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解析版

广西河池市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脂肪和核酸 B. 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 C.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在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体细胞核中DNA分子是相同的,但蛋白质和RNA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植物根尖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N可以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脂肪中不含N元素,A错误;蛋白质的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而加工发生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B错误;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在同一个生物体内,不同体细跑核中DNA分子是相同的,但蛋白质和RNA不一定相同,D正确。‎ ‎【考点定位】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名师点睛】不同生物与细胞在元素种类与含量上的关系 ‎①组成不同生物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较大,如人与玉米内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人体内的N、P、Ca等多于植物,植物体内Mg多于人体。‎ ‎②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细胞的化学元素种类基本相同,但各种元素的含量相差较大。如人体甲状腺细胞内含I较多,红细胞内则含Fe较多。‎ ‎2.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A. 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 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 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要求选出我国科学家完成的实验,要求对四个实验或事例的完成者很清楚。‎ ‎【详解】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是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完成的,A错误;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是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完成的,B错误;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完成的,C错误;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完成的,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本题要学生注意历史上经典的科学实验的完成者。‎ ‎3.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 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4. 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时,如果以正常小鼠每次注 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 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C. 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 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实验组应先注射胰岛素溶液,观察出现低血糖症状,后注射葡萄糖溶液,症状消失。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从而证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详解】要以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应选择空腹的小鼠,给实验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葡萄糖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迅速合成糖原和被分解,使小鼠出现低血糖而进入昏迷状态,后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小鼠足够的能量,使血糖浓度升高,昏迷的小白鼠会恢复正常,从而证明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综上分析,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5.下面的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图1中的甲和庚均代表的是第二营养级,属于一个种群 B. 调査图1中的戊和丁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 C. 当丙刚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 D. 若图2中的曲线Y代表的是该生态系统中乙的数量变化,则b点对应的是图3中的t2时刻,此时可适当捕获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图1可知,戊是生产者,甲、己、丁、庚是第二营养级,同时丁和庚又是第三营养级,丁还属于第四营养级。乙是第三和第四营养级,丙是最高营养级。‎ ‎2、由图2可知该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曲线X是“J”型增长,曲线“Y”是“S”型增长,K/2时增长速率最快,K时增长速率为0。‎ ‎3、图3中t1时对应种群数量的K/2,t2时对应种群数量的K值。‎ ‎【详解】‎ 图1中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庚既属于第二营养级也属于第三营养级,即使甲和庚属于同一个营养级也不一定是同一个种群,A错误;戊是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植物应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当新物种刚进入新环境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可能如图2中的曲线X增长,C正确;当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时,K/2时增长速率最快,即图3中t1,此时捕获,将在很短时间内会重新恢复原来状态,D错误。  故选C。‎ ‎【点睛】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食物网。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6.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B. 炎热时血管舒张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 C. 人体在安静时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D. 在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在炎热条件下,体温调节主要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且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炎热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一方面增加散热,如通过控制皮肤内毛细血管上的肌肉,使之舒张,导致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多;控制汗腺,汗腺分泌汗液增多,增加散热。另一方面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 ‎2、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等激素,A正确;炎热时下丘脑的传出神经支配血管使之舒张,导致血流量增加,散热增多,这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B错误;人体在安静时,机体的热量主要由身体内脏器官供应,劳动或运动时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肌肉,C正确;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另外还有渗透压感受器,D正确。‎ 故选B。‎ ‎7.回答下列问题:‎ ‎(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__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______。 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 ‎(3)若要比较甲、乙两种植物的新鲜叶片中色素的含量,在提取色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 ‎(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是气孔关闭导致进入叶肉细胞的_________不足。‎ ‎【答案】 (1). 类囊体膜(或类囊体薄膜) (2). 蓝紫光和红光 (3). 乙 (4). 甲 (5). 无水乙醇 (6). CO2‎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在较低光照强度下,乙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较高,说明乙植物更适合在林下种植。光合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故可用无水乙醇来提取光合色素。‎ ‎【详解】(1)高等植物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的物质为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该物质主要捕获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 ‎(2)因为乙植物在低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较大,因此甲乙两种植物中的植物乙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甲,判断的依据是光照强度降低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幅度比乙大,而种植密度过大,使植株接受的光照强度减弱,导致甲植物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比乙大。‎ ‎(3)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常用无水乙醇。‎ ‎(4)气孔是二氧化碳进入细胞的通道,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由于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植物的部分气孔关闭,导致进入叶肉细胞的CO2‎ 不足,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从而使植物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8.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中,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____。‎ ‎(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____。‎ ‎(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即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即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____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 ‎(4)某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其原因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_。‎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 (2). 少 (3). 二 (4). 三 (5). 基因重组(或填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又分为染色体以染色体组倍数的增加或减少及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 ‎2、基因突变包括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隐性纯合子发生显性突变,一旦出现显性基因就会出现显性性状;显性纯合子发生隐性突变,突变形成的杂合子仍然是显性性状,只有杂合子自交后代才出现隐性性状。‎ ‎【详解】(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个别碱基对的变化不会引起基因数目和排列顺序的变化,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数量,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和缺失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易位和倒位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到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少。‎ ‎(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子一代得到了Aa植株,但其表现型仍为显性性状,继续自花授粉后,子二代出现了隐性性状,因此最早在子二代中就能够观察到该隐性突变。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其子一代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让其再进行自花授粉,子二代基因型为AA、Aa、aa,但AA和Aa的表现型相同,故需要再通过自交看后代是否发生性状分离来分离出显性纯合植株,子三代未出现隐性性状的植株为显性突变纯合体植株。即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 ‎(4)某杂合体雌果蝇在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相应片段发生对等交换,这属于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结果是导致新的配子类型出现,该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对基础知识进行识记。‎ ‎9.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产生的外毒素由α和β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β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发挥毒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细菌要入侵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__________。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该外毒素称为__________。‎ ‎(2)该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体液免疫不能再发挥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被外毒素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____________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___________过程。‎ ‎(3)研制疫苗时,可选择该细菌的减毒外毒素或___________(填“α”或“β”)亚单位。‎ ‎【答案】 (1). 皮肤、黏膜 (2). 抗原 (3). 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4). 信息交流 (5). 细胞凋亡 (6). β ‎【解析】‎ ‎【分析】‎ ‎1、人体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源头不同:体液免疫源头是B细胞,细胞免疫源头是T细胞。  作用物质或细胞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是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 作用对象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免疫的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方式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主要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促其裂解。‎ ‎【详解】(1)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主要是由皮肤、黏膜等组成的,故该细菌要入侵人体,首先需要穿过的身体屏障是皮肤、黏膜。抗原能引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若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能够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则该外毒素称为抗原。‎ ‎(2)体液免疫中主要依靠抗体发挥作用,但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故该细菌产生的外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体液免疫不能再发挥作用。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与被外毒素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体现了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受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过程,即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凋亡过程。‎ ‎(3)外毒素β亚单位无毒性,不会对宿主细胞发挥毒性作用,所以研制疫苗时可选用β亚单位。‎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0.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所示:‎ ‎ ‎ ‎(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分析上图可知,干旱条件下,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茎叶的生长, 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根的生长。‎ ‎(3)ABA有“逆境激素”之称,其在植物体中的主要合成部位有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若给干旱处理的突变体幼苗施加适量的ABA,推测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_____,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答案】 (1). 干旱处理时间、植物幼苗的种类 (2). 抑制 (3). 促进 (4). 根冠、萎蔫的叶片 (5). 降低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脱落酸抑制茎叶的生长,同时促进根的生长,说明脱落酸的这种作用,有利于植物适应缺水环境。‎ ‎【详解】(1)由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植物幼苗的种类,因变量是茎叶和根的生长量。‎ ‎(2)由图可以直接看出,与突变体(不能合成ABA)相比,野生型(能合成ABA)植株茎叶长度增加值小,而根长度增加值大,说明ABA对野生型幼苗的作用是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 ‎(3)ABA主要在植物体的根冠、萎蔫的叶片中合成,其作用是抑制植物茎叶的生长。‎ ‎(4)加ABA后,根生长加快,从土壤吸收水分增多;茎叶生长减慢,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会减慢,水分散失减少,以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脱落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识图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 ‎11.生活中有许多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发酵温度要控制在_____________℃,经过10~12天,样液中是否产生酒精,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检验。‎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________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传统的腐乳发酵所用的毛霉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在发酵前期,豆腐表面所长的白毛是毛霉的_______。毛霉所产生的用于腐乳制作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使用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检测后,泡菜溶液会出现______色。‎ ‎【答案】 (1). 18~25 (2). 酸性的重铬酸钾 (3). 异养需氧型 (4). 酒精(或乙醇) (5).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6). (直立)菌丝 (7). 蛋白酶和脂肪酶 (8). 玫瑰红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异化作用类型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条件是30~‎35℃‎、一直需氧。‎ ‎3、豆腐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有机化合物,难以消化、吸收,毛霉、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详解】(1)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是18~25,检测酒精可用酸性的重铬酸钾,颜色变化为灰绿色。‎ ‎(2)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传统的腐乳发酵所用的毛霉来源于空气中的毛霉孢子。在发酵前期,豆腐表面所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直立)菌丝。毛霉所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下,豆腐转变成腐乳。‎ ‎(4)检验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时,使用对氨基苯磺酸溶液和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溶液检测后,泡菜溶液会出现玫瑰红色。‎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果酒制作、果醋制作、腐乳制作和亚硝酸盐检测的相关知识,准确识记相关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