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生物考点48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 1.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类型: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②③,属于条件反射的是①④⑤。 ①望梅止渴 ②膝跳反射 ③眨眼反射 ④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⑤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 2.反射弧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过程、形式及特点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②主要类型:a.轴突—细胞体型: ; b.轴突—树突型: 。 (2)兴奋传递的过程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是神经 递质贮存于突触前神经元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网 2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6.人脑的高级功能(连线) 考向一 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 1.研究人员用狗做了三个实验,实验Ⅰ:狗吃食物能自然的分泌唾液;实验Ⅱ: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 提供食物,狗也能分泌唾液;实验Ⅲ:在发出一些铃声的同时给狗提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即 使在只有上述铃声的情况下狗也能分泌唾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唾液分泌过程中,突触前膜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实验Ⅰ、Ⅱ和Ⅲ中,刺激引起狗分泌唾液的反射弧是相同的 C.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是上述反射弧的效应器 D.大脑内神经递质参与了实验Ⅲ条件下狗分泌唾液的过程 【参考答案】B 解题技巧 反射类型的速判法 一看是不是“先天性”:如果是先天性的(即生来就形成的)则为非条件反射,如果是后天性的则为条件反射。 二看是否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如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则为条件反射,否则为非条件反射。 3 2.对“吃梅止渴”和“望梅止渴”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属于条件反射,后者属于非条件反射 B.两种现象只有前者引起唾液腺分泌唾液 C.两种现象都是因为神经中枢受到直接刺激引起唾液分泌 D.两种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答案】D 【解析】吃梅止渴是非条件反射,此时的效应器是唾液腺,而望梅止渴是在后天的生活经验中学习得到 的,效应器是唾液腺,属于条件反射,A、B 错误。两种现象虽然都引起了唾液分泌,但不是神经中枢 直接感受刺激,是不同的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C 错误。两个过程中都至少需要 三个神经元的参与,在突触间都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D 正确。 考向二 反射弧的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3.如图为人体发生某生理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e→d→c→b→a 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B.c 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和呼吸酶等 C.c 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D.刺激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参考答案】C 4 技法提炼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神经节如图中的 c。 (2)根据突触结构判断:图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b),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e)。 (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 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4.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乙代表脊髓神经中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 e 为感受器,a 为效应器 B.当有刺激作用时,发生先缩手后产生痛觉的现象,说明缩手中枢位于乙方框处;痛觉中枢位于甲方 框处 C.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 d 处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 【答案】B 5 考向三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5.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 B.图中 a→b→c 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C.产生 a 段是由于 K+经载体蛋白协助扩散外流造成的,不消耗 ATP D.若将该神经纤维置于更高浓度的 Na+溶液中进行实验,d 点将下移 【参考答案】A 6.试判断一个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在添加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河豚毒素(Na+通道蛋白抑制剂)后, 是如何变化的 A. B. C. D. 【答案】A 6 【解析】神经细胞内的 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 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 K+有通透 性,造成 K+外流,这是大多数神经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河豚毒素是 Na+通道蛋白抑制 剂,对 K+的跨膜运输无影响,因此在添加河豚毒素后,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不变,A 项正确,B、C、D 三项均错误。 考向四 膜电位的测定 7.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 a、c 两点,c 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 常。如图是刺激前后的电位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 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B.被损伤部位 c 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C.兴奋传到 b 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参考答案】C 归纳整合 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 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网 (2)动作电位的测量 7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 中 a 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 右侧”时灵敏电流 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8.某人用不同的药物处理蛙的坐骨神经纤维,分别测得各组处理前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 如图甲、乙、丙、丁所示(虚线代表药物处理后的膜电位变化)。下列关于各组实验的推论,合理的是 A.处理甲组的药物阻断 Na+内流 B.处理乙组的药物阻断 Na+内流 C.处理丙组的药物抑制 K+外流 D.处理丁组的药物导致 C1﹣外流 【答案】B 8 考向五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9.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是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 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参考答案】C 10.如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 Ca2+内流, 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乙酰胆碱和 5-羟色胺都与突触后膜对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 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 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 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 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 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 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 9 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 错误。 考向六 综合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1.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Ⅰ(两电极位于 Q 点 位置的膜外和膜内)、Ⅱ(R 处和 S 处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给予适宜刺激后,电表Ⅰ测得的电位 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 P→Q 兴奋传导过程 B.电表Ⅰ记录到③处电位值时,Q 处无 K+外流 C.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若 S 处电极移至膜外,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 a 点,b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 c 点(bc=cd),b 点和 d 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ab=bd) ①刺激 b 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 点先兴奋,d 点后兴奋, 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网 ②刺激 c 点,兴奋不能传至 a 点,a 点不兴奋,d 点可兴奋,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 10 12.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a、d 两点分別为电表①和电表②两电极的中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刺激 c 点,若检测到 b、d 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双向传导 B.刺激 c 点,电表①偏转一次,电表②偏转两次 C.兴奋由 c 传导到 e 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D.刺激 a 点,电表①不会发生偏转 【答案】B 考向七 兴奋传导和传递特点的实验验证 13.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可提高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若促 进 Na+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若促进 Cl-内流,则引起后一个神经元抑制,为探究乙酰胆 碱作用于某种神经元后,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还是抑制,生物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将电表接于 B 神经元细胞膜内、外两侧,此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突触后膜处于 ________________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存在电位差,使电表指针向 左偏转。 (2)在突触间隙注入一定量的乙酰胆碱,观察电表指针偏转方向,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则说明 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兴奋;若电表指针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乙酰胆碱引起该神经元 11 抑制。在注入乙酰胆碱的同时不能刺激 A 神经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静息 内负外正 (2)向右偏转 向左偏转且幅度更大 刺激 A 神经元会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对实验结果 造成影响 规律总结 兴奋传导方向的实验探究 (1)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中①处,观察 A 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 A 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 A 有反应而② 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2)探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 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4.蟾蜍的坐骨神经(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由腰骶部的脊髓沿大腿后面下行连接到足,管理下肢的活动。 为研究可卡因对坐骨神经的麻醉顺序,研究人员用已被破坏大脑并暴露出坐骨神经的蟾蜍进行如下实 验: ①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 ②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现 收缩现象; ③一段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收缩反应消失。 12 (1)①中两次收缩的反射弧,除感受器不同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同。 (2)分析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先用蟾蜍毒素处理坐骨神经,一段时间后再将坐骨神经移 至高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给予足够强度的刺激,结果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传入神经 (2)可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 (3)蟾蜍毒素与 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蛋白质结构发生改变,Na+内流减少 【解析】(1)①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题中“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后肢均出现收缩现象”,很明 显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传入神经不同,而发生的反应相同,说明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相同。 (2)将含有一定浓度可卡因的棉球放在坐骨神经上,刺激趾尖和腹部皮肤,前者无反应,后者后肢出 现收缩,则至少坐骨神经的传出功能是正常的;而刺激趾尖无反应,因此是传入功能丧失;间隔一段 时间后,再刺激腹部皮肤,反应消失,说明坐骨神经传出功能又丧失。由以上分析可得,注射可卡因 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再麻醉传出神经纤维。(3)动作电位形成的机理是 Na+内流。用蟾蜍毒素处理 坐骨神经,导致动作电位峰值大幅下降,且蟾蜍毒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因此推测蟾蜍毒素 是与 Na+通道蛋白结合导致其结构发生改变,使 Na+内流减少,导致动作电位峰值下降。 考向八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 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13 D.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参考答案】A 16.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 H 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考向九 人脑高级功能的实例分析 17.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 叙述科学的是 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S 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H 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呼吸中枢位于脑干;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H 区受损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14 解题必备 大脑皮层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的作用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其中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 嗅觉中枢和语言中枢等。大脑皮层中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例如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 控制。但是,大脑皮层对低级中枢的控制也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会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网 18.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 B.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属于运动性失语症 C.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D.短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D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 B.在特定情况下,突触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使肌肉收缩和某些腺体分泌 C.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酶附着以提高代谢速率 D.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含有许多神经中枢 2.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 端与效应器相连接,b 端与感受器相连接 15 B.c 处的液体是组织液,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影响兴奋的传递 C.刺激 d 点,在 e 处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D.把某药物放在 c 处,刺激 e 点,d 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3.如图表示人体排尿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在⑤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 B.若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兴奋的传递 C.在②处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大脑皮层会产生尿意 D.新生婴儿的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①不一定兴奋 4.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正常 Na+浓度和低 Na+浓度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 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膜内的 K+外流 C.低 Na+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内 Na+外流而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 5.如图为神经元结构模式图,电流计 A1 和 A2 的两极 a、c、d、e 分别接在神经纤维外膜上,在 b、f 两点 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电流计的偏转情况为 (○代表神经元细胞体,<代表神经末梢,且 ab=bc、ac=de) A.在 b 点与 f 点刺激时,A1、A2 各偏转两次,且方向相反 16 B.在 b 点刺激时,A1 偏转两次,A2 偏转一次;在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C.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在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D.在 b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两次;在 f 点刺激时,A1 不偏转,A2 偏转一次 6.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 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 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7.如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D 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能测出这种膜电位 变化的是 A. B. C. D. 8.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兴奋在图乙所示结构上不能由①→②传导 B.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电位计会偏转两次 17 C.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D.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 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9.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 ATP 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1)Glu 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 Glu 受体抑制剂、ATP 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 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 1 所示。实验结果表明,ATP 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___ ____作用。 (2)科研人员用 Glu 和 Glu+ATP 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 异。由此推测 ATP 对突触____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3)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 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 使_____________与突触前膜融合,递质释放。由图 2 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 能够______________ _。 (4)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 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图是神经—肌肉接头,其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类似。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 Ca2+通 过突触前膜上的 Ca2+通道内流,导致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如下图)。请回答下列 问题。 (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在反射弧中称________。 (2)神经递质的释放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特点,神经递质尽管是小分子物质,但仍通过图示 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3)乙酰胆碱属于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能引起肌细胞收缩。 α-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当 α-银环蛇毒中毒时,肌肉表现是______。 (4)动态皱纹是面部表情肌长期收缩牵拉皮肤引起的。“肉毒毒素美容”已经成为时下普遍接受的面部 除皱方式。肉毒毒素是肉毒杆菌分泌的一种神经毒素,能特异性地与突触前膜上 Ca2+通道结合。 结合图解分析,“美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2018·全国Ⅲ卷)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 K+和 Na+的分布特征是 A.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 K+和 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 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 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12.(2018·天津卷)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不受激素影响 C.不存在信息传递 D.能直接消灭入侵病原体 13.(2018·浙江卷)下列关于人体膝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后伸肌也会收缩 B.刺激传入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会兴奋 C.膝反射的反射弧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D.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也能发生膝反射 14.(2018·江苏卷)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 段 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19 C.cd 段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15.(2017·北京卷)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 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 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 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 100 次/秒、持续 1 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 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 HFS 处理时高 2~3 倍,研究者认为是 HFS 使 H 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 N 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 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 C 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 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 对小鼠 H 区传入纤维施以 HFS,休息 30 分钟后,检测到 H 区神经细胞的 A 受体总量无明显 变化,而细胞膜上的 A 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 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 图中 A 受体胞内肽段(T)被 C 酶磷酸化后,A 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 A 受体的磷酸化位点 位于 T 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 H 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 C 酶对 T 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 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 T 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 为验证 T 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 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 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答案】C 【解析】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在反射弧的组成中,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 的肌肉或腺体组成,因此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靠神经细胞来完成,A 正确;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 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相接触的部位类似突触,在特定情况下,当兴奋传至传出神经末梢时,突触释放的神 20 经递质能使肌肉收缩或某些腺体分泌,B 正确;树突增大了神经细胞的膜面积,有利于接受来自突触前 膜的神经递质,而不是利于酶附着,C 错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和脊髓中都含有许多 神经中枢,D 正确。&网 2.【答案】B 3.【答案】C 【解析】分析图形可知在④上有神经结,所以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②是传出神经,①是效应器。 要检测反射弧是否完整和正常,可以在感受器给予适宜的电刺激,如果效应器有反应,说明反射弧完整, A 正确。如果抑制某神经元的呼吸作用,此时能量供应减少,而兴奋的传递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 正确。 在传出神经上给予电刺激,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所以大脑皮层不会接受兴奋,C 错误。 新生婴儿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只要⑤兴奋,就会引起①兴奋;而正常成年人的⑤兴奋时,如果没有合 适的排尿地点,此时低级的神经中枢会受到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①不一定兴奋,D 正确。 4.【答案】C 【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膜内电位是负电位,膜外电位是正电位,这主要是由于 K+外流 形成的;受刺激后,Na+通道开放,造成 Na+大量内流,如果出现膜内外电位逆转,即外负内正,则说 明产生了动作电位;但若因神经纤维膜外 Na+浓度较低,内流 Na+量较少,不能引起膜内外电位逆转, 则说明神经纤维膜没有产生动作电位(或没有产生兴奋)。分析题图可知,曲线 a 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 位的变化,A 正确;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膜内的 K+外流,B 正确;低 Na+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 内流 Na+量较少,不能引起膜内外电位逆转,导致不能产生动作电位,C 错误;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 刺激时,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D 正确。 5.【答案】D 6.【答案】A 【解析】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 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 断了部分 Na+通道,A 正确。 7.【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为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图,膜电位应该是测的细胞膜内和细胞膜外的电位差 值,即导线的一极在细胞外,另一极在细胞内,A 正确;导线的两个极均在细胞外或细胞内,电流表的 指针会发生偏转,也就是有电位的变化,但不是膜电位,B、C 错误;图中 b 处为化学信号,所测不是 膜电位,D 错误。 21 8.【答案】C 【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其原因是突触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 而不能由突触后膜释放,所以兴奋不能由①→②传递,A 正确;若给图甲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产生的 兴奋会先后经过电位计的左右两侧,所以电位计会偏转两次,B 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 是胞吐,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不是主动运输,C 错误;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 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最可能暂时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D 正确。 9.【答案】(1)(部分)抑制 (2)后膜(或“后膜上的受体”) (3)突触小泡 抑制 Ca2+内流 (4)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的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 10.【答案】(1)效应器 (2)一定流动性 短时间内使神经递质大量释放,从而有效实现兴奋的快速传递 (3)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张) (4)肉毒毒素阻止 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导致面部肌肉松弛 【解析】(1)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称为效应器。(2)神经递质以胞吞的方式释放到 突触间隙,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特点。这种方式有利于神经递质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 从而有效实现神经兴奋的快速传递。(3)依题意可知:当 α-银环蛇毒中毒时,α-银环蛇毒与乙酰胆碱 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不能与肌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因此肌肉表现为松弛(或不能收缩、或舒 张)。(4)肉毒毒素能特异地与突触前膜上 Ca2+通道结合,阻止 Ca2+内流,影响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 碱,导致面部表情肌松弛,从而达到面部除皱的美容效果。 11.【答案】D 【解析】由于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外 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随着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电位 差,阻止钾离子继续外流,故细胞外的钾离子浓度依然低于细胞内;当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激活钠 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方式往内流,说明膜外钠离子浓度高于膜内,据此判断,A、B、C 错误,D 正确。 12.【答案】A 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D 错误。&网 22 13.【答案】B 【解析】若脊髓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仍可传递到伸肌,引起伸肌收缩,A 正确;刺激传入 神经元,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兴奋,B 错误;膝反射 的反射弧由两个神经元组成,其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C 正确;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 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若膝盖下方的皮肤破损,刺激肌梭后,产生的兴奋也能沿着传 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进而引发膝反射,D 正确。 14.【答案】C 【解析】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 错误;bc 段动作电位产 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 错误; cd 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 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C 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 作电位的,D 错误。 15.【答案】(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 充施加 HFS 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解析】(1)在小鼠 H 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 导入实验组的短肽含有磷酸化位点,导入对照组的短肽不含有磷酸化位点,则实验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同,对照组所用短肽应与 T 的氨基酸数目相同序列相反。③为了验证 T 的磷 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 T 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 HFS 处理 H 区传入纤维,30 分钟后检测 H 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 A 受体能否磷酸化,还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 样处理的对照实验;检测的实验结果应可操作,膜 A 受体是否磷酸化不易检测,应补充施加 HFS 后检 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 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