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1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同步练习及章综合检测及答案(136页)
生物 必修3 配新课标人教版同步练习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1.与人体内的肌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 )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消化液 2.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载体 D.唾液 3.以下表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4.图1-1-1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1-1 A.人体的内环境由①②④组成 B.④中水分过多,引起组织水肿 C.②中含葡萄糖、二氧化碳、血红蛋白、甲状腺激素 D.图中②和③可以互相渗透 5.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 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6.人体内的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 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 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 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7.(双选)下列过程不是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 B.血液中葡萄糖的运输 C.糖类和脂肪在小肠中的消化分解 D.细胞外液中的物质交换 8.(双选)下列是有关细胞生活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草履虫细胞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少 9.图1-1-2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1-1-2 (1)图中虚线表示人体的____________。它是由A________,B____________和C________组成。 (2)D表示________系统,E表示________系统。 10.图1-1-3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1-1-3 (1)⑦的内液约占人体体液的__________;④与①⑥成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④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①④⑥合称为______________,④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③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为(用图中的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穿过______层膜结构,CO2浓度最高的为图中的[ ]______________(括号中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3)④与⑥相比,⑥中不含有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液体属于细胞外液的是( ) ①血液 ②淋巴 ③泪液 ④汗液 ⑤尿液 ⑥肠液 ⑦细胞内液 ⑧组织液 ⑨体液 ⑩血浆 A.①②⑧⑨ B.②⑥⑦⑧ C.②⑧⑩ D.④⑤⑥⑦ 12.在血浆、组织液和组织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13.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部分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14.人摄取食物中的脂肪等,经消化吸收后,再经循环系统运送给组织细胞。在此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有( ) A.组织液、血浆、淋巴 B.血浆、组织液 C.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 D.淋巴、血浆、组织液 15.(双选)图1-1-4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①是毛细血管壁、②是红细胞、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⑤是组织液。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1-1-4 A.氧气从③到⑤的过程,需要消耗ATP B.葡萄糖由⑤到达④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 C.③与④中的渗透压大小几乎一样 D.由④产生的热量可由③的运输而散失到体外 16.图1-1-5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1-5 (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填标号)。 (2)将②中的红细胞放在0.9%的蔗糖溶液中,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发生过敏时,________(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会引起鼻黏膜水肿。 (4)尝试在图1-1-6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的O2、CO2扩散的模型(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图1-1-6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 ) A.固定的状态 B.稳定不变的状态 C.相对稳定的状态 D.随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化的状态 2.调节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系统不包括( ) A.神经系统 B.内分泌系统 C.运动系统 D.免疫系统 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4.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CO2排出体外所经过的体内结构的次序是( ) ①细胞 ②内环境 ③呼吸系统 ④循环系统 ⑤体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5.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糖尿病 D.细胞代谢紊乱 6.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 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 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7.下列哪项是对内环境稳态实质的描述?( ) A.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B.温度、pH等理化性质呈现动态平衡 C.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D.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8.(双选)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环境温度升高,排汗增加 B.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 C.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D.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9.(双选)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 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C.组织液的温度相对稳定 D.尿液中尿素的含量相对稳定 10.图1-2-1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或物质流动关系的四种器官,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是有关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 (1)当内环境为血浆、A为小肠时,①过程流动的物质必须通过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毛细血管壁,这种结构适于物质通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②④⑥依次表示氧气流入细胞的过程、B为肺时,氧气通过的内环境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内环境为血浆、C为肾脏时,⑧所示的过程叫______________,⑨所示的过程叫______________。 (4)当内环境为组织液、D为汗腺时,⑩过程流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内环境为血浆、血浆中的缓冲对为NaH2PO4/Na2HPO4时,⑦过程流入的CO2 生成H2CO3后,血浆pH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过程食入少量NaOH[NaHCO3(发酵馒头用)+H2O―→NaOH+血浆pH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了验证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做如下实验,请补充完整。 (1)取6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4、5、6。 (2)按下表操作: 1 2 3 4 5 6 柠檬酸钠 (0.1 g/mL) 0.5 mL 0.5 mL 0.5 mL 0.5 mL 0.5 mL 0.5 mL 正常人新鲜血液 2 mL 2mL 缓冲液(NaHCO3/H2CO3) 2 mL 2 mL 蒸馏水 2 mL 2 mL Na2CO3溶液(0.1 mol/L) 2滴 2滴 2滴 乳酸溶液 (0.1 mol/L) 2滴 2滴 2滴 加酸或加碱前后pH变化量 ΔpH1 ΔpH2 ΔpH3 ΔpH4 ΔpH5 ΔpH6 (3)ΔpH1、ΔpH2、ΔpH3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ΔpH4、ΔpH5、ΔpH6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13.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速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对于此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B.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C.人体稳态不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D.人到高原后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 14.当大量饮水后,排尿量也显著增加,其生理意义是( ) A.排出人体过多的代谢废物 B.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排出人体过多的无机盐 D.带走人体的热量 15.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6.(双选)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CO2、血浆蛋白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只要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正常,内环境稳态就能维持 D.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在37 ℃左右 1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日河南某地气温高达39 ℃,大家都在家里休息。然而50多岁的赵某却在玉米地里锄草。当天晚上家人没有见到他。次日在玉米地发现他时,已经死亡多时。据估计,赵某是中暑身亡。 材料二 青年男子高某,在暑期外出旅游。出发当天,天气十分炎热,高某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接着就不省人事,昏迷了过去。不久被送到医院,诊断为水中毒。 (1)材料一、二的两种情况都发生在________天气。 (2)赵某和高某身体的内环境稳定状态都遭到破坏。赵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是________,它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高某被破坏的内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曲线中,能够反映赵某(a)和高某(b)的内环境渗透压变化趋势的是( ) (4)高某的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 (5)高某血压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赵某的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反射 B.突触 C.反射弧 D.传导神经冲动 2.下列不属于突触的结构的是( ) A.突触间隙 B.突触小泡 C.突触前膜 D.突触后膜 3.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 )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4.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5.某人大脑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但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却读不懂报刊上的新闻。他的大脑受损的区域可能是( ) A.运动语言中枢 B.书写语言中枢 C.视觉语言中枢 D.听觉语言中枢 6.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突触结构,图2-1-1是该同学按电子显 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简图。下列关于该图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2-1-1 ①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递 ②兴奋从B细胞向A细胞传递 ③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递 ④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递 ⑤细胞的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 7.图2-1-2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 4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AB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 ) 图2-1-2 A.偏转一次,方向向左 B.偏转一次,方向向右 C.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D.偏转两次,方向相同 8.(双选)图2-1-3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2-1-3 A.a处给一个刺激,效应器中的肌肉会收缩 B.b处的名称是突触,兴奋在此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C.a所示的结构,在反射弧中叫做传入神经 D.这个简单的反射弧由2个神经元组成 9.(双选)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神经细胞膜内电位由负变正,则其兴奋性增强 B.兴奋部位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D.突触处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10.如图2-1-4表示人类大脑的左半球皮层外侧面的言语区,请据图回答。 图2-1-4 (1)请写出各字母代表的言语区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___。 (2)临床发现,损伤B区,病人能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是_____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损伤C区,则患者的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取出乌贼完整无损的粗大神经纤维并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如图2-1-5所示的实验。G表示灵敏电流计,a、b为两个微型电极,阴影部分表示开始发生局部电流的区域。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各题。 图2-1-5 (1)静息状态时的电位,A侧为________,B侧为________。(填“正”或“负”) (2)局部电流在膜外由___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____部位,在膜内由__________部位流向________部位,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回路。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向的。 (4)如果将a、b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外,同时在c处给予一个强刺激(如图2-1-5所示),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转。若将b电极置于d处膜外(ab=bd),a电极位置不变,则刺激c处后,电流计是否偏转?____________。 12.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感受器和效应器应该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中 B.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C.兴奋传导的速度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D.突触后膜可以是神经细胞膜,也可以是肌细胞膜等 13.生活中存在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 少;②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14.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做材料,如图2-1-6所示,这时测到a、b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 ) 图2-1-6 A.在膜内是b→a 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以是a→b C.在膜外是b→a D.在膜外是a→b 15.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16.图2-1-7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图2-1-7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B.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d的兴奋 17.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18.图2-1-8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的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 图2-1-8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相同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的偏转 19.(双选)图2-1-9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2-1-9 A.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偏转两次 B.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C.兴奋由c传到e时,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 D.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20.图2-1-10中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乙是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1-10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 (2)[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__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为负电位。 (4)用箭头在图乙下方的长框中标出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1.促胰液素的发现者是( ) A.沃泰 B.巴甫洛夫 C.沃森和克里克 D.斯他林和贝利斯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靶细胞分别位于( ) A.下丘脑,垂体 B.垂体,性腺 C.下丘脑,下丘脑 D.垂体,垂体 3.下列哪一项不是激素调节的特点?( ) A.微量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D.只运输到身体的特定部位 4.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属于协同作用的一组是(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胰高血糖素和性腺激素 C.肾上腺素与促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 5.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 ) 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 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增加 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6.当人体长时间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下列有关胰岛A、B细胞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细胞活动加强,B细胞活动减弱 B.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C.A细胞活动减弱,B细胞活动加强 D.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7.图2-2-1表示午餐以后人体血液中血糖和两种激素浓度的变化,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 ) 图2-2-1 A.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血糖 B.胰岛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岛素 8.(双选)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据图2-2-2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图2-2-2 A.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 B.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 C.物质④的化学本质为固醇类,因此可以口服补充 D.②所分泌的物质⑤若增加,则将抑制①分泌物质④ 9.(双选)图2-2-3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图2-2-3 A.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 B.激素C分泌增加时,可抑制激素A、B的分泌,这种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C.缺碘会引起激素C分泌减少,激素B增多,甲状腺增生肥大 D.激素C与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 10.图2-2-4是关于血糖平衡调节的有关问题,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2-2-4 (1)A、B分别所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①~⑤中,胰岛素能促进__________,胰高血糖素能促进__________。(填序号) (3)血糖a、b的变化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应如何检验糖尿病病人尿中是否含有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甲状腺激素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有重要的作用,若要探究高温对甲状腺激素活性的影响: (1)可选用的实验动物是__________的蝌蚪若干只。 A.同龄且发育状态相同 B.同龄但发育状态不尽相同 C.不同龄但都正常发育 D.不同龄且发育状态也不相同 (2)对实验中提供的甲状腺激素的处理方式是:未处理和经________处理。 (3)假设实验条件完全满足,实验分为三组,则三组相同的条件是都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条件是实验组中另加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对照组中另加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白对照组不另加入其他物质成分。 (4)该实验利用了甲状腺激素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12.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联系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14.甲状腺激素在恒温动物体温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一般不会出现( ) A.有机物分解加强 B.O2消耗量增加 C.ATP形成增加 D.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15.为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在腹腔处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完善该实验不需要( )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进行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B.应设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与实验组相同 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16.(双选)图2-2-5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2-2-5 A.a、b对应的结构分别是下丘脑、垂体 B.c与a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表现为协同作用 C.c不仅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而且有分泌功能 D.a、b、c中,c对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影响最小 17.血糖浓度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多种激素参与血糖浓度的调节。读图 2-2-6,回答有关问题。 图2-2-6 (1)人体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__g/L。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患者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血糖含量过低导致惊厥和昏迷时,应及时给患者静脉输入________________,以缓解症状。 (2)图中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对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______,表示健康人的胰高血糖素变化趋势的是曲线________。 (3)体检时,测量血糖应在空腹时进行,其生理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和体温调节的中枢均位于( ) A.大脑皮层 B.小脑 C.下丘脑 D.脊髓 2.与神经调节相比,不属于体液调节特点的是( ) A.调节较缓慢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3.寒冷作用于机体时,与体温调节无关的激素是( ) A.甲状腺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生长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我国跳水运动员在2011年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北京站包揽了全部项目的8枚金牌。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依靠( ) A.只是神经调节 B.只是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反射 5.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 A.血糖浓度升高 B.血浆渗透压升高 C.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D.血浆CO2浓度升高 6.动物生理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下列对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下丘脑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 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 D.下丘脑和大脑皮层共同调节人体体温 7.(双选)在下列哪些情况下抗利尿激素分泌会相对减少?( ) A.踢足球时 B.天气转热时 C.渗透压低时 D.夏天一口气吃完一个大西瓜后 8.(双选)若图2-3-1中甲、乙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细胞1与2及细胞3与4之间通过某种化学物质直接发生联系。据图所作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图2-3-1 A.细胞3和细胞4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速度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其分泌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2,则细胞2最可能是甲状腺细胞 D.人体对寒冷的反应只与乙调节过程有关 9.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2-3-2回答有关问题。 图2-3-2 (1)图中TRH是__________(激素),B是__________(激素)。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____________,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__________,这种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 (4)人在寒冷环境中,若穿衣太少,会出现X产热,这时机体出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使产生的热量成倍地增加。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2-3-3是人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2-3-3 (1)如果发生过程①,就会刺激N,N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产生的兴奋传递到________________产生渴觉,传至下丘脑时,会促进下丘脑中合成和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其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 (2)下丘脑可能通过神经与胰岛、肾上腺、皮肤血管等联系,这些神经相当于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部分。而在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过程中,下丘脑主要通过________来发挥作用。 (3)根据图示,简述大量饮水后,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有人不幸被长时间困在恶劣环境中,缺乏食物和水。为了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进行多项生理调节活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C.葡萄糖大量转化为肝糖原 D.体温持续升高或降低 12.图2-3-4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图2-3-4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13.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14.图2-3-5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2-3-5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为图中的组织 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15.(双选)发生火灾时,人们惊惶失措,争相走避,这时人体生理上可能出现的变化是( ) A.肾上腺激素分泌减少 B.血糖下降 C.高级神经中枢高度兴奋 D.胰岛素分泌减少 16.2011年年初,贵州地区遭遇了低温雨雪等冰冻灾害,不少车辆被困高速公路上。人民子弟兵冒着严寒铲除冰雪,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广大官兵在寒冷环境中__________激素分泌增加,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来维 持体温的恒定,该激素分泌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调节。 (2)由于艰苦的劳动大量出汗,因此__________激素分泌增加,使血浆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3)如图2-3-6表示人体体温调节及相关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2-3-6 ①皮肤出现上述反应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B→E→F→(体温)”的调节途径说明了什么?(F和E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甲状腺能否参与体温调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方面与甲状腺分泌的物质存在协同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 免疫调节 1.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 A.先天具有的 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 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2.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抗体( ) A.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C.是针对各种抗原的 D.不能在体内存留 3.图2-4-1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图2-4-1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4.某病原体第一次感染人体,人体不会产生相应的( ) A.浆细胞 B.记忆淋巴细胞 C.过敏反应 D.免疫反应 5.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 A.都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都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D.分别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6.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①哮喘 ②荨麻疹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 ④风湿性心脏病 ⑤艾滋病 ⑥过敏性休克 A.①③④ B.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⑦ 7.图2-4-2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2-4-2 A.过程Ⅴ产生的某物质本质是核酸 B.通过过程Ⅴ产生的“某物质”是淋巴因子 C.细胞①③分别为吞噬细胞和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会迅速增殖、分化 8.(双选)下列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体是抗原 B.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C.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反应 9.(双选)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图2-4-3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图2-4-3 A.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B.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控制产生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C.甲组小鸡存活是H5N1型疫苗已使其体内产生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 D.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的结果 10.图2-4-4为体液免疫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图2-4-4 (1)写出①~⑤各细胞的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 (2)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菌作为________被摄取或处理后呈递给[ ]____________,进而呈递给[③]____________;有的细菌可直接刺激[③]____________。 (3)在B细胞接受细菌刺激后,大部分形成[④]____________,其细胞结构特点是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胞器,另有小部分成为[⑤]________________。 (4)体液免疫的最后,[ ]____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与相应的细菌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11.回答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问题。 (1)人体免疫器官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个)。 图2-4-5是人体防御外界病原体侵染的三道免疫防线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免疫细胞,⑧和⑨表示免疫分子。 图2-4-5 (2)以下不属于第1道免疫防线的是________。 A.溶酶体 B.汗液 C.口腔粘膜 D.胃酸 (3) 图中细胞①可以吞噬多种病原体,因此这一免疫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4)图中②和④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⑧和⑨分别表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5)接种疫苗后,若有相应病原体再次入侵人体,则人体会迅速产生免疫应答,结合图示分析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B.引起艾滋病的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染 D.目前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 13.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14.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的人吸入某种花粉便打喷嚏、鼻塞等,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15.下列与人体免疫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内不能被浆细胞识别 B.记忆细胞由造血干细胞直接分化而来 C.吞噬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D.免疫系统有防御功能,而没有调节功能 1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17.患过白喉的人,当白喉杆菌再次侵入人体时,体液免疫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是( ) A.B细胞→记忆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白喉杆菌毒素 B.B细胞→浆细胞→与白喉杆菌毒素特异性结合 C.记忆细胞→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消灭白喉杆菌毒素 D.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与白喉杆菌毒素结合 18.(双选)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D.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19.回答下列有关免疫的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 (3)图2-4-6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 ,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曲线是________。 图2-4-6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向光的一侧光合作用强 B.背光的一侧光合作用强 C.单侧光使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D.单侧光使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2.经下列处理的胚芽鞘,能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3.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集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4.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以从窗口射入。将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下列的( ) 5.图3-1-1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X、Y(匀速转动)、Z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 图3-1-1 A.向左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6.(双选)下列属于植物激素的是( ) A.吲哚乙酸 B.苯乙酸 C.纤维素 D.丙酮酸 7.(双选)荷兰学者Frits.Went于1928年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脂薄片上,约1h~2h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一侧,然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胚芽鞘逐渐向放置琼脂小块的对侧弯曲生长,该实验结果能直接证明的问题是( ) 图3-1-2 A.胚芽鞘顶端能产生影响生长的物质 B.影响生长的物质自顶端向下运输 C.只要有该物质就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 D.单侧光使该物质在胚芽鞘内呈不均匀分布 8.对燕麦胚芽鞘作如图3-1-3所示的处理:①放在暗盒里;②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⑥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⑦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暗盒里;⑧切去胚芽鞘尖端并放在暗盒里。进行以上处理后,都用单侧光照射。 图3-1-3 (1)有单侧光照射时,仍直立生长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弯向光源生长的有____________。 (3)不弯曲、不生长的有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以一定的速度旋转,给予右侧光照,它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5)以上实验说明,植物有______________现象。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__________,从尖端运输到下部。 (6)植物生长素相对集中分布的部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举2例)。 9.仔细阅读下列实验过程和结果: ①把燕麦种在暗处,胚芽鞘包着胚芽出土,并向上直立生长;把燕麦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②将除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培养,胚芽鞘既不向上生长也不向光弯曲生长。 ③将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置在琼脂切块上,过些时候移去尖端,将此琼脂块切下一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另一侧弯曲生长。 ④将未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⑤将燕麦胚芽鞘尖端以下的部分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然后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胚芽鞘向左弯曲。 ⑥将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仍放在左侧照光的条件下培养,胚芽鞘直立生长。 根据上面的实验过程分析说明: (1)实验过程①可以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①和②可以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③和④可以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①设置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过程⑤和⑥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上述的各种实验可以说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尖端产生的这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取名为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关于生长素运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胚芽鞘中,生长素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 C.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运输 11.下列能说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部位的最佳实验组合是( )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④和⑥ D.⑤和⑥ 12.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大蒜的幼芽作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弯向光源生长的是( ) 图3-1-4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⑤⑦ C.①②③⑥⑦ D.①⑤⑥⑦ 13.如图3-1-5所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若电机以10转/min的速度匀速旋转,一星期后胚芽鞘能够发生弯曲的是( ) 图3-1-5 A.胚芽鞘尖端套上不透光的锡箔小帽 B.胚芽鞘下部用锡箔纸遮住 C.在胚芽鞘尖端插入云母片(不透水) D.胚芽鞘放在一侧开有一小窗的暗箱内 14.(双选)将甲、乙两株幼苗分别种在单侧光照射的暗盆里,甲幼苗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结果幼苗直立生长,乙幼苗不罩小帽,结果弯向光源生长,此实验可证明( ) A.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B.向光性与尖端有关 C.尖端是感光的部位 D.向光性与尖端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有关 15.根据有关知识分析图3-1-6并回答相关问题。 图3-1-6 (1)图中A、B、C、D四块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给你一些去除尖端的胚芽鞘,请你利用上述有关材料,设计实验证明上述结论: 实验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把甲组放在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光照保持不变,则生长素的含量状况为A__________B。 (4)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其中后者也是植物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 ) 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 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分多 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 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 2.下列选项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3.根据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判断,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 ) A.促进月季插枝生根 B.棉花的保蕾保铃 C.人工培育无子辣椒 D.促进香蕉成熟 4.图3-2-1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营养器官生长的关系,其中说法全部正确的是( ) 图3-2-1 ①若该图表示胚芽鞘的生长,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A→B之间 ②若该图表示根的生长,且远地侧生长素浓度用B表示,则近地侧浓度范围只能在A→B之间 ③若用B表示根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则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必在B点以后 ④若曲线中营养器官为根,将植物的根分别浸泡在A、B、C、D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中相同的时间后有LB>LA>LC>LD(L表示根的长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将四株长势相似具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其中侧芽能发育成枝条的是( ) A.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小块琼脂 B.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小块富含生长素的琼脂 C.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琼脂 6.图3-2-2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 图3-2-2 A.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 B.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 C.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 D.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7.(双选)如图3-2-3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为10-10mol·L-1),下列对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正确的是( ) 图3-2-3 A.在FC的范围内均能促进生长 B.C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生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8.(双选)图3-2-4表示生长素浓度对双子叶杂草与单子叶农作物生长的影响,请根据曲线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3-2-4 A.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时,抑制农作物和杂草的生长 B.浓度在BC间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C.浓度在D左右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D.生长素浓度在EF间时,抑制农作物和杂草的生长 9.图3-2-5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图3-2-5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________mol/L,此浓度对芽的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最好应为________mol/L。 (2)图中BC段说明,超过最适浓度后,随生长素浓度不断升高,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I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___。 10.图3-2-6表示植物生长素浓度与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2-6 (1)曲线OH段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间。 (3)若用燕麦幼苗做向光性实验,并测得幼苗胚芽鞘尖端向光侧与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据图推测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述植物生命现象中,与顶端优势具有相同原理的是( ) A.植物的向光生长 B.茎的背地生长 C.根的向地生长 D.无性结实 12.为探究生长素对某植物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课外实验,得到下表结果: 外加生长素 浓度(mg/L) 0 1.0 2.0 3.0 4.0 5.0 6.0 7.0 花粉管平均 长度(mm) 0.5 3.6 5.5 6.4 5.2 3.1 0.4 0.2 由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中错误的是( ) A.外加生长素浓度接近3.0(mg/L)时,是促进花粉管伸长的最适浓度 B.外加生长素浓度高于6.0(mg/L)时,对花粉管的伸长起抑制作用 C.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的作用效果相同 D.生长素对花粉管伸长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13.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的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图3-2-7中的甲图所示。则曲线上的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 ) 图3-2-7 A.a B.b C.c D.d 14.(双选)在未授粉的甲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乙番茄在雌蕊授粉后去掉发育着的种子,结果是( ) A.甲的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 B.甲的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 C.乙果实正常发育 D.乙果实停止发育 15.某生物兴趣小组用迎春花枝条作实验材料,做了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最适浓度实验的预实验,结果如图3-2-8所示。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计进一步的探究实验。 图3-2-8 (1)材料用具:生长旺盛的一年生的迎春花枝条若干、烧杯、量筒、培养皿、NAA、蒸馏水等。 (2)配制溶液(溶液浓度梯度差为0.5pp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一天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十天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应控制好的两个主要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1.对植物激素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浓度最高 B.生长素在植物体内都为极性运输,所以生长素在茎的下部比上部浓度高 C.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都体现出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D.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伸长 2.下列哪一种植物激素的作用能使水稻植株出现疯长的现象?( ) A.细胞分裂素 B.乙烯 C.生长素 D.赤霉素 3.“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植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及其功能是( ) A.“气”指的是CO2,作用是使柿成熟 B.“气”指的是赤霉素,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 C.“气”指的是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D.“气”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使子房发育为成熟的果实 4.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各类生命活动 B.赤霉素能促使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C.脱落酸能促进细胞分裂与果实的衰老脱落 D.合成乙烯的部位只是果实,乙烯利能加快番茄的成熟 6.(双选)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是指一些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物质 B.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C.乙烯利是一种具有催熟作用的生长调节剂 D.生产上使用2,4—D时不需要考虑浓度 7.(双选)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的激素是( ) A.生长素 B.乙烯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8.植物激素应用在园艺上效果显著,请回答下列5种处理情况所使用的激素的有关问题。 (1)成熟的香蕉不易搬运和储存,蕉农在香蕉尚绿时即时采收,请问果贩如何处理以促进香蕉适时成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优良果树的繁殖常用扦插法,请问果农如何处理枝条使扦插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铃薯在储存过程中易发芽而失去市场价值,农户应用哪一种激素抑制发芽?______________。 (4)欲使矮茎花卉长高,使用哪一种植物激素最具功效?______________。 9.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图3-3-1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图3-3-1 (1)曲线B代表的激素是__________,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______值之后,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2)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曲线__________将呈现出__________(加快、减慢)上升趋势。 (3)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要__________作用的一类化合物。本实验中________mol/L浓度的溶液促进切段伸长的效果最明显。 10.脱落酸能促进种子的休眠和果实的成熟,但在高温条件下会分解。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大雨,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因为脱落酸( ) A.能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育和脱落 B.高温降解后对发芽的抑制被解除 C.对果实的成熟与乙烯有拮抗作用 D.对种子的发芽和成熟起协同作用 11.烟草“打顶”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加一定浓度的( ) A.生长素类物质 B.赤霉素类物质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生成物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的应用,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用于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 B.无子西瓜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得到的 C.顶芽分泌的生长素可运往侧芽,增加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促进侧芽生长 D.若少年儿童食用经乙烯催熟的水果,会导致性早熟 13.(双选)与熟果相比,在幼果生长时期中,含量较高的植物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乙烯 D.脱落酸 14.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都有明显的变化。有植物生理学家研究了某种果实成熟过程中的激素变化,如图3-3-2所示: 图3-3-2 试回答: (1)生长素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果实的细胞分裂和细胞伸长时期生长素浓度较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知生长素和____________都能促进细胞伸长,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作用。 (4)在果实成熟时,果实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1.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 )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小 C.先增后减 D.相对稳定 2.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种群 3.要研究一个种群的密度通常需要根据该种群生物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上的含羞草种群——标志重捕法 B.调查某片森林灰松鼠种群——标志重捕法 C.调查珠江中的鲤鱼种群——取样调查法 D.调查沼泽中的丹顶鹤种群——取样调查法 4.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2 km2草场中的野猫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猫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野猫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猫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野猫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1只 5.深圳的人口急剧增长,并超过北京、上海成为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6.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豚草 0.3 0.6 1.1 1.5 2.3 狗尾草 10.0 9.2 8 6.8 5.5 龙葵 3.0 2.0 0.4 0 0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抽样方法 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 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所有植物种群密度都随时间变化而变大 D.可以推测该地区龙葵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而减小 7.(双选)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 C.种群与单独的生物个体的特征一样 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 8.(双选)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中老年和成年个体多于年轻个体 B.种群将处于衰退期 C.种群中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肯定会下降 D.种群中死亡率将约等于出生率 9.图4-1-1为种群中三种动物的存活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1-1 (1)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________________。 (2)cd段可表示乙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做好____________的保护工作。 10.图4-1-2为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4-1-2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___型,C表示__________型。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12.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 年份(年) 1920 1925 1930 1935 1940 1945 1950 数量(百只) 130 200 398 990 1 350 1 290 1 190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13.下列实例中,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严重的是 ( ) 编号 采收对象 现有生物量 年增长率/% 年采收量 A 马尾松 200 000 m3 2 1 000 m3 B 鲫鱼 10 000 kg 35 3 500 kg C 甘草 1 000 kg 20 300 kg D 沙蚕 10 000 kg 30 500 kg 14.(双选)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 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450只,必须积极防治 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 C.草原上鼠与牛羊争夺食物,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 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 15.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 )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某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4-1-3所示。据图分析:该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图4-1-3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请你建构该细菌增长的数学模型,则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 C.2T/20 D.m·23T 2.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 ( ) 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种群增长量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3.在下列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 4.在灭鼠时,如果我们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老鼠总量( ) A.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B.会继续下降,然后快速增长 C.保持数量不变 D.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 5.若将酵母菌加入到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抽样镜检,视野如图4-2-1的甲所示;将培养液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如图乙所示。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4-2-1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了200倍左右 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6.2011年2月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科学家根据红火蚁基因资料寻找火蚁来源的研究成果,这有利于防治红火蚁的生态入侵。假如该物种进入到一片封闭的农田当中,图中的哪种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 ( ) 7.(双选)下列选项的曲线中分别表示“随时间延续,食物耗尽,由于产生突变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菌株,它们能利用原有细菌代谢产生的物质作为营养物质”和“不断提供食物、水、氧气,除去废物”这两种条件下细菌种群的生长曲线是( ) 8.(双选)如图4-2-2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图4-2-2 A.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B.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C.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D.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9.某人承包了一个鱼塘,放养了2 000尾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为了研究鲫鱼的生长发育及繁殖情况,他设计了如下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 鱼的情况 研究方法 鱼的数量每一个月是上一个月的2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个月内池塘的资源和空间充足,鱼的增长不受鱼的密度增加的影响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统计鱼的数量,对自己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请对该步骤进行补充,即写出上表中①②③处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根据图4-2-3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图4-2-3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生物______________的特性。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3)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自然界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C.种群增长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12.在体积恒定、营养物质一定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酵母菌,经过足够长的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是( ) 13.图4-2-4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图4-2-4 A.d处波动主要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涸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D.c处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14.(双选)图4-2-5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 图4-2-5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过程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的增长率已接近最大值 15.某兴趣小组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Ⅰ.实验材料、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Ⅱ.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的刻度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探究实验的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是否需要分组重复实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16×25计数板计数,已知每个小方格菌数为a,计数室体积为b mL,稀释倍数为c,则每毫升培养基中总菌数为____________个/mL。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1.以下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是( ) A.迁徙到万绿湖越冬白鹳数量调查 B.万绿湖中某岛上的东方田鼠在近5年的数量动态研究 C.万绿湖中溶解氧变化对桂花鱼幼鱼存活率影响的研究 D.有机磷农药污染对万绿湖湖泊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影响的研究 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3.对太阳能量的全年利用率,森林生态系统远大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原因是前者 ( ) A.以木本材料为主 B.土壤肥沃 C.不施农药 D.植物群体有分层结构 4.在一片栎树林中,从10米以上的林冠到1米左右的林下,生活有林鸽、青山雀、大山雀、乌鸫等多种鸟类。鸟类在林中如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 A.各种鸟类争夺同一种食物 B.各种鸟类争夺同一生活空间 C.鸟类对林中光照条件的要求不同 D.植物的分层现象导致鸟类垂直分布 5.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使原产本地的蜗牛也几乎绝迹,以上事例描述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 A.捕食和共生 B.竞争和寄生 C.捕食和竞争 D.捕食和寄生 6.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所示的4种土壤小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7.(双选)能分别说明a、b两种生物为捕食和互利共生关系的分别是( ) 8.(双选)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A.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B.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 C.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D.混养时鱼种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9.图4-3-1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3-1 (1)图中纵排的植被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__________的影响。 (2)图中横排表示该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表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__________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10.甲同学在记录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计划时,遗漏了下列问题,请你帮助补充完整。 (1)适合大多数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土壤动物的统计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药品用具:除放大镜、镊子、花铲、塑料袋、纱布、70%酒精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施步骤:取样→采集小动物→____________→统计和分析。 ①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_____采集。 ②为该实验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11.下列种间关系,两物种均受益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B.水葫芦与浮萍 C.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D.螳螂与黄雀 12.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自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自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这两种微生物在一起培养,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 生物 必需的生长因子 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寄生 C.互利共生 D.独立生长 13.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使新疆和大兴安岭几种蜜蜂相继灭绝。请分析幽门螺杆菌与人、狐狸与鼠、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 A.寄生、捕食、竞争 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种内斗争 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14.图4-3-2表示共生、竞争、捕食、寄生4种关系,图4-3-3表示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图注: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以下配对正确的是( ) 图4-3-2 图4-3-3 A.①-b,②-c,③-a,④-d B.①-a,②-b,③-c,④-d C.①-c,②-a,③-d,④-b D.①-b,②-a,③-c,④-d 15.(双选)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土壤中螨类滋生与某化工厂重金属铬污染的相关性结果,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采样位点距化工 0.01 1 10 30 厂的距离/km (远郊农田) 铬浓度/mg·kg-1 0.25 0.21 0.12 0.08 螨类密度/个·m-2 16 480 2 265 1 047 1 069 A. 污染区内螨类密度显著下降 B.实验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计算螨类数量 C.螨类可作为土壤铬污染的指示生物 D.螨类物种丰富度与铬污染相关 16.图4-3-4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假设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的种间关系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4-3-4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的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②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以下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 A.影响因素不同 B.产生的植物种类不同 C.起始条件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3.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4.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趋势?( )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5.演替过程中乔木层逐渐取代了灌木层,其主要原因是( ) A.乔木的繁殖能力较强 B.灌木的寿命较弱 C.灌木为低等植物 D.乔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6.在裸岩上发生演替的过程中,地衣被称作“拓荒者”,可通过它的活动打破裸岩的沉寂,使裸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进而进化成较复杂的生物群落,其原因是( ) A.地衣的结构复杂,进化地位较高等 B.地衣是阳生植物,光合作用较强 C.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为其他生物安家提供优越条件 D.地衣与其他生物是互利共生的关系 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地衣→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8.(双选)下列不属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是( ) A.在多年的旧墙壁上生出的苔藓 B.披荆斩棘,开出一条道路 C.农田荒废以后,长出很多杂草 D.过度放牧和城市的出现 9.(双选)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10.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荒废,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材料二 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1)材料一中的演替属于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因素中,对群落演替影响最大的是 ( ) A.群落中优势物种的变更 B.气候的变化 C.传染病 D.人类活动 1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B.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出现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13.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群落一旦形成,是稳定不变的 B.人类活动对群落没有任何影响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可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 D.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不可能有群落的演替 14.我国在某些地区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植被 B.改变产业方向,提高经济效益 C.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D.增加当地森林、草原等的面积 15.(双选)图4-4-1是一温带地区在初级演替过程中两种量值的曲线,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什么?( ) 图4-4-1 A.甲表示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 B.乙表示整个植被的生物数量 C.甲表示整个种群的生物数量 D.乙表示食肉类的数量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地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过后,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半年后,这里就有了生命的迹象。一方面工人师傅们辛勤忙碌地植树种草,另一方面,黑土地上自己就长出了青青的绿芽,几年后,这里蔚然成林了。 材料二 在某一片山地生长着工人们栽种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混交林。某林业专家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和山毛榉存有量的比(马尾松存有量/山毛榉存有量)绘成曲线(如图4-4-2所示) 图4-4-2 请分析回答: (1)大火过后的群落形成属于哪种演替?总结引起此类型演替的外界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公园新形成的生物群落是否与原来相同?试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马尾松和山毛榉的混交林中,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年份段是________。 (4)在a年时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在d年时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____,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____,使之反而满足了后一种群的需求。 (5)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______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组成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__。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 (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物种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阳光、食物链和食物网 3.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海带、梨树、海龟 B.蘑菇、水绵、洋葱 C.马铃薯、青草、青蛙 D.硝化细菌、紫菜、苹果树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细胞水藻虽然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储存的能量和物质很少,因此不属于生产者 B.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都是消费者 C.蘑菇虽然可以作为人的食物,但不属于生产者 D.细菌都能分解植物的遗体,属于分解者 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 ) A.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 B.食物链的环节数是无限的 C.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都是捕食关系 6.假定在一个由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7.(双选)在生态系统中,对下列生物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自养生物、生产者 B.根瘤菌:厌氧生物、分解者 C.乳酸菌:厌氧生物、分解者 D.酵母菌:异养生物、消费者 8.(双选)图5-1-1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图5-1-1 A.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 B.a点时丙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 C.b点时丙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减少 D.该生态系统崩溃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 9.图5-1-2是某生态系统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5-1-2 (1)按营养功能来区分,写出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捕食关系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 (4)从图中可看出,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图5-1-3所示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图5-1-3 (1)在此食物网中共有______条食物链。 (2)在此食物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3)在此食物网中,可以占有两个以上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兔和食草昆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猫头鹰与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最根本的联系是________联系。 (5)在此食物网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个营养级。其中生产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是第________营养级。 (6)由于捕猎的原因猫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则蛇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 (7)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要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在该生态系统中,除了已知的成分以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1.如图5-1-4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则蝗虫数量的变化是( ) 图5-1-4 A.增加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2.“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是毛泽东主席在《七律送瘟神》中写下的光辉诗句。这里的小虫就是长期影响人们身体健康乃至危害生命的血吸虫,它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和分解者 13.关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和营养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产者的数量一定多于消费者 B.蛔虫寄生在人身体内,属于消费者 C.蘑菇生活在朽木上,所以是分解者 D.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不只有捕食关系 14.(双选)封闭生态生命支持系统(CELSS)是人类太空飞行的首要问题。在飞行舱中模拟地球生态环境建立光合供氧系统并实现废水净化排放中,所应用的生物成分是( ) A.消费者 B.分解者 C.生产者 D.阳光 15.某地区受重金属污染,某生物小组为了研究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对生物的污染情况,分别测定了池塘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重金属元素在各种生物体内的质量分数,结果如下表,请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生物及 环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 分数(×10-6) 生物及 环境因素 重金属质量 分数(×10-6) 池塘水 0.02 土壤 0.005 浮游动物 2 猫头鹰 12 浮游植物 0.5 蛇 5 大鱼 10 鼠 0.2 小鱼 5 草 0.02 (1)请分别写出两个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池塘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金属元素在这两条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体内的分布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现这种现象,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所给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上述所给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在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中,构成塔基的一般是( ) A.初级消费者 B.生产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2.当狼吃了一头羊时,狼获得的能量相当于( ) A.羊的全部能量 B.狼能吃下去的羊的全部能量 C.狼能吸收的那部分能量 D.狼粪所含有的部分能量 3.在一般情况下,一个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超过5个的原因是( ) A.自然界中不存在第五营养级这样凶猛的动物 B.流入第五营养级的总能量太少 C.第四营养级的总数量太多 D.第四营养级的动物太凶猛,不易被第五营养级的动物捕获 4.某人流落于荒岛上,他的食物中有1/2来自藻类,1/4来自草食性鱼类,1/4来自肉食性鱼类。此人获救后发现增重了0.5kg,则他最多消耗藻类的数量是( ) A.10 kg B.28 kg C.140 kg D.280 kg 5.图5-2-1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5-2-1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6.某研究者想调查某菜地的一只虫子每天用于生长和发育的能量。他需要测定的内容是( ) ①虫子吃的叶片的干物质量 ②每天虫子粪便的干物质量 ③每天该虫子的二氧化碳的排出量 ④每天该虫子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双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B.能量的输入、转化、传递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得到的能量越少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8.(双选)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 级的能量为2.5×108 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 B.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C.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D.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零 9.图5-2-2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118 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 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5-2-2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________%。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________。 (4)由图5-2-2可知,下一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消耗;②上一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未被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物利用;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利用。 10.图5-2-3是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图中甲、乙、丙、丁、戊、己、庚依次代表各种不同的生物。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5-2-3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作为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金属盐污染,那么在体内积存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只表示了部分成分,图中未表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且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______kg。 11.某生物所同化的能量中有98%用于呼吸消耗,则此生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应为( ) A.98% B.2% C.10%~20% D.小于2% 12.下列4种现象中,与能量流动规律无关的是( )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13.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 B.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14.(双选)图5-2-4所示为一个食物网(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5-2-4 A.昆虫占一个营养级,鸟占有两个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次级消费者是鸟 C.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若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各占一半,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生产者需提供的为50a D.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鸟类获得的总能量为m2,则M>m1+m2 15.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5-2-5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2-5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 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________kJ和________kJ。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 ) A.组成生物体的小分子物质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 C.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 2.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作用是( ) A.碳酸盐;细胞呼吸 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 D.CO2;分解作用 3.在一般情况下,有关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正确的图解是( ) 4.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 ①单向的 ②循环的 ③逐级递减 ④反复出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把CO2释放到大气中有多种形式,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B.汽车的废气排放 C.分解者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D.化工厂对碳酸盐的分解作用 6.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不可缺少是因为( ) A.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 B.能把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C.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D.与生产者、消费者都有关系 7.(双选)目前由于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两极的冰盖发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减少 B.工业污染 C.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8.(双选)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必不可少的生物因素是( ) A.绿色植物 B.动物 C.微生物 D.阳光 9.图5-3-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简明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3-1 (1)图中缺少的一个重要箭头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 (2)A过程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作用,这一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类型。 (3)与A过程本质相同的有__________过程(用图中字母代号表示)。 (4)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而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5)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是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整体。 10.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图5-3-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3-2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放进行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肥料用于蔬菜栽培可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自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叙述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12.可降解塑料制品并非一劳永逸,它们可能会分解成更小的碎末,从而使双酚A(BPA)这样的化学物渗入水中,随之可能会在远离城市的海洋和沙漠动物体内发现,并给这些动物带来致命的危害。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双酚A是气体 B.双酚A在物质循环中进入那些动物的体内 C.双酚A促进了全球的物质循环 D.海洋和沙漠动物喜欢食用可降解塑料制品 13.据图5-3-3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 图5-3-3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14.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落红”可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 B.“春泥”可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生物体 C.“化作”是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无机物 D.“更护花”是指防止病虫害 15.(双选)为了了解土壤微生物能否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实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实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向a、b中喷入等量的“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温箱中培养相同的时间 B.检测“敌草隆”的消失情况,预计a的“敌草隆”含量不变,b的全部消失 C.只用砂土,实验效果不如用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D.应再增加c组作为对照,不喷“敌草隆”,其他处理与a、b组相同 16.根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3-4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①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除此之外,在某些特殊的生态系统中碳还可通过____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物群落。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与过程④的生物,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_____。 (4)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能量流动,但由于生物体在代谢中不能利用__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从图分析,减少温室效应的最关键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还应该不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下列哪一种属于物理信息?( ) A.温度 B.乙烯 C.蜜蜂跳舞 D.生物碱 2.下列属于化学信息的是( ) A.绿色植物接受光刺激 B.蛾类具有趋光性 C.狗能通过尿液找到来路 D.孔雀开屏 3.以下现象属于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 B.萤火虫发出荧光 C.蚊虫飞行时发出的声音 D.雄鸟的“求偶炫耀” 4.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可以没有信息传递的作用 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B.提高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6.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 ) 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C.行为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 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 7.(双选)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的光下才能萌发生长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吸引异性昆虫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尺蠖的体色能帮助其躲避天敌的捕食 8.(双选)夏季既是鱼类摄食与生长的旺季,又是昆虫大量滋生的季节。有些养鱼专业户发明了一种在夜间鱼塘水面上方安装黑光灯诱集昆虫喂鱼的好方法。这种方法利用了昆虫的什么特性,给昆虫传递的是何种信息?( ) A.趋光性 B.向光性 C.物理信息 D.化学信息 9.一只猎豹通过气味发现了一鹿群,并悄悄接近它们,但它的行为被一只雄性鹿发现后,引起鹿群奔跑,猎豹放弃健壮的雄鹿而捕捉到一只体弱的小鹿。试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上述现象中的生物关系和信息传递方式。 (1)雄鹿发现猎豹后“通知”鹿群逃跑,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这种信息属于______________。 (2)猎豹与鹿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3)此现象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哪一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5-4-1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信息流)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4-1 (1)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在方式和方向上不同于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生态系统的所有层次、生物的各分类单元及其各部分都有特殊的信息联系,才使生态系统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机制,从而使其结构和功能维持相对稳定。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间以及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关系,因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11.当一只蚜虫受到攻击时,就会放出一种起警告作用的化学物质,以便使邻近的蚜虫迅速逃避敌害,这种现象发生的范围及信息传递类型分别是( ) A.种群,化学信息 B.种群,行为信息 C.群落,化学信息 D.群落,物理信息 12.若图5-4-2表示物种A与物种B的关系,则物种A与物种B直接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 ) 图5-4-2 A.信息只能由A传递给B B.信息只能由B传递给A C.A与B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信息 D.A与B之间不能相互传递信息 13.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把一只雌性大天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狂风暴雨,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A.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昆虫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14.(双选)下列诗句中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传递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5.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如图5-4-3所示。试回答: 图5-4-3 (1)烟草释放的这种物质属于________信息。 (2)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在白天与夜间是否都使它本身受益?________。 (3)利用烟草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人工合成类似的物质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这种方法属于________防治,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5)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 (6)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 (7)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下列各种营养结构的组成中,其中最稳定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 D. 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O2 B.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太阳能 3.下列有关设计密闭的生态缸的做法中,其中有误的是( ) A.食物链不能太长 B.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比例适当 C.有物质输入 D.制好的小生态缸,应贴上标签,写上制作者姓名、日期 4.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 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 D.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的大小 5.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与青海草场相比,正确的说法是( ) A.较为稳定,不需要附加能量即可保持平衡 B.较为稳定,但需要较多附加能量的投入方可保持平衡 C.较不稳定,但自身调节能力较强,不需要附加能量就可保持平衡 D.较不稳定,需要附加能量才能保持平衡 6.(双选)下列哪项措施不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调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比例,使其平衡 B.增加物种数量 C.对生态系统的演替进行限制 D.增加生产者、消费者的个体数量 7.(双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D.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8.当下人们流行赠送最省心的“宠物”——生态球。该球密封,内装有水和两三条鱼(或虾),底部有珊瑚、沙子,并生长着一些水藻,里面的小鱼、水藻都是活的。请你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此生态球可看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生态球应放在有____________的地方。 (3)此球内的能量流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鱼和水藻能生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图5-5-1是在茫茫宇宙中进行长期飞行的宇宙飞船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5-1 (1)图中箭头表示宇航员与密封舱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A表示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___产生的;B表示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___产生的。 (2)C向藻类植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它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的。 (3)为使宇宙飞船内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性,除宇航员外,飞船内必须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类生物。 10. 假定在一个能维持平衡的密闭生态瓶中,有一条鱼、一株水草和一只田螺,如果把鱼去掉,下列情况最先发生的是( ) A.光合作用加快 B.水的酸性增加 C.植物会死掉 D.水中氧气浓度增加 11.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稳定性时,下列哪项做法将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为了防止病原体对动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自来水 B.生态瓶要给予一定的光照 C.生态瓶中要添加一定的分解者 D.往生态瓶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12.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1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 ) ①温带草原 ②热带雨林 ③北方针叶林 ④北极冻原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双选)以下有关图5-5-2所示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图5-5-2 A.使废物资源化 B.减少了化肥等工业产品的投入量,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C.抵抗力稳定性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D.人占有主导地位,是其他生物生存的基础 15.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是在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点,这可以用图5-5-3所示的模型来表示。 图5-5-3 (1)图中各个组成成分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信息传递的作用,这三者是系统的基本功能。 (2)在该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过程进入[ ]中,并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字母和文字写出食物链)这条食物链进行传递。 (3)若该生态系统是一条河流,则在河流中蕴藏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填字母)。 (4)若该河流已有一定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河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限度,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可通过______________、化学分解和________________消除污染,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总数的峰值将达到( ) A.13亿左右 B.15亿左右 C.17亿左右 D.19亿左右 2.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 ) A.优生 B.优育 C.计划生育 D.降低出生率 3.制约环境人口容纳量的首要因素是( ) A.资源状况 B.科技发展水平 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 4.下列关于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 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 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 5.下列不属于我国人口(增长)特点的是( ) A.人口基数大 B.自然增长率不断升高 C.出生率下降 D.人口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6.(双选)以下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的是( ) A.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B.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C.社会治安问题严重 D.老龄化问题日益显著 7.(双选)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不属于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的是( ) 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B.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 C.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D.提高人均粮食产量 8.试根据图6-1-1所示的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1-1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图6-1-2为以1900~2050年世界的人口、人均粮食、资源、污染的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6-1-2 (1)图中①~④曲线各表示哪些数值变化?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2)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导致在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口达到一定数量后也会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在世界上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其中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11.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由种群中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数决定的 12.到2050年,按15亿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我国粮食单产量与现在相比,需要提高约2.6倍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个事实说明(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C.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我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13.(双选)图6-1-3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人口数量和环境容纳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图6-1-3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也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14.在南海某岛上迁入了一些农户,那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若干年后,岛上人口增长如图6-1-4曲线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6-1-4 (1)该岛在m年内,人口增长呈__________曲线。当人口数量接近n线时,环境阻力越来越大,n线是该岛环境__________________。 (2)当人口数量强行增长到O点时,就会很快下降至P点,原因是人口剧增后,岛上生活资源短缺,各种人为因素使__________________遭到破坏,加上人们为争夺生活资源而发生____________(如人口被迫离岛)等。 (3)若干年后岛上人口数又从P点上升到Q点并稳定在n线上,以上事实说明该岛上生态环境的______________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发展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1.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患病率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农作物增产 2.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下列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 ) ①温室效应 ②赤潮 ③光化学污染 ④潮汐 ⑤臭氧层空洞 ⑥水俣病 ⑦酸雨 ⑧大脖子病 A.①⑥ B.①⑤⑧ C.②③⑦ D.④⑧ 3.海洋和森林等生态系统能陶冶情操、激发创作的灵感。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哪一方面的价值?( ) A.潜在价值 B.间接价值 C.直接价值 D.没有价值 4.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法是( ) A.封山育林,禁止砍伐 B.允许林区人民大砍大种,先富起来 C.实行有计划的合理砍伐 D.砍伐热带雨林,营造杉木纯林 5.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 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所以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C.人为因素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6.(双选)生活废物中常有生活污水、洗涤剂、生活垃圾、塑料袋等,对其处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入河流的污水含有机物多,会引起水质富营养化 B.洗涤剂帮助杀死腐生性细菌和腐生性真菌,利于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 C.生活垃圾是土地污染的主因,但有机物降解时不会吸引害虫传播疾病 D.塑料袋、一次性饭盒等制品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应减少使用 7.(双选)在进出口口岸,进出口检疫部门要对进口货物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境外有害生物(包括虫卵和微生物)流入境内。若害虫流入境内,将会出现的是( ) A.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害生物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 B.其天敌极多 C.对境内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D.增加境内生物的多样性 8.简要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从分子水平上看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进化角度看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 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 9.农业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来源之一。随着全球气候暖化加剧,土地耕作方式越来越受关注。 (1)使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气体是____________。温室效应的危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土是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它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是松土易造成______________,可能诱发沙尘暴。同时松土会促进土壤微生物的____________,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3)免耕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法,即不用或尽量少用松土措施。研究表明,免耕水稻叶片中的氮素含量比翻耕水稻更高,细胞吸收的氮素可以用于合成________________等大分子物质(写出2类)。免耕的同时还利用生物防草、防虫技术,这些技术利用了生物间的________________关系(列举2种)。 10.面对日益严峻的污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下列哪一项做法是不可取的?( ) A.将垃圾进行分类后再循环利用 B.将工业废水净化后再进行循环利用 C.加大产业技术升级,提高原材料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加大对地下水的开采,以避免对河流湖泊的过度利用 1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一项是( ) A.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 B.生态系统中的各种野生生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D.某些植物能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12.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 A.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优先考虑物种的美观性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了丰富我国物种的多样性,需积极从国外引入新的物种 13.生物界多姿多彩,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性生殖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条件之一 B.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 C.DNA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决定其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D.在体液免疫反应中,抗体的多样性决定了抗原的多样性 14.(双选)野生稻是水稻的祖先,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保留了诸多抗逆、抗病虫害、优质、广适性等优良基因。云南省农科院成立了科研团队,对野生稻进行研究保护,其目的是( ) A.直接引种栽培 B.保护基因多样性 C.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D.利用杂交技术改良栽培水稻 15.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的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检测 第1章综合检测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内环境是( )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2.消化道内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 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3.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牛奶喝进胃中 B.注射胰岛素 C.组织液中的无机盐进入组织细胞 D.毛细血管中的氧与血红蛋白结合 4.图1-1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 ) 图1-1 A.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 B.③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 C.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①中 D.c液增加,会导致b液减少 5.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6.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 A.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B.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C.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细胞内酶活性正常发挥 D.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 B.过氧化氢酶、激素、H2O C.尿素、Ca2+、血浆蛋白 D.Na+、HPO、葡萄糖 8.图1-2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a、b、c、d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①、②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对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1-2 A.a、b、c、d表示的器官分别为肺、消化道、肾和皮肤 B.①过程表示物质的重吸收,②过程表示消化吸收 C.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需要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D.体内所有细胞都可以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9.(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22分)如图1-3所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3 (1)图中A、B、C、D各代表体液中的哪一类?血浆:__________、组织液:__________、细胞内液:__________。 (2)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__________。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经过B的运输,②可达到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正常人体内的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最主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5)在健康人体的血浆中,[HCO]约为[H2CO3]的20倍,如果[HCO]/[H2CO3]<15时,立即发生酸中毒。此例说明无机盐具有的功能是( )(3分) A.调节细胞渗透压 B.调节细胞的pH C.组成细胞的结构 D.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10.(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7分)图1-4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1-4 (1)a表示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网络的调节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____(3分)层生物膜。 11.(除说明外,每空3分,共13分)图1-5为某单位“职工队”与专业运动员在一次足球比赛前后血液中乳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单位:mg/mL),图中表示比赛时间。 图1-5 (1)比赛前阶段“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比赛的后半场,“职工队”队员血液中乳酸含量有所降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比赛过程中,专业运动员的血液乳酸含量始终比“职工队”队员低,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剧烈运动会产生乳酸,但人体内环境的pH却能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因为内环境中的________(2分)可以和乳酸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_(2分)、CO2和水,CO2从肺排出体外,从而调整了pH值。 12.(每空3分,共12分)下表是狗颈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部分成分的质量浓度 (mg·L-1)的比较。 糖类 氨基酸 蛋白质 尿素 尿酸 pH 血浆 123 4.9 6.18 21.7 微量 7.34 组织液 132 4.8 3.12 25.5 微量 7.41 淋巴 132 4.8 3.12 25.5 微量 7.4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者成分的主要差异是蛋白质。试分析说明: (1)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蛋白质,还是小分子蛋白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约一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淋巴中的蛋白质来自____________,最终回流到__________中。 第2章综合检测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图2-1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图2-1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 3.图2-2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图2-2 A.饭后血糖升高时,可以通过“刺激→A→C→D”,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B.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以完成H过程 C.寒冷时,可以通过“刺激→A→C→D”,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D.当手被针刺时,可以通过“刺激→A→C→D”,使手缩回 4.为了观察小狗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病变,可以采取的实验措施是 ( ) A.切除发育正常的小狗的甲状腺体 B.向甲状腺功能不足的小狗注射一定剂量的甲状腺激素 C.用碘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D.用甲状腺制剂连续饲喂发育正常的小狗 5.汶川大地震后,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的英雄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B.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C.胰高血糖素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 D.胰高血糖素减少,抗利尿激素增多 6.肠道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喉炎。下列关于人体对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抗体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 D.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该病毒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当你现在正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A.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B.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C.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D.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8.图2-3为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模式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图2-3 A.若细胞①产生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 B.若细胞②产生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靶细胞是垂体 C.若细胞③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内电位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若靶细胞是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将可能受到来自血液的效应B细胞的攻击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9.(每空2分,共16分)图2-4是某同学血糖含量和甲、乙两种调节血糖含量的相关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2-4 (1)请写出这两种激素的名称:甲是__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__。 (2)甲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图上可以看出,乙激素的作用结果会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甲激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 (3)乙激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它和甲激素之间相互________,共同维持了________ 含量的相对稳定。 10.(除说明外,每空3分,共16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的神经元将兴奋传至______________,引起其中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________________,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的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酯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1.(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4分)图2-5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图2-5 (1)当吃食物过咸时,就会引起A浓度上升,使B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并传至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产生渴觉。 (2)图中字母C表示________;字母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字母E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患急性肠胃炎,造成体内脱水,但患者并没有感到口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 (除说明外,每空3分,共18分)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炭疽热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它可引起动物组织水肿,黏膜出血,造成动物死亡。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牲口炭疽病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对实验绵羊注射毒性已削弱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这些绵羊感染后没有发病。四天后,再对实验绵羊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芽孢杆菌制剂,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绵羊全部正常生活。本实验的结论是:实验绵羊获得了免疫力。 (1)①实验绵羊在第二次注射炭疽芽孢杆菌后没有发病,其原理是绵羊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这属于________免疫。(2分) ②毒性极弱的炭疽芽孢杆菌进入绵羊体内作为抗原起作用,使其体内产生了具有免疫力的物质,请写出所有与该物质产生有关的细胞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过程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设计原则、步骤、预测结果。 ①实验设计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③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章综合检测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植物具有向光性,其中光的作用是( ) A.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B.抑制向光侧细胞的伸长 C.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D.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2.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恶苗病是赤霉素作用的结果 B.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C.脱落酸可促使老叶凋落 D.幼嫩细胞比成熟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3.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茎的伸长,两者的关系可用图3-1表示。图中X和Y依次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合成、分解具有的作用是( ) 图3-1 A.抑制;促进 B.促进;抑制 C.拮抗;协同 D.协同;拮抗 4.用生长素类似物可清除水稻田中的杂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相似的一项是( ) A.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培育无籽番茄 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除去发育着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 D.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5.图3-2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图3-2 ①图中的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②b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③c点是抑制根 生长的浓度 ④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⑤e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⑤ D.②⑤ 6.图3-3是与生长素有关的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 图3-3 A.②③⑤ B.②③⑤⑧ C.②③⑤⑥⑦ D.②③⑤⑥⑧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植物增高 B.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植物弯曲生长 C.2,4-D浓度越高,越能使插枝生根 D.植物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激素,无法生长 8.如图3-4所示,分析下列对生长素的分布、运输、生理作用等叙述正确的是( ) 图3-4 A.左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快 B.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 C.生长素的浓度高低依次是d>c>b>a D.根部生长也表现出顶端优势的现象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9.(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5分)用燕麦幼苗作实验材料,在黑暗中分别进行以下两项实验: 图3-5 (1)将被切下来的胚芽鞘顶端C水平放置,分别取两个琼脂块A和B,紧贴在胚芽鞘顶端C的切面上。几个小时后,将琼脂块取下,分别放在已切去顶端的胚芽鞘D及胚根E上(已知胚根比胚芽鞘对生长素的浓度更敏感)。实验装置如图3-5所示: 再经过数小时后,胚芽鞘D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胚根E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图3-6 (2)将附有琼脂块X和Y的胚芽鞘顶端放在旋转器上,如图3-6所示,旋转器以适宜的速度旋转数小时后,将琼脂块X与Y取下,分别放在已切去顶端的胚芽鞘G上。经过数小时后,胚芽鞘G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4分)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功能,所以它在生产上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____________优先生长而________受抑制的现象。其原理应用到园艺上,常见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2分);应用到作物栽培上,措施可以是__________等。 (2)为使人行道上的树更好地遮阴,在树苗长到一定高度时,摘去顶端,使侧芽部位的____________浓度降低,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形成遮阴的树冠,这是根据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所采取的措施。 图3-7 (3)图3-7表示白杨树的主干上端,A、B、C、D分别为其生长正常的侧芽。请分析: ①生长素是由________处产生的。这些芽发育成枝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如剪去顶芽,则A芽将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此时______芽的生长素浓度最高。 (4)如图3-8所示,有4根月季枝条,将它们扦插后,哪根枝条最易成活,且其生出的根最多?( ) 图3-8 11.(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13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甲图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________,可选用图中________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2)研究人员用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________点。 (3)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丙图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植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都是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而从本质上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受__________程序性表达的调控。 12.(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22分)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下表是植物不同部位各种激素的相对浓度,请分析回答。 部位 激素的相对浓度 生长素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茎尖 +++ +++ +++ - 幼叶 +++ +++ - - 伸长茎 ++ ++ - - 侧芽 + + - - 成熟叶 + + - +++ “+++”表示含量高;“++”表示含量中等; “+”表示含量低;“-”表示无 (1)目前公认的植物激素共有五大类,除上表中的四大类外,植物体内还有一类植物激素,其名称是________(1分),该激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茎尖和伸长茎中各种激素的含量看,生长素和赤霉素是主要通过促进细胞__________(1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细胞分裂素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________(1分),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3)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得知,细胞分裂素可通过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的降解,从而抑制叶片衰老。为了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科学家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完善相关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①实验原理:因叶绿素的逐渐降解而导致叶片失绿变黄是叶片衰老的最显著特点,因此,可通过用________________来处理新鲜的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3分)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乙组叶片的相同位置涂等量的蒸馏水。(4分)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3分) ③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章综合检测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下列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种群的是( ) A.某块农田内的不同年龄的田鼠 B.寄生在某个T淋巴细胞内的所有HIV C.一段腐木上的微生物 D.生活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大熊猫 2.图4-1中,甲、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分别是 ( ) 图4-1 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 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 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4.下列各选项中,能表示老鹰和蛇相互关系的曲线是( ) A B C D 5.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林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6.图4-2表示某种野鸭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 志重捕法调查该野鸭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记的60只,标记的20只。估算该野鸭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图4-2 A.150只 B.小于100只 C.200只 D.大于300只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图4-3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4-3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降低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8.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的增长,先是呈“J”型曲线,接着是呈“S”型曲线,当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数量将不再变化 B.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C.在垂直方向上,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明显地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9.(每空2分,共10分)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 ________现象。 (2)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非生物因素有关?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________。 10.(除说明外,每空3分,共12分)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的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拟谷盗 乙拟谷盗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1)根据上表数据,请在图4-4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状图。(6分) 图4-4 (2)甲拟谷盗和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实验可看出,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8分)水田中生活着一种无色草履虫(单细胞动物),以细菌和真菌为食,但常因与绿藻共生而成为绿色草履虫,该草履虫即使没有食物也能依赖共生的绿藻而生存。 (1)绿藻可以为共生的草履虫生存提供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批绿色草履虫,请设计一个既能除去共生的绿藻,使之成为无色草履虫,又能保证其存活的简单的培养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将破碎的绿色草履虫进行培养,可以获得共生的绿藻种群。培养液中除需含无机盐外,还需置于________处培养。 (4)将绿色草履虫和除去绿藻的无色草履虫,在以下的四种实验条件下培养:①“有光、食物丰富”;②“有光、食物缺乏”;③“无光、食物丰富”;④“无光、食物缺乏”。图4-5所示的生长曲线是四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结果,则对应于甲、乙、丙、丁各图结果的实验条件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丁:________(用序号表示)。 图4-5 (5)绿色草履虫和无色草履虫在黑暗处共同培养时,在食物上存在________关系。 12.(每空3分,共24分)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结果(物种数:种;密度:个/m2)。请分析回答: 动物 类群 样地 跳虫类 蜱螨类 线蚓类 线虫类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物种数 密度 有机肥田 10 167 38 60 40 120 19 339 化肥田 4 79 16 41 18 320 7 52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而不适宜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____,而且身体微小;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数法;二是__________________;鉴定动物时最好使用__________观察。 (2)收集土壤小动物时采用白炽灯照射土壤,这是利用土壤动物的______________的特 性。 (3)在有机肥田中,这几类动物与其他生物组成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其中跳虫类种群数为__________个。 (4)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越大,土壤通气状况越好,越有利于作物根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化肥作用快而持续时间短,有机肥作用慢而持续时间长。联系生产实际,你会如何根据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情况指导农民施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章综合检测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兔子吃草,红狐吃兔,狼吃红狐构成的食物链中,红狐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和营养级别分别是(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2.一条食物链中,兔子不吃狼,但狼吃兔子,该食物链的不可逆性说明一个生态系统中( ) A.氧循环是单向的 B.水循环是单向的 C.碳循环是单向的 D.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3.下列实例中所传递的分别是哪种信息?( ) ①蜜蜂分散时,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把所有蜜蜂聚集到它周围;②短日照促使向日葵开花;③一头雄鹿向其他雄鹿示威 A.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 D.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4.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B.“桑基鱼塘”是人工建立的良性生态系统,其能量可循环利用 C.池塘生态系统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水产养殖时,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多养殖肉食性鱼类 5.图5-1是某生态农庄能量流动模式图,①~⑥表示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5-1 A.该生态农庄稳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与人无关 B.增大输入能量①可增加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以提高该系统输出的能量 C.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⑤/②×100% D.C代表该农庄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所有C构成一个种群 6.图5-2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图5-2 ①一个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一定比一个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 000人,则B能养活1 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 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果园中适当增加食物链,能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 B.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 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9.(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2分)建立一个微型密闭生态系统,以达到三个目的:①懂得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②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③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请从下列提供的材料中选择制作生态瓶必不可少的若干种材料(将字母代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 a.黑玻璃瓶;b.透明玻璃瓶;c.橡皮塞及密封胶;d.新鲜水藻;e.死亡的水藻;f.蒸馏水;g.带泥沙的河水;h.小鱼数条;i.无机盐。 (2)该生态系统建立起来后应放在_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才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3)水藻获得的矿质营养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观察分析,可以知道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动态平衡,证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能力。 10.(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8分)在一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型鱼类→大型鱼类,突然遭到污染使所有的植物死亡,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此情况下,池塘内氧的浓度将首先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如果污染物浓度较小,则对池塘生态系统不产生明显影响,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态系统,它的物质循环和______________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一种__________的平衡。 (3)若污染是脂溶性农药污染,你估计以上几种生物体内含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_,此类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1分),属于________级消费者(1分),与其他3种生物相比,它在食物链中所能获取的能量__________。 11.(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6分)请回答下列有关农业生态系统的问题。 (1)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共同组成____________。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管理人员每年都使用同种化学杀虫剂杀灭害虫,结果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害虫再度爆发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为减少环境污染,治理害虫的最佳方法是采用____________防治的方法。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田间除草和杀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2.(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8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某地区的生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出了该地区ABCDE五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以及与大气的气体交换的示意图(如图5-3所示,图中未表示出分解者),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5-3 (1)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图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图甲中D的同化量少于C,主要是因为大部分能量通过C自身的__________作用消耗掉了,另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______________,还有部分能量未被利用。 (3)温家宝总理在国际会议上指出:“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 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①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能实现碳汇的生物学作用除光合作用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超过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能力。 ③1997年联合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呼吁各国都要注意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基于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第6章综合检测 时间:5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现在的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人们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臭氧层破坏 B.水体污染 C.冰川融化 D.滥伐森林 2.我国在四川省设立王朗和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不包括( ) A.保护物种多样性 B.保护基因多样性 C.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D.防止大熊猫入侵人类的居住区域 3.下列措施最可能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不相符合的是( ) A.森林采伐量少于生长量 B.天然湖泊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多于消费者需要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 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 C.红树林的防风消浪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就是其生态功能 5.NASA天体物理学家费丽莎·乌尔夫·西蒙在美国加州莫纳湖湖底发现了一种新的微生物菌株GFAJ-1,它能利用砷元素“以砷代磷”完成DNA、RNA的复制并完成新陈代谢,这一爆炸性的发现立刻在科学界引发“海啸”。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菌株GFAJ-1一定是生产者 B.若利用菌株GFAJ-1改善砷污染的环境,则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应用 C.菌株GFAJ-1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 D.菌株GFAJ-1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6.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状态,以下措施中,合理的是(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将该山区的土地填平,广泛种植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C.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D.不需要采取措施,因为随着时间推移,该废墟最终能演替出森林 二、双项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7.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升高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8.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被破坏 B.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C.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D.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三、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64分) 9.(除说明外,每空2分,共13分)图6-1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图6-1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向人类社会中输入__________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A、B、C、D达到良性循环才能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略。 10.(除说明外,每空3分,共8分)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2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乙可知,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除说明外,每空3分,共16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图6-3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3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6-3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__________,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 (4) 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中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2.(每空3分,共27分)请回答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从整个生物界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 (3)从红豆杉的树皮和针叶中分离纯化出的紫杉醇,是一种对子宫癌、乳腺癌、白血病等癌症有特殊疗效的抗癌药物。从生物多样性价值角度说明了红豆杉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课题,对某草原进行了几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单位面积的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图(如图6-4所示),图中的横虚线代表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6-4 ①放牧量应控制在图中的b点和c点之间,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放牧量长期在图中c点以上,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态学家建议在此草原中引入鼠类的天敌和草食性昆虫的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草原生态系统如果发生大火后,随着时间推移,该地方的群落结构重新趋于稳定,这个变化称为______________;其需要的时间比形成森林生态系统__________,说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练习部分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基础达标 1.C 解析:与人体内的肌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组织液,而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 2.B 解析:血红蛋白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唾液与外界环境相通,载体为生物膜上的成分,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D 4.D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内环境由①②③组成;③中水分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②血浆中没有血红蛋白。 5.C 6.B 7.AC 解析:A项发生在细胞质基质,C项发生在消化道,都不属于内环境。 8.BC 解析: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 9.(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2)消化 泌尿 10.(1)2/3 蛋白质 细胞外液 无机盐、蛋白质 组织液和血浆 (2)⑤→④→③→⑥→⑦ 6 ⑦ 组织细胞 (3)大分子蛋白质 能力提升 11.C 12.A 解析:人体内O2的运输过程是通过自由扩散完成的,即从高浓度的地方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所以血浆中的O2浓度最高,组织液次之,细胞内液最低。 13.A 解析: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含量增加;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着组织液的增加,淋巴液的生成也增加。 14.C 解析:淀粉、脂肪、蛋白质等在消化道内彻底消化后,进入小肠壁细胞所在的组织液,再穿过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甘油与脂肪酸由此进入内环境),完成吸收后,从而进入血浆和淋巴液中,经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各组织,再一次进入组织液供组织细胞利用。 15.CD 解析:A项中,氧气进出细胞都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葡萄糖由⑤到达④ 是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 16.(1)①与③、②与③ ③④ (2)细胞吸水膨胀 (3)⑤ (4)如下图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基础达标 1.C 2.C 3.C 解析: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下得以维持的。剧烈运动中产生的乳酸,会使内环境的pH略有下降;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佝偻病是机体缺少钙盐引起的。 4.C 解析: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过程是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5.D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使酶促反应速率加快、渗透压下降或患糖尿病。 6.C 7.B 8.BC 9.AD 解析:线粒体基质、尿液都不属于内环境。 10.(1)小肠绒毛壁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组织液→血浆→组织液 (3)重吸收作用 过滤作用 (4)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等 (5)Na2HPO4溶液呈碱性,可以中和H2CO3解离后的H+ NaH2PO4溶液呈酸性,可以中和NaOH解离后的OH- 11.(3)ΔpH1=ΔpH2<ΔpH3 血液和缓冲液中的碳酸与碳酸钠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所以对血液和缓冲液的pH影响不大 (4)ΔpH4=ΔpH5<ΔpH6 血液和缓冲液中的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分解为CO2和水,所以对血液和缓冲液的pH影响不大 (5)血液中含有酸碱缓冲物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能力提升 12.A 解析:血浆中的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产生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生成 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 13.C 解析:人体的稳态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急剧改变时,人体会因为调节不及时而出现细胞代谢紊乱的现象。 14.B 15.C 解析: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的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 16.BC 17.(1)高温 (2)体温 逐渐升高 盐减少,渗透压降低 (3)A (4)下降 (5)内环境渗透压降低 (6)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基础达标 1.A 2.B 3.B 4.D 5.C 6.C 解析:突触前膜含有突触小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即前膜→间隙→后膜。 7.C 解析:在C处给一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传到B处时,指针向右偏转,传到A处时,指针向左偏转。 8.AB 解析:由神经元可知a为传出神经;图中的反射弧由3个神经元组成。 9.AC 解析:兴奋部位的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则相反;突触处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0.(1)W区 S区 H区 V区 (2)不能讲话 运动性失语症 (3)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自己可以讲话,并且会书写,会阅读 11.(1)正 负 (2)未兴奋 兴奋 兴奋 未兴奋 (3)双 (4)相反 偏转 能力提升 12.D 13.D 解析: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 14.C 解析:膜外局部电流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即b→a。 15.B 解析:针刺双脚可判断躯体运动中枢是否正常;检查膝跳反射可判断脊髓是否正常;复述医生的一段话可判断语言中枢是否正常。检查血细胞数量与确定神经中枢是否受 损无关。 16.C 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为突触小体;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膜内电流方向是b→c;③是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经④(突触前膜)释放再作用于⑥(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只有兴奋性递质才能引起后膜的兴奋。 17.B 解析:给予药物后,突触间隙中能检测到神经递质,说明神经递质能正常释放,神经冲动之所以被阻断,是因为该药物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18.C 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时为内负外正,当受到刺激后变为内正外负,这样在神经纤维的膜内侧电流是由刺激部位传向未刺激部位,外侧正好相反,刺激过后很快恢复正常,这样膜外侧的电流计会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 19.BC 解析: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电流无法向a处传导;兴奋由c传到e时,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0.(1)感受器 d 树突或细胞体 (2)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小泡经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轴突 膜内 (4)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基础达标 1.D 2.B 3.D 解析: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但它只能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4.D 5.A 解析:垂体不仅可以分泌生长激素,还具有调节、管理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如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所以切除垂体后,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减少。 6.A 解析:人体长时间运动后,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血糖浓度低,为保持血糖平衡,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B细胞活动减弱。 7.C 解析:血糖升高,才会促进胰岛素分泌 ,所以在时间上血糖上升在前。 8.CD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表示:胰岛B细胞、 胰岛A细胞、肾上腺、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两者之间可表现为协同作用;④胰岛素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不能口服,只能注射补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9.AD 解析: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 10.(1)肝糖原、肌糖原 肝糖原 (2)①②③ ④⑤ (3)升高、降低 (4)取2 mL尿液装入试管,再加入斐林试剂,摇匀并水浴加热,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含有葡萄糖,否则无葡萄糖 11.(1)A (2)高温 (3)等量的蝌蚪,新鲜的水草,实验动物的饲料、清水等 适量的经过适当处理的甲状腺激素 等量的未经处理的甲状腺激素 (4)促进动物的个体发育 能力提升 12.D 解析: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13.B 14.D 解析:人是恒温动物,一般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15.C 16.BC 解析:由图可知,a、b、c分别为垂体、相对应腺体、下丘脑;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对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17.(1)0.8~1.2 糖代谢(糖氧化供能) 葡萄糖溶液 (2)b c (3)排除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的干扰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基础达标 1.C 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2.C 3.C 4.C 5.B 解析:人长时间运动会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调节中枢,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6.A 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根据题意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说明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地;刺激下丘脑后部,实验动物则出现寒颤现象,说明下丘脑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地。 7.CD 解析:踢足球时、天气转热时出汗增多,造成失水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8.CD 解析:图中甲为体液调节,乙为神经调节,因此A、B正确;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则分泌物为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作用于垂体,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故C项错误;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感受器接受刺激,并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 激素,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新陈代谢增强,抵御寒冷,所以D项错误。 9.(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肾上腺素 (2)上升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的速度,从而增加产热量 (3)减少 反馈 (4) 骨骼肌不由自主的战栗 (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0.(1)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2)传出神经 体液 (3)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小,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从而维持体内水分平衡 能力提升 11.A 12.D 解析:人体剧烈运动时,由于产热增加,所以体温升高;出汗增加可以增加散热,从而降低体温。 13.B 解析:温度从25 ℃降至5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为了体温的恒定,人体产热量要增加;新陈代谢加快,则耗氧量增加;汗液分泌减少,则排尿量相对增加;人是恒温动物,酶活性基本不变。 14.C 解析:C选项中的效应器应为图中的内分泌腺。 15.CD 解析:人在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时,肾上腺的分泌剧增,其中肾上腺素使血压上升、心跳呼吸加快加强、血糖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等,使身体适应紧急需要。肾上腺还分泌糖皮质激素,使应激刺激引起的一些过强反应得到缓冲,保护机体;同时也升高血糖,维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的供应。 16.(1)甲状腺 下丘脑 垂体 (2)抗利尿 (3)①减少热量的散失,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②体液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也是一种效应器 ③能。因为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 肾上腺素 第4节 免疫调节 基础达标 1.A 2.A 3.D 4.C 5.D 解析: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它们分别通过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6.B 解析: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①②⑥属于过敏反应;⑤是免疫缺陷病。 7.D 解析:图中“某物质”表示抗体,抗体可以和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8.BD 9.AC 解析: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10.(1)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浆细胞 记忆B细胞 (2)抗原 ② T细胞 B细胞 B细胞 (3)浆细胞 高尔基体 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 核糖体 记忆B细胞 (4)④ 浆细胞 抗体 11.(1)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结 (2)A (3)非特异性 (4)B淋巴细胞 记忆T细胞 抗体 淋巴因子 (5)初次免疫后,体内已存在记忆B细胞或记忆T细胞,当再次遇到相应的病原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并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同时记忆T细胞也会迅速启动细胞免疫途径 能力提升 12.B 13.D 14.C 15.A 解析: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记忆细胞由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化而来;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过程,起到暴露抗原和传递抗原的作用;免疫系统既有防御功能,同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C 解析: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抗原不一定都是外来异物,可以是机体内损伤的组织等;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免疫缺陷病。 17.D 18.BC 19.(1)蛋白质或糖蛋白 B淋巴 浆 (2)排异 T淋巴 (3)C B 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 记忆B D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基础达标 1.D 解析:单侧光使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转移,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于向光一侧,从而产生了向光性。 2.C 解析:选项A由于切去尖端下面部分以及选项D在背光侧插上云母片,背光侧生长素向下运输受阻,从而不能向光弯曲生长;选项B的载玻片阻隔生长素向下运输,从而使其停止生长;选项C虽用琼脂片将向光侧与背光侧分隔,但琼脂片不能阻隔生长素的 运输。 3.C 4.B 解析: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一周,实际上是每隔15分钟幼苗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单侧光照射,因此它会弯向小窗的光源生长。 5.B 解析: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时,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使得①生长素浓度大于②。单侧光对去除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素分布没有影响,在X中,①侧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②侧,故①侧生长较②侧快,胚芽鞘向右弯曲;Y中的旋转器对胚芽鞘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所以结果与X一样,胚芽鞘向右弯曲;Z中琼脂块的位置刚好与X的相反,故结果与X相反,胚芽鞘向左弯曲。 6.AB 7.AB 解析: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结果胚芽鞘弯向右侧,说明左侧有生长素向下运输,并促进了生长;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该物质分布不均;题目中说明该实验是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所以该实验没有说明D选项的问题。 8.(1)①、⑥、⑦ (2)②、④ (3)③、⑤、⑧ (4)直立生长 (5)向光生长 生长素 (6)胚芽鞘、芽、果实等 9.(1)植物具有向光性 (2)胚芽鞘的生长和向光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 (3)胚芽鞘的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4)对照 (5)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6)胚芽鞘的尖端能够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能促进下部的生长 (7)吲哚乙酸 生长素 能力提升 10.D 11.D 12.D 解析:光照对图②④没有影响,所以不弯曲;图③的盖玻片阻断了生长素移向背光一侧的通路,使得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所以③不弯向光源生长;图⑥左侧由于盖玻片阻断了生长素向下运输的通路,所以右侧生长素较多,以致使幼芽弯向光源生长。 13.D 解析:A由于有锡箔小帽,所以单侧光对其没有影响;B由于转动,胚芽鞘尖端受光均匀,所以不弯曲;C一是受光均匀,二是云母片切割,所以不会弯曲;D每次转动到光照方向时,都受到单侧光定向照射,所以会向小孔弯曲生长。 14.BC 解析:从题意“甲幼苗的尖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乙幼苗尖端不罩小帽”看出变量是尖端罩上小帽和尖端不罩小帽,单侧光照射是属于无关变量,研究的是尖端与感光的关系。 15.(1)A>C=D>B (2)实验设计:取四个相同的去除尖端的胚芽鞘,把A、B、C、D四块琼脂块分别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四个胚芽鞘的高度 实验结果:四个胚芽鞘均生长,它们的高度是A>C=D>B (3)等于(=) (4)重力 单侧光照 向光性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基础达标 1.D 2.C 3.D 4.D 5.A 解析:顶芽能产生生长素,并且合成的生长素能从顶芽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因而抑制侧芽生长。要使侧芽能迅速发育成枝条,就要解除顶端优势,也就是去掉顶芽,因此首先排除选项C和D,B选项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块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同样起到抑制侧芽生长的作用,排除后选出A。 6.B 解析:根的向重力性说明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两重性。 7.AB 解析:植物根向地性产生的原因是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大,对植物根近地侧的生长促进程度小或达到抑制的程度;在太空中植物根的生长将不同于上图的弯曲生长,a、b侧生长素浓度相同,并且都能促进根的生长,使根水平生长。 8.CD 9.(1)10-4 抑制生长 10-4 (2)促进作用不断减弱 (3)不促进、也不抑制生长 (4)茎、芽、根 (5)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两重性 10.(1)在一定范围内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2)C点及C点以后范围内的 (3)小于2 m 能力提升 11.C 12.C 13.D 解析: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比茎强,甲图中P点浓度时生长1 cm所需时间较长,即促进作用很弱,乙图中d点因重力影响,使生长素浓度较高,该侧细胞生长慢。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 14.BD 解析:生长素可以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因为没授粉,所以没有种子;乙去掉了种子,因为没有种子产生的生长素,所以停止发育。 15.(2)配制浓度依次为2 ppm、 2.5 ppm、3 ppm、3.5 ppm、4 ppm、4.5 ppm、5 ppm、 5.5 ppm、6 ppm的NAA溶液9份,编号①~⑨ (3)第一步:将迎春花枝条随机均分为9份 第二步:将9份枝条的基部分别浸泡在①~⑨号的NAA溶液中 第三步:取出枝条分别进行扦插 第四步:对扦插枝条的生根情况进行统计记录 (4)各组枝条的处理时间长短要一致;所用植物材料尽可能做到条件相同 解析: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可确定进一步探究的浓度范围应在2~6 ppm之间,再根据浓度差为0.5 ppm的要求,可确定要配制的浓度梯度为2 ppm、 2.5 ppm……6 ppm9种不同的浓度。实验的步骤应遵循:随机分组→浸泡→培养(扦插)→统计这样的思路进行解答。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应从实验材料、处理的时间、温度等方面考虑。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基础达标 1.D 2.D 3.C 4.A 解析:种子休眠与种子中存在脱落酸有关,只有脱落酸的浓度降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在萌发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将脱落酸溶出有利于种子萌发。 5.B 解析: 所有的激素都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起调控作用;脱落酸能促进果实的衰老及脱落,促进细胞分裂的植物激素是细胞分裂素;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但成熟果实中分布最多。 6.BC 解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不同浓度的2,4-D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7.AC 解析: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的分裂,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而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促进叶子、果实的脱落,两者有促进衰老、抑制生长的作用。 8.(1)用乙烯催熟 (2)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下端 (3)脱落酸 (4)赤霉素 9.(1)生长素 M (2)A 加快 (3)调节 10-6 能力提升 10.B 11.A 解析:烟草“打顶”,破坏顶端优势,侧枝部分生长素浓度降低而促进生长,有利于烟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但因“打顶”后腋芽的生长会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在“打顶”后于伤口施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物质,使腋芽积累生长素而抑制生长。 12.A 解析:无子西瓜是通过多倍体育种方法获得的;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因而生 长受抑制。 13.AB 解析:生长素促进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乙烯促进果实的成熟,脱落酸促进细胞的衰老与脱落,幼果生长时期果实要生长所以乙烯与脱落酸含量比较低。 14.(1)吲哚乙酸 (2)发育着的种子 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能产生生长素,然后运输到作用部位 (3)赤霉素 协同 (4)乙烯和脱落酸 (5)果实(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基础达标 1.B 2.B 3.B 4.D 5.C 6.C 7.AD 解析:种群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不具备的特征。 8.AB 解析:种群中老年和成年个体多于年轻个体时种群处于衰退期,此时种群中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的密度会愈来愈小,但是留下来的个体一样适应环境。 9.(1)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在幼年期死亡率高 (3)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极高 幼年个体 10.(1)增长 衰退 (2)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3)越来越大 (4)越来越小 能力提升 11.D 解析: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一般不是由一种牛组成的;池塘里的鱼也不是单一的物种;稻田里的三化螟是由同一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一个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才是种群密度大小的决定因素。 12.B 解析:种群变化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在1930年~1935年内种群变化率是(990-398)/(1935-1930)=118.4,1925年~1930年为39.6,1940年~1945年与1945年~1950年均为负值。 13.C 解析:年增长率乘以生物总量得到年增长量。C选项的采收量大于年增长量,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严重。 14.CD 解析:该区域中鼠的种群密度较大,约为306只;对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 查中,常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15.(1)D (2)BC (3)增长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基础达标 1.D 2.B 解析: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此时捕捞可使鱼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水平,从而能获得最大捕鱼量,而又不破坏鱼类资源。 3.B 4.A 5.A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除统计方格内的菌体外还要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菌体,5小时前每个小格内约有5个菌体,而5小时后每个小格内约有10个菌体,但这是在稀释100倍后的值,所以5小时内种群密度约增加200倍,此时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否达到K值无法判断。 6.A 7.BC 8.AD 解析:“J”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无限的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因此阴影部分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9.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Nt=N0· 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 解析:本题围绕构建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一般研究方法,来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中,研究对象是“鲫鱼”,其特征是“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 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结合该例题,建模的假设应是“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鲫鱼种群的增长不会受到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第三步:建构模型。由“鲫鱼在最初4个月内,由于资源和空间充足,每个月鱼的数量是上一个月的2倍”,通过归纳法得出鲫鱼种群增长的特点符合指数函数的形式,因此用数学形式表达为Nt=N0·λt,其中Nt代表t个月后鱼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的鱼的数量。 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10.(1)Ⅰ 过度繁殖 (2)Ⅱ (3)Ⅱ 55亿 (4)f (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能力提升 11.C 12.D 13.A 解析:d处波动主要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动所致。 14.BD 解析:BC段适应了环境,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时兔群增长率达到最大值;CD段为减速增长期,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E段兔群的增长率为0,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波动状态。 15.(1)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值的改变(环境中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增加稀释倍数 (4)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基础达标 1.D 2.D 解析:A属于种间互助;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油菜上采食的部分不同,不构成竞争;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为寄生关系。 3.D 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比农田生态系统复杂,而植物的分层结构能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率。 4.D 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导致鸟类垂直分布。 5.C 6.A 7.AB 8.AD 9.(1)分层 温度 (2)水平 地形 阳光 湿度(水分) 植物 解析: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现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制约。 10.(1)取样器取样法 (2)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3)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实体镜 (4)观察和分类 ①包纱布的镊子 吸虫器 ②草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 动物类群 (种类)名称 个体数量 能力提升 11.A 解析: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肥料,供植物利用。 12.C 13.A 解析:幽门螺杆菌寄生在人的胃幽门处,诱发胃溃疡;狐狸捕食老鼠,可防治鼠害;西方和本土两种蜜蜂之间的生存条件类似,存在竞争关系。 14.A 解析:①是共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个体数量应是同步变化的;②是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种群密度增加,另一种生物的种群密度减少;③是捕食,捕食者增多,必然引起被捕食者随之减少,而被捕食者减少,随后必然引起捕食者的数量减少;④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有害。 15.BC 16.(1)③ ② ① ④ (2)竞争结果使一种生物因缺乏食物、空间而死亡 (3)寄生关系不像竞争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④ (5)先增多后减少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基础达标 1.C 2.C 3.D 4.D 5.D 6.C 7.B 解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进行。 8.AC 9.AC 解析: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有竞争现象;次生演替也能形成森林。 10.(1)次生演替 (2)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 次生演替 (3)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物种,合理安排比例和空间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等(合理即可) 能力提升 11.D 12.A 13.C 14.C 15.AB 16.(1)次生演替。引发因素有火灾、洪水、严寒、病虫害及人类活动等 (2)不相同。 群落的物种组成与以前有所不同(如增加了人工混交林等) ,其群落丰富度和种间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3)0~e b~c (4)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5)消失 演替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础达标 1.C 2.C 3.D 4.C 解析: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都属于生产者;异养型生物除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蘑菇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 5.C 解析:在食物链中,一种生物可以被一种或若干种生物捕食,也可以去捕食其他若干种生物,因此一种生物可以属于不同的食物链,同时可能占据不同的营养级。食物网中的生物可能是捕食关系,也可能是食性相同的竞争关系。一条食物链的环节数一般不超过5级。 6.D 解析:把狼杀绝后,鹿群没有天敌,数量迅速上升,当鹿群达到一定的数量后,食物满足不了鹿群的需求数量又会下降。 7.AC 解析:根瘤菌:异养需氧型生物、消费者;乳酸菌:异养厌氧生物、分解者;酵母菌: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分解者。 8.AB 解析:在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虫是初级消费者、鸟是次级消费者,鸟的增多,将加大对虫的捕食,导致虫的减少,而虫的减少有利于草的增多,因此,甲为虫、乙为草、丙为鸟;曲线变化可能的原因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鸟类(丙)锐减,从而导致虫害严重,加大了对草的捕食,从而使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发生剧烈变化。a点时丙的数量上升主要是因为天敌(鸟)数目减少;b点时丙下降是因为食物减少。 9.(1)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 (2)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3)1 (4)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10.(1)10 (2)兔、鼠、吃草籽的鸟、食草昆虫 猫头鹰 (3)食虫鸟、蟾蜍、蛇、猫头鹰 (4)竞争 捕食和竞争 食物 (5)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 6 草 一 食草昆虫 二 蜘蛛 三 (6)增多 (7)草 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细菌、真菌等分解者 能力提升 11.A 解析: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蝗虫可利用的绿色植物资源相对增加;同时,蚱蜢的减少必然导致蜥蜴和蛇的食物来源短缺,从而使其数量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就会导致蝗虫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蝗虫的数量增加。 12.B 13.A 14.BC 15.(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 草→鼠→蛇→猫头鹰 (2)营养级越高的生物,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越高 (3)生物体不能将进入体内的重金属元素排出 ,从而积累起来 (4)浮游植物 鼠、蛇、猫头鹰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基础达标 1.B 2.C 3.B 4.C 解析:“最多消耗”即能量传递效率为10%。人的能量来源如下: ⇒140 kg 5.B 6.B 解析:虫子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虫子的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量。 7.AB 解析: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食物的途径越多,可获得的能量越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 8.BD 解析: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属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属于分解者;象粪中的能量不属于大象同化的能量,因此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零。 9.(1)A(111) 生产者 (2)13.5 20 (3)60% (4)呼吸作用 下一个营养级 分解者 10.(1)戊 甲、庚、己 (2)丙 (3)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4)3 250(5/10%/10%+2.5/10%/10%+2.5/10%/10%/10%=3 250) 能力提升 11.D 12.B 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是因为水体为蓝藻提供了大量的N、P 等矿质元素,并未涉及能量流动问题。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且能量沿食物链传递时,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所以食物链越短,能量损失越少。 13.C 解析:根据能量传递的效率,越高营养级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多吃肉食会比多吃素食消耗更多的能量。 14.AD 解析: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鸟和昆虫;C项中生产者需提供的能量为×102+×10=55a。 15.(1)5 绿藻和水草 (2)500 500 解析:据题干的条件,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 kJ,其中来自绿藻的能量为/10%=500 kJ,其中来自轮虫的能量为/20%=500 kJ。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基础达标 1.C 2.B 3.D 解析: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无机环境与生产者之间的箭头是双向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食物,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利用,回归到无机环境。 4.B 解析:C、N等元素的流动属于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的,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5.A 6.B 7.BC 8.AC 9.(1)大气中的CO2库 绿色植物 (2)分解者 分解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B、C (4)CO2或碳酸盐(矿物质) CO2 能量流动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10.(1)CO2 O2 (2)发酵 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3)牛棚内温度较高,因而牛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较少 (4)太阳光能 发酵产热 (5)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能力提升 11.D 解析:海水温度升高,使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增多,不利于防止气温升高。 12.B 13.C 解析:该图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的一个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每一营养级的能量都被充分地利用了,因此能量利用率非常高。 14.C 解析:“落红”可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春泥”可代表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物质是在生物体和无机环境中循环流动的,生物体可以从无机环境中获得所需的物质,也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15.AC 解析:实验组为a组,对照组为b组,控制单一变量,故A正确。B中的b组“敌草隆”不是全部消失,只是部分减少。C项正确,因为典型土壤中含微生物多。D项没有必要再加一个对照组,和本实验无关。 16.(1)线粒体 (2)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CO2 (3)生物群落 (4)热能 单向性、逐级递减 (5)将碳尽可能多地留在绿色植物体内 尽量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开发新能源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基础达标 1.A 2.C 3.D 4.D 5.D 6.A 解析: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是受物理信息——光的影响,经过训练后行为改变说明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 7.CD 8.AC 解析:黑光灯发出的紫外光对昆虫来说属于物理信息,生物对光作出的应激性通常区分为向光性(对植物而言)和趋光性(对动物而言)。 9.(1)种内互助 行为信息 (2)捕食 (3)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0.(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2)自我调节 (3)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生物 生物 能力提升 11.A 12.C 解析:A与B的关系为捕食关系,信息在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传递的。 13.D 14.BC 解析:A项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B项反映了温度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C项反映了生物保护色作用,属于物理信息;D项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无关。 15.(1)化学 (2)是 (3)生物 不污染环境 (4)捕食(或寄生) (5)捕食 (6)竞争 (7)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基础达标 1.D 2.D 3.C 解析: 密闭的生态缸内物质可循环,能自我解决。 4.B 5.A 6.CD 7.BD 8.(1)小型淡水生态系统 (2)阳光 (3)阳光→水藻→小鱼(或虾) (4)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食物和氧气,小鱼的呼吸作用提供二氧化碳作为水藻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排泄物又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被水藻吸收利用 9.(1)CO2 呼吸作用 O2 光合作用 (2)无机物 分解者分解粪便 (3)生产者 分解者 能力提升 10.D 解析: 人为地去掉鱼(消费者),水生植物个体由于鱼(消费者)的去除而增多,从而产生的O2增多,所以会使水中的氧气浓度增加,但并非会使光合作用强度加快。 11.A 12.C 解析: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最小,说明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13.C 14.AB 15.(1)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2)光合作用 A 含碳有机物 A→B1→B2→B3 (3)A (4)自动净化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物理沉降 微生物分解 恢复力稳定性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基础达标 1.B 2.C 3.A 4.A 5.B 6.CD 7.BD 8.(1)男性产生X、Y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等 (2)出生率增高 (3)出生率在不断下降 推行计划生育取得实效 9.(1)资源 人均粮食 人口 污染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3)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4)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5)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能力提升 10.B 11.D 12.C 13.AD 14.(1)“J”型 允许的最大值(K值)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种内斗争 (3)自我调节 自身发展规律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基础达标 1.B 2.D 解析:潮汐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所致。 3.C 解析:文学艺术创作属于直接价值。 4.C 5.C 解析: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组成生物的多样性;B项指的是潜在价值。 6.BC 7.AC 8.(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上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生存的多样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2)基因(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就地保护 9.(1)二氧化碳 全球气候变暖,冰雪、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2)水土流失 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3)蛋白质、核酸 竞争、捕食、寄生(列举出2种即可) 能力提升 10.D 11.D 12.C 13.B 14.BD 15.(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 (3)爆发赤潮的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值上升 (4)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③赤潮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④ 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的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任举一例即可) 检测部分 第1章综合检测 1.D 2.B 3.B 4.C 解析: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血浆蛋白减少,会引起c液增多;③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细胞中,①是细胞;c液增加,会使b液也增加。 5.B 解析:当肌肉进行无氧呼吸时会产生乳酸,从而使pH下降,而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产生碳酸,碳酸分解生成CO2,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 6.C 解析: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7.CD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 8.AC 9.(1)B D C (2)A (3)主动运输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4)NaHCO3与H2CO3 (5)B 10.(1)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 (3)神经—体液—免疫 (4)5 11.(1)骨骼肌相对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2)在神经—体液调节下,呼吸加快加强,使骨骼肌获得了较多的氧气,有氧呼吸加强;同时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参与乳酸的分解,使乳酸含量下降 (3)运动员的呼吸肌和心肌发达,肺活量和心输出量均较大,能较好地满足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对氧气的需要 (4)NaHCO3 乳酸钠 12.(1)小分子蛋白质 (2)血浆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而淋巴液中的蛋白质还要不断地流入血浆中 (3)组织液 血浆 第2章综合检测 1.B 解析:图示突触的传递方向为从右至左,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刺激,能测到电位的为①②③。 2.B 3.D 4.D 5.B 6.D 7.CD 8.CD 9.(1)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 (2)促进血糖浓度的升高 抑制 反馈调节 (3)降低血糖浓度 拮抗 血糖 10.(1)局部电流(神经冲动) (2)突触小体 突触间隙 兴奋或抑制 (3)肌肉持续舒张(或肌肉不能收缩) 11.(1)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大脑皮层 (2)垂体 抗利尿激素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3)脱水同时会丢失盐分,且失盐大于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没有升高 12.(1)①体液 ②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 (2)①对照原则 ②对未免疫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芽孢杆菌 ③未免疫的绵羊全部死亡 第3章综合检测 1.D 2.B 解析: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才与光照方向有关。 3.B 解析:X促进合成生长素,Y抑制生长素的分解,从而共同促进植物茎的生长。 4.D 5.D 解析:a点和d点的浓度既不促进根的生长,也不抑制根的生长;c点的浓度促进根的生长。 6.B 解析:尖端接受单侧光引起尖端下面的一段生长素不均匀分布,植物会向光弯曲;由于②在360°旋转接受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③中的感光部位被锡箔包围;⑤由于云母片阻挡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⑧琼脂块不能感受光,所以向左弯曲,而不是弯向光源生长。 7.AB 解析:2,4-D浓度过高,能抑制插枝生根或使插枝死亡;植物激素的合成是由基因控制的,与黑暗环境无关。 8.AD 9.(1)向左弯曲 琼脂块B含有的生长素较多, 向下运输,促进胚芽鞘右侧生长速度大于左侧 向右弯曲 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胚根右侧生长 (2)直立生长 X和Y的生长素浓度相同 10.(1)顶芽 侧芽 修剪打顶 摘心 (2)生长素 顶端优势 (3)①顶芽 DCBA ②发育成侧枝 消除了顶端优势 B (4)C 11.(1)Ⅱ d (2)抑制 B (3)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4)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基因组 12.(1)乙烯 促进果实的成熟 (2)伸长 分裂 (3)①细胞分裂素 ②第一步:大小和发育状况相同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上涂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第三步:观察记录 ③甲组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比乙组长 ④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第4章综合检测 1.C 2.B 3.C 解析:A、D得到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B不能确定。 4.D 5.A 6.D 解析:此题用标志重捕法的公式:=,把M=50、n=80,m=20代入公式即可求出N=200,再根据图中所示第三年的种群增长速率为最大值,即为所对应的时期,那么K值应该大于300。 7.AB 解析: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增大;bc段个体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8.CD 解析:当种群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数量将维持稳定,在K值上下波动,故A错;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是抽样调查法。 9.(1)垂直结构 分层 (2)光照 (3)食物和栖息场所 竞争 10.(1)如下图 (2)竞争 (3)温度和湿度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两种拟谷盗属于竞争关系。横坐标中有温度和湿度两方面的含义,它们属于影响拟谷盗的非生物因素。 11.(1)氧气和养料 (2)培养液中有丰富的细菌和真菌作为草履虫的食物的前提下,在暗处培养较长时间 (3)有光 (4)④ ③ ② ① (5)竞争 12.(1)取样器取样法 活动能力较强 目测估算法 放大镜(实体镜) (2)趋暗、怕热 (3)生物群落 10 (4)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大的土壤,可适当使用化肥;在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小的土壤,要多使用有机肥 第5章综合检测 1.B 2.D 3.A 4.C 5.B 6.D 解析:①中没有考虑玉米的基数,只有在玉米的总能量相同的情况下,①才正确;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但能量的传递效率一般不随营养级的升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由于B图多了一个营养级,则B只能养活1 000人;难降解污染物在食物链中有富集现象,也就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中,难降解污染物越多。 7.AB 8.C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农田生态系统的种群较单一,营养结构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9.(1)b c d g h (2)有光、温暖 (3)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 (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自我调节 10.(1)下降 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停止,不再产生氧气;池塘内需氧型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 能量流动 动态 (3)大型鱼类 第四营养级 三 最少(或最低) 11.(1)群落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①害虫中具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 (3)生物 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2.(1)A 5 A→B→E→C→D(全对才给分) (2)呼吸 分解者 (3)①化能合成作用 ②自我调节 ③全球性 第6章综合检测 1.A 2.D 3.C 4.C 5.A 解析:不能由题中的材料判断出菌株GFAJ-1一定是生产者。 6.C 7.BC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与自然选择有关;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8.BC 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9.(1)物质和能量 (2)废弃物 (3)环境 (4)反馈 (5)人与环境相互依赖、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可持续发展 10.(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11.(1)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2)增加 (3)出生率 计划生育 (4)使老鼠生存的环境阻力增加,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种群数量 12.(1)多样的环境对生物种群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2)生态系统 (3)直接价值 (4)①既能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能获得较多的畜产量 ②草原退化、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使能量尽可能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④次生演替 短 恢复力稳定性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