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60分)‎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2.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4.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6.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8.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9.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10.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1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13.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1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15.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7.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18.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19.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20.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22.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2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24.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25.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26.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27.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28.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29.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30.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3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3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33.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3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35.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3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37.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38.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3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40.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42.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43.近年来研究表明,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而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据此,可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有利于开花 B.赤霉素有利于SPL蛋白发挥作用 C.DEL是开花的激活因子 D.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 ‎44.施用IAA对某种植物根生长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ⅠAA浓度(mol•﹣1L)‎ ‎0‎ ‎ 10﹣10‎ ‎ 10﹣9‎ ‎ 10﹣8‎ ‎ 10﹣7‎ ‎ 10﹣6‎ ‎ 10﹣5‎ ‎ 10﹣4‎ ‎ 10﹣3‎ 主根长度(%)‎ ‎100‎ ‎ 93‎ ‎ 85‎ ‎ 75‎ ‎ 15‎ ‎ 5‎ ‎ 4‎ ‎ 3‎ ‎ 2‎ 每株侧根数 ‎3‎ ‎ 4‎ ‎ 5‎ ‎ 7‎ ‎ 8‎ ‎ 9‎ ‎ 13‎ ‎ 5‎ ‎ 0‎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浓度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IAA诱导侧根生成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 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45.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46.如果如图中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对应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推测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47.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48.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49.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50.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51.题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5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5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5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级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5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5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57.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5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5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60.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因素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61.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当兴奋到达c  (名称)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 ‎(2)伤害性刺激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 ‎(3)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会形成痛觉.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直接促进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 ‎62.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请回答相关问题.‎ ‎(1)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  .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 15mmol/L、145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  .‎ ‎(2)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分级或反馈)调节.‎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  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  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  及细胞Y的  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 ‎63.如甲图是一盆栽植株,乙图表示该植株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①乙图中  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欲使②萌发成侧枝,可采用的方法是  .‎ ‎(2)将该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乙图中的  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④处的生长素浓度.‎ ‎(3)当生长素浓度在10﹣8~10﹣6mol•L﹣1区间时,对根、芽、茎生长的作用依次是  .‎ ‎(4)若将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⑥处比⑤处生长得快,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对应乙图的  点.‎ ‎(5)已知除草剂能使杂草的茎死亡,从而导致杂草死亡,请问用除草剂除草时的生长素浓度应处于乙图的  状态下.‎ ‎64.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 7﹣5‎ ‎7﹣10‎ ‎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60分)‎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 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细胞外液、淋巴液、血浆的关系的考查.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淋巴液是内环境的一部分,属于细胞外液,A正确;‎ B、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进入血浆中,B正确;‎ C、淋巴液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C正确;‎ 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比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D错误.‎ 故选:D.‎ ‎ ‎ ‎2.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选项正确;‎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选项正确;‎ 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选项正确;‎ 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 ‎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构成,是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是成分不变.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解答】解:A、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组织液等内环境中,所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激素、CO2、尿素、神经递质、血糖、抗体等,B正确;‎ C、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很大,但组织液渗回淋巴的量较少,所以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C正确;‎ D、内环境稳态的就是使内环境中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浆只是其一部分,所以只要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是错误的,D不正确;‎ 故选D.‎ ‎ ‎ ‎4.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 当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 ‎【解答】解:A、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B正确;‎ C、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C错误;‎ D、抗利尿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D错误.‎ 故选:B.‎ ‎ ‎ ‎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肿 B.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 D.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受影响,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 ‎【解答】解:A、淋巴循环是对血液循环的补充,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积累,引起下肢水肿,A正确;‎ B、血浆中钙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常情况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血液中钙盐过多,钙盐稳态失调,引起肌无力,B正确;‎ C、再次接触同种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症,C正确;‎ 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不会引起蛋白质大量丢失,D错误.‎ 故选:D.‎ ‎ ‎ ‎6.如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考点】突触的结构;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代表整个大圆,分为Ⅱ和Ⅲ,Ⅱ中又包含Ⅳ.‎ ‎【解答】解:A、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主要包含组织液、血浆和淋巴,A正确;‎ B、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小泡不属于突触结构,B错误;‎ C、核酸包括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其中RNA又分为mRNA、tRNA、rRNA,C正确;‎ D、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B.‎ ‎ ‎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 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 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弥散到内环境中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或靶细胞.‎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和胰岛A细胞,也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4、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组织,但只作用于甲状腺细胞上的受体,故A选项错误;‎ B、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可以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作用促进物质代谢,物质氧化分解加速从而产热增多,故B选项正确;‎ C、机体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受血糖的直接作用或下丘脑通过神经调节共同完成的,故C选项正确;‎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渗透压下降,故D选项正确.‎ 故选:A.‎ ‎ ‎ ‎8.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 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立即大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同时注射后导致血糖含量升高,将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分解、促进合成糖原和转化成非糖物质的作用.‎ ‎【解答】解:A、由于葡萄糖渗透压较高,静脉注射后会导致红细胞失水皱缩,故A选项错误;‎ B、静脉注射葡萄糖导致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量会增加,以降低血糖,故B选项错误;‎ C、胰岛素分泌增加后,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故C选项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立即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 ‎ ‎9.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的酶)的作用,对于以乙酰胆碱为递质的突触来说,中毒后会发生(  )‎ A.突触前膜的流动性消失 B.关闭突触后膜的Na+离子通道 C.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D.突触前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显著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传至神经元的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的兴奋(抑制),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立即在胆碱酯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 ‎【解答】解;由题意知,乙酰胆碱是神经递质的一种,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因此发生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乙酰胆碱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 故选:C.‎ ‎ ‎ ‎10.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 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正确;‎ 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B正确;‎ C、下丘脑内有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成的,从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但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腺体是垂体,而不是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 ‎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并产生兴奋;当兴奋传导到神经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就会释放出来.且神经元受到刺激时,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引起兴奋,故A选项错误;‎ 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故B选项正确;‎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单向传递,故C选项错误;‎ D、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动作电位是由钠离子内流形成的,因此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而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 ‎ ‎12.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e段是因为K+‎ 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解答】解:A、a﹣b段上升是因为Na+内流所致,流动过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A错误;‎ B、b﹣c段上升也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不是外流,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下降是因为K+外流所致,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消耗能量,C正确;‎ D、d~e段下降是因为K+进一步外流所致,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D错误.‎ 故选:C.‎ ‎ ‎ ‎13.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 C.神经纤维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D.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所以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A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即由兴奋部位至未兴奋部位,B正确;‎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C错误;‎ D、神经纤维膜外的电流方向与神经纤维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C.‎ ‎ ‎ ‎14.如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可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干说明“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那么兴奋传递方向在此处只能是神经→肌肉,且是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变;又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且膜内电流方向代表了兴奋的传导方向.‎ ‎【解答】解:A、根据题干“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说明神经纤维处相当于突触前膜,肌肉处相当于突触后膜,在突触前膜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故A正确;‎ B、刺激①产生的神经冲动可以双向传导,因此肌肉可以收缩,电流可以发生偏转,故B正确;‎ C、刺激②处,肌肉收缩,但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产生作用于突触后膜,不能反向传导,则电流计不会有变化,故C错误;‎ D、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传导,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 ‎ ‎15.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 ‎ ‎16.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上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据图分析:a效应器,b是传出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入神经,e是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A、由于反射弧中的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 B、切断传入神经d、刺激传出神经b,会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属于反射,B正确;‎ C、神经中枢c中的突触结构多,兴奋在其中的传递速度低于在传入神经行为上传导速度,C错误;‎ D、Ⅱ处表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B.‎ ‎ ‎ ‎17.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考点】反射的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为条件反射,相关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 B、味觉形成过程到神经中枢时就已经在大脑皮层完成,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因此不属于反射,而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B错误;‎ 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会形成条件反射,是通过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而产生的,C正确;‎ 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其感受器不同,D错误.‎ 故选:C.‎ ‎ ‎ ‎18.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mmol/L和120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钠离子内流,此时的钠离子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当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时,钠离子浓度的维持靠钠钾泵,此时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神经元上动作电位是由的Na+内流造成的,顺浓度梯度运输,没有消耗能量,为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而恢复静息电位时,Na+排出,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所以为主动运输.‎ 故选:A.‎ ‎ ‎ ‎19.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B.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C.甲状腺激素不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 D.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A选项正确;‎ B、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如通过神经调节使血管收缩,同时甲状腺激素参与体液调节,故B选项正确;‎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故C选项错误;‎ 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 ‎ ‎20.以下过程一定存在反馈调节的是(  )‎ ‎①胰岛素分泌量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②运动强度对汗腺分泌的影响 ‎③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 ④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种群的数量变动;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①胰岛素分泌量增加,则血糖浓度降低,使得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①正确;‎ ‎②运动强度增加,则汗腺分泌增加,而运动强度受神经系统的控制,故②错误;‎ ‎③降雨量增加,使得土壤动物存活率降低,但土壤动物不影响降雨量,故③错误;‎ ‎④害虫数量增加,则其天敌鸟类数量增加,由于捕食者增加,则害虫数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故④正确;‎ 故选:D.‎ ‎ ‎ ‎21.关于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的直接支配 B.胰岛素的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 C.肾小管上皮细胞是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之一 D.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解:A、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可受神经的直接支配,肾上腺属于效应器,A错误;‎ B、胰岛素是蛋白质,合成需要mRNA和核糖体的参与,B正确;‎ C、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C正确;‎ D、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两者是拮抗作用,D正确.‎ 故选:A.‎ ‎ ‎ ‎22.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血容量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解答】解: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就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的原因有如钦水过多,食物中的离子摄入过少.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正确;‎ B、血容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 ‎ ‎23.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 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 故选:C.‎ ‎ ‎ ‎24.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之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2、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冬泳入水后,机体散热增多,通过调节散热减少产热增多,以维持体温恒定,入水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使产热增加,A错误;‎ B、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B错误;‎ C、冬泳入水后,汗腺分泌减少,使散热减少,C错误;‎ D、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促进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产热增加,D正确.‎ 故选:D.‎ ‎ ‎ ‎25.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消耗ATP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内水少或盐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主动运输的条件需要载体和能量.‎ ‎【解答】解:A、Na+的吸收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A正确;‎ B、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出汗有利于机体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 C、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C错误;‎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D错误.‎ 故选:C.‎ ‎ ‎ ‎26.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B.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既可参与细胞免疫,也可参与体液免疫,故A选项正确;‎ B、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故B选项正确;‎ C、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故C选项正确;‎ D、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 ‎ ‎27.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口服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作为抗原,其目的是促使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多次注射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的数量,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据此答题.‎ ‎【解答】解:A、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而不是刺激浆细胞产生抗体,故A选项错误;‎ B、口服的该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而不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故B选项错误;‎ C、间隔口服该疫苗的目的是增多机体内的记忆细胞,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故C选项正确;‎ D、吞噬细胞对抗原没有免疫记忆能力,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 ‎ ‎28.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如图是其发病机理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重症肌无力患者发病机理示意图.患者胸腺肌样细胞能分泌物质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进而引起重症肌无力.‎ ‎【解答】解:A、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说明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故A选项正确;‎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故B选项错误;‎ C、物质a能刺激机体产生抗a抗体,只有体液免疫过程能产生抗体,说明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故C选项正确;‎ D、抗a抗体能与乙酰胆碱竞争乙酰胆碱受体(AChR),从而导致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 ‎ ‎29.人体对病原菌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细胞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是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经一系列的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进入体液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A、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菌,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A选项正确;‎ B、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故B选项正确;‎ C、吞噬细胞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C选项正确;‎ D、B细胞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属于体液免疫,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 ‎ ‎30.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D.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C错误;‎ D、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 故选:C.‎ ‎ ‎ ‎3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解答】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故选:A.‎ ‎ ‎ ‎32.将小鼠B细胞注入家免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团.T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小鼠B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有相同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小鼠B细胞是作为抗原被注射到家兔体内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使得家兔血清中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此过程属于体液免疫;此时的家兔血清同样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但是T细胞并没有被注射的家兔体内没有引起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然而未经免疫的家兔血清不含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同时不能使小鼠T 细胞凝集成团,已免疫家兔血清与未免疫家兔血清的区别就是否含有针对小鼠B细胞的抗体,再根据抗体的转移性,可以推断出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 ‎【解答】解:A、小鼠B细胞没有进入到家兔的细胞内部,不会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A错误;‎ B、由于采用的是家兔的血清,血清没有免疫细胞,所以小鼠T细胞不能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B错误;‎ C、同一生物体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所以小鼠B细胞和小鼠T细胞有相同抗原,导致经过免疫的家兔血清能使小鼠T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C正确;‎ D、小鼠和家兔属于不同的生物,小鼠T细胞和家兔T细胞不具有相同抗原,D错误.‎ 故选:C.‎ ‎ ‎ ‎33.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错误;‎ B、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 C、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T细胞分泌的,C错误;‎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 ‎ ‎34.研究发现两种现象:‎ ‎①动物体内的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B细胞;‎ ‎②给动物注射从某种细菌获得的物质乙后.此动物对这种细菌具有了免疫能力.‎ 则这两种物质中(  )‎ A.甲是抗体,乙是抗原 B.甲是抗体,乙是淋巴因子 C.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原 D.甲是淋巴因子,乙是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因子由T细胞或效应T细胞分泌.在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作用是促进效应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作用,加强其对靶细胞的攻击力度.‎ ‎(2)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有两种,一是诱导免疫应答的能力,也就是免疫原性,二是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反应,也就是抗原性.‎ ‎(3)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解答】解:由于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物质甲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效应B)细胞,可推知此物质为淋巴因子;而物质乙是从细菌中获得的,在它的作用下,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所以此物质应为抗原.‎ 故选:C.‎ ‎ ‎ ‎35.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抗原与心脏瓣膜上某物质结构相似.被该链球菌感染后,机体通过免疫系统抵御该菌时可能引发某种心脏病.与这种心脏病致病机理最为相似的是(  )‎ 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 D.免疫系统“敌我不分”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机体可以损伤心脏瓣膜属于自身免疫病.人体内的正常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过程,但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反应过强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把自己的组织当作外来的成分处理,出现自身免疫病.‎ ‎【解答】解:A、肝移植引起排斥反应属于对外来器官排异,正常机体也可以进行,故A错误;‎ B、接触某些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属于免疫过强中的过敏反应,故B错误;‎ C、HIV破坏淋巴细胞引起艾滋病属于免疫过弱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过强引起的自身免疫病,故D正确.‎ 故选:D.‎ ‎ ‎ ‎36.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D.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离不开神经和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也是生命活动之一;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HIV攻击的主要是T细胞;合理使用激素能调节动物的生理活动,提高免疫力.‎ ‎【解答】解:A、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免疫应答,抗体和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神经体液调节,故A正确;‎ 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行增殖,故B错误;‎ C、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丧失,故C正确;‎ D、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例如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外源添加生长激素显著地提高了家畜的生长速度,降低单位日增重的饲料消耗量,促进了肌肉的生长和减少了组织脂肪的合成,大规模饲养家畜时合理使用动物激素可提高免疫力,如胸腺激素可以促进T细胞的发育,增强T细胞的功能,故D正确.‎ 故选:B.‎ ‎ ‎ ‎37.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因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器官、生长素的浓度、细胞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即根>芽>茎.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的发育;(3)防止落后落果;(4)控制性别分化.‎ ‎【解答】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A正确;‎ B、根和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B错误;‎ C、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D正确.‎ 故选:B.‎ ‎ ‎ ‎38.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实验组,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解答】解: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 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 ‎ ‎39.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重要的前体物质,故B正确;‎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两者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故C正确;‎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 ‎ ‎40.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以及胚芽鞘的尖端产生的.它会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从而促进该部位的生长,运输方式有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侧的细胞伸长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解答】解:A、虽然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但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A错误;‎ B、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正确;‎ C、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基部,所以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能进行横向运输;但琼脂块没有分隔,因而生长素在琼脂块中均匀分布,C错误;‎ D、虽然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但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D错误.‎ 故选:B.‎ ‎ ‎ ‎4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解答】解:A、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故A选项正确;‎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故B选项正确;‎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故C选项错误;‎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 ‎ ‎42.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抑制细胞分裂.‎ ‎【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故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也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也能疏花疏果,故B错误; ‎ 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也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故C错误;‎ D、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故D错误.‎ 故选:A.‎ ‎ ‎ ‎43.近年来研究表明,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而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据此,可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有利于开花 B.赤霉素有利于SPL蛋白发挥作用 C.DEL是开花的激活因子 D.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题意可知,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而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故DEL蛋白能抑制开花,而赤霉素和SPL蛋白及SOC蛋白均能促进开花.‎ ‎【解答】解:A、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蛋白能抑制开花,则赤霉素有利于开花,A正确;‎ B、赤霉素能促进某些植物体内DEL蛋白的降解,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故赤霉素有利于SPL蛋白发挥作用,B正确;‎ C、SOC蛋白的存在是植物开花的先决条件,DEL蛋白能抑制开花,C错误;‎ D、DEL阻止SPL蛋白发挥作用,SPL直接激活SOC编码基因的转录,故DEL间接抑制SOC编码基因的转录,D正确.‎ 故选:C.‎ ‎ ‎ ‎44.施用IAA对某种植物根生长的影响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ⅠAA浓度(mol•﹣1L)‎ ‎0‎ ‎ 10﹣10‎ ‎ 10﹣9‎ ‎ 10﹣8‎ ‎ 10﹣7‎ ‎ 10﹣6‎ ‎ 10﹣5‎ ‎ 10﹣4‎ ‎ 10﹣3‎ 主根长度(%)‎ ‎100‎ ‎ 93‎ ‎ 85‎ ‎ 75‎ ‎ 15‎ ‎ 5‎ ‎ 4‎ ‎ 3‎ ‎ 2‎ 每株侧根数 ‎3‎ ‎ 4‎ ‎ 5‎ ‎ 7‎ ‎ 8‎ ‎ 9‎ ‎ 13‎ ‎ 5‎ ‎ 0‎ A.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浓度会抑制主根的伸长 B.IAA诱导侧根生成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与施用10﹣4 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少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1、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可以产生生长素,植物幼嫩的叶、芽和根尖、茎尖及发育着的种子可以产生生长素.植物的茎尖和根尖存在顶端优势现象.‎ ‎2、据表分析: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浓度会抑制主根的伸长,IAA对侧根的作用表现出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解答】解:A、据表分析: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浓度会抑制主根的伸长,A正确;‎ B、IAA对侧根的作用表现出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正确;‎ C、去掉未施用IAA的植株的部分芽和幼叶,侧根部位的IAA浓度会降低,侧根的正常生长受影响,其数量将减少,C错误;‎ D、由题目所提供的图形可以直接看出,与施用10^﹣4mol/L的IAA相比,未施用的组的主根长,侧根数量较少,D正确.‎ 故选:C.‎ ‎ ‎ ‎45.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线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乙烯的浓度也不断提高,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 ‎【解答】解: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提高,但是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着乙烯浓度的升高,脱落率逐渐降低,A错误;‎ B、随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不断增加,但成熟叶片的脱落率是先增加后减少,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较低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乙烯浓度和叶片脱落率均增加,C错误;‎ D、由图可知,高浓度生长素可降低叶片脱落率,因此生产上可喷施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D正确.‎ 故选:D.‎ ‎ ‎ ‎46.如果如图中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对应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推测较为准确的是(  )‎ A.在OA段范围内 B.在BC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BA段范围内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 ‎【解答】解: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据图分析,b侧生长得快,a侧生长得慢,说明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所以b侧生长素对应的浓度范围为在BD段范围内.‎ 故选:C.‎ ‎ ‎ ‎47.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组尖端和b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a′组和b′组的区别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放置的是c组正立的和d组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也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也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C错误;‎ D、由于d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切取等长的一段,接入b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是倒置的,而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但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正确.‎ 故选:D.‎ ‎ ‎ ‎48.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和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互利共生是指同生共死的两个物种之间的关系,如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如大小草履虫;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猫和老鼠;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如T2噬菌体与大肠杆菌 ‎【解答】解:A、稻田中青蛙以稻飞虱作为食物,两者为捕食关系,故A选项正确;‎ B、水稻和青蛙并未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故B选项错误;‎ C、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C选项错误;‎ D、水稻和病毒V之间是寄生的关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 ‎ ‎49.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答】解:A、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故A错误;‎ B、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地上部分争取光照,地下部分争夺水和无机盐,故B正确;‎ D、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故C错误;‎ 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故D错误.‎ 故选:B.‎ ‎ ‎ ‎50.某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与猎物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曲线①,能反映这类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比例与猎物种群密度关系的曲线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从图①可以看出,随着猎物种群密度增加,消耗的猎物数是不变的(一定的),猎物总数目增加,消耗的数目又不变,那么消耗的比例就会下降.‎ ‎【解答】解:从图①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种群密度增加,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随着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捕食者消耗的猎物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消耗的猎物比例为消耗猎物数量与猎物的种群总数量的比值,从曲线斜率分析,该数值逐渐减小,最终保持稳定.‎ 故选:D.‎ ‎ ‎ ‎51.题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数量变化.分析题图曲线可知,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点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答】解:A、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看,O点到b点所对应的时间段,种群的增长大致呈“S”型,a点的数量大约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此时蝗虫种群有最快的增长速率,故防治时间应在a点之前,A正确;‎ B、“S”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在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最大,超过该点增长率下降,因此a~b段种群的增长率下降,B错误;‎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后,蝗虫种群内的雌雄比例失调,导致种群内出生率下降,可防止种群增长至c点,C正确;‎ D、把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既能使植物等生产者被啃食的较少,又可以保持该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 ‎ ‎52.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该草地的面积比较大,直接把该地区的所有该种植物统计一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应选用样方法,样方法的注意点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解答】解: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 1m2 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样方求平均值.故选C.‎ ‎ ‎ ‎53.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具题意分析,λ值为相邻两年的种群数量相对比值,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 由图可知:在第1~第3年之间λ>1,乌鸦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3~9年间λ<1,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到第9年时λ=1乌鸦种群数量维持稳定.‎ ‎【解答】解:A、乌鸦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故A错误.‎ B、在第3~9年间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故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比第3年少;故B错误.‎ C、第1~6年时,乌鸦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而“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而且种群数量是增加;故C错误.‎ D、从第3年到9年间,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故D正确.‎ 故选D.‎ ‎ ‎ ‎5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级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分析曲线图:曲线显示的是ABC三组实验条件不同下的酵母菌生长曲线,a的数量介于b与c之间,说明培养条件较适宜;b出现了增长率最大的变化趋势,说明在b某段时间内,生存条件最好,出生率远远大于死亡率;c组培养时间最短,说明培养条件最恶劣.‎ ‎【解答】解:A、三种曲线的最大值不同,且B组曲线的最大值最大,说明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其中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A正确;‎ B、根据题意即题图可知该探究实验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正确;‎ C、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影响酵母菌繁殖,B组种群数量最多,说明B组温度可最适合,C错误;‎ D、三组种群数量从开始时就发生变化,其中C组开始时种群数量就开始下降,可能是初始供给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D正确.‎ 故选:C.‎ ‎ ‎ ‎5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垂直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在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不同.‎ ‎【解答】解:A、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明显分层现象,植物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故A正确,‎ B、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故B正确;‎ C、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故C正确;‎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下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影响草本植物的水平结构,故D错误.‎ 故选:D.‎ ‎ ‎ ‎5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仓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标记重捕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根据标记重捕法的原理,用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的数量.根据公式X:50=42:13,得X=161只.又因为灰仓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第二次捕到的13只比应该捕到的要少,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小于161只.‎ 故选:C.‎ ‎ ‎ ‎57.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所以①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 ‎【解答】解: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即图中③,A正确;‎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 故选:D.‎ ‎ ‎ ‎58.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和池塘中所有的鱼不止一个一个种群,①②错误;‎ 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③正确;‎ 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④错误;‎ 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与出生率和死亡率,⑤正确;‎ 故选:D.‎ ‎ ‎ ‎59.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的知识点是种群密度和遗传病的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具体描述做出判断.‎ ‎【解答】解:A、标志脱落可能导致重捕数统计量的减少,与实际比较,应偏大,A错误;‎ B、正常统计时,血球计数板的框格边缘都统计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如果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偏小,B正确;‎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地区取样会偏大,C错误;‎ D、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调查遗传病时,发病率比实际值大,D错误.‎ 故选B.‎ ‎ ‎ ‎60.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因素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 ‎ B、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 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B.‎ ‎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30分)‎ ‎61.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刺激,迅速抬脚.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1)图示反射弧中,a是 传入神经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外负内正 .当兴奋到达c 突触 (名称)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2)伤害性刺激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激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3)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大脑皮层 会形成痛觉.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抗利尿激素 ,直接促进 肾小管和肾集合管 对水的重吸收.‎ ‎(4)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吞噬细胞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4、图中肌肉是效应器、c是突触、b是传入神经.‎ ‎【解答】解:(1)a点所在神经元胞体在脊髓外判断为传入神经,也可根据a与刺激相连接来判断;当兴奋到达b点时,因Na+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c点指突触位置,信号从局部电流的电信号转变成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后膜受体蛋白即诱发后膜出现局部电流的电信号.‎ ‎(2)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出肾上腺素为反射弧的一部分属于神经调节范畴,而肾上腺素通过体液传送作用于靶器官心脏使其心率加快属于体液调节,全过程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大脑皮层产生痛觉.伤害引起的痛觉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肾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4)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种,发生体液免疫反应.‎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外负内正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体液调节 ‎(3)大脑皮层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肾集合管 ‎(4)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 ‎ ‎62.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请回答相关问题.‎ ‎(1)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血管 收缩 ,减少散热.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 神经递质 .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 15mmol/L、145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 Na+ .‎ ‎(2)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 分级 (分级或反馈)调节.‎ ‎(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 促甲状腺 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 (负)反馈 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 ‎(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 淋巴因子 及细胞Y的 增殖、分化 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的综合性考查,梳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神经调节、体温调节、免疫调节的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图信息和问题是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 ‎【解答】解:(1)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管内的血液流量,减少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反射过程中,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号;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因此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15mmol/L、145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钠离子.‎ ‎(2)下丘脑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这属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 ‎(3)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抗体A与甲状腺细胞膜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增多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但是不会通过负反馈调节影响影响抗体A的分泌.‎ ‎(4)分析题图可知,细胞X是T细胞,细胞Y是B淋巴细胞,细胞Z是浆细胞,物质C可以通过抑制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和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进而减少浆细胞产生的抗体A.‎ 故答案应为:‎ ‎(1)收缩 神经递质 Na+‎ ‎(2)分级 ‎(3)促甲状腺 负反馈 ‎(4)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 ‎ ‎ ‎63.如甲图是一盆栽植株,乙图表示该植株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①乙图中 F 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欲使②萌发成侧枝,可采用的方法是 摘掉顶芽 .‎ ‎(2)将该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乙图中的 C 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④处的生长素浓度.‎ ‎(3)当生长素浓度在10﹣8~10﹣6mol•L﹣1区间时,对根、芽、茎生长的作用依次是 抑制、促进、促进 .‎ ‎(4)若将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⑥处比⑤处生长得快,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对应乙图的 E 点.‎ ‎(5)已知除草剂能使杂草的茎死亡,从而导致杂草死亡,请问用除草剂除草时的生长素浓度应处于乙图的 大于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状态下.‎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处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大,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解除顶端优势的方法是:摘掉顶芽.‎ ‎2、茎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发生了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的转移,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于是就弯向光源生长.‎ ‎3、根的向地性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受到抑制,生长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于是跟向地生长.‎ ‎【解答】解:(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处运输,导致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过大,抑制了侧芽的生长,①乙图中F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②处的生长素浓度,欲使②萌发成侧枝,可采用的方法是摘掉顶芽.‎ ‎(2)茎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单侧光照下,生长素发生了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的转移,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将该植物置于左侧光照下,一段时间后,乙图中的C点的浓度可表示甲图④处的生长素浓度.‎ ‎(3)看图可知:曲线位于Y的正半轴的都是促进生长,曲线位于Y的负半轴的都是抑制生长,当生长素浓度在10﹣8~10﹣6mol•L﹣1区间时,对根、芽、茎生长的作用依次是抑制、促进、促进.‎ ‎(4)根的向地性是由于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受到抑制,生长慢,若将植物横放一段时间后,⑥处比⑤处生长得快,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可能对应乙图的E点.‎ ‎(5)已知除草剂熊使杂草的茎死亡,从而导致杂草死亡,请问用除草剂除草时的生长素浓度应处于乙图的大于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故答案为:‎ ‎(1)F 摘掉顶芽(或摘掉①)‎ ‎(2)C ‎(3)抑制、促进、促进 ‎(4)E ‎(5)大于G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 ‎ ‎ ‎64.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 7﹣5‎ ‎7﹣10‎ ‎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寄生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样方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S 型,在 6﹣30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 (增大、不变、减小).‎ ‎【考点】种间关系;基因频率的变化;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6月10日﹣7月20日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曲线,K值为2175.3左右.S型曲线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答】解:(1)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则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2)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叙述“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说明样方法主要适用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 ‎(3)长期使用农药,不断筛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故答案为:‎ ‎(1)寄生 ‎ ‎(2)样方 S 6﹣30‎ ‎(3)增大 ‎ ‎ ‎2016年11月25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