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9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四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四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和消化道 B.细胞内液和血浆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 2.下列物质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B.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C.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浆蛋白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3.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对该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③ B.吞噬细胞所生活的环境只是④ C.①②③构成人体内环境 D.②③④中的细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的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5.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7.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以维持血浆pH恒定不变 B.细胞内外的Na+、K+呈不平衡分布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8.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抵制效应器的活动 9.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10.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后必将引起③兴奋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③为树突膜或胞体膜 11.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12.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13.当快速牵拉图中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d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 B.牵拉骨骼肌时,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C.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 D.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14.下列激素由垂体分泌的是( ) A.生长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雄激素 1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16.当一个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生理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17.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18.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 1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20.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21.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2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②③④⑤过程,TRH和TSH分别代表不同的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和Y分别代表下丘脑和垂体 B.TS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①过程将加强 D.Y上具有能识别TRH和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24.下列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内容的是( ) A.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 B.淋巴细胞、淋巴结、淋巴组织和细胞外液 C.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 D.白细胞、淋巴因子、吞噬细胞和抗体 25.下列与人体三道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26.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27.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28.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效应B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29.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内的麻风杆菌 B.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D.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造成的 30.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B.←↑↑→ C.→↑→↑ D.→↑←↑ 31.发育着的苹果,如被虫蛀后不再生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虫蛀食了幼果的( ) A.果皮 B.子房壁 C.幼嫩的种子 D.果肉 32.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A.吲哚乙酸 B.丙酮酸 C.乙醇 D.氨基酸 33.如果要得到无子番茄,需要使用的激素和处理方法分别是( ) A.生长素;适宜浓度;处理授粉后的柱头 B.生长素;适宜浓度;处理授粉前的柱头 C.乙烯;高浓度;处理花瓣 D.乙烯;适宜浓度;处理雌蕊的任何部位 34.下列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根的背光生长 ②茎的背地生长 ③茎的向光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除草剂的应用 ⑥无子果实的培育.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35.结合如图中植物生长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现象的产生与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有关 B.生长素在D点较多,细胞伸长快,表现出向光性 C.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该现象体现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 36.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37.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2,4﹣D B.乙烯 C.吲哚乙酸 D.脱落酸 38.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促进细胞数目增加和促进细胞体积增加各是下列哪些激素的作用( ) ①乙烯 ②赤霉素 ③脱落酸 ④细胞分裂素 ⑤生长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④,②⑤ D.①,①⑤ 3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C.乙烯利是由植物产生可用于香蕉催熟的一种植物激素 D.青鲜素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的贮藏期 40.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0分) 41.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 (1)甲图说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性.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部位是 (根、芽、茎). (2)A点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B点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3)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引起的. (4)生长素在植物的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这称为 运输. 42.如图为某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液体,ABCD表示细胞,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各细胞的细胞外液 (或内环境),细胞A的内环境是 ,细胞C 的内环境是 ,细胞D的内环境是 . (填序号) (2)③与④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 . (3)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填序号). (4)细胞B中的O2进入细胞C至少通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 43.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 ,图乙是图甲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乙图中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其与B上的 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图乙中,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4)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 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 个突触. 44.下丘脑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中的甲﹣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激素A (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皮肤、粘膜中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结构丁,使其分泌的激素C (填写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分泌也增多,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填激素名称),由释放到血液中,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 45.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 . (2)③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 免疫.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 (3)⑤过程的产物Y的名称是 ,化学本质是 . (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 .如果X是HIV,则因图中 细胞的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填字母) 2016-2017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四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的体液是指( ) A.细胞外液和消化道 B.细胞内液和血浆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据此答题. 【解答】解:A、消化道不是体液,A错误; B、血浆是细胞外液的一部分,B错误; C、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共同组成体液,C正确; D、血浆、组织液、淋巴是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C. 2.下列物质全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B.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C.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浆蛋白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麦芽糖属于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不会存在内环境中,A错误; B、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浆蛋白,都可以存在内环境中,C正确; D、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3.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关系的考查,血浆中的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的物质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中,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 故选:C. 4.如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对该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③ B.吞噬细胞所生活的环境只是④ C.①②③构成人体内环境 D.②③④中的细胞的种类和化学成分的含量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內液,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淋巴,②③④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A、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在细胞内,A错误; B、吞噬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②④,B错误; C、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图中②③④构成人体内环境,C错误; D、②③④中的细胞的种类不同,血浆中为血细胞,淋巴中为淋巴细胞,组织液中为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5.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由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C错误;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D. 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神经系统的调节;后来坎农提出: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故选:D. 7.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以维持血浆pH恒定不变 B.细胞内外的Na+、K+呈不平衡分布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血浆中的HCO3﹣、HPO42﹣等离子可以维持血浆pH在7.35﹣7.45之间,A错误; B、细胞内外的Na+、K+呈不平衡分布,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K+呈主要分布在细胞内,B正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正确;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D正确. 故选:A. 8.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B.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D.抵制效应器的活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从而使神经冲动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也就无法形成痛觉. 【解答】解:A、痛觉是由于感觉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形成的.拔牙时注射的局部麻醉药可阻断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A正确; B、麻醉药只是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不会抵制神经中枢的兴奋,B错误; C、痛觉的产生不需要传出神经,麻醉药也就不存在阻断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C错误; D、痛觉的产生不需要效应器,D错误. 9.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因此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据此答题. 【解答】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因此,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故选:B. 10.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后必将引起③兴奋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③为树突膜或胞体膜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解答】解:A、在突触前膜中电信号转变为神经递质形式的化学信号,即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正确; B、①中内容物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可使突出后膜兴奋或抑制,B错误;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钠离子内流,使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C正确; D、③为突出后膜,是树突膜或胞体膜,D正确. 故选:B. 11.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B.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C.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D.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而突触结构的构成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解答】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 故选:A. 12.如图表示三个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在箭头处施加以强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其中a、c、e分别为三个神经元的轴突,b、d分别是第二、第三个神经元的细胞体.由于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图中兴奋传导的方向是向右. 【解答】解:在箭头处给予一个刺激,由于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所以a有信号;又兴奋只能从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而不能逆向传递,所以能传到b、c、d、e.因此,于箭头处施加一足够强的刺激,则能测到电位变化的位置是a、b、c、d和e处. 故选:D. 13.当快速牵拉图中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d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 B.牵拉骨骼肌时,c处组织液中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C.刺激骨骼肌产生的信号传到c处就会形成痛觉 D.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据此答题. 【解答】解:A、a是感受器,b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是传出神经,完整的反射弧中还应该有效应器,A错误; B、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在c处突触部位有神经兴奋的传递,因而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B正确; C、c是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而痛觉应该在大脑皮层产生,C错误; D、兴奋到达b点时,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相反,D错误. 故选:B. 14.下列激素由垂体分泌的是( ) A.生长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甲状腺激素 D.雄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垂体分泌的激素名称和作用: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甲状腺的增生与分泌 促肾上腺激素 39肽 促进肾上腺皮质增生与糖皮质类固醇的分泌 促性腺激素 糖蛋白 促进性腺生长、生殖细胞生成和分泌性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 【解答】解:A、垂体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C错误; D、雄激素是由睾丸分泌的,D错误. 故选:A. 15.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现象如表: 注射的激素 注射后的反应 a 低血糖,甚至昏迷 b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 c 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降低的作用;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特别是骨的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激素引起血糖降低,是胰岛素的作用; b激素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是生长激素的作用; c激素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故选:C. 16.当一个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生理属于(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激素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 【解答】解: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选:C. 17.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由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甲是下丘脑,乙是生体,丙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甲是下丘脑,乙是垂体,A正确; B、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乙结构的活动受甲结构和丙结构分泌的激素调节,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下丘脑和垂体,D正确. 故选:C. 18.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分泌,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解:A、人体体温的主要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A错误; B、温度感受器有的在体表,有的在体内,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B错误; C、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状态时肝脏的产热量最多,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剧增,C正确; D、不同环境下,体温调节方式有所不同,在寒冷环境下,通过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在炎热环境中若主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故选:C. 20.如果某人的下丘脑受到损伤,则可能导致( ) ①体温调节能力下降 ②调节血糖的能力下降 ③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 ④影响渴觉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体温调节能力下降,①正确; ②血糖中枢位于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血糖调节能力下降,②正确; ③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在下丘脑,如下丘脑受损,则抗利尿激素合成减少,③正确; ④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需要下丘脑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形成渴觉,④正确; 故选:D. 21.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 A.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低温时,通过体温调节使体温维持恒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但由于低温时散热量大,故产热量也多,低温时出汗少,尿量多. 【解答】解: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至5℃时,散热量增多,通过调节增加产热,故耗氧量增加;同时汗液蒸发减少,使尿量增加,因此抗利尿激素减少;由于体温保持不变,故酶活性不变. 本题选:B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正确的是( ) 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地位平等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解答】解:解:A、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正确; 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B正确;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C错误; D、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以神经调节为主,D正确. 故选:ABD. 23.如图为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主要包括①②③④⑤过程,TRH和TSH分别代表不同的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X和Y分别代表下丘脑和垂体 B.TS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①过程将加强 D.Y上具有能识别TRH和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 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图分析: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 【解答】解:A、据分析可知,X和Y分别代表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TSH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故当人体进入寒冷环境时,①②③过程均加强,C正确; D、Y为垂体,能受TRH的分级调节及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故其上具有能识别TRH和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B. 24.下列不完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内容的是( ) A.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 B.淋巴细胞、淋巴结、淋巴组织和细胞外液 C.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 D.白细胞、淋巴因子、吞噬细胞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T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解答】解:A、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细胞外液不属于免疫系统,B正确; C、胸腺、骨髓、脾脏、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C错误; D、白细胞、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淋巴因子和抗体属于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D错误. 故选:B. 25.下列与人体三道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D.人体的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黏膜等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正确;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正确; D、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所起的防御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D. 26.二次免疫中能直接产生大量抗体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记忆细胞 C.效应T细胞 D.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二次免疫的过程是当同一种抗原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消灭侵入机体的抗原. 【解答】解:A、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A错误; B、记忆细胞的功能是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B错误; C、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作用于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C错误; D、浆细胞(效应B细胞)的功能的产生抗体,D正确. 故选:D. 27.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特异性免疫,抗体 C.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特异性免疫,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 (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解答】解:题中已明确交代,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就是抗原; 蛇毒对于家兔是过去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 故选:D. 28.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 )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效应B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物质:抗体. 【解答】解:①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①错误; ②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②正确; ③B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③正确; ④记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④正确; ⑤效应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抗原,⑤错误; ⑥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⑥正确. 故选:C. 29.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死靶细胞内的麻风杆菌 B.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 D.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弱造成的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后,还需要抗体消灭释放出来的抗原,再经吞噬细胞消化吞噬,A错误; B、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C正确;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造成的,D错误. 故选:C. 30.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生长素弯曲生长的原因,分析题图进行推理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①由于转盘匀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多,而匀速旋转时胚芽鞘的受光情况可以看成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会弯向圆心生长,即向右弯曲; ②该胚芽鞘匀速旋转,胚芽鞘尖端可以看做是受光均匀,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 ③由于受重力影响,琼脂块B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弯向A生长,即向左弯曲; ④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浓度可以认为相等,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故选:D. 31.发育着的苹果,如被虫蛀后不再生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虫蛀食了幼果的( ) A.果皮 B.子房壁 C.幼嫩的种子 D.果肉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幼嫩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无种子产生生长素会引起果实的早期脱落;因此,发育着的幼果,若被虫蛀后,不再生长的主要原因是被蛀食了幼果的幼嫩种子. 【解答】解:幼嫩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无种子产生生长素,会引起果实的早期脱落;因此,发育着的幼果,若被虫蛀后,不再生长的主要原因是被蛀食了幼果的幼嫩种子. 故选:C. 32.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A.吲哚乙酸 B.丙酮酸 C.乙醇 D.氨基酸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要与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要区分开,生长素属于吲哚乙酸,而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 【解答】解: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动物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故选:A. 33.如果要得到无子番茄,需要使用的激素和处理方法分别是( ) A.生长素;适宜浓度;处理授粉后的柱头 B.生长素;适宜浓度;处理授粉前的柱头 C.乙烯;高浓度;处理花瓣 D.乙烯;适宜浓度;处理雌蕊的任何部位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由于发育的种子能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花的雌蕊柱头上,并应在花蕾期,去掉雄蕊,以防止自花传粉. 【解答】解:应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未授粉的花蕾,套袋即可得到无子番茄. 故选:B. 34.下列现象能体现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根的背光生长 ②茎的背地生长 ③茎的向光生长 ④顶端优势 ⑤除草剂的应用 ⑥无子果实的培育.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及两重性,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解答】解:①根的背光生长,即根的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①正确; ②茎的背地生长,即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②错误; ③单侧光使茎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表现出茎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③错误; ④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正确; ⑤除草剂主要是使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抑制植物生长的原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⑤正确; ⑥无子果实体现了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⑥错误. 所以,①④⑤正确. 故选:A. 35.结合如图中植物生长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现象的产生与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有关 B.生长素在D点较多,细胞伸长快,表现出向光性 C.茎的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D.该现象体现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植物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负向地性原理,由于重力的影响,生长素在近地侧分布多于远地侧,根对生长素敏感,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近地侧生长,植物根表现出向地性,茎对生长素敏感性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生长快,植物的茎表现出负向地性. 【解答】解:A、该现象与重力作用有关,A错误; B、生长素在D点较多,细胞伸长快,表现出负向地性,B错误; C、茎的生长是较高浓度促进作用强,较低浓度促进作用弱,没有高浓度抑制的情况,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分析题图可知,根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近地侧生长,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强,因此可以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D正确. 故选:D. 36.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错误; B、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抑制根的生长,应大于10﹣8 mol/L,B错误;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而d点浓度高于b点,并且促进作用更强,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C正确; D、图中生长素在F~C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C~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C. 37.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2,4﹣D B.乙烯 C.吲哚乙酸 D.脱落酸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解答】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2,4﹣D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 故选:A. 38.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促进细胞数目增加和促进细胞体积增加各是下列哪些激素的作用( ) ①乙烯 ②赤霉素 ③脱落酸 ④细胞分裂素 ⑤生长素.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④,②⑤ D.①,①⑤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乙烯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生长,①错误; ②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②正确; ③脱落酸抑制细胞生长,③错误; ④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④正确; ⑤生长素促进细胞生长,⑤正确. 故选:C. 3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的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B.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α﹣淀粉酶 C.乙烯利是由植物产生可用于香蕉催熟的一种植物激素 D.青鲜素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的贮藏期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解答】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A正确; B、赤霉素可以促进(加速)淀粉酶的合成,B正确; C、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乙烯类似物,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是植物激素,C错误; D、青鲜素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的贮藏期,D正确. 故选:C. 40.如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 B.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C.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通过分析题图中①②③激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可知,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 【解答】解:A、①是赤霉素,②是生长素,③是乙烯,A正确; B、①②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②③具有拮抗作用,B错误; C、高浓度生长素通过合成乙烯抑制细胞伸长,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因此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处理图中的激素还有细胞分裂素等,D正确. 故选:B.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40分) 41.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 (1)甲图说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 两重性 性.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部位是 根 (根、芽、茎). (2)A点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抑制 .B点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 (3)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重力 引起的. (4)生长素在植物的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这称为 极性 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解答】解:(1)甲图说明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的部位是根. (2)A点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对芽生长的效应是抑制.B点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 (4)生长素在植物的幼叶和幼根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这称为极性运输. 故答案为: (1)两重性 根 (2)促进 抑制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小于 重力 (4)极性 42.如图为某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液体,ABCD表示细胞,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各细胞的细胞外液 ①③④ (或内环境),细胞A的内环境是 ③和④ ,细胞C 的内环境是 ③ ,细胞D的内环境是 ①和③ . (填序号) (2)③与④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 蛋白质 . (3)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② (填序号). (4)细胞B中的O2进入细胞C至少通过 4 层磷脂双分子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血浆,A是毛细血管壁,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壁. 【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淋巴,②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血浆,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即①③④组成内环境;A 是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即③和④;C是组织细胞,其内环境是组织液,即③;D是毛细淋巴管壁,其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①和③. (2)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相似,只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蛋白质较少. (3)CO2由组织细胞产生,经扩散由血液运输至肺泡排出,故①②③④中,CO2浓度最高的是②细胞内液. (4)红细胞中的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至少需要穿过1层红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共4层膜. 故答案为: (1)①③④③和④③①和③ (2)蛋白质 (3)② (4)4 43.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图乙是图甲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膜 . (2)缩手反射时,乙图中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其与B上的 受体 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 兴奋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3)图乙中,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 (4)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 a、c、d、e 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 3 个突触.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 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是图甲中d的放大图,B为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其与B上的受体结合后,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图乙中,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4)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发生兴奋的点有a、b、c、d、e.图丙中共有突触3个.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 (2)神经递质 受体 兴奋 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使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4)a、c、d、e 3 44.下丘脑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中的甲﹣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激素A 甲状腺激素 (填名称)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写出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皮肤、粘膜中的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下丘脑体温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结构丁,使其分泌的激素C 胰高血糖素 (填写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分泌也增多,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效应器 .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 抗利尿激素 (填激素名称),由释放到血液中,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如果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反馈调节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A是乙分泌的相关的激素;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D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解答】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即图中激素A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结构丁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的激素C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激素D肾上腺素分泌也增多,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 (3)下丘脑除参与图中的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释放到血液中,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上的受体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甲状腺激素 神经﹣体液调节 下丘脑体温神经中枢 (2)胰高血糖素 效应器 (3)抗利尿激素 垂体 (4)反馈调节 45.如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并回答: (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 细胞分化 . (2)③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 体液 免疫.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 快速、强烈 . (3)⑤过程的产物Y的名称是 抗体 ,化学本质是 蛋白质 . (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 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如果X是HIV,则因图中 a 细胞的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5)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 ace .(填字母)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T细胞,b表示血细胞,c表示B淋巴细胞,d表示浆细胞,e表示记忆细胞,X表示抗原,Y表示抗体;③⑤⑥过程是初次免疫过程,④⑤⑥是二次免疫过程. 【解答】解;(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是细胞分化. (2)该过程有抗体的参与,属于体液免疫;与初次免疫过程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强烈、产生抗体的速率更快. (3)h是抗体,抗体的本质是分泌蛋白. (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然后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如果X是HIV,该病毒主要寄生在T细胞中,则因图中 a细胞的大量死亡,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5)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aT细胞、cB细胞、e记忆细胞. 故答案为: (1)细胞分化 (2)体液快速、强烈 (3)抗体蛋白质 (4)靶细胞(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a (5)ace 2016年12月12日查看更多