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金河中学上学期高二10月调研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金河中学上学期高二10月调研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金河中学上学期高二10月调研考试生物试卷 ‎1.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 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 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 人的肝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 人成熟红细胞 ‎【答案】D ‎【解析】1、猪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含有细胞膜、多种细胞器膜以及核膜,将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2、猪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都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 ‎【考点定位】 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名师点睛】人成熟的红细胞中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因此形成单层膜时表面积相当于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而人的肝细胞、蛙的红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除细胞膜外还有核膜、各种细胞器膜.‎ ‎【答案】D ‎【解析】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细胞核及细胞器解体,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容纳血红蛋白,这与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功能相适应,正确;植物分生区细胞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其细胞核中有旺盛的生命活动,如DNA的复制,转录,染色体复制等,所以细胞核大是和其旺盛的分裂能力相关联的,B正确;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使其表面积加大,利于酶、细胞骨架等物质和结构的附着,易于化学反应的进行,C正确;正常细胞的一些糖蛋白有连接细胞的作用,使细胞有序组合成一定的组织,而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使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易扩散转移,这对于生物体是不利的,不是一种适应性的表现,D错误。‎ ‎【考点定位】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要解决本题,主要要弄清楚:(1)成熟的哺乳动物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 ‎(2)癌细胞糖蛋白减少,细胞免疫能力下降,癌细胞容易扩散。‎ ‎3.下图为细胞溶胶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并成为成熟蛋白的过程。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是前体蛋白加工的主要场所 B.肽酶切割信号肽的过程中产生水 C.成熟蛋白可能可以催化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反应 D.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均以图示方式进入线粒体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前体蛋白加工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而不是高尔基体,A错误;肽酶切割信号肽是水解过程,此过程消耗水而不是产生水,B错误;成熟蛋白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基质是丙酮酸彻底分解为水和还原性氢即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的场所,因此成熟蛋白可能可以催化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反应,C正确;需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该阶段需要的酶不进入线粒体,D错误。‎ ‎【考点定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 ‎【名师点睛】题图为细胞溶胶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并成为成熟蛋白的过程,由图可知细胞溶胶中合成的前体蛋白信号肽被线粒体外膜膜上的受体识别,线粒体上的蛋白质转移器被打开,使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随后线粒体内的肽酶将前提蛋白的信号肽切割,使前提蛋白转化为成熟蛋白。‎ ‎4.如图表示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下列属于图示细胞间信息交流方式的是 ( )‎ ‎ ‎ A. 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引起传出神经元兴奋 B. 受精作用时,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C. 甲状腺细胞对垂体细胞分泌TSH的反馈调节 D. 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 ‎【答案】B ‎【解析】膝跳反射时,传入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A错误;图中表示细胞之间通过相互接触直接识别,可以表示精子与卵细胞的识别,B正确;甲状腺细胞释放的甲状腺激素过多,通过体液运输抑制垂体细胞分泌TSH,属于化学物质的传递,C错误;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通道→细胞,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不符合图示,D错误.故选:B.‎ ‎【点睛】‎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以下三种典型模式:‎ ‎1.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随体液(如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这种调节是最常见的类型,例如: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通过信息分子作用于靶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完成信息交流。‎ ‎2.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 ‎3.相邻两个细胞之间形成通道,携带信息的物质通过通道进入另一个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5.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肉细胞中的高尔基体数量一般比唾液腺细胞多 B.与心肌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中线粒体数量较多 C.与汗腺细胞相比,唾液腺细胞中核糖体数量较多 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一般比胰岛B细胞中多 ‎【答案】C ‎【解析】A、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形成有关,唾液腺细胞能形成唾液淀粉酶等细胞分泌物,因此高尔基体较多,A错误;‎ B、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一般在新陈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数目较多,因此心肌细胞中一般含有较多的线粒体,B错误;‎ C、汗液分泌汗液,离子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唾液腺产生细胞分泌物,因此消耗大量的能力,线粒体的数量无法比较,C错误;‎ D、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与衰老的细胞相比,内质网面积较大,比较发达,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名师点睛】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被称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线粒体广泛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它是有氧呼吸主要场所,被喻为“动力车间”.‎ 内质网与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有关,也是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质,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6.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 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 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 醋酸杆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细胞器的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甲是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是主要场所,但进入线粒体的不是葡萄糖而是丙酮酸,A错误;由题图可知,乙细胞器的成分有蛋白质、脂质,属于具膜细胞器,但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修饰有关,B错误;由题图可知,丙细胞器的成分有蛋白质、核酸,丙细胞器是核糖体,所以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C正确;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甲线粒体,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器的功能 ‎【名师点睛】解题时考生首先要审清题意,题干中提出该细胞为“动物细胞”。分析图中各细胞器的化合物组成:甲中含有蛋白质和磷脂,并含有少量核酸,符合条件的只有线粒体;乙中只含有蛋白质和磷脂,可能为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等;丙中只包含蛋白质和核酸,符合条件的只有核糖体。‎ ‎7.‎ 细胞中的各种细胞器既分工有协作,不同的细胞器在生理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下面根据生理功能将细胞器进行归类,合理的是( )‎ ‎①核糖体和线粒体都能产生水 ‎ ‎②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和【H】‎ ‎③叶绿体和核糖体都能产生mRNA ‎ ‎④中心体和高尔基体都能产生纺锤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核糖体中进行脱水缩合反应,能产生水,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生成水,故①正确;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时,能产生ATP和[H],第三阶段产生ATP,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上能进行光反应阶段,产生ATP和[H],故②正确;叶绿体中含有少量的DNA,能够转录生成mRNA,而核糖体中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不能生成mRNA,故③错误;中心体可以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不能产生纺锤丝,故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如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丙与乙之间的关系表示错误 B. 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 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 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各液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丙是细胞内液,乙是血浆,甲是组织液.‎ 解:A、正常情况下,甲组织液和丙细胞内液进行双向交换,但是如果丙是红细胞内液,丙与乙两者可以进行交换,所以也不能说丙与乙之间的关系全错误,A错误;‎ B、如果甲组织液与乙血浆之间的水分失去平衡,例如血浆蛋白含量过低,会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够将甲中少量的蛋白质运回乙,维持组织液的渗透压的稳定,C正确;‎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D正确.‎ 故选:A.‎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9.分别向15m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下列表示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因为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故滴加少量酸或碱其PH值基本不变,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滴加了过量的酸或碱,如滴加过量碱,PH值会升高;滴加过量酸时,PH值会降低;所以B选项正确。‎ ‎10.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多 B.②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不会引起③pH 发生大幅度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变化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 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其pH 会维持相对恒定 ‎【答案】A ‎【解析】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A正确;②中的氧气到达④中,首先要穿过②的细胞膜1层,再穿过毛细血管壁的细胞膜2层进入组织间隙,最后穿过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共穿过4层膜,B错误;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错误;肌肉缺氧时,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NaHCO3发生作用,使pH变化不大,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 ‎11.下列曲线能正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是 ( )‎ ‎【答案】B ‎【解析】蛙是变温生物,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新陈代谢,温度低时,酶活性弱,耗氧量少,温度高时酶活性强,耗氧量增多.‎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蛙属于变温动,环境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强,代谢速率加快,耗氧量增加;恒温动物,环境温度升高,内外温差减小,产热量减少,则耗氧量减少.‎ ‎12.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 A. 轴突→树突→细胞体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细胞体→树突→轴突 ‎【答案】D ‎【解析】‎ 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树突,再由树突传导至该神经元的细胞体,A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再由细胞体传导至该神经元的树突,B正确;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可以从树突传导至细胞体再传导至轴突,C正确;兴奋可以由前一神经元的细胞体传导至树突,但不能传递到下一神经元的轴突,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突触的类型有两种,分别是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 ‎13.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A. 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 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 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导致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消除,加快突触前膜内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突触后膜发生电位的变化,但并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也不会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因而引起的效应是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A正确。‎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4.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 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 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答案】D ‎【解析】膝跳反射是一种低级的反射活动,不需大脑的参与。若某人的脊髓从胸部折断后,则膝跳反射存在,但针刺足部时兴奋无法传递至大脑皮层,无感觉产生,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黑点()表示神经元细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⑥⑤④‎ B. 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C. 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 D. 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 ‎【答案】A ‎【解析】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A错误;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收缩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B正确;兴奋只能由⑦传递至③而不能由③传递至⑦,C正确;肌肉受到刺激,大脑产生感觉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④⑤⑥,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6.人接触辣椒后,往往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把辣椒刺激和热刺激产生的感觉等同起来。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香草酸受体位于突触后膜 B. 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 C. 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D. 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 ‎【答案】A ‎【解析】‎ 依题意可知:香草酸受体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上,感觉神经末梢的细胞膜不属于突触后膜,A项错误;辣椒素可与香草酸受体结合,导致Na+内流产生神经冲动,进而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热辣辣”或“烫口”的感觉,即形成上述感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C项正确;高温也能刺激香草酸受体,因此吃辣椒时喝热饮会加重疼痛,D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意中的“在口腔或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中,存在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香草酸受体,它们能被辣椒素或较高温度刺激激活” 这一信息和解题的切入点,再依据题意将其与所学 “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知识进行整合和迁移。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对有关知识点做到准确记忆并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17.下图表示3种海蟹在其他因素适宜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进行实验所得到的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盐度小于0.5 moL/L时,甲蟹调节血液浓度的能力最强 B. 对血液浓度调节能力最强的是乙 C. 能够生活在淡水中的是乙 D.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盐度小于0.5 moL/L时,甲的血液浓度几乎不随外界盐度变化而改变,甲蟹调节血液浓度的能力最强,A正确;甲乙丙三者处在不同盐度中,丙的变化最小,丙的调节血液浓度的能力最强,B错误;甲丙都可以在淡水中正常生活,C错误;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丙,D错误。‎ 考点:本题旨在考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稳态,意在考查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18.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会引起线粒体中的解偶联作用,即虽有电子传递但无ATP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症状是(  )‎ A. 食量小,肥胖,皮肤温度比常人低 B. 食量小,肥胖,皮肤温度比常人高 C. 食量大,消瘦,皮肤温度比常人低 D. 食量大,消瘦,皮肤温度比常人高 ‎【答案】D ‎【解析】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代谢加快,有机物氧化分解加快,因此食量大,但却消瘦;由于氧化分解过程中无ATP形成,释放的能量全部变为热能散失,因此皮肤温度比常人高.故选:D.‎ ‎19.取健康人的血液若干毫升,加入抗凝剂后静置,再取上清液于试管中并加入适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内试管液体中的葡萄糖含量( )‎ A.逐渐减少 B.基本不变 C.不断增加 D.先增后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中虽有胰岛素,但无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所以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葡萄糖量基本不变。‎ 考点:本题考查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20.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21.一个16个月大的女孩生长速度比正常人慢得多.进一步检测发现,她的甲状腺明显肿大,面部表情冷淡.与大多数正常同龄小孩相比(不考虑个体差异)( )‎ A. 她的呼吸频率较低 B. 她的血浆pH明显偏低 C. 她能和正常同龄小孩一样行走 D. 她血液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较低 ‎【答案】A ‎【解析】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都具有促进靶器官的生长、发育,和调节靶器官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女孩的甲状腺明显肿大,说明甲状腺激素不能正常分泌,导致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甲状腺器官的异常生长变大。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少,代谢变慢,呼吸频率低,能量供应不足,行走缓慢、吃力,由于缓冲对的存在,血浆pH保持稳定,故A正确,BCD错。‎ ‎【考点定位】动物的激素调节 ‎22.运动员在长跑比赛中,会出现呼吸极度困难、腿酸痛,甚至有不想再跑的念头,但是当听到震耳的“加油”声后,却能加速冲刺,其主要调节过程是 ( )‎ A.声音→神经系统→心血管活动增强→促进有氧呼吸 B.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C.声音→神经系统→甲状腺素增高→促进有氧呼吸 D.声音→神经系统→肾上腺素增高→促进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在长跑过程中,听到时“加油” 声后,加速冲刺是一个条件反射过程,即主要是神经调节,效应器为心血管,通过心血管活动增强,获得更多氧气,以促进有氧呼吸进行。该过程甲状腺素、肾上腺素都会增以促进代谢,属体液调节,较缓慢,故A正确。‎ 考点:神经调节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做出判断。‎ ‎23.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适宜的刺激是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兴奋向两侧传递,将电极均置于细胞外,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左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就有电位差形成电流,兴奋传递过程中,电位逐渐恢复静息电位;当兴奋传至电流表的右侧电极时,两个电极之间也会形成电流,两种情况下的电流方向相反,故D正确。‎ ‎24.‎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地震时,常会导致大片房屋崩塌,伤者掩埋在土石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因长时间未进水,伤者处于脱水状态,血浆渗透压过高 B.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C.刚获救时,伤者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多 D.人体组织受到长时间的挤压时,会产生毒素并破坏人体稳态 ‎【答案】C ‎【解析】因长时间未进水,伤者处于脱水状态,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由题意可知,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应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正确;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有毒物质不能随尿排出,造成内环境稳态失调,C错误;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后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内环境化学成分稳态失调,D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是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5.在缺碘与不缺碘的两类人群的血浆中,与甲状腺活动密切相关的两种激素的含量状况如下 表,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分泌腺体 激素名称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补碘前 补碘后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正常 降低 正常 垂体 M 正常 N 正常 A. 表中M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N为升高 B. 表中M为促甲状腺激素,N为升高 C. 表中M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N为降低 D. 表中M为促甲状腺激素,N为降低 ‎【答案】C ‎【解析】垂体分泌的激素M是促甲状腺激素,缺碘前,合成甲状腺激素减少,反馈作用减弱,使垂体分泌M增多.故选:B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26.为验证胰岛素能降血糖,某同学给几只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观察现象,若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该实验需要完善的是( )‎ ‎ ①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 ‎ ②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 ‎ ③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 ‎ ④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本实验是验证胰岛素的降血糖功能,为了使实验更快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对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①正确;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和方法同实验组,排除该实验不是由溶剂引起的,②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失去活性,③错误;当给刚进食的小鼠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后,小鼠出现惊厥,为了说明惊厥是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应该对实验动物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使其血糖恢复正常,而另一半不作处理比较,④正确,故选C。‎ ‎27.血糖含量相对稳定受很多器官和因素的影响。小肠吸收功能下降、胰岛功能障碍、肾脏重吸收功能下降、注射胰岛素、给小鼠注射根皮苷(根皮苷能阻碍葡萄糖的重吸收)。其结果依次是 A.血糖降低、血糖升高、血糖降低、血糖升高、尿样中检测不到葡萄糖 B.血糖降低、尿样中可检测到葡萄糖、血糖降低、血糖升高、血糖降低 C.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尿样中检测不到葡萄糖、血糖升高 D.血糖降低、血糖升高、尿样中可检测到葡萄糖、血糖降低、血糖降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小肠吸收功能下降,则血糖来源减少,必然导致血糖降低;胰岛功能障碍,则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含量升高;肾脏重吸收功能下降,则原尿中的葡萄糖无法被重吸收入血,导致葡萄糖随尿排出;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注射胰岛素则导致血糖降低;根皮苷能阻碍葡萄糖的重吸收,注射根皮苷会导致血糖随尿排出,因而血糖降低;所以选D,A、B、C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8.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答案】A ‎【解析】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发挥作用,表现为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表现为肌肉僵直,A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的传递机制。‎ ‎29.下图人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A、B代表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组织液、血液再加上淋巴就组成人体内环境 B. 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以促进图中4过程 C. 口渴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会增多,尿液量减少 D. 过程1、3、4都发生在细胞外液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而不是血液,A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B错误;口渴时,细胞外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减少尿液生成,C正确;1在消化道内,3是由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4是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都不发生在细胞外液,D错误。‎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0.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 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 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 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答案】B ‎【解析】a曲线进食后血糖居高不下,可能是严重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所以A选项错;4条曲线进食后上升时是因为肠道吸收所致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b曲线在120分钟后血糖仍然高于0.8~‎1.2g/L,这时血糖下降的原因是通过尿糖排出的,故C选项错;d曲线从进食到120分钟后曲线一直都比较低,可能是高胰岛素症患者的血糖含量的变化,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考点定位】血糖平衡调节 ‎【名师点睛】1、血糖来源和去路:‎ ‎“三来”——食物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转化 ‎“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脆: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南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类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作用。‎ ‎31.尿液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病等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尿糖检测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过程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 B. 科学家将上述两种酶固定在糖尿试纸上就可检测尿糖 C. 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为有色化合物 D. 为确诊患者有糖尿病,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答案】B ‎【解析】‎ 过程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故A正确。将上述两种酶和无色的化合物固定在纸条上,制成测试尿糖含量的酶试纸;故B错误。步骤③原子氧可以将某无色物质氧化成有色化合物,根据葡萄糖含量的少或多而依次呈现出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故C正确。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不一定为患有糖尿病,如一次性吃糖过多,肾脏病变等,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故D正确。‎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2.以下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右图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左图 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 B. 左图运输K+的载体蛋白甲和通道蛋白乙也都能运输Na+‎ C. 右图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D. 右图②处K+通道开放;④处Na+通道开放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静息状态下,K+外流,其方式是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因此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 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错误;载体蛋白具有专一性,通道蛋白乙不能运输Na+,因此运输K+的载体蛋白不都能运输Na+,B错误;图兴奋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不会随着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C错误;右图②处静息电位恢复过程,K+通道开放;④处动作电位产生过程,Na+通道开放,D正确。‎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1)图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2)解读:a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此时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33.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刚宰杀的家兔探究影响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的因素,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中不合理的是 A. 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和下丘脑影响TSH的分泌 B. 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垂体对下丘脑分泌TSH有促进作用 C. 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 D. 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3号瓶、4号瓶、5号瓶对比说明甲状腺激素抑制TSH的分泌,下丘脑促进TSH的分泌,A正确,2号瓶和5号瓶对比说明下丘脑对垂体分泌TSH有促进作用,B错误,1号瓶、2号瓶、3号瓶对比说明TSH是由垂体分泌的,C正确,3号瓶、4号瓶对比可知,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抑制作用,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分泌的调节。‎ ‎【名师点睛】垂体的分泌既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促进作用,也受到甲状腺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不能只考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促进作用。‎ ‎34.很多人看恐怖电影时,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可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同时会出现出汗、闭眼等反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过程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和转化 B.心跳加速是激素作用的结果,没有反射弧参与 C.恐怖电影直接刺激神经中枢产生了上述现象 D.此过程涉及到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与识别 ‎【答案】A ‎【解析】在神经调节过程中有神经递质的分泌,激素调节过程中有激素的分泌过程,都涉及到生物膜之间的融合与转化,A项正确;看恐怖电影时发生上述现象,首先是眼睛接受到刺激,然后在神经和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故B、C项错误;此过程涉及到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识别,突触前膜没有识别功能,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名师点睛】正确区分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 调节类型 调节机制 举例 神经调节 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通过反射弧完成 各种反射活动 体液调节 体液中激素和其他化学物质直接对生命活动起作用 激素、CO2、H+等的调节 神经—体 液调节 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 体液—神 经调节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35.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X-低,刺激Y不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一①一②一③一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 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元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 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脂蛋白,从对物质代谢作用来看,激素可以使靶细胞产生新的功能或生理反应 ‎【答案】B ‎【解析】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最可能是血糖含量低,刺激Y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能使胰岛素分泌增加,A错误;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③结构称为传出神经,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对血糖浓度有调节的作用,能够升高血糖,在血糖浓度偏低时会分泌加.因此,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元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但不能通过抑制葡萄糖分解,C错误;靶细胞感受激素的“受体”的结构基础是糖蛋白,D错误.故选:B.‎ ‎36.下列是细胞的部分结构放大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将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与细胞壁形成有关的细胞器是[ ]________。‎ ‎(2)在细胞分裂间期,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结构是[ ]________,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 ]________供给。‎ ‎(3)细胞的识别与⑥中的[ ]________有关。观察活细胞中的②常用的染色剂是____________。‎ ‎(4)图中不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____________(填标号)中。‎ ‎(5)用含有35S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基培养动物细胞,该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一种含35S的蛋白质。请写出35S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用“→”和序号表示先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信使RNA在细胞核中合成后由核中进入细胞质中并与核糖体结合,通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________层。‎ ‎(7)为研究细胞内各种组成成分和功能,需将细胞器分离。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答案】 高尔基体 c 染色质 线粒体 a 糖蛋白 健那绿 ⑤ ②④ ⑥→⑤→③→①→⑥ 0 差速离心法 ‎【解析】试题分析:①表示高尔基体,②表示线粒体,③表示内质网,④表示叶绿体,⑤表示核糖体,⑥表示细胞膜,⑦表示细胞核.分析⑥,其中a表示糖蛋白,b表示磷脂,c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分析⑦,其中a表示核孔,b表示核仁,c表示染色质.‎ ‎(1)①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碱性染料能将染色体或染色质当成深色,在间期染色体呈现c染色质状态,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由②线粒体供给.‎ ‎(3)a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观察活细胞中的②线粒体常用的染色剂是健那绿。 ‎ ‎(4)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构成,⑤核糖体没有膜结构,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②④中存在遗传物质其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5)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再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运输,最后分泌出细胞,因而35S在细胞各结构间移动的先后顺序是⑥→⑤→③→①→⑥.‎ ‎(6)核内mRNA通过核膜时,由核孔出细胞核,所以跨膜层数为0.‎ ‎(7)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37.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 ‎(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是以______方式进行的。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__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__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的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 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e和d依次表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渗透(自由扩散) 脂肪 A、B、D 消化液 汗液 毛细血管 双向 单向 渗透、扩散 重吸收 大分子蛋白质 ‎【解析】试题分析:可以确定图中,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 是淋巴.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需要通过四大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包括:泌尿系统、呼吸道、皮肤,图中未列出的是皮肤.‎ ‎(1)水由消化道进入A(血浆),靠渗透(自由扩散)方式吸收.b过程指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b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因为脂类物质一般被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或肠壁细胞的胞饮作用进入细胞).‎ ‎(2)人类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根据它们三者之间物质交换的关系,再根据图示箭头等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细胞内液,D是淋巴.A中的水分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血浆中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通过呼吸系统排除体外,大部分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也有少部分(如尿素、无机盐)可以通过排汗液出体外.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交换是通过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壁进行的.‎ ‎(4)过程e与f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运输是可逆的,而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淋巴只能是单向的.‎ ‎(5)过程e表示渗透作用,而过程d表示原尿的重吸收作用.‎ ‎(6)A为血浆,E为原尿,它们最大的区别是E中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38.下图代表不同细胞间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________‎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________结合。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效应器 由正变为负 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解析】试题分析:1是细胞膜、2是线粒体、3是高尔基体、4是核膜、5是核仁、6是突触小泡、7是内质网、8是核糖体.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1)效应器是由神经末梢和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细胞C能够分泌的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它的分泌与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关.‎ ‎(2)若刺激M点,M点会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电位由静息时的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接着进入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点睛】‎ ‎39.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双向传导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探究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电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先电刺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①方向: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②传递信号形式: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电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和结论: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②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先电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电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和结论: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如二次观测的①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40.当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突触间隙中的Ca2+通过Ca2+‎ 通道内流,会引起神经递质5—羟色胺等的释放。已知“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功能与突触相似。兰伯特—伊顿综合征患者的自身抗体与突触前膜的Ca2+通道特异性结合,阻滞Ca2+内流,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信号传递发生障碍。请根据图1、图2回答下列问题: ‎ ‎(1)图1中神经细胞II以__________方式释放5—羟色胺到突触间隙,再与III上的受体结合后,神经细胞III对离子的通透性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改变。在神经细胞II内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 ‎(2)图2中,突触间隙中Ach通过_____________扩散至突触后膜与Ach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_____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答案】 胞吐 会 不能 组织液 收缩 ‎【解析】试题分析:图1中,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但不进人细胞)后,下一个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但仍有离子进人细胞,如某些阴离子;图2中的细胞乙是浆细胞,其来源是记忆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兰伯特一伊顿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一样均为自身免疫病.‎ ‎(1)图1中,神经递质5-羟色胺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5-羟色胺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会引起离子的通透性改变,但在神经细胞II内不能检测到乙酰胆碱.‎ ‎(2)图2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能够通过组织液扩散至突触后膜与Ach受体结合后,引起肌肉收缩.‎ ‎41.人在安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人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O2浓度升高,通过如下图所示的调节过程使CO2加速排出。请回答: ‎ ‎(1)人体细胞中CO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  ,以 _________方式排出细胞。‎ ‎(2)图中CO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为_________,呼吸中枢位于_________  。‎ ‎(3)低O2也是调节呼吸的刺激因素。严重肺气肿病人长时间CO2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的刺激作用发生适应,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调节呼吸的主要刺激。‎ ‎①写出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②低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从代谢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严重肺气肿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吸氧时不能吸入纯氧或氧浓度过高的氧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线粒体(基质) 自由扩散 神经和体液调节 脑干 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 O2浓度降低,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不足 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呼吸中枢,刺激呼吸肌,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排出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据此分析解答.‎ ‎(1)人体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由呼吸作用产生的,场所在线粒体,二氧化碳是气体,以自由扩撒的方式排出细胞.‎ ‎(2)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呼吸加快,刺激呼吸中枢,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3)①分析题干图片,低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的反射弧: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神经→呼吸中枢→传出神经→呼吸肌.‎ ‎②低氧气浓度时,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不足,对呼吸中枢具有抑制作用.‎ ‎③严重肺气肿病人常常需要吸氧来缓解症状,吸氧时如果吸入的氧气浓度过高,会解除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导致呼吸暂停,所以不能吸入纯氧或氧浓度过高的氧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