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江苏省盘湾中学、陈洋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必修)(解析版)
江苏省盘湾中学、陈洋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必修)(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血糖浓度 B. 尿液浓度 C. 体内温度 D. 细胞外液渗透压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的血糖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体内温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所以血糖浓度、体内温度和细胞外液渗透压都需要维持相对稳定,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故A、C、D项不符合题意;尿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2.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模式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可以进行双向物质交换,淋巴起源于组织液,且不能流入组织液,最后汇入血液。 3. 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的颤抖来增加产热 B. 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 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的分泌增多有关 D. 寒冷环境中正常人的产热速率大于20℃时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则小于20℃时散热速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寒冷刺激了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来增加产热,A正确;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非条件反射,B正确;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时,进肾上腺和甲状腺分泌激素增多,增加人体代谢,使产热增多,C正确;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时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也大于20℃时的散热速率,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 下列几项中可以分别代表下图中细胞甲和细胞乙的是 A. 垂体和甲状腺 B. 下丘脑和垂体 C. 甲状腺和下丘脑 D. T细胞和B细胞 【答案】A 【解析】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而垂体分泌的激素不能作用于下丘脑,B错误;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的分泌活动,而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不能直接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错误; D、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而B细胞不能分泌物质作用于T细胞,D错误。 考点:负反馈调节的实例 ....................................... 5. 如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与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甲状腺 B. 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 由图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据此答题。 A、分析可知,甲与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甲状腺,A正确; B、分析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据图可知乙的活动不仅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同时还受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C错误; D、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考点:动物激素调节 点睛: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 6. 如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 血糖含量高于正常值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D 【解析】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正确; B 、甲状腺激素过多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B正确; C、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考点:动物激素调节 点睛: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 下列各项与特异性免疫无关的是 A. 过敏反应 B. 移植器官的排斥 C. 疫苗接种 D. 溶菌酶清除细菌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过敏反应是特异性免疫过强,故A错误。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细胞免疫,故B错误。疫苗接种主要是体液免疫,故C错误。溶菌酶清除细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8.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主要引起手足口病,还可引起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EV71侵入机体后经T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 B. 效应T细胞能通过释放淋巴因子攻击被EV71入侵的细胞 C.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D. 患儿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消除EV71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A错误;效应T细胞能攻击被EV71入侵的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B错误;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消灭病毒,C错误;病毒感染时,机体往往是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9.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 产生抗体 B. 产生记忆细胞 C. 杀伤靶细胞 D. 分泌淋巴因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会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分裂、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并形成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T淋巴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 如图为人体的某种特异性免疫图解,①~⑤表示不同免疫细胞,Ⅰ~Ⅵ表示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中①⑤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B. 细胞⑤产生的物质代表的是抗体或淋巴因子 C. 抗原经过程Ⅰ、Ⅱ、Ⅲ传递后,能刺激细胞③增殖分化 D. 物质与细胞④均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保持对抗原的记忆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T淋巴细胞,③表示B淋巴细胞,④表示记忆细胞,⑤表示浆细胞。图示中①表示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⑤表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只能分泌抗体,A错误;细胞⑤表示浆细胞,能产生抗体,但不能产生淋巴因子,B错误;抗原经过程Ⅰ、Ⅱ、Ⅲ传递后,能刺激细胞③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细胞⑤产生的物质是抗体,不能在人体内长期存在,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注意免疫细胞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B细胞、记忆B细胞都不能产生;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特异性免疫中除浆细胞外,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其余免疫细胞都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11. 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 B. 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C. 该肾上腺素通过神经纤维运输到心脏 D. 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人在恐惧、紧张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说明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包括心脏,该实例包含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A、B正确;该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心脏,C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即该实例中反射弧是实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D正确。 12. 人体的呼吸中枢、身体平衡中枢、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分别是 A. 脑干、小脑、脊髓 B. 下丘脑、小脑、大脑 C. 小脑、脑干、脊髓 D. 大脑、脑干、下丘脑 【答案】A 【解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13. 跳楼机下落时人非常紧张,人体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中的某些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B. 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心脏,作用于靶细胞 C. 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所以需要不断合成 D. 人紧张时的各种反应调节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A 【解析】A、肾上腺素是激素,不是酶,其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但不会对心肌细胞中的某些反应具有催化作用,A错误; B、肾上腺素通过血液运输到心脏,作用于靶细胞,这一过程是激素调节,B正确; C、肾上腺素作为激素,发挥作用后会立刻被灭活,所以需要不断合成,C正确; D、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的过程是神经调节,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是体液调节,D正确。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 点睛:人在恐惧、紧张时,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这一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本题是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考查,分析题干中给出的实例,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14. 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是产生冷觉和热觉的部位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④⑤ 【答案】D 解:①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①正确; ②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下丘脑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错误; 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③错误; 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浓度,从而使血糖含量维持相对稳定,④正确; ⑤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感,⑤正确. 故选:D.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15. 下图是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变化示意图。根据下图可判断,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可产生 A. 神经反射 B. 神经递质 C. 静息电位 D. 局部电流 【答案】D 【解析】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而在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16.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肥胖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的作用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兴奋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多巴胺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B. 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 D.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解:A、存在于突触小体中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以突触小泡形式被运输到突触前膜,再以胞吐形式运出细胞,在此过程中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的参与,A正确; B、突触小体是轴突末端膨大的部分,只能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突触结构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错误;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将使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若发生抑制,则突触后膜不会出现电位逆转,C错误;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完成“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转变,D错误. 故选:A.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17. 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 B.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甲状腺的分泌 C. 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软骨的形成和钙化 D. 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答案】B 【解析】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等,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等激素,因此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A项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会影响甲状腺的分泌,B项错误;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软骨的形成和钙化,C项正确;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可调节、控制垂体分泌促激素,而促激素又会调节控制有关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所以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D项正确。 18.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一般是从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液中获得的 B. 下丘脑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C. 成年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耗氧量会增加 D. 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而与神经调节无关 【答案】B 【解析】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A错误;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C错误;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D错误. 【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 【名师点睛】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蛋白酶,用新鲜的动物胰腺研磨,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不能获得胰岛素;下丘脑通过产生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通过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属于分级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发育会受影响,成年人耗氧量减少;发现促胰液素的实验证明了胰液的分泌与体液调节有关,不能证明与神经无关. 1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 B. 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C.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D.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 【答案】B 【解析】A、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作用与共同调节,A正确; B、植物体内激素含量的变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B错误; C、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C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的优点,D正确。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点睛:植物激素的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0. 如果在草莓果实发育的早期除去果实中的全部种子,那么,采取下列哪种方法能使花托长大成果实 A. 摘除草莓的顶芽 B. 摘去草莓侧枝上的所有侧芽 C. 在花托上涂上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 D. 在花托上涂上适当浓度的生长素 【答案】D 【解析】A、摘除草霉顶端的顶芽,可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但不能使花托膨大成果实,A错误; B、摘除草莓侧枝上的所有侧芽不能使生长素运输到花托,不能使花托膨大成果实, B错误; C、秋水仙素能诱发基因突变或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纺锤体的形成,但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C错误; D、由于发育着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除去果实内的全部种子,缺少生长素来源,不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花托上涂上适当浓度的生长素,能使花托膨大成果实,D正确。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 点睛: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21. 将甲、乙、丙三株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别如下表处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表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顶芽摘除后,侧芽生长停滞 B. 细胞分裂素的作用可解除顶端优势 C. 顶芽的存在并不影响侧芽的生长 D. 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无关 【答案】B 【解析】A、从甲的生长状况可知,顶芽摘除后,侧芽能快速生长,A错误; B、乙和丙可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实验结果看出,利用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侧芽生长,说明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B正确; C、甲和丙可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有顶芽存在,实验结果看出,有顶芽的存在明显影响侧芽的生长,C错误; D、乙和丙可为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侧芽,实验结果看出,利用细胞分裂素可促进侧芽生长,说明细胞分裂素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顶端优势,说明细胞分裂素与侧芽的生长有关,D错误。 考点: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作用 点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甲、乙、丙三株同种植物,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后得到的曲线图,其中丙组不做处理,应该是对照组,甲和乙做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属于实验组.对比甲丙两组可知:摘除顶芽有利于侧枝的生长;对比乙丙两组可知:侧芽的生长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22. 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授粉,为防止产量的减少,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此举对下列哪种植物有效 A. 水稻 B. 玉米 C. 花生 D. 番茄 【答案】D 【解析】发育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盛花期的连续暴雨影响植物的正常受粉,导致植物不能形成受精卵,因而不能发育成种子,导致果实也不能发育。由于水稻、玉米和花生都是收获种子,而番茄收获的是果实,所以采用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但没有种子。因此,防止减产,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只对收获果实的番茄有作用,而对收获种子的水稻、玉米和花生等没有效果。故选D。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点睛; 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2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正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 某营养级生物数量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答案】A 【解析】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过度放牧会破坏生态平衡,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24.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 B.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 N5的去向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呼吸作用散失 D. 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 【答案】B 【解析】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流向蜣螂的能量N6是来自生产者,A正确; B、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是N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N5,因此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N5/ N2×100%,B错误; C、N5将有两个去向,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呼吸一热能散失,C正确; D、生产者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大部分转变为热能,少部分转变成ATP中的化学能,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点睛:某营养级能量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 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能量不属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 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分解者分解利用+下一营养级同化+未被利用。 25. 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A. 缺少生产者 B. 分解者很少 C. 没有消费者 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由于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而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名师点睛】在生态系统中大多数的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这些腐生的细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6. 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 A. 掌握能量流动中的传递规律 B. 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 C. 熟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D. 设法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D 【解析】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选D 27. 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 B. 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 C. 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方面着手进行 D.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C 【解析】A、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A正确; B、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某时期的数量,不能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B正确; C、要控制人口过度增长,应从出生率方面着手进行,不能从死亡率方面处理,C错误; D、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 考点: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种群的特征, 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点睛: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 28. 列关于人口过度增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造成资源危机 B.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C. 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D. 与地球的环境容纳量无关 【答案】D 【解析】人口过度增长,对资源的需求增大,对环境的利用程度就加剧,导致整体环境被破坏,环境容纳量降低,故选D。 29. 生态系统是指 A.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B.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C. 由动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D. 由植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为一个群落,A错误;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B正确; 生态系统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并非只是动物,C错误; 生态系统包括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并非只是植物,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30. 如图所示成分可构成一个 A. 食物网 B. 生态系统 C. 种间关系 D. 捕食 【答案】B 【解析】一个完整地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影响生物生存的空气、水等,而生物部分又由生产者(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生);如图所示成分有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选:B。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睛: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遣物分解成无机物。 31.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①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 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 ③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 ④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①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①一块稻田中所有的同种的雌蛙和雄蛙属于一个种群;②某池塘的全部生物属于一个生物群落;③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周围无机环境属于一个生态系统;④某草原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②③,故选A。 32. 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 B. 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C. 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 D. “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 【答案】C 【解析】A、c~d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使得种群数量波动,A正确; B、杀死一半的老鼠时,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且种群增长率较快,效果适得其反,B正确; C、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一般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但如果有大量食物投入,也可以突破环境容纳量,C错误; D、若捕鱼使其数量下降至b以下,种群增长率较低,渔业生产将受到严重影响,D正确。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点睛:“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而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33. 下列关于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昆虫种群的性成熟推迟,对该种群的出生率无影响 B. 一般情况下,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天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C. 减少生态系统中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答案】D 【解析】A、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降低,A错误; B、病源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随天敌密度的增加而减少,B错误; C、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低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因此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并不能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 D、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换,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特征 点睛:种群是指生活中同一地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区别个体。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等特征。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结构和水平镶嵌结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34. 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两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②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 只有①说法正确 B. 只有②说法正确 C. 两种说法均正确 D. 两种说法均不正确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种群的K值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产生的结果,①正确;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在K/2的时候进行捕捞,有利于种群的高速增长,②正确。故选择C。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生物之间 B.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C. 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措施有增加某些种类生物的个体数量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进行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A错误。负反馈调节不仅在生物群落内部存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B错误;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所以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措施有增加生物的种类,而不是增加某些种类生物的个体数量,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个渠道进行,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 36.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在“ ]”中写数字,在“___”上写名称。4表示细胞,1、2、3表示三种细胞外液,A、B表示液体流动方向。) (1)图中4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 ] ____ ,血浆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 (用数字和箭头表示)。 (2)1﹣4中,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2与3进行物质交换需经过的结构是_____ ,1的来源是___]。 (3)若此图表示胰腺局部组织,则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胰高血糖素含量会________。 【答案】 (1). 3 组织液 (2). 2→3→4 (3). 4 (4). 毛细血管壁 (5). 3 (6). 增加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之间的联系,图中1是淋巴,2 是血浆,3是组织液,4是组织细胞,A是静脉端,B是动脉端。 (1)4细胞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首先要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 (2)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由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然后进入血浆,因此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血浆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3)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葡萄糖浓度相对降低,会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液中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意义 37. 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请填写下列内容: (1)图中①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 ⑤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 (2)⑥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够促进②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化吸收 (2).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 肝糖原和肌糖原 (4). 主动运输 (5). 胰高血糖素 (6). 肾上腺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血糖的来源(食物消化吸收、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和血糖的作用。图示表示了血糖的来源与去路,①表示消化吸收,②表示肝糖原的分解,③表示非糖物质的转化,④表示尿糖,⑤表示氧化分解,⑥表示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⑦表示非糖物质。 (1)由图分析①是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道消化吸收,②是肝糖原的分解,③是非糖物质的转化,⑤是氧化分解,是在组织细胞内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进行的。 (2)⑥是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 (3)小肠内的葡萄糖进入血液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 (4)能过促进②肝糖原分解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考点: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38. 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________(填字母)。 (2)图1中的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图2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是图1中的________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________(填字母)能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快速产生大量__________,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答案】 (1). f、Y (2). B细胞增殖、分化 (3). 体液 (4). e (5). k (6). 抗体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图1表示体液免疫过程,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其中a表示T细胞、b表示吞噬细胞、c表示B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效应T细胞、f表示淋巴因子、k表示记忆细胞、Y表示抗体;m表示胸腺,n表示骨髓。图2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图中A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B表示效应T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1)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图1中f表示淋巴因子,Y表示抗体。 (2)图1中的③表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3)图2所示为细胞免疫,参与A→B过程的细胞为效应T细胞,即图1中的e细胞。 (4)图1中的k是记忆B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9. 如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根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________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重力引起的,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 (3)在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_____段,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1). 10﹣10 (2).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 促进 (4). 小于 (5). 促进 (6).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生长素对植物向性生长的影响,甲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分析乙图可知: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1)由以上分析可知:根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 (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由于茎对生长素浓度最不敏感,所以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3) 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其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即A段。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40. 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填字母),伴随能量的输入,碳元素以_______形式进入生物群落,f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出部分,其形式为________。 (2)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可用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表示。 (3)该农田弃耕后,可能发生的演替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 【答案】 (1). a (2). 二氧化碳 (3). 热能 (4).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值 (5). d (6). 恢复力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相关知识,据图分析,a表示生产者的同化能,b是初级消费者的摄入能,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是次级消费者的摄入能,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g是初级消费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h是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能。 (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即固定的a。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f是初级消费者的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 (2)据图分析,c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能。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此过程中物种越来越多,其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故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下降,抵抗力的稳定性上升。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