噬菌体与细菌脱离,B正确; C、通过图示可知,上清液中35S在2分钟左右,其百分比达80%,并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适宜搅拌时间为2min左右,C正确; D、若搅拌4min时被侵染的细菌下降为90%,说明有部分细菌发生裂解,则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会增强,D错误. 故选:D. 11.德黑兰街头出现成群的变种巨鼠,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核辐射造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核辐射属于物理诱变因素,能诱导鼠的基因发生定向改变 B.巨鼠的出现,是核辐射对突变的基因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 C.巨鼠的出现有利于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将导致巨鼠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升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 B、核辐射是诱发突变的物理因素,不对变异起选择作用,B错误; C、巨鼠的出现可能会对原有物种造成威胁,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错误; D、投放化学药剂灭鼠,具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抗药性个体很难生存并繁殖后代,因此巨鼠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升髙,D正确. 故选:D. 12.栽培番茄含有来自野生番茄的Mi﹣1抗虫基因,它使番茄产生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的根部)、长管蚜和烟粉虱三种害虫的抗性.下列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①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野生番茄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②长期种植含Mi﹣1基因的番茄,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③能在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上生长的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 ④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促进了它们的协同进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的变异的产生是不定向、随机的,与生物所在的环境无关,环境只起到选择作用.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答】解:①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Mi﹣1抗虫基因的产生是随机的,与环境无关,①错误; ②由于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所以,土壤中根结线虫可能会出现适应Mi﹣1抗虫基因的个体,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会先减少后增多,②错误; ③含Mi﹣1基因的番茄植株会对长管蚜和烟粉虱种群进行选择,不适应的会被淘汰,会使适应的个体所含的相关基因的基因频率增大,③正确; ④三种害虫与番茄之间的寄生关系使它们各有进化,促进了它们的共同进化,④正确. 故选:A. 13.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①和②,③和④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a、图b所示的变异( ) A.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B.均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C.生物的性状不一定都发生改变 D.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分析】分析题图:图a中,由于①和②互为同源染色体,所以它们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图b中,②和③是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移接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 【解答】解:AB、a图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b图是非同源染色体上发生的变化,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图a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B错误; C、图a和图b所示的变异不一定都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正确; D、图a和图b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但不改变基因的数目,D错误. 故选:C. 14.下列关于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因型Aa的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和aa的出现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B.所有育种方法中,最简单常规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C.种群中个体数的减少会使种群的基因库变小 D.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杂交育种. 【分析】 1、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解答】解:A、基因型为Aa 的植物连续自交后代中出现AA、Aa和aa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这是由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A错误; B、所有育种方法中,由于杂交育种操作简便,最简单常规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B正确; 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故种群中个体数的减少会使种群的基因库变小,C正确;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指基因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D正确. 故选:A. 15.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B.“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物种形成本身表示生物类型的增加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来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正确; B、“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物种的形成必然要经过生殖隔离,使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增加,D正确. 故选:C. 16.在一个数量足够大的种群中,下列因素不改变基因频率的是( ) A.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由于体型和正常人的差异很难找到配偶 B.雄羚羊之间为争夺雌羚羊发生争斗 C.小麦通常自花传粉,不能自由交配 D.在一个大的种群中,发生基因突变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交配方式、遗传漂变等. 【解答】解:A、抗生素D拘楼病患者由于体型和正常人的差异很难找到配偶,而使该基因保留下的机会降低,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错误; B、雄羚羊之间为争夺雌羚羊发生争斗,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优胜劣汰,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B错误; C、小麦的自花传粉,不能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正确; D、基因突变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 故选:C. 17.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在大脑中高度表达的蛋白质CDKL5是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形态发生所必需的.如果位于X染色体上的CDKL5基因发生突变,则儿童患有智障,这种疾病称为“雷特综合症(Rett syndrome)”.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雷特综合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B.CDKL5异常很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和功能障碍 C.CDKL5是神经递质 D.CDKL5基因发生突变可影响神经元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CDKL5基因高度表达的蛋白质是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形态发生所必需的结构物质,所以不是神经递质.雷特综合症属于伴X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无论显隐都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CDKL5异常可影响神经元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也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和功能障碍. 【解答】解:A、雷特综合症的成因是X染色体上的CDKL5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而伴X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A正确; B、蛋白质CDKL5是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形态发生所必需的,CDKL5异常很可能引起神经发育异常和功能障碍,B正确; C、CDKL5基因高度表达的蛋白质是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形态发生所必需的结构物质,所以不是神经递质,C错误; D、蛋白质CDKL5是神经元树突发育和形态发生所必需的,则CDKL5基因发生突变可影响神经元细胞间的兴奋传递,D正确. 故选:C. 18.鼠尾草的雄蕊高度专化,成为活动的杠杆系统,并与蜜蜂的大小相适应.当蜜蜂前来采蜜时,根据杠杆原理,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接触到蜜蜂背部,花粉便散落在蜜蜂背上.由此无法推断出( ) A.在鼠尾草进化的过程中导致雄蕊专化的基因频率升高 B.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 C.鼠尾草雄蕊的形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由题干信息不能得出鼠尾草不可以在没有蜜蜂的地方繁衍后代,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鼠尾草花的大小、形态等,常与传粉昆虫的大小、形态、口器的类型和结构等特征相适应,属于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B. 19.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B.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A正确; B、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变异,B错误; C、通过杂交实验,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B. 20.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大于间接价值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小于间接价值,A错误;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C错误;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D错误. 故选:B. 21.关于人类“先天愚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哮喘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由突变基因引发的疾病 B.可通过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区分三种疾病 C.患者父母不一定患有该种遗传病 D.都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检测是否患病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解答】解:“先天愚型”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哮喘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 A、先天愚型是由于人类第5号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导致的,A错误; B、只有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可以通过观察血细胞形态来进行诊断,B错误; C、这三种遗传病的父母不一定患有该种遗传病,C正确; D、只有先天愚型可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来检测是否患病,后两种遗传病都是由于突变基因导致的,不能通过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来检测,D错误. 故选:C. 22.有关染色体组和基因组计划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即为﹣个基因组 B.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以及数目一般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 D.水稻(2N=24)的基因组计划测序恰好是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2、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X、Y视为同种形态染色体),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 在生物体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可简记为“同一英文字母无论大写还是小写出现几次,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3、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4、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基因组是指导一个生物物种的结构和功能的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全部的基因和调控元件等核酸分子(在中学教材中关于基因组就是一个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总量);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人的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的DNA分子组成(包括1~22号染色体DNA与X、Y染色体DNA). 【解答】解:A、在XY和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一个基因组=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一条性染色体(人体的一个基因组=22条常染色体+X+Y),A错误; B、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组中染色体形态、大小以及数目一般各不相同,B正确; C、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所以一个染色体组中无等位基因,C正确; D、水稻(2N=24)是雌雄同株植物,没有性染色体,水稻中的基因组只含有12条染色体,因此水稻(2N=24)的基因组计划测序恰好是一个染色体组(12条)中的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23.下列有关生物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用卡诺氏液可将染色体染色 B.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一定要注意选择由一个基因控制、发病率高的遗传病 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解离液成分为酒精 D.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 【考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解答】解:A、探究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中,卡诺氏液用于材料的固定,A错误; B、人类遗传病的调查要选取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实验,B错误; C、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解离液成分为盐酸酒精混合液,C错误; D、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时,最好选择均处于分裂中期的正常细胞和变异细胞进行观察比较,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共54分. 24.图1表示为某夫妇的体细胞内A和a、B和b两对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图2为妻子某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3为该夫妇某一次生育过程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发生在图2中的D时期,细胞内A和a、B和b这两对等位基因可发生的行为是 基因A与a、B与b分离,A与B(或b)、a与B(或b)随机结合 . (2)与图2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相比较,图3中过程Y的细胞分裂方式具有的特征是 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过程Y所经历的细胞生命历程有 细胞分裂 、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过程X的本质是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 的融合. (3)如果图3中个体甲同时患有白化病和色盲病(假设这两种病的致病基因分别是a和b),乙及其父母均正常,则甲的基因型是 aaXbY ,若乙长大后与一白化病但不色盲的男性结婚,则他们所生的子女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为 . (4)对应于图1,在方框内画出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与a正在发生分离的分裂时期示意图. .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分析题图:图1是含有AaBb两对等位基因的体细胞.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其中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B﹣D依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E﹣H依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图1表示异卵双生,过程X表示受精作用,过程Y表示有丝分裂. 【解答】解:(1)由于图2所示的细胞分裂,结果DNA分子数目减半,所以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在减数分裂后期(D),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与图2为减数分裂,图3中过程Y受精卵分裂的方式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的特征是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过程Y所经历的细胞生命历程有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过程X表示受精作用,受精作用的本质是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的融合. (3)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因此甲的基因型是aaXbY,而双亲表现型正常,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则乙的基因型为(AA、Aa)(XBXB、XBXb).若乙长大后与一白化病但不色盲的男性(aaXBY)结婚,则他们所生的子女同时患有两种病的概率=. (4)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基因a与a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时期示意图为: 故答案为: (1)基因A与a、B与b分离,A与B(或b)、a与B(或b)随机结合 (2)亲代细胞染色体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保持不变 细胞分裂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 (3)aaXbY (4)见右图(即减Ⅱ后期图,要显示出a与a分离,b与b分离或B与B分离,两极对应的2条染色体大小形状要基本一致) 25.某昆虫的翅型受等位基因A、a控制.AA表现为长翅,Aa表现为中翅、aa表现为无翅;翅的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含B基因的昆虫表现为灰翅,其余表现为白翅.A、a和B、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 请回答: (1)翅型和翅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 定律,原因是 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 (2)若要通过一次杂交实验检测一只无翅雌性昆虫关于翅色的基因型,可以选择基因型为 A_bb 的雄性昆虫与之杂交,选择这种基因型的理由是 要检测无翅昆虫的基因型,需要用基因型为bb的昆虫与之测交,要保证子代出现有翅个体才能观察翅色,亲本必须含有A基因 . (3)某研究小组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昆虫做了测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子代表现型 测交组合 灰色中翅 白色中翅 无翅 (一)雄性AaBb×雌性aabb 0 (二)雌性AaBb×雄性aabb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测交组合(一)的子代中不出现灰色中翅的原因是 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不育 ,若推测正确,那么将基因型为AaBb的一群昆虫自由交配,子代共有 5 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灰色中翅的比例理论上是 .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1、A、a和B、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即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翅型和翅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实验:实验1中,雄性AaBb×雌性aabb的子代应为灰色中翅AaBb:白色中翅Aabb:无翅(aaBb、aabb)=1:1:2,但实验结果为白色中翅:无翅=1:2,子代中不出现灰色中翅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不育(或致死). 【解答】 解:(1)某昆虫的翅型受等位基因A、a控制,翅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A、a和B、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即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翅型和翅色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若要通过一次杂变实验检测一只无翅雌性昆虫关于翅色的基因型,可以选择基因型为A﹣bb(或AAbb或Aabb)的雄性昆虫与之杂交,选择这种基因型的理由是:要检测无翅昆虫的基因型,需要用基因型为bb的昆虫与之测交,要保证子代出现有翅个体才能观察翅色,亲本必须含有A基因. (3)实验1中,雄性AaBb×雌性aabb的子代应为灰色中翅AaBb:白色中翅Aabb:无翅(aaBb、aabb)=1:1:2,但实验结果为白色中翅:无翅=1:2,子代中不出现灰色中翅的原因是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不育(或致死).若此推测正确,那么将基因型为AaBb的一群昆虫自由交配,产生的雌配子有AB、Ab、aB、ab,产生的雄配子有Ab、aB、ab,故子代为灰色长翅(1AABb):灰色中翅(1AaBB、3AaBb):白色长翅(1AAbb):白色中翅(2Aabb):无翅(4aa﹣﹣),共有5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灰色中翅的比例理论上是(1+3)÷(1+1+3+1+2+4)=. 故答案为: (1)自由组合(或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A、a和B、b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A_bb(或AAbb或Aabb) 要检测无翅昆虫的基因型,需要用基因型为bb的昆虫与之测交,要保证子代出现有翅个体才能观察翅色,亲本必须含有A基因 (3)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不育(或致死) 5 2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靑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青霉素被反复使用,某些细菌对它的抗性越来越强,甚至产生了“超级细菌”.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表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 ,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和b分别表示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不同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共同进化,导致 生物多样性 的形成. (2)使州青霉素之前,细菌对靑霉素的抗性存在着 差异 ;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 选择作用 ,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 生存斗争 实现的.靑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细菌抗药性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山,虽然生物的 变异 是不定向的,但 自然选择 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2、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图中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d表示地理隔离,b是生殖隔离,c是新物种.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a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是地理隔离,b是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形成. (2)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靑霉素的抗性存在差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抗药性弱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青霉素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靑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细菌抗药性逐代积累并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山,虽然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故答案为: (1)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生物多样性 (2)差异 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选择作用 生存斗争 变异 自然选择 27.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请分析问答: (1)若①为高秆抗病(TTRR)小麦,②为矮秆易染病(ttrr)小麦,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了获得矮杆抗病品种,由③到⑥的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基因重组 ,⑥矮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由③到⑨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 全能 性,⑨幼苗还需要 低温或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 处理后才能获得正常矮杆抗病植株.由③到④过程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新品种,原因是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 . (2)若①②为某品种西瓜,由③到⑧过程的育种方法是 多倍体育种 ,⑤与⑦ 不是 (填是或者不是)同一个物种,原因是 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为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因此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⑧表现为无子的原因是 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和②为两个亲本,③是杂合子F1,④是通过诱变处理的发生基因突变的个体,⑤是F1代,⑥是F2植株,⑦是多倍体植株,⑧是多倍体,⑨是单倍体幼苗,等位基因分离发生于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③⑤⑥为杂交育种,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1)若①为高秆抗病(TTRR)小麦,②为矮秆易染病(ttrr)小麦,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了获得矮杆抗病品种,由③到⑥的过程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⑥矮杆抗病植株(ttRR、ttRr)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由③到⑨过程利用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⑨幼苗还需要低温或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才能获得正常矮杆抗病植株.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所以由③到④过程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新品种. (2)若①②为某品种西瓜,由③到⑧过程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由于⑤与⑦杂交产生的后代为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存在生殖隔离,所以⑤与⑦不是同一个物种.⑧植株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表现为无子. 故答案为: (1)基因重组 全能 低温或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多害少利性 (2)多倍体育种 不是 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为三倍体西瓜,不可育,因此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物种 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28.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种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中选育出了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了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 回答下列问题: (1)假设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用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 AABBCCDDEEFFGGHH ;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 aaBBCCDDEEFFGGHH (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要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该实验的思路 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预期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大量种植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且自交后代都是白花,说明该白花品系最可能为基因突变产生的.产生的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为纯合子,且与紫品种只有一对基因的差异. 【解答】解:(1)该紫花品系能稳定遗传,应该为纯合子,即基因型为AABBCCDDEEFFGGHH.产生的白花品系能稳定遗传,说明其为纯合子,基因型可能为aaBBCCDDEEFFGGHH(与紫花品种只有一对基因的差异). (2)若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则其他基因全部显性纯合,5个白花品系杂交,后代全部为紫花.若该白花植株是5个品系中的一个,则A~H基因有一对为隐性,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其中会有一个组合出现子代为白花的现象. 故答案为: (1)AABBCCDDEEFFGGHH aaBBCCDDEEFFGGHH (2)用该白花植株的后代分别与5个白花品系杂交,观察子代花色 在5个杂交组合中如果4个组合的子代为紫花1个组合的子代为白花说明该白花植株属于这5个白花品系之一,如果子代全部为紫花,说明该白花植株是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